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如何渗透地理课的思想品德

如何渗透地理课的思想品德

发布时间:2023-05-18 09:54:03

‘壹’ 如何加强地理教学中的政治思想教育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方面的教育,它体现和规定着教育教学的方向,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初中地理教学中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很多,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有其独到的优势。 一、初中地理新教材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 1、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综合性得以增强,德育的比重增加。教材从最基本的人类活动人手,阐述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然后分析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城市、文化、旅游、政治等地理的基础知识,这就为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供了较好的素材。 2、初中地理新教材充分体现出基础地理教学目标是提高公民素质。各章节都从正反两方面讲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较多地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等内容,使学生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祖国的责任感。 3、初中地理新教材十分重视对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的分析。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力求通过了解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使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些都是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 1、在国情教育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体现了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于一个伟大民族不仅是政治标准,也是道德规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克服自卑感,增强责任感和为国献身的使命感。

‘贰’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

一、使教学内容接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着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确如此,以前,很多教学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如果能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加地理学习兴趣。作为在新课标理念倡导下的地理教师,可以及时灵活地将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地理事件,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及时补充到课堂中来。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将更有乐趣,地理课堂将更具魅力。

二、巧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形成他们自己的概念。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探究的催化剂。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实际上,在探究教学中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学生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其实,不论是学还是教,都应注重探究。学生自我发现知识并独立地掌握知识,正是当前新课标理念下的地理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标准的需要。

三、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扩充学生知识容量

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因此地理学习的主要目的并非保持和再现知识,而是使学生能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即实现地理学习成果的迁移。所谓学习成果的迁移就是利用所学技能、知识等去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加工地理信息、储存地理信息和应用地理信息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地理教学的实践活动丰富多样,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进行地理考查。在这些地理实践中,既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探索性与创造性。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相信,只要大胆尝试、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必定会不断地渗透到初中地理教学中来。初中地理教学将独具魅力,初中地理课堂也将会焕发异彩。

‘叁’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各环节有效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和最基础的共同素养,是后天获得的素养,它除了学科独特素养
外,还包括跨学科素养。高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基本的地理知识、技能和学习地理的方法等。为此,应采取基于地理教科书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基于校本课程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基于课堂教学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和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质量评价等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623.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6)05-0029-062014年3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
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通过多学科整合归纳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方面的核心素养。随后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如中国、美国和日本等也纷纷启动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育目标体系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以期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肆’ 如何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增强意志力
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活动,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同时也可以间接地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可如何才能将课堂、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完美结合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教师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等高线在山顶、山脊、山谷及鞍部陡崖的不同特点,可以发动学生一起去登山。这样不仅可以在登山的途中讲解“坡度陡,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等高线稀疏”等地理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拥有不轻言放弃的精神。登山本来就需要耐心和毅力,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半途而废,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在旁边加油鼓劲,告诉学生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登山的过程中还可以仔细观察山各个部位等高线的分布,他们亲自去观察地理课本中的地理现象,在老师的鼓舞下咬牙坚持爬到顶峰,不仅充分了解到课本中的知识,意志力也随之增强,这样一举多得的教学活动值得广大的教师群体模仿学习。
二、关注海洋环境,提升责任感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大幅提升,海洋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近几年来,海洋环境问题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关注,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应该给学生仔细分析我国周边海域的环境问题。我国周边海域由于过度捕捞造成渔民养殖不足,大量船舶也致使近海受到严重污染,情况不容乐观。每况愈下的海洋环境给我国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损失,长此以往,终会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就海洋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鼓励学生依靠自己的绵薄之力呼吁周边的人关注海洋,保护环境,为自己争取碧海蓝天。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生活在一个更好的家园。在整个学习、宣传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提升对海洋环境的关注度,当他们尽心尽力地劝告身边的人为解决海洋环境问题出一份力的同时,青少年的责任感也会油然而生。他们作为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如果能在日后建设祖国的过程中拥有高度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有益的。
三、导入地理小故事,灌输乐观心态
在地理课堂上,学生难免会感到有一些枯燥乏味。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大多数教师会选择用一些视频、音频作为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时,再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板块漂移学说”的同时,可以穿插讲解关于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说的故事。先告诉学生魏格纳不仅是着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还是地理物理学家。让学生对这一人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继续讲述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偶然的一次,由于身体不舒服,魏格纳住进了医院,无聊之时,魏格纳的眼睛紧紧地盯着病房里面挂着的一张世界地图,他对着这张地图仔细观察起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魏格纳作为这个幸运的“有心人”,他惊奇地发现,地图上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然惊人得相似,而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巴西海岸与非洲海岸。爱研究的魏格纳马上翻阅资料查找原因,而在这一过程中,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从此以后,魏格纳一夜走红,立刻成为社会的焦点。本来是百无聊赖时的无心之举

‘伍’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德育渗透势在必行1.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2.
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二.德育渗透势在必得1.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素材
新教材强调基础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观念和观点的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强调地理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地理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素材
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化、人口、国土整治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妙设计就能够让学生既了解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同时,又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均资源少、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突出等国情劣势,从而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
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 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载体。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生活实践中可得多彩的案例“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身边蕴藏着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就以我们生活的北京为例,北京的水资源现状与问题、北京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活动、北京的工业发展与变迁、北京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北京城市交通现状及问题、北京的城市化及其问题、北京的城市规划的变迁、北京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北京的气候变化、北京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等等,这些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现象和问题与我们所学的地理课程有着密切联系,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的真实案例,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扩大,在地球上,我们所听到、看到和所发生的事只要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关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动、形象、真实、有说服力。
三.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1.适时渗透润物无声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几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水到渠成。比如在讲授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气候形成的影响后,我概括了这样一句话:“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带来了不同季节海陆的气压差异,而气压的差异又导致了风向的变化,形成了季风环流,从而构成了季风气候。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雄辩证明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也希望大家能够用联系的观点来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与气候形成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让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来认识具体的地理问题,又教给学生一种挖掘知识点之间联系的学习方法,可谓一举两得。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2. 深入挖掘巧设案例
高中地理教材侧重于对地理基本原理的阐述,有些原理过于抽象,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为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适的案例载体,并将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城市规划》一节的教学时,如果单纯就书本讲理论,学生听起来空洞、乏味。在认真挖掘教材之后,我引入了北京城市规划的变迁这一案例,将北京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历史过程、北京工业区(特别是首钢)的搬迁、解决北京城市交通拥挤的措施等学生们较为熟悉的事作为一个个子案例逐一分析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北京“摊大饼”式的城市布局到“一轴两带多中心”城市布局规划变迁的意义所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书本上的理论鲜明而具体,而且,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融入了环境观、发展观,引导学生们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法规分析城市规划的目的和意义。3.
亲身体验自我教育
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自我感悟,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自我教育。比如在《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来分析旅游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和如何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评价是常见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对旅游活动有更深刻的感受,我在课前设计了8个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根据所选课题到八达岭长城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学生对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种种破坏旅游环境的问题、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旅游超载问题有了直接而深刻的感受,许多学生提出了有独到之处的建议。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老师又适时引导,为本课设计了一个“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
,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这里就可以水到渠成将旅游三要素: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作为三个系统来看,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而人的调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点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这样就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旅游活动》整个单元的知识及相互关系。
对学生进行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高中地理教材专门设计了资源专题、环境问题专题和可持续发展专题,这也正是我们进行大力推进的良好契机,但是往往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只要我们巧妙设计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切入点。比如,在进行《陆地资源》一节的教学时,如果仅仅就课本论原理是很乏味的,我引入了许多有关中国资源国情的资料和数据,通过材料阅读、问题设置、分析讨论等教学环节,特别是一组身边事的数据计算,起到了很震撼的效果,学生真切的感到许多资源就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节约资源何等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由陆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引申到中国资源国情的教育,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思想观念去分析和思考现实社会中的现象,同时进一步明确个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正确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本堂课不仅成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的良好契机,同时也很好体现了日常教学中应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高中地理虽然不像初中地理那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但是只要我们在头脑中始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意识,善挖掘、巧设计,许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偏重理论的讲解,而多从学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上多做些文章。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会有许许多多的素材、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培养,使德育与智育犹如盐和汤一样不可分割。

‘陆’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德育是老师有目的地正确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是当今社会素质教育的灵魂。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德育内涵,理应担当德育教育的重要角色。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在学科教学中要积极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做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把德育作为地理教学中的灵魂,自始自终将德育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之中。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我做了一下探索。
一、利用教材内容,挖掘德育因素
地理教材包含着及其丰富的德育内容。我们的教学要充分发掘其本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之中。如通过学习中国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复杂多样的地形、气候,丰富的自然资源等内容,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这种情感表得外现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爱好;对祖国前途的高度关心和坚定信念;为了祖国人民甘愿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地理教材中的内容是地理教育和思想渗透的依据和基础,我们在充分发挥教材本身教育因素的同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趣味化的材料,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如联系国家的方针政策、祖国发展的实际、世界各国发展现状、国内外重大的事件、联系乡土人情等。例如,在讲中国地土地资源时,教师可根据中的土地资源的有关材料并结合当地土地资源现状补充一些土地资源方面的材料,介绍一些国家土地资源方面的政策。通过这些材料的补充,便可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的土地资源“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并且后备资源不足的现状,使他们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这里便渗透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的教育。
二、课堂教学,强化思想教育
地理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这样既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总而言之,创新思维是一种新颖、有价值,具有高度机动性和持续性,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就只是问题的思维活动。把抽象的文字知识通过形象化模拟,让学生对地理学习感兴趣,是目前地理教学研究中的一大课题。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原理,有力地控制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在一个目标上,从而形成具体形象的地理知识表象,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具演示、地理模型、地理挂图、景观图片、音像显示,以及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进行下一步思想教育功能的实现过程。利用乡土地理内容进行身边地理学教育。每个学生都对于自己身边的地理环境比较熟悉,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地理教材教学内容与乡土地理素材的有机结合的方式和途径,将地理学思想教育功能融合在具体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具体而深刻,这种教学活动也容易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充分利用有限的地理园活动和时事新闻中地理教育素材。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地理园活动,同时,鼓励同学们发现身边的地理,及时运用新闻媒体等的地理素材。教会学生地理思维,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终身有益的地理”。这是综合运用地理课进行爱国主义、空间意识、竞争意识、灾害意识和科学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结合教材,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有充分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使学生了解、认识我国伟大、光辉的历史文化,中国人民对人类的贡献,以及我们社会主义祖国通过改革开放,正在蓬勃发展的情形。
英国科学家培根讲过,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只有造纸、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整个历史进程的影响最大。这说明了中华民族对全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世界发展民族之林中是值得骄傲的。爱国主义体现了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于一个伟大民族不仅是政治标准,还是道德规范。因此,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侵蚀,克服自卑感,增强责任感和为国献身的使命感。
例如,在讲授“中国的疆域”一节时,我重点介绍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然后通过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国土等内容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则重点强调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四、树立法制观念,养成良好习惯
为了保护环境,造福后代,世界各国许多法律条文,明文规定污染环境、破坏资源要受到各种不同的惩罚。我国保护环境的法律也相继出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现在地理课本中已写进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法、大气污染法等。学生在学习地理课地时候要接触到这些法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读资料、讨论、调查等一系列活动,结合学法用法,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环境教育,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意义,使学生懂得破坏环境的法律的意义,使学生懂得破坏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只是文明道德问题,还有触犯法律的问题。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又强化了他们的法制观念,对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进行思想教育,应“寓教育于教学之中”。应该看到,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与地理知识教育二者是统一的。在教学中教师应用正确的思想和观点、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统率教、材,将正确的思想、观点、方法贯穿于地理知识教学之中,而不是在地理知识之外,另讲一套理论,以免成为枯燥的说教。二是在地理教学中要力求将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及各种事实讲清楚,揭示其本质、内在联系、演变规律等,使学生受到相关的思想教育。例如,如果能以翔实的材料说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华北平原的堆积作用,学生就可以理解地形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在讲授都江堰水利工程时,如果教师能将“都江鱼嘴”和飞沙堰工程及其在洪水期和平水期的作用讲清楚,学生定能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极大地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三是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般应从感感性到理性,从学生熟悉的、具体的地进事物进行分析,以利于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和激起情感的变化。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图片、数据、生动的地理事例。如能组织调查、考察、参观、访问,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亲身体验,则对丰富情感,促进思考会起到更积极的作用。四是教师应以正确的观点、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充沛的思想情感去影响学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观点、情感、思想方法都会不断地渗透给学生。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中,教师的表率作用,教师的情感和观点,都会对学生的成长起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地理教育,不能只为传授单纯简单的地理知识而教学。我们只有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一方面具有广博的天文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具有开阔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品德、远大的理想,这才是地理课堂的核心。(作者单位:重庆市长寿区云台镇中学校)

‘柒’ 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

1、钻研教材内容,挖掘德育因素 

地理教材包含着及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要结合教学充分发掘其本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能脱离实际,也不应是随心所欲,而是要有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如通过学习祖国历史、地大物博、山川壮丽等内容,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爱好;对祖国前途的高度关心和坚定信念;为了祖国人民甘愿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

2、加强乡土地理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家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它是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摸得着的熟悉地方。地理学科中的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上的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可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家乡、深切地热爱家乡,自然会萌发建设家乡的强烈愿望,而爱国之心与爱家乡之情是息息相通的,进而升华为热爱和建设伟大祖国的崇高理想。

3、适当运用比较法的有效途径渗透德育教育

地理教学中的大量事实材料,对从中比较所得的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学生易于接受,迅速改变观念,教育效果自然明显。但要注意,对比的事物要具有类比性。

4、适时运用地理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地理课外教学指由地理教师组织安排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地理课外教学活动。地理学是科学的、系统的、现实存在的,所以说地理课外活动能取得课堂教学所无法想象的德育渗透效果。例如,在讲解土地荒漠化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亲身体验谈一谈身边是否有此类现象,然后让他们自己先发表一下对于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的看法,让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就很好地进行了这方面的德育教育。

5、通过作业训练、试题测验等来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和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在编选作业题、练习题和考试命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育人功能。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教育,要爱护环境,保护资源。

‘捌’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地理知识渗透,严密的逻辑推理,师生情租陪亏感的互动、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地乱顷理学科中的德育内容充分展示出来。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教学过程,达到德育的内化。一、利用课堂教学,实施德育教育地理科学是反映地理事物、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的科学,既有大量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时空分布弊神,即经常说的“地”,又有这些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即“理”,作为地理教学来讲,不仅要明确地理事物的分布,还有必要弄清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并通过归纳、分析、对比等教学方法,借助多种教育手段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水平,自觉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其德育水平。

‘玖’ 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

一、德育要贯穿地理课堂教学的始终

德育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首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该从地理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中挖掘教育素材,寻找德育与地理知识教育的结合点,把思想教育与地理知识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结合我国钢铁、煤炭、石油等工业所取得的成就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结合环境、资源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的讲解,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可以结合地理现象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相信科学的教育。例如,通过讲解板块构造理论讲述地球上地震和火山现象成因。通过学生旅游实地考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奋劳动的精神,对他们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

二、创造良好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所特有的育人环境,这种环境是在师生双向心理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课堂教学来说,只有创造良好愉悦的心理环境,形成一种团结进取、协调融洽的心理气氛,才能激起共同的情感体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使教师传授的知识被学生愉悦地接受和自觉地掌握。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讨论问题时敢于让学生大胆质疑,形成畅所欲言、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等,对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科学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环环紧扣,节奏张弛适度,过渡自然巧妙。教师的讲授应突出重点,目标明确,启发思维,切忌一讲到底。增加学生学习活动的训练内容,难度要适中,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要照顾到中差生以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课堂教学必须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地理教师应随机应变,选择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有针对性的教法,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挖掘与拓展,善于发散、引发思维、开阔思路。

四、努力做到让全体学生参与地理课堂教学

全体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素质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能否顺利贯彻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目标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观念,由目前的“主演”变成“导演”。教师要带有饱满的稳定的激情,指导点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和言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整体参与的主战场。教师更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学生能力的一个综合指标,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能力指标,可以通过预习、阅读、复习,以及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等逐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重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能力培养是长期和连续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学习活动的自我差距,并且自我完善。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统一起来。

六、提高教师素质,保证优师育人

在地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把地理教师队伍建设当作“重点工程”,做到“爱师有情,重师有诚,用师有长,培师有方。”具体做法如下: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的师德教育活动。
2.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

‘拾’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1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地理学科刻不容缓的任务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过度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得全球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突出。在今后的几十年内,生态环境问题将严重威胁未来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将会不断损害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将会削弱我国工业化的成果。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环保教育也是其主要目的之一。在地理教学中把环境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并加以强化,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当今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地理教学应当自觉肩负起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任务,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
2 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方法途径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教师的教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可以通过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本学期我担任本校初一四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所尝试的一些方法进行介绍。
2.1 立足课堂,挖掘教材环保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环保教育
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地理学科有着独特的优势。我们可以结合课本知识有关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利用多媒体、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形式,开展形象生动的环境教育。
举例: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中第三个标题: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可以让学生们就如下问题展开讨论:
a. 西安的大气环境质量如何?
b. 污染的大气对人类有什么危害?
c. 人类的哪些行为会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d. 我们应该怎么做?
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加上多媒体展示的被人类活动污染的景观图片,学生很容易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影响因素,进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2 充分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进行环保宣传
这学期我带初一年级的地理课。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教材内容涉及环保知识的地方并不多。仅仅利用教材内容传授环保知识并不够。环保教育是平常的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预备铃后的几分钟进行环保教育。我在初一1班布置了写环保演讲稿的作业,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够认真完成。仍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因为不知道该写什么没能完成作业。说明部分学生对环境保护没有深刻的认识理解。我让学生们利用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做环保演讲,这样不光让环保意识深入学生心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
2.3 举办环保讲座,让学生较系统的掌握环保知识,进而提高环保意识
学校可以请专家或相关教师举行环保讲座,这样可以让学生较系统和较全面的掌握环保知识,对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现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等内容理解的更加深刻,让学生产生一种环境危机感,从内心深处自觉保护环境。
2.4 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短短的45分钟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并且还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仅靠课堂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来提高环保意识。
我在2班布置了“废物利用”DIY 制作的作业,参与的学生们制作得很认真,有的用废旧纸板制作了中国地图的拼图,有的用废旧饮料瓶制作了笔筒,有的制作了小收纳盒等。部分学生还写了制作感言。我在课堂上展示了部分作品,并且告诉他们废物在某些方面仍有价值。
我在3班布置了“节约用水——做家庭小主人”的任务,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注意节约用水,并在家里监督爸爸妈妈是否有浪费水的行为。还要求学生们在家中坚持用淘米水浇花。如果能在课堂上给他们放一些缺水地区的视频资料,效果应该会更好。
我在4班布置了制作环保手抄报的任务。我把部分手抄报在本班后面的黑板上进行了展示。没参与的同学看到展出的环保手抄报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
2.5 参加有关环保的公益活动
利用节假日,可以让学生们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比如,“街道小卫士”活动。让几个学生负责某条街道的卫生,主要是监督路人不要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在监督别人的同时,自己自然不会那样做。还有,当善意的提醒路人时,路人也会不好意思,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可以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并付诸行动。
2.6 教师的榜样力量,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去影响学生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老师要时时做好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看到纸屑丢在地上,带头去捡;提倡节约水电,自己做到人离关灯、随手关水龙头。即使学生看到默不作声,也会在心里留下印象。
3 初中学生环保意识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期接近尾声,我对本校初一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了环保问卷调查。调查的100个学生当中有91%的学生表示对环保问题有兴趣,其中35%的学生表示很感兴趣。100个学生当中有47个学生表示学校课堂是其环保知识的主要来源。9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将环境教育编入初级中学课程计划。85%的学生能认识到我国环境总体仍在恶化。77%的学生认为环境保护与自己关系密切。70%的学生认为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较大。52%的学生最乐意接受的环境教育方式是活动参与式,27%的学生乐意选择课堂讲座。73%的学生表示会尽可能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活动。71%的学生表示要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周围不爱护环境的人。
调查数据表明:第一,学生对环保教育感兴趣,并且觉得有必要进行环保教育。第二,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让他们从感兴趣变成行动还需要较多努力。第三,笔者对初中学生进行的环保教育工作是有成效的。
面对目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应该肩负起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责任。地理教师更是责无旁贷。

阅读全文

与如何渗透地理课的思想品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7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