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如何改造地形

地理如何改造地形

发布时间:2023-06-11 06:05:40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全部活动题答案

高二地理(理科)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必修2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负担过重等问
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原始型: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传统型: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现代型: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如图1:
“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 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二、人口迁移:
1、含义: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并达到一年以上。
2、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主要移出地:欧洲;移入地:美洲与大洋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亚洲人作为劳工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
意义: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后——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特点: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加;
流向: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北美、西欧、大洋洲由于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移民;西亚、北非石油开采,经济发展较快,也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3、中国人口流动:
建国初期——流向: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
目的:开发国土;
原因:东南部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西北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劳力不足。
改革开放后(民工流)——
流向:自发地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
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西部内陆,尤其是农村经济落后)。
意义:民工流一方面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差异;
另一方面也可解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迁出地人才流失,迁入地社会治安混乱、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
4、美国人口流动:从东北部(冰冻地带)流向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
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
三、几个概念:环境承载力——指某种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环境人口容量——综合考虑多种资源,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即最小的环境承
载力,它是一个极限值)。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资源(最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目前技术条件下,估计世界环境人口容量100亿,我国16亿。
人口合理容量——一定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我国的合理人口容量估计7亿。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一、城市形态:
团块状——多见于平原地区;条带状——多见于河谷地区;组团状——多见于山区或丘陵地区。
二、城市功能区:城市中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城市中集中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是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
商业区——面积最小,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城市中心、主要交通干线旁或街角路口处;
工业区——面积中等,多呈片状分布于城市外缘和主要交通线旁(如铁路、公路、河流);
住宅区——面积最大(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多呈片状。高级住宅区位于高坡、城市外缘,接近文化区,环境优美地区;
低级住宅区位于低地,接近内城和工业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差。
各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
要合理组织城市各功能区:工业用地和生活用地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
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留有发展余地。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中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和交通便捷程度(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地租越高)。各种功能区的付租能力如图2所示:

四、城市等级:用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城市间距离越远,其服务范围(城市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区域,包括城市本身、附近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越大,服务种类越多,服务级别越高。
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资源、交通等;
五、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A、特点:城市数目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提高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城市化水平用此表示)。
B、差异:时间上——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在30%以下),发展较慢;
加速阶段(中期):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化进程很快,城市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由于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并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发展趋缓甚至停止。有些地方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如图3:
空间上——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大都进入了城市化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如图4
C、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①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热污
染等);
②交通拥挤;③绿化面积小,居住条件差;④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
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①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农业区位:
1、含义:一方面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大。
改造自然因素的措施:A、温室农业——改造热量;
B、修筑梯田——改造地形,但坡度超过25°不能修筑梯田;
影响以下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A、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东南丘陵的立体农业——地形;
B、河西走廊的棉粮、南疆绿洲区的农业——水源;
C、东南丘陵的荼树——土壤;
D、南方甘蔗、北方甜菜——热量;
E、海南一年三熟、东北平原一年一熟——热量;
F、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地形;
G、郊区农业——市场;
H、荷兰的鲜花远销世界各地——交通、保鲜冷藏技术;
3、农业区位选择:
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合理的区位选择:要考虑农业生产地价的高低,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值,农业生产需要土地面积
的大小,农业生产需水量的多少以及产品对交通的迫切性等。
二、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 典型地区 区位优势 特点
季风水田农业 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部分热带雨林气候区 东亚、
东南亚、
南亚 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水利工程量大;
小农经营;
单产高;
机械化程度低;
科技水平低;
商品率低。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俄罗斯、阿根廷、乌克兰
等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为
主的气候区;
我国东北和西北。
(我国国营,其他国家
私营);
美国中部平原 地势平坦开阔;
土壤肥沃;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地广人稀;
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
机械化水平高;
农业科技先进。 生产规模大;
机械化水平高;
科技水平高;
产品商品率高。
(农作物:小麦、玉米为主)
大牧场放牧业 阿根廷、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美洲的国家牧牛为主,其他国家牧羊为主)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利于牧草的生长;地广人稀;
交通便利。 生产规模大;
专业化程度高;
产品商品率高。
乳畜业 北美五大湖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西欧、新西兰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澳大利亚等;
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 北美五大湖区、
西欧 市场(大多紧消费市场)、饲料供应。
(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粮食作物的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面向城市市场;
商品化、集约化;
混合农业 美国、澳大利亚、
我国珠三角的基塘农业 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对市场的适应性强;有效的安排农事活动
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原因: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工业的区位因素:

劳动力数量、原料、能源 因素对工业的影响在减弱;
市场、劳动力素质、信息通讯 的影响在加强;
交通一直都是对工业布局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工业的区位选择

各类工厂的污染物:如右图:

从经济效益考虑不同类型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导向型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
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 水产品加工厂、
制糖厂、
水果罐头厂 宜接近原料产地
动力导向型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钢铁工业、炼铝工业、化学工业 宜接近火电站或水电站
市场导向型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 啤酒厂、汽水厂、
家具厂、印刷厂 宜接近消费市场
劳动力导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
玩具、鞋帽等 宜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导向型 技术要求高 集成电路、精密仪表、
高分子合成、核工业、
电子工业等 宜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三:工业地域的形成

四: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发展条件:
1、丰富的煤炭资源;
2、充沛的水源(莱茵河、鲁尔河等河流);
3、便捷的水陆运输(欧洲陆上的“十字路口”,铁路、公路运输发达,并有莱茵河、鲁尔河及运河便利的水运);
4、广阔的市场(附近是世界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5、离铁矿区较近(靠近法洛林高原铁矿区,现时还通过荷兰鹿特丹港进口铁矿石);
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形成条件: 主要特点:

美国“硅谷”发展条件:
1、位置:地理位置优越,环境洁净优美(背靠海岸山脉,面对旧金山湾);
2、气候: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3、科技:科技力量雄厚(居美国首位)(聚集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导区位因素。
4、交通:交通便捷(邻近旧金山的航空港,并有高速公路穿全境);
5、市场:市场稳定(美国国防部一直维持着对“硅谷”电子产品稳定的订货);——特有条件。
6、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特有条件。
特点:1、高技术产品为主;
2、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科研经费投入量大;
3、工人的技术水平高;
4、分布在高等院校周围,环境优美的地方;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地关系的发展
渔猎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后工业文明时期
人地关系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关系协调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不严重 环境遭破坏 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矛盾迅速激化 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
二、环境问题

三、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遵循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❷ 中国地理:国土整治的方法是什么

1、建立国土资源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或主管副总理任组长,领导与协调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领导小组在计划、国土、农业、林业、水利、建设、海洋等部门间建立广泛的协调、分工和合作机制。2、编制《全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纲要》,综合协调各部门、各地区的国土资源利用与开发战略,从总体上提出20年国土资源综合整治目标、任务、行动计划,将现有的土地规划、矿产资源规划、水资源规划、环境规划、农业规划等纳入“纲要”框架。在所有的规划中,土地利用规划处于基础的、核心的地位,所有其他规划在空间布局上应体现为土地利用规划。3、将各种国土建设和治理工程(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调水工程、流域治理工程等)统一纳入国土资源综合整治纲要。并根据需要建立若干新的国土建设和恢复工程,如矿山复垦工程、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工程、水污染治理工程、土壤污染治理工程、海岸带治理工程等。这些工程,实际上是国土资源综合整治的行动计划。4、设置100个国土资源综合整治示范区,覆盖我国所有不同发展水平、自然地理、资源状况、人口密度和民族宗教特点。5、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法规、政策和管理措施要同《全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纲要》保持一致,并针对“纲要”的需要逐步完善。6、国土资源综合整治不仅要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还要发挥地方特别是社区和公众的积极性。7、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量力而行,长规划,短安排。

❸ 地理-垄田法改造的是土壤还是地形

垄田法改造的是土壤.
“垄田法”也称“代田法”,即将每亩田分成六份——三垄(垄台)三田川(垄沟),每年垄田川互换位置以休养地力.

❹ 文明6地球地图地理位置不对

可以进行修改的,修改地形的在左下角,玩家们想要什么样的类型都可以自己选择。在编辑器中我们可以修改地形和玩家,一般我们会使用自定义地图专用的空白地图,进入之后有三个选项玩家们打开了编辑器之后首先在主菜单中可以选择世界建造者.Civ6Map可以覆盖MOD中的同名文件,这样在建游戏的时候利用设置来把规则改成自定义地图就可以在自己做的地图中玩儿了,所以玩家们想要修改的话还不如去修改城邦,我们可以选中一个内容直接修改。玩家们把自己的地图文件改名为LoadMap,但是由于开局会自动分配点数,左上角的player editor可以修改AI的各项属性点,然后在游戏中把额外内容的自定义地图选中

❺ 怎样做地理小制作关于山脉、沙漠、盆地的

用薯仔做切片 剁碎 做条等等→_→

❻ 怎样制作地理模型

1、实验方法简介
以木板为海平面,以5厘米为级差进行测量,先在山边木块上垂直地竖一根绿色标杆。
(1)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
a.将橡皮泥在垫板上堆成山体状。要求捏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盆地和陡崖等部位。
b.用手擦拭山体表面,使其光滑自然。
c.将直尺垂直摆放在山体旁,按照相同的高度间隔,用牙签在山体表面不同高度处做上记号,并标出高程。
d.用细线小心地沿着记号处将山体水平切开。
e.将切下的山体块编号后分开摆放。
f.在山体上表面用水粉涂上不同的颜色。
g.将山体块根据编号重新摆成山体形状。
(2)绘制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
a.分别将取下的山体块放在白纸上,用笔沿山体块边缘描线,注出相应的高度,就得到了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b.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的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颜色的水粉颜料,在图的左下角把各种颜色所代表的高度范围的图例画出来,这样就得到了用分层设色方法表示的地形图。
2、活动素材
(1)实验器材:橡皮泥,刻度尺,牙签,细线或细钢丝,垫板(木板、硬纸板、泡沫板均可),水粉颜料。
(2)每个小组一张活动任务表:描述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盆地和陡崖等部位特征及判断方法的表格;小练习一题。
(3)课外资料一份,进一步了解实际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步骤。
3、细节把握
活动设计好了并不等于活动可以成功实施。一堂课学习活动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教师对细节的把握。

(1)绘图活动之前的“友情提示”

教师在多媒体投影仪上播放三维动画演示制作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及过程。
(2)每个班的小组平均分为两个大组,每个大组的山体模型(示例)是一致的,如此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更具有可比性。
总之,此模型教具以其科学性、简易性、实用性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一件经过实践检验的自制教具就这样诞生了。自制模型教具是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又是一件长期而平凡的工作。自制模型教具促进教师不断的学习、实践,丰富经验,提高技能,更深刻的理解、把握教材与学生,磨练意志,对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大有裨益。

❼ 地理位置对地形的影响大吗

不大。
地理位置和范围对地形地理要素影响小。比如高纬度和低纬度都可能有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分布,五大地形类型的分布也不仅仅是沿海地区,内陆同样也可能有分布。

阅读全文

与地理如何改造地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5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