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中小尺度地形区和大尺度地形区
一般说来,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等属于大尺度范围,而局部地区则属于小尺度范围。对于地形区来说,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均为大尺度地形区;而一个小山丘为小尺度地形。
2. 地理区域划分尺度划分尺度什么意思
是指在区域的范围内进行的景观规划,是从区域的角度,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出发,基于规划地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区域景观规划着眼于在更大范围内,从普遍联系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出发,研究某一点(譬如城市)与周围的环境的关系此皮尺,以及周围环境条森高件对城市的影响,从而更加科学、严谨、系统地规划区域景观。区域景观规划概念的提出应该说是对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的内容的有力补充,区域景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区域景观规划是更大范围和尺度的景观规划,有价值的区域规划应该从对人类的需求和景观的理解开始。因此区域规划,区域景观规划,景观规划是对土地利用和景观的不同层次上的规划。是指在区域的范围内进行的景观规划,是从区域的角度,区域的基本特征握雹和属性出发,基于规划地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
3. 地理/地质/空间数据尺度
空间尺度是指在观察或研究某一地理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尺度限定,通常指地理现象在空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同时也包括空间的间隔、频率、分辨率。空间尺度与观测的地理现象或地理目标无关,由于多种地理现象和过程的尺度行为并非按比例线性或均匀变化,因此,研究地理实体的空间形态和过程随尺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理信息尺度变换研究的重点。
时间尺度是指在观察或研究某一地理现象时所采用的时间尺度限定,通常指地理现象在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同时也包括与时间的间隔、频率、分辨率。时间尺度主要刻画地理现象的时间长度和变化的粗略与详细程度。
语义尺度是指地理信息所表达的地理实体、地理现象组织层次大小及区分组织层次的分类体系在地理信息语义上的界定,体现了对于地理实体类的概括程度。
语义尺度用于描绘事务过程或属性。
现象尺度是指地理目标、空间结构和地理现象自身存在的尺度,它是对地理现象理解的本质尺度,是空间目标和现象的“真”的尺度,是不以人们的分析和表达为转移的。
数据尺度是指根据用户需要对空间现象的抽象描述,数据尺度的大小与区域大小和数据使用要求有关,与介质无关。对于空间数据本身而言,尺度则表现为分辨率或精度,大尺度数据意味着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和属性精度较低。
分析尺度是指对地理现象和地理目标进行度量和数据采集时的尺寸大小,主要包括空间广度、空间粒度、空间精确度以及研究尺度。其中空间粒度可以看作空间数据采样的像素多少、地理目标的分辨率、空间数据的认知层次等。
幅度是指地理信息所表征的地理现象的广度和范围,所以也称广度或区域大小。空间幅度就是指空间的范围和面积,时间幅度指时间所持续的长度。
粒度也称颗粒度在物理学中指微粒或颗粒大小的平均度量,即构成物质或图案的微粒的相对尺寸。对空间尺度来就,粒度是指地理信息中最小的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对语义尺度来说,粒度是指地理信息中最小单元所表示的意义以及层次,粒度越小,所能表达的语义层次越多,分辨率越高。对时间尺度而言,粒度是指在获得地理信息时采样计量的时间精度或者单位,即单位时间采样点的数量。
分辨率是和图像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用于度量位图图像内数据量多少,衡量图像细节表现力的一个参数。例如影像数据通常用分辨率来度量图像内数据量;数字高程模型通常用栅格数据格网的大小来衡量数据细节表现力。
时间分辨率是指在同一区域进行的相邻两次遥感观测的最小时间间隔。对轨道卫星,亦称覆盖周期。时间间隔大,时间分辨率低,反之时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是评价遥感系统动态监测能力和“多日摄影”系列遥感资料在多时相分析中应用能力的重要指标。
根据地球资源与环境动态信息变化的快慢,可选择适当的时间分辨率范围。按研究对象的自然历史演变和社会生产过程的周期划分为5种类型:①超短期的。如台风、寒潮、海况、鱼情、城市热岛等,需以小时计;②短期的。如洪水、冰凌、旱涝、森林火灾或虫害、作物长势、绿被指数等,要求有以日数计;③中期的。如土地利用、作物估产、生物量统计等,一般需要以月或季度计;④长期的。如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冰川进退、湖泊消长、海岸变迁、沙化与绿化等,则以年计;⑤超长期的。如新构造运动、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可长达数十年以上。
光谱分辨率指成像的波段范围,分得愈细,波段愈多,光谱分辨率就愈高,现在的技术可以达到5~6nm(纳米)量级,400多个波段。细分光谱可以提高自动区分和识别目标性质和组成成分的能力。
4. 关于地理尺度问题:谁能告诉我地理的尺度是如何划分的
地理区域是根据不同标准划分的。
东西部 这是中国最大的区域划分。主要着眼点是经济发展。沿海和内陆划分和它基本相似。近几年东西部划分用的多一些。
跨省区域 如东北老工业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西南、中原经济区等,划分原则主要考虑区位因素和经济发展。
省级区域 就是省级政区
省内区域 也是根据方位和经济发展水平划分。比如山东省分为半岛、鲁中南、鲁西南、鲁西北等区域。
总结:地理区域一般按照方位划分,兼顾经济发展水平和其他自然、人文因素。
5. 地理中什么是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的区域名称
从物理学观点看地理问题,我们从受“干扰”的可忽视性,可以把地理学的不同尺度划分。王铮在《地理科学导论》中写道:在地理学分析中,尺度选择并非是任意的。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球观的,如地球表层系统、地缘问题、全球环境演变等。球观问题是唯一的,一般讲它的时间尺度≥102年,空间尺度≥103公里。球观问题一般只能发展学说,因为没有第二个例证来检验‘模型”或“理论”。第二级是宏观的,如区位现象、景观生态现象,这一级现象是大量的可重复的.因此尽管个体之间有差异,但可以有统计规律,可以忽视细节。它的时间尺度约为10^-1~10^2年,空间尺度为10~10^2公里。地理学的理论,如区位论、景观生态学说主要是针对这一层次的。局地观的时间尺度约为旬到年,空间尺度约为10^1一10^3米,但也不尽然,其主要特征是认为对象既有统计性也有唯一性,如土地问题,景观系统分带现象、河道演变、海岸的年周期性侵蚀进退。它的系统性特别是巨系统性(复杂类型大量单元构成)显着地突出,因此,系统分析最适合于这一层次的现象。微观的地理分析本质上已经不针对或不完全针对地理现象,如大气湍流及其产生的污染扩散、地气系统热交换、人口增长与就业问题,但这类现象又是局地地理现象的基础,同时正确的局地系统模型必须借助微观分析才能科学地建立。因此,地理学家不得不朝前跨出一步,注意纯物理、纯化学、纯生物、纯经济性质的现象。诚然,这种注意更多地是从地理系统性或综合性的角度去抽取特性和动力机理,识别局地观的模式。没有微观的观念,可能给其它层次的地理学分析带来不可越逾的障碍。微观观念带来了地理学理论的开放性,因为微观分析的理论或定则,几乎全部来自其它专门的学科,地理学者仅在应用它们时起到了综合提纯的作用。出书的1993年我还没有认识求出中观问题,另外球观问题认识也不足。希望新版中改进。于球观问题,是科学发展从地理学角度提出的经济学问题和自然科学问题。人类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点,就是人类可以干扰世界了,人的经济行为已经改变这地球。在经济学领域,这时人类发现资源的有限性,资源有限性是地理学为经济思想带来的新贡献。有人说,经济学不是已经说资源是“稀缺的”吗?稀缺性不是有限性吗?我说不是的或者准确的讲不完全是。Samuelson的《经济学》(16版)对它的理解是”不能无限量生产出各种物品“使”人们拥有一切想要的东西“,因为这个生产企业要花费成本支付职工的健康保健。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说法,稀缺是有价值的根源,叫”劳动创造价值“。凯恩斯懂不懂稀缺性,当然懂,正是懂他才提倡刺激消费来解决就业问题,刺激经济增长。因为消费就会刺激生产,稀缺性决定生产需要劳动,需要资源,于是就业就解决了,资源开发活动兴起了,经济增长了。可是在全球尺度下,消费越多,资源耗损越多,增长就越接近极限。凯恩斯在宏观经济学学中,没有考虑有限性。可见球观的资源有限性概念没有出现在宏观经济学中。地理学在长期的发展中清晰地认识到了资源的有限性,这就为地理学丰富经济学提供了科学概念。球观问题,不仅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表现出来,而且在经济地理中表现出来,就是一个一个国家、一个一个区域的独特性,在经济冲击下各自有自己的响应行为,因为区域的结构不一样,演化的路径依赖不一样。新经济地理学或者地理经济学的做法,想抽象统一模式,象气象学一样,不可能解决全球问题。从地理学分离出去气象学最后从她的母体学科地理学吸收了新概念,发展出了更全面的大气科学或者说地球系统科学,地理学与经济学结合也要发展出一个新的学科,至少在广义的区域科学内部孕育着这样的学科。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揭发了资源有限性的作用,经济地理学正在面临着一场创新,自己创新,学科发展,让其他学科创新,自己毁灭。参考网页: http://www.plansky.net/bbs/archiver/?tid-5198.html
6. ,地理课本上的不同尺度是什么意思不同尺度
尺度是我国古时候的数理术语,相当于“尺寸”“尺码”。中学地理课本上所说的【不同尺度】,是指地区的等级差别(有数理上的大洲和大洋,也有文化上的地区和国家,还有政治上的省市区,还有自然意义的地形气候区。地理的许多概念都有一些相对应有区别的辅助性概念,这些概念上的区别,往往反映了【尺度】的不同。
例如:【大陆-岛-屿-礁】;【国家-省-区-市-县-乡-村】;【亚洲-东亚-日本-九州岛】它们都是【不同尺度】的【地理区域】。
7. 地理学中的 尺度是什么意思
尺度——学习进度、海拔高度、比例尺、掌握课本知识的力度...都是学科中的“尺度”。
8. 尺度什么意思
"尺度"可以有多种意思,具体取决于上下文。尺度的意思如下:
1、尺度可以指物体的大小或长度,通常用于测量和比较的单位。例如,厘米、英寸等都是尺度的单位。
2、在数据分析中,尺度是描述变量属性的方法之一,它指的是变量的度量水平。常见的尺度包括名义尺度、顺序尺度、区间尺度和比率尺度。
3、在艺术和设计领域,尺度指的是在一个作品中不同元素之间的大小关系。这种大小关系可以帮助观众感受到作品的视觉张力和平衡感。
8、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尺度是指用来测量人类行为、态度和信念等因素的工具。这些尺度可以包括问卷调查、测试、测验等。
尺度的由来
"尺度"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拉丁语中的"scala",意为"梯级、阶梯、等级或标准"。在古代罗马时期,人们使用一种称为"scala"的工具来测量长度和重量,这也是该词最早的使用方式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神启移,"scala"逐渐演变成了现代英语中的"scale",并扩展到表示多种含义的符号、标准、比例关系、等级等方面。
9. 什么是地理尺
已故的哈巴特大学科学史教授里维奥.斯坦基尼博士,在经过20年调查古代世界度量衡体系后,提出了一种新的看法,有力地支持了宇宙考古学的假说。他说:“从最古老的中国、印度乃至中南美,古代文明所使用的度量衡,即长度、容积、重量单位,全是以一个基本的长度单位为基础组成合理的数值系统。”这个单位是将地球的圆周360等分,或36万等分的长度(约308毫米)。博士将此命名为“地理尺”,以及将此1.5倍长度单位的“地理库比特”(约462毫米)作为最古老的科学尺度在世界中使用。
这种提法与历来所说的,从手脚长度相等的原始尺度开始,随着文明的进展才精密化的度量衡概念是完全对立的。他认为越是追溯到古代,尺寸标准越是严格的,倒是随着年代的流逝,尺度变得多样化,标准变得暧昧。到了近代,度量衡概念又折向古代的道路上了。
作为其最好的证据,博士列举了埃及的大金字塔、英国的斯通亨杰、希腊的帕提侬神庙,苏美尔的神庙遗迹以及墨西哥的特奥蒂瓦坎的太阳金字塔等,这些建筑皆采用了地理尺、库比特单位能够整除的尺寸。
10. 如何理解地域分异的尺度性
地域分异规律在地理学中是普遍存在的。首先全球分异为大陆与海洋,大陆分异为各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区等等。在一局部环境或区域中,地域分异也是存在的。在空间经济现象中,区位现象也是一种地域分异现象。有的学者认为,地域分异可分为四级规律:
①全球性分异,如全球热量带;
②大陆、大洋的分异,如大陆纬度自然带;
③区域性分异,干湿度分异和垂直带性;
④地方性分异,主要是土地的分异。
第一、第二种分异,是全球尺度的分异,第三种是区域尺度的,第四种是局地尺度的。这些不同尺度的分异各有自己的成因和具体的规律性。但彼此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一定的联系。一般说来,高级分异规律是下级分异的背景。而低级分异的有规律联系又是构成高级分异的基础。地理环境在不同尺度分异规律的作用下,分化为一系列等级和规模不同的区域单位。大尺度分异形成等级高、范围大的区域,在其背景下,中小尺度的分异又形成级别渐低、范围渐小的区域,使地球表面形成一个由多级区域单位构成的复杂的镶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