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理名词汇编有哪些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的划分。西汉以前,认为“九州”系禹治水后所划分;东汉以后,有的认为九州是周制,有的认为九州是殷制。具体州名未有定说。《尚书》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吕氏春秋》有幽州而无梁州;《周礼》有幽、并州而无徐、梁州;《尔雅》有幽、营州而无青、梁州。各家所说各州境界,也有一些出入。
八荒八为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面方向;荒,荒远之地。《说苑·辨物》:“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九州”指中原地带,“八荒”指离中原极远的地方。
郡县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域。春秋时“县”大“郡”小,秦代郡大县小。秦统一后分全国为36郡,后来又增加为40郡。汉高祖刘邦分为62郡,区域变小了。隋唐时改郡为为“州”。县制始于春秋战国,秦代县属郡,一个郡管辖几个县。汉代郡国并存,国以下也有县。隋唐以后县隶属于州或府。
国周代分封诸侯,每个诸侯都建立一个“国”。秦代取消分封制,不存在国。西汉实行郡、国并置之制,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与郡相当,所以常连称“郡国”。
道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唐代将全国分为十“道”,后分为十五道,大略相当于汉代的州,隶属于中央的监察区。北宋初沿袭唐制,分全国为十三道,不久即废,改道为路。清代又恢复道,它的范围较小,属于省管辖,但比府、州为大。
路北宋废道为“路”,初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设,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最初分全国为十五路,后来分为十八路、二十三路。南宋失北方之地,仍以势力所及分路十六,如福建路、广东路、广西路、湖南路等,和今天的省名相同,区域也大致相当。元代也有路,但比宋代小,相当于州、府。
省最初是指宫禁之地,魏晋时成为中央政府机关的名称,金代开始有了“行省”,它是中央尚书省的临时派出机关。元代省成为正式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12个大行政区,中央政府直辖的称中书省(元时中央政府即是中书省,同时中书省在元及明初亦是政区名,指直隶中书省的地区),另外分设11个“行中书省”,也简称“行省”。明代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一般习惯上仍称“省”,而中央机关已不再用省的名称,于是“省”就专指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清沿袭明代制度,分全国为十八省,“省”一直沿袭到现在,虽省的数量增加,但它作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的性质没有改变。
州相传尧时,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依《尚书》说)。冀州相当今河北省南部和山西省东南部一带;兖州相当今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西南部一带;青州相当今山东省东部和北部;徐州相当今河南省东南部、安徽省东北部、山东省南部和江苏省北部地区;扬州相当今安徽省南部、江苏省中南部以及江西省东部、浙江省和福建省部分地区;荆州相当今湖南、湖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部分地区;豫州相当今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一带;梁州相当今陕西省南部、四川省东部地区;雍州相当今陕西省和甘肃、宁夏的部分地区。舜时为十二州,增加了幽、并、营三州。到了汉代,又增加交州、朔方。三国时,共十八州。晋初分为十九州,后又分为二十一州,从汉到南北朝,州基本上是监察区,有时也是行政区。从南北朝起,州的范围逐渐缩小了,当时江南的州实际上与郡无异。在唐代,全国共有300多个州,是行政区,但大的州,也可称为“府”。明清统一改州为府。
府依唐代制度,大州称为“府”。唐代府隶属于道,宋代府隶属于路。元代的府,有的隶属于路,有的直辖于中央。明清改州为府,一府管辖几个县。
军“军”是宋代的行政区域,一个军等于一个州或府,隶辖于路。如宋代的平定军即清代的平定州,宋代的南安军即清代的南安府,可见军和州府相当。
山东(1)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华山或崤山函谷关以东为“山东”,泛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领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指在华山以东包括作者故乡蒲地(今山西省永济县)一带。(2)春秋时的晋国、建都平城时代的北魏、五代时的晋国,均地居太行山西,所以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3)金代开始,山东即指现山东半岛一带,成为行政区域名。
山西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即“关中”(今陕西省一带),后来指太行山以西的区域为山西。元代开始,山西成为行政区域名。
江东一名江左。长江在芜湖、南京之间作西南偏南、东北偏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来主要渡口的所在。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部分皖南地区),习惯上称为“江东”。三国时这个地区是孙权的根据地,所以当时又称孙吴统治区为江东。
江表泛指长江以南地区。在中原人看来,该地区在江外,故称“江表”。赤壁之战中鲁肃所称“江表英豪”,即指东吴的英雄豪杰。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古代一般指今湖南、江西及湖北的江南部分,近代专指今苏南和浙江一带。唐代“江南”又为十道之一,辖境相当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及苏皖二省的长江以南,湖北、四川省江南的一部分,以及贵州省东北部地区。宋代是十五路之一,辖境相当今江西及安徽省长江以南和江苏省江南茅山以西地区。
河东战国至汉时指今山西省西南部,唐以后泛指山西省。因黄河经河套后,流向由北向南,本区位于黄河以东而得名。秦代开始设河东郡,唐代设河东道,宋代设河东路,除唐代河东道包括今山西省及河北省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其他辖境均在今山西省内。
关外(1)秦、汉、唐定都陕西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2)明清称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关外,因位于山海关以外得名。
关内(1)古代在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2)明清称山海关以西地区为关内。另外,今四川省康定县以东地区亦称为关内。
关西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为“关西”。
西垂殷周时对西方边地的泛称,相当于今甘肃省东南部一带。
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和中土、中州是同义词。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中的“中原”,系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区。
关中相当今陕西中部平原(渭水流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白居易《秦中吟》之秦中,即指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剑外四川省北部有剑门关,关南的蜀中地区称“剑外”。唐代京都长安在剑门关东北,以长安为中心,称此关以南地区为剑外。杜甫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即指剑门关南的蜀中地区。
塞外“塞”指长城要塞。“塞外”又名塞北、朔北、漠南。指长城以北,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和西部一带。
西洋明代把今南海以西(约自东经110度起)的海洋及沿海各地(包括印度、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北部),统称为“西洋”。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七次远航南海,通常称为下西洋。明末清初以后,西洋泛指大西洋两岸即欧、美各国。
南洋我国唐朝时候,由于历史原因,不少人远渡重洋,到现在的东南亚一带谋生。聚居在东南亚各地的华侨越来越多,华侨就把东南亚称做“南洋”。“南洋”包括11个国家。在中南半岛上有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马来群岛上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帝汶、文莱等。
东洋这名词字面上的意思是东面的海洋。除了代表日本以外,还可以代表东亚地区。而东洋的说法,是相对南洋、西洋而有的说法。明朝初期以婆罗洲的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外,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不过,近代中国通常用它指称日本,可作日本一词的别称。
华阳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南,包括汉中和四川、云南、贵州一带。因这些地区均在华山之阳而得名。东晋常璩(qú)所着《华阳国志》即记载此地区的历史。南朝时曾设华阳县、华阳郡,辖境亦在此地区之内。
两淮宋熙宁后分淮南路为淮南东、西二路,简称淮东、淮西,合称“两淮”。元代以后,指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淮南、淮北二盐场。
三楚秦汉时分称战国楚地为西楚、东楚和南楚,即“三楚”。西楚在淮水以北,泗、沂水以西,当今豫东、皖北和江苏省西北部一带。秦亡后,项羽曾于西楚的彭城(今徐州)建都,国号亦为“西楚”。东楚约当今江苏(除西北部以外)、安徽东南部及浙江北部地区。南楚约当今安徽西南部及江西、两湖一带。
三都、两都东汉时的“三都”为东都雒(luò)阳(即洛阳,在今洛阳市东北)、西都长安(汉城在今西安市西北)、南都宛(yuàn,在今河南南阳市)。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三国魏时改“雒”为“洛”)、北都晋阳(在今太原市)以及京都长安。左思《三都赋》所指三都,是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建业(在今南京市)和魏都邺(在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故城早已毁)。班固《两都赋》所指“两都”,是东都雒阳(东汉的国都)和西都长安(西汉旧都)。唐代的两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五代则指东都开封府和西都河南府。
五京、两京唐代的“五京”,指东京河南府(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北京太原府(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南京成都府(在今成都市)、西京凤翔府(在今陕西省凤翔县)、中京京兆府(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汉的“两京”,指首都雒阳和西汉旧都长安。宋代则以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西京河南府(洛阳)为两京。明代永乐以后,两京指京师顺天府(在今北京市)和南京应天府(在今南京市)。
五岭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和大庾五岭的总称(一说有揭阳岭而无都庞岭),绵亘于湘、赣、桂、粤边境地区,为长江、珠江分水岭,又名南岭。其中以越城岭(2118米)最高。大庾岭古称梅岭。毛泽东《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所指“五岭”,即此。
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匣子)而得名。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合纵攻秦,至函谷关败还,当时该关亦为秦国与关东六国的分界。崤山东自河南新安县境,西迄潼关,高峰凌绝,形势险要。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即指此。
易水在河北省西部,有中、北、南3条支流。源出易县境,流人南拒马河,最后注入大清河。荆轲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即指此水。
阳关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孰隍县西南古董滩附近,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即指此。
❷ 常见地理名词有哪些
经纬度、区时、地方时、气候、地形、地势、气旋、洋流、暖流、岩层、地转偏向力、南北极差………
❸ 地理专业术语
地理专业术语有:
1、水循环和洋流类:
常见地表水用语:淡水资源、河川径流、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
常见水循环用语: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地表径流、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
常见洋流用语:风海流、季风洋流、寒流、暖流、渔场、增温增湿、降温减湿。
2、地理区位类
常见农业区位因素用语: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灌溉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科技、工业基础等。
常见工业区位因素用语:自然因素:位置、土地、水源等。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资金、地价等。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
常见城市区位因素用语: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等。
3、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改闭等。
4、植被类型:森林、草原、荒漠。
5、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核含裂农业)(如亚洲)、商品谷物农业(如美国)、现代混合农业(如澳大利亚)、 大牧场放牧业(如阿根廷)、乳畜业(如西欧、美国五大湖周围)。
6、农业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科技、政策。
7、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8、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
9、农业(结构)生产部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10、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
11、工业区位因素:土地、资源、劳动力、交通、市场、技术、政策。
12、工业类型:原料指老稿向型工业、市场指向型工业、动力指向型工业、技术指向型工业、劳动力指向型。
13、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河运和海运)、航空、管道运输。
14、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三低”)。
15、城市外部形态(城市地域形态或城市空间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
16、城市空间结构:同心圆、扇形、多核心模式
17、城市的布局形态:集中紧凑式、分散疏松式。
18、城市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19、城市化问题: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20、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温带(中国还可细分为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
21、干湿地区划分: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22、陆地地形类型: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
23、我国14大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❹ 地理专业术语
地理专业术语有:
1、水循环和洋流类:
常见地表水用语:淡水资源、河川径流、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
常见水循环用语: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地表径流、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
常见洋流用语:风海流、季风洋流、寒流、暖流、渔场、增温增湿、降温减湿。
2、地理区位类
常见农业区位因素用语: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灌溉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科技、工业基础等。
常见工业区位因素用语:自然因素:位置、土地、水源等。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资金、地价等。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
常见城市区位因素用语: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等。
3、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4、植被类型:森林、草原、荒漠。
5、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如亚洲)、商品谷物农业(如美国)、现代混合农业(如澳大利亚)、 大牧场放牧业(如阿根廷)、乳畜业(如西欧、美国五大湖周围)。
6、农业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科技、政策。
7、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8、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
9、农业(结构)生产部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10、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
11、工业区位因素:土地、资源、劳动力、交通、市场、技术、政策。
12、工业类型:原料指向型工业、市场指向型工业、动力指向型工业、技术指向型工业、劳动力指向型。
13、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河运和海运)、航空、管道运输。
14、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三低”)。
15、城市外部形态(城市地域形态或城市空间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
16、城市空间结构:同心圆、扇形、多核心模式
17、城市的布局形态:集中紧凑式、分散疏松式。
18、城市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19、城市化问题: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20、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温带(中国还可细分为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
21、干湿地区划分: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22、陆地地形类型: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
23、我国14大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❺ 五个字的地理名词
五个字的地理名词有很多,例如喀斯特地貌、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地区、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脉、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马孙平原、撒哈拉沙漠、地中海气候、冈底斯山脉、中央大平原、夏威夷高压、地转偏向力等。
❻ 快点帮我想想50个地理名词诶,还要解释.
你是要什么层次的考试呀?考研还是本科?我最近正好在整理地理题目,不知道你可能用得上.
1、温室效应
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其中一部分热能向下投向地面,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之为“温室效应”.
2、基座阶地
多分布于河流中下游,是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超过冲积层而进入基岩的情况下形成的.因此阶地上部是由冲积物组成,下部由基岩组成.
3、顶极群落
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区域里,植物群落主要受气候、土壤、地形和动物等因素分别控制,相应地可以形成许多顶极群落,如气候顶极等.发育在显域生境上的,与当地大气候水热条件最相适应的、稳定的植物群落,即是气候顶极.
4、灰钙土
它是钙积土的一个土类.是荒漠草原区的地带性土类.它是钙积层中具有石灰性反应、有厚淡色表层和质粘化层、具有薄的腐殖质层的土壤.
5、沙漠化
沙(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6、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是城市化气候效应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城市化对气候影响的最李乱典型的表现.大量的观测对比和分析研究表明,这是城市气候中最普遍存在的气温分布特征.如果绘制等温线图,则形成等温线呈闭合状态的高温区,人们把这个高温区比喻为立于四周围较低温度的乡村海洋中的孤岛,称为“哪握档城市热岛”.大量观测资料证明,在水平方向上,城市高温中心出现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城区,例如上海热岛中心位于徐家汇到外滩的旧城区,北京热岛中心位于东西长安街的城区南部.城市热岛与城市化程度(城市建筑面积、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以及城市的几何形状、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方式等均有密切关系.城市化程度愈高,即城市面积、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愈大,其城市热岛强度愈强.
7、溶沟与石芽
溶沟一般长数米至数十米,宽0.05—0.5m,深0.15—1.5m,其断面呈“V”型或“U”型.石芽顶部多呈平滑的形态.溶沟、石芽构成的棋盘格状地面比较常见,多发育在石灰岩分布区的平缓山麓地带.
8、径流系数
同一流域面积、同一时段内径流深度(R)与降水量(P)的比值称为径流系数,以小数或百分数计,表示降水量中形成径流的比例,其余部分水量则损耗于植物截留、填洼、入渗和蒸发.
9、沙尘暴
沙尘暴是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天气现象.西北地区的人们常根据沙尘暴出现时天色昏暗的程度形象地称之为“黑风”.
10、泥漠
泥漠是由粘土物质组成的荒漠.它形成于干旱区的低洼地带或封闭盆地的中心,这里是洪流从山区搬来的细粒粘上物质淤积的地方.变干时发生多边形网状裂隙,形成龟裂地.
11、地域分异
景观作为一种系统除具有整体性,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地域性即地域分异的规律性.它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景观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12、冷洋流与暖洋流
根据流动海水温度的高低,可以把洋流分为暖洋流和冷洋流:暖流比流经海区的温度高,寒流比流经海区的温度低.
13、气团
气团是在水平方向上性质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即气层的温度和湿度等主要物理属性变化较小.气团的规模大,范围可达数百公里直到2000--3000公里,垂直厚度可到达对流层的中上部.
14、锋
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时存在的比较狭窄的过渡区称为锋.锋两侧气象要素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温度方面,因此往往把锋看成是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区.
15、岩溶峰林
岩溶峰林是成群或分散的石灰岩山峰,通常是峰丛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峰林受构造的影响而形态多变.在水平或微倾斜岩层发育的峰林,多成圆柱形或锥形,倾角较大的岩层发育的峰林,常成单斜式.
16、岩溶平原
岩溶平原是由岩溶盆地不断扩大而形成的,地表覆盖一层红土和散立的孤峰残丘.
17、黑钙土
分布于大兴安岭的丘陵山麓及松嫩平原西部的半湿润草原或草甸草原地区;表土黑色,腐殖质层厚约30--40厘米,逐渐向下层过渡,并有腐殖质呈舌状向心土层延伸:心土层浅灰棕或黄棕色,碳酸盐呈斑块或结核状积皮弯聚;母质层较厚;质地轻至中壤土.呈微碱性.
18、顶级群落
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在没有外来因素的干扰,通过顺行演替,最后会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结构稳定的群落,这种演替到最后阶段的群落叫做“演替顶极”或顶极群落.
19、土地
一般认为土地是地理环境(主要是陆地环境)中由相互联系的各自然地理成分所组成,包括人类活动影响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20、黄土
黄土是一种灰黄色或棕黑色的特殊土状堆积物.
❼ 两个字的地理名词有哪些
白霜、斑晶、斑岩、板根、板岩、北极、崩堤、比热、表皮、表土、冰斗、冰碛、冰缘、剥蚀、播云、残隐郑丘
层理、层云、尘暴、赤道、冲沟、除草、春分、瓷土、代谢、导线、底盘、底灶返颂碛、地槽、地层、地盾、地堑
地势、地势、地峡、地陷、地衣、地志、地轴、电离、冬至、陡坡、对数、多雨、伐木、焚风、粪肥、风眼
浮石、浮石、浮土、浮坞、腐质、腹地、感热、高地、高岗、高原、根茎、共生、沟灌、谷风、灌木、硅化
轨道、海堤、海角、海峡、海啸、寒带、旱谷、涸峡、褐煤、红潮、洪患、洪水、化石、环礁、缓洪、黄土
灰壤、灰土、回春、混凝、积温、基质、急流、脊线、甲烷、价值、碱化、碱土、胶凝、焦油、角皮、结构
结核、解冻、近郊、经度、经线、径流、卷须、决堤、绝育、矿化、矿脉、矿脉、溃坝、历日、粒雪、烈风
猎物、裂谷、流域、露点、陆界、绿化、卵石、乱流、略图、落叶、梅雨、煤层、磨耗、磨蚀、磨损、内地
内碛、南极、能源、泥炭、溺谷、凝固、农药、农庄、暖区、片流、片岩、漂石、气孔、气门、潜热、浅滩
强度、强风、青苔、倾角、穹丘、秋分、壤土、热带、溶斗、熔浆、熔岩、融水、沙暴、砂砾、砂岩、山弧
山脊、上涌、上游、上游、射流、渗流、渗漏、升华、生铁、石膏、石笋、石英、试剂、收益、熟土、饲料
酸雨、碎石、塌坡、台地、台风、苔原、梯田、条植、同类、突岩、图例、土表、土链、土蠕、土体、土着
湍流、推移、脱水、脱盐、天坑、外插、温泉、沃土、污泥、污水、下游、夏世迟至、陷落、向斜、象限、消洪、形谷
形谷、休眠、需氧、畜养、絮凝、蓄洪、旋风、旋涡、雪崩、雪崩、崖壁、烟煤、淹灌、淹灌、岩床、岩盖
岩基、岩浆、岩漠、岩山、岩屑、岩盐、岩株、盐化、盐土、盐土、养分、样方、页岩、异类、役畜、易位
银河、硬磐、游牧、原料、原位、源头、云母、杂种、造林、涨潮、沼气、沼泽、沼泽、阵风、震央、震源
蒸散、正北、植林、质地、中砾、中碛、中游、重心、骤雨、钻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