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位置是如何对区域教育发展产生影响的

地理位置是如何对区域教育发展产生影响的

发布时间:2022-03-04 06:45:53

❶ 某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位置和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的专题探究阅读材料完成下

(1)日本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日本位于中纬度,北温带地区,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2)东京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有海洋性特征,济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东京相比济南冬季平均气温较高,夏季平均气温较低,气温年较差小;
(3)日本地域狭小,矿产资源缺乏,需要大量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产品,太平洋沿岸地区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多优良港湾,海上交通运输便利,该地区人口与城市集中,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地,所以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4)提出的问题可以是:日本位于哪一个火山地震带上?
故答案为:
(1)日本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日本位于中纬度,北温带地区,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2)冬季平均气温较高,夏季平均气温较低,气温年较差小;
(3)日本地域狭小,矿产资源缺乏,需要大量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产品,太平洋沿岸地区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多优良港湾,海上交通运输便利,该地区人口与城市集中,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地;
(4)日本位于哪一个火山地震带上?

❷ 区域的地理位置对什么影响大

区域的地理位置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纬度位置决定了区域热量的多少,区域的海陆位置决定了区域降水的多少,因此区域的地理位置直接影响到区域的气候特点。而气候是农业生产中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比如中国松嫩平原位于北纬43-48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发展旱作农业,作物只能一年一熟,主要农作物品种有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等;而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度附近,且临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降水多,发展水田农业,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主要农作物品种有水稻、油菜、棉花等。

❸ 论述 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解释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可以由影响城市布局的区位入手,主要有气候·地形·河流·矿产资源·交通·宗教·历史等因素,然后由地理位置去对应这些因素即可,一切回归课本啊。。。。。。

  1. 由经纬度位置可得当地气候状况,地形是否平坦,是否适宜人类居住。

  2. 海陆位置一般关系到当地交通条件,沿海的一般交通便利,城市发展较快。还有看他挨着什么海和什么大陆,有没有重要航线经过,地理位置是否重要。

  3. 相对位置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主要看该城市与什么城市或国家相邻,是否有利于该城市发展。

    我认为应该这么分析,不知道对不对,仅供参考,绝对原创,呵呵。。。。。。

❹ 区域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

区域内,地形、土壤、水源等,影响农业的发展。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生活水平成正比。

考点三 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P16-22)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学习要求:1、运用案例,说明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影响
2、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基础知识
1.衡量指标: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种产业的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等
2.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①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
②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
③区域内经济差异小,交通通达度低,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规模小
3.工业化阶段:
①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
②相继出现较多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交通逐步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4.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①第三产业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占相当大的比重,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力量,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②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区域内的差异逐步缩小,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加强
二.案例分析
1.案例一 美国的匹兹堡
(1)初期阶段:
特点
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单一
人地关系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制约较少,人类对环境影响比较微弱,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钢都”匹兹堡兴起的条件(或区位因素)
开发煤炭资源

运入铁矿石

(2)成长阶段:
特点
资源开发规模扩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人地关系
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主要问题
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环境污染严重,环境受到明显破坏

※ 方法技巧
生产规
模扩大
企业和城
镇增多
自然资源被大量开采
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排放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大量排放
资源面临枯竭
地价上涨
环境污染加重



→ -→



(3)转型阶段:
特点
区域原有优势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矛盾加剧
主要问题
出现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发展要求
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钢铁工业衰退的原因
原因
具体表现
生产结构单一
工业生产集中在钢铁、机械等少数重工业部门,缺少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匹滋堡的优势资源是煤炭,但随着石油、天然气广泛应用,煤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新技术炼钢耗煤辆也在下降
世界性的钢铁过剩
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增多,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及钢铁产品的替代产品广泛应用
新技术革命冲击
新技术革命产生了一批新兴工业部门,但由于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原因,新兴企业不愿来此落户

※方法技巧
资源开发规模小,产业结构简单
资源开发规模扩大,产业结构渐趋复杂
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
初期阶段
成长阶段
转型阶段
再生阶段

※活动参与:
美国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大量人口从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又称“冰雪地带”“锈蚀带”)向西部、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原因:美国东北部的五大湖区周围资源枯竭,地价上涨,环境污染加重,许多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而西部、南部阳光充足,环境优美,又发现了新的资源,新兴产业和旅游业迅速发展。
(4)再生阶段:
特点
“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使区域产生新的增长活力,促使区域经济复苏

区域发展
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产业结构,如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门,减少无增长潜力的产业部门,大力发展增长潜力大、效益好的新的工业部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措施
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
人地关系
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

※ 方法技巧

2.案例二 大庆的发展(P20)
(1)初期阶段:
大庆地区荒地较多,人烟稀少,发现了油田,并开始开发,该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2)成长阶段:
大庆市区面积增大,人口增多,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油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3)转型阶段:
大庆油田资源面临枯竭,经济体制以国有计划经济为主,经济结构单一,使大庆市的发展面临困境;

(4)再生阶段:
大庆市实行二次创业,发展后续产业,经济得到好转,力争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逐步走向协调。

※ 建议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工业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和设备,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加强污染治理力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城市的美化与绿化。这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再生的必由之路。
※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同大庆一样,随着资源开采量的不断增加,最终都要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为了避免矿竭城衰的命运,必须“未雨绸缪”,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项目
内容
区位优势
煤、铁、石油和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海陆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历史地位
曾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面临问题
经济体制落后,生产结构单一,矿产资源枯竭,生产设备老化,技术落后,就业矛盾突出,环境严重污染
振兴措施
改变原有计划体制,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引进技术和人才,美化环境,扩大对外开放

3.案例三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开发时期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原因分析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后期
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⑵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社会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工业社会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1)开发早期:水系稠密成为交通阻隔,土壤黏重使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成长阶段: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增强,稠密的水系成为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技术改良土壤发展水稻生产,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桑蚕、棉花生产基地;
(3)后期阶段:工商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下降。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对策:
①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产值的农产品;
②发展科技,提高单产等。
体验收获:
1.“钢都”匹兹堡兴起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双项) ( AB )
A.丰富的煤炭资源 B.便利的水陆交通运输
C.丰富的水能资源 D.优美的环境条件
2.有关区域发展的初级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
A.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多 B.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C.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复杂 D.区域内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3.将德国鲁尔区和美国五大湖区工业发展相关内容填入下图相应的方框中(填代号)
A.资源型 B.煤铁资源丰富 C.水陆运输便利 D.科技力量雄厚
E.煤炭丰富,铁矿石短缺 F.水资源丰富

4.关于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
A. 产业结构日趋复杂,产业由扩散走向集聚
B. 区域内人地关系仍然基本协调
C.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有些区域形成城市群或工业带
D.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
5.下列工业区中,工业的发展建立在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上的是 (D )
A.德国的慕尼黑 B.日本的太平洋工业地带
C.“硅谷”高技术工业区 D.美国东北部地区
6.有关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区域原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区域经济呈现萎缩、衰败状态
B.区域发展面临失业率高、人口增多等严重问题
C.经济增长加快,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
D.人地关系以趋缓和
7.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人口大量从“冷冻地带”向“阳光地带”迁移的原因是 (A )
①“冷冻地带”的工业衰退,失业率升高 ②“阳光地带”建立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 ③“阳光地带”发展了旅游业 ④“阳光地带”阳光充足
⑤“阳光地带”离海洋近,水资源丰富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8.有关区域发展的再生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项) (CD )A.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解决大量工人失业问题
B.集中力量发展原有的传统工业,突出主导产业的龙头地位
C.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区域经济复苏
D.人地关系逐步由紧张走向协调
9.为促进区域经济复苏,匹兹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 (A )
A.从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方向发展
B.由钢铁工业向汽车工业方向发展
C.由资源密集型工业向劳动密集型工业方向发展
D.进一步突出钢铁工业的主导地位
10.读五大湖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有“汽车城”之称的是底特律,享有“钢都”之称的是匹兹堡。
(2)图中各城市共有的工业部门是钢铁工业,改种工业布局的方式属资源型,发展改种工业的有利条件是:资源条件是煤铁资源丰富,交通条件是五大湖和运河廉价的水运,农业条件是农业基础好,历史条件是开发历史悠久(殖民者最早的落脚点)。

❺ 开封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开封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偏东(古代称东京),地处中华民族历史发源地、中国文化摇篮的黄河南岸,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是北宋时的国都,简称汴,是我国七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中国的历史上,开封曾被称为大梁、汴梁、东京、汴京等。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个王朝曾先后建国都于开封,故称“七朝故都”。开封与中国的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安阳并称七大古都,在国内外享有盛名。高等教育有河南大学、开封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开封教育学院。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繁荣,是中原地区的重要旅游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
开封建国前是河南省省会。经政务院(今国务院)1951年批准,1954年10月,河南省省会由开封市迁往郑州,并带去三四万各行业人员。
开封是中国六大古都之—,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形成较早,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集中体现了古城悠久的历史传统与丰富的文化内涵。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开封凭借河湖纵横、灌溉发达、气候温和、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是中国最早开发的地区,其城垣宏大,文化灿烂,古人曾有“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的诗句。特别是北宋时期,开封作为都城东京,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其建设规划思想独特,宏大的城垣分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郭,三条护城河。城内交通水陆兼容,畅通无阻。在布局上、打破了封闭性的坊里制,代之以商住开放的街道形式,实行坊市合一,扩大市民阶层,使其人口达到15O余万。
非农业人口的增加,带动了城市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域内外贸易繁荣发达,成为“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大都市。这一建筑布局。对宋以后封建王朝都城建设影响深远。东京的园林也极具特色。史载东京城宫苑御园、寺观有100余座。“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着名的皇家名园“艮岳”,集中国名岳大山诸特色于—园,园内植奇花珍木,放养珍离异兽,史家称其为中国园林史上承前启后的杰作。开封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包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38处,市级26处,县级136处。闻名遐迩的铁塔、相国寺、延庆观、禹王台、繁塔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为河南三大石刻集中地之一,开封馆藏和各名胜古迹中保存着上自汉代、下止民国的各类石刻珍品1000余件,是研究历史、科学技术和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
希望

❻ 地理位置与区域地理特征、区域发展的关系

这个问题有点大
按我的理解
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区域特征(比如在热带就是高温)
区域发展要按照区域特征来 就是俗说的 因地制宜

❼ 影响区域教育资源分配因素是什么

一、教育功能的定义:是教育活动和系统 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二、 教育功能的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教育的个体功能: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题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
四、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4、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5、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6、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1)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
(2)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

❽ 如何理解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地理位置: 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它6800多个小岛屿.领海面积310000平方公里.与俄罗斯存在“北方四岛”(俄方名为“南千岛群岛”)领土争端,与韩国存在竹岛(韩方名为“独岛”)领土争端.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全国有16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区.富士山是全国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温泉遍布全国各地.境内河流流程短,最长的信浓川长约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积672.8平方公里.由于地处海洋的包围之中,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秋两季多台风,6月份多梅雨.1月平均气温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年降水量700—3500毫米,最高达4000毫米以上. 资源: 资源贫乏,80%以上依赖进口.主要资源蕴藏量为:金矿689.6万吨,银矿1689.7万吨,铁矿62.1万吨,煤826.5万吨(以上数字为2000年统计).铅矿为4317.9万吨(1992年统计),铜矿为1155.3万吨(1996年统计).石油100%依靠进口.核能开发较早,截至2002年8月,拥有53所核能发电站,总发电装机容量为4590.7万Kw(千瓦).森林面积2521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2/3,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木材52%依赖进口,是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日本山地与河流较多,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约为每年1353亿Kwh(千瓦时).日本的专属经济区面积约相当于国土的10倍,渔业资源丰富,但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资源量近年逐渐下降. 一、自然地理特征 1、领土组成 日本是东亚的岛国,东临太平洋,西北临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 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 日本是我国的近邻. 日本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 2. 多山的地形 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临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日本群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很多.富士山是其中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 日本地震频繁,人们可以感觉到的地震每年平均多达1500多次. 3. 海洋性季风气候 日本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方相比,冬季较温暖,夏季较凉爽,降水比较丰富. 4. 自然资源 日本大部分地区为森林覆盖,森林资源丰富.山间河流短急.水力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缺乏. 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1.发展经济的条件 有利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岛国多优良港口,海上航运便利. 不利因素:耕地狭小,矿产资源缺乏,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需要从国外进口. 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矿石、棉花等工业原料90%以上,甚至100%从国外进口. 2. 日本经济特点 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从而使本国经济得到调整发展. 日本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日本的主要工业部门: 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和纺织工业. 这些工业的产品大量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日本的最大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 日本与中国的贸易,日本从中国输入的商品有服装、石油、煤炭、棉花、水产品和蔬菜等.向中国输出的商品有钢材、电子产品和其他工业品. 三、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 1、主要工业区 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是主要的工业区. 2. 影响日本工业分布的原因 以海港为依托,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依靠国际市场,是形成日本工业临海分布的主要原因. 首都东京在关东平原的南部,东京湾的西北岸,人口有1200多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也是日本国内和国际交通的枢纽. 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是日本重要的工业城市,横滨和神户是着名的海港. 四、日本的渔业,北海道渔场 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着名的渔场,日本发展渔业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日本拥有庞大的远洋捕捞和近海捕捞船队,沿海和陆上淡水养殖业也较发达. 日本的捕鱼量占世界第一位. 五、日本的农业 日本人口稠密,耕地很少,平均每人耕地不到0.1 公顷,现在专门从事农业的人也很少. 由于地块较小,日本农民多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平原地区多生产稻米,现在稻米的产量已能自给. 丘陵地区多栽培果树和种植蔬菜,但蔬菜、水果仍需大量进口. 六、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日本在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经过消化,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现代日本文化既有日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又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点. 在古代,日本与中国等东方国家早有往来.日本不仅从中国传入了水稻、铁器,而且日本的文化、艺术也深受中国的影响,例如日本的古代建筑,文字等. 近代,日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欧美文化的影响出深入到日本社会,例如许多日本人平时已不再穿传统的服装——和服,而穿上了西装. 饮食方面,由于大量进口小麦,吃面包的人逐渐增多. 在日本各地,人们可以看到本民族的神社,东方的佛教寺庙,又可以看到西方常见的基督教堂.

❾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根据其所受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的差别,自然环境又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指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指受到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而使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方,如农业、工矿、城镇等利用地。放牧的草场和采育的林地,虽然它们仍能保留草原和森林的外貌,但其原有的条件和状态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属于人为环境。

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形成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经济结构,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乡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语言、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织结构关系,而且涉及社会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上述三种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又是互相重叠、互相联系的,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

(9)地理位置是如何对区域教育发展产生影响的扩展阅读

在区域发展初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微弱,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在这个阶段,区域内往往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在这一阶段,人地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成长阶段后期,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以及劳动力价格提高等,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 ,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导致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社会问题。区域产业必须进行调整,寻求新的发展。

❿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什么(注:中国北方地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

以黑龙江为例,说三个不同类型的经济体系
1. 哈尔滨--多种交通交叉带来的工业城市
2. 大 庆--资源带来的城市,因为资源走上深加工道路
3. 佳木斯--由于地理优势,开发相应的工业

哈尔滨
哈尔滨市的历史非常短,不到200年,哈尔滨就是一个铁路带来的城市,航运运来的城市。

哈尔滨毗邻松花江,水力资源十分丰富,于是建立了码头发展航运,哈尔滨的道外区由于码头开始兴旺。后来中东铁路修建,火车站所在地南岗区开始兴旺。位于码头和火车站之间的道里区由于区位因素发展迅速。现在哈尔滨最发达的两个区就是道里区和南岗区,道外区由于航运的下滑衰落了。

由于哈尔滨的交通运力良好,有先天的便利条件发展工业。建国后,哈尔滨成为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城市之一。

大庆
大庆市的历史更是短小精悍,数十年,一个从无到有,因油立市的城市。

非常简单,由于大庆油田石油储备丰富,设立的这个城市;由于资源优势,大庆市除了开采石油,还大规模进行石油工业,生产化工原料。是一座以石油及相关工业为命脉的城市。即使大庆油田的石油被开采一空,由于近些年来石油深加工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中俄石油管线的铺设,大庆可以在没有资源的情况下走石油加工的道路(新加坡没有石油,却是世界知名的石油炼化中心)。

佳木斯
这座城市可能默默无闻,但是说到他的贡献,那是相当惊人。佳木斯地处三江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十分适于耕种。更重要的是,是中国少有的适宜进行大规模机械作业的区域。佳木斯每年的玉米和黄豆产量均占到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

由于先天的地理优势,佳木斯在大规模推行大面积机械化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展粮食深加工、和大型农机的生产制造。

个人总结。
由于本人是黑龙江人,给你提供的材料都是黑龙江的城市。三个城市三种类型,应该可以满足你的要求。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ps:打字好辛苦的,要是觉得好,追加点分数吧~~~

阅读全文

与地理位置是如何对区域教育发展产生影响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0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