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1.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知识涉及面广,不仅有记实性知识还有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时既感到枯燥又难以掌握,抽象性知识也不少,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感,从而对地理课不感兴趣,甚至产生畏难的情绪,对知识的学习极其不利。利用多媒体技术进入地理课堂进行教学,通过制作地理教学软件,使讲授的知识具有动态感,图文并茂 ,再配上音乐,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上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实际中,我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比如我跟学生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经纬网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弄不清楚。经多媒体技术演示,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课后自做一个多媒体课件。经过多媒体技术演示操作,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还向教师提出了不少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很有帮助。
2.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出来。多媒体通过软件控制,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也可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如讲到青藏高原,首先显示一幅中国地图;然后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图上出现青藏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及其范围,让学生一目了然,再点击放大,在高原上出现高大山脉,直观地反映出"远看是山、近看是川",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景象;接着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在电脑上做练习,即时检查学生是否掌握这部分内容。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使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把书本死的图片,通过幻灯片或者动画形式来展现,成为活灵活现的活知识,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运用多媒体技术,扩大课堂的容量
地理知识涉及的范围广泛,包罗世界各地、各民族,有众多的地名、地理事物。由于时间和资金的问题,不可能学到什么地方,就去到当地亲身体验。而单凭教材和地图册,学生觉得知识是抽象的,有时还因国外的地名多而弄得晕头转向,从而害怕学习地理知识。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该国家或地方的资料,让学生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抽象的知识感性化,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该知识。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使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授中国行政区划的内容,以前差不多要用两节课的时间,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后,用一堂课的时间就可学完,还可进行相关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反馈的信息得知,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这方面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扩大课堂的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4.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发挥学生学习主导地位
多媒体是现代化教学工具,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绝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致使学生感觉是看老师演戏,这样反而达不到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作为教师首先应当把握住多媒体技术地位和作用,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避免出现,教师成多媒体课件的解说员学生成了旁观者的现象。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动画教师讲解"地球的运动"这一难点知识时,让学生来播放利用电脑制作的模拟演示教学软件: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配上简洁的解说词,再辅以一些形成性练习加以巩固,这样师生互动进行别具一格的教学模式,学生注意力集中,印象很深,学得兴趣十足,掌握得也比较牢固而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5.多媒体技术使用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在地理教学中并不是每节课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应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处理好用还是不用,或是怎么用的问题,避免出现由于学校的鼓励而运用多媒体的"盲从"误区。如在进行"三圈环流"的教学时,运用多媒体动画不一定就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运用简单幻灯片板书板画更能够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三圈环流的基本原理。地理教学中引入激趣的方法很多,利用时事新闻引入,利用生活实例、身边的现象引入,利用名人诗词、民间谚语、漫画引入等,但都要讲求科学性、针对性、适当性原则。如学习天气系统时,可引用"凤凰"台风对我国的影响;讲述水污染时,可结合太湖绿藻事件、吉林石化厂爆炸事件,等故事性讲述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在水循环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先思考古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一千古名句是否有科学性错误;在学习月相变化时,也可以用古诗隐含的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引用"杨柳岸晓风残月"、"月落乌啼霜满天,夜半钟声到客船",让学生根据月亮变化规律,推测出大概是农历何时;在分析垂直地带性变化规律时,可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引导学生思考;等等。在分析环境、资源问题时,还可利用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漫画,作为解决相关问题的引子,学生往往热情高涨。因此在教学中,一定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不要一味追求使用多媒体技术,有时就是几幅简单的幻灯片就能达到提高学生兴趣,达到教学目的的效果。
⑵ 谈谈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三亚二中
朱洪源
在孙老师的课例中,我看到了任务驱动在教学中的作用,要向学生给出任务,就必须使学生懂得老师给学生与任务有关的材料,如果通过文字材料,就使学生趋向于阅读,在阅读中找答案,这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图片,又能让学生有兴趣学生的讨论,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教学生对新技术的理解,以及使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感兴趣,使学生跟着社会进步的发展而发展,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是有益的。
理工大学附中孙老师分析的是关于北京城市变化的这一段,她在整个课程中设计了三个组的活动,也就是用不同的组来进行的三个任务,其中的一个就是北京的城市变化、另一个是沙尘暴源地的变化、还有一个就是黑河流域的变化。然后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通过观察遥感图片,就是在这些任务的这种驱动下,学生来学会如何去做遥感的判读,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就必须得先把这个图片读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学习了遥感的判读。
所以就是任务驱动学生去学习遥感判读,而遥感判读本身在遥感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比较难的事情。尤其是孙老师选择的是北京周边土地利用的变化,它涉及的地物很多,影像特征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按照传统的我们真正去拿遥感进行判读的时候,我们是要通过野外的,也就是说我们拿着图像到野外去逐点来看,它都代表什么样的地物。所以在这问题上,孙老师选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城市北京做为案例,这不仅让学生容易看懂,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因为这就是学生家门口的城市,学生都有兴趣学习它。所以在没有让学生做野外的条件下,一下就使遥感判读很难的一件事情在学生眼里简单化了。所以,教学设计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当讲授遥感或者遥感的应用的时候,可以先获取我们家乡的或者是学校周边的学生很熟悉的这些遥感图,不用非得跑野外,在学生那种印象、记忆中的一些东西,就可以建立一些这种判读的标志,然后再进一步地去把它扩展到其他的一些地区。但在让学生读遥感图片之前,老师要把一些主要地物的颜色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但孙老师做的很好,她一开始给学生讲的判读的这些标志:什么地物在照片上呈现什么颜色,做到事先有例子。
所以。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影响是起到积极的做用,它可以使课堂生动化,问题直观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速度,使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但在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地理教学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一个方面是要注意我们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相结合,这个实际既包括发生在国内国际的一些实际的事件,那么更好的是联系到学生的生活中,在学生身边的这些实际内容。
第二个我们向老师介绍了一种在技术教学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就是任务驱动的这种教学模式,老师们可以来尝试这个模式的教学。
第三个方面我们探讨了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应该注意渗透地理学的一些基本的思维方式。
⑶ 如何找准信息技术用于地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找准信息技术用于地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的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找准切入点,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2、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时运用信息技术现行的地理教材编印的地理图形和图表,其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来理解有关的地理概念以及形成知识与结论。可将静态的图形图表和结论形成的过程,形象、生动、动态地展示给学生,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地理概念,又可以促使学生轻松地把握地理现象与原理的本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绘图能力,以及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突出重点和难点时运用信息技术地理教学中的很多知识点都与地理空间位置相关联,地理教学的难点往往就在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空间位置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单靠教师口头讲解和比划很难说透,而借助信息技术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时运用信息技术地理学科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较强的特点,地理事物纷繁复杂,时空跨度大,且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地理知识时,应该加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以利于学生理解地理原理,探究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5、借助信息技术提高互动频率就成为地理教学的必然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互动平台,有助于增加互动的频率,增加课堂容量,进而拓宽交流互动时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5、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创新能力时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强大的演示功能把平面的地理图像立体地展现给学生,动态地展现地理变化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理事物外部的形态和内部的结构,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视觉空间。
⑷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
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是新课标的主要理念。让现代信息技术走入地理课堂既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又是当今网络时代的一种必然。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轻松突破地理教学重、难点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地理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图、文、音、像、影并茂,能把教学中抽象、深奥、靠教师讲解、挂图、板书讲不清、道不明的重点、难点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将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计算机多媒体能展示存在而又不能亲临实践的地理景观,可以展示地理现象的演变规律,从而使地理教学不受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的限制,优化了地理教学过程;通过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了教学效率。
⑸ 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到地理课
一、立足学生学习局限,拓展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平时忙于中考学科的学习,地理信息来源单调,运用网络学习的机会较少,多数学生缺乏对地理的感性认识,因此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我对学生经常性地进行调研,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利用我们靖宇七中学媒体进教室的实际条件展开教学。我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地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例如:我针对教材的单元设置,分为几个大的专题,如天气和大气运动、海洋和陆地的运动形式等等,充分利用央视十频道的《探索发现》、《网络探秘》等科教栏目的影视资源,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选取和教材密切相关的片段整合,进行专题教学。根据学生反馈和学习检测,我发现,平行班学生学习兴趣较高,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地理学科的信息量,另外进行专题教学,加强和学生的学科专题意识,一则使学生有了直观的知识结构,二则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复习,这种由分散的知识点组合形成知识结构,通过教师引导,将内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声形并茂的逼真情境
利用影视资料、自制动画、景观图片、地图等手段,为地理教学营造声、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逼真的情境,其效果是任何形式无法比拟的。营造地理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通过内心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课件的片头加入视频影像歌曲等,当学生一进入教室,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首首熟悉的歌曲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一边欣赏一边还可以听到优美动听的解说,让学生处于一
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只有对地理学科有了兴趣,才能品味地理、把握地理。有助于学生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因为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维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又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这种情绪在一定的情境中极易产生,因此,利用课件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气氛,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1)应采用适量的音频资料
要制成丰富多彩的课件,借此充分调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应采用适量的音频资料,因为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2)运用多媒体技术因材施教。
上课时可因班而异,除了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外,不同的班级做到因材施教。班级之间的学生能力有差别,教师可根据各班的认知结构水平,学生能力来设计运用教学课件。在同一班学生的教学中,也可针对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进度。多媒体对个别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它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又可照顾学生学习上的个别差异。这样,不但能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也有助尖子学生的培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共同进步。
二、改变传统的课件以文字主,努力构建以视频为主、图片为辅的课件
我回避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后教师容易陷入的误区和怪圈,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实际问
题,我研究探索,形成一些初步对策:
(一)努力构建以视频和图片为主要内容的课件
根据心理学和认识学理论,人对图片和视频接触最为敏感,记忆最为深刻。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这个规律。我结合教学内容,努力构建以视频和图片为主要内容的课件,例如《地球的公转》一课,分为:公转的方向、公转的周期、五带的划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四个小栏目,我对每一个小栏目采用了一个视频加四张图片的组合制作了本课课件,对于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这个难点,我格外准备:包括什么叫直射点、南北回归线和赤道、直射点季节运动的轨迹三个子栏目的视频设计和图片展示,同时附加两个拓展知识面的小知识:地球运动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与地球公转的关系。文字大幅压缩,除了一个必须的归纳表格,全部字数仅
仅三十余字。并形成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如:二分在赤道的路上飞,两至在回归道上奔等。
(二)制作朴素明快的课件
教学中根治课件制作过于花俏,以及以放代讲的“多媒体教学综合症”。根据教学观察,课件制作水平虽然较高,但是课件穿插了太多的卡通动画,本来卡通动画只需在导学部分应用,能调动课堂气氛即可,却一再使用,使得学生被和教学关联性不强的卡通动画干扰,极大的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据此,我制作课件本着朴 素明快的原则,对视频和图片是反复推敲,充分保证引用资料与教学的密切度。
此外,我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注重体态语言和教学口语表达,杜绝以放代讲,使学生与本人能够形成有效的双向互动——人人互动,而不是“人机互动”,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体态语言和教学口语表达将注意力放在学习内容上。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中,传统的一些挂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而其内容又是静态的、无声的,给学生的印象依然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而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恰恰弥补了地图教学的不足之处,加大了课堂密度,又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学生即练就了读图能力的培养又获取了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
三、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旨在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初中地理学科的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区域性,它涵盖了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很多方面,兼有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内容,涉及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部分。而多媒体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突破空间限制的巨大的信息库,加之它强大的处理、综合信息的功能,这一特点在和地理学科教学的融合中,可以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对基本知识的落实和一些课堂上较难表达的地理知识、地形地貌、可以分专题到在有关网站上查找相关资料,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文、声、像材料,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组织课堂教学。这种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将大量的资料呈现给学生,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在说明地理知识时材料集中,简明准确,省时省力,从而达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大大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四、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突出重点、淡化难点,紧跟中考命题思想,摒弃题海战术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多媒体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地里教学有两个“极端现象”:其一是非中考学科,学生对此不够重视,其二该学科综合性大,许多知识点学生难以接受,导致的教学质量两极分化。有鉴于这个客观因素,我在进行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划分为三个层次,在习题练习上有不同程度的倾斜。
(一)制作课件时应仔细分析划分习题的难易程度
制作课件时将习题仔细分析难易程度,划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大胆的跳出习题册的拘泥,重视自主命题和交流命题,根据中考的命题动态进行试题研究,同时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交流命题,借鉴吸收其他教师的命题经验和成果,将这些习题应用在教学训练过程中。
(二)对学生进行习题练习时,课件体现“标准化作业”教育
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教学、练习、讲评的各环节的需要,制定出一定步骤的课件,让学生再做练习时,按照步骤依次完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第一步课件出示材料,学生阅读题干,找出关键词语。”
⑹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有哪些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教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因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它直观性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得出的几点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创境激情整合,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的地理事物、情景、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认识地理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辟广阔天地。如“海路变迁”一节,播放惊心动魄的地震和火山爆发过程的影像资料,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唤醒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的学生便问:“我们这儿能否发生火山、地震呢?假如发生怎么办?”我因势利导地说“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的关系。”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地理变化过程,生动和直观地演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学生思维的闸门得以适时开启,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收集、整合地理信息,营造合作学习气氛
信息技术整合与地理教学中,可以全面提高学生感知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不仅成为自主学习者,而且在学习中营造与他人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如在“中国民族”内容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我提前让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收集关于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各种地理信息,上课时,各小组派代表向大家发布的所收集的信息。有一位同学说:“我是满族人,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满族人不吃狗肉的由来。”有的同学载歌载舞唱起《珠穆郎玛》、《草原牧歌》等少数民族的歌曲。还有的同学收集了 1980年版的从一角到十元的人民币,并向同学们介绍正面图案的人头像都是哪一少数民族的。通过信息技术把信息传播给学生,让学生收集身边的信息,培养处处留心皆学问的良好习惯。通过相关地理信息的收集,扩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交流等能力。在整合信息过程中,他们深深体会到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重要性,最终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资料的来源、认知的工具、合作交流的平台。
三、借图、曲生情,培养学生爱国热情
美丽的景色,动听的乐曲,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还能借图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地理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地理教材的优势,运用信息技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配以相应的图片、乐曲,将学生引入教学内容所讲述的氛围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例如,我在讲述“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河流”时,先播放《歌唱中国》这首歌的 MTV,让学生在音乐与画面的交相辉映中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伟大,领略到祖国壮丽山河的画面、铿锵的歌词、激昂的旋律所表达的无比自豪之情,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比热爱。然后对学生说:“你们想详细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形和河流吗?”此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然后,向学生展示我国五种地表形态,及长江、黄河等河流。使学生对我国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的交错分布及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象一目了然。从而激发起他们为祖国多彩的地形、地貌而感到骄傲,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达到借景生情的目的,真正的做到寓教育与教学之中,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总之,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应做到有机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⑺ 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简称“3S”技术,它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三者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具体应用3S技术的过程中,一般GIS负责定位,RS负责对数据或信息的采集,GIS负责对所采集的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这使其能够在诸多领域之中发挥作用,如农业、环保、交通。当然,3S技术之所以能够有效应用,与GPS、RS、GIS三者所具有的特点息息相关。其中,GPS具有的特点是实时性、全球性及精确性等,这使其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不会受到气候条件的干扰,连续作业,精准定位与测量;RS具有的特点是感应距离远、感测范围广等,这使其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能够获取远距离的电磁波信息,并对其予以处理,从而满足人们所需的图像或信息;GIS具有的特点是信息处理精准、信息分析到位等,这使其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能够灵活地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分析和处理信息,为人们提供使用价值较高的信息。
⑻ 如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
教育技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更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我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谈谈我对二者整合的点滴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地理整合的必然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已经成为目前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显着标志。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高科技时代,传统的教育已经不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现代技术手段成为迫在眉睫的引用工具。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教与学之中,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整合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信息技术与地理整合的误区
信息技术于地理教学在整合的过程中存在不少误区,其中最为突出,最为普遍的是以下两大方面:
1.变传统“满堂灌”为新式“满堂灌”
传统“满堂灌”的教法,大家都知道,而这种新式“满堂灌”主要表现为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呈现过量的繁杂的信息:一幅接一幅的图片,一段再一段的文字,一个又一个的动画,甚至图文声像纷至沓来,令学生目不暇接,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何谈学生的主体性?这不正是新式的“满堂灌”吗?
2.教师成了专职的放映员、解说员
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把所有的知识点、每一个活动甚至包括教师必要的知识讲解,都通过图像、文字、声音显示出来,课堂中教师很多时候仅仅充当放映员、解说员的角色,教师被课件牵着走。殊不知多媒体教学软件无论制作多么完美,也只是一种教学媒体,绝对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什么才是真正的整合
当前许多地理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学整合的认识就是认为如何研发适合中学地理新教学要求的课件展开教学,这就是整合了。这只是其中一个层面,另一个层面是如何为学生构建数字化信息平台,让学生处在数字化环境之中,学生能够把信息技术当成一种工具,能够运用它来获取、分析和应用信息,主动学习。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课中,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将一些地区的气候资料变成数字化学习资源并展示这些地区相应的民居景观图及简介),然后提出问题:“请说出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和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据需要解决问题,学生上网进行自主探索,将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接着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进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达成对这一问题的共识,再到全班,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班级交流(学生发言或通过网络平台演示),得出结论,实现意义建构(总结出民居与当地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我想这才是整合的更深层次的理念。
四、信息技术与地理整合的方法
1、因势利导,适当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它往往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自己学习的信息,选择学习的途径,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而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学最大的优点可以通过交互功能实现人机对话,通过对话学生可以逐步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形成学习的主体地位。地理教学中图像内容较多,如果能巧妙地使用交互特性进行教学,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手段的使用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的实情,现在不少学生连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都不具备,最好少用网络教学,否则大量繁杂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一无所获。较好的是可借助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随后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阅读,寻找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2、兴利除弊,客观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课件及网络教学固然有其它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它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地理挂图、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地理模型的直观空间结构功能,录像机、影碟机的操作简单、快捷实用,板图板画的直观、实用等,是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比如,有关地球形状的教学,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难以建立起空间概念,无论是课件中动画的地球,还是静态展示的地球图片、经纬网等,都不如拿个地球模型——地球仪,来得真切。选择时要遵循的唯一原则就是:谁最能说明问题就用谁,千万不可为了展示现代教育技术而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什么教学方式,都有其一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关键在于如何扬长避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