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理统计图怎么读
一、常见的地理统计图
1.柱形统计图柱形统计图也称直方统计图。该统计图用矩形的高低来描述数据的大小,在垂直方向上进行比较。一般把分类项在水平轴(X轴)上标出,而把数据的大小在垂直轴(Y轴)上标出,这样可以强调数据是随分类项(如时间)变化的。柱形统计图可以用来说明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如“某地年降水量逐月分配图”。
2.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使用水平横条的长度表示数据值的大小,来描述各个数据之间的差别情况。一般把分类项在垂直轴(Y轴)上标出,而把数据的大小在水平轴(X轴)上标出,以此来突出数据的比较。条形统计图可以用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比例关系,如“我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和流域面积比较图”。条形统计图还可以用来反映某一时段内某一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用以预测该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某国人口性别和年龄构成图” (人口金字塔图)。
3.曲线统计图
曲线统计图以曲线方式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它是用圆滑的曲线将各数据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图形。该统计图可以用来详细分析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也可用来详细分析多组数据随时间变化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一般分类轴(X轴)用来代表时间的变化,并且间隔相同,而数值轴(Y轴)代表各时刻的数值的大小,如“黑子相对数与年降水量相关性图”。
4.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是在曲线统计图的基础上,以折线方式显示数据变化趋势的统计图。它是用直线段将选定的各数据点连接起来而组成的图形。该统计图简化了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突出了各时间段内的数据变化大势,显得更加直观。如“北半球气温5年平均值的变化图”。
5.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通常只用一组数据系列作为源数据。它把一个圆面划分为若干个扇形面,每个扇面代表一项数据值,其大小用来表示相应数据项占该数据系列总和的比例值,可以用来反映某些地理事物局部与全部的比例关系。如“我国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地区分布图”。
6.饼状统计图
饼状统计图是在扇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派生出的一种统计图。饼状统计图在反映某些地理事物比例关系的同时,也可反映总体的绝对值。如“某年鞍山、丹东、吉林、铜陵四城市工业产值和结构示意图”。
7.圆环统计图
圆环统计图也是用来显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它可以显示多个数据系列,由多个同心的圆环表示。它把一个圆环划分为若干个圆环段,每个圆环段代表一个数据值在相应数据系列中所占的比例。如“某国三大产业结构图”。
8.散点统计图
散点统计图除了可以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外,更多地用来描述数据之间的关系。它不仅可以用线段,而且可以用一系列的点来描述数据。散点统计图可分为“直角散点统计图”(也称XY散点统计图)和“三角散点统计图”(也称XYZ散点统计图)两种。XY散点统计图在组织数据时,一般将X轴置于一行或一列中,而将Y轴置于相邻的行或列中。XY散点统计图可以按不等间隔来表示数据,也可用折线或平滑曲线把各散点连接起来,以便更好地描述变化趋势。XYZ散点统计图与一般的直角坐标示意图不同,该统计图用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作为“三角坐标系”来表示三个变量。XYZ三条数轴分别代表不同的分类项,而每一散点则分别代表三种对应的数值。三角散点统计图常用来表示某一地理事物中各分类项在总量中的比例关系。
9.气泡统计图
气泡统计图是一种特殊的XY散点图,可用来描述多组数据。它相当于在XY散点图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个变量,即气泡的尺寸。气泡所处的坐标分别标出了水平轴(X轴)和垂直轴(Y轴)的数据值,同时气泡的大小可以表示数据系列中第三个数据的值,泡越大,数据值就越大。在组织数据时,一般将一行或一列作为分类轴,相邻的行或列作为数据值,而另一行或一列作为气泡的大小值。如“1980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铁矿和粗铜生产图”。
10.面积统计图
面积统计图用面积的大小来显示某一数值的大小,可以用来描述国民经济不同时期某一数值的变化,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图”;而且还可以表示某一数量中各分量的对比关系,如“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储量图”。该统计图还使用折线和分类轴(X轴)组成的面积以及两条折线之间的面积来显示数据系列的值,如“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图”。面积统计图强调幅度随时间的变化,通过显示绘制值的总和还可以显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因此该统计图常被用来描述国民经济不同时期、不同产业部门的产值数据等。
11.玫瑰统计图
玫瑰统计图也称雷达统计图或定位统计图,它是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出多条数值坐标轴,每个分类都有拥有自己的数值坐标轴,把同一数据系列的值用折线连接起来而形成。玫瑰统计图用来比较若干数据系列的总体水平。气候统计学上常用玫瑰统计图表达某地某一时段内风向的频率等。如“某地风频统计图”。
二、复合统计图
复合统计图就是把几种含有地理要素内容的统计图叠加在一幅图上。它可以是同一类型的统计图的叠加,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统计图的叠加,有些甚至是多种地理要素内容叠加在同一幅图上。请看下面的几幅图:
“海洋表层盐度和温度的纬度分布图”是把两幅曲线统计图叠加在一起,用同一个横坐标来表示纬度位置,而两条纵坐标表达的意义则不同:左边的纵坐标表达海洋表层水温值,右边的纵坐标表达海洋表层的盐度值;读实曲线表达的盐度变化规律时应看右边的纵坐标,读虚曲线表达的温度变化规律时应看左边的纵坐标。
“某地气温与降水月份分布图”则是一幅气温曲线统计图与降水柱形统计图的叠加,共用同一横坐标来表示月份,曲线表示气温变化状况,它的值可以根据右边的纵坐标读出;长矩形和高低表示各月降水量,它的值可以从左边的纵坐标读出。
“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图”是扇形统计图与环状统计图的叠加,中间部分为扇状统计图,它表示理想土壤成分体积分数的比例关系;而外围的环状统计图则表示各体积分数分类项的比例关系。
“天山地形剖面与水热状况图”(2000年广东地理高考题)将天山的地形剖面及其对应的三项气候资料曲线叠加在一起,提出一些只有利用图中隐藏的信息才能回答的问题,综合性更强、知识跨度更大。
在复合统计图中,各种地理要素内容读起来相互之间有些干扰,但如果采取“分而治之”并注意其交叉点的办法认真进行分析,也是不难解决的。但这必须建立在熟练判读各种单项统计图的基础上,否则自然是无从下手。
三、变式图
变式图,顾名思义就是把已知形式统计图的内容用另一种形式的统计图来表达,如下面的几幅图。初看起来,似乎无从下手,但是只要认真分析,便会发现,新图虽未曾相识,但万变不离其宗,并非无从读起。只要我们了解了各类统计图的功用,掌握了常见统计图的判读方法,便能触类旁通,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对新图做出正确的判读。
Ⅱ 怎么看地图
1、大致了解地图上描绘的地形,如图,地图上有各种形状的道路,将地图与实景环境对应起来。
Ⅲ 学好地理看地图的方法!
看地图要注意将地图量化,比如世界各个地区的东西南北分界线的经纬度数,可以找到一下规律:
各主要地区东西以30个纬度为一个界限,30E是亚非和亚欧分界,60E是乌拉尔山脉,以及西亚和南亚分界线,90E是南亚和东南亚的分界线,如此等等
找到主要地理事物,如城市、河流、山脉的经纬度,但只需要最主要的,目的是找寻参照物,根据这些最主要的地理物的精确位置推测出其他地理事物,例如:
开罗经纬度是30E,30N,这样可以猜出以色列的经度是30出头
通过地形图了解一些地理现象的深层原因,例如河流走向可以从地势特征中看出来,洋流分布可以从海陆分布特征和纬度中看出来,欧洲的隙缝气候为什么深入欧洲大陆(欧洲山脉多东西横贯大陆,对风基本无阻挡),美国气候的大陆性为什么那么强(山脉南北纵贯利于季风吹过),东非高原为什么不是雨林气候而是草原气候(地势高,、气候退化),四川为什么多阴雨(盆地容易形成阴天),北疆为什么比南疆多雨(天山阻挡水汽)
以上这些都是从地形图中看出来的
除了地形图之外还要接触一些专门地图,如气候类型分布图、洋流分布图、资源能源的分布图、交通图等
这些图往往要熟记
高考题大多都要有图作依据,因此看图相当重要
有时还要出现一些很特殊的图,平时没看见过或不常用,需要临场学会看图,例如太阳高度角分布图、气候玫瑰图、微笑曲线图等
还有一些等值线图格外需要注意,这些都会是复习的重点,如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这些图都有专门的方法来分析,高三会进行专门的训练
有的题需要你猜出图中的具体位置或所处地区,这种题首先看轮廓,像山东半岛、日本四岛、台湾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意大利、阿拉斯加、澳大利亚等地区或国家一眼就能看出来
看不出来的就要用经纬度来猜,具体参见上文
4.2. 等温线:
4.2.1. 等温线图判读要点:
4.2.1.1. 判断等温线的分布大势:
分析等温线的分布大势,可以看出某地处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一般说来,气温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果越向北温度越高,说明向北是低纬,该地处于南半球;反之则为北半球。
4.2.1.2. 判断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图表显示不出来,按等温线变化 解说 影响因素的顺序排列)
(1)等温线平直与纬线平行 太阳辐射能量因纬度而不同 太阳辐射(纬度)
(2)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 气温由沿海向内陆递变 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3)夏季:内陆向高纬凸 冬季:内陆向低纬凸 海陆分布(海陆热力差异)
(4)与等高线平行(与山脉走向、高原边缘平行) 等温线延伸到高地,急转弯曲 地形(山地垂直高度)
(5)暖流:向高纬凸 寒流:向低纬凸 暖流增温 寒流降温 洋流
(6)盆地闭合曲线 夏季炎热中心 冬季温暖中心 夏季不易散热 下沉气流增温 冬季山岭屏障 地形闭塞 四周山岭屏障
(7)山地闭合曲线 冬夏均为低温 气温垂直递减 地势高
(8)锯齿状分布 (南美洲7月气温图) 河谷、平原与高原、山地相间分布,气温高低不同 地势高低起伏大°
4.2.1.3. 判断等温线的弯曲方向:
向高纬凸出则较相邻地区温度也较高。
4.2.1.4. 判断等温线的疏密程度:
等温线密集则温差大;等温线稀疏则温差小。
4.2.1.5. 读出温度最值:
通过分析图中气温的最高、最低值可以看出温度差异的大小。
4.2.1.6. 几条主要的等温线:
一些特殊的等温线往往是气候区的大致界线,例如0℃、20℃等温线。
4.2.1.7. 找出图中特殊形状等温线所在的地区:
有的等温线图上,有一些等温线形状特殊的地区,为气温状况特殊的地区。(如2003年高考题中等温线沿太行山向南急转)
4.2.1.8. 判断闭合等温线区域内的温度:
位于两条等温线之间的等温线闭合区域:如果其温度值与两侧等温线中的较低温度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温度低于其等温线的温度值;:如果其温度值与两侧等温线中的较高温度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温度高于其等温线的温度值。总值也遵循“高高低低”的规律。例如图中A的温度低于12℃,B的温度高于15℃。
4.2.1.9. 根据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判断海陆或季节:
几个原则:
(1)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北半球的低纬在南方,南半球的低纬在北方。
(3)大陆温度高于海洋则该半球为夏季,反之则为冬季。
(4)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则温度相对于附近同纬度较高,反之则较低。
(5)北半球为夏季是南半球为冬季,北半球为冬季是南半球为夏季。
几个结论:
(1)若几条等温线在同一半球上,且高温在北方则该半球为北半球;
若几条等温线在同一半球上,且高温在南方则该半球为南半球。
(2)1月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7月向北凸出;
1月海洋等温线向北凸出,7月向北凸出。
(3)冬季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夏季向高纬凸出;
冬季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夏季向低纬凸出。
4.2.1.10. 根据等温线分布状况判断地形:
4.2.1.10.1. 根据等温线判断地貌:
闭合等温线分布区域中如果等温线数值从里向外递减,即内高外低,一般为盆地地形,反之则为山地。
4.2.1.10.2. 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等温线之间的相对高度:
若两条等温线的温差为A,则两条等温线之间的相对高度为:(1000×A/6)米。
4.2.2. 我国等温线分布规律:
4.2.2.1. 我国1月等温线的分布特点:
(1)1月份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大致与纬线平行,等温线的排列密集。
(2)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的是黑龙江省北部,温度最高的是南海诸岛。
(3)0℃等温线大致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4)在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祁连山地等地区,出现了封闭状的等温线;4℃等 温线经过四川盆地时明显向北弯曲,这些地区冬季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地区不同。
4.2.2.2. 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主要特点:
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比南方短,得到的太阳高度比南方少,同时,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我国冬季气温最低值出现在黑龙江北部漠河一带。
4.2.2.3. 我国7月等温线的分布特点:
(1)等温线排列稀疏,东部大致与海岸平行。
(2)除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以外,大部分地区气温在20℃以上,南方许多地方还超过了28℃。
(3)东北北部与南海诸岛的7月份温差仅8℃左右。
4.2.2.4. 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主要特点:
我国夏季大多地区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4.2.3. 世界等温线分布规律:
根据1月份和7月份世界等温线分布图,可以分析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1)从全国气温分布大势看:
无论冬季或夏季,气温大致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因为气温还受洋流、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2)从南北半球对比看:
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而且稀疏,北半球等温线比较曲折而且密集,北半球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要比南半球复杂。这是因为南半球陆地面积比较小,表面性质比较均一的海洋比北半球广阔的多,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比较小,因此气温的变化比较简单。
(3)从北半球的冬夏气温看:
北半球冬季大陆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向北弯曲;夏季大陆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向南弯曲。
(4)从气温极端值出现的地区看:
全球的最冷和最热的地方都出现在大陆上,夏季的炎热中心出现在北纬20~30度的沙漠地区,如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冬季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出现在西伯利亚,而极端低温出现在南极大陆。
4.3. 等降水量线:
(1)判断降水地区分布差异的大小:
密集——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
稀疏——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小
(2)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等降水量线与山脉走向平行。
多雨——迎风坡;少雨——背风坡。
(3)判断海陆影响:
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降水自沿海向内陆减少。如辽宁省降水量等值线分布状况,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Ⅳ 怎样看地图
看任何地图,首先是要明确方向,正常情况下一张地图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如果不是按上北下南绘制的地图,则一定要在适当位置标出正北方向,以便读图.
Ⅳ 学好地理看地图的方法!
地理读图方法
地理课本中的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结构图、统计图等等,有机构成了一个“图像系统”。地理与其他学科不同,除了文字系统以外,尤其要重视“图像系统”的复习。这是因为这些图像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通过复习这些图像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另外它们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直接成为考试的题目。
地理复习中的读图一般包括看、析、绘、默四个主要环节。
1.看图
看图是读图的第一步。为了正确读图,首先就要正确观察图像。
(1)要排除看图的“障碍”。看图时,往往由于一二个关键点没有搞懂,而发生“卡壳”现象。因此,要及时排除“障碍”,看懂图像。
如:有的学生在读“城市工业布局图”时,觉得很困难。原来,其中有一个关键:对风向玫瑰图是否看得懂。如果看得懂,对风向与工业布局的关系就容易理解了。
(2)要考虑看图的有序性。看图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高中地理下册有一幅世界石油资源分布图,此图内容丰富,在复习中,要分步观察。第一步:看石油的地理分布是否均匀?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第二步:看世界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与国家?第三步:看哪些地区属于石油输出区,哪些国家是石油输入国家?第四步:看有哪些重要的输油路线?途经哪些主要的边缘海、海湾、海峡、港口、运河、岛屿等等?通过这样有层次、有步骤地看图,学生就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还比如看水系图一般循着上游、中游、下游的顺序。看洋流模式图,通常先看热带、副热带海区的洋流,后看极地、副极地海区的洋流。然而,看图顺序也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有时根据需要及学习情况可以灵活变通。如看我国山脉分布图,可以按几组走向确定看图顺序,也可以按我国的方位依次看下来。但无论怎么看图,总要有一定的“序”。
(3)要变换看图的角度。看图一般总要进行几遍,只看一遍往往是看不透、看不细的。然而,反复看图,不能老是从原来的角度机械地重复看图,而要适当变换看图的角度。这样往往能收到很好效果。比如,在一张世界政区图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复习关于地理位置方面的知识,沿着赤道、本初子午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有特殊意义的“线”,去找一找这些线经过了哪些主要国家。这种变换角度的观察,会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除此之外,还可以沿着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的路线,看地震、火山分布的国家与地区;沿着北半球的中纬度带由东向西找出煤炭分布国,等等。
(4)要注意看图的整体性。在看区域地图时,不能孤零零地看一条“线”或一个“点”,而要进行组合观察,扩大到一个“块”或一个“面”。例如,看中国铁路分布图,要沿线观察途经哪些地形区、主要河流、省市、矿产地、农业基地等等。看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要顾及它的“左邻右舍”的相对位置。这样整体性看图,有助于形成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的正确观念。
2.析图
所谓析图,就是对图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通过思维达到准确理解图的内涵的目的。如若说看图是为了解决“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的活,那末析图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的问题。
(1)一般有这样两类问题,一类是通过同类地理事物的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其原理,比如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较广,北美洲这种气候分布面积小并呈狭长条带状,这是什么原因呢?另一类是针对普遍规律中的特殊现象,分析其原因,比如,在“世界自然带”图上可以看到赤道经过的地方大多是热带雨林,为什么东非却出现草原甚至荒漠?这样的问题提得越多,学生思维越活跃,析图越深刻。
(2)析图要深刻理解与运用基本原理,有些学生在复习时习惯于死记图中内容,不重视地理基本原理,结果“事过境迁”,一旦遇到一些源于课本插图又稍有变化的读图分析就不知所措。因此,应注意对图进行剖析,把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吃透,并研究可能出现的变式。这样就能以不变(基本原理)应万变(图型)。比如在图上对亚洲的西南季风形成的原理剖析透彻了,那末很自然对澳大利亚的西北季风的形成也能作出正确解释。
(3)析图要注意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在分析初中地理的插图时,若图中内容与高中地理知识有关,应该用高中地理的基本理论“统帅”初中地理知识。如“澳大利亚”一节中的“自流井成因”的示意图,与高中地理承压水的知识是紧密联系的。在分析高中地理插图时,若图中内容与初中地理知识有关,应将初中地理知识作为深刻理解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如高中地理第二章在阐述地面状况对气流影响时,设置了一幅“迎风坡和背风坡对气流影响示意图”,分析时可联系初中区域地理的一些实例,如台湾东北部山地的迎风坡、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山地的迎风坡等等。
这样多方位的联系分析,能够使学生瞻前顾后,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引导学生将散落在若干章节中的相关插图集中起来,把图和与图有关的知识灵活地组合在一起,是很有效的读图方法。
(4)析图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在析图过程中,要切忌用片面的、绝对的、静止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既要找出一般的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又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忽视个别现象与特殊规律。比如,澳大利亚西部的气候类型“谱”不同于其他大陆,在热带沙漠气候的南北两侧均为热带草原气候,整个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如果学生把一般的气候分布规律推广、套用到澳大利亚,就会发生错误。
3.绘图
绘图是读图过程中的“动手操作”环节,而在复习中往往被忽略。它包括彩描黑白地图的点、线、面,绘制各种分布略图、示意图、剖面图、统计图等等。自己动手绘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
(1)彩描:这是一种简便的方法,即利用课本插图与空白的暗射图,用彩色笔勾描所要复习的地理事物。彩描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彩描要突出重点、目的明确。一张图不能点、线、面兼施,描得“琳琅满目”,而要有所侧重。
②彩描要运用各种线条、颜色与表达方式。不同性质的地理界限可采用粗细不同的线条。颜色无论是点、线、面均应根据地理事物的类别加以区别。在彩描区域范围时,还要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有的可以打“点”子,有的可以划斜线等等,这样也能达到预定效果,并能够节省涂大片彩色的时间。
③彩描要配以适当的注记。如这个“点”是“东京”,这条“线”是京广线,这片“面”(区域)是黄土高原,要用文字注一下。
(2)画简图:这是复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把地理的文字知识转化为简图,或把繁杂的地图进行简化、缩略,以突出某一要素、某一区域、某一问题。地理简图的设计,须注意:
①简图轮廓要尽可能地简便,最好由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以降低作图难度,使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适应。
②一张图中内容不宜过多、过繁,要突出主要的地理事象,并以这些“事象”作为记忆的基点,然后联系更多的知识内容。
③一张图中有时可以同时包含几种地理要素(如地形、河流、气候、矿产、城市等),来加强知识间的有机联系,但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各种地理要素按适当的顺序逐次出现,使学生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4.默图
默图就是对图示的重要信息的记忆,因而也可以称作“记图”。对于图上的信息,不加分析,不分主次,一概去记,是不足取的。然而读图时什么都不记,也是不行的。事实证明,利用图像进行记忆,印象深刻,易形成空间观念,到考试或需要回忆时,眼前似乎就会浮现出一幅生动形象的图像。这种现象也可称为“心理图像的复现”。
默图包括:①默绘,如不看课本、图册,自己绘出“三山夹两盆”的新疆地形结构;②默记,即试图回忆,如面对一张不加注记的全国铁路网图,回忆这个点是什么城市,那条线是什么铁路;③默填,即利用空白的暗射图,自行填图。
Ⅵ 如何在环状图表示每个环的系列
1、先选中2009年这行数据,插入圆环图。 2、选中圆环图,右键选中“选坦游举择数据”,将2010年和2011年两行数据添加进入图表。此时就会发现图表已经形成多层圆环对比图。 3、设置图像磨核格式:(1)将内圆环缩小:右击让碧最里面的2009年圆环图,
Ⅶ 高中地理,空间形态的网状和环状是什么
亲,网状的是经纬度,横向是纬旁御唯度拆慧,纵向是经度;
环状的是等高线。运培
下面是示意图:希望对你有帮助
Ⅷ 世界地理气候图
各大洲气候类型图解
亚洲:
1. 热带雨林气候:
A. 成因: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多对流雨。
B. 分布:马来半岛南部,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菲律宾群岛南部(如马来西亚吉隆坡,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菲律宾棉兰老岛)
C. 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D. 景观及(标志):热带雨林景观,板状根,砖红壤。
E. 代表性经济作物:橡胶、金鸡纳、可可、胡椒、油棕等(粮食作物:水稻)
2. 热带沙漠气候:
A. 成因:位于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地区,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少雨。
B. 分布:阿拉伯半岛,印度河平原(塔尔沙漠)
C. 景观:热带沙漠景观,
D. 农业特点:发展灌溉农业,绿洲农业中代表植物:枣椰树
3. 热带季风气候:
A. 特点: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风,高温多雨。冬季盛行东北风,温和少雨。故全年高温,但干湿季分明。 但季风条件下,多洪涝和干旱。
B. 成因:(1)西南季风成因: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向右的地砖偏向力影响,偏转成西南风。由于经过印度洋空气湿润,带来大量降水。
(2)东北季风的成因:冬季陆地降温快,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海洋上气温相对较高,气压相对较低,风由高压吹向低压。故该地冬季盛行东北风,来自亚欧大陆较干燥,形成干季。
C. 分布: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斯里兰卡岛大部分,菲律宾群岛北部,我国海南岛,西双版纳。
D. 代表性景观及标志:热带季雨林(景观和热带雨林相似,但不及热带雨林茂盛)
4. 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东岸)
A.特点:夏季盛行东南风,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盛行西北风,低温少雨。多洪涝和干旱。
B.成因: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陆地降温快,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海洋上气温相对较高,气压相对较低,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C.分布: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包括巴颜喀拉山和冈底斯山以南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台湾岛。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群岛南部。(如上海,重庆,武汉,东京等)
D.景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如马尾松)
注意:我国季风气候和日本季风气候比较大陆性较强,日本海洋性较强。(海洋性表现:温差较小小,降水较为均匀)
5.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东岸)
A.特点:夏季高温多雨(东南风),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干燥(西北风)。雨季比亚热带季风气候要短。
B.成因: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同,都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分布: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朝鲜半岛北部,日本群岛北部及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地区。
D.景观:温带落叶阔叶林(注意:在温带海洋性气候下的景观也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E.农业特点:气温较低,小麦。
6. (此种图标偏南的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A:特点: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较少,略集中在夏季。
B.成因:亚欧大陆面积广阔,加上高山高原的对水汽的阻挡,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水较少。受大陆气团控制故而温差较大。(如我国的吐鲁番围着火炉吃西瓜)
C.分布:亚欧大陆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注意:该气候在亚洲分布最广,北美洲其次
D.景观:因距离海洋远近和降水多少的不同,使得温带大陆性气候内部的景观差异很大。通常应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而形成从温带森林----温带森林草原----温带草原----温带半荒漠----温带荒漠依次更替。(如我国从内蒙古东部到其西部就符合这种变化)
7. (此种图标偏北的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A. 特点: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降水较少,略集中夏季。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相似。
B. 成因:受大陆影响同时也受附近海洋影响。
C. 分布:北极圈沿岸,主要位于俄罗斯
D. 景观:耐寒的亚寒带针叶林
注意:大陆东岸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分布纬度较低,而大陆西岸分布纬度较高原因:大陆东岸受沿岸的寒流影响明显,而同纬度的大陆西岸为暖流。(如亚欧大陆西岸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北纬60度左右都为温和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但大陆东岸俄罗斯远东地区在北纬55度左右就已经是较为寒冷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8.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
A. 特点:夏季因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带向北移,此处(在北纬30-40度左右)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朗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因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位于30-40度的西风带向南移正好控制该地区,西风带来丰富的降水,气候温和多雨。
B. 成因:风带和气压带季节性移动,导致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C. 分布:亚洲地中海附近地区,如小亚细亚半岛黑海沿岸和地中海沿岸(土耳其),塞浦路斯岛,叙利亚,以色列沿海地区等。
D. 景观: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9. 极地气候:包括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A.特点:全年严寒,酷寒,少雨
B.成因:终年受极低高压控制。
C.分布:北冰洋沿岸地区及岛屿
D.景观:苔原气候下可生长一些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驯鹿),冰原气候终年冰雪覆盖(北极熊)
10.高山高原气候
A.特点: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山腰最多。因为空气要抬升到一定高度降水才会形成降水,但到一定高度后湿度减小,不易凝结。
B.成因:亚欧大陆高山高原集中于中部,随着海拔升高,水热条件变化引起气候变化
C.分布:亚洲中部高山高原,青藏高压最典型
D.景观:随着高度增加景观也会变化。
例如:喜马拉雅山,如右图所示,但南坡的自然带更丰富,发育程度更高。
注意:高山山地自然带丰富的条件
1. 纬度低2.相对高度大
总结:1.亚洲气候复杂,但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因为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而亚洲西部是陆地,没有西岸。
一. 非洲(因为赤道横穿中部,气候南北对称,没有温带和寒带气候)
1.热带雨林气候:
A.分布: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几内亚湾沿岸,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如刚果,利比里亚)
B.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C.成因:(1)刚果盆地: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多对流雨。 (2)几内亚湾沿岸: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风,该地正好位于西南风迎风坡,降水丰富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3)马达加斯加岛东侧:该岛中部有一列南北走向的山脉。其东侧正好处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地形抬升作用使岛的东部降水十分丰富。(属于非地带性热带雨林气候)
D.景观:热带雨林景观
E.代表性作物:油棕,香蕉,咖啡
注意:为什么非洲赤道东部也位于赤道,却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非洲赤道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较高
2. 热带草原气候:
A. 分布:分布于热带雨林两侧(东非高原,南非高原等,马达加斯加岛西侧)
B. 特点:夏半年高温多雨,冬半年高温少雨,干湿季节明显。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大约在5-10月为雨季。(辨析:热带季风气候也有明显的干湿季节,但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较多且更集中,北半球的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大约在6-9月)
C. 成因:大致位于南北纬10°—20°回归线之间地区风带和气压带季节性移动导致热带雨林两侧受赤道低压(多雨季节)、信风带(干季)交替控制。非洲热带草原气候区的信风带包括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但都来自于陆地,都较干燥,故受受信风影响时气候干燥。 但非洲有些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是因为地形地势造成的。如东非高原,南非高原
D. 景观:热带稀树草原(萨瓦纳)
E. 代表性生物:猴面包树,豹子,狮子,羚羊,斑马,长颈鹿等
3. 热带沙漠气候:
A. 分布:位于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撒哈拉沙漠面积最大,横贯大陆东西岸,南半球纳米布沙漠沿西海岸分布。(可见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
B. 特点:全年高温少雨
C. 成因:纬度较低,气温较高,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或来自陆地的信风控制,降水稀少。
注意:为什么在沿海也会有热带沙漠气候分布?该地位于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大,盛行下沉气流。非洲大陆西岸有两支强大的寒流,加那利寒流和本格拉寒流,寒流有降温降湿的作用。
4.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
A. 分布:非洲北半求地中海沿岸和南半球西南角。(南非开普敦)
B. 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 成因:夏季因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带向北移,此处(在北纬30-40度左右)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朗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因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位于30-40度的西风带向南移正好控制该地区,西风带来丰富的降水,气候温和多雨
D. 景观: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高原高山气候:(略)
三.欧洲:(位于回归线以北,没有热带气候)
1. 地中海气候:
A. 分布:欧洲地中海沿岸及黑海附近,即伊比利亚半岛南侧,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科西嘉岛,撒丁岛,西西里岛等。(如意大利罗马,希腊雅典,法国南侧)
B. 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少雨
C. 成因及景观:参考非洲地中海气候的成因
D. 对农业影响:该地夏季高温且少雨,有利于某些农业的发展。如法国在其南部,园艺业发达,以葡萄着名。
注意:为什么亚热带夏干气候要以地中海命名?
亚热带夏干气候是因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压控制下多晴朗天气,所以称之为“夏干”。地中海海域在夏季和周围两大陆相比,因海洋升温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高压,这个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高压和控制该地的副热带高压叠加在一起,使高压势力更加强大,“夏干”特征也更加明显,因此亚热带夏干气候在地红海海域附近最为典型。所以用地中海命名该气候。
2. 温带海洋性气候:
A. 分布:欧洲西部地区,包括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日德兰半岛,英吉利海峡海域,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南侧等地区。(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等)
B. 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内降水均匀,终年温和多雨(气候海洋性明显,温差小)。
C. 成因:位于北纬40-60左右,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使这里
气候温和,适宜人类居住,多为人口密集区。
D. 景观: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季风气候的景观相似)
E. 对农业的影响:这里人口城市密集,市场广阔,加上优越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生长,是世界重要的乳畜业分布区。(相关链接:乳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我国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乳畜业局限于大城市的周围。)
辨析:北京和伦敦纬度相当,但为什么冬季北京的气温远远低于伦敦?夏季气温高于伦敦?
北京和伦敦纬度相当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温冬冷夏热,降水集中的夏季。伦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凉,降水均匀。
3. 温带大陆性气候:
A:特点: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较少,略集中在夏季。
B.成因:距海遥远,西风难以深入。
C.分布:分布于中欧和东欧地区。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部,典型城市如莫斯科。
D.景观:从沿海到内陆逐渐降水减少而形成从温带森林----温带森林草原----温带草原----温带半荒漠----温带荒漠依次更替
4.极地气候:见亚洲
四.北美洲 (巴拿马运河以北的美洲)
1.热带雨林气候:
A.分布:中美洲巴拿马运河附近(巴拿马,尼加拉瓜,洪都拉斯等)
B.成因:(1) 本身纬度低,且位于东北信风破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
(2)沿岸墨西哥暖流,增温增湿的作用。墨西哥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气候是受赤道暖流的影响。
C.特点:终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
A.分布:中美洲墨西哥中部西部。以及西印度群岛。(如古巴,牙买加等岛国)
B.成因:(1)大陆上热带草原气候夏半年因赤气压低啊风带向北移动,受赤道低压控制,多雨。冬半年副热带高压控制而少雨。
(2)岛屿上的热带草原气候成因:夏半年处于东北信风迎风坡,多雨。冬半年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而少雨。
C.特点:终年高温,夏半年(5-10月)为湿季,冬半年为干季。
D.景观:热带草原(热带稀树草原)
3.热带沙漠气候:
A.分布: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地区,(包括墨西哥北部,加利福利亚半岛,美国西南部部分地区)
B.成因: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东北信风控制,降水稀少
C.特点:终年高温少雨
D.景观:热带荒漠
4.地中海气候:
A.分布:美国西部加利福利亚州,大致位于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典型城市如:洛杉矶,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
B.成因:参考欧洲地中海气候,和其它的地中海气候成因相同
C.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5.温带海洋性气候:
A.分布:北美洲美国加拿大的大陆西岸北纬40-60度左右,典型城市如,美国西雅图,加拿大温哥华
B.成因:终年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并受沿岸北太平洋暖流影响,是气候更加温和。
C.特点景观参考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
6.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A.分布:美国东南部亚热带气候区,包括密西西比河下游密西西比平原,佛罗里达半岛,大西洋沿岸平原等地区。典型城市如:华盛顿,迈阿密,新奥尔良,休斯顿
B.成因:位于大陆东岸,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季风环流影响,夏季盛行来自大西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偏北风,但季风特征不及亚洲明显;降水也较集中于夏季,但集中程度不及亚洲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故称之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C.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D.景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7.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面积仅次于亚洲,是北美洲主要的气候类型)
A.分布:广泛分布于北美中部和北部地区,包括美国西部高原,中部平原内陆地区,五大湖地区以及美国东北部,加拿大中部地区以及东部沿海的温带地区。
B.成因:(1)北美洲北宽南窄,温带气候占绝对优势。
(2)北美洲西部为一系列紧逼海岸的高大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水汽。
(3)北美中部为纵贯南北的平原,北通北冰洋,南通墨西哥湾。冬季可以让来自高纬的寒冷空气毫无阻挡的长驱南下,所经的广大内陆地区急剧降温;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也可毫无阻挡的北上,使内陆地区增温;于是增强了冬夏温差大的大陆性特征。
(4)东部低缓的山地和高原对冷暖气流都没有很大的阻挡作用,冬季冷空气可以直逼东北部沿海,因此形成大陆性气候。
C.特点: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较少,略集中在夏季。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内部因降水量不同,景观差异较大。
D景观: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逐渐减少而形成从温带森林----温带森林草原----温带草原----温带半荒漠----温带荒漠依次更替。
辨析:为什么北美洲东北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温带季风气候,取而代之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北美大陆东北部濒临大西洋,大陆和大洋之间也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但在北美温带地区和大洋之间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不足以产生明显的随季节变化转向的季风。因此东北部没有形成如亚欧大陆东岸的温带季风气候,而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8.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在图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北部的亚寒带地区)
相关内容参照亚洲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注意东西两岸分布纬度高低,并试着解释原因
9.冰原气候和苔原气候:都属极地气候,包括加拿大大陆北部地区和附近岛屿,如格陵兰岛
10.高山高原气候:
A.分布:西部高山及部分高原地区
B.特点及成因:由于南北美洲西部高山呈南北走向,而西部中纬度地区盛行偏西风。西风受高山阻挡,使西风影响的范围仅局限于西部沿海地区。在迎风坡(西坡)因海拔升高水热条件发生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显着;背风坡,气流下沉气候干旱;山间高原和山间盆地,因地形封闭,气候干旱。
五.南美洲:(三分之二的地区位于热带,热带气候为主,湿润的气候为主)
1.热带雨林气候:
A.分布:赤道两侧,主要分布于亚马孙平原(如秘鲁伊基托斯),以及巴西高原的东南部,南美洲西北地区如巴拿马,哥伦比亚西部沿海地区,厄瓜多爾尔尔沿海地区(如巴拿马城)
B.特点:高温多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是全球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
C.成因:(1)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气候成因: ①位于赤道两侧,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雨; ② 亚马孙平原北南西三面较高,开口朝向大西洋,有利于湿润空气深入内陆;③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均来自大西洋,能带来丰富的水汽。
(2)巴西高原东南侧的热带雨林气候成因(非地带性):①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②沿岸巴西暖流增温增湿作用。
(3)南美洲西北沿海热带雨林气候成因:位于赤道地区附近,受赤道低压影响明显; 受赤道暖流影响;
D.景观:热带雨林景观
2.热带草原气候:
A.分布:大陆西岸南纬10度附近的沿海地区,以及南美大陆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气候区两侧(大陆北侧沿海地区和大陆中部地区),如巴西高原
B.特点及成因: 夏半年受赤道低压影响,高温多雨;冬半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的影响,高温少雨,干湿季明显。(注意:赤道附近的热带草原气候受地形影响形成)
C.景观:形成热带草原景观
3.热带沙漠气候:
A.分布:大陆西岸热带沿海地区,主要在秘鲁,智利太平洋沿岸地区。
B.特点:终年炎热干燥,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干的沙漠阿塔卡马沙漠。
C.成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或位于信风的背风坡; 沿岸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
注意:为什么热带沙漠气候成南北走向狭长状分布,没有向内陆延伸而仅分布于沿海地区?
西部高山的阻挡作用使热带沙漠气候没有向内陆延伸
4.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A. 分布:南美洲大陆东岸,南回归线附近以及以南附近地区。
B.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C. 成因:和北美洲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成因相似。
5. 地中海气候:
A. 分布:南美洲大陆西岸南纬30-40度左右,即智利大陆西岸沿海地区30-40度左右。
B. 特点: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 成因:风带和气压带季节性移动引起。南半球夏季(1月左右)因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带向南移,此处(在南纬30-40度左右)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朗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南半球冬季(7月左右)因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位于30-40度的西风带向北移正好控制该地区,西风带来丰富的降水,气候温和多雨。(此处西风为西北风,西风来自太平洋。)
D. 景观: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6. 温带海洋性气候:
A. 分布:南美洲大陆西岸40-50度左右,智利大陆西岸沿海地区40-50度。
B. 特点:终年温和多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均匀。
C. 成因:终年受南半球西风控制。(南半球的西风带为西北风—来自低纬)
7. 温带大陆性气候:
A. 分布:南半球温带地区安第斯山的东侧(位于西风的背风坡)
B. 特点:气温较差大,降水较少,气候大陆性特征显着。在南纬40度以南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形成干旱的温带沙漠。
C. 成因:位于位于西风的背风坡
8. 高山气候:
A. 分布:南美洲西部高山地区(安第斯山地区)
B. 特点成因和其它大洲相同。
六.大洋洲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属于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故为非地带性热带雨林气候)
A.分布: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东北部
B.特点:终年高温多雨
C.成因:(1)澳大利亚东北部大分水岭处于南半球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地形抬升导致降水丰富
(2)该地附近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的作用
2.热带沙漠气候:
A.分布:主要是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中部和西部地区
B.特点:终年炎热干燥
C.成因:位于回归线附近,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西岸西澳大利亚寒流降温减湿的作用加剧了干燥程度。
3.热带草原气候:(包括南回归线以南的亚热带草原气候)
A.分布:位于热带沙漠气候的外缘,呈环状分布。
B.特点:有明显的干湿季
C.成因:
(1)澳大利亚南回归线以北的热带草原气候: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该地冬半年)时,风带气压带北移,该地受南半球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少,为干季。 当该地夏半年时,风带气压带南移,该地受赤道低压控制,同时北半球东北信风带越过赤道,因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逐渐偏转成西北风。西北风来自海洋,能带来大量降水,为湿季。
(2)澳大利亚南回归线以南的草原气候:此后处是地中海气候向热带沙漠气候的过渡,故雨季在冬半年。
4.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A.分布:澳大利亚大陆东岸地区,典型城市如悉尼
B.成因::位于大陆东岸,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季风环流影响,夏季盛行来自大西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偏北风,但季风特征不及亚洲明显;降水也较集中于夏季,但集中程度不及亚洲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故称之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C.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D.景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5.地中海气候:
A.分布:澳大利亚西南角,澳大利亚东南部分地区(见图)。典型城市如阿德莱德。
B.成因:该地虽处于大陆的东部,但此处因地形轮廓的特殊性,仍能在冬季的时候受西风的影响。(注意南半球西风为西北风)
C.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D.景观: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6.温带海洋性气候:(注意大洋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特殊性)
A.分布:澳大利亚大陆东南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北岛和南岛。典型城市如墨尔本,惠灵顿
B.成因:该地区温带地区,因大陆轮廓的特殊性,又能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面上吹来,就可以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C.特点:终年温和多雨。
D.景观:温带落叶阔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