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教师如何做到引导者角色

地理教师如何做到引导者角色

发布时间:2023-05-09 13:05:02

㈠ 地理课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封闭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这一要求,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主要任务。所谓的自主学习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主动发展,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只是一个主导作用,教师所有的工作都紧紧围绕一个重点:即如何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主动发展。它与传统教学最明显的区别是实现了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重心转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突破传统教学方法,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使教学过程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变为向学生提供和加工地理知识信息,解决和研究相关地理问题以及教会学法的过程,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明确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只起一个主导作用,以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不能包办代替,用满堂灌或填鸭式把学生变成知识存储器,从而缺乏获得知识的能力,缺乏创造力。教师应把课堂的时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所讲授的是必需的,是学生有疑问的。教师的讲述用于对学生的发展起铺垫和引导作用,激发和鼓励学生。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主动权,知道怎样阅读,怎样查找参考资料,怎样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材料,引导学生的思路,但不能代替学生得出结论,俗话说施教成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
教师只有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才能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得到自主发展。二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除了在思想上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还段拿好要把这种思想落实到课堂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建立自信,从而享受成功的喜悦,成为一个有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布鲁纳人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分数的等级或竞争等外在因素。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是其内在学习动机。心理学理论握铅认为学习动机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之分,外在动机往往是由学习材料以外的因素引起的,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才会主动、自主地学习,才能形成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形成学敏世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没有学生的参与,就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学并不是一味强调怎样让学生学,而是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激励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主动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得主人。由于现代中学生有较强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我在教学中注意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讨论、分析、辨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如组织学生讨论北方沙尘暴次数增多,是由于人类乱砍滥伐,森林植被减少以及冷空气活动频繁造成的,从而得出要开展植树造林种草种树等措施,减少沙尘暴危害。从世界水资源危机强调学生要节约用水,不污染水源等,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再次教师要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的鲜明特色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乃是有目的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的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如要让学生掌握地球的知识,就用讲述和谈话法,要检查学习情况就用提问和问卷,难的要讲,中等难度的可用探讨启发式。一句话,该问的问,该讲的讲,该用探讨发现法的就用探讨发现法。教材的内容特点及其难度,教学各个阶段的任务以及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方法的可能性,是选择教法的基本依据。
最后要强化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预测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可以加深、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使各种地理事物能在实际中得到证实,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能接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各种真实、具体的环境与地理事物关系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无味的知识形象化。二是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各种仪器,从而掌握各种技能,通过小论文的撰写和区域分析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调查社会和自然地理事物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预测及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三
开展探索型教学,使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发展主动性。21世纪的教育着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就使得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为了适应知识创新及创造性应用,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大动力这一新特点,在地理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对地理事物现象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探究型地理教学就是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是引起学生求知欲、产生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问题无论产生于教材知识之间,还是产生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材之间,均能引导学生的探究意愿。善于在无疑处设疑,在无惑处生惑,利用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或者人和事,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知识障碍,引导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地理思维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训练。如讲大气降水时,可采用学生熟知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葫芦峪的例子:诸葛亮于农历六月的一天,在葫芦峪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的军队。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是施用火攻的绝好良机,诸葛亮用计将司马懿的大队引入谷中
然而正当火旺人困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汗反魏的豪情壮志,使他发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得千古悲叹。通过这一学生熟悉的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逐步寻找问题的答案,使学生品尝到探索成功后的喜悦。对教材中学生已知的知识或者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善于引渡,善于进行同类启发,如气压与水压,经纬网与电影院的座位号等比较,利用二者的可比性,以旧探新,以已知探未知,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教学是复杂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教师主导的作用,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课堂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为美好的现实。

㈡ 如何将合作学习融入到地理教学中的

一、构建合作学习平台
在短时间内引入新的教学方式是难以被学生及教学工作者所接受的,因此,合作式学习模式的引入需要从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习惯上进行有效的过渡,根据地理学科和高中生实际学习特点,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营造融洽和谐的合作式学习环境
高中地理教学中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可在教学工作正式开始之前和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营造。例如大气环境部分的知识相对较难,尤其在其中的气候、季风等部分的教学中,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教学工作明显吃力,学生配合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教师可以在课程引入时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三国中的相关故事,在赤壁之战之时,诸葛亮说明了问题的根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答应帮助周瑜“借东风”,结果就真的在交战之际“借”来了东风。在学生积极地融入到讨论中的时候,教师再适时提出引导问题:大家觉得赤壁之战中的“欠东风”是什么意思?请大家结合赤壁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讨论一下为什么诸葛亮恰好就“借”来了东风呢?请大家分析一下我国季风区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教学中的案例引用起到了良好的过渡作用,学生自然而然地跟随教师进入教学重点,教师只需要在集体探讨交流之后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和补充即可。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合理组织合作式学习
在地理观念和学生实践、探究、观察能力培养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背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和交流的方式,根据自身生活环境和所了解的社会环境建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与地理教学紧密相连的地理观念。如在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相关内容时,可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学生积极发表自身经验和看法,广泛听取他人不同的想法,通过这种辩证的探讨交流,消除学生片面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二、合作学习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一)充分调动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合作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意识和习惯,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的形成是需要有效的调动和培养的,例如在学习地球是太阳系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这一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巧妙的创设教学情境,将火星与地球进行多方面的对比分析:火姿缓星与地球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火星与地球有那些重要的不笑尘同之处?为什么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而火星上却没有生命物质的存在?在轻松地进行情景引入后,教师可以自然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和资料查找,在全体学生进行激烈的合作式探讨合作之后,进行适当的知识补充,使学生明确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所需必要条件的重要原因是地球与太阳有着适当的距离、地球自身的质量和体积也适中,最终形成了生命物质。
(二)引导学生课前合作预习
良好的课前预习需要有效的合作交流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从“新知识”的某一点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再有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式的课前预习,学生在合作式预习过程中会不断形成有效的预习模式和方法,笔者则扮演好引导者和陪伴者的身份,适时为学生提出更省时、更高效的预习方法。学生在合作预习时,教师则事先拟好预习提纲,在学生进行合作式预习后,安排小组长分小组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将检查结果上报;此外,还要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预习态度好的学生多加表扬和鼓励。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合作学习
课堂合作学习可以采取讨论式学习、互助式学习、分工式合作等多种方法。如在进行“气温分布”内容教学时,学生需要通过阅读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提高阅读等温线图的技能,可以迹升模根据教学要求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解决,把课堂交回学生的手上,在讨论的过程中,既各抒己见,又可以集百家之长,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老师也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在讲了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接着讲授温度带的划分、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等知识都可以利用互助式,同桌之间一个翻开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另一个可以翻开正讲到的《温度带的划分图》或《降水量的分布图》或《干湿地区图》,比较着来看,从而轻易直观地找出秦岭―淮河这条重要的地理界线是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区,是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通过这样的活动,就可以把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地理环境、农业发展和存在的环境问题等清晰的呈现给学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先进带动后进,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三、实际效果及意义
笔者经过长期合作学习教学的积极实施和探索,班级学生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还形成了团队合作意识,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建立起各自完善的知识体系,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可见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和推广合作式学习,不仅能开阔学生学习思路,启发思维,增强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共同提升。
四、存在的困难及反思
将合作学习法引入到地理教学中需要一定的过程,在实施合作学习教法的过程中,会遇到学生分组问题难以协调,和组内、组间合作学习意识难以调动等问题,这是在合作学习法初步引入时期不可避免的。我认为,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学习状况及相关背景,在充分了解学生课程学习情况、性格特点、思维模式、兴趣爱好的基础上,以小组成员协调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及分组调整,并在课前组织一些合作式的小游戏来促进组内、组间成员的相互了解和熟悉,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同过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为之后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通过长期的时间和探究,我认为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和陪伴者的角色,鼓励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指出错误的观念和模式,广泛引导和组织学生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的确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

㈢ 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地理老师,应该怎样做

成为一名专业的地理老师,要做到三个基本点:①渊博的知识;②亲和的态度;③敬畏的师风。

  1. 渊博的知识:①首先需要掌握全部的初中课本知识,一共四册书,在知识点上,首先要有自己的一个教授框架,可以画成知识网,然后每一个点都可以讲出一节课。你要把课本变成你自己的,由厚到薄,由薄到厚都可以熟练做到。②可在初中地理课本的基础上,适当掌握高中地理的知识,在丰富你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2. 亲和的态度:作为一名初中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最重要的还是要和学生能打成一片,在授课的同时,成为学生的朋友,知道他们哪里不会,愿意给你分享,但同时要注意分寸,用严谨的授课态度,对待学生的难点要试图切身体会,可以找学生来分析自己的错误看法。

  3. 敬畏的师风。虽然现在的学生都会娇气,你需要亲和对待,但是要赏罚分明,适度惩戒,有一定老师的尊严,这也是对你授课的可信度一种支撑。当然,如若在授课与讲解中,出现错误,需要向学生明确更正,甚至是道歉,表明自己对知识的敬畏。

㈣ 如何有效开展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

一、精彩导入,提高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案例1】:八年级地理下册2.10《祖国宝岛—“台湾省” 》
同一课题,三节平行课,三位来自不同中学的教师,三种不同类型的课堂导入:
笔者作为其中的第一位上场的开课教师,在讲授“祖国宝岛—台湾省”时,采用了以下的导入方式:
(欣赏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鼓浪屿之波》,展示鼓浪屿日光岩图片。)
教师讲授:每当这悠扬的旋律响起的时候,很多人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思乡之情,这是一首很多厦门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名叫《鼓浪屿之波》。“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见云海苍苍,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这首歌的歌词朴素而真挚,像老水手对亲人讲故事一般,深情地把鼓浪屿与美丽的基隆港联系在一起。那作者朝思暮想的基隆港究竟位于哪里呢?
学生回答:台湾省
教师讲授:对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章“沿海万里行”的第十节“祖国宝岛——台湾省”。
教师2:以视频《七子之歌——台湾》导入,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教师3:以《反分裂国家法》引入,接着播放视频、图片等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无论是歌曲欣赏、视频资料,还是其它方式的导入,三位老师对该课的导入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课,往往需要一个恰当的课堂导入。它或者给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感觉,或者巧妙地切入主题,能为教学设计的层层深入做好流畅的衔接,使课堂一开始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学生紧紧吸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也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当然,课堂导入的用时要恰当,一般是3~5分钟,它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脱离教学内容。
二、优化教师课堂提问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节优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安排提问环节的课堂教学,无论教学设计如何完整出彩,教师的“独角戏”如何惟妙惟肖,缺少了学生主动参与、各抒己见的舞台,它终究是不成功的。课堂提问涉及问题的设计和问题抛出后的“后续处理”。
(一)问题设计清晰明了,目的明确。
【案例2】:七年级地理下册2.2《南亚》之“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在讲授《南亚》一节中的“南亚的位置和范围”时,其中一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安排:先请同学用红笔画出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界线,用蓝笔描出印度半岛的海岸线,再用红笔描出北回归线。当学生将这些重要线条勾勒完后,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南亚位于哪些地理事物之间?大部分学生感觉一头雾水,举手回答者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这个问题问得太模糊了。哪些地理事物?它可以是山脉、河流,又或是宽广的海洋?选择的余地太多,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误导。倘若把这问题改成:“南亚位于什么山脉和什么大洋之间?”那么学生选择回答的内容就非常明确,也才有利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进程和方向。由此可见,课堂上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精心设计,具有明确的指向,陈述尽量具体化,突出启发性,切忌含含糊糊、不得要领。
(二)问题提出后,要学会等待、善于倾听
【案例3】:《祖国宝岛—“台湾省” 》之景观图片欣赏
有一位教师在用课件展示完“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景观图片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台湾风景如何?学生回答:太美了,可惜没有去过。接着该教师进一步设问:我知道班上有位同学来自台湾,请举手一下。这时底下的那位台湾籍学生非常兴奋地举了手,并已做出要站上来发言的准备。可惜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他发言的机会,用了一句“哇,你这些地方都去过了,太让人羡慕了!”敷衍了事。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有一名台湾籍学生,为何不给他机会来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家乡呢?本来可以塑造的课堂教学亮点就这样无端地错过了。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发问或回答,切忌漠视与干涉;另外,问题提出后,不能一问完就马上叫人回答,要给学生留有充足且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空间。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倾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还应作中肯评价。
三、不可或缺的教学承转
(一)由已学知识承转到新知识:
【案例4】:《南亚》之“南亚的地形”
教师讲授:在讲南亚地形特点之前,我们回顾一下北美洲的地形特点。
北美洲地形呈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那么,南亚的地形特点又如何呢?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教师概括总结:
北部:喜马拉雅山地
三大地形区中部: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这样的教学承转不仅让学生回顾了已学知识,还鼓励他们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知识,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向更高的层次。
(二)由相互关联的两个知识点之间自然承转
【案例5】:《南亚》之“南亚的河流”
教师讲授:一般来讲,大江大河往往是地形地势的塑造者。一条大河经过的地方会冲积形成平原,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是由亚马孙河冲积形成的。那么,南亚中部的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主要由哪两条大河冲积而成的呢?
学生回答:印度河和恒河。
教师讲授:那这两条河流有没有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南亚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势制约,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区。南亚地形受河流影响,在中部塑造了广阔的冲积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
一个个发现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成为新教学内容的起点。同时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伴随每个承转引出的探究活动步步深入,让学生自主感悟到了“地形与河流”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微妙关系。地理课追求精细化教学,正是这些“功不可没”的教学承转保证了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顺畅。但值得一提的是:各教学环节之间那些不可或缺的承转,终究不是教学内容的重点所在,过渡时应该简化处理。
四、合理安排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一些学习任务或活动,也是课堂教学落实基本知识点、强化重难点的有效方式。教师在安排课堂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材“活动”模块里的题目本身就是很好的课堂练习,是对教材内容的及时补充,教师分发布置的课堂练习材料应该是在“活动”模块里的题目顺利完成的前提下进行,切忌喧宾夺主。
(二)课堂练习题的设计从标题到内容,都应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尽量新颖有趣、富于变化而又难度适中。
1、在标题用词方面,将传统的“填空题”改为 “这些知识你记住了吗?”,“单选题” 改为“你能找到正确答案吗?”,“连线题”改为“找搭档”,“读图题”改为“这些地理事物你熟悉吗?”,仅仅几个字的变化有时能于无形中激发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并通过练习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2、在内容选择方面,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除了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性的练习外,还可布置一些能够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发挥空间的题目。
(三)先小结后练习:初中生正处于智力发育成长期,接受知识容量较为有限,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大量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立刻“消化”成自己的知识,更别说灵活运用到题目中。因此,课堂练习前,教师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学生独立做练习前,教师对作业做适当的解释并先复习几个和课堂练习里相关的例子;学生开始做练习后,教师应在小组间来回巡视,及时给那些解题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必要的讲解。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在专业实践历练中不断加以锻造;树立“开放性”课堂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探究舞台,用创造性的“教”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切实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㈤ 求问教师如何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琼海实验小学 何云燕
《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开展,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教师要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空间,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即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些理念,做到既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呢?
第一位父亲说:管那么多干吗,只要读好书就行了。
第二位父亲说:因为蜜蜂飞起来的时候翅膀抖动得飞快,就发出了声音。而蝴蝶飞起来的时候,翅膀抖动得不那么快,所以就发不出声音。
第三位父亲并没有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而是拿出一张纸,先慢慢地抖动,纸并没有发出声音,然后逐渐加快,直到发出了哗哗的声音,随后让孩子试一试。孩子拿起纸做了同样的试验,又思考了一会,终于高兴地叫了起来:我知道了,并把答案告诉了父亲。
一、 引导学生收集和利用资源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社会大环境中去学习,去探索。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学习内容和工具,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如教学一年级《物早弊体的形状》后,我让学生来个收集图形的大行动,找出生活中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形和球的物体,再比较各种物体的异同点。这样教学的好处是,迫使学生用书上所学的关于几何图形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的感知,进行有选择地、有目的地收集,不仅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了解物体形状的知识,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
记得笔者曾经上过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这一节课。当中有这样的一个环节:当学生列出算式10+20后,教师问:为什么用加法算?学生:因为是一共,所以用加法算。教师连问了几位学生答案还是一样,结果教师只好直接告诉学生:因为求红花和黄花一共陆坦族多少朵?也就是把红花和黄花的朵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课后评课的老师们都说这里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假如老师利用情境图来引导学生理解因为求红花和黄花一共多少朵?信搜也就是把红花和黄花的朵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就比空洞的陈述效果好得多,因为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物理解抽象的数学意义。教师的引导很重要,特别是教师应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难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好,特别还要研究如何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对数学的思维难点突破、引导的基本原则是,由简单情形开始设计一些思考的台阶让学生慢慢上路,否则一下就要学生爬多级台阶这就不是好的引导了。
三、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建构知识
主体教育论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就会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例如,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课时,老师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小白兔由于骄傲输了,小白兔不服气。今天小白兔不同乌龟赛跑了,它要同小狗赛跑,你们猜猜看,谁会取得胜利?同学们一致猜测应当是小狗跑第一。这时播放课件:小狗和小白兔进行比赛,小狗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小白兔沿着圆形的路线跑,结果小白兔得了第一名,小狗看到小白兔获胜,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从而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发现要看比赛公平不公平,实质上就是看小狗和小白兔跑的路线是不是一样长,小狗跑的路线是正方形周长,小白兔跑的路线是圆的周长,这方面的知识以前没有学过,出于对问题的好奇,学生深深的被问题所吸引,从而陷入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
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那学生的学习行为呢,是否也要进行反思,以求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教育无痕,最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功和不足进行及时反思,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方法,培养学生经常对学习情况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数学,掌握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如每当下课前可引导学生反思:今天这一节课我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是我不明白的?我认真听讲了吗?认真听同学发言了吗?我发言了吗?我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如何?我有没有提出一些问题?还有当学生完成作业后,应引导学生不要急着把作业交给老师,引导学生反思?我的作业完成得怎样?我的字写得如何?我认真检查了吗?经常引导,长期训练,直到学生能自觉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会有很大改变,会更富于理性,学习数学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总之,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并不是放弃教师引导,我们要摆正二者之间的关系,走出只要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教师引导的误区,重塑老师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和角色,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帮助学生提高,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㈥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成为一个合作者和引导者

1、要和学生打成一片
2、讲课生动有趣、不要太死板
3、启蒙式教育

㈦ 如何发挥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转)

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积极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美国一位教育家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诸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将以上方法落实到教学实践,要特别注意追求其有效性。我认为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善于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往往与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古人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地理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发挥文理综合优势,引入历史典故、传说、名人轶事、时事政治、数理知识等;发挥图文结合优势,展示地形图、政区图、绘制各种示意图、趣味读图等;发挥学用结合优势,制作地球仪、制作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天气现象等。
在地理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堂刚开始,教师如果运用精彩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则很快被吸引,注意力将集中于课堂,利于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应洞察学生心理,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适时引入课堂,并作适当铺开,并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空间,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有助于其兴趣的维持;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回顾总结,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更持久。
当然,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是一种智慧,教师应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更要适时适度。
二.用心设计问题情境,追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启动思维,进而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学记》中载:善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之以容,然后尽其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
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考虑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想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使其感受探究中增长知识的喜悦。如在学习太阳高度时,设计如下问题:①为什么冬天冷,夏天热?(猜想)②一天中什么时段最热?(验证)③冷热取决于什么因素?(结论)上述三个问题从生活现象入手,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学生经过猜想、验证过程,获得新知。
三.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所谓课堂气氛,主要是师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和社会氛围。课堂气氛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态度。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创设有利条件。
着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部驱动力。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给予期待或鼓励,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外,开放性的答案能使学生人人都觉得我能行我愿意尝试,使学生感到教师对其信任与尊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经度变化规律时,教师鼓励学生观察经度图,总结判断东、西经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找零度经线;有的同学说在度数最小的那根经线上画十字,再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也有的同学观察得到:经度越向哪个方向变大,就是该方向上的经度。每一种方法教师都给予客观积极的评价,学生受到鼓舞,士气很高,学习效果好。
四、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古语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1.
自学导读,有目的的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先阅读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做到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框架。学生亦可针对疑难提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2.
图文结合,善用地图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运用地图教学,并且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3.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落实到生活中,地理知识更易理解掌握,也就更持久。如在学习地图时,引导学生将安徽省交通图、合肥市图进行比较,得出比例尺不同,内容详略不同的结论。4.
科学记忆重要的地理知识,如名词、概念、规律和原理等,需要记忆。
教师引导学生科学记忆的方法,而非死记硬背。如谐音记忆、口诀记忆、歌诀记忆、首字记忆等等。
总之,地理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其探究问题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并且注重学法指导,促进其有效学习,直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㈧ 地理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有哪些

第一素养——专业知识素养

作为一名中职地理教师,其必须要地理学科知识、心理知识、科学知识等。在众多的知识中,地理学科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地理教学的效果既会受到教师掌握地理知识实际情况的影响,还会受到教师理解水平的影响。地理教师要全面理解地理教材中的知识,熟悉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中职地理教师要弄清楚教学的目的,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掌握理论知识,而是要将自身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正实现知识迁移。

第二素养——教育能力素养

所谓教育能力素养是指教师要具备教育预见、传导、专业扩充等能力。本文着重阐述了教育预见能力、教育传导能力。

教育预见能力指的是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分析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估计每节课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中职地理教师通过准确的估计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等,其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并能科学、准确的估计出教学成果。

第三素养——专业技能素养

地理教学活动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技能素养。教育交往是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的主要方式。通过教育交往,教师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内心的想法,并将自身的想法也传递给学生,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间的关系往往会受到教师对学生态度的影响。

第四素养——专业伦理素养

在教师的专业伦理素养中,专业精神占据首位。具体表现如下:教师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爱岗敬业精神和专业精神。中职地理教师要认真看待自身的工作,并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将自身更多的精力与时间都投放在这项工作上。尽管,地理这门学科没有受到家长与学校的重视,但是教师却不能灰心,并致力要为地理教育的发展而努力。与此同时,中职地理教师要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明确自身的教学宗旨。

教师作用: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

㈨ 简述教师作为指导者角色的具体要求

教师是指导者,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孙兆燃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可以解答学生的疑惑,指导学则虚生如何解决此问题,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猜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参与者,老师起到适时的引导者。

㈩ 如何做好初中地理教学工作

一、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1.定准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
2.面向全体: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
3.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开发的过程,是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暴露过程和心智、个性、成果、喜悦的展示过程的统一。
4.关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对于师生犹如战场对于将士。向课堂45分钟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学生心往神驰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刻领悟:“学地理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二、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正视地理学科,进而转变地理学习方式。
1、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培养学科兴趣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知识”,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再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有它特定的地理背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再到全球性的粮食问题 、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这些关系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将在初中地理课上探讨。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能解决问题,解释困惑,这就是兴
趣和动力的源泉。
2.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地理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改进地理教学效果是中学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教,“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学校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积极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美国一位教育家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诸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将以上方法落实到教学实践,要特别注意追求其有效性。笔者认为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⑴.善于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往往与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古人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初中地理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发挥文理综合优势,引入历史典故、传说、名人轶事、时事政治 、数理知识等;发挥图文结合优势,展示地形图、政区图、绘制各种示意图、趣味读图等;发挥学用结合优势,制作地球仪、制作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天气现象等。
在地理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堂刚开始,教师如果运用精彩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则很快被吸引,注意力将集中于课堂,利于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应洞察学生心理,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适时引入课堂,并作适当铺开,并予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空间,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有助于其兴趣的维持;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回顾总结 ,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更持久。
⑵用心设计问题情境,追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启动思维,进而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学记》中载:“善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之以容,然后尽其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
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收集信息、寻求问题结论等一系列环节组成。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学生则是探究的主体。问题情境设计是否新颖、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的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考虑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想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使其感受探究中增长知识的喜悦。如在学习 “太阳高度”时,设计如下问题:①为什么“冬天冷,夏天热”?(猜想)②一天中什么时段最热?(验证)③冷热取决于什么因素?(结论)上述三个问题从生活现象入手,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学生经过猜想、验证过程,获得新知。
⑶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所谓课堂气氛,主要是师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和社会氛围。课堂气氛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态度。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创设有利条件。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教学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活动,不仅要看重结果,更要看重过程。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无论怎样高明的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
⒊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⑴自学导读,有目的的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先阅读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 ,做到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框架。学生亦可针对疑难提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
⑵图文结合,善用地图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运用地图教学,并且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
⑶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落实到生活中,地理知识更易理解掌握,也就更持久。如在学习地图时,引导学生将启东市 交通 图、汇龙镇图进行比较,得出比例尺不同,内容详略不同的结论。
⑷科学记忆
重要的地理知识,如名词、概念、规律和原理等,需要记忆。
教师引导学生科学记忆的方法,而非死记硬背。如谐音记忆、口诀记忆、歌诀记忆、首字记忆等等。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艺,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造高效课堂教学。

阅读全文

与地理教师如何做到引导者角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