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教学如何落实

地理教学如何落实

发布时间:2023-06-11 23:45:05

❶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把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把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

一、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第2页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到“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

新课标下的地理实践力培养
二、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

在第3页的学科核心素养中提到“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在第4页提到“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新课标下的地理实践力培养
三、地理课程的结构设计

在第5页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中提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将地理学科核心培养贯穿在地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在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要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其核心思想和独特视角;……在学生发展方面,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新课标下的地理实践力培养
四、地理课程的教学评价

第34页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提到“加强地理实践。地理实践是支持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地理教学应将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宗旨,与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去观察、行动和思考,并在对真实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中进一步提升理性认识,逐步建立起地理知识之间的关联 。……地理实践活动因其特殊性,还会在客观上强化学生与真实联系引发其感悟、欣赏、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变化。同时,也会出现跨学科的教育机会”。

❷ 如何进行有效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内容摘要: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认真砖研和设计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着眼于诱导,抓“兴趣点”能使学生“爱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着眼于疏导,抓“知识点”能使学生“学会”,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着眼于指导,抓“能力点”能使学生“会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要通过精心导入、优化教材、讲究教法,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落实“三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初中地理课堂充满生命力,有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全面发展。
关键字:地理 课堂 教学 兴趣 知识 能力 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为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什么因素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呢?研究结果表明教学行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只有增加有效教学行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通过教师有效地“教”实现学生有效地“学”。本人就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了以下尝试。 一、钻研课程标准 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南针”。从宏观上看,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通过课程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每堂课的教学又有相应的具体教学目标。为此,教师要钻研课程标准,课前认真备课,既熟悉每堂课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和优势,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又熟悉学生实际,科学设计教学目标、独创性地拟写教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剖析热点、科学的组织课堂教学进程。 二、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导语激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地理新课开始时要紧扣教材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 ”,或提出疑问,或创设情境,或反激情,或以旧引新,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做到“课伊始,趣已生”。 2、行程激趣
“领导标新二月花”。地理教学过程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程。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感觉到上地理课

就象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间小道上,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惊讶、刺激、疑惑、悬念,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从而打动学生的感情,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演示激趣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装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拼板、地理景观图、电视录像、幻灯片、投影仪和各种课件,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语言激趣
教学中对于内容比较抽象而无挂图、插图的内容,利用生动有趣、富于启发、和谐动听、节奏明快的语言,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可巧借古诗教学:如讲气候时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还可采用成语和谜语进行教学。 5、插叙激趣
教材中常用一些比较重要但又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地引用一些教材有密切关系的,学生爱听的,且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6、讨论激趣
分小组讨论地理知识,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这种讨论范围小,周边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无拘无束,兴趣高。讨论式教学给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讨论中,学生能抒发自己的见解,当对同样的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时节,讨论给予参与者解释自己的观点的机会,这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解答了自己的疑问,同时在解答其它同学的疑问的同时对自己所掌握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❸ 初中地理如何教学

一、更新教学观念,将知识学习要求的程度降低,是开展悟性教育的前提条件。
初中地理作为次科存在教学时间不足,学生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的实际情况。地理科要求知识点掌握的程度,虽然每年都有所下降,但实际上一些知识点还是比较难于掌握,遗忘率非常高,如资源中矿产的分布、降水的分布规律等,如果硬要学生去死记硬背,会严重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做到教学上使学生通过“悟”来学习,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上放下包袱,对一些难懂的知识点只要求学生知道便可以了。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也即是开发学生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就能更好地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对地理科的好感,为将来高中地理的高层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的学习方法是“悟”的要决。
各学科的学习基础都是兴趣。地理作为次科,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教学更需要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否则学生会放弃地理这一科。但地理课本的知识编排过于严肃,趣味性不足,故事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触类旁通,做好引导,理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初中地理知识基本上是与实际联系得较为紧密的,很多的理论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例证,如太阳、月亮的东升西落引证了地球的自转;一年四季的更替引证了地球的公转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体验来引导,如讲到环境保护时,我们不应单纯讲应如何做,更应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黑水河的可怕、废气呛人的滋味,同时让他们写上一份调查报告,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又如讲述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番禺地区的自然特征去理解。
2、情景感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由感性思维转入理性思维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途径,而地理知识的直观感悟更是比较可用的。如讲述到沙漠地貌时,让学生从一张清晰度高的实物景观照片中感悟出沙漠气候干燥特征,其效果比老师讲一万句有用得多。又如讲述南北气候异同时,用两张南北方特色景观的图片进行对比,再加上表格练习,学生“悟”性便能加深。再如讲西欧和北美气候和地形关系时,运用寥寥数笔的简笔画画出两个地区的差异,再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效果更好。
3、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法来使学生有所“悟”。
运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出知识间带规律性的东西,如说到南方地区时,可让学生用北方地区来对比,找出南方地区独有的自然特征;又如讲到北美的气候与地形的关系时,可用欧洲气候和地形的关系来比较,就能使北美的气候特征鲜明突出。通过对学生进行对比思维的培养,就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进行知识的横向或纵向联系,树立地理知识的全局感。
4、合理的讨论是启发学习的好方法。
过去,我们的教学一直强调提问、讲授、严肃的课堂纪律,却从来没有安排学生讨论,其实这是个误区,其实,只要教师调控得当,预留一定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讨论的时间,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讲述南极大陆的气候特征时,列出几个引导性的提纲,如:对气候影响的四大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对南极气候的影响等,让学生讨论其成因,通过过去积累下来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推导出正确的结果。
5、培养外展思维是“悟”的提高。
地理教学的感悟还在于举一反三。地理课本的知识内容与一些时事问题密切相关,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一些热点问题,在增加地理知识的可用性的同时,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讲到西北地区时,就可由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延伸至开发大西北的热点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有关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讨论研究开发西北地区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学生纷纷表示真正感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6、开展多种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如果设计安排得当,则会极大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我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观星,面对满天繁星,细听星座的动人传说,通过高倍放大望远镜观察月亮上的环形山,学生的兴致未曾如此高涨过。虽然,对于星座的知识,他们不一定会懂,但他们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都被激发起来。
7、动手制作效果更佳。
自己设计并动手制造小道具或者收集地理小标本、地理小资料,会使学生从中悟出更多的地理知识。如讲到南方的水稻土、红壤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到郊外收集标本并进行观察记录,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讲到经纬线的分布时,在课前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小地球仪,再进行观察后完成表格练习,效果比教师费力讲解效果好。
8、让学生设计一些小表演或演示也能提高学生的悟性。
在地理教学中,有一些本来很有趣的知识内容却被课本讲述得非常枯燥,此时,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图片、声像资料或文字资料,进行自己设计的演示,效果也不错。如讲到旅游时,课本的风光图片非常有限,文字内容太过严肃,会做成学生感到难记的现象,这时可由学生担任导游的角色,让他们自己收集资料来讲述祖国河山壮丽的风光和旅游名胜分布的位置(可联系交通中铁路的分布),又或者让他们制作相关内容的手抄报,以及风光照片进行演示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感悟知识。又如讲述广州地区“三年一中变”的成果,就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自主编辑,进行演示性讲解,教学效果比老师讲授好得多。
9、增强学生的阅读机会,让他们学会发问、懂得看书、学会查找资料,成为学习的主人。
地理的科普读物有很多都是形式生动、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如《少年科学》、《世界奇观》等。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看书、多思考。安排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讲述课外所学的知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悟性。
三、要“悟”关键在于教者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地理知识之间带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和规律性,学习上要悟,则要求教者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懂得知识间一般的联系,引导他们去发掘课本上的知识,不要包办一切。如在区域地理中,气候一般都受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等的影响,气候和地形等又决定了区域的自然特征,而经济特征、人口分布和生活特色又受环境(包括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交通和资源分布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讲课的基础上,总结出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规律,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综合法),为他们将来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好像讲述青藏地区的特点时,由于前面已讲述了多个区域特点,学生已大概掌握了区域特征分析方法,此时,就不应再由教师讲授太多,教者可列出几个提纲式的引导问题,让学生分小组研究解决,再由教师整理出思路。另外,也可以设立一个地理主题,让学生按小组收集资料进行讲解,效果也好。
小结
前面所讲述的只是个人的粗浅见识。在实际教学当中,还需要对地理的教学要求进行一次全面的改革,特别是考试制度和内容的改革(现在有关部门已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使教师摆脱教材的困扰(初中地理教材编排过于严紧,缺乏轻松)以及作为次科的制肘(教学时间不足、课外活动时间和资金严重缺乏,教学用具欠缺等),做到教者放心、学者轻松的良好局面,只要使学生在初中阶段真正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就可以了。

❹ 如何有效开展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

一、精彩导入,提高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案例1】:八年级地理下册2.10《祖国宝岛—“台湾省” 》
同一课题,三节平行课,三位来自不同中学的教师,三种不同类型的课堂导入:
笔者作为其中的第一位上场的开课教师,在讲授“祖国宝岛—台湾省”时,采用了以下的导入方式:
(欣赏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鼓浪屿之波》,展示鼓浪屿日光岩图片。)
教师讲授:每当这悠扬的旋律响起的时候,很多人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思乡之情,这是一首很多厦门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名叫《鼓浪屿之波》。“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见云海苍苍,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这首歌的歌词朴素而真挚,像老水手对亲人讲故事一般,深情地把鼓浪屿与美丽的基隆港联系在一起。那作者朝思暮想的基隆港究竟位于哪里呢?
学生回答:台湾省
教师讲授:对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章“沿海万里行”的第十节“祖国宝岛——台湾省”。
教师2:以视频《七子之歌——台湾》导入,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教师3:以《反分裂国家法》引入,接着播放视频、图片等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无论是歌曲欣赏、视频资料,还是其它方式的导入,三位老师对该课的导入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课,往往需要一个恰当的课堂导入。它或者给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感觉,或者巧妙地切入主题,能为教学设计的层层深入做好流畅的衔接,使课堂一开始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学生紧紧吸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也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当然,课堂导入的用时要恰当,一般是3~5分钟,它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脱离教学内容。
二、优化教师课堂提问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节优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安排提问环节的课堂教学,无论教学设计如何完整出彩,教师的“独角戏”如何惟妙惟肖,缺少了学生主动参与、各抒己见的舞台,它终究是不成功的。课堂提问涉及问题的设计和问题抛出后的“后续处理”。
(一)问题设计清晰明了,目的明确。
【案例2】:七年级地理下册2.2《南亚》之“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在讲授《南亚》一节中的“南亚的位置和范围”时,其中一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安排:先请同学用红笔画出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界线,用蓝笔描出印度半岛的海岸线,再用红笔描出北回归线。当学生将这些重要线条勾勒完后,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南亚位于哪些地理事物之间?大部分学生感觉一头雾水,举手回答者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这个问题问得太模糊了。哪些地理事物?它可以是山脉、河流,又或是宽广的海洋?选择的余地太多,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误导。倘若把这问题改成:“南亚位于什么山脉和什么大洋之间?”那么学生选择回答的内容就非常明确,也才有利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进程和方向。由此可见,课堂上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精心设计,具有明确的指向,陈述尽量具体化,突出启发性,切忌含含糊糊、不得要领。
(二)问题提出后,要学会等待、善于倾听
【案例3】:《祖国宝岛—“台湾省” 》之景观图片欣赏
有一位教师在用课件展示完“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景观图片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台湾风景如何?学生回答:太美了,可惜没有去过。接着该教师进一步设问:我知道班上有位同学来自台湾,请举手一下。这时底下的那位台湾籍学生非常兴奋地举了手,并已做出要站上来发言的准备。可惜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他发言的机会,用了一句“哇,你这些地方都去过了,太让人羡慕了!”敷衍了事。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有一名台湾籍学生,为何不给他机会来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家乡呢?本来可以塑造的课堂教学亮点就这样无端地错过了。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发问或回答,切忌漠视与干涉;另外,问题提出后,不能一问完就马上叫人回答,要给学生留有充足且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空间。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倾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还应作中肯评价。
三、不可或缺的教学承转
(一)由已学知识承转到新知识:
【案例4】:《南亚》之“南亚的地形”
教师讲授:在讲南亚地形特点之前,我们回顾一下北美洲的地形特点。
北美洲地形呈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那么,南亚的地形特点又如何呢?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教师概括总结:
北部:喜马拉雅山地
三大地形区中部: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这样的教学承转不仅让学生回顾了已学知识,还鼓励他们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知识,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向更高的层次。
(二)由相互关联的两个知识点之间自然承转
【案例5】:《南亚》之“南亚的河流”
教师讲授:一般来讲,大江大河往往是地形地势的塑造者。一条大河经过的地方会冲积形成平原,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是由亚马孙河冲积形成的。那么,南亚中部的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主要由哪两条大河冲积而成的呢?
学生回答:印度河和恒河。
教师讲授:那这两条河流有没有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南亚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势制约,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区。南亚地形受河流影响,在中部塑造了广阔的冲积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
一个个发现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成为新教学内容的起点。同时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伴随每个承转引出的探究活动步步深入,让学生自主感悟到了“地形与河流”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微妙关系。地理课追求精细化教学,正是这些“功不可没”的教学承转保证了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顺畅。但值得一提的是:各教学环节之间那些不可或缺的承转,终究不是教学内容的重点所在,过渡时应该简化处理。
四、合理安排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一些学习任务或活动,也是课堂教学落实基本知识点、强化重难点的有效方式。教师在安排课堂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材“活动”模块里的题目本身就是很好的课堂练习,是对教材内容的及时补充,教师分发布置的课堂练习材料应该是在“活动”模块里的题目顺利完成的前提下进行,切忌喧宾夺主。
(二)课堂练习题的设计从标题到内容,都应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尽量新颖有趣、富于变化而又难度适中。
1、在标题用词方面,将传统的“填空题”改为 “这些知识你记住了吗?”,“单选题” 改为“你能找到正确答案吗?”,“连线题”改为“找搭档”,“读图题”改为“这些地理事物你熟悉吗?”,仅仅几个字的变化有时能于无形中激发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并通过练习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2、在内容选择方面,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除了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性的练习外,还可布置一些能够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发挥空间的题目。
(三)先小结后练习:初中生正处于智力发育成长期,接受知识容量较为有限,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大量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立刻“消化”成自己的知识,更别说灵活运用到题目中。因此,课堂练习前,教师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学生独立做练习前,教师对作业做适当的解释并先复习几个和课堂练习里相关的例子;学生开始做练习后,教师应在小组间来回巡视,及时给那些解题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必要的讲解。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在专业实践历练中不断加以锻造;树立“开放性”课堂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探究舞台,用创造性的“教”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切实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❺ 如何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有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首先我们需要将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这就要求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很重要,
第二就是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不能要求一时的成绩,更多是培养学生独立的性格,学习习惯。
第三课程内容及实施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够去应对这个世界的问题,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成绩仅仅是很简单的一个方面,更多的是让学生知识与技能共同发展

❻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

何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我们在地理课堂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读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并且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法指导,促进其有效学习,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 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有效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很有趣味性的学科,地理知识丰富而精彩。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以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火山地震带及其分布”为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地球”“地震破坏”的图片,让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然后短片回顾我国汶川地震、日本3.11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的场景,把学生带入教学情景中,让学生在深受震撼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地震的强大破坏力,激发了学生的忧患意识,从而调动了学生探索地震相关知识的极大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师的有效性。

二、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有效性
地理教材中除了用常规的文字语言来对地理知识的描述外,还有另外一种语

言,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图语言。对初中学生而言,教会他们读图、用图,不仅能帮助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画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尽量把地理知识融入到地图中去理解,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从而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自然就养成了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例如我采用形象比喻法来教育学生记住一些图形的轮廓形状:黑龙江的轮廓像一只美丽的天鹅,湖南的轮廓像美人头,英国的轮廓像一只正在吃一堆青草的兔子,意大利的轮廓像一只女士的靴子等等;又如,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观察地势起伏时我采用剖面观察法等等。
此外,地理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绘制各种图表的方法,适当的统计分析知识以及地理问题的归纳方法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资料的表达,地图、各种图表对地理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归类整理和分析。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去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地理信息的联系、差异,力图发现新的更有价值的地理信息。

三、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实施探索性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意识十分淡薄,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质量和学生听课质量难以提高,而探索性地理教学就是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的获得科学概念,并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例如,在“海陆变迁”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一系列图片,并进行分析:喜马拉雅山在地质年代是怎样的地理环境?我们利用科学史来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具有很高的价值。此外,地图的运用在地理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略图的运用尤为重要。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略图,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习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七大洲、四大洋”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七大洲、四大洋”简图的绘制;又如学习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每个省级行政区轮廓的绘画中来,在这过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

地掌握了它们的相对地理位置。地理略图不仅能揭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还能显示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地理略图的运用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 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进行学习评价,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提高课堂有效性
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评价方式,其中包括学生个人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觉思考的习惯,同伴的评价和教师评价有助于学生进行反思,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新课程倡导赏识教育,无论学生的成就大小,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鼓舞和信任,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自然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注重情感交流,提高课堂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理教学只有做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从而使地理课堂有效性大打折扣。我们有时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又或者过于严谨而使课堂不生动活泼。其实我们应该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好的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要善于欣赏学生,善于换位思考,善于与学生沟通,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甜美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友好般的相处,就能赢取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就能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从教多年的地理教师,笔者虽然对地理教材已经比较熟悉,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次作业。要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自己教学中低效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可生长出新的思想、新的教法,从而使地理教学更有效。

❼ 如何做好初中地理教学工作

一、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1.定准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
2.面向全体: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
3.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开发的过程,是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暴露过程和心智、个性、成果、喜悦的展示过程的统一。
4.关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对于师生犹如战场对于将士。向课堂45分钟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学生心往神驰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刻领悟:“学地理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二、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正视地理学科,进而转变地理学习方式。
1、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培养学科兴趣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知识”,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再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有它特定的地理背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再到全球性的粮食问题 、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这些关系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将在初中地理课上探讨。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能解决问题,解释困惑,这就是兴
趣和动力的源泉。
2.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地理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改进地理教学效果是中学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教,“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学校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积极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美国一位教育家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诸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将以上方法落实到教学实践,要特别注意追求其有效性。笔者认为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⑴.善于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往往与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古人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初中地理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发挥文理综合优势,引入历史典故、传说、名人轶事、时事政治 、数理知识等;发挥图文结合优势,展示地形图、政区图、绘制各种示意图、趣味读图等;发挥学用结合优势,制作地球仪、制作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天气现象等。
在地理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堂刚开始,教师如果运用精彩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则很快被吸引,注意力将集中于课堂,利于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应洞察学生心理,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适时引入课堂,并作适当铺开,并予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空间,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有助于其兴趣的维持;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回顾总结 ,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更持久。
⑵用心设计问题情境,追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启动思维,进而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学记》中载:“善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之以容,然后尽其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
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收集信息、寻求问题结论等一系列环节组成。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学生则是探究的主体。问题情境设计是否新颖、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的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考虑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想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使其感受探究中增长知识的喜悦。如在学习 “太阳高度”时,设计如下问题:①为什么“冬天冷,夏天热”?(猜想)②一天中什么时段最热?(验证)③冷热取决于什么因素?(结论)上述三个问题从生活现象入手,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学生经过猜想、验证过程,获得新知。
⑶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所谓课堂气氛,主要是师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和社会氛围。课堂气氛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态度。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创设有利条件。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教学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活动,不仅要看重结果,更要看重过程。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无论怎样高明的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
⒊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⑴自学导读,有目的的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先阅读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 ,做到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框架。学生亦可针对疑难提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
⑵图文结合,善用地图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运用地图教学,并且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
⑶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落实到生活中,地理知识更易理解掌握,也就更持久。如在学习地图时,引导学生将启东市 交通 图、汇龙镇图进行比较,得出比例尺不同,内容详略不同的结论。
⑷科学记忆
重要的地理知识,如名词、概念、规律和原理等,需要记忆。
教师引导学生科学记忆的方法,而非死记硬背。如谐音记忆、口诀记忆、歌诀记忆、首字记忆等等。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艺,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造高效课堂教学。

❽ 如何实现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精彩导入,提高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案例1】:八年级地理下册2.10《祖国宝岛—“台湾省” 》
同一课题,三节平行课,三位来自不同中学的教师,三种不同类型的课堂导入:
笔者作为其中的第一位上场的开课教师,在讲授“祖国宝岛—台湾省”时,采用了以下的导入方式:
(欣赏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鼓浪屿之波》,展示鼓浪屿日光岩图片。)
教师讲授:每当这悠扬的旋律响起的时候,很多人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思乡之情,这是一首很多厦门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名叫《鼓浪屿之波》。“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见云海苍苍,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这首歌的歌词朴素而真挚,像老水手对亲人讲故事一般,深情地把鼓浪屿与美丽的基隆港联系在一起。那作者朝思暮想的基隆港究竟位于哪里呢?
学生回答:台湾省
教师讲授:对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章“沿海万里行”的第十节“祖国宝岛——台湾省”。
教师2:以视频《七子之歌——台湾》导入,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教师3:以《反分贺宏裂国家法》引入,接着播放视频、图片等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无论是歌曲欣赏、视频资料,还是其它方式的导入,三位老师对该课的导入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课,往往需要一个恰当的课堂导入。它或者给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感觉,或者巧妙地切入主题,能为教学设计的层层深入做好流畅的衔接,使课堂一开始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学生紧紧吸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也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当然,课堂导入的用时要恰当,一般是3~5分钟,它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脱离教学内容。
二、优化教师课堂提问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节优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安排提问环节的课堂教学,无论教学设计如何完整出彩,教师的“独角戏”如何惟妙惟肖,缺少了学生主动参与、各抒己见的舞台,它终究是不成功的。课堂提问涉及问题的设计和问题抛出后的“后续处理”。
(一)问题设计清晰明了,目的明确。
【案例2】:七年级地理下册2.2《南亚》之“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在讲授《南亚》一节中的“南亚的位置和范围”时,其中一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安排:先请同学用红笔画出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界线,用蓝笔描出印度半岛的海岸线,再用红笔描出北回归线。当学生将这些重要线条勾勒完后,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南亚位于哪些地理事物之间?大部分学生感觉一头雾水,举手回答者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这个问题问得太模糊了。哪些地理事物?它可以是山脉、河流,又或是宽广的海洋?选择的余地太多,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误导。倘若把这问题改成:“南亚位于什么山脉和什么大洋之间?”那么学生选择回答的内容就非常明确,也才有利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进程和方向。由此可见,课堂上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精心设计,具有明确的指向,陈述尽量具体化,突出启发性,切忌含含糊糊、不得要领。
(二)问题提出后,要学会等待、善禅橘册于倾听
【案例3】:《祖国宝岛—“台湾省” 》之景观图片欣赏
有一位教师在用课件展示完“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景观图片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台湾风景如何?学生回答:太美了,可惜没有去过伍陆。接着该教师进一步设问:我知道班上有位同学来自台湾,请举手一下。这时底下的那位台湾籍学生非常兴奋地举了手,并已做出要站上来发言的准备。可惜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他发言的机会,用了一句“哇,你这些地方都去过了,太让人羡慕了!”敷衍了事。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有一名台湾籍学生,为何不给他机会来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家乡呢?本来可以塑造的课堂教学亮点就这样无端地错过了。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发问或回答,切忌漠视与干涉;另外,问题提出后,不能一问完就马上叫人回答,要给学生留有充足且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空间。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倾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还应作中肯评价。
三、不可或缺的教学承转
(一)由已学知识承转到新知识:
【案例4】:《南亚》之“南亚的地形”
教师讲授:在讲南亚地形特点之前,我们回顾一下北美洲的地形特点。
北美洲地形呈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那么,南亚的地形特点又如何呢?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教师概括总结:
北部:喜马拉雅山地
三大地形区中部: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这样的教学承转不仅让学生回顾了已学知识,还鼓励他们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知识,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向更高的层次。
(二)由相互关联的两个知识点之间自然承转
【案例5】:《南亚》之“南亚的河流”
教师讲授:一般来讲,大江大河往往是地形地势的塑造者。一条大河经过的地方会冲积形成平原,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是由亚马孙河冲积形成的。那么,南亚中部的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主要由哪两条大河冲积而成的呢?
学生回答:印度河和恒河。
教师讲授:那这两条河流有没有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南亚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势制约,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区。南亚地形受河流影响,在中部塑造了广阔的冲积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
一个个发现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成为新教学内容的起点。同时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伴随每个承转引出的探究活动步步深入,让学生自主感悟到了“地形与河流”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微妙关系。地理课追求精细化教学,正是这些“功不可没”的教学承转保证了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顺畅。但值得一提的是:各教学环节之间那些不可或缺的承转,终究不是教学内容的重点所在,过渡时应该简化处理。
四、合理安排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一些学习任务或活动,也是课堂教学落实基本知识点、强化重难点的有效方式。教师在安排课堂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材“活动”模块里的题目本身就是很好的课堂练习,是对教材内容的及时补充,教师分发布置的课堂练习材料应该是在“活动”模块里的题目顺利完成的前提下进行,切忌喧宾夺主。
(二)课堂练习题的设计从标题到内容,都应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尽量新颖有趣、富于变化而又难度适中。
1、在标题用词方面,将传统的“填空题”改为 “这些知识你记住了吗?”,“单选题” 改为“你能找到正确答案吗?”,“连线题”改为“找搭档”,“读图题”改为“这些地理事物你熟悉吗?”,仅仅几个字的变化有时能于无形中激发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并通过练习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2、在内容选择方面,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除了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性的练习外,还可布置一些能够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发挥空间的题目。
(三)先小结后练习:初中生正处于智力发育成长期,接受知识容量较为有限,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大量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立刻“消化”成自己的知识,更别说灵活运用到题目中。因此,课堂练习前,教师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学生独立做练习前,教师对作业做适当的解释并先复习几个和课堂练习里相关的例子;学生开始做练习后,教师应在小组间来回巡视,及时给那些解题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必要的讲解。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在专业实践历练中不断加以锻造;树立“开放性”课堂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探究舞台,用创造性的“教”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切实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❾ 初中地理教学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一、抓住“灵魂”――地理图像
《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师应抓住这一灵魂,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把好“动脉”――地理活动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其认知水平重在感知,因此地理教学中应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多设计适应学生需求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来做、动手来画、动手来拼、动身来演,使全身心置身于教学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感悟。
三、联系“脊髓”――地理生活
地理生活即是地理课堂的“脊髓”,有了“脊髓”,大“动脉”里的“血液”才会鲜活。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
四、组装“大脑”――地理试题
地理试题就像人的“大脑”,可以对课堂教学做出有效的反馈。

阅读全文

与地理教学如何落实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1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7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6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9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4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