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教学是什么意思

地理教学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3-05-19 12:23:27

1. 什么是地理教学设计

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之前进行计划,把宽泛的教学目的陈述为具体的教学目标,根据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组织和处理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选择教学媒体,形成详细的教学计划,实施课堂主要教学行为等。

2. 地理教学因子划分

地理教学因子划分:

1、独立区分:各种地理因子只能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调节,而不可代替或极小代替;

2、最小限制区分:在构成地理环境的总体质量中,对贡献最小的那个因子,具有限制作用;

3、等值区分:任何一个地理因子,在规模或数量上尽管不相同,但在对地理质量施加限制的作用上,并无本质差异。

性质分析

构成地理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但应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和能量组分。人的认识过程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之上,是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地理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直观性,使学生将直接感受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发展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 结合地理说课的基本含义,说明地理说课与其他地理教学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地理说课是概述国内外相关地理教育和地理说课蔽行誉的研究现状带厅及研究成果,简要说明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1、通过教学设计原理的讲述,让学生树立正宏段确的地理教育思想观念;
2、通过地理教学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地理教学技能,具备初步的地理教学能力;
3、通过大量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地理教学的应变能力和技巧。

4. “初中地理”怎么下定义

初中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它既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相联系,又与历史、思品等社会学科密切联系,是唯一一门跨文理两大科学部类的学科。地图是地理知识点的载体,所谓以图导读,就是以图画为中介,把抽象的语言和具体的图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词、句、段的意思,建立词句段的概念,渗透篇的知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学好地理,怎样以图导读呢?
一、首先必须认识地图的重要性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显性和隐性地理知识,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图文结合,以图导读,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对地图信息加以分析运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
二、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教育所谓的学以致用。教师必须正确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经常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要有意识地虚心听取他人对自己教学工作的评价。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进而不断充实自己教与学的知识库。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参加科际间的评课、观摩、研讨等活动,虚心学习,努力提高。
三、重视课本和地图册上地图的使用
地理课本地图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显性和隐性地理知识,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图文结合,以图导学,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对地图信息加以分析运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地理教学。
四、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学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五、 注重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交流与沟通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六、利用地图来活跃课堂上的气氛
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地图形象生动的特点,以地图为重要媒介,设计有情趣的课堂学习活动,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时,就让一个同学来扮演太阳,另一个同学来扮演地球并围绕太阳公转,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地球转的是否正确。在讲到等高线时,就仿照军事中的沙盘的制作,通过等高线图来制作沙盘,通过沙盘来划等高线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联系史实和时事,增加地理的趣味性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对我们生产、生活、军事等很重要。在课堂上我经常联系一些史实。比如在第二次世纪大战中,英国丘吉尔率兵利用英吉利海峡水流运动夺得了时间;前苏联利用他们的气候战胜了德国;还有我们脍炙人口的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人们认为诸葛亮会神机妙算,事实上他是对我们地理与军事很好的结合并利用,当然他还懂心理学。从很多的事实说明,地理是一门对我们很有帮助的学科,学习每一门功课的知识都有用。比如我在教学北京这一节内容时,就给同学们分析为什么北京被统治者定为都城,从封建统治者迷信的角度分析北京地理位置,北(背)有靠山,前有大海,从此可以江山永固,万寿无疆。 2003年,美国伊拉克战争爆发,为什么要发动这次战争,用地理知识解释就是争夺石油的战争。2004年,印度洋发生巨大的海啸,用我们板块学说的知识解释就是板块运动的结果。通过这些联系,学生认为学地理,蛮有趣的,还可以听到这些奇闻趣事。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我知识也很渊博,事实上,我懂得也不过是点皮毛,这也要求我以后应多多学习其他知识,做到既专又博。

八、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中。着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根本上说,学习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地理教学新形势下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以图导学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读图在地图上寻找相关的地理信息,让学生在看图的过程中学习地理。

5. 地理学科属于一门什么学科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5)地理教学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世界地理

隶属于区域地理学,是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或两者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地理学一般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区域对比等方法,展示大洲、大洋、国家(地区)的概貌及其内部差异,并阐明世界主要城市和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事物的特点。

中国地理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1260万平方千米,包括约960万平方千米领土和约300万平方千米领海。领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为美国。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地、高原面积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

省级行政单位总共34个,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民族众多。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中国可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部分。

6. 地理课程的含义是什么当前我国地理课程具有哪些类型

地理课程就是地理课业及其进程。通常来说,具体表现为地理课程标准(或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科书、地图册、音像教材等)。
我国的地理课程类型:
我国中学地理学科内部的课程分类是混合型的,既不是纯粹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也不是单纯的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或者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从发展历史来看,我国地理课程有向“综合型”、“活动型”、“自主型”发展的趋势。具体表现: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结合、部门地理与分区地理的综合、活动课程的发展。
以上内容引自陈澄主编的《新编地理课程教学论》中的“地理课程论”部分,仅供参考。

7. 地理对幼儿教育的意义,谁知道

地理:儿童道德发展的空间线索
──浅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李晓菲
新世纪初,我国进入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为此,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各科新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各套以新标准为依据所编制的新教材也开始在全国各实验区试用。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是打破了原有的教学体系,把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与“社会”整合成新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生们在学做人的同时,还要学习一些地理、历史的基本常识。这种做法受到了很多学生的欢迎,但同时也引起一些学校和部分家长的担心:孩子们学的东西还不够多吗?为什么要在品德课中加入地理和历史的内容呢?地理教学真的有必要吗?

一、地理是儿童真实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儿童形成与世界联系的重要智力纽带

生活是儿童品德发生的起点和源泉,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种经历和体验生活的过程。品德绝不是孤立的,我们不能把品德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剥离开来,把它作为一种孤立的现象来对待,而应该用开放的态度吸取学生生活中的各种教育资源,把这些教育资源纳入到学生的品德培养中,为品德寻找一条通向生活的生长道路,使学生置身于他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中,从而在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与发展各种良好的品质。其中,地理就是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之一,它从人类发展的空间角度来看待人类事务,是儿童品德发展的空间线索。

地理是儿童感性生活的一部分,儿童通过地理知识来建立自身的空间感。人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中的,儿童也不例外。从根本上说,学习地理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的同时,协调环境与“我”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地理教学中引入的一系列地理符号、地理概念以及地理规律都是对真实生活的抽象和概括,儿童通过由浅入深地接触这一系列的知识,逐渐建立起自身的空间感和存在感,从而在空间维度上还原和体验真实的生活。

地理打开了儿童接触世界的窗口,极大地拓展了儿童的生活空间,在儿童和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智力的桥梁。在地理教学中,儿童通过对地理符号的认知、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规律的掌握等,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拓展自身的生活空间。比如说,比例尺的引入让儿童掌握了读图的基本技能,他们可以利用一张小小的地图迅速算出世界上任意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也可以通过比例尺的运用大体确认校园整体的长宽比例,等等。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进行地理教育,是一种顺应生命、连接生命的教育,更是一种源于生活、面向生活的教育,它能够引导儿童更好地认识现在、把握现在,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适应未来。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重视地理和生活的关系,让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基本理念的第四点是这样表述的:“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1]即“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2]可见,包括地理在内的真实的生活世界是儿童道德品质发展永不枯竭的理想沃土。

近几十年来,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地理对于人类的生活更是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了解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地理素质将成为未来人才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时代要求我们从小学好地理、用好地理,特别是与生活相关、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小学阶段的地理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只有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才能焕发应有的生命力。

二、地理教学对于培养儿童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美好情感有着天然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爱家乡、爱祖国是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衡量一个人情感发展的重要方面。“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3]其中,在“情感与态度”这个维度的分目标中明确提出,儿童要“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4]家乡和国家,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体系,它包括了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民族素质、人口状况、教育现状、风俗习惯以及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等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教育因素。正因为如此,学校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由地理、历史、语文等各学科协助品德课来共同承担。而在联系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地理学科无疑具有天然的优势。

地理教育是通过地理这个直观的窗口让学生对家乡、对祖国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了解,进而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远大志向。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国情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家乡、认识祖国是爱家乡、爱祖国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和祖国了解得越全面,认识得越深刻,他随后产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便越深厚。在这个阶段,地理知识的教育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突出家乡和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培养起学生深厚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家乡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实事求是地认清家乡和祖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激发学生对关注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他们从小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远大志向。这样,我们便实现了从单纯的地理知识教育到复杂的情感体验再到态度的正确引导的教育目标。

我国幼儿教育专家卢乐珍教授认为,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感与儿童思维的发展水平、认知规律密切联系。小学阶段是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逻辑思维逐渐萌芽的阶段,儿童往往只对通过直观感知掌握的东西才能理解得比较深刻,而对离他们生活经验较远的事物或抽象的观念难以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难以获得情感上的认同。因此,培养儿童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需要一定的知识教学,需要从儿童可以感知的事物人手,一步步地进行。

儿童认知世界的方式是感性的、直观的,他们通过充分的感性认识,用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说一说甚至做一做等方式来建立起与世界的情感联系,进而自觉地生发情感、表达情感。地理教学可以极大地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激发儿童的情感体验,通过认识、了解家乡和祖国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富饶物产等。激发儿童认同家乡、认同祖国的内在感受,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培养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积极的、牢固的情感。

三、地理在生态教育和环境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掠夺和肆意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日趋凸显。资源浪费甚至濒临枯竭,环境污染遍及全世界,珍稀物种大量灭绝等等,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也严重影响到地球上其他生命的生存。为此,有识之士纷纷呼吁,人类必须树立新的生态伦理观和价值观。进而调整整个人类的行为模式,使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共生共存、和谐相处,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成为新一代公民必备的重要素质,也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新的时代课题为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从小着力培养和增强新一代公民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提高未来公民的整体素质。

众所周知,环境问题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它涉及到生态学、生物学、地理学、化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各学科,因此,培养生态观念和环境意识不可避免地具有跨学科性,需要多方面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其中,小学阶段的地理教学由于地理学科本身的性质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学品德课中的地理教学是渗透在品德培养中的,也是为品德发展这个主旨服务的。而小学品德课的内容标准中有很多直接与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相联系的部分。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内容标准”中的第四部分“我与家乡(社区)”有一段是这样表述的:“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5]又如第六部分“走进世界”中的一段:“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6]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知识把学生们带人了无限广阔的生存空间,学生们陶醉于祖国的大好河山。流连于世界文明古国的历史遗产;通过一组组鲜活的数字,他们了解了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状况,认识了塑料制品等工业文明成果带给环境的巨大危害。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情境的感染,他们意识到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了如何辩证地看待工业文明,养成了珍惜和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等。地理知识的教学与形成学生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紧密相连,突出了地理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呼应了培养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的主题。

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地理教学对培养新一代具备生态观念和环境意识的公民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儿童学习动力永不枯竭的源泉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是形成学生个体学习需要的带有较强主观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皮亚杰认为:“兴趣是一个价值系统,它与行动目标相联系,能支配内在的心理动力,促使目标的实现。”[7]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无法形成比较强烈的学习动机,即使是学习能力比较强、学习习惯比较好的学生也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上进行一定的地理教学,主要目的不在于掌握具体的地理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为今后中学、大学甚至工作打好兴趣层面的铺垫。适当的地理教学,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增长地理方面的基本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热爱地理、学习地理、探究世界的浓厚兴趣,从而为将来的学习生活甚至是一生的事业发展埋下可喜的伏笔。因此,任课教师首先要明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地理教学的目标不是机械地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进而产生热爱地理、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

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材中,编者将地理部分与历史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精选了大量的信息,试图从多角度调动儿童的兴趣。例如,学生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的第八课《金字塔下留个影》时,对古埃及金字塔的神秘与雄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都想知道金字塔是谁建造的,用什么方法建造的,为什么到现在还那么坚固等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导下,他们会自己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去收集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种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思考、讨论、探究,兴趣引领着他们愉快、健康地成长,兴趣成为儿童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永不枯竭的源泉。

参考文献:

[l][2][3][4][5][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陈胜庆.乡土地理教育新论[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40.

(摘自《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

2006-10-18

8. 地理教学的可视效应研究是什么意思

主要就是将地理教学的结果以地图、图表等形式变现出来,就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码好的一些效果,而不是用一些题目来说明是不是学到了地理知迟旁铅识。学生把一些结果用地图表现说明他有了极深的地启培理思维,这样地理教学就成功了。

9. 地理教育学什么

地理教育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能在中小学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相关专业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等。

10. 地理课程的含义是什么当前我国地理课程具有哪些类型

地理课程即地理课业以及进程,包括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教科书,地图册,包含地理信息的影像资料等)

阅读全文

与地理教学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7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