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高中地理教材讲什么

高中地理教材讲什么

发布时间:2023-05-18 00:26:32

1. 高中地理主要学习什么知识

地理课是中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我国将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通过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所以,地理课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好地理很有必要。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综合性。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所以我们说,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不同地区,地理环境是不同的。地理学研究的正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除此之外,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运用所学的地理学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不仅如此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有些同学认为,地理不难,关键是记性好,只要死记硬背就行;还有的同学认为地理课没意思,除了背还是背。其实不然,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地理学也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和技巧,我们就会学得既简单又有趣。
一、培养空间概念,学会正确的读图、用图方法。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你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例一:在“经纬网图”上我们观察到的知识就有:
①我们在这幅图上可以看到有许多线,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线是经线,与经线垂直相交的线是纬线。
②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并相互平行;纬线圈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且相交于极点。
③指示的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④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0经线以东为东经度,0经线以西为西经度;自西向东,东经的度数逐渐增大,西经的度数逐渐减小。纬度以赤道为界,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自北向南,北纬的度数由大到小,南纬的度数由小到大。
⑤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位置。
例二:我们在《森林资源》一课中曾经学过的原理图,其图名叫做“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我们以这幅图作为例子,讨论阅读原理图的几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是获取原理图中所显示的各种信息。在“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山坡、两道林带、降水和河流,一些不同粗细、不同颜色以及不同指向的箭头,还有 “微量清水入河”和“泥沙径流”等文字。
第二步,分析地图,是要分析我们在图中获取的各种信息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山坡从上到下,表示地表径流的箭头由粗到细,颜色也由深变浅,最后变成“微量清水入河”。这些说明了大气降水在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受到了林木枝叶、枯枝落叶层的阻滞,促使大量雨水下渗,导致地表径流流量不断减小,含沙量逐渐减少。护坡林降低了泥沙流失的程度,起到保持坡地水土的作用。
第三步,说明原理,明确原理图所说明的原理。这幅“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说明了森林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二、学会读书,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地理教材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学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呢?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读出书中有什么
阅读教材,首先要读懂,明白书中讲了些什么。比如,教材在介绍某个地理区域时,一般从构成这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别进行论述。这个区域在哪儿?这里的自然概况怎样?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等等
2.读出知识网络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将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例:通过世界地理的学习我们知道,南极大陆一块特殊的大陆,这里的地理环境特征与众不同,烈风、暴雪、严寒是南极大陆最显着的气候特征,这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冰川,动植物种类稀少,有极昼极夜现象,还有美丽的极光……等等。而形成这些地域特征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由于南极大陆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以南的高纬度地区,其他诸多的地理特征都与这一要素紧密相联。

3.学会梳理知识
①教材对于同类知识的论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具有范围广、信息多等特点,但是它对同一类型知识进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规律性。
例如描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往往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而气温又包括着年平均气温、年温差和气温的分布等内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时空分布所组成。
除了这一点外,我们还可以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
②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如我们在学习印度和巴西、日本和英国、我国的南方和北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例: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无论是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还是在生活习惯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我们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概括,那么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诸多的差异便一目了然。

粮食
作物 油料
作物 糖料
作物 主要
水果 主要
能源 主要金属矿产 人们
主食 传统
交通
工具 运动
项目
北方地区 小麦 花生 甜菜 苹果
梨 煤、石油 铁 面食 马车 滑冰
滑雪
南方地区 水稻 油菜 甘蔗 柑橘
香蕉 水力 有色金属 大米 船 游泳
赛龙舟
我们不仅要明确两个地区或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异,而且也要思考这些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差异。
我们不仅通过对比梳理找到差异性,我们还能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两个国家,虽然位于不同的大洲,但它们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利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我们就能够将两个国家的主要的地理特征知识点梳理得一清二楚。
印度和巴西都是位于热带的临海国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优质的铁矿资源丰富;都是世界上着名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三、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对中学生学好地理非常重要。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任何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由单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在这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某一、两个要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应当学会找出这一关键性的因素,并以此为线索,将其他的各要素联系起来,从而正确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初中地理主要侧重于区域地理的学习。一般来说,影响某区域的地理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区位因素),这一点从教材内容先后顺序中就已经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同时,在对每个区域的论述中,首先提出的也是该地的地理位置,位于哪个半球?什么纬度?海陆位置如何?有哪些邻国?等等。所以思考问题时应抓住该地的地理位置,以此为突破口,去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征。
关于地理位置影响自然环境,最具有代表的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较,西北地区具有许多独特的地理特征。如沙漠广泛分布,人烟稀少,地表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湖泊多为内流河和内陆湖,动植物具有明显的耐旱特征,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发达……等,这些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这里的大陆性气候显着,降水稀少,而造成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的根本原因又是这里“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当然,“地形闭塞”也对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高中地理授课内容

我是黑龙江的,希望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无论各个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都是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
必修一主要是自然地理,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分层,地表面的物质循环,大气的结构和运动,水循环和洋流,自然地理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必修二主要是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必修三主要是区域地理,包括区域的基本概念,区位的分析,区域的联系和发展,以及通过例子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比如河流流域可持续发展等。
选修共分7部
选修一 地球和宇宙
选修二 海洋地理
选修三 旅游地理
选修四 环境保护
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六 城乡规划
选修七 地理信息系统
这七本教材各地选法不同,一般各省都必选的是“自然灾害与防治”。另外要说明的是高考中选修出题15分,出题两道,选做一题,所以选修教材只学一本就可以了

3. 高中地理一共有几个必修和选修每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是课改区。一共三本必修,选修一本。必修一主要内容是自然地理,也就是太阳的直射,运动,地方时的计算。冷锋暖风的移动,影响。气旋的运动和影响。寒暖流的分布等。必修二开始是人文地理,就只是讲一些日常的知识。比如地形,人口分别,什么是城市化。产业分布,转移。交通运输工具,比较等。选修看你老师怎么选。有旅游,环境等

4. 段玉山高中地理教科书选择性必修讲了什么

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和资源渣卖环境与国家安全。
段玉山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是一本全面性的地理教材,主要讲了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和资帆逗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段玉山高中地理教科书选择性必修适用于高一至高三年级。态梁卖

5. 有谁能告诉我高一地理学什么

总共五本书
必修有三本,必修一(自然地理)是高一上期学,必修二(人文地理)是高一下期学,必修三(区域整治与开发)是高二上期学.高二下期开始复习区域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以及选修教材.选修一般选两本,四川选的的是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和选修6(环境保护),各个省选修内容不一.之后就是高三的三轮复习.
自然地理主要是指自然方面:地球、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自然环境的整体与差异性.人文地理主要是指人文方面: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人地协调发展
区域地理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对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进行分析,找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达到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内容包括: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资源、农业、工业、人口、交通、劳动力、政策、宗教等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6. 高中地理必修三里面所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高中地理必修三主要为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即从不同分区中概括地理空间上的共性。
以下为提纲
地理必修3主要考点
●区域和区域差异
考点详解
区域的含义
l 是指地球表面的某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指标方法划分的空间单元,这些空间单元之间的界线有明确的,也有过渡性质的。
区域差异
1、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运用区域比较法研究;区域内部有整体性,运用综合分析法研究;
2、区域比较的方法:
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
1、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相邻关系
气候
1、气温特点;2、降水特点;3、气候类型概括;4、特殊气候现象。

地形

1、地形单元;2、地势特征;3、主要地形类型;4、特殊地貌景观。
水文

1、主要河流水文特征;2、主要湖泊水文特征;3、其他湿地水文特征。
植被动物

1、地带性植被;2、典型动物;3、特殊物种。
土壤
1、地带性土壤;2、特殊的非地带性土壤;

自然资源

1、 土地资源 水资源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等资源构成;

2、 资源优势及其问题;
人文地理特征

人口民族民俗

1、人口规模及密度;2、人口分布;3、民族。

语言及文化

1、语言种类;2、宗教信仰;3、民俗文化;4、现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
生产活动

1、 农业(作物、熟制、农业类型、在世界农业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农业区、农业区位条件);

2、 工业(工业部门构成特征、工业区位条件、工业区及其重要工业城市)
其他

其他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地理事物。

中国的区域差异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地势

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间分布在二、三级阶梯上

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上。

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上。

气候

季风气候显着,风向、降水、气温明显随季节变化。雨热同期,温暖湿润

深居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少,日温差和年温差都较大。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河谷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显着。

水文

河流湖泊众多,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河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雨水为主。

多数为内流河,湖泊以咸水为主,山地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源补给形式。

内流区与外流区兼备,高山湖泊众多,山岳冰川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植被、土壤

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有大量的农作物和人工林植被,森林植被发育土壤

从东到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和戈壁。土壤层稀薄,有机质含量低。

高寒荒漠广布,水分条件稍好地区有高山草甸、灌丛和山谷森林。冻土广。

区域分异主导因素

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垂直地带性是决定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基础知识与原理

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 背景: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另一方面,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因此,为了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就必须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结论: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和供需矛盾是导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原因。

2.方案:主要是工程建设方面的相关问题,如各种工程方案的优、缺点比较,结合区域地理考查相关内容,影响工程建设的区位因素等。这一部分内容一般不属课标要求考查的重点。

3.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是课标要求的核心问题,侧重考查学生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总体来说,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结合不同的资源类型、区域特征,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对资源输出地和资源输入地产生的积极和不利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输出地和输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要注意对资源调配所涉及的有关区域(工程建设沿线地区)的影响,如西气东输工程沿途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区,对于沿线地区同样可以起到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增加就业机会、解决沿线农村生活能源问题等积极影响,工程建设也可能产生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等相关负面影响。又如,北煤南运对于沿线地区会加大交通运输(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压力、运输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归纳: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结合世界、中国各类能源、资源分布图,要求学生关注各类能源、资源的分布、运输线路、沿线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其中重点是该类资源的特征、分布;输出、输入、沿线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线路的走向及影响选线的主要因素;沿线地区该种资源的补给需求状况;调配后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二、产业转移

1.概念: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产业转移一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有利于实现生产与开发一体化,缩短新产品生产周期。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环境因素、资源问题等。

相关案例:

(1)二战后,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其主要因素是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2)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产业向西部、南部转移,其主要因素是因为东北部地区的环境、资源问题。该产业转移有利于东北部地区环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发展其它产业,也可能造成就业问题和经济衰退。

(3)近年,台湾大量机电、IT企业向大陆转移,其主要因素是寻找新的市场。

(4)近年来,广东珠三角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山区和两翼转移,其主要因素是为了实现区域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当然其中也有山区和两翼地区的比较区位优势)。

3.国际三次产业转移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一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是20世纪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附加价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重点发展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20世纪80年代我国抓住了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完成了轻重工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20世纪90年代我国承接了大量制造业的国际转移,进入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快速发展阶段,使机电产品成为我国出口主导产品。

新世纪以来,我国积极承接以IT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使我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之一,还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全球IT制造基地。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迅速提高,并已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4.当前,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的三大特点:

第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越来越多。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在制造业中,高耗能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减小本国的环境压力,从能耗、环保、税收等方面对高耗能项目进行限制,加上《京都议定书》生效后,这些国家为完成减排温室效应气体的任务,越来越多地将此类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服务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

第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越来越多。东部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但西部地区所拥有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要素低成本优势等,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到西部进行投资。东部地区外商到西部地区再投资,也已成为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

第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越来越多。如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设立各种形式的开发园区、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技术引进和消化提升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等。

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但中小企业的作用也日益显着。

5.国内产业转移

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的衰退,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实施,一些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如果中西部地区努力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推动本地区成为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输出基地,那么中西部地区将成为最佳的产业转移承接地。

6.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与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第一次始于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传统制造业(服装、纺织、电子元件等)大量向珠三角地区转移,这次产业转移一方面加快了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使珠三角地区环境污染加重。第二次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90年代,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广东欠发达地区、甚至“泛珠三角”地区转移,而珠三角地区则通过大力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珠三角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珠三角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境,突出表现在政策支持的削弱,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压力,珠三角经济体本身存在的缺陷(地理空间有限、资源约束越来越严重)、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因此珠三角地区必须调整并优化承接国际产业的结构,全面提高产业整体素质,着力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拓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有步骤地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进行产业转移。

今年3月,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产业转移”迅速成为各级政府、各地企业广泛关注的热点。《意见》重点提出了扶持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的措施:一是给予用地政策支持。二是给予园区外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三是确保园区电力供应。四是加强园区企业用工培训。通过教育扶贫或委托培养、培训等方式,由省属和珠三角地区有关技工学校、职业技术院校为山区及东西两翼培养紧缺专业的技能人才。五是加大对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效益评价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自然方面: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矿产等

◆人文方面:人口、聚落、交通、文化、农业、工业等

如:上中游河道特征——河谷狭窄,比降较大,多急流,水力资源丰富

下游河道特征——河谷较开阔,通航便利

2、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根据“资源优势”确定流域开发方向

◆资源开发:

水能资源开发——发电、养殖、旅游、航运、防洪等,有利于发展高耗能工业。

水资源开发——旅游、灌溉、养殖、航运等。

生物资源开发——旅游、教育等。

土地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农业。

矿产资源开发——建立矿产开发基地,建立相应的工业部门(利用廉价电力)。

旅游资源开发——做好旅游规划,发展交通,发展旅游业。

◆生态(恢复)建设:

矿产资源开发:①矿产资源开发导致植被破坏,产生的废石、废渣占用大量土地;

②不合理的开采引发地面沉降、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③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废渣、废水中的有毒元素污染环境。

●区域经济发展——农业

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或图示信息,弄清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与区域农业发展的相关程度,从光热、降水、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农产品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国家政策、资金投入、农业科技等方面评价其农业区位条件。

2、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分析:

区域农业布局体现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条件的适应和改造,以适应为主。农业生产必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否则,会陷入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恶性循环。

不同自然因素对农业布局有不同影响,主要控制因素是地形和气候。

地形:从宏观看(大区域图)——山区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湿地(湖区、库区等)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从微观看(小区域,通常为等高线图)——坡度较大的山地适宜营造水土保持林,较缓处可发展经济林木(如茶叶、果树等)或修筑水平梯田,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可发展种植业,湿地发展水产养殖业。

气候:热量——不同热量带有各自的典型农作物品种。水分——不同的干湿状况决定不同的用地类型:湿润地区—水田,半湿润地区—旱地,半干旱干旱地区—草地。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能源概述

1、概念: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

2、分类:

(1)按形成和来源分类:

①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能、水能、风能等。

②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热、核能。

③来自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

(2)按利用的技术状况分类:

①常规能源:被人类利用多年,现在仍大规模使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

②近若干年才被利用的能源,如核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沼气;或过去利用过,现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如风能。

(3)按性质分类:

①可再生能源:使用后仍可更新或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水能、生物能、风能等。

② 非可再生能源:是经过地质作用在亿万年中形成的,开采以后,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二、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的问题:滥采、滥用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甚至枯竭,废弃物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污2、解决措施:合理开发和利用,加强勘探,跨区域调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开展矿区土地复垦等。

三、世界能源问题

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存在地区差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以俄罗斯、中国、美国、加拿大和英国为代表。南半球常规能源丰富的国家主要有南非、澳大利亚等。从总体上来说,发展中国家能源的生产量大于消费量,而发达国家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和不合理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以核能为例,美国发电总量最大,法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核能所占比例最大。我国核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着成绩,核电设计建设和运营水平明显提高,核电工业基础已初步形成。目前形成了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

世界上能源完全自给的国家为数甚少,主要有俄罗斯、加拿大和英国。中东是世界最大的石油产区和出口区,主要出口到西欧、美国和日本,其中绕道好望角的海上航线被西方国家称为“海上生命线”。由于石油比煤炭更容易运输,更容易使用,发热量更高,而且基本是无灰燃料,所以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目前是以石油为主,将来还是以石油为主。中国现在是以煤炭为主,将来还是以煤炭为主,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因为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广,储量大,开采和使用都比较方便。而石油储量有限,除了可作为燃料,更应作为化工原料。

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目前能源消费构成中都是以常规能源为主。但对于中国来说,除了继续保持和发挥煤炭的优势以外,还应大力开发水力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新能源,以能源结构的多样化促进经济的快速、良性发展。

四、关注我国目前的能源问题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很快,2004年我国成为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能源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目前不仅1/3以上的石油消费需要进口,而且由于生产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过大,导致电力需求出现较大缺口,为弥补电力供给不足,缓解近两年的电荒,各地纷纷增加了发电机组和发电量,增加了对电煤的需求,从而使煤价不断上扬。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发能源、保护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一要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二要抓紧制定专项规划;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四要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五要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另外,还要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从多渠道拓展我国的能源供应。

●说明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工业化和城市化

1、城市化的内涵:

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和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2、衡量城市化的标志:

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⑵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⑶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工业化是否完成的指标:

⑴农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15%

⑵农业就业人口/全部就业人口<20%

⑶城镇人口/总人口>60%

4、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关系):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又会反作用于工业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5、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

⑴一般规律:在工业化初期,城市化就已超过工业化,随后就明显地高于工业化水平。

⑵发达国家: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两者相互协调发展,较为合理。

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业化及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而产生严重的“城市病”(交通拥挤、住房困难、污染严重等)。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江苏省为例)

1、存在的问题:

⑴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⑵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

⑶乡镇工业发展分散产生如服务设施效益不佳、基础设施成本高等问题

⑷城市规模相对缩小,城市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特大城市少,难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城市化建设思路:

⑴加快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⑵打破旧体制下的行政区划,增强城市聚集力,带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⑶适当发展特大城市,加快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重点培育中心城镇。

3、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

⑴调整行政区划,加快城市化,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⑵“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大城市圈

⑶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⑷保障进城农民利益,使农村城市化有稳固的基础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 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利用卫星网络来获得地面某点的经纬度和高程的系统。

2、 组成:

空间部分:由分布在距离地面20200千米的6个轨道面上的24颗卫星(其中3颗备用)组成。

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GPS接受机。

3、 特点:提供精密的经、纬度、高度且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测量的特点。

4、 应用:确定考察点的经、纬度和高度,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

二、 遥感技术(RS)

1、 概念: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和系统,在远离被测目标的位置上对被测目标的

电磁波特征进行测量、纪录与分析的技术。

2、 环节: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遥感影像)。

3、 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得资料快、周期短、适应性强。

4、 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三、 地理信息系统(GIS)

1、 概念: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系统。

2、 程序: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可视化表达(地图、

三维视图、多媒体)。

3、 应用:解决与地理事物分布、位置有关的问题;分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趋

势;揭示地理事物分布与组合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四、 数字地球

1、 概念: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再认识,是遥感技

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虚拟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技术

的综合应用。

2、 基础:全球网络与分布式存储

3、 依据与特征:虚拟现实技术

4、 信息源:高分辨率卫星影像

5、 应用:使人类拥有一个数字化空间实验室,为国家大型工程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为人类提供前所未有的方便。

7. 高中地理主要讲些什么

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
1、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影响机制)。主要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交通、旅游、商贸、人口、城市等。
2、各个区域的地理条件的优劣评价,利用优点确定发展方向,利用缺点确定治理措施。
3、核心思想: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考虑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遵守持续性、公平性、共同性三大原则。

8. 高中地理学什么

高中地理学习内容:必修科目: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选修科目: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理解重于记忆,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

9. 高中地理都学了哪些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⑴地理基本概念。

① 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② 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⑵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

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⑶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

⑷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

⑸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

2. 怎样高效地掌握上述学习重点内容

⑴用理科思维的方法学习自然地理。

① 充分运用图解法,从三维空间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② 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⑵注重各类地理图表的表达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

⑶用文科思维方法学习人文地理。
所谓人文地理主要指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与自然地理的学习有较大的差异,它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社会生产活动,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沿着这样的轨迹发展,人类目前面临的怎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经济的角度多因素的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布局的合理性、科学性,这部分可能与政治课的内容有较多的联系,同学们应该把政治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地理学习上来。

10. 高中地理主要讲些什么

地理必修一是自然地理、 第一章主要是讲天体的、带了点天文的味道 第二章是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这个比较重要。 比如内力外力啊、板块作用啊、大气环流啊、洋流啊 第三章是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比较不重要、记住两个的概念、还有一个经度纬度分异规律就可以了 第四章是自然环境与人类 个人觉得不太重要、大概记住那些资源啊、自然灾害啊、对人的影响就可以了 必修二是人文地理 第一章讲的是人口 大概是那些人口的增长、(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迁移、人口容量等等、 第二章是空间结构(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区这些会考看图填空的、有点难度不过不会太难、)然后城市的发展(就是城市化,在这里会说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然后考试可能会给你几个折线图叫你判断)、然后城市与环境(这个与必修一的有点联系) 第三章讲的是区位、主要是联系实际。农业、工业、交通运输比较重要、然后要记住几个指向型(技术、劳动力、资源、能源、科技)、我国几个工业农业区、世界的几个工业农业区、然后又是联系必修一(对自然的影响) 第四章是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大概是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应当怎么保护自然环境(比如说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必修三是区域地理 第一章是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比较重要的是三大经济带 (东部地带: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 中部地带: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 西部地带: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12个) 然后能源跨区域调配、就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晋煤外运(有时候考到) 第二章是可持续发展,大约是举几个例子。荒漠

阅读全文

与高中地理教材讲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