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代历史地理名着
【正史地理志和疆域志】
1.《史记大宛列》(卷123)、《史记货殖列传》(卷129)
2.《汉书地理志》(卷28)、《汉书沟洫志》(卷29)
3.《后汉书郡国志》(卷19~23)
4.《晋书地理志》(卷14~15)
5.《宋书州郡志》(卷35~38)
6.《南齐书州郡志》(卷14~15)
7.《魏书地形志》(卷106)
8.《隋书地理志》(卷29~31)
9.《旧唐书地理志》(卷38~41)
10.《新唐书地理志》(卷37~43)
11.《旧五代史郡县志》(卷150)
12.《新五代史职方考》(卷60)
13.《宋史地理志》(卷85~90)、《宋史河渠志》(卷91~97)
14.《辽史地理志》(卷37~41)
15.《金史地理志》(卷24~26)、《金史河渠志》(卷27)
16.《元史地理志》(卷58~63)、《金史河渠志》(卷64~66)
17.《明史地理志》(卷40~46)
18.《新元史地理志》(卷46~51)、《新元史河渠志》(卷52~54)
19.《清史稿地理志》(卷54~81)、《清史稿河渠志》(卷126~129)
20.《通典州郡典》(卷171~184)
21.《通志地里略》
22.《文献通考舆地考》(卷315~323)
【总志】
23.《禹贡》 《十三经注疏本》
24.《山海经》 郭璞注 毕沅校
25.《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
26.《穆天子传》
27.《括地志》 唐•李泰等
28.《元和郡县图志》 唐•李吉甫、贺次君
29.《元丰九域志》 宋•王存
30.《读史方舆纪要》 清•顾祖禹
31.《大唐西域记》 唐•玄奘撰
32.《徐霞客游记》 明•徐弘祖
33.《禹贡锥指》 清•胡渭
34.《广阳杂记》 清•刘献廷
35.《广志绎》 明•王士性
【城市类】
36.《三辅黄图》 清•孙星衍,清•庄逵吉校定
37.《洛阳伽蓝记》 北魏•杨炫之
38.《东京梦华录》 宋•孟元老
39.《梦粱录》 南宋•吴自牧
40.《雍录》 宋•程大昌
41.《武林旧事》 南宋•周密
42.《日下旧闻考》 清•于敏中
43.《析津府志辑佚》 元•熊梦祥
44.《唐两京城坊考》 清•徐松
45.《北平录》 明•失名
46.《故宫遗录》 明•萧洵
47.《宛署杂记》 明•沈榜
48.《旧京遗事》 明•史玄
49.《旧京琐记》 清•夏仁虎
50.《藤阴杂记》 清•戴璐
51.《燕京岁时纪》 清•富察敦崇
52.《天咫偶闻》 清•震钧
53.《宋平江城坊考》 王謇撰
【方志】
54.《蛮书》 唐•樊绰
55.《吴地记》 唐•陆广微
56.《华阳国志》 晋•常璩
57.《酌中志》 明•刘若愚
58.《龙沙纪略》 清•方式济
59.《吴越春秋》 汉•赵晔
60.《寒山寺志》 叶昌炽
61.《龙江船厂志》 明•李昭祥
62.《吴郡志》 宋•范成大
63.《吴趋访古录》 清•姚承绪
64.《扬州图经》 清•焦循,江藩
65.《至顺镇江志》 元•俞希鲁
66.《百城烟水》 清•徐崧,张大纯纂辑
67.《泰州旧事摭拾》 俞扬辑注
68.《吴门表隐》 清•顾震涛
69.《越绝书》 东汉•袁康,东汉•吴平辑录
【域外】
70.《佛国记》 晋•法显
71.《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唐•义净原
72.《释迦方志》 唐•道宣
73.《瀛涯胜览》 冯承钧
74.《西游录》 元•耶律楚材
75.《异域志》 元•周致中
76.《岛夷志略》 元•汪大渊
77.《真腊风土记》 元•周达观
78.《长春真人西游记》
79.《西洋番国志》 明•巩珍
80.《西洋朝贡典录》 明•黄省曾
81.《东西洋考》 明•张燮
82.《殊域周咨录》 明•严从简
83.《海国图志》 清•魏源
84.《清朝柔远记》 清•王之春
85.《海录》 清•谢清高
86.《两种海道针经》 向达
87.《职方外纪》 (意)艾儒略
88.《安南志略》 (越)黎崱
89.《漂海录》 (韩)崔溥
90.《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日)慧立彦悰
㈡ 《汉书·地理志》由谁创作,为何秦汉以来被各个朝代推崇
这个《汉书·地理志》是由班固所着,在那个年代,想要走个远门都困难,这个班固居然将天下近百分之八十的地理地貌都记录下来,汇成了一本图册再加上文字记述,这样的东西就相当于现在的卫星啊,虽然不能实时定位,但是这样一本地图类型的书籍,怎么可能不发扬光大呢。
对当时的政府来说,中原是地大物博,但是要是不知道自己地区里面有什么那是很可悲的,于是这本书应运而生,为秦汉统一的中原集权的多民族国家制度提供了历史依据,这就是它作为一部正史地理志而被秦汉及以后的王朝特别推崇的原因。
㈢ 汉书地理志的介绍
《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历史的时、空不可分,故写历史必记及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