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设问形式怎么区分

地理设问形式怎么区分

发布时间:2023-07-13 12:09:59

‘壹’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及套路

一、辩证评价类:设问中一般有“评价”“影响”“分析利弊”等关键词

➤评价类试题一般有两种情况:

1.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二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而区位问题或发展条件评价类问题,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给出限定条件,如“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从××方面进行评价”。

二、意义类:要注意两个方面

1.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要从组成地理环境的五要素来组织答案,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

2.分析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要求,从四个方面或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三、对策措施类

设问形式: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

➭ 在解答措施类试题时,要把握两点:

1.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在解答该类试题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2.解题时有两个注意:

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

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全面,有针对性、合理性。

● 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确定

① 发挥区域自然条件及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确定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农业结构)

② 防止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地区经济,防止生态问题出现的主要措施。

● 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

① 治理原则

上游:调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② 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贰’ 1,地理综合题有哪些基本类型

一、特征类设问题型

1、设问形式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图中沙尘暴多发区地表环境"特点","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或地形区"分布状况","简述"图中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归纳"河流的"主要特征"等。

2、答题模板

解答特征描述试题的基本思路见下表:

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
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
特征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区域内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区域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等
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简洁、准确描述

3、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正确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就要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即从哪些方面去分析:

①地形特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②地势特征:地势起伏状况(如西北高、东南低),地势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③地表环境特征: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④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汛期(长短、次数)、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蕴藏量等。⑤河流的水系特征:发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河网形状,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⑥气候特征:气温(季节变化、积温、生长期)
——热量条件,降水(季节变化、干湿变化)——水分条件,气温和降水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⑦农业生产特征: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农业部门及结构、生产水平(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程度、专业化水平)。⑧工业生产特征: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⑨区域特征: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社会经济特征(农业、工业、贸易、旅游、交通、城市、人口等)。⑩等值线特征:等值线数值高低、延伸方向、弯曲趋势、疏密变化等。

(2).描述语言的组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明确要描述什么,即描述的方向,主要是将地理问题和地理原理相对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②描述的全面性,即描述的角度和层次是否完整;③描述的专业性,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尽量使用学科术语而不能口语化等。

二、原因类设问题型

1、设问形式

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检测考生的思维过程,因而成为地理非选择题的常见设问类型。命题形式上,本模块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2、答题模板

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3、部分常考地理要素的相关因子分析

要正确回答原因类试题,同学们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下面是部分常考地理要素的相关因子分析。

(1).气候的成因

①气温的高低

②降水的多少

近几年考法:①在小比例尺(多在选择题中,大范围平面图中)地图中,一般是考大地理格局因素即:纬度因素和风带、气压带、季风因素,②在大比例尺地图中(多在非选择题,小范围平面图中),一般是考地理局地因素即: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陆热力差异因素和人为因素。

(2).地理灾害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以"天、地、人"三角度综合采点分析

例:说明淮河夏季洪涝多发的原因?成因①天(气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汇水快;下游地势低平又曾为黄河的洪泛区,河床高悬。③人(社会因素)——不合理地利用资源,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变浅;围湖围滩造田降低了河湖的调蓄能力。

(3).地理事物时空特点成因分析

应锁定使用的地理原理,以大气运动原理,季节变化原理—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河水补给原理最为重要,应注意进行逆向推理,①气候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多从近地面的热力环流(风压流原理)进行分析,用"热(高温)低(压)升(气流上升)雨(成云致雨);冷(低温)高(压)沉(气流下沉)晴(干燥晴朗)"进行逻辑分析。②海上什么时候出行多与风浪有关。其逻辑关系为"温差大(如冬季)―→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海浪大,出行不便";"温差小(如夏季)
―→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海浪小,出行方便",
回答时倒推。如:美英在二战中没有在11月而是选择在6月实施"诺曼底登陆"作战的原因:6月中高纬间的温差小,气压梯度差异小,风力小,风浪小,可减少渡海作战的非战斗伤亡。我国首次三大洋科考选择在2005年4月2日出航考察西北太平洋的理由是:4月份西北太平洋上,因东亚与北太平洋间温差小,气压差异小,季风弱,风浪小,可方便、准确、科学地采样。③河水的补给。对于教材的知识点应知各个典型地区的主要补给类型,特别是我国各个大区的补给类型。先定地区——南北半球、大气环流纬度带、海陆位置。根据材料定补给类型。我国东北是春季雪水、夏季雨水补给。
江南是春雨降水适量、夏季雨水大量补给。
西北部是夏季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华南是春季锋面雨、盛夏台风雨补给。地中海气候则是冬雨补给。

三、比较类设问题型

1、设问形成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高考题中比较类试题的设问方式主要有:比较图中×和×的差异(不同或异同),分析×和×的共同特点(问题),说明图示×和×的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等。

2、答题模板

比较类设问一般有两类:

(1).名词比较类。其基本思维模式是:首先搞清名词的含义,包括的主要内容,然后针对内容进行分析、对比。例如,比较两个海域的海水性质,首先要明确海水性质包括海水温度和海水盐度,海水温度大体上从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而海水盐度大体上从副热带海区向低纬海区和高纬海区递减;然后根据两个海域分布的纬度进行比较即可(如果是同纬度的海域,要考虑寒暖流对海水温度和海水盐度的影响)。

(2).区域特征比较类。其基本思维模式是:先对区域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根据要求对分析内容选择性地列举比较。这类试题重在分析,次在比较。所以,区域的综合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区域的综合分析主要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进行。

3、要正确解答比较类试题同学们应掌握如下秘诀:四步审题、三项联系、二定要点及格式。

(1).四步审题是关键。第一步审比较对象,审准对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答题时张冠李戴。第二步审比较要求,即审准题意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还是异同点都找,或者要求通过比较进一步找原因。第三步审比较考点,如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异同点,其比较的考点是气候类型及特征,此步骤可避免跑题。第四步审比较角度,审准题目从什么角度、几个角度去比较,此步骤可避免漏掉答题的要点。

(2).三项联系是答题依据。首先,联系题中图表和材料,它们是解决比较类问题最直接的依据。其次,联系所学教材知识点,即能迅速地理解题目设置的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所学知识建立准确的联系,并从中提取出需要的知识点。最后,联系生活经验和常识,当学生实在想不起所学教材知识点时,根据题意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来答题往往也是很有效的。

(3).二定是指根据分值定要点,根据内容定格式。根据分值
定要点,要求学生养成要点化答题的习惯,看分给点,只有给足正确的要点,才有可能得足分。根据内容定格式是指采取要点纵列化或者采取列表比较,这要根据答题的内容来定。一般来说,比较异同时列表比较更直观些。

四、评价类设问题型

1、设问形式

评价类设问词一般有"评价""影响""分析利弊"等,常见问题有评价大型工程(如水库建设、跨流域调水、能源跨区域调配等)带来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优劣,评价工农业、城市区位等。

2、答题模板

评价类设问一般有两种情况:

(1).要求直接评价某个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包括评价地理事象的影响、区位条件或发展条件等。此类设问一般从两方面进行分析:①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②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而区位问题或发展条件评价类问题,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给出限定条件,比如"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或"从××方面进行评价"。这类设问分析思路同第一种,但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是评价利还是弊,是对比分析还是没有限定,是从哪方面进行评价等,这样就缩小了答题范围。"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就要先注意前者的优势或者不足,然后对比分析要评价事物的优势或者不足。

3、常见评价类问题的答题思路总结如下:

评价类问题

评价要素

评价参考方向或指标

水利工程(水库)利弊评价

有利影响

经济效益: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提高水质

不利影响

上游地区(库区):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滋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少,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河流航运条件

自然条件

地势落差大,则航运不便;径流量大,水位深,则通航能力强;结冰期长的河流航运价值较低

人文条件

河流流经地区的经济水平、人口和城市密度均可以通过影响河流航运的货源和客源流量而影响航运的经济效益;配套设施完善的水运网络有利于提高河流航运的价值

城市化影响

正面影响

利于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发展;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便于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负面影响

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地面下沉和环境污染等;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区域发展条件

优势

自然条件主要影响农业、旅游业;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三大产业

劣势

自然灾害会影响农业发展;劳动力素质低不适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交通不便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等

五、意义类设问题型

1、设问形式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以开放性为特征的地理意义类试题有增加的趋势,其命题的基本形式是针对某一地理事物来设问,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在××方面的意义""运用××知识(原理),分析××对××的意义"等。

2、答题模板

所谓地理意义,是指某事物所产生的地理方面的影响。意义实质上是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可以将意义、积极影响、作用三者划等号。

(1).地理环境具有显着的整体性特征,因此,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时,通常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岩石、土壤、城市、交通、产业等)来组织答案,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

(2).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该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来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的具体要求,从四个方面或其中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微观深入分析。例如在思考"修建青藏铁路的地理意义"时,首先应进行宏观背景分析。西藏自治区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青藏铁路通车前,进出西藏主要依靠公路和航空运输;受交通制约,西藏资源开发受到限制,产品缺乏竞争力、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西部大开发战略,修建青藏铁路十分必要。青藏铁路对强化进出藏运输通道、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加强西藏同北京及内地省市的联系,增进民族团结,加强国防建设以及调整区内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分析青藏铁路的意义就应该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来宏观把握。

3、常见地理事物的意义

我国地势特征的地理意义

利于海洋上湿润空气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许多大河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江河在地势阶梯交界处产生巨大的水能

秦岭—淮河

的地理意义

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区(北)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的分界线;暖温带(北)与亚热带(南)的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的分界线;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半湿润地区(北)与湿润地区(南)的分界线;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线;冬季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小麦主产区(北方旱作农业)与水稻主产区(南方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水循环的

地理意义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地球各圈层及陆地、海洋之间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交换

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

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解决云南磷矿和贵州煤炭的外运,促进红水河水能和广西平果铝矿的开发);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利于开发西南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并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快脱贫步伐,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

防洪(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减轻洞庭湖泥沙淤积;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发电(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航运(改善川江航运条件;增加下游枯水期流量,河口淤泥减少,提高了河口的通航能力);供水和灌溉;水产养殖;旅游;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水电代替火电,减轻大气污染;调节局部气候;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

‘叁’ 高中地理 大题中设问的原因 因素 条件 三者的答题要求中有什么区别

一、原因和因素的区别:比如青藏高原气温高的原因是--地势高,气温低;影响因素则是地形因素。
二、条件:跟前两个差别较大。一般出现在人文地理中,比如西北发展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是水源、地形、气候等,主导因素是水源。条件则是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开阔,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肆’ 地理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导语:地理非选择题答题技巧?解答非选择题是否高效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只要同学们按照答题思路进行规范化训练,平时多研究高考真题,不断构建个人的答题模板,就一定能顺利突破非选择题答题的瓶颈!

地理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1.科学审题

试题从结构上看一般由题干(情境材料)和试题设问两部分组成。审题时,首先搜索题目中心词,必要时可采用标记法(如添加着重号)来提醒自己应围绕着中心词和要求答题;其次审条件限定词,依据条件限定词的内容性质,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筛选,确定答题范围,罗列答案要点;最后结合解答方式词和内容回答词,进一步提炼,最终形成符合题意的答案。

(1)做好题干(情境材料)的审查

试题的情境常由文字和各种图表构成,一般它会对题目时空范围和情境内涵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规定。由于高考试题考查的内容常常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且提供的信息也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性,所以要求考生对每一条信息既要有准确的把握,又要有对信息提炼、分析和整合的能力。

①图表材料的解读

地图考查的内容覆盖范围广泛,图形设计新颖,主要考查考生对图的判读、迁移等能力。在判读图表时,考生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失误,所以要想对试题进行正确解答,就要遵循判读思路按部就班地进行:一要认真仔细审题,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确设问指向;二要看清图名,明确图名中包含的地区、时间、图示要素等关键信息;三要仔细研读图例和坐标,要注意不同图例反映不同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四要判读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数量特征(包括整体特征和变化趋势等)并思考成因,在分析数值大小时,特别要注意数值的峰值、特征值随时空变化规律,并思考其成因,如果是复合图,要注意判读不同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的数量关系、因果关系等;五要根据试题设问要求正确读数,进行适当的计算,并联系相关知识,找出地理事物的规律,解释或分析、描述地理现象,正确作答。

表格中展示的各项地理要素均是紧密相关的,表格中的数据资料均是客观、真实的。答题时要从表格的数据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如最高数值或最低数值的变化规律,相互之间数据的比较等。从表格中发现问题,用表格外的知识解决问题。

②文字材料的解读

阅读文字材料时应注意:从材料介绍(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中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因为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会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隐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2)做好试题设问的审查

最重要的是把握题目设问中的关键词,正确理解题意,把握命题方向,有的放矢。非选择题题目的设问中会有这样几方面的关键词: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定词、内容回答词、解答方式词等。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词一般为地理事物的范围、时间或答案的性质等,内容回答词为该题目必须回答的内容,解答方式词则为回答问题的方式要求。例如“简要说明图示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解答方式词是“简要说明”,条件限定词是“图示区域”,题目中心词是“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内容回答词是“有利因素”。

(3)答题时点要多,但避免重复采点

高考阅卷时,对于多答或者错答(只要前后不矛盾)的点一般不扣分,因此我们在答题时,除了按通常的思路回答常规的作答点外,应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多补充作答点。但常有考生在同一个得分点上做文章,写了很多条,却只有一个分值。如分析某地的工业区位因素,有的考生写“陆地上铁路网稠密,公路四通八达,沿海海运便利,是重要的航空港”,其实这都是从“交通”这一得分点上作答,只能得一个分值。

(4)充分利用材料中的有用信息

近几年高考突出考查考生通过检索信息、应用信息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能力。非选择题往往材料篇幅很长,而设问篇幅较短,很多考生在做非选择题时,对材料匆匆一览,就迫不及待地回答问题了。殊不知材料是命题者经过精心筛选提供给考生的,其中隐含了很多答题必不可少的信息。许多非选择题其实就是材料解析题,答题时,应尽量利用材料中的信息,从材料中找答题点。当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与记忆库中的信息不完全吻合时,应以所给材料中的信息为依据。

2.调动和运用知识,将地理知识与试题要求“对接”

(1)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 :①筛选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将长材料分成几个片段,分别找出每个片段的有用信息;将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关键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②分析出材料与地理知识的连接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但它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中的重要地理原理、规律等相对照,把材料与课本知识联系在一起,再深入分析材料,就可以明确解题方向。③找出材料与设问间的连接点。阅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去读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然后,通过推测判断,得出答案。

(2)理清头绪,进行逻辑推理 :近年高考试题的命题倾向是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导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所以对考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有很高的要求。

(3)多角度、灵活地进行知识迁移 :地理很多图像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使命题形式灵活多样。如旗杆影子、窗户光线、楼房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地球经纬网、曲线坐标图等都可以用来考查太阳高度。所以考生应善于进行知识迁移,灵活运用。

(4)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原理解决问题 :把地理原理、规律和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有机结合,考生要学会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采点得分

高考阅卷采取的是流水作业,老师们要在短时间内阅完数量庞大的试卷,“采点”便成了给分的依据。因此,对于考生来说,要想提高非选择题的得分率,“采点答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1)判断得分点,确定答题基本思路

每个非选择题往往包含着若干个得分点,要“采点答题”先要明确试题的得分点有几个,是关于哪些方面的,然后就可以掌握答题的基本思路。

①根据分值判断有几个得分点:很多考生之所以没有得到高分,常常是因为答题漏点。明智的做法是,先看分值,根据分值基本可以确定得分点应该有几个。如果分值是3分,大多是3个得分点;如果分值是6分,则有可能是3个得分点,也可能是6个得分点。所以答题时,为了尽可能得满分,作答点不能少于得分点。

②根据问题判断得分点的基本方向:对要作答的'问题,一定要仔细分析,明确问的是什么,以免错答或答非所问。解题时要根据关键词确定得分点的基本方向。如分析区位因素时,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评价影响时,则既要考虑有利影响,也要考虑不利影响;要求分析自然区位因素,则不能回答社会经济因素等。

③调用知识储备判断可能的得分点:明确要作答的基本方向之后,记忆库中储备的知识就派上用场了。检索记忆库,根据知识网络确定具体有哪些得分点。如影响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那么这四个方面就是具体的得分点。

当然,要做好上述几点,并不是很简单的事。首先,要在平时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对试题中的关键词不妨经常勾勾圈圈,提高对试题中关键词的敏感度。其次,基础知识储备要全面,对于知识网络要非常熟悉。最后,要熟悉常见非选择题的答题思路,这些可以从典型案例中归纳。如分析传统工业区可以参照鲁尔区的分析思路,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可以参照“西气东输”的影响,分析生态问题的防治可以参照西北荒漠化的防治等。

(2)关注细节,采点答题

考生在明确了基本的得分点和答题的基本思路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表述的问题了。①抓住关键词,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书面表达的规范、精准与否,直接影响到得分情况。经常有考生觉得自己各个得分点都答到了,但最后得分却不高,究其原因,要么是表达不准确,要么是不着边际。老师在阅卷时,最关注的就是关键词,并用来判断考生答题是否“采点”。这启示我们,平时就应该用规范的地理语言来记忆。毫无疑问,地理课本中的语言是最规范的地理语言。

②注意条理性和层次性。答题时切忌将得分点混作一团,一定要有清晰的层次,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出你是从哪几个方面作答,得分点一目了然。同时还要分清轻重,将最重要的写在最前面,次重要的紧跟其后,无关紧要的放在最后或忽略不写。下面就以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为例,来看看如何条理清晰地答题。

4.科学、逻辑、全面地表述答案

“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非选择题规范答题的宗旨。

(1)注意从图中和材料中提取全面、准确、有效的信息,并能够适当地迁移知识。答案来自于对信息的提取和归纳整合,这叫“论从图(表、文)出”。

(2)规范用语,回归教材,运用地理学科术语进行表述。酝酿“语言”时,应“先自然,后社会经济”“先主要,后次要”“先自身原因,后其他原因”“先主后次、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等。答题时,许多考生明确答题方向,也知道答案,可就是表述不规范,使用非专业术语,造成语言表述不到位。

(3)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有多少问,分多少点(段)答题,分段分点答题,每个要点尽量序号化。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

(4)书写整洁,不留空缺,字迹工整。细节决定成败,同学们还要注意杜绝错别字,特别是关键字不能写错,这些良好的习惯应该在平时的复习中逐步养成。

地理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选择题先读分题干再读主题干地理选择题目 都是一个情境有二三个小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在审题时,把主题干(图或者文字)和分题干都要读清楚,不要只读分题干,忽略主题干。

建议考生可以先用最短的时间把分题干的内容读下来,再去读主题干,这样就能有目的性的从主题干中获取我们答题的信息,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在阅读题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关键词的寻找,而且建议考生要在试卷中对关键词进行标记。

二、利用图图转换或图文转换注重图图转换或图文转换。

如在高考中遇到关于地球运动的选择题,一定要注重图图转换。现在看来,一般关于地球运动的图都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直接获取信息和答案,这个时候就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原图中给的信息点,对比较抽象的图进行转换,从而把图简化,利用自己新绘制的图来获取问题的答案。对于有些地球运动的题可能只有文字材料,这时学生应该争取把文字材料转换成图示材料,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题干的理解,使得答案更加直观化。

三、非选择题类型分五类地理非选择题类型分五类:

特征描述(或简述)、成因分析、区位分析、意义罗列、建议罗列。

1.特征描述题

在答特征描述题时,首先要明确该题问的是地理事物的形态特征与状态特征,或者是分布特征及变化特征描述。其次,要掌握描述地理事物特征的方法,试题设问形式通常为“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等。在答此类题时,学生首先要明确区域位置和图文信息,抓住自然地理要素或人文地理要素的典型特征,并运用地理术语表述出来。

2.成因分析类试题

通常的设问形式有:“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答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明确该地理现象的位置,然后分析形成的原因,最后作答形成这个地理现象的结果。即第一步说明位置,以明确讲述的是哪里。第二步根据要回答的内容解释原因,第三步得出结果。在回答原因类试题时,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3.区位分析题

区位分析题既要说明某地理事物的位置,又要说明其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联系即是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三大因素。

答区位分析题要坚持四个原则:

一要点全,如分析影响因素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对比分析既要找出两者的相同也要找出不同。

二是主导因素突出,避免蜻蜓点水,面面俱到。

三是回答问题要具体,有针对性。

四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区位因素,注意根据变化的要素,推知变化的方向分析区位因素的思路一般是:首先回答“在何处”,即经纬度位置或相对邻位置;其次回答“有什么”,即有哪些地理事物;第三回答“为什么”,即影响地理事物的因素有哪些,主导因素是什么;最后回答“怎么样”,即怎么变,变化规律是什么。

4.意义罗列和建议罗列题型

对考生的技巧性要求不强,尽量答得全面、具体。

四、做非选择题注意答题思路完整在做非选择题时,要注意答题思路的完整。

建议考生在答题时提取试卷提供的所有有价值的信息,与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能力结合起来,调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去解题,把答案答完整。学生们在答题时,先不要盲目地着急落笔,可以先思考一两分钟,确定答题思路。

举例分析:

【例】影响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热充足,但多水旱灾害;地形: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土壤:土壤深厚肥沃;水源:河流中下游,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居民喜食大米;种植历史: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例】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该题应从流入地区经济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生活环境好等方面回答,但有考生答成“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多,生活贫穷,农民只好进城打工,靠出卖劳动力来养家糊口”。这种唠嗑式的表述让阅卷老师哭笑不得,虽没脱题,但不准确。因此,答题时要有关键性术语,确保陈述的科学性。关键性术语的定性与定位功能,决定了它的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可以使陈述更加准确化、专业化、科学化,少之则空洞乏味,缺少说服力。

‘伍’ 高考地理答题策略:怎样答题才能打高分

在考试时,有的考生将试卷写的密密麻麻,却不得分;有的寥寥数语,却总能拿高分。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地理答题技巧,供参考。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

高考中,地理试题类型分五类:特征描述(或简述)、成因分析、区位分析、意义罗链亮列、建议罗列。

在答特征描述题时,首先要明确该题问的是地理事升者物的形态特征与状态特征,或者是分布特征及变化特征描述。

其次,要掌握描述地理事物特征的方法,试题设问形式通常为“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等。

在答此类题时,学生首先要明确区域位置和图文信息,抓住自然地理要素或人文地理要素的典型特征,并运用地理术语表述出来。

我推荐: 高中地理辅导书大全 名校名师鼎力推荐

地理怎么才能拿高分

对于地理试题的答题脉络与应试思路,不少同学感到一直都很棘手。地理考试前面的选择题部分,其所出题目的取材范围相当之广,甚至其中不少与课本知识出现较为严重的脱节。但万变不离其宗,经过综合分析与历年题目的纵向比较,我们一样都可以找到其规律所在。而后面的综合主观题部分,考生则往往不懂得正确、规范的答题思路、规律、步吵唤薯骤以及应对几种常见类型的综合主观题的应答侧重点。

地理是一门整体连贯性、延续性非常强的学科。举例来说,不能深刻把握热力环流的根本规律,就很难理解和阐述三圈环流这一重要的自然规律,更不可能全面而准确地解释地中海地区夏季干燥而冬季多雨这一相对反常现象的基本原因。

而地理学科的知识点又比较杂乱,没有系统地梳理,很难做到不遗不漏,甚至会出现知识结构的严重断层,这也是在做占有大量分值的综合主观题目时多数学生难以答全所有得分点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这些技巧性的地理问题,对于绝大多数的高中学生,基本难以依靠自身的有限经验来准确归纳、总结并形成完整的体系。而经过一定的培训,并通过多次训练之后,当学生再次面对这些昔日让人头疼欲裂的题目时,就会产生一种有的放矢,按图索骥的轻松与踏实,而不再是之前的盲人摸象了。由此切实充分地从整体、根本上提高综合主观题的得分。

‘陆’ 地理常见的概念类设问方式有哪些如给出华北一带的地域图,西侧为太行山,问西侧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我...

要是05年,我能讲给你听听,现在已经毕业很多年,老了。。太行山以东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千沟万壑,这个我记得清楚,地理书上很明确。除了地貌,还有植被,气候,比如说秦岭淮河以北是降水,温度。。。。自己看吧

阅读全文

与地理设问形式怎么区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6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6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19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0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9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4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4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