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设计有效的地理作业
如何设计有效的地理作业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有效备课、有效上课的基本理念已经被大多数老师所熟悉和认可,并在此基础上涌现了大批优秀的教学设计和优秀教学案例,然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却被不少教师所忽略,那就是有效作业设计。有效的作业是有效课堂的延续与补充,它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无效的作业将给学生增加负担,疲于应付,养成“抄袭”作业的恶习,甚至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精心设计作业是整个有效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有效作业设计的共同特点,供各位同仁共同研究、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 针对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动物园里的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领导指示员工加高围栏,从10米加高到15米,第二天,袋鼠又跑出来了。动物园领导大发雷霆,要求员工将围栏从15米加高到30米。这时,旁边笼舍里的长颈鹿哈哈大笑,对伙伴们说:“我敢打赌,如果这帮蠢人不关好笼门,围栏加到100米也没有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解决问题没有针对性,不会完美解决问题。同样道理,作业设计也必须要有针对性。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学情,教学内容灵活设计作业,为学生“量身打造”作业,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都能够进步,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 兴趣性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一定的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建设性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途径,用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这需要我们多联系身边的事物,将有趣的事物与作业有机的结合起来,便可提高学生对待学习的兴趣。例如:通过让学生利用一个熟鸡蛋来当做地球,从中画出”全球气压带与风带”。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掌握了动手实践的能力还能强化记忆。毋庸置疑,让学生对着课本死记硬背效果难免差强人意。而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来合理有效地布置作业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层次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5分是他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3分就是他了不解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所能达到的程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快乐。”因此,如果我们让能力较差的学生去完成难度较高的作业,不仅不能让他们体验脑力劳动中成功的快乐,反而会深受打击,甚至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而让能力好的学生去完成一些基础性的作业,不仅难以提高他们的能力,更会因“任务太简单”而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长此以往,这类学生也慢慢失去了对作业的兴趣。因此,这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进行有层次的作业布置。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作业任务。这样既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考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还能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快乐,是真正有效的作业。否则,学生只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在无效作业上而无法真正的提高自身能力。
四、 探索性
学生完成作业也是一种学习活动,而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更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对地理知识、技能和地理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动的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自身情况,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完成地理作业过程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像观察类作业与调查类作业就很容易使学生达到这样的目的。
(1)观察作业。观察是思维的窗户,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如:在旅游的时候,观察当地典型的植被,有助于自然带的学习。
(2) 调查作业。调查活动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身边的一些事物,从中收集一些信息,从收集的信息中发现问题,从而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人文地理中工农业以及人口方面的信息,可以通过调查来更好的理解掌握。
总之,地理作业过程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系统,从习题的选择、布置的形式、作业的批改、反馈等,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我们去研究、推敲,只有尽可能地优化每一个环节,才能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才能促进学生健康良性发展。
⑵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主要有哪几种方法各自有何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主要有:
原型法:简单实用,适用于小型的GIS工程设计。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分阶段实施,文档驱动,上一阶段的结束是下一阶段的开始,方法成熟,但灵活性不够,适用于需求明确,大中型GIS工程设计。
面向对象方法:阶段划分不明显,阶段之间无缝迭代,需要多次反复进行,是当前GIS设计发展的方向。
以上是几种常用的设计方法,在具体的GIS工程设计中可能会几种设计方法交互使用,以期达到最好的设计效果。
详细内容可参阅吴信才或李满春编着的《GIS设计和实现》等相关书籍。
⑶ 地理教学方法有哪些
初中地理教学涉及众多的地理现象以及地图知识,传统的教师单纯讲课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学生。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恰当使用现代技术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但同时又不能摒弃传统优秀的教学方法,如课前预习。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地理教学方法,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地理教学方法
1、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实物展示、直观教具(如模型)、示范性实验等,使学生通过观察而获取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供展示的对象有很多,而且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演示的范围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好。
2、地图法。地图法是指在地理教学中,老师运用各种地图,使学生获得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技能、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地图成为地理学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纲要法。纲要法,又可以称为“思维导图”法,是一种利用由字母、文字、数字或者其他符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教学辅助工具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简单扼要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
4、探究法。探究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归纳等途径进行探索,发现并掌握相关原理或结论的教学方法。
5、生活教学法。活教学法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
地理教学感悟与看法
一、加强课前预习
在地理教学中,提高效率意味着学生需要将教师上课所讲内容完全吃透,不影响下一节课教师继续讲授内容。要做到这一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格外重要。比如在学习“世界的气候”时,教师就可以有目的地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南北半球同一纬度同一经度但不同的气候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这种气候与别的气候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这个纬度其他地区的气候是什么?海洋在这种气候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让学生自己进行预习,自发寻找资料。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要留下自己的疑问,留待课堂上同教师、其他学生一起讨论,最终合作解决。这样的预习活动往往能显着增强地理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课前预习是优秀的学习手段,所以想要切实提高地理教育教学的效率,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必不可少。
二、加强教学多媒体的使用
科技的发展给教学带来了许多便利,多媒体便是其中的一种。多媒体能将图片、语言、文字、声音、图形等直接表现出来,再加上课堂上教师与多媒体、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初中地理课上,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本知识。如“地球的地貌”这一节的知识点较为抽象、复杂,仅凭教师的口头描述,学生无法全面地想象到地球的演变过程,此时多媒体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教师可以用一个动图来演示地球漫长的演变过程:海洋变成了大陆,绿树成荫演化成了戈壁荒漠……这样的教学形象生动,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课堂所学内容,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进行合理想象
中学生正是想象力丰富的时候,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加以合理的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如在学习“中国的版图”时,让学生想象中国地图的样子像什么,陕西省的轮廓像不像是一个坐着的兵马俑,就像西安旅游景点中秦兵马俑坑中坐着的那个?内蒙古自治区的轮廓像不像一只在内蒙古大草原展翅高飞的雄鹰?甘肃省的轮廓像不像一只锻炼身体的哑铃?至于东南各省的轮廓并不怎么分明,那样就可以连起来想象,比如湖南和江西两个省份像不像一对情侣在接吻等等。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进行思考,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见解,教师进行纠正,这样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记忆得更加深刻。都说语文应进行合理想象,其实任何学科的知识都应该进行合理想象。
四、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学生会想,如果生活在某个朝代,那么就可以完整地掌握那个朝代的整个历史脉络了。同理,学习地理知识时,学生也会想如果生活在那个地方,那么就能清楚当地的气候、当地的地理环境对自身生活状态产生的影响。由于学生有这样的诉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如在学习“世界的居民世界的聚落”时,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来教学:首先,向学生展示需要了解的聚落的相关图片,如展示东南亚高脚屋的图片,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其次,设想东南亚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假如学生生活在潮湿闷热的地方该如何生存?最后,教师可以讲一个与东南亚聚落民居形成的原因与过程相关的故事来更好地展现这节课的内容。唐代杜牧有一首诗中写道:“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这说明学习不能只顾着表面热闹,更要将知识内容融入进去,情境不应只是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或活泼多样的操作活动,其必须暗含着学生必须明白的课堂知识,能激发学生思考,能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发展能力和智力。
地理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与学生不能因为地理在中考中的地位不高就忽视地理知识的教学。初中是连接小学与高中的重要一环,这一环上任何一点的缺失都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及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教师与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到地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让地理学习成为学生日后更好发展的奠基石。为此,地理教师应该潜心钻研新课改所大力倡导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其进行恰当、灵活的实践运用,相信每一个地理教师都会钻研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
⑷ 新课改地理教学设计从哪些方面入手
1.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新课程标准首先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当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不仅要看广度,还要看深度。倘若一味追求活跃课堂气氛,动不动就让学生讨论,很肤浅的问题也要让许多学生发表见解,课堂上看上去热热闹闹,事实上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为此,要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深度,教师必须切实做好学生的引导者:①适时设计知识或问题情景,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前台,使学生充分体验在自己努力下完成学习任务的乐趣;②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参与意识不强的学生,应热情鼓励,并帮助他们改正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使他们及时走出学习和发展的困境,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③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能力。
2.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教师还需把课本中由因到果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索和研究。例如:在讲授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知识时,教材是按照先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然后进行成因分析,再说明其影响的顺序进行编排的。我在这一节教学中则大胆进行尝试、创新,打破教材这种既定的由因导果的常规教学思路,新课导入时别出心裁地出示以下材料分析题:
图瓦卢是太平洋上面积仅为26平方千米的弹丸之国,由9个环形珊瑚岛群组成,岛上的居民在这里安居乐业、世代相传。但近年来却发现这里海平面不断上升,岛上一些低凹地区房屋差不多已跟海面持平,海水涨潮时随时都可能淹到居民的家门口。2003年,图瓦卢国家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宣告失败,将要放弃自己的家园,举国移民新西兰。请问:造成这里海平面上升、迫使该国集体移民可能有那些原因?
该材料一呈现,学生就活跃起来,有的说可能是这个原因,有的说可能是那个原因,最后经过仔细分析和积极讨论,学生找出了海平面上升的根源在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从而引起海水上涨,而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又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虽然最终得出的结论与课本一样,但教学过程和效果却大不相同,前者是简单的接受性学习,当教师由原因分析得出每一种结果,学生都会顺理成章地认为“那是当然”。而后者则带有一种发现学习的特点,通过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一个“可能有哪些原因”给予了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而学生得出的每一个结果最终得到了课本的证实,其情感体验就与前者截然不同。
3.重视演示操作,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
地理是一门空间概念很强的学科,许多知识需要学生展开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如地球的运动及其意义,时区、区时、地方时的计算,冷锋和暖锋,气旋和反气旋等等,这些知识均需要学生具备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总发现有的学生无论老师怎么讲也弄不懂,归根到底还是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阻碍了对这些抽象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呢?实地考察当然是最好的办法,但由于受现实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经常作实地考察,这就需要教师勤动手动脑,精心设计课内演示操作。
例如:在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中,“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一个难点,虽然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所占的篇幅并不多,但直射点的位置直接关乎到接下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教学,而实际上光凭教材中给出的那两段课文和插图根本就无法理解过来,本人在教学就曾遇到许多学生常问起:“地球是怎样一边自转一边公转的?太阳直射点又是怎样随之而移动的?”于是,本人就在课堂中做以下的模拟演示:以讲台面代表黄道平面,在其中央放置一电灯泡代表太阳,取一地球仪代表地球,将地球仪上赤道的某一点正对讲台中心的灯泡,然后手持地球仪按照自转方向紧贴讲台边框水平地慢慢滚动并逆时针绕讲台一周,在演示过程中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地球仪滚动(即地球自转)的同时绕讲台一周(即地球公转)时,地球仪上紧贴讲台边且正对电灯泡的点(即太阳直射点)变化。同学们怀着好奇而兴奋的心情观看整个演示过程,当他们看到地球仪绕讲台滚动时地球仪上紧贴讲台边且正对电灯泡的点在不断变化,心中的疑问和困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了。
⑸ 地理处理的方法及适用范围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换填垫层法、强夯法、砂石桩法、振冲法、水泥土搅拌法、高压喷射注浆法、预压法、夯实水泥土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石灰桩法、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柱锤冲扩桩法、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等。
1、换填垫层法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量,加速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防止冻胀和消除膨胀土的胀缩。
2、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软-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不严的工程,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主要用来提高土的强度,减少压缩性,改善土体抵抗振动液化能力和消除土的湿陷性。
⑹ 如何进行地理教学设计
过去,我们称之为“备课”,而如今叫“教学设计”。它们之间不仅是名称的变换,而其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如何为初中地理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呢? 一、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1、地理教学设计的课程理念 过去,我们教学地理紧紧围绕教材知识、地图表格、地球仪等,以及几年来电子信息、电子备课等多种手段。在地理课上,老师们取得了显着的成绩,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夺得了辉煌的成功。这一点,人人皆知,不可否认。然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新课程.新课改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这大大促进了地理教育者进行地理改革的积极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一心一意地投身到地理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来。他们对地理的教育教学探讨得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他们一致认为:地理的教育教学要开启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对这些有着强烈的时代感、责任感、急迫感的教育新理念,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2、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2)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科学方法。(3)教学设计是操作和规划教学活动的程序和过程。(4)教学设计是以反馈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5)教学设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应用性学科。 3、地理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相关理论和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教学的预谋和筹划,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它先从“教什么”入手,对学习者,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进行分析,然后从“怎么教”入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恰当的媒体,对教学绩效做出评价,以确保教学和学习获得成功。 二、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设计过程 1、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1)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设计。 (2)设计教学策略,即教学策略设计。(3)进行教学评价,即教学评价设计。 2、地理教学的设计过程(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的分析是进行课堂教学策略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影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直接影响对学习水平的确定和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陈述,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效果等等以后各个环节。(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标是教师和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南和出发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所的依据,同时也是评价教与学活动的依据。教与学的目标是影响教学策略的制定和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制约教学策略的关键。教学策略是否有效,一般是以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为标准的。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 教学策略的设计、选择与实施的各个阶段,不可能离开理论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的背后,必然会有相应的理论或原则作为指导,有时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发生的。(四)了解实际环境条件 为了使教学方案更加具有针对性,方案的制定应以一定的因素为基本依据,其中包括三个内容,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作为教师在这里应该深入全面地把握这三个因素。(五)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策略解决战略问题,而教学方法解决战术问题,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确定 所谓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可以定义为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七)教学媒体的选择 教学媒体的选择是教学传递策略重要的内容,是教师设计教学时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众多的可供使用的媒体,我们需要回答怎样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依据什么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媒体选择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高低。因此,树立正确、科学的媒体观是教师的当务之急。(八)确定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 确定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将前面确定的各个教学要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以一定的结构关系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流程。(九)形成可操作性教学设计方案 需要将前面各部分的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落实,要充分考虑前面各项研究,汇集各种研究内容,将其综合化、系统化和具体化,最后产生一个由一系列表格组成的,具有真正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策略方案。 总之,我们教学的一切是为了学生。只有你设计的空间越大,学生思考的面就越广,学生的思维更容易发展。如果你的设计很死板,是固定的模式,是无懈可击的真理,那么说明你并没有真正懂得地理教学设计的含义。
⑺ 高二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1.高二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1、了解大西南的范围、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
2、理解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理解大西南发展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
3、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由此会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关系。
4、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和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是流通领域中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以及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交通运输对于沟通各地区联系、保障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大西南地区是我国腹地广阔、资源密集、发展潜力的地区,而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交通不畅是诸多因素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一、区位条件
1、相对位置
大西南地区包括川、滇、黔、桂、藏三省两区一市。
2、经济地理位置
⑴属于我国边疆区,与越南、老挝、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国相邻,毗邻国家经济比较落后。
⑵为我国内陆腹地,远离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
⑶为我国战略大后方,具有国际区位优势;
⑷从发展来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该区将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⑸三峡工程的建设、重庆直辖市的成立使得本区区位优势明显增加。
二、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
1、自然条件:
⑴地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势起伏大。
⑵受地形地势影响,区内气候多样,差异很大。有XX带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山气候等。
⑶区内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
⑷河流众多,但航运条件差。
2、资源条件
(1)西南地区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分析
西南区(不包括西藏)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23.3%,人均超过全国19.2%,潜在价值高。其中,农林和矿产资源约各占一半,利于工农业协调发展。
(2)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察胡大,而且地域组合好。钒、钛、锡储量居世界首位适宜于发展成为钢铁、有色金属、原材料生产基地。
(3)能源资源: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70%;四川天然气储量居全国首位;贵州省是我国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广西北部湾油气资源前景看好。
(4)农林资源:四川盆地物产富饶,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滇南谷地是我国主要羡掘的热带作物基地。本区生物资源和物种资源居全国首位。
三、社会经济条件
1、本区地处西部地带的内陆边疆,又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2、新中国成立后,本区发展变化很大,现已建立起钢铁、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区域经济已经形成一定的基础和规模。
3、本区交通运输已经成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是西南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四、西南地败派拦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及对策
交通运输是制约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交通建设,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是西南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学生阅读最后一自然段,结合现实谈感想。
作业布置:
举例说明西南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讨论]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大西南应怎样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2.高二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1、了解GIS的基本构成。
2、了解GIS的基本功能,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3、会使用常见的GIS产品,能使用电子地图查询所需信息。
重点与难点:
GIS基本原理;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导入:探索活动:问题:GIS是如何做到预防犯罪的?(学生答)其操作过程是什么?
(犯罪地点)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分析(空间分析)——分析犯罪频率与犯罪模式(哪些地方易发生哪些案件)——据分析信息,分配警力
问题:GIS具有哪些功能?空间分析(犯罪的空间分布),模式分析(犯罪案件与其它因素的相关性),趋势分析(分析哪些地方可能发生案件),决策应用(分配警力)
一、GIS
1、概念: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系统。
2、功能:
制作电子地图数据采集
空间查询数据分析
空间分析决策应用
模拟空间规律和发展趋势
3、工作流程:如P96图
4、构成: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其中软件是核心)
GIS与其它系统的区别
GIS有别于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GIS具有以某种方式对空间数据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数据管理,这GIS是能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的DBMS,GIS必须包含DBMS。
GIS有别于MIS(管理信息系统)。GIS要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库共同管理、分析和应用。MIS则只有属性数据库的管理。
GIS有别于地图数据库。地图数据库仅仅是将数字地图有组织地存放起来,不注重分析和查询,不可能去综合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深层次的空间分析和提供辅助决策的信息,它只是GIS的一个数据源。
GIS有别于CAD系统。二者虽然都有参考系统,都能描述图形,但CAD系统只处理规则的几何图形,属性库功能弱,更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
GIS:突出空间数据,反映的信息为地理信息。
二、GIS应用:(可以解决的四类基本问题)
1、与分布、位置有关的基本问题
显示了GIS对信息空间表达的功能,它实际是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
(1)对象(地物)在哪里?
(2)哪些地方符合特定的条件?
2、趋势分析:
传统地图:某个时间的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
GIS:可以表示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因此:可以分析该地物的发展趋势,即回答:从何时起发生了哪些变化?
3、模式问题:
对象的分布存在何种空间模式?即揭示各种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GIS由许多图层组成,每图层都表示不同的地理因素,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的融合表示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三层数据:交通、人口密度、商业网点分布。
通过图层的融合可以看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用途:决策商业网点的布局。
4、模拟问题:利用数据及已掌握的规律建立模型,就可以模拟某个地方如具备某种条件时将出现的结果。
即回答:如果……将如何?
高程与被淹没地区的关系温室效应与海平面上涨的关系。
三、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功能的应用:
电子地图空间查询空间分析空间模拟趋势分析决策应用
1、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电子地图、查询
2、规划:决策应用
3、道路交通管理:查询——决策应用
4、抗震防灾:分析模拟
5、环境管理:分析、决策
3.高二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一、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通过实例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和转出区地理环境有利与不利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
2.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能通过案例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文材料了解什么是产业转移,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结合案例理解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和转出区地理环境有利与不利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读图,学会利用图表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4.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有利与不利影响,培养学生“一分为二”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身边地理现象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探究意识,感受家乡经济发展的变迁,树立热爱家乡、报效家乡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能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理是一门与人类生产活动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读下面两段材料,你能不能指出它反映的是什么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对两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分别有什么影响?
讲授新课
学生: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教师:及时点评和总结学生的回答。
(1)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市场萎缩;就业压力加大。
(2)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在转型初期确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这些困难的出现都是暂时的。对于佛山当前来说,陶瓷属于夕阳产业,只有它转走了,才能给朝阳产业腾出发展空间,更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3)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小结:产业转移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此外,产业转移的影响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迁出地如此,迁入地亦然,关键是如何取其有利,弱化不利。
4.高二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教材结构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陆地上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密切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运动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又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按照这样的思路,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述了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运动更新,即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一、引言部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引言以简短的文字,说明了陆地水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及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这部分应讲清水资源的概念、陆地水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从水资源的概念自然过渡到陆地水体类型。
教法设计
我采用了“目标题目化导学”方式,用投影显示有关题目,让学生看书后回答。
二、陆地水体类型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介绍了陆地水的概念。然后从陆地水的来源入手,简要说明了主要的陆地水体类型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从各种水体的静态储水量和动态储水量两方面,着重分析了各种水体特点及其对人类开采利用的价值。
讲“陆地水体类型”时,首先从陆地水体的空间分布,讲明陆地水体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地表水又分为哪几种水体。然后从空间补给而言,明确陆地水的'补给来源,以及陆地各种水体的形成。
教法设计
由于这一部分内容的难度不大,我设计了几道题目投影出来,让学生自学,在书中找答案。另一方面本节内容较多,这样处理可以节约时间。
然后从人类利用水资源的角度,从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两方面分析。说明动态水资源是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并着重指出,对动态水资源的利用,应以不污染、不破坏和不超过其更新速度为前提,否则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在讲述人类可利用的水资源时,强调了两个数据,即陆地水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3.5%,人类目前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陆地水资源的0.3%,使学生认识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教材分析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主要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因此,这部分教材实际上是讲述陆地水的补给,其中重点介绍了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与陆地其他水体之间的水源补给关系。
教法设计
讲授“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时,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河流径流与降雨量关系图”和“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关系图”,使学生明确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流流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以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分析“河水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知道河流与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再以长江与洞庭湖湖泊为例说明湖水与河水之间的互补关系。
三、水循环及意义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最后部分,从陆地淡水资源更新的角度,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水循环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对前面所述的海洋水和陆地水等有关内容的总结。
教法设计
在讲解“水循环”时,我先播放“水循环”的课件,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完整地叙述水循环运动的全过程及其主要环节,并要求学生自己绘出示意图(一个学生上黑板画,其他同学画在本子上)。课文中重点介绍了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循环,对海洋循环只是稍带提及,教师可适当加以补充,使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全过程。然后总结“水循环”的意义。最后(如有时间),我打算谈谈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好的和不好的各举一例(如修水库和围海造田)。
四、作业布置
根据教材76页的“活动”,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可以作为课堂练习或家庭作业(视时间而定)。
5.高二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板书设计
火山的形成: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⑻ 地理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类比法教师把某一问题同学生已学过的另一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包括两种比较方式:①同类同型比较。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被比较的各点相同或相似,具有共同的特征,对比的结果是:两个被比较的对象具有共同的特征,如南北美洲地形的比较、亚洲与欧洲海岸线轮廓的比较都具有这种性质。②同类异型比较。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被比较的各点不同,对比的结果是:两种被比较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具有相异的特征,如秦岭、淮河南北河流水文特征的比较。欧洲与非洲气候的比较都具这种性质。
纵比法 将同一地理对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状况加以比较的方法。其目的在于了解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过去和现状,并推断其未来,明了其变化过程的规律。如地形演变各阶段上的不同形态,河流演变各阶段上的不同状况,气候演变各阶段上的不同特点,某国、某地区各时期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等的比较,都属于纵比法。
联系比较法 把两种地理对象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以揭示其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的比较方法。例如讲欧洲大陆轮廓时联系非洲进行讲述,可突出欧洲是海岸线最曲折的大洲。
并列比较法把分别独立的几个比较对象并列起来进行比较的方法。通过这种比较、能够明确被比较对象的共性和个性。例如,把黄河、海河、辽河几条河流并列起来进行比较,可找出每条河流的个性和共性,使学生认识黄河、海河和辽河这三条河流的个体和整体特征。
综合比较法 把不同地理区域或不同国家的地理综合体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比较的方法。它是一种对比要素较多,较复杂的比较法。多用于地理复习和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