① 自然地理学的名词解释
理,自转轴必然绕黄道轴粗亏旋进,而黄赤交角不变。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这就是岁差。
章动:月球每月两次通过地球赤道面,这就在地轴旋进的平均位置上附加了一个短周期摆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扫过的轨迹成为荷叶边形的锥面,而不是一般的圆锥面。附加在圆上的这种短周期摆动叫做章动。
钱德勒章动: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地球的形状轴与地面的交点)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这一现象称为极移,实际上是岩好神地球的自由章动,或按发现者的名字称为钱德勒章动。(2008)
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
纬度:地面点沿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经度:某一点所在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面之间的夹角。
赤道:通过地心并和地轴垂直的平面与地面相交而成的圆即为赤道。
黄道与黄道面:太阳位于地球的轨道面上,从地球上看来,太阳好像中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这就是太阳的视运动。太阳视运动的路线叫做黄道。黄道所在的黄道面与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是重合的。
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二面角叫做黄赤交角,为23°27′。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大地水准面:
地壳: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称为地壳,在大陆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度5km。(2008)
地幔:莫霍面以下,深度为35——2900km的圈层称为地幔。个别缺乏地壳处,如大西洋中部,地幔也可形成地球硬表面。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依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2006)
岩浆:岩浆是来自上地幔的高温熔融状物质,温度在800——1200℃,具有较强的黏性,主要成分为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部分挥发物。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岩石。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1)当其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时,冷凝结晶形成侵入岩;(2)喷出地面则迅速冷凝形成火山岩。
沉积岩: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和构造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机械运动,其基本运动方式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构造运动能够使地壳发生变形与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促进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块体运动:岩体和土体在重力作用及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下沿坡向下运动,称为块体运动。块体运动大致分为崩落、滑落和蠕动。
地貌内外营力:内营力指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外营力指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力。地貌的内外营力又称地貌的内外动力。
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过构造运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主要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四大类型。
水平构造: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没有发生褶皱,仍然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
倾斜构造:岩层经构造运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称为倾斜构造。
褶皱构造: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翼:褶皱岩层的两坡称为翼,使两翼呈近似对称状态的假想面为轴面)。
背斜:褶皱构造中,岩层上凸的为背斜。
向斜:褶皱构造中,岩层下凹的为向斜。
直立褶皱:轴面直立,两翼岩层倾向相反而倾角近似相等者为直立褶皱。
倾斜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等者为倾斜褶皱。
倒转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同者为倒转褶皱
断裂构造:岩石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得袜悔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
节理、断层:岩石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得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虽有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移动称为节理,发生明显位移称为断层(断层线、断层面、断层盘、断距)
正/逆/冲/逆掩/平移/枢纽/阶状断层/地垒/地堑:根据断层盘相对位移分为:
①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
②逆断层(上盘相对抬升,其中断面倾角>40度为冲断层,<25度为逆掩断层);
③平移断层(沿断层走向在水平方向发生位移的是平移断层);
④枢纽断层(两盘沿断裂面某一点发生旋转的是枢纽断层或者?转断层)
⑤数条产状相同的平行正断层组合为阶状断层
⑥正断层与逆断层相间分布时,上升盘形成地垒,下降盘形成地堑
层理构造:
解理:解理是指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结晶方向分裂为解理面的能力,分为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和极不完全解理五级。
断口:断口是矿物受打击后形成的断裂面,主要有贝壳状、参差状、锯齿状、平坦状四类。
火山喷发:岩浆喷出地表,这种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快速猛烈释放的形式,称为火山喷发。
地震:大地的快速震动称为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震源:地震时,地下岩石最先开始破裂的部位叫做震源。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叫做震中。
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通常采用美国里克特提出的标准来划分,目前已知最大地震不超过8.9里氏级。
烈度:地震对地面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为地震烈度,通常分为12级。烈度的`大小与震源深度、震级、距离震中的远近、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等综合特性有关。震源越浅,震级越高,距离震中越近,地面建筑物抗震性越差,地震烈度越大
海啸: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剧烈破坏性海浪。
泥石流:发生在山区,介于挟沙水流与滑坡之间的土(泛指固体松散物质)、水、气混合流。
崩落(崩塌):陡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下移,称为崩落或崩塌。
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落的过程,称为滑坡。(2006)
蠕动:坡面岩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极缓慢的速度移动的现象,称为蠕动。
洪水:河流水位达到某一高度,致使沿岸城市、村庄、农田、建筑物受到威胁时,称为洪水。
厄尔尼诺:由于亚热带环流周期性南移,东南信风偏弱,引起赤道泥流南下,热带海水淹没了较冷的秘鲁寒流,导致东太平洋南美洲沿岸海面海水异常增暖,当增温超过0.5℃并且持续6个月以上时,就称为厄尔尼诺现象。(2010)
南方涛动:热带太平洋与热带印度洋之间气压变化呈反相关的振荡现象,称为南方涛动。具体为:当以复活节岛为中心的高压系统气压升高时,盘踞在印度尼西亚与北澳大利亚上空的低压系统气压相应下降。南方涛动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是全球海气相互作用的强烈信号,故合称“ENSO”。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较少,但却强烈吸收地表长波辐射,致使从地表辐射的热量不易散失到太空中,地表和低层大气平均温度升高,这一效
应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等都强烈吸收地表长波辐射,是主要的温室气体。
雾:雾是漂浮在近地面层的乳白色微小水滴或水晶。
霾:空气中烟尘等微粒较多导致能见度变坏的现象,称为霾。
太阳活动:太阳活动是发生在太阳面上的一系列物理过程如黑子、光斑、耀斑、射电等活动过程的总称。
太阳辐射:太阳向宇宙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其能量主要集中在短于4μm波长范围内。
太阳总辐射:经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一是直接辐射;二是经大气散射后到达地面的部分,称为散射辐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称为是太阳辐射总量,即太阳总辐射。
太阳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成为太阳辐射强度。
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D=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So)。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差值称为地面有效辐射。
大气辐射: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一部分外逸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向下的那一部分,其辐射方向刚好和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辐射平衡(差额):在某一时段内,物体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差额(辐射平衡)。
大气:连续包围地球的气态物质称为大气。
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的特征。
天气:某一地区短时间内或瞬时的大气状态。
气候系统: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海洋、冰冻圈、陆面(岩石圈)和生物圈在内,能够决定气候
② 地理是什么意思
地理(Geography)dì lǐ
(1)学科名,见“地理学”。
(2)中学基础教育开设课程,如:历史与社会。
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许多学者把经济地理从人文地理中分离出来,这样地理学就分为三类: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
词源出处: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4世纪成文的《易经·系辞》,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天文、地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故谓之理。”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书籍包括了《尚书-禹贡》和《山海经》等。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在西方,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geo+graphica)这个术语,意思是“地理”或“大地的记述”,并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着《地理学》。
③ 地理学是什么意思
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
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
④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文言文翻译
意思是: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出自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着《与朱元思书》,原文为: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宴茄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慎枣。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宽祥拆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4)地理学见日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与朱元思书》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 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但文章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
《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很讲究章法。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写景重点上, 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⑤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必修1 复习提纲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一、 宇宙
定义:“宇”是无限的空间,“宙”是无限的时间,宇宙是天地万事万物的总称。
特性 物质性:宇宙由天体组成天体定义:构成宇宙的不同形态的物质
分类:按照天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星云、恒星、行星
卫星、彗星、流星
星际物质
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物质形态
运动性:宇宙中天体是运动的 天体系统 定义:邻近的天体相互吸引,以质量大的天体(公
共质心)为中心旋转的天体“集团”
分层: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
其他行星系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思考](1)必须离开地球大气飞行方可称天体,例如:北极星、星际空间的气体、运行的人造卫星。
待发的人造卫星、空中飞行的飞机、课桌、陨石不是天体。
(2)哪些天体系统不包括地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简称星系)
(3)总星系是宇宙(×)总星系是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
河外星系是天体(×)河外星系是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
组成: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行星际物质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大,其他围绕其运转
八大行星分类: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肉眼可见
巨行星(木星、土星)
(由近及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天文望远镜可见
[思考](1)冥王星降为“矮行星”的原因:轨道与海王星相交;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
(2)运行方向 :八大行星为自西向东,逆时针,彗星为顺时针
(3)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火烧木头灰烬多,有光环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离太阳距离逐渐增大,温度逐渐降低、公转速度逐渐降低、公转周期逐渐增大
(5)离地球最近的是金星,卫星数最多的是木星(质量、体积最大),没有卫星的是水星和金
星(距离太阳太近),逆向自转的是金星(太阳从西边出)和天王星(躺着的姿势绕太阳运转)
(6)在太阳系中,与地月系并列的天体系统还有5个,即有卫星的行星还有5个
(7)三类行星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是巨行星,最小的是类地行星,居中的是远日行星。
三、地球(行星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特性普通性:与其他行星比,地球质量、体积、密度和自转、公转等都很普通
特殊性: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特别是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
存在生命的条件自身条件适宜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
大气的保温作用
适宜大气质量、体积适中
液态水日地距离适中
宇宙环境安全八大行星互不干扰运行特点: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
(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利)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太阳辐射 定义: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紫外区、红外区
宇宙放射能量和传递能量 电磁波 可见光区(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来源:太阳内部高温、高压状态下的核聚变反应
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能量):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
维持地表温度,推动地球上水、大气循环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弊)
1、太阳大气层分层: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类型和分布:主要是黑子和耀斑2种
分层 特征 周期 相互关系 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黑子 光球层 温度比周围低,所以显得暗一些 11年 时间、区域相关性:黑子变多的时候和区域,耀斑也频繁暴发 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
耀斑 色球层 突然爆发并增亮,释放能量 11年 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另外还有,日珥:色球层,巨大火焰喷射物,太阳风:日冕层,高能带电粒子流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黑子高峰年,反常气候多
11页的探索要会读图并总结规律黑子低峰年,气候比较稳定
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的电磁波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
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太阳风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现象
[极光出现在极地(例:加拿大)夜空,低纬地区或极地极昼时看不见]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 自转与公转
运动形式 旋转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恒星日(23时56 分4秒,自转360°,真正周期)、太阳日(24时,自转360°59′,昼夜更替周期)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南北极点为0,其他均为15°/小时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0
公转 太阳 同上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1°/日 30km/s
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会读17页图1-3-4,地球公转示意图
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思考]“右手定则”判断南、北极和自转方向:右手拇指指向北极,四手指弯曲方向为自转方向。
二、公转和自转的关系
自转 赤道面 夹角为黄赤交角,23°26′ 地轴和黄道面斜交角度为66°34′
公转 黄道面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回归年:会读19页图1-3-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会填19页表.
[思考](1)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 位置 从春分到秋分,在北半球
从秋分到春分,在南半球
移动方向 从冬至到夏至,向北移动
从夏至到冬至,向南移动
(2)春、秋分时黄赤交角为0(×)
三、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昼夜现象形成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在同一时间 向着太阳的半球为昼半球
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
昼夜更替形成原因:昼夜现象和地球自转,周期为24时
晨昏线 定义: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特点 垂直于太阳光线
所在平面过地心: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在任何时候平分地球
[思考](1)晨昏线的画法 ①过地心 ②与太阳光线垂直(直射南、北回归线时注意极昼和极夜)
③画上夜半球
注意:会分析太阳回归运动晨昏线的变化。
(2)晨线和昏线的判断 晨线:自西向东由夜半球变为昼半球的分界线
昏线:自西向东由昼半球变为夜半球的分界线
2、地方时
(1)回忆 纬线: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东西经划分: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
东西半球划分:西经20°—东经160°为东半球,其余为西半球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同一经度处地方时一样
[思考] 东边比西边地方时要早,15°相差一个小时,即1°相差4分钟。
我国最东端约在东经135°,最西端约在东经73°,当最东端地方时为12时,最西端地方时是几时?(7时52分)
(3)时区和区时(20页图1-3-8,时区的划分)
①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共24个时区,每个时区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的时间,即区时
②中时区以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的区时为0°经线的地方时
③中时区以东、以西各分12个时区,东、西十二区合二为一
[计算]
① 经度判时区
某地所在时区=某地经度/15 余数〉7.5,则+1
余数≤7.5,舍去
若是东经则为东时区,若是西经则为西时区。例:东经40°(东三区),西经31°(西二区)
②中央经线度数=15°×时区序号,西时区为西经,东时区为东经。
例:东八区:15°×8=120°,即东经120°。
③时区范围:中央经线度数±7.5
例:东八区范围:东经112.5°~东经127.5°,东西十二区范围:东经172.5°~西经172.5°
④已知一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有两种方法:用下面的公式计算,直接用20页图数
不过国际日期变更线:
B地区时=A地区时±两地时区差 ①±号:东加西减(B位于A东,则+)
②时区差:同减异加(AB均为东或西时区则大—小,若一东一西,则两个时区数相加)
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180°经线),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
例:东八区时间为5月1日8时35分,问西九区是什么时间?(4月30日15时35分)
⑤常用时区:北京、山东(东八区)、伦敦(中时区)、纽约、华盛顿(西五区)、悉尼(东十区)、乌鲁木齐(东六区)、东京(东九区)
(3)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
中国“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120°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一个时区采用同一时间
北京地方时:116°E经线的地方时 地方时:经度不同而不同
例:(1)北京时间正午12时,天安门上游人看太阳在哪个方向?(东南)
(2)我国新疆、西藏学生为什么上午10点才去上学?(东六区,时间比北京时间晚2时)
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而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
4、地球形状的形成:赤道略凸,两极稍扁
[练习]
(1)判断某地地方时
①昼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是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是24时或0时。
②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③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与直射点所在经线相对的经线(同一经线圈的另一半)的地方时为午夜0时。
(2)判断日出、日落时刻
①某地的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
某地的日落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②在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即6时日出,18时日落,
赤道上全年为6时日出,18时日落。
(3)日期范围的确定:180°和0时所在经线是地球上两个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0时经线以东为今日,以西为昨日,180°经线以西为今日,以东为昨日
当二者重合时,全球处于同一天
四、自转与公转共同产生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某地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示意图
白昼,角>0° 昼半球上,角>0°
晚上,角<0° 夜半球上,角<0°
早晨和黄昏,角=0° 晨昏线上,角=0°
(2)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90°,距离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反之,越小。只有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角可以达到90°。
(3)两分两至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节气 直射点位置 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分布 达全年最大值处 达全年最小值处
春秋分日 赤道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赤道 ——
夏至日 北回归线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南半球
冬至日 南回归线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半球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昼弧所跨经度越大,则昼越长,夜弧所跨经度越大,则夜越长。
(1)昼夜等长 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天数越多
(3)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状况(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好相反)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 北极
夏半年(春分-秋分) 北半球 昼>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点周围极昼
冬半年(秋分-春分) 南半球 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点周围极夜
夏至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北极昼
冬至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以北极夜
两分 赤道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3、季节更替
(1)季节更替的纬度差异
地区 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角 季节更替特点
赤道 变化不大 数值大,变化小 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
中纬地区 变化大 变化大 季节更替明显
极地等高纬地区 变化最大,有极昼和极夜 数值小,变化大 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
(2)四季 形成原因: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含义:夏(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短),太阳高度角最大(小)的季节
划分:我国以四立为起点,欧美以两分两至为起点划分,气象统计:12、1、2为冬季
4、五带的划分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类型 传播速度 媒介特征
纵波(P波) 较快 可以在固、液、气中传播
横波(S波) 较慢 只可通过固体传播
1、地震波
2、内部圈层结构:自上而下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以莫霍面为界地壳:厚度不一,大洋较薄,大陆较厚(平均厚度为17千米)
地幔:分为上地幔(17-1000千米)和下地幔(1000-2900千米)
以古登堡面为界地核:分为内地核(固态)和外地核(熔融状态)
[思考]软流层:上地幔上部,熔融状态,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岩石圈:地壳+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大气圈
(1)组成成分干洁空气 氮气(78%):含量最大,生命体的基本成分
氧气(21%):第二大气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成分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光和所用,地面保温
水汽:成云致雨的原料
固体杂质:降水的凝结核
(2)垂直分层
厚度 直接热源 温度变化 大气运动 天气现象,与人类关系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3000km
—— 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 先垂直运动后向外散逸 电离层,无线电通讯,航天飞行
平流层 对流层顶-50、55km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水平运动 航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km
中纬12km
高纬8-9km 地面 每上升100m,温度下降0.6℃ 上冷下热,对流显着 最密切,天气现象,集中了大部分大气、水气和杂质
[思考]对流层厚度分布规律:纬度:低纬〉中纬〉高纬;季节:夏季〉春秋〉冬季
2、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
3、生物圈 不单独占有空间,分别存在于整个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地壳表层
最活跃的圈层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热量来源和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有 吸收 、 反射 和 散射 作用 ,大气吸收的太阳能主要转化为 热能 ,部分转化为 化学能 能储藏于生物内。
2.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 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 保温 作用。
3.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红外线 部分,与太阳辐射相比,地面辐射为 长波辐射 。
就整个大气层来说,根本热源:太阳辐射;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削弱作用 参与物质 选择性 削弱波段 举例
反射 云层、较大尘埃 无 全部波段 A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
散射 空气分子、细小尘埃 有 蓝紫光 B晴朗的天空成蔚蓝色 / 日出江花红胜火
吸收 臭氧 有 紫外线 C紫外线导致白内障、皮肤癌等
水汽、二氧化碳 有 红外线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例:A、阴天的夜晚或早晨,比晴朗的温度高一些 B、人造烟雾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能降低白天近地面的气温,大气的保温作用能使地面损失的热量得到补偿。这两种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是缩小了气温的 日较差 ,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 温度 条件。
6.总结 削弱作用
太阳 地面 地面辐射 大气
大气逆辐射
保温作用
问:1、从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怎样的天气状况下气温日较差最大?(全天都晴朗)
2、撒哈拉沙漠昼夜温差大的原因?(天气以晴朗为主)
二、大气运动
(一)大气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空气的水平的运动即为风。
500 1000
冷却收缩 受热膨胀
下沉 上升 490 1010
480 1020
A(冷) B(热)
热力环流 高空(北) 近地面(南) 近地面(北半球)
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只考虑冷热;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地面气压比高空大
(二)大气环流 三圈环流
1、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如图)
2、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
位置 亚洲大陆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夏 亚洲低压 北太平洋
高压 北大西洋
高压
3、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
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气压带
和风带北移,冬季南移。
季风环流 成因 分布地区
冬季风 夏季风
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中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
南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性移动 印度半岛、中国西南地区
4、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表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及其分布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热
带 热带雨林
气候 主要南北纬10°之间 主要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热带草原
气候 主要南北纬10°-20° 主要赤道低压、信风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季交替
热带季风
气候 主要北纬10°-25°大陆内部、大陆东岸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 全年高温,干湿季节交替
热带沙漠
气候 主要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 全年高温干旱少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冬夏季风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 主要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夏季副热带高压与冬季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
带 温带季风
气候 主要北纬35°-50°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冬夏季风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性
气候 主要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影响 温和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大陆气团控制 夏热冬寒,干旱少雨
5、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1、以温定带
最冷月气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之间 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最热月气温<15℃ 寒带气候
2、以水定型
年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夏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沙漠气候
三、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的特点 简易天气图
1、冷气团和暖气团(P42)
2、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暖锋: 冷锋:
过境后 过境时 过境前 过境后 过境时 过境前
晴朗 晴朗 晴朗 晴朗
连续降水 降水(雷雨)
3、气旋和反气旋的特点
天气系统 气旋(低气压) 反气旋(高气压)
水平方向 从四周流向中心 从中心流向四周
垂直方向 中心暖空气上升 中心气流下沉
天气状况 阴雨天气 晴朗天气
对我国影响 夏秋季节,中国东南
沿海地区的台风 中国长江流域的伏旱,
北方的秋高气爽天气
⑥ 地理学概念中的天和日的区别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搏弯差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汉语“地理”一词最早见于《易经》。英文中地理一词则来源于希腊文hê gê(意为“地球”)和graphein(意为“写”)。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书籍包括了《尚书-禹贡》和《山海经》等。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地理非常特殊,因为既有自然(自然地理),又有人文的(人文地理)闹旁,所以地理是文理兼并的一门大科学。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因为在古人的概念里天文是最深奥神秘的学科,也是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学科,充满了敬基皮仰之情。这句话的意思是赞扬那些学识渊博、博学多才之人,不是代指懂天文和地理的人。
⑦ 地理学的“地球日”是啥意思
地球日也叫:世界地球日,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最初在1970年的美国由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发起,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
⑧ 地理是什么意思
地理(Geography)dì lǐ
(1)学科名,见“地理学”。
(2)中学基础教育开设课程。 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许多学者把经济地理从人文地理中分离出来,这样地理学就分为三类: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⑨ 高一地理:“日地、距日远近”是什么意思(P3,6)
日地距离、距日远近: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陪乱尘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因为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是个椭圆,而且太阳并不椭圆的中间,所以地球与太阳芦禅之间的距离是在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在不同陪纯时间,地球与太阳间的距离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