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服务功能是什么高中地理

服务功能是什么高中地理

发布时间:2023-07-20 04:15:18

1. 高中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主要考点]
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知识扫描】
一、 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1.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得数
2. 比较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 出现的社会阶段 主要特点 形成原因
高—高—低 工业社会以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初期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生产力水平低,粮食产量低,医疗卫生水平低,人口死亡率高
高—低—高 18世纪中期以后到到19世纪末出现在欧洲。20世纪50年代起,广泛的存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生产力水平明显提供,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人口死亡率显着下降。
低—低—低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步入这种人口增长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得到提升,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人口出生率开始呈下降的趋势。
二、 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目前发达国家大部分已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高—低—高”增长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比较严重的人口问题。由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计划生育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全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也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型过渡阶段。
三、 区别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1. 环境承载力是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能够供养最大人口数量,可以用环境承载力来表示。
3. 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影响因素是资源(正比),还包括科技水平(正比),地区生活和消费水平(反比)。
4.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所以环境人口容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
四、 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 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例如15-16世纪,欧洲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引发了7000万欧洲人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的国家和地区。二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主要是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的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人地变为人口迁出地,大量的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欧洲,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从境外招募大批的外籍工人。
国内人口迁移:解放初到改革开发,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得。例如60年代移民支援边疆省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此时我国人口迁移的风向多为从东向中部、西北、东北、西南方向迁移。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中西部农民向东部沿海就业。为了改善物质生活条件,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第二单元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主要考点]
 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形成原因
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知识扫描]
一、 结合实例,了解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
城市主要功能区 分布特点
商业区 分布在城市的中心区、街角、交通干道两侧等交通便利的地区
住宅区 住宅是城市中最广泛土地利用方式
工业区 工业区分布在城市的生产中心,一般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方。
中心商务区位置范围的变化,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的布局和房地产的价格都具有显着的影响。
2、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功能区在空间分布和组合形成了不同地域结构模式,具有代表性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三种: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即各种活动愿意付的地租水平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因素还包括交通线路分布,历史文化因素,自然地理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等。
(4)为了保护城市环境和降低成本,城市工业区向城市外围迁移;为了方便运输,工业区向外围的主要交通线附近迁移。
二、城市服务功能
理解城市规模与其服务功能的关系,比较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一个地区城镇的规模大小和数量成反比,规模小的城镇数量多,规模大的城镇数量少。
(2)理想的平原上,中心地(城镇)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
(3)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正六边形数量少;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近,六边形数量多
(4) 就区域总体来看,高级中心地包含低级中心地,高级中心地范围覆盖低级中心地,从而形成层层嵌套空间网络系统

第二、三节 城市化
1. 城市化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又称城镇化。
2、城市化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百分比是最重要的指标。
3、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特点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年代后期达到了70%);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70年代后期,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发展中国家特点 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1990年只有33%);城市发展不合理(主要是由于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
4、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燃烧产生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危害人们健康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危害人体健康
噪音污染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学习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
固体废弃物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交通堵塞,导致时间、能源浪费;住宅表现为住房缺少、质量低劣
增加就业难度,失业人数增多 影响社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
5、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a.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b.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c.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6、中国的城市化(课本40页)
第三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农业
1、农业的概述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②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④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⑤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区位因素 农业发展
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 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 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
土壤 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树
市场需求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国家政策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商品粮基地
科学技术 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它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
工业、城市的发展 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

⑥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 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市场区位 新兴工矿区的出现,城市的发展,城区和工矿区周围将重点生产蔬菜、肉、蛋、奶等,并发展园艺业
市场需求量 供不应求时,刺激生产,供过于求时,压缩生产,如我国90年代初苹果种植
交通条件和保鲜、冷藏技术 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例如美国东南部地区利用光照优势发展蔬菜、花卉,供应东北地区,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的广东、四川等省大量调运蔬菜;使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食生产基地,荷兰、丹麦、新西兰等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其他概况 典型案例
水稻种植业 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区位条件:
①高温多雨的气候
②平坦的地形
③劳动力丰富
④有悠久的历史,稻米是传统的食粮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地, 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
潘帕斯草原区位条件:①优良天然草场;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海港近 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的研究;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 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作物:小麦、玉米 美国中部平原的商品农业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
高度发达的工业
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主要是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的混合农业 墨累-达令盆地的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3、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强度过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

农业生产发展引起植被、地表环境、地表辐射特性、碳循环等发生改变
3、农业生产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过牧、不合理
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

第二节 工业生产
【知识扫描】
一、 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工厂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建设工业区和工业城市,需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例如要考虑从哪里获得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市场在哪里,交通是否方便,对环境影响的大小等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1. 不同类型工业部门,其生产过程和生产特点不同,区位选择时考虑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

工业部门类属名称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代表部门
原料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等) 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重量、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动力指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 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廉价劳力指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
2.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例如随着高科技企业不断涌现,知识和人才因素对企业布局影响逐步加大。又如随着交通运输业发展,一些原料导向型企业可以远离原料产地,接近市场分布(宝钢和鞍钢区位选择差异)。再如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因素对工业布局影响越来越大。
二、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
1. 工业地域:工业集聚形成地域,称为工业地域。
2. 工业联系
(1) 生产协作联系:工业生产的过程复杂,工序繁多,玩玩需要许多工厂共同 协作才能完成一项产品,这些工厂之间就存在生产协作关系
(2) 地理空间联系:有些工厂虽然不存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但布局在同一个工业区内,共同使用这里的基础设施。例如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开发区内工厂就属于这种联系。我们称之为地理空间联系。
3. 工业地域的形成: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会近距离聚集,形成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4. 工业集聚形成的地域,称为工业地域
按成因分: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和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
按发育程度分: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如食品工业),发育程度高工业地域(例如钢铁工业、石化工业、汽车工业等,其内部工业联系比较复杂,形成工业地域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发育形成重要工业区,进一步演变成工业城市,例如攀枝花市、鞍山市、大庆市、十堰汽车城)
5. 工业分散和工业的地域联系
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区区位优势,一些具有生产协作关系工厂并不一定集聚在一起,而是分散分布到各地,我们称之为工业分散。例如许多跨国企业工厂分布。
三、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异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 对大气有污染的工业(化工厂、水泥厂、发电厂、钢铁厂等)
分布规律:工厂分布在居住区常年盛行风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2. 对水源有污染的工业(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化工厂、炼油厂)
分布规律:工厂分布在城市河流下游
3. 既有大气污染又有水源污染的工业(化工厂和炼油厂)
分布规律:既要考虑风向又要考虑河流
污染工业分布规律
工业部门 污染类型 区位选择
水泥厂,酿造厂 污染空气 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区的垂直郊外
印染长,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 污染水源 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化工厂,炼油厂 污染大气,污染水源 综合以上两条
发电厂,钢铁厂 污染空气,固体废弃物污染 污染空气综合以上的,固体废弃物污染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四、工业分类

工业类型 举例 分布地区
资源密集型工业 采掘工业,制糖工业 受自然资源分布的制约
劳动密集型工业 纺织工业,服装工业 分布在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资金密集型工业 钢铁工业,化学工业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原料的依赖性仍然比较大
技术密集型工业 电子工业,航天工业,核工业,激光工业 分布在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达的地区
五、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的影响
历次技术革命 年代 主要标志 新出现的工业部门
第一次 18世纪60年代 蒸气机的发明 棉纺织、钢铁
第二次 19世纪70年代 电气化 电力、化学、石油、汽车、飞机
第三次 20世纪50年代 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核工业,航天,激光
六、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
着名工业区 发展条件 发展特点
传统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
(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丰富的煤炭、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 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由于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综合整治: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工业布局、拓展交通;③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④繁荣经济;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新兴工业区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大批廉价劳力、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美国“硅谷”
(高技术工业)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军事订货。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第三节 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联系和交通运输
【知识扫描】
一、 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进行,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不同地区之间的物质、能量、资金和信息,通过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方式进行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和相互促进、从而导致地域联系。
二、 了解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主要方式:交通、通信、商业和贸易。
了解现代交通运输系统主要方式特点比较图表。(冲A59页)
影响现代交通运输线路选择最主要的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通过科技发展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
三、 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形成较大的居民点,如河流干流与支流的汇合处常发展为城市(例如武汉市,重庆市),在河流入海口,因拥有发达的水运条件和频繁的商贸活动,有利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例如上海,广州等)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分布
古代交通工具 现代主要交通方式 聚落分布 聚落形式
北方 马 陆路 陆路干道附近 团块状
南方 船 水运 临水分布 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的一般规律。(交通便利,取水方便)
4.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例如:随着铁路的修建,在铁路沿线和铁路枢纽形成一些新兴城市(石家庄、郑州、株洲)
又如: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以扬州市为例,见课本80页)
四、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山区交通不便,商业网点密度小,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商业网点密度大
2.城市中心区,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常形成中心商业区。(以市场最优为原则)
市区环线的边缘,市区外围的高速公路两侧常形成大型批发型商业区(是以交通最优为原则,而且地价便宜)

2. 地理试题:武汉市作为区域服务中心地,其主要服务内容有哪些

武汉市作为区域服务中心地,其主要服务内容有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体育、卫生、气象等方面的服务。

3.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归纳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是智慧的源泉,知识可以使人明智,陶冶人们的灵魂,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1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 城市的不同等级

1、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 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距离 成都、合肥、华盛顿 重庆、上海浦东新区 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5、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 高级 城市外缘与高坡、 文化 区联系

低级 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 特点 成因 举例

同心圆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成都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沈阳

多核心模式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淄博

3、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3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环境承载力

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4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5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 措施 ,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一地理必修二地理农业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主要内容

★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2020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整理

★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2020

4. 地理高一笔记内容整理

上了高中,就要开始学会自己做笔记了,特别是对于地理这种知识点比较多的学科而言。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地理高一笔记内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高一笔记内容1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课本P18图2.1)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课本P19~21)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参看课本P22图2.7)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课本P25~26)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课本P28~29图2.13,2.15)1.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城市相距较远.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3.城市服务范围六边形嵌套模式可以用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第三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课本P31~32图2.17,2.18)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课本P33图2.20)

2.逆城市化

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课本P32图2.19)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P36~37图2.25)

2.城市环境问题(课本P37图2.26)

3.改善城市环境的 措施 (课本P38)

⑴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⑵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地理高一笔记内容2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2.不同类型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原则(课本P58图4.2)

二、工业区位选择(课本P59~60)1.工业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

2.案例分析——钢铁工业区位变化(课本P60图4.5)

3.社会、环境需求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课本P61图4.6)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课本P62~63)1.工业联系

⑴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工厂之间存在产品与原料的联系⑵空间利用上的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

3.工业地域

⑵工业地域按形成分类

⑶工业地域按性质分类

业地域形成原因:工业集聚

二、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课本P63~64)

1.工业分散

2.工业地域联系

一、传统工业区1.概述(课本P65)

2.鲁尔区(课本P65~67图4.9、4.12、4.13、)

⑴区位优势: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区较近(法国洛林铁矿);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陆交通;⑤广阔的市场。2.衰落原因:

①生产局限于传统工业;②煤炭在世界能源费消构成中的比重下降(原因: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减少);③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及其替代品的广泛应用;④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⑤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4.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发展条件的对比(课本P67~68图4.14)二、新兴工业区1.概述(课本P68)

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课本P69图4.15、4.16)

3.美国“硅谷”(课本P71~72图4.19)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主要运输方式及特点(课本P78表5.1)

2.运输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二、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网(课本P79~80图5.3)

2.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经济、社会、技术、自然

3.南昆铁路的建设(课本P80~81图5.4)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课本P82图5.5、5.6)

2.对商业网点分布点的影响(课本P83~84图5.8、5.9)3.集镇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交通线路的改变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如陕西勉县的长林镇。

地理高一笔记内容3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因素(课本P42图3.3)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 文化 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特征。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课本P45~46图3.9)

一、季风水田农业(课本P47~48图3.10)

二、商品谷物农业(课本P49~50图3.13,3.14)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课本P47~48图3.10)

二、乳畜业(课本P52~54图3.19,3.20)

高一 地理 学习 方法 与技巧

一、培养空间概念,正确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基本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大量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二、学会阅读课本,掌握科学方法。

地理课本是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使用好地理课本呢?首先要读懂,明白书中讲了些什么。其次还要注意读出知识网络。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学习地理应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最后还要学会梳理知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如我们在学习印度和巴西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印度和巴西都是位于热带的临海国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优质的铁矿资源丰富;都是世界上着名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并且首都都不是全国最大城市。

三、培养思维能力,学会科学记忆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义务 教育 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许多同学反映“地理不难学,就是不好记”。我们首先,应该分清课程标准中对这些地理事物的要求,是必须记住的,还是只要理解不必记忆?在明确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再来探讨记忆的方法。

1.及时复习,重复记忆

克服遗忘、加强记忆的最好办法,就是重复,这也是由人的生理结构所决定的。以学生准备一周后的一次测试为例,刚学完的第一天要复习两遍,第二天再复习一遍,第三天不要复习,第四天再复习一遍,第五六天不要复习,第七天再复习一遍。

2.把握联系,理解记忆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就决定了地理知识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例如:关于日本,课本介绍的内容是很多的,应当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忆,可以这样联系:日本是亚洲东部的位于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地理位置决定了日本的气候是海洋性的季风气候,海洋性的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加上国土狭小,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使河流短促,水力资源丰富;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山地和丘陵地区分布着广阔的森林;日本的矿产资源贫乏,但利用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上交通便利的条件,大量地进口工业原料和燃料,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大量的工业品需要出口,所以工业集中分布在多优良港湾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群岛国家的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日本的渔业发达。

3.抓住异同,对比记忆

抓住地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进行记忆也是一种有效的 记忆方法 。例如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着名的两条大河,它们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运用对比的方法去记忆关于长江和黄河的知识是比较合适的。


地理高一笔记内容整理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如何做课堂笔记

★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

★ 高一地理学习心得

★ 高一地理教材与地图的理解

★ 高一物理笔记总结归纳

★ 高一政治必修一笔记整理

★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五篇2020

★ 高一地理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 最全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

5. 中心商务区的主要功能是什么,(高中地理)

中心商务区的主要功能:

一是管理功能。通过聚集众多国内外跨国公司总部,发挥企业战略策划和生产经营决策的中枢作用,发布投资、经营和生产组织的各项指令,实现对辐射区域范围的经济运行控制,使商务中心区成为全球经济循环网络中的重要空间结点。

二是集散功能。通过吸引国内外跨国金融保险机构、知名传媒公司和各类专业服务机构,建立便捷的国际资本市场,加速信息的中转和使用,汇集众多国际国内高素质人才,使商务中心区成为集散各种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重要地区。

三是服务功能。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要求,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完善各类市场服务体系,培育市场经营主体,提供信息、法律、会计、培训、会展和物流等服务,降低企业市场运营成本,在商务中心区内构筑高度发达的服务体系。

四是交往功能。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会展中心等国际交往设施,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和展览,加强国内外文化团体的演出交流,吸引国际知名商会进驻,使商务中心区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流的主要区域。

阅读全文

与服务功能是什么高中地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2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8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3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2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6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9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78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84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6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0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3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66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8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1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3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1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2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0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