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初中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
1.联系实际,实现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转化
提倡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并不是要摒弃作为地理教学主要依据的教科书.地理教科书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活动的范本,仍然是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但是地理教科书的开发必需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与生活、社会紧密融合、沟通,发挥其“地理教学基本工具”的功能.现在,新版的几套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就更加注重凸显现代教育新理念,在内容选择、编排设计等方面不再过分追求地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力求地理教学内容的融合.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执教者的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赋材料以生命的活力.
2.信息整合,拓展现代课程媒体资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与地理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中的地理课程等逐步被引入地理课堂.特别是互联网提供的地理教育网站、地理资料数据库和图书馆、天文馆、气象台、地震台网站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地理课程资源.
由于现代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限制,能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情景、过程等,全部再现于课堂,图文并茂地让学生去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将地理知识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使抽象、深奥的地理概念、成因、分布、规律变得直观形象,有利于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另外,由于地理科学发展迅猛,网络媒体中关于地理科学发展的信息很多.对于这些信息,教科书不能非常全面而及时地反映,这就需要师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地理科学的新进展.
3.激活体验,挖掘学生内生性地理课程资源
内生性资源,主要指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以及所了解的地理科学信息.这些通过各种各样途径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无形课程资源,使地理课程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强化学习动机.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有自己的爱好和长处,也有自己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他们本身就是很好的资源.这些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体验和经验,能使学生较容易接受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需要教师认真挖掘.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课后的交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中寻求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采 无处不在,只有充分发挥地理课程资源的优势,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⑵ 如何实现高中地理学科“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新课程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明确了“学什么”,提出了学会的要求,是实施另外两个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具体化,明确了“怎样学”,以求达到“会学”的高目标和高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知识与技能”的有效学习和“过程与方法”的高效实施的动力。如何实现高中地理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我以《工业的区位选择》为例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的可能性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仔细分析学生的学习准备,了解他们在知识技能、认知能力、学习动机、方式方法等方面的一般情况和个别情况,依此按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的出发点。
在制定《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目标时,通过对学生历次地理考试成绩的分析,结合平时的观察,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前一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主要的区位因素,并初步掌握了运用案例分析区位因素的方法,可以在这一节课中得到迁移;加上生活在海沧新阳工业区,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接触了不少有关工业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的知识;另外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已开始具有辩证逻辑思维的特点,他们能够从一般的原理、原则出发,运用理论分析和综合事实材料,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因此,他们对《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渴望通过工厂实地调查以及系统的专业学习,客观地评价家乡的工业生产,为家乡的发展出谋献策。
二、读懂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关键点
读懂教材,不仅仅是读懂某个专题,更要懂得如何选择、处置教学内容,这才算是读懂了教材。要通过专题的基本框架、重点内容的厘清,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在此基础上深入钻研文本的内涵和外延,了解规律、原理产生的自然和人文境域,抓准专题的情感基调;然后,根据课程总目标、各阶段目标及学习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落实突破难点、重点的关键点以及前后连贯、衔接学生学习起点的联结点。做好了这些工作,教学目标的制定就会比较准确、集中、具体而恰当了。
在确定《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重点、难点时,通过本节知识的基本框架,先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再深入钻研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最后根据课程总目标、各阶段目标及学习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学习的重点、难点、关键点。
1.教学重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理解不同的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并会进行正确的区位选择。
2.教学难点
(1)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理解不同的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并会进行正确的区位选择。
3.教学关键点
通过当地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并会进行正确的区位选择。
三、重组学习内容,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师在分析学习内容、了解学生情况以及回顾先前教学经验与反思的基础上,可开发学习资源和运用教学媒体对教材的顺序、详略、深浅等作适当取舍、加工、提炼等处理,再确定三维目标。
《工业的区位选择》的学习内容就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重组。课前布置自主预习,小组合作开展对海沧本地工厂的地理调查,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先以乡土地理情境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提供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模式,把工业区位选择的重难点分解成工业区位因素、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业选择的影响等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处于一个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思维成果、质疑讨论,满足学生对知识“懂”的需要和“会”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运用智力,积极思维。课后布置二选一的研究性学习课题:(1)在两会上原工业部长李毅中提出坚定不移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在这个背景下探究海沧工业区将如何发展;(2)探究曾经是行业老大的柯达公司破产并转型的原因。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研究引向课外研究,激发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概念的概括过程、结论的探究过程等。
四、掌握教学目标叙写的技术
教学目标的叙写,在于强调教学活动对学生具体行为改变和人格产生的影响,其行为改变或表现是可观察、可检测的,可作为目标是否达成的衡量标准。
“知识与技能”主要采用结果性目标的叙述方式,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
如《工业的区位选择》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可叙写为:
1.知道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并理解不同的工业区位因素及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并会进行区位选择。
2.结合海沧工业案例进行实地调查,学会小组合作调查,探究该工厂落户海沧工业区的区位因素。
3.学会判读几种常见工业导向型的模式图,提高自己的读图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叙述方式,即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或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过程性的、体验性的;另外要把握叙述的五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内容和行为标准。
如《工业的区位选择》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可叙写为:
1.通过对海沧翔鹭石化、正新轮胎等厂的地理调查,学会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收集地理数据、图表进行分析判断并应用于区位学习。
2.通过对海沧工业实例的调查分析,探究海沧工业区布局的特点,并学会准确运用地理术语表达的能力。
3.通过工厂实地调查、小组讨论交流工业区位因素及发展变化的区位选择等活动,提高自主学习、团体协作的能力。
如《工业的区位选择》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叙写为:
1.通过分析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
2.通过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树立科学发展观。
3.通过分析海沧的工业实例,了解海沧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树立热爱家乡、为家乡服务的信念。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要根据地理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目标的完整性。
⑶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整合高中地理教材(专题1拓展资料)
福建省福州市第二中学李文
一、整合教材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合学情
1.认真解读课程标准,精确把握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不能按照教材来制订,而要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准确把握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择和组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并以此来整合教材。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基本上沿袭了传统教学中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是过去思想教育的扩展,只有“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是全新的。有许多教师在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处理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而事实上,三维目标的划分虽然抛弃了过去的知识本位观,但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高中地理教育是基础教育,无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模块,均明确提出地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要求。因此,掌握地理基本知识与形成基本地理技能是地理课程的基础目标,整合教材一定要扩展和丰富“双基”,而不可有半点削弱或轻视。
2.重视研究学情,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地理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不仅是课程标准,还要根据学情。教师要重视研究学情,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应体现全面性、具体性及可操作性,使用“运用……说出……并归纳……”“运用……分析……”“阅读……说出……”等行为动词,使学生具体明确“学什么”、“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在什么条件下做”,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教学目标,就要明确为“给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说出图中三圈环流的名称,标出气流运动方向并说明其成因”。依此整合教材,不必要的难度得以降低,又有示意图作为载体,能比较好地利用先前活动的学习成果来说明地理成因,
二、整合教材要从实际出发,兼容并蓄
1.重组教材,理顺内在逻辑关系
教材中有的章节涉及知识点较多,如果知识点的因果关系、内在逻辑关系没有理顺的话,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混乱,有时只要稍微调整一下同一框题中教材资源前后出现的次序,学生心目中的疑问即迎刃而解。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这节课的“人地关系”是难点,但教材中却把学生较易理解的“环境问题的表现分类和分布特点”这部分内容放在之后。若能先从学生已知的、感兴趣的环境问题具体表现人手,引导归纳出环境问题两种类型,再分析其成因和分布,最后引导到人地关系上。这样使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凸显出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更为有效。同时教师对教材的重组也鼓舞了学生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创新的意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就这样在教学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贯彻和落实。
2.合理删减,强化主干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普遍感到“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广;课时少、参考资料少。由于教材容量过大,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展开.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一对突出的矛盾。要走出这个困局,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以强化主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用两张典型的图片可以说明问题,就没必要把教材中所有的图片都用上;如果有更易于为学生发现问题和理解问题的例子,就可以不用教材中的例子。如高中地理必修2第五章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研究探讨如何选择城市交通运输工具,发展城市交通。如果学生已经了解了问题研究的一般方法,而且该课题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又较远,就可以舍弃。
3.研究不同版本教材,博取众家之长
新课程实行“一纲多本”,出现了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鲁教版四种版本教材。在这种局面下,教材并不完全是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和内容划分而编写的,不同版本的教材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都在课标基础上有所创造,各有特色。教师要注重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研究,尤其要注意研究不同版本教材中表述相同的内容,可以将各版本中个性化的内容及相关表述作为取舍教材的重要参考和借鉴,以博取众家之长。如关于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几个不同版本的教材在落实课程标准的内容上,相同点是:都分析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工业对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是:分析的角度不完全一样,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人教版主要从原料、市场、动力、劳动力、技术及其区位因素的变化角度进行分析;中图版主要从原材料、运输、市场、劳动力、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而湘教版集中分析了运输、土地、集聚三大因素。同样,关于工业的地域联系、工业地域的类型和工业对环境的影响等,这几个不同版本教材分析的角度也不一样。教师应该以教材为主,吸收其它版本的精华。
4.适当补充初中内容,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
高中地理学习是在初中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才能使高中地理学习更顺利。高中地理课程不是区域地理,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形成的区域分析、区域比较的方法和能力应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与巩固。高中地
理中的各个案例,都应当在区域背景下加以讨论。农业地域、工业地域的典型案例,更要注意其区域地理背景。因此要适当补充初中内容,逐步形成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熟练分析区域地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作为分析各种地理问题的基础。▲
⑷ 如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
教育技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更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我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谈谈我对二者整合的点滴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地理整合的必然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已经成为目前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显着标志。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高科技时代,传统的教育已经不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现代技术手段成为迫在眉睫的引用工具。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教与学之中,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整合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信息技术与地理整合的误区
信息技术于地理教学在整合的过程中存在不少误区,其中最为突出,最为普遍的是以下两大方面:
1.变传统“满堂灌”为新式“满堂灌”
传统“满堂灌”的教法,大家都知道,而这种新式“满堂灌”主要表现为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呈现过量的繁杂的信息:一幅接一幅的图片,一段再一段的文字,一个又一个的动画,甚至图文声像纷至沓来,令学生目不暇接,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何谈学生的主体性?这不正是新式的“满堂灌”吗?
2.教师成了专职的放映员、解说员
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把所有的知识点、每一个活动甚至包括教师必要的知识讲解,都通过图像、文字、声音显示出来,课堂中教师很多时候仅仅充当放映员、解说员的角色,教师被课件牵着走。殊不知多媒体教学软件无论制作多么完美,也只是一种教学媒体,绝对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什么才是真正的整合
当前许多地理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学整合的认识就是认为如何研发适合中学地理新教学要求的课件展开教学,这就是整合了。这只是其中一个层面,另一个层面是如何为学生构建数字化信息平台,让学生处在数字化环境之中,学生能够把信息技术当成一种工具,能够运用它来获取、分析和应用信息,主动学习。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课中,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将一些地区的气候资料变成数字化学习资源并展示这些地区相应的民居景观图及简介),然后提出问题:“请说出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和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据需要解决问题,学生上网进行自主探索,将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接着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进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达成对这一问题的共识,再到全班,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班级交流(学生发言或通过网络平台演示),得出结论,实现意义建构(总结出民居与当地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我想这才是整合的更深层次的理念。
四、信息技术与地理整合的方法
1、因势利导,适当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它往往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自己学习的信息,选择学习的途径,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而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学最大的优点可以通过交互功能实现人机对话,通过对话学生可以逐步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形成学习的主体地位。地理教学中图像内容较多,如果能巧妙地使用交互特性进行教学,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手段的使用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的实情,现在不少学生连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都不具备,最好少用网络教学,否则大量繁杂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一无所获。较好的是可借助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随后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阅读,寻找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2、兴利除弊,客观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课件及网络教学固然有其它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它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地理挂图、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地理模型的直观空间结构功能,录像机、影碟机的操作简单、快捷实用,板图板画的直观、实用等,是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比如,有关地球形状的教学,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难以建立起空间概念,无论是课件中动画的地球,还是静态展示的地球图片、经纬网等,都不如拿个地球模型——地球仪,来得真切。选择时要遵循的唯一原则就是:谁最能说明问题就用谁,千万不可为了展示现代教育技术而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什么教学方式,都有其一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关键在于如何扬长避短。
分享:
⑸ 初中地理课堂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1.联系实际,实现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转化
提倡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并不是要摒弃作为地理教学主要依据的教科书。地理教科书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活动的范本,仍然是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但是地理教科书的开发必需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与生活、社会紧密融合、沟通,发挥其“地理教学基本工具”的功能。现在,新版的几套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就更加注重凸显现代教育新理念,在内容选择、编排设计等方面不再过分追求地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力求地理教学内容的融合。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执教者的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赋材料以生命的活力。
2.信息整合,拓展现代课程媒体资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与地理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中的地理课程等逐步被引入地理课堂。特别是互联网提供的地理教育网站、地理资料数据库和图书馆、天文馆、气象台、地震台网站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地理课程资源。
由于现代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限制,能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情景、过程等,全部再现于课堂,图文并茂地让学生去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将地理知识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使抽象、深奥的地理概念、成因、分布、规律变得直观形象,有利于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另外,由于地理科学发展迅猛,网络媒体中关于地理科学发展的信息很多。对于这些信息,教科书不能非常全面而及时地反映,这就需要师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地理科学的新进展。
3.激活体验,挖掘学生内生性地理课程资源
内生性资源,主要指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以及所了解的地理科学信息。这些通过各种各样途径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无形课程资源,使地理课程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强化学习动机。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有自己的爱好和长处,也有自己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他们本身就是很好的资源。这些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体验和经验,能使学生较容易接受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需要教师认真挖掘。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课后的交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中寻求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采 无处不在,只有充分发挥地理课程资源的优势,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⑹ 如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地理课堂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同时它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地理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提 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整合中得到提高,从而在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上全面塑造学生 . 关键词: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整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创设学习情景,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大课堂容量.山区中学任教的我,只 能面对每个年级一个多媒体教室的状况,在教学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结合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 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去感知去体验,进 入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它能克服在传统教 学中,学生面对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从而对地理产生兴趣.例如:在讲“降水对 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时,播放水灾、旱灾、暴雪等图片,配上低沉凝重的背景音乐,画面 让学生惊心动魄,震撼心灵,很容易得出降水对人们生活既带来好处也带来负面的影响,深 深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辩论:我们该怎样保护环境呢?激烈的 辩论把课堂和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 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讲《世界的人种》时,首先 用计算机播放一段经过本人视频编辑、剪切的由三大人种演唱的“江南 Style”视频,然后 提问:刚才看到的视频有哪几种人种?他们有何不同呢?时下最流行的歌舞立即激发起学生 的兴趣,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本节的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更好地创设情境,它克服了 传统教学的单调乏味感,便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调动所有感官,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 地理学习中去. 因此,我们在做课件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这一优势,力图使画面内容生动,即 要尽可能地用一些动画、音乐,将教学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这些动画和音乐中,使学生爱听、 爱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理安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教学中,教师通常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去确定教学内容的详略.运用信息技 术可以调整教学节奏,灵活把握上课的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如:教学《中国的行政区划》时,教材内容虽然比较单一,但涉及的地名众多,而各省 (直辖市、自治区)的边界形态又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也错综复杂.通常需要两 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讲授“三级行政区划的划分;34 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及其位置” 两个问题.第二课时再讲“34 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行政中心” .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采用歌诀记忆、拼图、猜谜等方法,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通过层层活动使学生熟 记各省的名称、简称及其位置.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我制作了当鼠标点击某一个省级行政区 时,相应的轮廓形象比拟物就显示出来的课件.如:黑龙江省像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雄鹰, 山东省像骆驼,青海省像玉兔,广东省像大象的鼻子等等,这种教学方法很能激起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利用制作好的 Flash《中国拼图游戏》 ,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拼图比 赛,告诉学生拼图的一些技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我国行政区划名称、位置等方面知识 的理解和记忆,教师也能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信息.讲授到相关省级行政区时,便将课前准备 的谜语投影出来让学生猜.如“船出长江口” (猜一个城市名) ,这一谜语的提出,前面学习 的疲劳一扫而空,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胜利的喜悦,没猜到的学生,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 得启示;记住了上海的位置——长江口.由于电脑动画在课堂上的运用,降低了教学难度, 大大加快了教学速度.第二课时可通过练习、读图、填图和小测验来巩固、反馈知识,还可 开展小组竞赛、小组课题研究等合作性学习活动.多媒体教学从多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动画模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地理内容涉及面广,其中有学生能直接感受的地理特征,也有难以理解的地理事物.在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和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在认 识客观事物时往往会受到自身认知器官的限制,只能观察到此时此地的情景,观察到肉眼看 见的客观物体,难以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运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 止图成为动态图,学生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教师指导学生一边思考观察、一边讨论. 采用动画模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能动作用,教与学成为了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方面发展.例如:对 “等高 线地形图” 的教学,这部分内容很抽象,我把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原理、基本特征利用课件 进行动画演示,图、文、声、像并茂,使学生对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等地形概念 变得容易理解(特别是山谷、山脊的判断,再加本人的板图) ,然后又播放生动有趣的基本练 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了,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教学《交通运输》 ,介绍我国的铁路干线时,我用了动画制作这样的课件:以中国地图 为底图的画面中出现一个火车头,它鸣叫着逐条带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线路、名称和经过 的主要城市,每条干线自起点至终点闪现,而且能随终点出现,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加 深印象.我让学生结合课本里的“铁路干线图” ,在老师屏幕上的演示下找到“五纵三横” 铁 路干线用两种颜色的笔描绘出来.以“北京”为中心,找到“上海” ,把“北京---上海”连 2 起来, 明白这是 “京沪线” , 然后又让学生说出这条铁路线经过哪几个省级单位及主要的城市. 随着老师在屏幕上的指引下,学生完成得很好,记得很快(就连平时不好表现的同学也做得 很好) .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后,用课件出示一些选择合理的交通 运输方式练习,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通过这种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学生视觉、 听觉等感官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 四、渲染气氛,培养学生的情感 在地理课程学习中,要将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 于地理教育之中.多媒体课件能够渲染气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采集 和编辑录像、VCD 的内容在适当的时候播放,能够配以文字、旁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 教育. 如在学习中国地理《地方文化对旅游的影响》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我国着名的 旅游胜地:八达岭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桂林山水,布达拉宫,黄山的“四绝”?不知 不觉中,学生已被祖国锦绣的大好河山所吸引,脸上洋溢着向往、陶醉、自豪的神情,激发 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紧接着出现一组漫画镜头:在旅游区乱扔废弃物,某人在文物古迹刻 上了“××到此一游” ,配上小丑的画外音?学生们看了,无不表示出愤怒、指责、痛恨的 心情.从反面材料中,也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通过正反材料的对比增强了他们对 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美好的道德品 质,同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 , 把现代信息技术 与地理课堂进行有效整合,在学习中充分运用地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让学生学 会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最终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和教学质量.但是,当多媒体课件运用不恰当时,不仅使学生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而且, 多次重复的视觉刺激容易使学生大脑疲惫,注意力分散,教学效果反而不好.因此,教师应 选择、加工学习材料,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设计出最优化的教学方式.
⑺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怎样融合信息
一、 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因材施教,体现教育公平、民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多种教学策略的实现,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在高新技术更为发展的今天,教师的教学更不能缺少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融洽整合。因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地理课程决定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新课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点是教学的个性化与自主化、情景的虚拟化和地球的数字化,初中地理教材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重要性及发展的必然性。
二、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
在传统的课堂中,仅凭一支粉笔、一张嘴,根本无法实现地理教学的全部目标,而要真实的再现一些情景很困难。课堂中可以利用电脑模拟火山地震的爆发、演示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形成、板快的运动与大陆的漂移、海陆变迁、沧海桑田的变化等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把枯燥的知识、深奥的理论融入进去,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因此,在教学时,充分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三、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易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主要的降水类型”一节,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运用信息技术:第一降水的形式:雨雪冰雹等。我可以使用flash动画展示这几种形式。让学生知道这几种都是降水,并说明水的含义是广义的。另外。可以运用powerpiont演示文稿展示降水的两个基本条件,并补充两点。并展示小水滴互相碰撞合并的过程。并说明空气下沉时,温度下降。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降水的三种主要类型。区分三种降水类型的关键在于引起其形成的原因。教材中仅仅只有地形雨的形成过程,而且是静态的。我们是想让它动起来。就可以用flash动画。从湿润空气水平运动受到阻挡,爬升,在迎风坡降下地形雨这一动画过程。并且让学生明确在迎风坡空气上升,温度下降。在背风坡空气下降,温度上升。迎风坡多地形雨,背风坡少雨。另外对于对流雨,主要原因是湿润空气受热上升而形成。第三种锋面雨,主要是冷暖空气的交汇上升,都可以用动画来完成。这样既突出了重点,更突破了难点。学生可以生动的接受这些,并且在学中感受到了快乐,不再为枯燥难懂的知识发愁了。
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怎样判断气候类型”一节中,实际上知识很多,要把所有气候类型做一小结。坚持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总原则。首先在powerpiont演示文稿中展示 热带,温带,寒带这三大类的温度标准。其次是展示热带中的四种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季风,热带草原的气温曲线与降水的柱状图。并归纳,气温曲线的起伏都不是很大,都很高,都在15摄氏度气温线之上。降水的柱状图更要看清楚是全年多雨还是,全年少雨,或者是有更明显的旱雨季,或者是有不大明显的干湿季。将四种气候类型的气候图认真看清楚。并重点记忆。其次是寒带气候,这个比较简单。最高月均温在5摄氏度左右。用powerpiont演示文稿展示气温曲线的最高点的气温大概是5摄氏度左右。而得出是冰原气候还是苔原气候很容易。这里就不多说了。最后用两头堵的办法得出温带气候的温度标准。不是上述两种温度标准的就是温带的气候。我认为这是最好的办法。那到底是温带哪种气候类型呢?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气温曲线是否穿过0摄氏度水平线?展示幻灯片。两种可能一种穿过,另一种没穿过。分别用两张幻灯片。穿过的有两种。一种是温带季风,一种是温带大陆性。再通过降水来定。没穿过的情形要多些。诸如亚热带季风,亚热带湿润,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等气候可能再进一步通过降水来定。这些都可以相应的幻灯片来展示即可。通过运用powerpiont演示文稿加大课堂容量,将零散的知识进一步整合。达到一气合成的目的。
五、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关键在于精心选题、精心设计
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好,它能把地理知识所涉及的从宏观到微观问题、从整体到局部、从远古到未来的大跨度内容,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在几分钟甚至在几秒钟之内展示在学生面前,解决了传统教学方法难以理解、难以表达的问题。但是,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选题一定要精,要能突出主题,解决重点、难点。如果投影片、录像片能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再用电脑辅助。譬如在讲到亚洲东部与南部的季风气候时,用两张图,一张夏季风图,一张冬季风图。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用电脑课件以及flash动画。
教学中,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为了使课件有丰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力求做到色彩搭配合理,图形比例准确,为了使自己的制作课件水平有所提高,我还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了powerpiont演示文稿的链接,及flash动画的制作等等。
⑻ 如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地理课堂教学
当今社会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为了迎接新时代信息技术的挑战,也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深入地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切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理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内容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实践活动中落实“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的整合”。同时,《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广大教师要重视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要求教师“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形成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应加快校园网的建设,鼓励教师和学生从网上获取课程信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绝大多数学校都配制了多媒体教室,这为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做为一个普通中学,我们学校的各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也开展得如火如荼。经过近几年调查研究发现,在我校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的整合过程中,老师们不但出现了整合认识上的误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新课改的步伐,正是如此,我们必须要在校本教研中进一步思考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资源库如何与地理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谈谈我对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一些认识、看法和建议:
一、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整合意义的认识和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整合是指将把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到地理教学活动中,运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其目的是利用网络信息覆盖面广和计算机的高效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推动现代教育向前发展。在两者的整合中,信息技术做为认知工具,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要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断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有效整合,这也是当今教育主题的多元化要求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的必然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改革就更加意义深远和重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对地理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提供了理解地理世界的平台,把地理知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更加直观形象,也使得地理问题越来越生活化;更使得地理教学生动活泼,让学生真正从书本和课堂走出来。实践证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地理学习环境,用录像、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以视觉和听觉的形式出现比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使得地理教学更具有活跃性和直观性,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和价值。
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要反映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变革,就必须在地理课程理念、地理课程的设置以及实施中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地整合。这种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有机融合”,最终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资料的来源、认知的工具和交流的平台。
二、对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作用的认识和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是互为协作的关系,缺一不可。课堂教学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下,各种教学方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出来。经过研究发现,两者的整合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粘合剂”,这就要求我们要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情趣横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快速提高学习效率。如:八年级下册旅游活动部分《美丽的西双版纳》的教学,我们可以把一幅幅色彩绚丽、景象逼真的自然风光、旅游胜地的画面展示在多媒体屏幕上时,学生的注意力便会全部集中于此。他们一边“欣赏”这些画面,一边聆听老师生动的讲解,心中自然会充满神奇的遐想和喜悦,会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同时还可以利用“西双版纳”和“新疆地区”景观的差异,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还能使他们获得理性的判断和规律性的认识。学生还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旅游中获得的知识与乐趣,这样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突出声、像、图等视听效果,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从而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有利于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形势下的教学中可以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或给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众所周知,许多地理现象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不适合演示。如天体运动和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表现这些,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还可能导致学生在听不懂的情况下,“身在曹营心在汉”,教学效果不好。而计算机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设计自己的ppt演示文稿,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更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现象,从而更易于观察事物的变化;通过图片、动画化小为大,利于了解微观事物,也可以观察远古地壳运动及生物变化,突破时间制约,观察动态变化,认识发展规律;观察整个宇宙及天体的运动,了解地理事物宏观的特征。例如:地球的公转及其意义一直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以往,教师只用一个地球仪很难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妙,而利用多媒体把地球的公转、自转、太阳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形象地演示出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在其中搜索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比如关于环境问题的教学,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上网收集一些关于环境问题的现象、资料、图片、视频,鼓励他们利用自己所学信息技术的知识,制作ppt文稿,提出自己的见解,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对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有机整合途径的认识和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承载功能,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他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所以在学习之始,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同时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化的,而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可实现对地理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们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通过这些载体,可以极大程度地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学习方式,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学习《长江》的内容时,我们可以播放长江的某一段影视片段,悦耳的声音、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很快就会身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奇。又如七年级下册中讲到《日本》时,经济的发展是最重要的知识点,这时,我们可以选择播放《岩松看日本》的精彩片段,启发学生讨论,这样学生参与积极,在不知不觉中就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接触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地理的情感体验。
(二)、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地理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信息技术如同一个庞大的知识汇聚点,汇聚并贯穿了众多人们的智慧与结晶,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地理教学,将会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丰富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模式,它使课堂形式灵活多样化,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刺激思维,还让学生丰富了地理学科的知识,丰富了课堂。例如:“澳大利亚”有很多特有生物,如鸭嘴兽、考拉、鸸鹋等,在探究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生存原因这个重点时,可以利用flash动画模拟大陆漂移运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澳洲独特的地理位置的形成原因,从而揭示古老生物之谜,同时又可利用cai课件展示一段鸵鸟、考拉的生活片段,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它们的生活获得感性认识。
(三)、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完成自我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此时,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倡导新型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学习。例如在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的内容时,教师课前利用flash制作“大洲大洋拼图软件”,主要目的是用来考察和训练学生对大洲大洋空间分布以及相互位置关系的认识。在软件中,可以首先设立了几条重要的经线和纬线,制作了各大洲的图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大洲大洋位置的了解,将大洲拖动到相应的位置,然后再把大洲和大洋的名字拖动到相应的位置。通过这个软件的使用,使学生更熟练的掌握大洲和大洋的空间分布,为以后世界地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计算机收集资料并展示学习成果,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机械训练中解脱出来,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更好地完成自我构建过程。
(四)、利用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 。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演讲者。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听,是听众。书本是学生学习的世界;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教师是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的建构者。以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地理网络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中“超级链接”这一手段,通过对一些关键字建立“链接”,随时从单个词“链接”出去,转到网络庞大的资料库中搜索出相关的信息和背景资料,从而可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假设学校假期组织学生到澳洲参观学习,可又不知道澳洲的地理位置,出发时衣服该带多少,语言通不通,哪里是澳洲人口最集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当地人有哪些特殊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主要的城市?这时通过布置学生上网收寻有关澳洲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并进行网上交流,向大家介绍迷人的澳大利亚风光。学生通过上网不仅获得澳洲不同的文字资料和图片,丰富了知识面,无形中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五)、利用各类新闻媒体,适当运用时事新闻,进行地理教学。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与地理相关的事物时有发生,涌现出大量的地理信息,我们应该把这些地理信息进行归类收集。在收集资料的时候,注意资料的新颖性、时代性和真实性,以及资料与地理学科的相关性。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各个环节充分运用地理新闻时事的最新动态进行教学,既可以作为地理课堂的有益补充,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效率。例如,在《东南亚》一节的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印度洋海啸的视频资料以及我国政府对该地区进行援助的图片、资料和文字引入新课,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对该地区的地理特征——火山、地震频繁有了初步了解,又可以让他们接受一次情感教育。
综上所述,在
21世纪的全新教育形势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定会带来教育观念、教学组织形式的又一次革命。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会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达到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能加快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的整合,还有大量值得探讨的问题。我相信,只要信息技术运用得恰当,必定能为新课程改革"插翅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