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中地理教学思路怎么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研究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精心备课、创造性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积极探索,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由“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一、解读新课标
1、知识与技能⑴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⑵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⑶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⑷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⑵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⑶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⑷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⑵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⑶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⑷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精心备课:
首先要备教材。把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安排好具体的教学结构,设计好针对性强的检测反馈是及作业题,制订出行之有效的教片和学法,甚至还要考虑到每节课的教学语言和课堂上如何随机提问学生,以及学生有可能针对哪些问题提出疑问等。
其次要备学生。教师要认真地备好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喜好及接受能力等。从教师教到学生的学,从教师的指导到学生的练习,每节课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要在课前准备得扎实可行。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多用身边鲜活生动的材料因势利导,灵活恰当地根据教学反应与参与的状况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争取让地理课堂活泼有序,这就要求我们对地理教材和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在理解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确定教学重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对于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什么,学生应该得到什么,作到心中有数。改革后的教材内容同以前相比,虽然内容浅显了,知识点少了,难度降低了,但这并不说明教师的课好上了,如果不投入地去挖掘,就觉得一节课内容太少,没什么可讲的,也没什么可学的。这样的课就需要教师精心地去准备,不但要备教材内容,还要备自己、备学生,通过反复钻研、感悟,去挖掘教材潜在的东西,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最大限度的向学生展现知识。
‘贰’ 如何在地理课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充分发挥教材的载体作用
1.教材为学生提供有关态度和价值观的认知内容。认知是态度形成的基础,没有正确的认知,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如七年级地理上册P2,引导学生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及P3的【阅读材料】以及P2的地球卫星照片图,让学生真正认识我们生存的地球形状的真相,而不会被一些假象所蒙蔽;阅读P8的“天转还是地转”,以及P36的“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让学生在认识到天体运行的真相及地球上海陆形成的原因的同时,被科学家锲而不舍的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所鼓舞和激励,同时也培养学生“求真求是”的科学态度;又比如七上P89“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比较表,可引导学生改变一下表述方式,如变成直观的柱状图等,让那些反应国情的一组组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起来,同时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油然而生浓烈的社会责任感。还比如八年级上P83-84,“家乡与家庭的用水调查”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养成自觉的关注生存环境,关注世界的资源现状,从而形成全球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教材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如七上第一章《地球的运动》一节类似的自然科学部分,富有丰富的哲理内涵,其内容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领略到辩证思维和创造活动带来的神奇与愉悦;又如七上第一与第二章中,人类对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认识过程,会使学生感受到只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就;再比如,八年级上册我国的国情教育、人口教育、资源教育和经济发展教育的内容,可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从而在信念、意志、责任感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各个方面的情感都受到感染,得到升华。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认知因素,充分发挥教材的载体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媒介作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就要求教师每一节课都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且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索、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中,不断获得成功,积累愉快的体验,增进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师不仅在学科的基础知识方面引导着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发展,而且在态度的认知方面也起着主要的灌输和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自己正确的、恒久的信念,并由此去感召学生的心灵。而学生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教师所具有的态度和价值观,并逐渐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人格因素。
教学上,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设计的教学活动、营造的课堂氛围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它能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需要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喜爱的情感;反之,则是苦恼、厌烦,影响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这一部分内容教学时,既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三级行政区划,还要辨认34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对位置,有大量的概念、地名及其空间分布。在教学上是难点,其难不在于“深”而在于“多”如果教师在教学进度安排和教学设计上处理不当,将会使学生产生繁而多、杂而乱的心绪,反之在这部分教学设计上如采用拼图游戏、小组或个人识图、拼图竞赛的形式,则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省级行政单位和位置的观察力
第三: 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价值观教育中最有效的方法。教师要运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对于学生来说,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对现实敏感却又很叛逆,可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自发组织去野外调查研究;创建一个“地理园”;在家乡开展人口、资源、工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活动等。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眸触摸真实的世界,从而愈来愈认同世界的美好,也愈来愈关注人类大家庭中的问题,并试着从我做起,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以及热爱自己生存的家乡、国家、世界的高尚情感。
总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学生能否全面发展。它需要教师不断的眷注心灵,更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反思。因为情感教育也是一把双刃剑,搞得好,优化教学;搞得不好,损害教学。作为教师,不仅要充分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要有驾驭情感的能力,从而促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朝着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学潜能、优化教学效果的方面发生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具有正确的教学观念、自觉的教学意识,还需要科学而富于实效的操作能力。唯有这样,教师的教学行为才不会偏离课程改革的方向,教改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叁’ 高一地理下册说课稿5篇
1.高一地理下册说课稿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紧紧围绕地球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地理意义进行学习,而昼夜交替则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它对我们以后学习时差和昼夜长短起到了铺垫作用。并且,学生对昼夜交替的学习有利于透过一些自然现象认识到事物本质规律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想象。
(2)能够读图判读晨昏线,并能够运用晨昏线的特征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学挂图解释昼夜现象,运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运用教学挂图分析晨昏线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本质性的价值观。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晨昏线的判读和特征及运用。
2、难点:晨昏线的判别和特点。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读图分析能力要求很高,晨昏线特征的运用是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运用之一。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对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读图分析法为主,通过地球仪演示,让学生根据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运用教学挂图,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晨昏线的特征,同时辅以情景创设,采用设问式教学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兴趣是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地球仪,地图演示等生动庆销、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一些小问题(如在同一时间里,为什么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两个环节进行。
我的时间分配如下,新课导入三分钟,新课教学十九分钟,总结一分钟。
(一)贴近生活,导入新课
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现象联系紧密,因此我通过生活中的白天黑夜引出昼夜现象,再指出日复一日白天黑夜往复交替的事实,从而引出昼夜交替现象。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明确关系
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首先要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昼掘差中夜现象呢?),为了实现学生由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到从空间上进行地理规律的分析的思维角度转变,我写一副对联(人间豪杰立地顶天,天外来客俯视星河)来对学生作出引导,通过教学挂图让学生从宇宙空间角度来认识昼夜现象,点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概念,并明确这是由太阳和地球双方的特性决定的。接下来通过地球仪来演示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再指出相对于静态的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则是动态的,让学生明确昼夜交替是在昼夜现象的而基础上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步步引导,合理过度
在上面知道了昼夜交替的原因,通过生活中日复一日的昼夜交替现象我们可以得出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这里的一日是指太阳日(24小时),在这里要强调我们判山的研究对象为地球和太阳,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所以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再指出昼夜交替影响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3、图文结合,突破难点
让学生观察教学挂图,指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圈),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挂图形象直观的出分界线在空间上表现为一个圈。再指出,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构成的,通过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黄昏日落的自然下现象引导出晨昏线的判读方法,即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经过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经过的分界线为昏线。在这里要强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这个前提条件。接下来,通过教学挂图来分析晨昏线的特征,针对晨昏线是过地心的大圆的这个特点,以赤道为例补充说明球体上大圆的知识点。在特点中重点强调晨昏线平分赤道,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六点,昏线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十八点,并指出这点在以后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对于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以及将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即可得出,作简要解释即可。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纲目式板书,比较简略,易于突出重点,有利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2.高一地理下册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同时要为人文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以及为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并正确指导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打下基础。
本节的关键所在是,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谁也离不开谁,而且谁也会影响谁。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相互影响达到统一的状态。
案例是本节教学的重要手段。因为本节是抽象的理论,教师要以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有形象具体的感知;而学生要学会分析案例来掌握本节知识和锻炼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实践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以生物为例,说明生物与其他地理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认识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了解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3、以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东北地区的森林砍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案例一,紧扣植物的光合作用,绘制生物循环示意图,说明生物与其他地理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及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2、阅读案例二,紧扣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剖析生物、土壤、地貌、水文、气候等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阅读案例三,紧扣森林破坏,剖析植被变化对土壤、地貌、水文、气候的影响,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正确的人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事物普遍联系的`思想;
2、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促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1、地理要素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整体性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已学习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理环境要素有初步的认识,对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有一定的了解,已具备基本的地理阅读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但学生还缺乏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来帮助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还需要补充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知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案例教学、启发式讲授
四、说学法
学生原有的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地理方法简单;但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案导学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团队精神,增强学习效果;体会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将学习目标内化到行动上。
3.高一地理下册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体现。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关系。
二、说学情
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第二节内容,学生学完了前四章内容,已基本掌握了气候、生物、土壤、水文和植被等地理环境要素间关系,估计学生通过读图、讨论和思考,应该能得出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地域差异性。但地域差异性的分异规律对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法
①问题探究教学法
②多媒体教学法
③图文转化教学法
④案例教学法
⑤讨论归纳教学法
四、说学法
①小组合作学习法
②图表学习法
③比较学习法
④案例学习法
4.高一地理下册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三节,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导入课,是人类为了实现飞天的梦想,所做的不懈努力历程。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展的,知道我国已步入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认识当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洁”的重大意义。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用全面、发展、辨证的观点来看待一些宇宙现象,并能作出正确的解释。认识人类在不断探测宇宙活动中所获得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①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
②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
2、难点:认识当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洁”的重大意义。
教材内容确定了两个大问题:一是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进程。二是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目的。因此我们把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和认识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在理解太空垃圾产生原因及危害上同学们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作为难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说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采用webquest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5、视频录相:通过神舟系列飞船的录相,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六、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节课中要求同学们运用图表来熟悉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历程。
2、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5.高一地理下册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
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
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说学生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一地理下册复习知识点 高一地理下册优秀说课稿模板 高一地理下册说课稿模板 高一地理下学期知识点整理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点整理 高一地理下册说课稿五篇 查看高一全部文档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