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变化是什么

地理变化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3-11 16:39:53

Ⅰ 地理环境变化是包括哪些因素的变化啊

自然因素: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地貌。

地理环境从长期来看是由自然过程形成的,因此大尺度的变化也是由于自然原因,例如太阳辐射的变化,地质活动,风化作用,成土作用等,而小尺度的变化通常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归根究底是由于人类数量增加和不当的生产方式引起的。

Ⅱ 2000过去年地理有什么变化

2000年过去了,地理有什么变化?基本上变化不大,除了一些火山爆发和地震之外,地形的改变不会太大,因为2000年时间太短了,只是气候变暖,污染厉害,原来是一万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现在污染也就看了二三百米空气污染比较厉害

Ⅲ 地球的地理变化。[简介]

第二节 地貌演化概述

太阳系乃由一块星云(大恒星爆炸所成之残骸)逐渐收缩而成,行星由偏远处密度较大星云收缩而成。一般成形之恒星系均有多个行星,每一成形类银河星座中间均有较大黑洞。

地球开始形成时,局部星云加速收缩,星云初始形状及速度决定其形成后之自转状态,星云聚集成球体后,大部势能化为动能,温度骤升,熔融成液态球体,并有大量气体围绕(地球总质量及半径大小最终决定物体逃离地球最小速度远大于气体分子均速,使得地球保有大量气体),远离中心之小部星云收缩形成月球。

地球表面降温凝固后,形成地壳,水凝结后成为海洋。地球内部液体旋转不稳定(主要为内外物质保持稳定转速时其角速度不同所致),加外来流星体之撞击,导致地表局部变形,凹陷或隆起。每一稍大星体冲入地球内部都会引发一大涡流,涡流冲击地壳,造成地表山峦起伏,冲击中心部位之地表抬升为高原山川,剧烈形成时有火山喷发和剧烈地震相伴,其变化多为沧海桑田式巨变。涡流之形状类似于喷泉,其边缘部分冷却下沉,造成其上地表岩层悬空,积累至一定程度,岩层断裂形成地震,地表总体下陷。陆地不稳定,其主因乃地球内部岩浆涡流之变化,造成岩层与岩浆层之间有间隙或冲突。例,今之喜玛拉雅山脉及青藏高原即地球内部岩浆涡流顶起而成,周边环太平洋沿岸即涡流之边缘部分,地表属下陷地层。

久之涡流乃消退,整个地球旋转趋于稳定,内外近于同步。隆起之陆地高山在自重压力下渐沉,底部渐熔化陷没于岩浆。因陆地多成一整体,形状怪异,中间有支撑难以速沉陷没,而边缘临海且地势较低,沉没易见,其下部渐消融于岩浆。其边缘多有与大陆山脉相连而悬空翘起者,悬空日久岩层断裂多引发地震而瞬间陷没,亦有某处因翘起而升高者。大陆中山脉高地经水流冲蚀,其土多下积,久乃覆于边缘已没山石之上,成为大陆架。大陆日陷,积土日覆其边缘,中裹有生物遗体,久乃接近熔岩,高温高压下熔融结晶而成为层岩,生物体所在处保有其形,乃为化石;继续下沉,若土层中有机物含量多,其有机物在高温高压下分解成石油,石油多析出聚为一体;继续下沉,高温下分解出天然气;继续下沉,高温高压,碳氢分离,碳析出聚为一体(多含杂质),为液态煤炭;继续下沉则整个熔化,成为岩浆,岩浆亦因各种物质液态密度不同而分层,相近者则融合。此时有小星体撞击地球对面,冲击波先将此处地表震碎起皱,随后岩浆涡流将此处顶起,成为高山高原。岩浆凝固处为火成岩山,日久风雨冲刷,土层流失而层岩出,此为层岩山,层岩日久崩裂,则化石出,继续崩没,则坚石出,坚石者,熔岩凝固而成之石也,称火成岩。液态煤凝固处,成为煤山(在下者为煤层)。石油被抬升上涌又流入低洼处,是为明油田,多数仍存于地下,其位置被抬升,成为普通油田。存有天然气处被抬升成为气田。其它各种金属液体或含金属液体溢出凝固,成为金山或矿山。《管子》云:“凡天下名山五千二百七十,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有九。山上有赭,其下有铁。山上有铅,其下有银。山上有银,其下有丹。山上有磁石,其下有金也。”小星体撞击处形成深洞,日久成盆地,岩浆大量喷涌处亦成深洞,久之亦成盆地。

此外,风吹日晒雷击寒暑之变化渐侵蚀地表,造成地形渐变,此为地表成形之次因。此成因对于局部山脉而言,多为积累达一定程度后造成山崩,山崩塌数次后,即降低成为矮丘。普通山峰千余年大崩一次,一次崩塌海拔降低幅度多为数十百米。火成岩之山石坚,崩塌需时较长。

冰川期之形成。此乃地球整体能态降低与大气环流同时作用之结果。大气于地球南北两极冷却下沉,其间水气冷却成雪沉积,积累达一定程度,两极冰盖遇星体撞击崩溃,或自崩溃,所成之冰山随洋流漂泊进入地球热带区域,带来持续全球性大雪降温天气,地球即于短期内进入冰川期。其间大陆有部分峡谷盆地可躲过冰川袭击。此后气温渐升,雪化冰消,地球进入间冰期。而今人以为全球以冰雪包裹而成之大冰川期在古则极难发生,除非太阳光变弱,或地球温度益低,而此当发生于将来。今人所知冰川遗迹,其实多古山地高原冰川,日久陆沉(或缓慢自沉,或遇星体撞击而沉),降低为低山矮陵,其冰川消融。

流星体之冲击,海水之潮汐,内外物质保持稳定转速时其角速度不同,三种现象对地球自转施加影响,导致内部铁核与地表岩层自转角速度不同,进而引发地理南北极与地磁南北极不重合。地球之总体自转亦因此而受影响,导致地理之南北极亦逐渐变化。只有遭受较大星体撞击,地磁两极方能产生剧烈偏转甚至于短期内颠倒。磁极颠倒即地球内外层相对转速方向改变,内外层旋转之角速度相同日久则地表磁场消失。地球自转轨道面与绕日公转黄道面偏离较大亦因地球成形后遭遇多次星体撞击而成。

自进入72帝王时代,人类历经数次小冰川期。较大冰川期来临后,全球可活人之地较少,其间最大者乃中国,此得益于众多高山峡谷使得大气环流受阻,造成局部山坳气候温和,可存活人数最多,而南北美洲近于全被冰雪覆盖,几乎不能活人,此亦是上古72帝王时代均定都中国之主因。

泰山始高,即当时之世界最高峰,华北平原相当于今日之云贵高原,乃喀斯特溶岩地形,面积也远大于今日。72帝王时代多定都于华北,其次乃河内关中,再次河南。

帝王时代初始时今青藏高原、新疆等亚洲中西部地区为西海,天下共有大洲九,各环海而成洲,神州面积最大,乃今中国所在地,帝王所辖, 其中山以泰山为最高。日久而陆沉,名山多有入海成岛者。后有数次星体撞击地球,有海抬升成山地高原者,亦有陆地陷没成海者。神州渐沉,风侵雨蚀雷击,近千年山即大崩一次,泰山日矮,今为小山。而西海隆起为高原陆地,海水四溢,此乃古之洪荒。海陆久变,乃成今日之形。古亚洲与北美洲相连,主因非古海面低而今海面高,实乃陆沉也。古地球整体温度较高,海陆沉浮之变较快,日久则地球温度日降变冷,海陆沉浮变缓。海陆沉浮之变,其速远过今人之意料。若无其它星体撞击,则地球原有之陆地日久皆没,陆上生物则绝灭矣。且星体撞击地球,其势能化为动能,没入地球,使其总体能态升高。

Ⅳ 近年来中国地理有什么变化

没什么变化,就是坏事做多了,山山水水都被污染,老家的耕地都荒废了,城市空气质量越来越差

Ⅳ 展现地理环境的变化是什么意思

从图中看出为数字地图,该地图可以查询某地的具体地址、分类查询某地周边公共设施、选择去某地的公交换乘方式和路线,以及查询某两地之间的路程等.而地理环境的变化无法查阅.
故选:C.

Ⅵ 1973午,中国有什么地理变化

析: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在中国地图上,把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就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D北方地区、C南方地区、A西北地区和B青藏地区.
解答:解:(1)A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态势.从东到西,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大致上呈现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2)依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不同,我国划分了四大地理区域,由于四区域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呈现了不同的自然特征,B青藏地区地势高、气温低,形成了“高、寒”的地理特征.本区是全国重要的牧区,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
(3)C南方地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是我国水稻的主要产区.区域内的长江源自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终注入东海.
(4)C南方地区地形为平原、盆地

Ⅶ 地理变迁

从地球形成后的几次大的构造运动来找吧
那样对于了解气候和地质方面都比较好的

Ⅷ 地理同一地区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一地区在不同时间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不同时间冷热状况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变化。

不同地点在同一时间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不同地区的冷热状况不同,从而形成了地球上的五带分布。

Ⅸ 地理里面的一年四季是怎样变化的

地球的自转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面(黄道面)之间有一个夹角(23°26′),因此,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太阳直射到地球的位置就会发生变化,从南纬23°26′(南回归线)到北纬23°26′(北回归线)。太阳直射时,地球表面获得的热量高,气温高,为夏季;反之,太阳斜射时,地球表面获得的热量低,为冬季。当太阳直射到北半球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反之,当太阳直射到南半球时,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为冬季。太阳直射到南、北回归线时,分别为冬至(12月22日前后)和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到赤道时,分别为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1日前后)。

Ⅹ 地理中的单峰变化是什么意思

(一)英文学名:weathered crust
(二)基本概念:地壳表层岩石风化的结果,除一部分溶解物质流失以外,其碎屑残余物质和新生成的化学残余物质大都残留在原来岩石的表层。这个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就称为风化壳或风化带。
(三)分类:
风化壳按平面形态可分为面状、线状、囊状风化壳。按风化壳发育的阶段可分为以下类型:①寒带高山气候下以物理风化为主的岩屑型风化壳。②温带半干旱气候下,化学风化早期的硅铝-碳酸盐型及硅铝-硫酸盐型风化壳;或者干旱区的硅铝-氧化物-硫酸盐型风化壳。③温带森林气候下,化学风化中期的硅铝粘土型或高岭土型风化壳。④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下,化学风化晚期的铁铝型或砖红壤型风化壳。
风化壳剖面结构自上而下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依次为:土壤层、全风化的风化土层带、强风化的风化碎石带、弱风化的风化块石带和微风化的风化裂隙带,最下部为未风化岩。各层之间为逐渐过渡。
(四)其他概况:
1、风化程度: 风化壳中岩石的风化程度是因深度而不同的,表层风化程度较深,深处风化程度较浅,以致逐渐过渡到未风化的母岩。
2、 风化壳的厚度:取决于气候、地形、构造等许多因素。一般说来,在气候湿热、地形平坦、构造活动比较稳定的地区,风化作用较强,剥蚀作用较弱,风化残余物质易于保存,故风化壳厚度较大。在相反的条件下,风化壳厚度就较小,以至为零。
3、时期:风化壳分为现代的和古代的,两者常以第三纪作为划分界限。由于保存条件的限制,古风化壳大都已残缺不全了。另外,古风化壳由于已经经历了成岩作用及后生作用的变化,它们已与现代的风化壳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实际上已经算是没有经过搬运的沉积岩了。古风化壳有很大的地质意义和经济意义,因为它是地壳上升、沉积间接、不整合的重要的标志,是古气候、古地理分析的重要依据,其中常蕴藏着一些重要的金属和非金属矿床(如高岭石矿、铝土矿、铁矿、镍矿等),在古风化壳中或其下带可以形成油气藏,如潜山油气藏。

阅读全文

与地理变化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