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学好区域地理
文科学生如何学好区域地理
一、区域地理的高考考查方式
高考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来考查地
理学科特点之一区域性的。
二、复习目标:
当一个经纬度坐标给出的时候,学生的地理思维不仅能反映出这一区域的位置,而且关于这一区域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甚至进一步深入的相关分析和预测也会形成,即要求学生头脑中要有比较丰富的地球模型,要能出现立体化、数据化、结构化的数字地球。
三、复习原则及方法
解决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
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位置、事物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
区域特征、人地关系、区域差异、可持续发展
具体复习时,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
①定位: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及相对位置。
②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状况,并以此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农业生产特点、城市、
人口及交通等。
③比较区域差异,进行跨区域比较异同,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与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
区别。
④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评价,制定发展策略。如我国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
题、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
⑤关注热点地区
在哪里(位置与范围)---区域定位
1、绝对位置(经纬度定位)
2、相对位置:一个区域相对于其它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一些主要的经纬度及主要的地理
事物,然后以它们为参照物进行定位。
3、政区的轮廓特征
4、利用特殊地理事物来定位
有什么---通过图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等事物状况,并以此推断其它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
地理特征等。
其它自然地理特征:水文(河流湖泊)、自然带(土壤、植被等)、自然资源。
人文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人文景观等。
为什么---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差异
通常要分析影响A区域的地理因素。如A与B的相互关系;B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A区
域的开发优势;发展A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A与B地区发展的差异等问题。
怎么办---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黄土土质疏松 地形破碎,千沟万壑
植被稀少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制约农业发展
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 生态环境脆弱 下游形成地上河
怎么办?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
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整治:
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再如长江中下游的洪涝整治:
营造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修建水库,控制洪水;中下游加固大堤,疏浚
河道;退耕还湖,提高湖泊的蓄洪能力等。
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化;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南方低山丘陵的水土流失;东北平原的黑土
肥力下降等等。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如西北的荒漠化:
自然: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人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流域内水资源的不
合理利用,造成植被的破坏。
区域开发(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
如黄淮海平原的鱼塘—台田;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南方低山丘陵、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云贵高原的特色农业;西北内陆的生态农业等等。
区域开发的意义(经济、社会、环境)
如长江三峡水利工程:防洪、发电、航运、灌溉 、养殖、旅游、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等(要
能分清对大坝的上、下游的意义)
关注热点地区
综合地说,某一区域(实体)的存在、或某一时间发生的演化,曾经或正在对世界产生着重
大的影响,这些都是“热点”。
①如世界性交通要道:中东(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五海三洲之地”)、中美洲(巴拿
马运河)、东南亚(马六甲海峡)等。
②油气资源蕴藏区:中东、中亚(石油与天然气)、中国油气资源分布及调配等。
③民族矛盾尖锐区:印度半岛(印、巴冲突)、巴勒斯坦地区、北爱尔兰、朝鲜半岛等。
④再如生态环境破坏区: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急剧消失)、主要海上航线(油轮石油泄漏)、极地(臭氧空洞产生与DDT等残毒污染)、温带草原区(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等。
⑤自然灾害高发区,地质灾害高发区: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台湾、日本、东
南亚、土耳其)等。
气象灾害高发区:东亚、南亚(洪涝、干旱、台风或飓风、寒潮及沙尘暴)、非洲(干旱)、
美国南部(飓风、寒潮)等。
⑥经济持续增长区,如:中国东部沿海、中国中部地区、中国泛珠三角地区、日本、东南亚、
美国西海岸、德国等。
在复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千方百计调动自己的思维,要注重知识的落实。专题图训练、
区域图训练、覆叠图训练、拆分图训练、局部图训练等都是很好的复习方法。要求:每日
10分钟——地图(经纬网、地区轮廓、若干地理事物的综合)(填—记—画—想)
通过这一复习过程设计,使自己不仅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对地理区域差异有更深刻的
认识,从思路上更为开阔,从认识上更加宏观,从方法上更加符合地理科学研究的要求。
从近几年高考情况看,尤其要重视中国区域地理的复习。在熟练掌握中国行政区划、地
形与气候分布、河流、铁路网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典型地区的区域轮廓特征、区域自然、
人文特征以及区域发展存在问题、发展策略。应该对西北、青藏、东北、黄土高原、华中地
区、江南丘陵、云贵高原、我国沿海工业基地等地区的自然特征或工农业生产现状、发展前
景等进行分析比较。
B. 区域地理如何复习
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一、区域特征分析,重在比较区域差异
区域特征分析是区域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关键。区域地理涉及的内容繁杂,区域之间又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往往很难掌握。所以我们应运用正确的方法。我把我们的复习方法概括为“定桩、扯线、结网”六个字:
(1)定桩。即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以期在学生大脑里形成该区域知识的牢固记忆节点。在区域的各个特征中找出最具本质的或最具特色的特征,并以此寻找出主导因素。如欧洲西部地区,海洋性气候特征显着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位于温带大陆西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气候南北对称分布是非洲最突出的区域特征,赤道横贯大陆中部,气压带、风带在非洲大陆南北对称分布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干旱是我国新疆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深居大陆内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高寒的气候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特征,海拔高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
(2)扯线。理清知识头绪,抓住知识联系,形成多条知识“链条”。抓住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在复习中要弄清每一个区域各种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例如美国的气候分布与东西高、中间低的地形之间的关系;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布局之间的关系;工业分布与自然资源、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等等。又比如西亚和北非,有两条主线:①纬度位置→副热带高气压带→气候特点(高温干旱)→农业生产特点→出口物资;②自然资源(石油)→石油生产→石油运输线路→与石油有关的工业部门。
(3)结网。在牢固掌握上述知识“节点”和“链条”的基础上,点线相连,线线交织,形成知识网络。
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比较。比较法是学习总结区域地理特征的最常见、最省力的方法。比如:日本和英国的比较(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农业生产、工业布局等);北纬60°纬线经过的亚欧大陆东、中、西部气候的比较;南北美洲地形、气候的比较;南美洲南端大陆两岸气候和生物的差异性的比较;南北纬30°--40°的大陆东西岸气候及其特征的比较;非洲气候(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与南美洲气候(湿、热)差异性的比较;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岸气候与澳大利亚西海岸气候的差异性和成因的比较;纬度大致相同的西撒哈拉与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成因的比较;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德国鲁尔工业区、日本工业区以及中国四大工业区之间特征和形成原因的比较等等。
二、区域问题研究
分析概括区域发展问题、提出区域发展对策是研究区域地理的目的,也是区域地理学习的高级阶段。不同区域存在着相同或不同的区域问题,如南美洲热带雨林的破坏、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草场退化和沙化、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等等。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把区域发展问题作为重要知识点来掌握,同时引导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区域发展作出合理评价,并提出正确的发展策略。
“区域问题研究,区域发展策略分析”,是今年高考区域地理试题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们也将此内容作为平时教学的重点。
三、填空图,地理知识落实图中,提高学生图文转换能力
高二学生复习地理,其最大的弱项就是地理知识的空间概念差,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每一个区域地理知识复习后,可发给学生相关的填空地图,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文字知识尽量转换成图的形式。对于图文转换的练习,既要求学生把国家的名称、河流、矿区、城市、铁路等需要机械记忆的知识落实到填空图上,更要落实大量形成理论和空间运动知识于图中。这种复习方法不仅可以及时巩固、训练学生的空间分布知识和用图、填图、绘图、图文互换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利用填空图进行单元知识总结的能力。
C. 这是关于高中地理,如何自学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是“地理”的具体化,在学习中应该注意一些缄默知识:运用地图,把地理知识的系统性落实在一些具体的地理区域,在具体的区域上感受地理系统在区域上的相关性(综合性),在不同区域的认识中,比较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在差异比较中寻找区域社会生产建设的合理性和问题所在。
系统性的学习活动总是在点滴知识的认识中积累与重建的,你可能偏重于积累,荒废了重建:初中阶段的七年级下册地理其实就是“世界区域地理”,八年级下册就是“中国的区域地理”,它们与其上册一样,都是你学习高中区域地理的基础,过去没有要求记住的地图,你必须记住并且丰富之:地图注记的地名(国家,地区,地形区,气候区,水系流域,城市区位,可能都是“高中的区域地理”中的区域范畴)你可以记不住,但你在学习中必须在“世界地图”“中国地图”中给予定位,这就是区域地理学习中的第一步:认识区域的位置,这也是你知识重建的开始:那里地形有什么,气候有什么,河流有什么,居民是谁,他们做什么,做得如何,等等相关不相干的知识,就这样通过地名(或者地图)联系起来,给自己一个直观的感觉(特征评价)。
地理系统在区域上综合成四个方面:自然地理系统(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生物矿产资源和原住民特征)居民社会系统(居民构成,居民历史与现状,经济文化活动,)人地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可持续发展道路(区域的未来)。在学习中,要注意系统内部的联系和对外部的影响(这是地理中的“理之所在”)。
因此,我们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必须注意的是两个点:一个是“地”(回答什么地方,在哪里,有什么,是什么等等问题),另一个是“理”(回答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等等问题)。
------------你的问题很大,需要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去领悟上述说法。
D. 怎么学习中国区域地理
首先我觉得是应该对中国的区域有大概的了解,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高原地区,西北地区,然后了解他们之间的分界线,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还有这些区域 的经济社会环境包括经济发展状况,人文旅游资源等,当然最重要 的是要有一定的辅助工具和资料那就是地图还有一定的历史政治这些综合知识。
E. 区域地理怎样学
我一直觉得学习地理就是骨架和血肉。
地图是骨架,都有哪些大洲,哪些国家,哪些城市,在心里要有一个框架。
某个国家有什么特点,是发达还是发展中,是农业国还是工业国,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这些就是它的血肉。
要首先确立骨架,平时多看地图,在心中理顺它们的关系。
然后往里面补充血肉,不仅是上课时,平时在看书、看电视时,遇到与地理有关的东西都可以成为血肉补进去。
最终形成完整的人,也就是完整的体系。
F. 区域地理:教什么 怎么教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理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可以说一切地理事像都是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内、一定的时期里存在着和发展着的。因此,关于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内容是地理学的基础性知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区域占据着重要地位,高中地理人地关系、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可持续发展都需要落实在区域上,这是我们地理教师都有的基本认识。然而,我们对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惑,特别是针对高考地理复习,老师们问得最多是如何把握区域地理知识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问题。因此,区域地理教什么、怎么教成为地理高考复习中的疑难问题之一。本人认为老师们之所以在区域地理教学上有此困惑,可能由于以下两个因素:(1)《高考说明》中对区域地理的具体内容没有明示,只笼统一句“不同尺度区域(大洲、地区、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中国“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四大地理单元的主要特征;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确实让人难以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2)新课程高考试题中,没有发现直接考查区域地理知识的试题内容,区域仅仅作为试题素材或问题背景出现在试题中。“教什么”和“怎么教”涉及了教学的两个核心问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教育原理上分析,“教什么”关涉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属于课程范畴;“怎么教”关涉教学方法和教学效率,属于教学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两者哪个更重要?取决于不同的考量。从课程设置的角度看,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些,因为,属于课程内容和目标的“教什么”具有“价值引导”作用。从教学效率角度看,怎么教显得更重要些,因为,涉及教学方法和效率的“怎么教”具有“效率优先”的意义。对教师而言,通常会更多的注重和考虑怎么教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们的课程是由国家统一设置和学校规定的,特别是在统一高考这样的制度下,中国教师对课程的自主权是极其有限的,所以我们头脑中的课程意识比较淡薄,甚至是缺失的。我相信这是中国大多数教师的现状,因为不需要、也没必要、更没可能自主地创编课程——选择教学内容,留给我们唯一值得和需要研究的就是怎么教的问题。所以,在我们的头脑中,所谓教学研究一般就是指教法研究或研究教法,如此一来,我们的教育科研视野就“降格为一种技术”,我们的教学行为就沦为一种“狭隘和肤浅”技术性操作,这就是我们现今的一种教学生态。回到区域地理教学。你会发现,所谓的困惑其实就是我们需要同时面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问题,而且“教什么”的问题成为更迫切的现实摆在了我们面前。面对大量庞杂的区域地理知识内容患得患失、莫衷如一:如何选择、怎样取舍?面临时间紧、要求高、考试难的现实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如何教、怎样学?这就是我们面对区域地理教学的心理困境和教学迷罔。怎么办?问题就是研究的向导。区域地理的高考复习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需要我们作出认真的思考和艰辛的探究。对此,我曾经提出过本人的两个基本观点,这就是“以高中地理的知识视野看区域,从高考试题的能力导向教区域”。前一句重在“看”,是给区域地理一个确当的定位,明确应当给学生哪些区域地理知识,即明白区域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后一句重在“教”,是给区域地理一个教学方法论的导向,知道高中学生“复习”初中区域地理的路径和方向,即解决一个“怎么教”的问题。这两句话是原则性的提示,不具有操作性,做起来还是不好把握,借今天的话题稍作展开,以期引起讨论。“以高中地理的知识视野看区域”。让我们先看看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关于“区域”的内容,教材《必修III》是围绕区域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个主题来组织的,其核心思想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下面我们对《必修III》中有关区域的内容进行梳理如下:地理区域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区域发展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结构空间结构 产业结构 从上面的结构体系中,可以看出,在高中地理的知识视野内,关于“区域”的地理主要不是关于区域的基本地理事实和知识,而是区域的特征、结构、差异、联系和发展,尤其关注区域的发展问题(区域发展是与区域问题紧密相关,是针对区域问题解决而发生的,这里的“发展”意味着对环境的改造和治理,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前景),这给我们区域地理教学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向度和一个合理的内容参照。那么区域地理的基本的事实性知识还要不要?当然要,而且很必要。但这里有两点要强调:(1)区域的事实性知识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所以不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要超越教材、教学立意要高于教材,因此区域复习不能停留在对事实性知识的低层次重复,要与高中地理知识发生联系,初高中地理知识整合成紧密相连的整体;(2)对区域地理的事实性知识有所选择,即恰当取、舍、增、减。因为没有可能也没必要要求学生都去掌握,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上面的分析能让我们大致明白“教什么”的问题。“从高考试题的能力导向教区域”。掌握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但不是唯一的任务,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是更重要的目标。就应对高考而言,学会知识信息的解读和处理、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学会问题的论述和表述,是一种学力表现,也是应试要求。这就涉及“怎么教”——如何有效复习的问题。怎么教,不只是一个技术性的操作形式或教学形式问题,在我看来首先是一个教学的指导思想问题。它与教学内容和目标密切相关,不能撇开教学目标和内容,单纯地谈论教学方法。根据区域地理的教材编排体系,一般采用“总——分——总”结构形式。基于高中学生复习区域是直接为高考服务这样的基本实情,应当与一般意义上的区域地理教学形式有所不同。根据我的课堂观察和实践经验,区域复习中以下几种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可供参考。第一种,区域模块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可以简写“地理事实+区域”,这是目前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得最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特别是在第一轮复习,多采用这种模式。因为,它与教材的结构基本相似,教与学都显得相对容易,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也较为顺手,教学进度和内容呈现,基本与教材的知识体系相一致,易于把握,各类辅导资料也容易找到,省力省心。这种结构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从突出某一区域的主要地理事实知识入手,展开课堂叙述,教学体现区域整体性原理,以掌握区域基本事实知识和地理特征为主要目标。第二种,知识要素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可以简写为“地理要素+区域”。这种模式是区域地理教材的总论部分采用的形式,因为没有在分区中采用,分区仍以区域模块结构方式。教学中,老师们按照教材的编排体例,区域总论与分区采用不同模式,在有些内容上难免重复。如果我们大胆一点,能否设想对整个初中区域地理进行整体设计,分要素按区域进行“一次性”集成,用要素贯穿整个区域教学。如:用“位置”要素认识各区域的空间分布,按“气候”要素认识各区域气候分布、特点和气候成因分析,按“地形”要素对不同区域进行地形地势分析比较,就“经济活动”、“产业结构”、“环境问题”。。。。等按知识要素对各区域进行系统扫描、知识梳理和特征概括,不再按各分区进行模块学习。第三种,教学主题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可以简写为“教学主题+区域”。这种模式不再系统地讲区域知识,而是以主题带区域背景知识的形式展开。区域的地理事实性知识作为主题背景被提示和发现,这里区域知识不是目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才是目的,主题才是关键。每一个区域设计一个(最多两个)教学主题,以此为纽带将区域地理基础知识(自然和人文历史)整合起来,综合性强,要求高。这种教学结构虽更符合高考的要求,但执行起来的难度较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如果有第二论复习安排的话,对大多数普通中学而言,适宜于第二论复习。关于主题的确定,可以结合高中地理《必修III》,采用类似区域案例的方式,以区域为案例作主题解剖。以上提供的三种教学模式,是在实践中老师们摸索和创造出来的。“模式没有好坏,教学没有模式”,模式只提供一种结构框架,一种教学意向,把模式固化就会走向僵死,灵活运用,因时因人而宜才是唯一正道。教什么、怎么教是教学永恒的研究主题,对它的探究没有终结。
G. 高中区域地理怎么学好
1、 要对区域地理产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最重要。如多没有学习的兴趣,那么一切免谈!
【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爱因斯坦】
2、有了兴趣还要付出行动,学好区域地理一定要经常拿起笔和纸,对着地图经常去画图(要努力画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记忆,才能将其学好。
3、 画图时不要将图画死,要学会找窍门,如:意大利就像一个马靴,它的西西里岛就像个足球,如果你要是爱看足球的话就很容能记住意大利了;中国像雄鸡;日本像虫子等。
4、中国地图也是一样的,很多省都很好记,山东像乌龟,山西是平行四边形,云南像孔雀,陕西像秦兵马俑,甘肃像哑铃,青海像兔子,黑龙江像菜刀,湖北像警察的帽子等。
5、 画图时要学会用脑,你的大脑像个照相机,那么眼睛就是镜头,这样将你画的图进行拍照存进大脑。这样当老师说的时候你就会很快的反映出这是哪。
6、还要经常的做题,(尤其是高考题)并多向老师问题。这样会把你本已很坚固的城墙变得更加坚固。
H. 如何上好地理区域地理
1.区域的认定
区域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部分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如湖泊、河流等)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提出选择和问答的相应要求。这类区域地理试题的解答,首先要通过阅读“背景”材料(地图的、图表的、图像的、文字的等),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认定。所以“区域的认定”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2.区域的比较与分析
试题以地图、示意图、图表、资料、文字等方式提供信息,这些信息有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气象、资源、能源等自然方面的内容,也有政区、人口、城市、农业、农产品、工业、工业品、环境与环境问题、区域开发与发展等人文方面的内容。题目要求考生对提供或展示的背景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回答相关问题。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看出:区域比较、分析,是运用题目提供的信息或“条件”,针对题目的设问,进行信息组合、明确正确选项进行认定的过程;是针对设问,进行知识整合、组织答案的复杂思维活动。比较、分析的内容多为区域要素的比较、分析;区域特征的比较、分析;特征成因的比较、分析;区域差异的认定、比较与分析。在区域比较、分析过程中,往往要运用高中地理学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关的理论。
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构建闹钟的地图,记住地图,才是学好区域地理的根本。
I. 区域地理怎么学好
对于区域地理,第一是上课做笔记,这个很重要,老师有系统的知识,以后方便自己复习。
第二,大量的记忆,区域地理强调更多的是记忆,不比自然地理,这个更注重背诵,识记。
第三,多看地图,学会读图,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叫你们做什么,一定要跟着老师的思路来,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第四,知道如何学,我现在上课的时候都是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学区域地理,一般先是知道这个区域大概的经纬度,国家,海陆位置,然后是复习自然地理特征,从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复习,人文地理特征从人口及分布,人种,宗教,农业和工业,每一节都是这样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