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地理分为几个部分
高中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部分以及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主要是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主要是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
2. 新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是人文还是自然
新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主要内容为国家安全,属于人文地理。
3. 地理在高中三年分别学什么内容
总共五本书
必修有三本,必修一(自然地理)是高一上期学,必修二(人文地理)是高一下期学,必修三(区域整治与开发)是高二上期学。高二下期开始复习区域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以及选修教材。选修一般选两本,四川选的的是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和选修6(环境保护),各个省选修内容不一。之后就是高三的三轮复习。
自然地理主要是指自然方面:地球、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自然环境的整体与差异性。人文地理主要是指人文方面: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人地协调发展
区域地理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对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进行分析,找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达到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内容包括: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资源、农业、工业、人口、交通、劳动力、政策、宗教等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4. 新课标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课本
不论你使用的什么版本的地理教材,总体系是一样的。
必修1 自然地理
2 人文地理
3 区域可持续发展
选修2 海洋地理
3 旅游地理
4 城乡规划
5 自然灾害与防治
6 环境保护
补充说明:选修1《宇宙与地球》高考中几乎不涉及,不用考虑它的!
我有各版本的书,抽空给你发,上班呢!
5. 高中地理学哪几册
必修一是自然地理,必修二是人文地理,必修三是区域地理
必修1.2.3
和一本自然灾害与防治
共四本
6.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每一个人比别人成功,只不过是多学了一点知识,多用了一点心而已。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1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 渠道 ,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⑴工业化的推进:
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2
1.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德国鲁尔区)
1)鲁尔区兴起的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
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③环境污染严重;
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 措施 :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
③治理环境污染;
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⑤发展科技和高等 教育 。
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②水陆交通便利;
③对外开放政策
④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
⑤地势低平,水源充足。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3
传统稻作农业
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地区区位因素生产特点
原始迁移农业热带雨林地区某些原始部落①人口稀少
②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不使用畜力,很少使用工具,生产技术低下,无固定土地。
随人口数量增加,生态破坏愈加严重
稻作农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的热带雨林区
①高温多雨的气候
②平坦的土地
③劳动力丰富
④ 种植 历史悠久①小农经济
②单产量高,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⑤科技水平低
传统旱作谷物农业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带干旱的山地①气候干旱,降水不稳定②生产历史悠久, 经验 丰富③劳动力丰富④灌溉是保证产量的重要条件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采用各种 方法 恢复土壤肥力,有 饲养 家畜的传统。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代表:美国中部平原的商品农业区位优势:
①优越的自然条件
②便利的交通运输
③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主要种植作物:小麦、玉米
大牧场放牧业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
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区位优势:
①优良的天然草场
②地广人稀,地租低交通运输便捷
混合
农业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主要是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的混合农业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特点:①农场是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②农民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③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4
1、我国自然灾害多发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解析自然灾害
★ 人教版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 高中地理必修三思维导图
7.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整理
有质量的知识才是名校的真实力,每一所这样的大学,至少都有十种左右高质知识储备在教授门手中,储备在这些学校与世界的多重联系中,正是这高质量知识的储备。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1
一、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概念: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3.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①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2.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信息集成与分析: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R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数据分析手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得出结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这两个工具有机结合,可实施动态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从而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四)自然灾害的防御
1.非工程性防御:
(1)概念: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 教育 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3)我国非工程性防御 措施 的发展及成就
2.工程性防御措施
(1)概念: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2)工程性措施的三种方式:
方式实例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
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硬件"和"软件"的差别
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的防灾效果。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2
1.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
(1)诱因:自然异变。(自然属性)
(2)承受灾害的客体:受到损害的人、财产和资源。(社会属性)
2.自然灾害灾情大小的取决因素?
孕灾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致灾因子(自然异常变化)、
受灾体(人、财产、资源环境)
3.自然灾害的影响或危害?(答题角度)
(1)人员伤亡;
(2)财产损失;
如(农业生产: 种植 业、农作物、林木、牲畜等)、(工业生产:道路、机场、船舶、厂矿等)、(生活:房屋、建筑、道路等)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如自然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林木资源、矿产资源等;
环境破坏: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影响和破坏(结合具体材料,具体自然灾害答具体)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1)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防抗灾害能力。
(2)具体表现: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高,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高;反之,危害程度就低。
5、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1)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
2)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3)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等
4)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等
注意:不同自然灾害的持续时间不同?
突发性:地震、火山、崩塌等。
渐发性:干旱、洪涝等。
6、气象灾害
(一)热带气旋
1.概念:发生在或的深厚的
2.形成条件:
(1)广阔的,海水通过。
(2)下上的的大气结构,促使空气及水汽。
3.分布:
三大海域:
(1)海域: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
(2)海域: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3)海域:加勒比海、美国东部海岸。
4.台风——热带气旋的一种特殊形式
判定:中心风力达到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之为台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3
一、东亚:
1、东部沿海:季风气候显着;(-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西部内陆: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二、东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大部分、菲律宾群岛,北部夏季高温多雨);
2、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常年高温多雨);
三、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印度半岛大部分);
2、热带沙漠气候;(印度中下游;巴基斯坦以热带沙漠为主);
四、中亚:
1、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五、西亚和北非:
1、热带沙漠气候为主;(770多万平方千米);
2、小部分为地中海气候;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热带草原气候(世界第一);
2、热带雨林气候;
3、热带沙漠气候;
4、地中海气候;
七、欧洲:
1、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西部)→世界最典型;
注:生成原因:①终年西风;②北大西洋暖流增湿增温;③地形因素;④大陆轮廓破碎,利于西风深入;
2、北部、南部:山地气候;
3、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气候;
4、中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温带大陆性气候(俄罗斯);
九、北美:
1、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2、狭窄的温带海洋性气候(40°N-60°N);
3、狭窄的地中海气候;(30°N-40°N);
十、拉丁美洲:
1、热带气候,雨林、草原气候为主;
十一、大洋洲:
1、热带为主,呈半环状:大分水岭(热带雨林、-带季风湿润气候);
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①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压;
②东南信风来自于暖流;
③地形因素:处在大分水岭迎风坡;
2、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控制);
3、热带沙漠气候(被南回归线穿过;西澳大利亚寒潮);
4、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30゜-40゜);
十二、南极:
1、酷寒:
①纬度高,热量小;
②海拔高,降温幅度大;
③冰川对太阳的反射极强;
2、干燥:
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小;
②终年受极地高压控制,下沉气流;
③陆地面积大;
3、烈风:平均18m/s,达100m/s,一年中8级以上风天达300天以上;
十三、北极:
1、没有南极寒冷(海洋面积大,大部分终年封冻);
2、降水比南极丰富(气温较高,海洋面积大),年降水量为100mm-150mm;
3、风速没有南极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4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区域分布不均匀;②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蕴藏丰富,需求量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易引发酸雨等环境问题;
②北煤南运对我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
③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
①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③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
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
③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
④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整理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 人教版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解析自然灾害
★ 高中地理必修三目录
★ 人教版高三地理必备知识点
8.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讲哪些内容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认识区域
一、区域的含义
1.含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
指标划分出的
2.区域特点:区域是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形状或界线;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指标:可采用单袜岁指一指标,也可采用雀慎综合指标来划分;
可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
划分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举例: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图1-1-6) 2.差异性:举例:我国三大自然区之间的差异
3.开放性:举例:经济全球化、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
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成因:不同区域所处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差异 2.表现:(题目一般以图、表形式出现,注意以下要素)(关注图上的图例)
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 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二、我国的区域差异 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名称: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界限: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以400毫米降水线为界,青藏高寒区北部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东部以横断山脉(3000m等高线)为界告配。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
测试要求 了解区域的含义 测试要求 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网络文库:http://wenku..com/link?url=-zZ8fG7DPFjg_eV1N1zgnpcP20qB1Ft_ffqoEzz0wD1TZb634Kkam
9. 高中地理必修三学的什么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可持续发展【我国西北荒漠化 洞庭湖湿地 田纳西河流域 美国农业 德国鲁尔区矿业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RS GPS GIS 数字地球】
纯手工的!
10. 高中地理必修三大概讲的什么内容
1、区域知识及区域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的开发、治理、利用等实例)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