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初一地理课教什么

初一地理课教什么

发布时间:2023-06-06 17:00:53

① 初一地理学什么

初一《地理》第一册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和分区地理的东亚部分,第二册学习分区地理的其他部分和能源、环境、时区等知识。

② 初一地理地球公转教案

教案作为初一教师对课堂地理教学的一种预计和构想,在教学地球公转一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公转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
教学理念

1、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初一的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认识。本节课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学的思想。通过活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

2、 采用讨论比较方法展开“活动”

考虑到学生以前学过一些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采用比较法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了解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异同点,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以及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

3、 通过课件的展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阅读专业书籍,蒐集一些关于地球运动的资料,对教材中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加以补充、说明。

知识目标:

1、 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

2、 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3、 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能力目标:

1、 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内在联络。

情感目标

1、 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 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 地球自转及带来的影响。

2、 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2、 地球公转且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产生

①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

②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

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 四季的变化

教学用具:

课件、学生自备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汇入新课:

播放地球运动实况录影,请学生观察。

讲授新课:

电脑萤幕显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一、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的公转

萤幕显示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展开讨论究竟是“天转”还是“地转”。

全班同学分属两种观点,各抒已见。

引导学生参看阅读材料,达成共识——“地转”。

萤幕介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及其发表的科学钜着——《天体执行论》。

过渡:我们了解到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那么,地球到底是如何自转和公转的?自转及公转的方向如何、周期多长呢?

活动一:教师用地球仪围绕光源演示: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萤幕显示地球公转的全过程。指出公转一周时间是一年。

教师请一至两位学生用自备小地球仪绕光源同时演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进一步推出地球运动是公转和自转的复合运动。公转和自转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方向均是自西向东。

承转,同学们总结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与联络。并完成萤幕表格的回答。

自转 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并请学生用鼠标点选显示答案。

再请学生列举自然界有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解答略。***

活动二:

1、利用光源和地球仪。教师演示:当前地球上昼夜的形成和分布。请学生观察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请学生将地球仪转动180度,再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连续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昼夜更替的情况,思考并总结昼夜更替的原因。

4、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是12个小时左右,究竟多长时间,依季节而有差异,上高中时再深入了解***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要多长时间?

5、请一位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0页中“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讲述: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教师利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让学生计算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城市中间的时间各相差多少小时。并根据地球自转方向与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了解时刻计算“东加西减”的一般方法。

7、让学生总结这部分内容学习的收获。并总结。萤幕显示主要内容。

活动三:

1、 提问:***萤幕显示所提的内容,学生回答后,点选显示答案***。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中午比早晨或傍晚更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呢?***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学生结合我们日常生活的体验说明。

萤幕显示地球公转示意过程。***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回答。***

2、利用课本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萤幕显示下列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先填左面两项内容***

节气和季节***月份*** 太阳直射的纬度 南北半球获得太阳光热状况 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状况 短的状况

冬至***12、1、2***

春分***3、4、5***

夏至***6、7、8***

秋分***9、10、11***

学生回答后,点选显示相应的答案。

3、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中地球公转示意图,总结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完成萤幕表格中右侧内容的填写。

4、学生以家乡为例,归纳总结四季的形成并达成共识。萤幕显示: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所接受的太阳光热能量随季节而有规律地变化,形成了四季。

5、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地球的五带图”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各小组学生分别归纳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小结:

本节课讲述的重点内容:

一、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的公转

巩固练习:

完成填充图册上的相应作业。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理解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2、能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状况。

教学重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图示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为什么冬天的昼比夜长,为什么冬天的昼比夏天短?

回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来回移动。图示,加深学生记忆。

教具演示教学:

1、让学生分析,如图示,太阳直射点在哪里,昼夜长短的情况,是哪个日期。

学生观察后,整理清楚答案: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把纬线圈分成相等的昼弧和夜弧,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此时北半球为春分日或秋分日。

2、提问: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往哪移动?

教具演示,让学生观察分析北半球昼夜的长短变化。

学生观察分析后,整理:春分日后,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移,北半球昼越来越长,而且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赤道昼夜平分,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相反。

总结,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3、夏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又如何移动?观察分析地球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教具演示,学生分析。

整理:夏至过后,昼越来越短。到了秋分日,昼夜再次平分。秋分过后,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赤道依旧昼夜平分,南半球昼长夜短。

总结:冬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昼夜长短的一般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所在半球的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4、回答引入问题。

布置作业

这节课的作业是,理解消化这节课所讲的内容,然后,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预习下节课“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内容。思考:为什么同样阳光灿烂的冬天温度比夏天低。这是常识,但是你可以用地理知识回答吗?下课。
篇三
第一课时 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过程:

[知识讲解]地球自转的同时,倾斜着地轴绕日公转,因此,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

[多媒体演示]

强调:1、方向为自西向东;2、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方向,演示时注意地轴的指向要稳定。

[知识讲解]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变化着***如图1-3-4***。每年一月初,地球在它的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做近日点,地球公转的线速度、角速度都较快;每年七月初,地球在它的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做远日点,公转的线速度、角速度都较慢。地球公转一周360º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一恒星年。

[设问过渡]一月份日地距离近,七月份日地距离远,而我们感到七月气温要比一月气温高得多,为什么距日近时反倒比距日远时气温低呢?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

[课件播放]黄赤交角的形成

[问题导学]***1***黄道和赤道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2***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知识讲解]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课件播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知识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º26’之间作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南、北纬23º26’分别被称为南、北回归线。

[学生活动]通过看动画,结合图1-3-4,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在图1-3-5中,标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并用平滑曲线连线起来。

[教师活动]巡视、指正学生动手绘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学生交流后,可以师生共同学习,得出结论。

[讨论]根据我们绘制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讨论下列问题:

***1*** 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

***2*** 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的时段是

***3***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

***4*** 地表各点一年中接受阳光直射的次数:

①南、北回归线上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②南、北回归线间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③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各点一年中有无阳光直射机会?

[知识讲解]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是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一回归年。就南北半球而言,太阳直射点落在哪一半球,即为该半球的夏半年,是另一半球的冬半年。在太阳直射点上,地表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最多。由于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表的分配,具有回归年的变化。

[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哪位同学能解释为什么地球距日近时反倒比距日远时气温低呢?***请一位学生回答***

[小结]

第二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理解四季的划分及五带的划分、分布

过程与方法:结合示意图和多媒体演示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划分

教学难点:分析、绘制《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疑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赵亮分析原因吗?

[知识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定性地描述。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课件播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swf

[分组讨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师点播]时刻确定,则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即确定,此时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在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确定一点,让太阳直射点作回归运动,观察在直射点运动过程中,该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

***学生回答时,要注意做到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学生回答有错误时,要做到正确的评价,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互评,共同进步。***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要归纳总结,强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在此基础上给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

H=90º-纬差

[提问]现在你能帮赵亮家分析买房的疑惑吗?

第三课时 昼夜长短变化

[过渡]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作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使晨昏线的位置也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知识讲解]晨昏线把它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把某纬线上的昼弧和夜弧的弧长换算成时间就是该纬线上各地的昼长和夜长。

[学生活动]回忆晨昏线和赤道的关系,分析赤道上的昼夜长短情况

[教师活动]帮学生定性分析赤道上的昼夜长短情况,总结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学生活动]结合图1-3-9,针对每幅图讨论以下问题:

1、 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2、 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

3、 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

[播放课件]

[分组讨论]分析北半球冬、夏半年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规律;根据北半球规律,学生自己表述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教师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过渡]一年中,随着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造成地球表面的季节更替。

[学生活动]结合图1-3-9分析,地球上高、中、低纬哪个纬度地区全年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最多?哪个纬度获得的最少?哪个纬度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变化最大?

[教师讲解]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最大,昼夜长短的变化也较大,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变化最大,四季更替最为明显。

[师生共同学习]知识窗:四季的划分

[学生活动]根据“五带划分示意图”,试解释五带划分的依据;如果黄赤交角变化,五带的范围该如何变化?

[教学反思]: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也是难点,难度大,学生不好理解,尤其是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方面,不能够很好的掌握,我们通过利用观察动画计算比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利用课本中楼房的采光问题加以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昼夜长短的变化也是利用动画观察,和让学生自己回忆我们在一年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从而说明昼夜长短的变化,本节学完后要把地理的自转结合起来考虑,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难度大,我们讲课时放慢进度,同时结合各种题型进行讲解说明,理解地理的运动和地理意义。

③ 初中地理学什么

问题一:初中地理学习技巧有哪些?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地理作为一门学科,学法上有着与其他学科许多共同点。如:科学的学习态度;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时还有它独特的学法 。一、 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利用。1、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好地理课的基本工具,也是常用工具----------地图册。3、动手绘制示意图 如西亚石油输出的路线,同学们可以在一张草纸上绘制出简单的、相对位置正确的示意图。这类图不要求绘制得多么精准,只要能说明问题就行。4、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5、学会变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6、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复习中国地理:可看10个方面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7、复习时应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常看地图,多读地图。二、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2、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复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如: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4、巧妙记忆地理知识①谐音记忆法。例: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养闺女,贴给哪家美?)②口诀记忆法。例: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川西二宁青甘陕,内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三、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例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的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联系起来了。四、对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点、抓住关键。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分式、定理那样精确,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点便十分容易地理解并把它们掌握住了。例如:“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空气、水等都是自然资源”这一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我们应该抓住两个要点:第一,自然界中存在的,不是工业产品。如,汽油,虽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但不是人类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它是工业产品。第二,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没有利用价值的不是,如沙漠虽然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但目前,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也不是自然资源。这样就可以了。 学习地理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十分重要......>>

问题二: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有什么不同? 高中地理主要是解释地理事物形成及其演变原因,其理论性更强。大多数属于理解型知识初中地理主要是讲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特点。大多数记忆型知识比如初中地理讲”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 那高中地理就讲“为什么长江会成为我国的黄金水道”

问题三:初二地理学好用什么书 1、先说读书:能学好的人,在小学初中是不用买质料书的,假期也是不需要做作业的,上课你能保证有30min时间认真,就完全ok;
2、再说初中地理,一个字“背”,当然你要自己找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我当年(04、05年)时,一周地理课只上一节,其它时间完全在和同学聊天,关键是我们几个每次考试地理都是90分上下,轻松的很。像地理、历史、生物、政治初中的时候完全就是我的休息时间。

问题四:谈谈学好初中地理必须具备的几种方法 初中地理包括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两部分,与其它学科相比,该学科以其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见长,内容涉及地理、气候河流、人口、城市、交通、物产等。根据调查,有部分初中生反映该门学科难学。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物学习的方法。其实,学习地理只要掌物了方法,是很容易学好的,根据我的几年教学经验,特推荐几种学习方法。
一、自编顺口溜记忆
地理知识内容繁多,有缺少连贯性,学习时往往记得慢、忘得快,如果编个顺口溜识记,则会记得快,忘得慢。如南亚地理中,讲到印度的物产有:棉花、黄麻、甘蔗、花生、茶叶,可编为棉麻折花茶(折指甘蔗),在学习用NSWE几个字母分别表示经纬度时,学生对这几个字母很容易造成混淆,张冠李戴,可编为北N南S、西W东E。也可让学生自行编顺口溜,将较好的顺口溜在班上推广应用。
二、学会概括
有的章节内容繁多,但重点内容少,学习时,只要抓住重点,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南亚地型复杂,可用八个字概括,即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东北三省的气候可用四个字概括,即长冬短夏。我国季风气候的优点可概括为:预热同期。
三、对地理的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抓住重点,抓住关键
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公式、定理那样精明,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和要点,就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了。例如: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空气、水等都是自然资源,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就应该抓住两个:要点第一,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它不是工业产品。例如:汽油,虽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但不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的,它是工业产品。第二,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才是自然资源。例如沙漠虽然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但目前,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所以他不是自然资源。
四、有效地体现地理的特点:地图和理论的结合,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部分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存在严重的错误认识,认为背背成绩就会很好,那是大错。因为地理是地图和理论的结合,也就是说要在理解好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养成看地图、记地图、画地图的良好习惯,使所学内容有效地落实在地图上。
1.看地图学习时首先要多看地图,将河流、城市、矿产都落实到地图上去,并从地图中找到它们的位置。事实证明,看各省地图效果好于看分区及全国地图,如学习中国地理华北地区五省二市时,可逐个省学习,以山西省为例,其形状象平行四边形,主要河流有黄河、粉河、省会太原,煤矿有北部的大同,中东部的阳泉,临近省份分别为:北临内蒙古、西临陕西、东临河北、南临河南。可用相同的方法学习其它省份,只要各省地理知识掌握了,中国地理也就学会了,学习世界地理也是如此。
2、记地图记地图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环节,一旦记下了图就能达到胸有成竹的效果,例如面积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要记下这几个国家的图形也不难,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中国的图形象一只高昂着头的雄鸡,澳大利亚象骡驼背,加拿大象被绑着脚而背朝地的山羊,巴西与南美洲图形相似。
3、画地图如西亚石油输出的路线,同学们可以在一张草纸上绘制出简单的、相对位置正确的示意图。这类图不需要绘制得多么精准,只要能说明问题就行。
五、要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
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例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联系起来了。
六、与生活联系起来
地理总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问题五:初中地理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初中地理学的是区域地理,要让学生通过对地图的记忆,逐渐形成“空间”概念和建立“方向感”。尽量多地了解各大小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概况,这个时候,学生的记忆力是最好的,要多记些东西,为高中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问题六:初中地理中主要记忆哪些内容 初中地理学习主要有两个目的:
1、建立高中地理学习的地理背景知识:我国及世界主要地区(国家)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社会经济特征,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农业、工业、交通、商贸、旅游、人口及民族、城市、科技、市场、国家政策等。
2、培养高中地理学习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读图提取信息、地理特征描述的基本术语、地理研究的基本思路等。
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初中地理重点在于理解我国和世界的基本地理特征,在于地理现象的时空分布。如果平时能够注意知识的及时落实、课外知识的及时积累,实际上没有太大的难度,而且如果平时能够记忆一些知识,课堂上多理解一切知识,在考前复习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内容太多,无法记忆了。
(2)可能由于小学时没有经历过类似的学习过程,因此有许多学生可能无法快速适应,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能给地理以一定的重视程度,加上认真努力的记忆,掌握好初中地理知识是不难的。按照以往的经验,初中学生学习地理最大的难处在两个方面:不重视,怕背书。
建议:
1、课上听讲效率必须保证,这是前提条件。
2、课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多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互相学习好的学习方式。
3、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报纸、网络、聊天等)进行知识积累,这是最有效的捷径。
4、平时可以通过积少成多的方式,加强知识的记忆。即平时不断记忆,而每次记忆时不要贪多,但必须保证记忆的效率。(例如:每周记忆一至两次,每次15到20分钟左右即可)
给你一句忠告:学习过程中最忌讳的事情就是考前突击。(许多初中的学生就是因为养成了这一不良习惯而在高中阶段吃到了苦果,这是我多年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切记)

问题七:初一地理有怎样的学习方法? 怎样学好地理 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学习地理尤其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 1、学会使用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抚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2、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 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视地理观察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5、要善于动脑 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①学什么?如黄河及其水文特征。 ②在哪里?如黄河流经的省区和流域范围。 ③为什么?如黄河的水文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样评价黄河对我国北部地区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⑤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如怎样使人类与黄河的关系协调起来,应当怎样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于动手 经常用手写,动笔画,动手制作学具,这不仅使你心灵,还能使你手巧。 方法对头,事半功倍,你将越学越爱学。

问题八:初中什么时候学地理? 初一和初二,初二毕业时结业考试。

④ 七年级地理课件

七年级的地理课件应该要怎么进行制定才能更好地提升地理教育质量呢?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七年级地理课件,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七年级地理课件【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 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 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 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 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 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 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 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 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板书】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 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 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 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 带。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七年级地理课件【2】

海陆的变迁

一、 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 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 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 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 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 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 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 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四)、看图释文 形成概念

学生活动3:看图2.19——图2.24 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个体意向场。)

四、笔记与板书提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不变的(错误)

1. 地壳的变动

一、海陆的分布

2. 海面的升降

变化的——“沧海桑田 ” 海陆变迁

3. 人类的活动

4. 其他的原因

二、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

1、 大陆漂移——板块运动

2、 六大板块与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五 、练习与拓展选题

单项选择题

1. 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 ( )

A. 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

B. 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

C. 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

D. 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

2. 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 ( )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南极洲板块 D 美洲板块

.3.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 )板块挤压而成的 ( )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非洲板块 D. 亚欧板块

4. 板块张裂的地方常形成 ( )

A. 裂谷 B. 岛弧 C. 海沟 D. 海岸山脉

5. 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这说明 ( )

A.南极地区好久以前,气候非常暖湿

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并形成了煤,大陆漂移带到今天的位置 C.该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变而成的

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漂移了

6.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引起的 ( )

A. 地球公转 B. 地球自转 C. 板块运动 D. 海水运动

探究活动: 除了今天课堂上了解到的海陆变迁实例举证外,课外还能找到哪些海陆变迁、地形变化的例证?请整理好有关资料后,在班上讨论交流。

(学生通过对地球表面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学习,初步建立起了个体意向场,其中包括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态度方法、解决问题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可以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六、 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名单略

七、 反思与点评记录

本课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海陆变迁的科学依据和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初步懂得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

整个学教过程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习惯,同时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于此。


⑤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范文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七年级地理 《地球的运动》教案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2、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4、能够结合当地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 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并能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 总结 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环节预设:导学(分组演示实验)—读学(看教材)—研学(合作探究)—展学(展示学习成果)

学法导引:通过分组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看课件,阅读课本,合作探究完成要点点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用简单的 方法 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

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通过儿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地球的运动

SHAPE MERGEFORMAT

导入2: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导入地球的自转

讲授新课(实验探究,归纳提升)

一、地球的自转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

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吗?

3.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地球的自转运动 自转中心 自转的方向 自转一周的时间 产生的自然现象(举例)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演示、点拨提升,帮助学生认识地球自转运动的特点,并强化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绘图工作。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小组长组织大家,继续刚才的实验,用手电筒当光源照射地球仪,并按照地球自转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的产生,探究这些地理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画图、点拨提升,帮助学生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昼夜更替现象的产生、体验和分析:

SHAPE MERGEFORMAT

昼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线(圈)的关系:

二、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昼夜交替

SHAPE MERGEFORMAT

各地时间差异现象的产生、体验和分析:

(2、)时间差异: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了 差异。因为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 向 运动,所以总是 边比 边先见到日出。

承转: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绕着太阳跑就是指地球的公转运动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范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基本特征;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或者通过播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的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从中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地球运动基本形式的一般特点

三、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绘图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图片展示]

[教师提问] 太阳东升西落、四季变化现象的图片。

1.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

2.地球上为什么会如此的四季变化现象?

(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课本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示] 这些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运动引起的 通过简略的告知答案,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问] 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

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 引导学生看课本,找出知识点 [提示] 首先学习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让学生进入状态,大致了解教师授课的逻辑顺序,便于学生掌握 [教师提问]

[过渡]

简单温故一下初中地理课本学习过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回答:(概念、绕转中心、方向)

温故而知新,为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教师点评] (1)地球围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自转。

(2)绕转中心:地轴

(3)方向:自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南顺北逆)

[地球仪演示] 分别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旋转方向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式的教学,更利于学生掌握

[教师讲述] 地球自转的周期,有参考点的不一样,一日的时间长度也略又差异,有恒星日(23h56′4″)和太阳日(24h) 教学难点,简单讲解,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 [教师讲述]

[教师设问]

地球的速度可以用角速度和线速度来描述,设问:什么是角速度和线速度,它们又是怎么计算的呢? 培养学生对实物模型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结合数学公式来分析,引出角速度和线速度存在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演示图片、动画]

[教师分析] 角速度:角速度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V=@/ t)

线速度是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V=L/ t) [巩固练习]

[提问] 问:广州和上海,哪个地方的线速度大?

学生回答:广州 结合考点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过渡]

[提示] 从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四方面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接下来,继续按照这几个方面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地球的运动方式——公转。

适当过渡,为学生学习提供清晰的思路 [教师提问] 什么是地球公转?绕转中心是?它的自转方向又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看书,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 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叫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教师讲述] 同样地,地球的公转周期由于参照点不通也有两个,分别是恒星年(365 天 6时9分10秒)和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教师讲述]

[动画演示] 观察图1.18,地球是绕着太阳公转产生的轨道,叫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所以有了远日点与近日点之分。地球绕太阳公转,当地球绕到近日点时,北半球正好为一月初;绕到远日点时,北半球正好为七月初。

更好理解地球公转 [提示] 一些学生好难想象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的情景 过渡

[学生演示] 4个学生分成两组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公转情景 把错误演示作为教学案例,及时指出错误,纠正,使学生印象深刻;演示正确则给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过渡] 接下来,我们学习公转的速度。地球公转也有线速度和角速度。补充一个定律——开普勒定律 结合物理、数学定律公式,使抽象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教师分析] 开普勒定律: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也就是图中两块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用扇形面积公式推导s1=s2,s1=1/2L1R1=1/2L2R2,R1大于R2,所以L1要小于L2,根据V=L/t ,可以推出近日点速度较快,远日点速度较慢。

[过渡]

[设问] 刚才讲的是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那地球公转的平均速度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设置悬念

[教师讲述] 因为地球绕日一周转360度,而一个回归年大约365日;所以平均角速度=360°/365日,每日59分,约为每日1度。由于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所以平均线速度:V=路程(弧长)/T =约每秒30千米。

使抽象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练一练] 北半球每年夏半年(从 春分 日到 秋分 日)的日数为186天,冬半年(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的日数为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

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 夏半年,地球位于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冬半年,地球位于近3日点,速度较快,所以冬半年日数要比夏半年日数要多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范文三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3地球的运动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 夏至 日到 冬至 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

地球仪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下面就来回顾一下(略)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让我们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板书)

师: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呢?

生:自转和公转。

师:我们首先一起来探讨地球自转的规律。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演示地球仪,让其自西向东旋转)

师: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生:地轴

师:很好。地轴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这么一根轴吗?

生:没有。

师:正确。地轴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地球的内部实际上没有这么一根轴。我们把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自西向东旋转。

师: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

(从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仪的自转)请同学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

生:(学生观察、思考后得出结论)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侧面北极在上,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练习)

甲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乙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

生:甲图中心是北极,乙图中心是南极。

师:非常好。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呢?

生:一天。

师: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

(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恒星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师: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过程将会忽略不计。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多媒体动画演示)

师: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

生:(学生准确回答)

师:很好!(点击鼠标,电脑画出SE2的连线和E2与恒星的连线,标出“恒星日“)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而因为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时长23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师:(过渡)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什么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呢?

生: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自转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师:很好!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多少度?

生:15°/小时。

师:非常正确。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根据 360°/24小时推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小时,1°/4分钟,1′/4秒。但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即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零。

我们再看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怎样的。地球自转时,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弧长),叫做该点的自转线速度。

(投影)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

师:大家一起探讨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在南北纬60°处,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

师:(过渡)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那么地球公转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师: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生: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师: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公转的规律呢?可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公转的规律。

师: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又叫黄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投影公转轨道图)

师:仔细观察,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生:由西向东。

师: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逆时针转。

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顺时针转。

师:我们再来看看地球公转的周期是怎样的?

生: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师:回归指的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大家看书图1.18,地球公转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生: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师:由于太阳略微偏离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因此,日地距离不断随地球公转而发生细微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也相应有一些变化。根据开普勒第三宇宙定律,行星运行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近日点运行速度快,角速度是61′/d,线速度是30.3 km/s。而远日点慢,角速度是57′/d,线速度是29.3 km/s。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 30 km/s。

小结: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是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的对比。

(投影下面的表格)分别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进行总结。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 地轴 由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 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

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零

地球公转 太阳 由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 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 km/s。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略)

(过度)昼夜的更替、时差的产生、四季的变化,都是因为地球运动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地球的自转能带来哪些地理现象。

(板书)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三、地球自转与时差

师:大家知道,地球自己不能发光。看地球仪的演示,如果地球是透明的,还有昼夜之分吗?

生:没有,整个地球都是白昼。

师:很好。可实际上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因此地球的不透明就使地球上有了昼和夜的分别。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一面是白昼和一面是黑夜。

师:非常正确。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形成昼夜现象。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天,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另一个半球是黑夜,即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也就是中间的大圆圈,叫晨昏线,或者叫它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晨线和昏线有什么区别呢?

师:由夜变为昼的半圆弧叫做晨线,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昼半球,即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白昼时段;由昼变为夜的半圆弧叫做昏线,昏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夜半球,进入黑夜时段。

(投影--自转)

师:晨昏线的位置是不是静止的?

生:不是,晨昏线的位置在不断向西移动。

师:很好。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所以晨昏线的位置也在不断地移动,地球自西向东转,晨昏线则自东向西移动。再看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有什么关系呢?

生:垂直。

师:答得好。晨昏线一定垂直于太阳光线,并过平面图中的中心。再给大家引进一个新的概念: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太阳高度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为0°,即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即太阳在地平线之上;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

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投影昼弧和夜弧)地球在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假如这个红点代表就是你站在那儿,你看到的昼和夜是怎样变化的?

生:昼夜不停地交替。

师:很好。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停地交替。

(板书)1.昼夜交替

师: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过去人们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今天,人们的起居作息也深受昼夜交替的影响,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过渡)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因此,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板书)2.地方时

师: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19世纪中叶,欧美一些国家开始采用一种全国统一的时间。随着长途铁路运输和远洋航海事业的日益发达,国际交往频繁,各国采用的未经协调的地方时,仍给人们带来很多困难。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我们已经知道,从理论上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实际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

(投影文本)

(1)有的国家根据本国所跨的经度范围,采用半区时,即采用与中央经线相差7.5°的时区的边界经线的地方时。例如,亚洲的印度(东5.5区)。(2)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采取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例如,朝鲜位于东八区和东九区之间,但采用东9区的区时。(3)还有的国家虽然领土跨度很大,但仍采用一个时区的区时。例如,中国领土跨5个时区,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全国目前统一采取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请大家看P17图1.21,时区和国际日界线。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范文相关 文章 :

1. 7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2. 初中一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3. 晋教初中一年级地理教案

4. 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范文

5. 初一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6. 初一上册地理教师工作计划素材模板

7.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8. 2020年七年级第一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精选范文

9. 初中地理教师工作计划素材模板

⑥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 方法 :

用表演的形式模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 教育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观察事物和制作地球模型,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

难点:引导学生找出前人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的四个关键点。

【 教学方法 】

讲解法:讲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区别。

【教学准备】

地球卫星图片、地球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早上(下午)好!老师昨天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里,我遇见了三个不同的人,他们都分别问了老师不同的问题。第一个人说:“我是从湖南省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贵州省来的。”第二个人说:“我是从美国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中国来的。”第三个人很特别,他对老师说:“我是从火星来的,你是哪的啊?”

教师:同学们,老师应该怎么回答他呢?

学生:地球的。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是地球的。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地方。那么我们对地球有多少了解呢?例如:地球究竟是什么形状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了解地球。

板书: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吗?

学生:圆的……

教师:指着课前在黑板上准备好的地球卫星照片挂图。

教师:这是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很明显的就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可在远古时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迷,我们的祖先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认识过程。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二页,看一看图1、1

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每一组分别代表对不同时期的探索图进行讨论(1分钟),然后在各组请出一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第一组讲述:天圆地方……

教师: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们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学生:不同意。

教师:非常好,古代人完全凭借直觉来认识世界,简单的认为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所以在我国古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第二组讲述:后来人们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

教师: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能充分地证明地球的形状吗?

学生:不能……

教师:下面请第三组的同学讲述。

第三组同学朗读阅读材料。

总结 :(指着书上的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加以描述。)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请第四组同学讲述。

第四组同学讲述

板书:1、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②太阳和月亮→③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④地球卫星图片

总结:刚才,四组同学精彩的讲述了人类认识地球的探索过程,图1.1①天圆地方→②太阳和月亮→③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④地球卫星图片四幅图的顺序表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从古代人立足地球上的直觉认知,到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再提升到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践,最后凭借人造地球卫星图片获得直观认。可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是个不断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那么,通过学习古人对地球形状认识漫长的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

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们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以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二

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科 地理 年级(册) 七年级(上册) 章节 第一章 第一节 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了 4 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天圆地方 → 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出球体 →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 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得到的感悟”,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过程与方法: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通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描述地球的大小。

◇观察地球仪的特征。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

◇观察地球仪的特征。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地球仪的特征。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对比知识的 学习方法 。 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还没形成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针对七年级学生在思维和接触层面的弱势和优势,在教学方法上以实物进行展示,讲解以及加上动手制作地球仪,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如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讲解法。

◇学习方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总结规律法 教具 地球仪,多媒体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

多媒体展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导入新课。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是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设计说明】

老师利用贴近本课主题的多媒体图片的展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的形状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球体

直觉 观察 臆想 证实

【设计说明】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观察图片和发挥想象,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a.(事例1):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设计说明】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会用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会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能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

能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确定某地的经纬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视频、动画让学生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地球的大小;

2、通过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感知地球集锦基本结构;

3、通过绘制经纬线,理解经线与经度、纬线与纬度的特点,理解经纬网的意义,以及如何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前人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的勇于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用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确定某地的经纬度。

教学难点:

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各自的特点;

能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确定某地的经纬度。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情境预设:

播放地球绕日运动的视频;

播放地球仪与经纬网的视频。

二、教学《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人类是怎么认识自己生活的地球的?

①、指导读图1.1,让学生口述认识的四个过程;

②、播放人类认识地球的视频;

③、播放地球形状的视频。

2、地球有多大?

①、指导读图1.2,让学生口述地球的大小;

②、播放地球大小的视频;

③、完成“活动”2填表,感受地球的大小。

三、教学《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活动P5);

2、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3、地球仪上如何表示地理事物的?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相关 文章 :

1.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2.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视频

3.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4. 七年级地理地球公转说课教案

5. 初一地理地球公转教案

6. 7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7. 7年级地理经纬线咋标

8.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地球和地球仪

9. 七年级地理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⑦ 初中地理主要讲什么内容,简单的说

1、地球和地图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2、陆地和海洋

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3、天气与气候

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雾、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4、世界的气候

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5、发展与合作

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初中地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初中地理基础知识手册

⑧ 初中地理的教案有哪些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亚洲及欧洲》是世界区域地理的第一节,也是大洲地理中最重要的一节。学习内容较多。因此,教学中注重教会学生利用地图、数据、图片等资料分析问题,并掌握分析大洲自然地理特征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思。本节教材安排的特点是“学习亚洲,练习欧洲”,关于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关于“西欧气候的成因”,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着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着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隐空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 教学重难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 课时安排 4课时。

阅读全文

与初一地理课教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5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