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徽的地理地貌
安徽位于中国东南部,介于东经114°45’—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面积13.9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居省区面积第22位。
安徽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丘陵与平原南北相间排列,是一个以丘陵、山地为主的省份。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北绵淮北平原,东迤江淮丘陵,西卧大别山脉,南迭皖南群峰。
淮北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面积3.8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40米,平原面积占95%。
江淮丘陵横亘于江淮地区中部,是大别山脉向东北延伸的丘陵,面积3.64万平方公里,一般海拔为40—100米。
皖西大别山区蜿蜒于鄂豫皖边境,核心部位以中山为主,四周多低山、丘陵。面积1.19万平方公里。主峰天柱山海拔1488米,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
皖南山区是我国南方丘陵山地的组成部分,面积2.66万平方公里,以黄山、九华山脉为主,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为省内最高峰。
沿江平原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肥沃,河湖星罗棋布。面积2.61万平方公里,一般海拔10—20米。
安徽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湖泊众多,水域辽阔。淮河干流自洪河口进入我省、经淮南、蚌端口至嘉山县洪山头入江苏洪泽湖,长430公里。北岸支流长,流势缓,南岸支流河短流急,在皖流域面积6.69万平方公里。长期干流自江西湖口进入我省,经安庆、铜陵、芜湖至和县乌江进入江苏境内,长416公里,在皖流域面积6.6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源于休宁、祁门境内的率水、横江,在屯溪合流后称新安江,经歙县街口注入浙江新安江水库。总长194.3公里,流域面积6500平方公里。
2. 安徽的地理特征
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全省长达416公里和43O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
3. 安徽地理位置是什么呢
安徽地理位置是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介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东连江苏,西接河南、湖北,东南接浙江,南邻江西,北靠山东,总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
安徽省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冲和国内几大经济板块的对接地带,经济、文化和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有着历史和天然的联系。
安徽的气候特征。
安徽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
4. 安徽地理位置怎么样
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淮河中游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是中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境内山河秀丽、物产丰富、稻香鱼肥、江河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巢湖横卧江淮中部,素为长江下游、淮河两岸的“鱼米之乡”。安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流经安徽段俗称“八百里皖江”,以长江、淮河为界,形成了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地域。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 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安徽地形呈现多样性,全省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以及皖南山区。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境内全长240公里。
5. 安徽的自然环境特点是什么
一、 地理位置
安徽省简称“皖”,地处中国东部,位于东经114° 54′--119°37′、北纬29°4
1′--34°38′之间,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
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
面积的1.45%。
二、地形地貌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
1、淮北平原。
2、江淮丘陵。
3、皖西大别山区。
4、沿江平原。
5、皖南山区。
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长江
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在境内全长430公里,新安江为
钱塘江正源,境内干流长240公里。
(5)安徽地理有什么特点扩展阅读:
安徽地形地貌
安徽省平原、台地(岗地)、丘陵、山地等类型齐全,可将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区、江淮台地丘陵区、皖西丘陵山地区、沿江平原区、皖南丘陵山地五个地貌区,分别占全省面积的30.48%、17.56%、9.99%、24.91%和16.70%。
安徽有天目-白际、黄山和九华山,三大山脉之间为新安江、水阳江、青弋江谷地,地势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渐次下降,分别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组成层状地貌格局。山地多呈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为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山间大小盆地镶嵌其间,其中以休歙盆地为最大。
6. 安徽省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 形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山地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岗冲相间;长江两岸和巢湖周围地势低平,属于着名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皖南山区。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但气候条件分布差异明显,天气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
气 候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自然资源 水资源: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
土地资源:全省耕地面积433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动植物资源:全省林业用地4.18万平方公里,占12%。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本植物1300余种,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动物约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
矿产资源:安徽省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分布集中。已发现各类矿产130多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67种,已开发利用的有49种,保有储量居全国10位的矿产有38种。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全省矿产保有储量的潜在总价值达1.92万亿元,居全国第10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等11种矿产保有储量和潜在价格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均名列前茅。 安徽属东亚显着季风气候区、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冷暖气团活动频繁,气候年际变动较大;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多种多样.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使得安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等特点.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秋旱等。 中文名称:安徽外文名称:Anhui Province别名:皖行政区类别:省所属地区:中国下辖地区:17地级市,5县级市,56县政府驻地:合肥地理位置:华东腹地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人口:6740.8万(2008年末)方言:北方官话、吴语、徽语气候条件: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着名景点: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西递,宏村,凤阳明皇陵,太极洞省树:黄山松(迎客松)省花:黄山杜鹃省鸟:灰喜鹊着名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