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地理考察着作是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理考察着作是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这本书一共只有1193个字,但是在这本书里面却根据当时的自然地理山脉、河流为主要的标志,将国家分为了不同的9个区,并且对于这9个区中的每一个地方的山川,河流,植被,土壤以及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等方面都做了简要的记录。关于这本书的作者有传说是禹所做,但是实际的作者却并没有详细的记录。在该书中对于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区域沿岸的江河流域以及山脉记录是比较详细的,而其他河流的记录比较粗略~
㈡ 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书是
在我们祖先留下的文献中,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5世纪成文的《易经·系辞》,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天文、地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故谓之理。”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书籍包括了《尚书-禹贡》和《山海经》等。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在西方,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geo+graphica)这个术语,意思是“地理”或“大地的记述”,并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着《地理学》。
㈢ 中国最早出现的自然地理考察着作是
《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关于自然地理的考察着作。它是一部古代文化经典,是古代中国人对大自然的认知和探索的汇编总结。
《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山经》收录了中国古代地理方面的地理学知识,主要为山川、水系、地理物产、方向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全国各地的地理地貌、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全书共计十八篇。
《山海经》的贡献
《山海经》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对自然地理的描述态誉敏和传承,它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山海经》还对诸多方面进行了描述,包括神话人物、历史事件、风俗文化等,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习俗、信仰、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㈣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自然地理考察着作
《尚书·禹贡》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着作。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着作,因而就以《禹贡》名篇。这是撰着这篇《禹贡》的人士设想在当时诸侯称雄的局面统一之后所提出的治理国家的方案。这是一个宏伟周密的方案,不与寻常相等,故托名大禹,企望能够得到实际的施行。这篇《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引自网络
我们在阅读古代文献,历史着作中经常听到一个名词,九州神地这个名词最少出现在《尚书·禹贡》这部着作当中,这部着作一句山脉河流把当时的中华大地分为九个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这部着作所记载的地理位置,就是现在中华大地的雏形,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历代王朝更迭过程中促进民族大融合大发展,中华56个民族的生活区域在不断扩大,九州神地这个名词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这部书籍全片总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精确,客观地把当时中原地区分成九个区域,在科技水平并不发达的古代具有指导作用。树木作为路标,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
这部书籍对于后代的地理着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重要依据,很多古代书籍的地理划分标准和这部书籍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突破了早期着作中传播的许多神秘观念,打破了传统束缚。
㈤ 中国最早出现的自然地理考察着作
中国最早出现的自然地理考察着作是《尚书·夏书·禹贡》;作为《尚书》中的一篇,《禹贡》全文以“禹”的名字作为篇名,描述了他“奠高山大川,任土作贡”的功绩。文中不仅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地区,并对每个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描述,是历代学者的重要参考文献。
《尚书·夏书·禹贡》原文部分摘录: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冀州:既载壶竖携搭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隐改;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灉、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𫄨,海物惟错。岱畎余拿丝、枲、铅、松、怪石。菜夷作牧。厥篚丝。浮于汶,达于济。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厎平。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
㈥ 我国最早的地理着作是
最早的地理着作是《山海经》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着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虽然不是纯粹的地理书,但其地理学内涵是第一性的,它从各个方向有秩序、有条理地记叙各地的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首先,《山海经》有自然地理记述。这包括记载了许许多多的山,如“堂庭之山”,“杻阳之山”,“青丘之山”“箕尾之山”等,而每座山的命名是根据山的地貌而定的,这些山也体现了山系的走势。
以及极其丰富的水文记载,河流大都记明了源头和注入之处,河流的发源地可以在某一山麓,而它的注入处却远离此山,记述者对于水文的记载时也注意到河流干流的全貌,河流的经由虽不见记载。
但是若干干流如黄河、渭水可以从许多支流流入其干道的情况了解到它们的大致流经区域。《山海经》记载了伏流河和季节河。“潜行于下”的河即伏流河。
㈦ 中国最早地理考察着作是哪个
中国最早自然地理考察着作是《尚书·禹贡》。
《禹贡》是中国古代名着,属于《尚书》(一作《书经》,简称《书》)中的一篇,其地理记载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况。
对其作者说法不一,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禹贡》为周初人所作;史念海在《论〈禹贡〉的着作时代》一文中,则据《禹贡》中有“南河”、“西河”之称,认定作者为魏国人;顾颉刚认为出自战国时秦国人之手;此外还有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的战国末至汉初说。
《禹贡》虽然托名为大禹所作缓做闷,其实却是战国后的作品。以前的学者都以为《禹贡》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着述,现在早已为学界所否定。
《禹贡》中所谈到的中国当时的地理疆土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以及这两条河流之间的平原和山东半岛,西面达到渭水和汉水的上游,包括山西和陕西的中南部。《禹贡》全篇只有1200字左右,由“九州”、“导山”、“导水”和“五服"”四个部分组成。
“九州”部分主要依据自然条件中的河流、山脉和大海的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胡租九州。如把山西、陕西交界的黄河以东、河扰弯南黄河以北、河北黄河以西的地区划为冀州;
把山东济水与河北黄河之间的地区划为兖州;把湖北荆山与河南黄河之间的地区划为豫州等。这种区分具有明显的地理学意义,带有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
但是总的说来,由于只以少数山川表明九州之间的分界,其山只限于岱(泰山)、华、荆、衡,水只限于河(黄河)、济、淮、黑水和海,岱、华只有定点的作用,黑水本身部位不明,所以九州的区界不很明确,只是提供了一个约略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