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如何指导学生的地理阅读答案

如何指导学生的地理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28 21:17:59

① 如何教会学生学好地理

首先要树立学生信心,多鼓励;再次对地理感兴趣,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三是要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如区域性,要多看地图,综合性,要注重地理要素的关联性,四是注意多做高考真题,掌握高考方向和重点。下面给你看一下我的一篇文章,供参考。
方法一,夯实基础、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
高考要考察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掌握程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立足课本,重视基础,落实好每一个知识点,对重难点问题一定要搞清楚,过好第一关。高考以能力立意,不可能对基础知识直接考查。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淡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因为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足够的基础知识积累才可能形成能力。学好基础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概念、原理、规律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内流河、外流河;水资源、水力资源;城市、城市化;荒漠化、沙漠化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出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重视阅读课本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2、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知识结构体系,如:
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的结构: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 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的结构:分布(区位选择)、成因、特点、问题、解决措施。
3、巧妙记忆地理知识
①谐音记忆法。例: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②口诀记忆法。例: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川西二宁青甘陕,内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
③想象记忆法。例:记忆国家、省区轮廓,澳大利亚像只大螃蟹,巴西像块大鸡腿,墨西哥像只大羊角,意大利像只大鞋子踢出的两个足球,黑龙江像只天鹅,云南像只孔雀,山东像头骆驼,广东像只大象头,青海像只雪兔,陕西像跪着的兵马俑。
④简称记忆法。例:美国五大湖由上游到下游的分布可以记为:苏密休伊安。
方法二:利用好地图,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地理学科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区域性。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高考题很多资料都是以图的形式给出的,在各种图中,要特别重视等值线的判读与应用。
第一、“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即形成“脑图”。在历次高考地理试卷中,都有许多无图考图的题目,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十分重视构建“脑图”的训练。
第二、抓“读图”明“空间”,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从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看到有很多试题直接或间接考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知识。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更应重视地图的运用。
第三、地图学习要学会分类、读图、变图、用图。
学会分类,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景观图、原理示意图、漫画图、数据图、结构图、等值线图等。
学会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①先读图的主题,即图名;②看清图例、比例尺和方向;③注意细节,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④联系实际问题,有的放矢。
学会变图,如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图文转换等。
学会用图,如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用图记忆等。用图记忆就是记 地理事物的时候,应该直接把文字放到图上记,当涉及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你的脑子里反映出来的是有文字的图片而不单是文字,不管是文字题还是读图题都可以解决。
学习地理要学会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养成读图、用图和收集地图的好习惯,“左书右图,图文并茂”,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信息,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地图是工具,也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学会了使用地图的方法和习惯,学习地理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才能学好地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方法三:加强高、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追因索果。
地理学不仅具有区域性,而且还具有综合性,高考中明确将初中地理纳入考试范围。学习世界各分区地理时可采用以下方法:首先设计自学模板,如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经济地理特征(工业、农业分布成因,重要城市、港口、交通)有较全面的复习;其次,思考三点:一是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与相邻区域的位置关系。二是本区域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并以此为成因,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特点。三是进行跨区专题比较。如,对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北段西侧和南段东侧等地干旱的成因、特点的比较分析。通过这一复习过程,使考生不仅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对地理学区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思路上,更为开阔;从认识上,更加宏观;从方法上,更符合地理科学的要求。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必修一),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必修二、必修三),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初中地理重视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的掌握,重点是讲“地”,学习的是: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地理重视地理规律及其形成原因的掌握,重点是讲“理”,要知道:有什么规律,为什么。只有高初中地理的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四:精心练习,以一当十,以不变应万变。
有的考生可能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掌握得还比较好,但一到实际做题时就束手无策了。最好的方法是在做题过程中认真分析试题已知条件,找出隐含知识,深刻理解题意,明确要求,再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中求解。
1、寻找适合复习的载体,一道题要从知识、能力的角度去分析。
分析它由哪些部件(知识点)组装而成,养成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的好习惯。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要以一当十,训练一题,达到训练十题的效果。
综合训练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科重点、主干内容,针对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针对高考要求。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重点联系,前后联系。解决问题之后,再回顾解题过程、思考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
3、我们不能满足于解题,而要求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中找到规律性、原理性、基础性的东西,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才能把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4、做各种高考真卷、模拟卷,反复订正。解题后要进行经典回放,反思解决了什么问题?这道题为什么这样思考,而不是那样思考?分析后,要给自己思考时间和空间,再回味、思考、悟化、转化、活化,再回归教材、课本。只有这样,才能稳步提高能力。
方法五、注重学习的过程
学习地理与学习其它科目一样,要注重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上课、练习、复习,特别是容易忽略的预习、复习两个环节。根据记忆规律,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可以提前知道教材内容概况和自己不懂之处,便于上课分配注意力,因为上课时间每一分钟注意力都很集中是做不到的,上课有明显的节奏感,必须将劲用在刀刃上,把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放在重难点上。学习地理决不能等全部学完后再回头复习,这样你是决不会理解课本知识的,你会发现学地理很难。可是如果你把地理当天的内容当天就理解消化,那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日积月累就会培养成为你的地理思维,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易如反掌了。高考虽然是能力立意,但注重基础,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等,因此,复习中应多看书。实践证明,自觉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一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勤于作笔记。
方法六、收集信息理论联系实际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信息,如电视新闻、报刊杂志、媒体网络、旅游科技等,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地理知识和敏感具体的地理问题,我们要善于收集和处理,不断补充丰富地理知识。课外同学们也要注意博览群书,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走进图书馆,访问互联网站,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等。及时查阅收集、检索处理地理信息,这不仅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同学们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充实知识、丰富阅历的有效途径。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知识,要使自己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自己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勇于实践、创新学习的意识。
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还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相信经过努力,同学们一定会喜爱地理并学好高中地理的。

② 高中地理大题 有哪些答题方法和技巧

高考地理的答题是比较难的,需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有同学问,高考地理有没有相应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呢?为了帮助同学们对高考地理有更深的了解。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搭配地理大题 有哪些答题方法和技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地理大题 有哪些答题方法和技巧

高三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地理有哪些答题技巧呢?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下,仅供参考。

高考地理大题解题技巧

地理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地理等温线专题

1.分析走向(延伸方向):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2.分析弯曲状况:作水平线法——比较弯曲处与交点的温度高低;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区)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区)为高(值高)。

3.分析疏密状况:疏——温差小——我国7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陡坡、锋面处;密——温差大——我国1月气温、温带地区、陆地、山地缓坡。

地理等潜水位线专题

1.概念:潜水等水位线即潜水面等高线,根据潜水面上各自的水位标高绘制而成,一般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2.河流流向判断: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知敏指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3.潜水的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值区流向低值区。

4.潜水的埋藏深度:是指潜水面到地表的距离。同一幅图上的地形等高线与潜水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数值之差,即二者高程之差,为该点的潜水埋藏深度。

拓展阅读: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六点建议

一、重视回扣双基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可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就应考能力而言,三类知识所起的作用不同。陈述性知识是应考能力的依附和能力表达的基本元素;程序性知识是应考能力的养成和提升的基础,二者构成了所谓的“双基”。纵观近年高考文综试题特点,学科主干和“双基”类知识占较大比重。因此,二轮复习期要重视“回扣双基”。近年,我采用学案导学法,即先将各个专题“双基”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根据考纲筛选出“双基”内容制成学案,学案内容包括填充式知识体系和体现基本技能的训练题组,利用一课时训练效果明显。

二、重视整合知识

近年高考文综地理命题,特征之一是突出考查综合意识和综合能力。因此,专题复习中整合知识、构建体系非常重要。构建知识体系要遵循五个原则:一是重点性,构建专题应以重点知识为核心,如,时间的计算、季节性地理现象等。二是类似性,一个专题必须是由相关或相似地理现象经过提炼综合而成。三是创新性,构建专题不是课本知识的简单重新组合,而是要有创新性,要用新的视角来设计专题体系。四是理性认识,章节体系重在基础知识的表述,尤其对地理概念、地理理论、地理特征只作一般描述,不作深入分析和阐释。而专题体系则大不相同,重在从理论上认识分析。如,分析各种因果关系,透过地理现象发现其本质,比较地理事物的异同,阐释地理概念的含义,分析地理结论的依据等。五是灵活性,专题体系不受课本教材体系的限制,专题体系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综合,也可以是二者的大综合;可以是专门论述地理事物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演变过程,也可以是专门论述各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等。

三、重视拓展知识

地理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为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课程评价提供了指导。课改必然波及考改,因此,高考命题也会顺应课程改革需要,体现新课标理念。“提取有效信息拿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问题”是文综能力测试的主要方向。如,2009年高考试题中第2、4、6、8题的考查,皆体现出知识和思维的拓展性,尤其是第二题中提取A市位于82.50w经线以东的西五区这一有效信息,体现尤为明显。因此,新教材中具有前沿性的内容应给学生适当补充、拓展。

四、重视社会热点

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方针、政策、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如,2008年高考第7题以北京奥运会和奥运圣火为素材,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这一基本的自然地理问题。通过创设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情境,增加了试题的可读性和鲜活性。如,近年常涉及的三农问题、五大经济圈、大型工程、城市化、能源安全与调配、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循环经济、中部崛起、绿色GDP、极地科考、区域经济合作等应及时渗透于各专题复习中。

五、重视提升能力

应考能力的培养要注重知识的整合,构建主干知识的结构,分层突破,查漏补缺,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知识的内在线索和规律,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要加大训练量,让学生感悟答题技巧,培养和提高应试能力。在专题的设置上既要突出主干知识的覆盖,也要照顾现实热点问题,要注重专题立意的新颖、创新与教材知识、原理的巩固、再创造、整合提升。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具备结合实际进行自然、人文、区域特征的分析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适应高考。

六、重视训练反思

通过定时定量的课堂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原理,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达到练规范、练速度、提高技巧和答题能力,这个环节是二轮复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大量的习题训练之后,一定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反思意识,就是学生在做题之后,要反思这个题目具体考查了哪些知识点,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上有没有漏洞;要反思该题考查了哪些能力,自己在这几种能力上有没有欠缺之处;还要明确出题者的意图是什么,自己能否对问题答案提出疑问,能否联想到曾经做过的类似题目,本题的易错之处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或更好的答案;要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复习效率。

③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高三地理复习

一、区域定位很重要
每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均会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区域定位的问题,即以经纬网、海陆轮廓等地图的形式呈现某个区域,以考察该区域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学生若不能准确定位,那么利用平时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就难以快速而准确地解答此类问题,从而影响学生的成绩。如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地理选择题第6、7题,若能利用经纬网迅速定位,那么答案即可很快确定。常有学生问:“老师,地图怎么记呢?”是啊,我们谁都不可能拿着地图去死记硬背,这样也记不住。因此,我给学生布置 “每日一线”,即每日记一条重要的经线或纬线,记该线所经过的主要国家及海陆轮廓,以及该线所经地区的主要地形、气候、河湖、城市等,这样坚持下去,就能既使学生记住地图,在头脑里形成世界及中国主要经纬网的基本框架,还能使学生将所学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行复习,从而形成整体性的认识,强化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效果。
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关键
相对于知识的考察而言,新课标高考对考生能力的考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即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原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轮复习刚开始,我们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就要精选一些习题,以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答这些问题。训练时应对学生严格要求,即课堂讲解前必须保证做完相应的习题。在讲题的过程中,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即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描述自己是如何分析、如何解答某个问题的,然后教师再对其做以评价,最后形成大家认同的答案,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拿到题目就会形成习惯性的程序,即先分析推理然后作答,或与同学讨论后作答。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还体现了新课标的主题思想,即新课标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反过来,只有运用新课标理念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适应新课程下的高考,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还有,讲完习题后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归纳和总结,即将所分析习题的结果进行整理,从而形成一定的答题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答题效率,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答完相应的题目。
不少同学常会抱怨,说综合题难答,常常不能答中要点,我认为这是没有从平时的训练中真正掌握答题方法的体现,他们首先没有形成对地理问题的分析思路,又没有进行答题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事实上,许多综合题的回答都是有模式可以借鉴的,在学习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时,我们常常会以某一地区的情况作为案例,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建模”的过程;高考过程中,虽然基本上不会考到相同的案例,但一般会考到相应的模式。所以,我们必须从平时的训练中及时归纳总结,以形成相应的答题模式,如我们可以总结出:分析传统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一般应从“资源、能源、水源、市场、交通”五方面进行,在遇到分析鲁尔工业区、东北辽中南工业区等时,都应从这几点去考虑;而高技术工业区的发展条件则应从科技、交通、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逐步总结、积累一些常用结论,会使学生少走许多弯路、节约大量宝贵的考试时间。如:某地北极星的高度即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刚好发生极昼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纬度的二倍;海洋上等温线弯曲方向即洋流的流向;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则全球陆地等温线都向北弯曲;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等等。
三、适量的综合训练很必要
在高考前利用约两个月的时间集中进行综合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综合训练可以使学生加强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运用以及主干知识的记忆;强化学生的审题能力以及从图、文、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答题更加规范、描述更加准确、全面;使学生答题的效率和速度更高等等。只有通过综合训练,学生才能精神饱满、信心百倍地战胜高考!

④ 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地理信息

可以通过网上信息指导。

⑤ 如何培养学生地理解题技能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注意指导学生阅图、用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一些方法。”可见,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本次小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发现要使学生真正提高地理图形能力,在实际中,可以从读图、析图、绘图以及图形整合、地图要素的想象延伸与对比几个环节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与建议:

1.读图

地图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归纳,条理化,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地理知识的规律性。因此,读图是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学会了从地图中提炼基本信息,再针对相关题目进行拓展延伸,从地图中挖掘出更多的地理信息,久而久之,学生的析图能力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1)一般图形的读图步骤:①先读图名,图名是一幅图的主题。②熟悉图例,图例是对地理事物的形象简化,是阅读地图的钥匙。同时,熟悉图例体现的是一种形象思维过程,学生通过熟悉图例,懂得了地图中各种符号或颜色的含义,实际上就初步完成了对地图符号的形象思维过程。③读出横纵坐标的名称,读出地理事物分布等。学生掌握了读图的基本程序,学会有序、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并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奠定了基础。就为地图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不同类型的图形阅读时解题思路不同。

学生要正确读图,不仅要掌握正确的读图顺序,还要掌握图形的特点。

①地理分布图:地理分布图是最常见的一类地图,如:必修一中昼夜半球的分布,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洋流的分布,不同自然带的分布,必修二中人口与城市的分布,工业与农业的分布,必修三中涉及到的不同区域等等。关键是先要熟记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

如读“太平洋沿岸局部地区示意图”,回答:在全球六大板块中,图中E地所属的板块是(单项选择)A.非洲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南极洲板块D.美洲板块。答案:D



(1)简要说明B、D两地区的地形差异及其成因。

(2)试分别评价甲、乙两城市近郊农业发展的气候条件。

(3)简析A、C两地所在地形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及其原因。

答案:(1)B地:山地海拔高,崎岖不平;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高山和深谷,加上河流对河谷的侵蚀作用。D地:平原地势平坦.海拔较低;由于断裂下陷,流水沉积而成。(2)甲地:有利条件是雨热同期;不利条件是降水稀少;水资源贫乏。乙地:有利条件是水热充足;不利条件是光照不足。(3)A地人口容量较小。原因是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等。c地人口容量较大。虽然人均土地资源有限,但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环境承载量较大。

解析:本题从图中,可以读出经纬度位置、等高线特征,从而准确地判断出甲图所示区域为秦岭及其以北的渭河平原、黄土高原.乙图所示区域为四川盆地及其以西的高原山地。在此基础之上,运用地图要素的想象延伸与对比的方法,才能再进一步判定不同地区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平时的训练中,可利用地理图册加强地理知识的联系与延伸,建立思维线索,引导学生将密切相关的、同一区域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对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引申迁移,寻找问题中潜隐的联系,反映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上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同一地区、同一要素、不同时间的地图进行对比阅读分析,还可以了解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例如,将不同时期同一城市图放在一起阅读,可以反映出该城市地域发展和空间结构的变化。

总之,读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靠日积月累,所以我们要做到多见多看、多画多练、多思考、多总结。

⑥ 怎样指导学生撰写地理小论文27

指导学生写地理小论文,可以充分调动爱好地理的学生深入钻研地理科学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细心观察地理事物和现象,探究地理的本质和规律。
教师指导学生写地理小论文包括选择好题目,搜集材料,确立论点,写作修改等几个方面。
一、选用合适的题目
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选用合适的论文题目。如属侧重理论探讨性质的地理论文,需要广泛阅读这方面的书刊文章。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和地理事实材料论证、补充或否定某一学说、假说或理论等。如属侧重于实际应用方面的地理论文,需要在积累、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某一地理现象,解决某一地理问题。
一般来说,小论文题目选择要建立在观察地理、地质现象,搜集地理资料的基础上。例如,教师带领学生考察幕阜山以后,可以拟定大桥河的成因,鲁溪洞的特点及成因,喀斯特地貌与溶洞。又如,参观武宁湖畔万福工业园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谈谈万福工业开发区与武宁湖的环境关系等。题目要具体,不宜太大,否则,学生不容易把握。
二、搜集可靠的资料,充实论据。
搜集资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阅读文献材料,了解别人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提出了哪些见解,提供了哪些资料,以便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充实、提高和发展。老一辈科学家,他们多年辛勤劳动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可作为写作参考或佐证。引用这些资料写出来的论文不仅有较大的说服力,而且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扩大了学生的思路,充实了学生的论据。
三、确立清晰的论点
这里的论点是指对某个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点和见解。例如:以“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原因”为题的论文,其论点应确定为1.稳定的政治局势2.完善的金融机构3.开放的外汇市场,宽松的金融管理。4.强大的经济实力量5.方便快捷的联络。根据这些论点,从而得出纽约具备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优越条件的结论。
四、写作并修改论文
指导学生编拟并修订写作提纲,着手撰写地理小论文。在论文中提出地理论点,用地理学的理论和事实材料论证论点,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可靠,结论准确。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和简单明了的结尾。
指导学生写论文,教师必须有较高的地理修养、实践经验和写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指导工作。

⑦ 简要论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哪几个方面来完善教学过程,答案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口头语言或者运用书面语言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教学方法。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际工具,它在教学过程中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识媒体,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大量是靠语言来实现的。对于学生来说,口头语言的训练、书面语言的表达“也是培养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①。因而,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至今仍是一种非常重要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板书笔记法等。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述、讲解、讲读地理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讲授法主要有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等。
1.讲述法讲述法是教师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叙述或描述地理事象的方法。一般在叙述地理事物、现象、特征和分布时运用讲述法。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教学中各种现象、景观的描述,区域地理教学中有关地形分布、水系分布、资源分布、生产分布的描述,各地风土人情、城乡景色、地理探险的叙述等,常运用讲述法进行教学。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描述水循环的复杂过程时,这样讲述:“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跟踪水质点作一次循环旅行,那将是极其有趣的。你可以想象你所喝的那杯水中的水质点,曾经在唐古拉山上的冰晶中闪烁,然后它就奔入山中小溪、急流,随小河水进入滔滔长江,汇入东海,来到太平洋,在广袤的大洋上游荡……在灼热的阳光下,它又从洋面蒸发到空中,开始周游世界——也许它出现在北京天空的彩虹里,赤道上空的雷雨中,西伯利亚的沼泽里,非洲的大瀑布中,吐鲁番的坎儿井里,南极洲的冰原上;也许它又从土壤中被吸收到甘蔗的枝叶里、纺缍树的躯干中、仙人掌的茎球中;或许它又摇身一变,成了骏马身上的汗珠、巨鲸喷射的水柱、鳄鱼流出的眼泪、草履虫体中的细胞液。你也可以想象它正在为人类作出贡献——流淌在水乡泽国的稻田上,沸腾在发电厂的锅炉里,或在病房的吊瓶中缓缓滴入病人的体内……通过这次漫游世界的追踪旅行,你完全可以体会到,地球表层几乎任何地方、任何时刻,都有水的踪迹,并且它们是处在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之中的①。”
教师在运用讲述法时,除了要注意讲述内容的科学性之外,还应注意语言的口语化,讲求语调的抑扬顿挫,讲述的语言要生动、形象、优美、亲切。并且可以结合其他一些教学方法,如:结合直观的方法,边指地图边讲述,或边绘黑板略图和示意图边讲述;结合谈话法,用讲述作为引言,然后提出问题,或者边讲述、边提问题,等等。
2.讲解法讲解法是教师运用富于理性的语言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的方法。讲解法和讲述法的不同在于:讲述法以叙述、描述为主,而讲解法以论述、阐述为主。教师一般在说明各种自然或人文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布局原理、相互联系,或阐述地理区域的综合性和差异性,解释和推导天文、气氛、水文等一些公式和原理时,常运用讲解法。例如,地球的运动、风带气压带的形成、洋流的成因、水循环的原理、板块运动机制、地貌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工农业生产配置、人口迁移的因素、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等内容,都可以运用讲解法进行教学。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人口自然增长率”时,这样讲解: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国或地区,年净增人数与总人口之比,通常用千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假如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一年内平均1000人中,出生20人,死亡8人,净增12人,那末这个国家或地区这一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
教师在运用讲解法时,应注意:①语言要条理分明、措词准确。讲解时运用的语言要有严格的科学性,措词要准确、精练,说理要有逻辑性、结构严谨。例如,讲解“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时,首先应指出它的“连续性”——即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包括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都有水的存在,即使没有液态水,还会有气态水或固态水;然后再指出它的“不规则性”——即地球表面水圈的分布不均,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最后归结它是一个“圈层”,并且这个圈层里的水是一个整体,永远和不断地处于循环运动之中。②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讲解要注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即使对高中年级学生,也应避免深奥、繁复的讲解。例如,对于东亚季风的成因,就可以围绕“海陆热力差异”这一主要成因,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如从水和砂受热、增温、散热、降温速度快慢的差异(或以游泳池池水和池边中午与夜晚的温差),引入陆地和海洋的冬、夏季节的温差,再进一步从热容量、气压梯度等概念分析,从而得出关于季风形成的正确结论。③要正确地运用地理教学经常采用的比较法、分析综合法,以及其他逻辑思维方法。例如,讲解关于背斜和向斜的概念,就不仅要从岩层的形态(背斜是褶皱向上拱曲部分,向斜是褶皱向下拗曲部分),而且要从岩层的新老排列顺序、地表形态等方面入手,运用比较法讲清两者之间的差别与联系。④要尽可能地采用直观的方法辅助讲解。运用讲解法时要充分地运用地图及各种地理图表,尤其是采用能揭示地理事物之间联系的各种示意图帮助讲解。例如,讲解珠江三角洲特有的农业、副业、农产品加工工业之间的联系时,运用如下页的“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连环图”,就可起到很好的讲解效果。

3.讲读法讲读法是将讲述、讲解和朗读结合起来运用的一种方法。在地理教学中,朗读的运用虽不及语文和外语学科普遍,但在教学课文中的重点或精彩段落时常有运用。尤其在中学低年级阶段的教学中,采用朗读的机会更多一些。从教学内容来看,一般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运用讲读法。一种是在教学课本中课文的重点段落时,采用讲读法,目的在于重视课本中原文的涵义。教学时教师经常是边朗读、边解释,或边朗读、边让学生把课文中的重点内容用笔勾划出来,或分析句子的结构特点,讲清有关新、老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甚至要求学生能把重点句子熟读、背记。例如,对于很多自然地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人文地理教学中有关工农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布局的类型等内容,都可以采用讲读法。另一种是讲授课本中文字精彩的段落或者可读性很强的内容时,采用讲读法。例如,有关喀斯特溶洞内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的描写,长江三峡雄伟景象的描写,威尼斯水城景色的描写等,都可以采用讲读法的形式进行教学。运用讲读法的形式,除了由教师本人讲读以外,也可以请某位普通话标准、朗读技巧好的学生站起来朗读,在小学或中学低年级还可以分组或组织全班齐声朗读。运用讲读法时,朗读的材料不一定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教师自己平时收集的一些含有地理内容的诗词、民歌、民谣、解说词、散文、游记、传记、小说、故事、名言、名句等等,都可以用来朗读。
以上三种讲授法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讲授法能将地理知识和地理信息,简洁、快速地传授给学生,不需要经历地理学家探索地理事象那样曲折漫长的过程,因而在短时间里能够讲授较多的知识。其次,讲授法适应性强,方便、灵活,无论在课堂或在室外、野外都可运用,并能够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学条件、教学对象任意修改讲授内容,也能够根据学生听讲时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讲授内容的深浅度以及讲授的速度、节奏。第三,教师进行讲述、讲解时的情感,语言的表达方式、逻辑顺序,甚至动作、姿态、风度等,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力。第四,讲授法还能根据地理教学内容,结合国内外时事以及当地或学校的实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讲授法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首先,教师讲授的完善,不等于学生理解的完整,知识的传递“并不像传递物理东西那样直接简单。它既不能采取手对手的交接那样简单的方式来传递,也不能采取脑对脑的直接灌注的方式进行”①。学生接收了教师语言信号是一回事,是否真正理解语言的含义又是一回事,两者之间有时并不完全统一,教师的讲授化为学生的认识,两者并不完全是等量的②。其次,教师的讲授假设全部为学生所领会,也并不等于学生就会应用。从认识、理解到应用,还需一次“飞跃”。第三,过长时间的讲授也不易维持学生的注意。
所以,由于讲授法的上述局限性,无论是讲述法、讲解法还是讲读法,都必须和其他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二)谈话法
谈话法是凭借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学习经验,通过问答的方式传授地理知识、启迪智力的方法。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入,目前在中学界的教学实践中采用谈话法已愈来愈多,不仅在复习巩固旧知识、检查知识掌握程度时普遍采用谈话法,而且在传授新知识时也较多地采用谈话法。谈话法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问答式谈话法,另一种是启发式谈话法。问答式谈话法一般在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是否遗忘时运用,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比较简单。例如,在学过“世界的海洋”以后提问学生,海底地形主要有哪几种;学过“大气垂直分层”以后提问学生,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哪五个圈层等。启发式谈话法则不同,教师提出的问题通常需要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通过创立“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智力上的困窘状态”。或者把较复杂的内容分解成几个组成部分或一些小问题,然后启发、诱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利用自己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有关陆地水的内容时,这样运用启发式谈话法:首先告诉学生,非洲中部有一个乍得湖,它是个内陆湖泊;接着将此湖的位置和注入水系作一描述,指导学生观察乍得湖的位置示意图;然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内陆湖一般都是咸水湖,但乍得湖却是一个淡水湖,并且一年之中湖泊面积相差将近一倍,请根据该湖的地理位置以及水源补给特点分析原因。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该湖泊的纬度位置、所处风带气压带、注入水系流域的状况等等,一步一步寻找正确答案,从而起到了联系多种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启发式谈话的提问方式有多种,如递进式、分解式、迂回式、反问式、悬念式、比较式、串联式、扩展式等等①。
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提问的时机和对象。要针对教学目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材内容的特点设置问题。提问时要面向全班,让全班学生都积极思考问题,然后再指定学生回答。指定对象应顾及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②教师的提问要有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要根据学生答问时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提问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顺利找到问题的答案。③拟定问题的深浅度要适当。问题要明确、具体,切忌模糊、空泛;问题的范围大小和难易度都要适中;问题要避免带暗示性,以免学生不是在思考问题,而是在猜测;重点的、主要的问题地理性要强,切忌在枝节问题上大做文章;有关的问题应有系统性和连贯性。
谈话法与讲授法相比,有一些共同和不同的特点。首先,谈话法与讲授法一样,具有方便、灵活、适应性强和富有感染力等特点。其次,由于谈话法相对讲授法来说需要学生更多、更直接地参与,因而只要教师平时注意培养和训练,对于学生地理术语的应用能力及语言组织表述能力的提高将会有很大的作用。第三,谈话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尤其是启发式谈话对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益处。第四,谈话法能迅速地、直接地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控教学进程。第五,讲授法有“过长时间单纯地讲述、讲解不易维持学生注意”的缺点,而谈话法由于师生共同参与,有问有答,因而相对地弥补了讲授法在这一方面的不足。
谈话法的局限性首先表现在,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场合都适合运用谈话法,虽然讲授新课、复习旧课都可运用谈话法,但有些难度很高需要完全由教师讲解,或者情节生动、文字精彩需要由教师讲述、讲读的教学内容,就不需要或不适合采用谈话法。其次,谈话法相对于讲授法来说教学时间一般要长一些,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过多地采用谈话法,有时可能会完不成教学任务。第三,对于初次走上讲台的实习教师或新教师来说,运用谈话法有一定的难度,他们虽然在备课时也能设计好提问的方案,但上课时往往只会按“既定方针”办,不能灵活掌握谈话的进程,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常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缺乏应变能力。当然,要想自如地运用谈话法,掌握好提问的“时机”、“火候”和“分寸”,必须有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尤其达到谈话技巧的“炉火纯青”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从这个意义上讲,谈话法的运用确实是一种“艺术”。
(三)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地理课本和有关参考书(包括课外读物)以获得知识的方法。如何指导学生读书,是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古代的教育实践在这方面留下了许多经验。如“俯而读,仰而思”、“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等,都是关于如何读书的至理名言。尤其是“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的“左图右书”的读书方法,至今已演化成为地理教学中的课本和地图册相结合的读书法,为广大地理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时所普遍采用。
指导学生阅读地理课本时,应要求做到以下几点:①通过预习,初步了解课本内容,并能带着问题听讲。②能根据课本回答有关问题,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能举一反三。③能掌握课本中地理知识内容的框架、结构,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④能比较课本内容与教师讲授内容的相同点和差异之处。⑤能将不同章节中同类的地理知识作比较和联想。⑥能把课本内容和地图册上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将地理知识“附着”在地图的“骨架”上。
供学生用的地理参考书籍种类较多,其中既有适合学习和复习用的地理词典、地理基础知识手册、地理学习指导书、地理复习参考书等,也有增进地理科学知识、激发兴趣爱好的地理科普读物、地理专着等。指导学生阅读此类书籍、报刊、杂志时,应要求学生:做好批注和辑录;写好读书提纲、概要和心得;将有关地理知识同课本上相应的概念、原理联系起来并加以比较。
读书指导法的运用,可以穿插、渗透在平时课堂教学之中,也可以在课堂上相对集中一段时间作专门辅导,或者利用课外时间,作读书指导讲座、组织读书小组等等。
(四)板书、笔记法
板书、笔记法是教师出示教学提纲、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记录讲授进程、教学要点的一种书面语言运用方法。如果说讲授法和谈话法主要是运用言语(口头语言)来传递信息的话,那末读书指导法和板书、笔记法则主要是运用文字(书面语言)来传递信息。虽然板书和笔记在地理教学中有时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方法,但它们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板书可以展示教师讲授内容的结构、层次,也可以提示教学要点、显示教学进程、突出教学重点,并为学生笔记提纲作出示范。笔记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极有帮助,它能起到理清思路、维持注意力、把握重点、利于比较、方便复习等作用。
板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边讲边写的零星板书,另一种是显示教学提纲的主板书。零星板书主要用来书写地名、数据、重要的地理概念等,一般随着教学进程的继续,需及时地擦去。写零星板书时,对于地名、地理术语,教师要提醒学生以后自己写时不要写错别字;对于要求学生记住的地理数据,要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来,或在课本上注出来。主板书的种类很多,经常采用的主要有纲目式、表解式、图示式等几种。编写主板书要注意:①地理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并与课本中课文的标题、段落密切配合。②板书的文字要简练、准确、规范;要注意同级标题之间的并列关系和大小标题之间的包容关系;字迹要清楚、端正,避免写不规范的简体字和错别字。③板书的版面要部位恰当、布局合理美观;板书的篇幅应适当,留出一定的空位供悬挂挂图或写零星板书之用。④纲目式板书的层次要适度,标题一般以2~3级为宜,切忌第3级标题下再列“1)、2)、3)”“A、B、C”“甲、乙、丙”,以免让学生感到层次繁复,抓不住要领。
出示板书的形式有多种,最常见也是最简便、灵活的形式是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随着教学进程边讲边写。篇幅较长、来不及边讲边写的主板书,也可于上课前写在小黑板或白纸上,上课时用遮幅的办法,逐段显示。近年来有些教师将板书写在空白投影片上,用投影仪映出,效果很好。出示板书更先进的手段是采用电脑在屏幕上显示。
笔记主要指学生上课时的随堂记录。指导学生记好笔记,重点是掌握笔记内容的详与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笔记主要是随着上课的进程,抄录教师的板书提纲。对于高年级学生除了抄录板书提纲外,还可笔录教师口述的内容,包括学习内容要点、主要事实材料和结论。笔记过于简略,往往作用不大;而笔记过于详细,有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听讲和思考。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演示各种地理教具、地理实验和组织课外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地理事物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这类方法的特点是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真实性。直观是“领会的开端环节”①,地理学科的直观性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更具特殊意义,这是由于地理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和间接性”①所决定的。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对于形成学生丰富的地理表象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
由于条件限制,对于有些教学内容,如地下、高空或发生在久远地质年代、历史年代的地理事象,教师较难或不可能都让学生进行直接观察和感知。所以,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必须和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及其他方法合理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者进行示范实验,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感性认识的方法。地理事物在空间上很多存在或发生于较远、甚至遥远的地方,对学生来说大都不可能亲自经历或直接进行观察。例如对于遥远的南极大陆、高寒的珠穆朗玛峰、炎热干燥的撒哈拉大沙漠、深邃的马里亚纳海沟……一般人都不可能亲临观察,所以获得这些地理事物的表象,进而掌握和理解有关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还须依赖直观演示法等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的直观演示,主要有地理挂图、图片、照片、卫片的演示;地理实物、标本和模型的演示;幻灯、录像、电影的演示;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理实验的演示,等等(地图的演示已归类在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中)。这些直观演示手段,有的反映了地理事物的直观形象,能体现地理事物的景观和分布特点;有的具有立体感和动感,画面多、容量大,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的能再现地理事象发展变化的过程,揭示地理原理、成因,因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运用演示法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无论哪一种演示,都必须和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等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紧密结合起来运用,注意各种方法的穿插和渗透。②演示的时间要及时,根据教学进程在适当的时候展示,并及时撤下,以免学生提前或迟迟地沉湎于演示中非关联内容的细枝末节。③演示的内容一般要选择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内容,以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迎刃而解;演示内容的地理性要强,避免演示的重点内容过多的是其他学科的内容。④演示必须突出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防止学生把注意力分散到次要或无关的问题上去;演示的方式要有多种,使学生能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演示对象,并尽可能地让学生洞察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⑤演示各种教具或实验,在数量上和时间上要注意适量,除了专门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电视或实验演示课以外,一般每堂课的演示不宜过多;此外,演示和学生的操作、练习也要密切配合。
(二)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要求,组织学生到自然界或社会场所,通过对自然、人文地理事象的直接观察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地理教学参观的内容很多,如对山川湖海、名胜古迹、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工厂、矿山、商场、港口、道路、农场、乡村等等各种自然或人文地理事物的观察、参观。参观法以大自然、人类社会为活教材,能打破课堂和教科书的束缚,扩大学生的视野,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在于到大自然和社会实践中去感知直接知识、验证间接知识。
参观法同依靠测量工具或手段培养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野外实习训练(归属于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还不尽相同,其主要的方式是观察和记录。采用参观法时,首先要订出参观的计划和步骤,明确参观的目的和要求,注意收集必要的参考资料。在参观前,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和方法,尽量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作用;参观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重点观察对象上,把感知与理解结合起来,从多方面认识观察对象,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自己独立观察,作好参观的记录;参观结束后,要指导学生写好参观报告或总结,也可通过讨论、谈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真正起到获得感性知识,以及验证、理解、掌握有关知识的作用。
三、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
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地图、地球仪、剖面图、示意图等以象征符号表征的图象,使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演示法展示地理事物外部形象的直观教具不同,地图是以一系列惯用的象征符号来表征地理事物的,它能揭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特征以及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的特点,对于地理教学来说,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可以说,同语文学科运用词典,生物学科运用显微镜,物理、化学学科运用实验一样,地理学科运用地图是其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和不可缺少的手段与方法。对于地理教学来说,无论是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学习,离开了地图都是不可想象的。当然,地图或者其他象征符号表征的图象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必须结合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并且与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紧密配合,做到符号认知和直接感知相结合,图象信息和语言文字相结合,才能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⑧ 地理教师高考最后阶段如何辅导学生

心理工作比知识辅导更重要。
名师辅导高考:文科综合最后冲刺

考点内容有什么变化?复习需要注意什么?精品学习网高考频道小编整理了名师辅导高考:文科综合最后冲刺,希望为大家提供服务。

历史:

熟悉课本关注热点

杨慧(历史高级教师):为同学们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杨老师分析发现,近几年高考题的难度偏低,非常注重考查基础知识,所以基础知识是复习的重点。在复习中,同学们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抛开课本和考纲,应清楚课本才是重要的复习备考资源,要善于运用课本并通过练习来巩固、深化、激活历史知识。

同时,还应坚持基础与能力并重。虽然高考直接考查知识记忆的考题很少,但准确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是正确答题的基础。因此,同学们应熟悉每一个历史事件,注意归纳线索特征和分析前因后果,尽量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文综考试大都以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命题”,杨老师建议,同学们还应适当做考试说明涉及到的一些热点问题,并对专题问题归纳和总结。例如抗日战争(今年是芦沟桥事变70周年)、国共合作、长征胜利、西部开发、台湾问题和国际关系中的中日、中美关系等等。

政治:

抓好基础规范答题

王晓祥(政治高级教师):现阶段,同学们应重点从“抓基础”和“规范答题”两方面加强复习。

首先,同学们应根据《考纲》抓基础,以不变应万变。王老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设问,大都取材于当代国内外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社会等传统或
现代热点,即使是一些我们所不熟悉的材料,其运用解答的知识却多属教材基础知识的范围。同学们不必费神去研究命题者如何设问,不如以退为进,根据《考试大
纲》紧紧抓好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理论的复习并回归教材进行阅读,形成知识网络,以不变应万变。

其次,复习中,同学们还应把规范解答作为复习重点。最好多做以下两种类型的题目:一、近几年的高考题和由老师选择的符合高考要求、贴近高考思路的题
目。答主观题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出答得越多越好的误区。同时还要仔细揣摩最近3年的高考试题及答案,熟悉设问方式及答题基本要求,规范解答;
二、自己经常容易失误的题。要注意收集、整理自己做错的题目,在最后阶段重做一遍,找到做题的正确感觉,控制做题节奏。

地理:

分析弱项集中攻关

陈红生(地理高级教师):在地理科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同学们首先应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处理好弱点与重点的关系。高考地理以考查学生地理主干知识的再现、迁移、重组和应用能力为主,如地理的空间定位、定向、时间计算、天气气候成因、区位分析和表述能力等,现阶段的复习时间有限,同学们要冷静分析自己的弱项,集中精力攻克难关,才能不断提高。

二、处理好课上和课后的关系。现阶段复习中,老师在课堂上一般以能力训练为主,结合全班情况进行针对性复习。因此,课后复习时,同学们最好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查缺补漏,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

三、处理好适应性考试与复习的关系。同学们应了解适应性考试主要是测试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和答题技巧,所以试后不应过多地关注分数的高低,而应细致分析答题中地理知识运用和表述能力等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然后在复习中有的放矢,针对性地训练,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帮助考生们了解高考信息,精品学习网分享了名师辅导高考:文科综合最后冲刺,供您参考!

阅读全文

与如何指导学生的地理阅读答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6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6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1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0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9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4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4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