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是什么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是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
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地理核心素养的价值
地理学的四个传统是对千百年来人类地理工作一种概括,有其巧妙的地方,对于把握高三备考时的知识主干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它们两者并不矛盾冲突,而是相互依存。通过一些地理核心素养在高中课程中的应用案例,以及对地理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和要求进行讨论。
有利于教学一线的中学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借鉴应用,有利于高三地理教师和学生的备考工作,明确努力的方向。作为教学一线的地理教师,紧扣地理学四个传统所体现出来的地理主干知识,围绕地理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将高三备考的策略更好地贯彻到地理教学实际中。
B. 怎样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
新的世纪,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思维方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已成为学科教育的重要任务。就地理教学而言,领会并能独立运用地理知识,形成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发展学习技巧、掌握探索地理知识的方法,创造性地学习;在学生初步具备研究能力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学习新理论、新方法,解决未作结论的地理问题,特别是人地关系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从而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与习惯。这些能力的培养,只有以系统化的地理知识的积累为基础,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为核心,才能得以实现。
一、何谓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智力的核心。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指要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项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概括反映,它有综合性、区域性、广阔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地理思维时要符合地理思维的这些特点,也就是说应该做到不论研究或者学习地理、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都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各个自然要素、各经济部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以获得地理现象整体性的认识,避免只注意个别要素、个别经济部门而忘记其它要素和其它部门的顾此失彼的纰漏。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时,要善于辨别地理区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特征,以便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区域性的特点,防止学生由于地理区域特征模糊,出现张冠李戴现象的发生。此外,对于空间广阔的地理事项,在引导学生思维时,要将地理对象同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联系起来,借助地图,将地理现象联系地图进行思维,以便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近年来,对于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的课题研究,已经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我认为,地理教学中,提高思维能力是能否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和地理会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以下仅为我在教学实践中关于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点滴想法和做法:
1.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学习活动本身就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非智力因素虽不能代替其它基本能力,但它是智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激素”。兴趣、爱好、意志、态度和课堂间的人际关系等都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兴趣、爱好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因此课堂教学首先应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在高昂的学习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一定意义上讲,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当然人的心理活动决定要保持和发展兴趣是不易的,这就必须在教学中根据内容多渠道变换思路,坚持教学得法的原则,用科学的、新颖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多为学生提供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3. 以问题为桥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善于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问要有层次、难易适度、有趣味性,要提示学生如何去想,指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提问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
4. 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老师,你曾说过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象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5. 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同样是上面的小岛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充分让学生理解其保卫的价值,小岛作为国土的一部分,不仅具有主权意识(国防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资源价值(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鱼类及其他生物),更具有开采捕捞形成的经济价值。例如在“南海诸岛”的教学中,南海诸岛,绝大部分是水下暗礁、暗河和暗滩,岛屿不多,其共同点是海拔低(最高的石岛海拔不超过15米),面积小(最大永兴岛仅1.85平方千米),南海诸岛分布范围展布在南北纵长1800千米,东西横宽800多千米的南海广阔海域,约160万平方千米,占我国管辖“蓝色国土的一半还多,其主权方面政治意义可想可知。同时从自然资源方面思考,岛上长夏无冬,林木繁茂,海岛众多,鸟粪积藏量十分丰富,为农业发展提供理想的天然有机肥,具有相当的经济开发价值。再者,之所以聚集众多海鸟,缘于就近海域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所以这里也是中国第二大渔区和重点开发渔区。第四,据科学勘测表明,南海盆地如同其他海底盆地一样,均已发现有大型储油、气的地质构造。因而保卫南海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珊瑚小岛,其意义远不在于小岛本身,而在于它是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保卫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丰富的石油及矿产资源。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6. 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中最忌学生对问题浅尝辄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实际解题,就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资源”一节的教学中,通常学生往往只倾向于对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认识,而忽视作为环境资源的认识。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更要让学生懂得森林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在环境保护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7. 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就不同凡响。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的新发现证实:人类具有巨大的潜能。人类储存在脑内的潜能惊人,平常只运用到潜能资源的10%。美国着名心理学家乔瑟夫•摩苏博士说:“人的潜意识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识,而潜意识隐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记忆就会变得十分轻松。”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其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三、结语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也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无论是从思维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都有一定的影响,这里借用某位名人的话说:“庸师向人奉送真理,名师则使人发现真理”。“送鱼”固然鲜美可口,但终究是暂时的,而“赠网”才是永久的,它促使你学会怎样捕鱼,并将受益终身。
总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利于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模式,提高思维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C.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朋友你好!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中文科班的学生而言,如
何改变思维定势,培养正确的地理思维,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
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
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1、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按照教育规律,由简入
难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头脑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
能力角度出发,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的进行深入的思考。例如,季风气
候,先树立季风概念,即一年随季节的不同有规律转变风向的风,再建
气候概念,即一个地区长时期天气变化的规律,主要包括气温、降水两
要素情况。那么,季风气候就是在一年内随风向的转变,气温降水有明
显季节变化的气候。在学生掌握了季风气候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我
国的季风气候有关知识,学生学得明白掌握得扎实,对知识的理解也比
较透彻,而且通过环环相扣的讲解,使学生对有关季风的知识有了一个
全面的理解。
2、注重知识体系的运用,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发展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许多知识难以运用,
所以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
视一些具有促进思维能力培养的内容,
对这些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
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巴西高原、
德干高原为什么比较平缓,
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
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如光合作用,就
要请教生物老师,有关太阳高度的问题,就要请教数学老师等等,这样
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在平时
的地理教学中注重知识系统的建立,使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以便熟练运
用。
3、从生活实际入手,逐步完善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
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
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
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
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
例如:运用乡土地理知识对比别区或别图的地理事物,从而发展了学生
的形象思维。学生在掌握乡土地理的情况下再比较学习黄河中下游的自
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就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又如,在学完黄
河中下游地区之后比较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的异同点来学习长江中下游地
区,无论在横向比较或纵向比较中,学生则能更好地掌握长江中下游的
地理环境。从而巩固了旧知识,学习了新知识,不仅学到的知识得到迁
移,而且还发展了形象思维,提高了分析综合能力。又比如在分析黄淮
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时,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
的原因有哪些,
属于地理的原因又有哪些,
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
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来分
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4、学会运用地图,培养学生各方面地理思维能力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具,也是
形成地理表象进行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因为地图是形象的,但地图上
的各种符号是对地理事物的现象和抽象,某种意义上说地图是抽象化的
形象。它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是概括的表象,这种表象往往会促使学生
产生直觉思维,从而进入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
因此,经常阅读地图,
综合地图要素,归纳区域地图特征和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形象思维
D.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一、地理思维能力培养途径 1.加强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 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 也关注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如我国地势、 地形对我国河流、气候有什么影响?学生必须对我国地形、地势、 气候等特点有清晰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进行良好的思维活动。 这种探究过程伴随着思维活动的进行。 探究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 思维活动就必须借助自身已有的基本地理知识来完成。 2.让学生对观察对象获得足够的认识 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局限, 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 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没有足够的认识, 因为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认识它们。我们设置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为学生顺利地进行思维活动提供了思维素材, 并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形成认识上质的飞跃。 如平原和高原有何不同? 不妨让学生观察平原与高原景观图片再作比较。 学生发现平原上绿油油的,水好像要渗出来,感到地势(海拔) 很低;站在高原上伸手可以摘下云彩,感到地势(海拔)很高, 因而从直觉上感知了平原和高原的差异。 3.注意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教师提出的问题新颖、独特,并具有挑战性,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如我国北方水资源缺乏,教学中教师借助北方的井越挖越深的漫画, 请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样的问题不可能有统一标准的答案, 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习惯,教师要给以正确地引导。 教师通过语言传递的信息尽量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为什么), 减少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的描述。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并有表述自己见解的机会。如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 为什么?让学生回答,而不必直接讲述地理事实。通过这种途径, 我们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 适度对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地理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1.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联系进行思维 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弄清了他们的联系,才能沿着他们联系的脉络进行思维。 知道了结果,可追溯原因;知道了原因,可推知结果。 如我国洞庭湖的面积日益萎缩,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们从其与地形、位置、人类活动等的联系来分析: 洞庭湖位于长江支流湘江与长江干流交会处, 支流与干流中上游的植被不断地被砍伐、破坏,降水较多, 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湖泊不断地被泥沙淤积;同时,填湖造陆造田, 使洞庭湖面积退缩得很快。那么洞庭湖的退缩或消亡, 会对这里环境、气候有什么影响?我们从湖泊及其环境、 人类生活状况的变化等联系来分析, 显然这对我们生态环境有极大的危害。 2.按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规律进行思维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地理事物或现象也是如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这种规律。 如有人对我国“北大荒”变为“北大仓”持赞成意见, 有人持反对观点,我们该做出怎样正确的判断呢? 从现实事物发展规律看,五六十年代我国对“北大荒” 的开发使它变成了“北大仓”,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等农产品。 可这里原始湿地﹑林地被破坏了,野生动物失去了理想的栖息场所, 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气候也不断恶化,水土流失加剧, 终于在1998年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灾害。 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原始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 还湿地。 3.运用逻辑思维方法进行思维 逻辑思维,也就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 归纳演绎等方法。比较法是地理思维教学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可以是相同的或相似的事物或现象的横向比较, 也可以是同一事物或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通过比较, 我们获得了新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发展规律。如我们对尼罗河、 亚马孙河、长江、 密西西比河等世界四大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 可以得知影响河流流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气候(降水), 其次是地形。 三、构建地理思维训练素材库 1.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 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让学生得到思维的锻炼和发展, 并掌握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思维技巧与方法,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 如在暗室里,将手电筒的光照射在墙上, 垂直照射时光束集中而明亮;倾斜照射时光束分散而暗淡,为什么( 湘教版地理教材中提供)? 我们可以借此来说明太阳辐射对气温的影响。 2.利用日常生活、生产中事物构建思维素材 只有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思维的兴趣。 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常是进行独立创造思维的, 他们有很大的创造思维的潜力,有待于我们挖掘和培养。 如我们这里是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都下雨, 可为什么书上说降水集中于夏秋季呢?学生通过讨论、 观察教材中降水量柱状图,才明白这主要从降水量上来区别。 3.从各种媒体信息中搜集思维素材 社会发展的问题,无非就是我们如何生存得更好的问题, 这种问题人人关心。学生也是如此, 我们应该利用这种问题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 使他们思维能力得到充足的发展。如媒体报道: 2005年9月中下旬,飓风连续三次在美国东南沿海登陆, 给新奥尔良、佛罗里达州等城市造成150亿美元以上巨大的损失。 我们可以借此让学生探讨:怎样预防飓风带来的危害并加以利用、 使其为人类造福? 4.注意跨学科思维素材的整合 地理教学中涉及到众多跨学科知识,如化学的、历史的等。 我们通过利用跨学科知识的思维方式来探究地理问题,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的习惯。 如学习《非洲》时,教材中提到了“水能资源”, 这里蕴涵了物理学中动能与势能原理,学生还没有足够的、 也不习惯用相关的物理知识来探究、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的。 怎么办呢?我们不妨做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 把同样一杯水从不同高度在软软的沙地上(教具模型), 结果不一样,为什么?经过一翻思维探究,学生便很快做出了答案。 这就帮助学生构造了一种思维模式,启发他们大胆创新。
E. 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
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1.人地协调观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综合思维
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
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这
四个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等重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F. 在地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想让学生有创造力就必须让学生对待一个问题要多思,求同存异,多方位的全面的考虑问题,使学生爱思、乐思、会思,积极主动地探求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同时还要迎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同学们就会爱思考、爱发问。思考和发问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提问。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流畅,才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我时时处处都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天赋,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我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给同学们讲名人发明创造的故事,让他们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中受到启发,也让他们明确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发明家都是天生的聪明绝顶,而是经过后天的勤奋学习获得了足够的知识才达到了科学的顶峰的。通过学习科学家的故事,同学们都放弃了自卑的心理,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从知识的世界里吸取营养物质,使自己的头脑越发聪明起来。
二、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是指一个人时时想到创造、事事想创造的思想意识。创造意识强的人能将创造发明的基本原理及技巧化做个人内在的习惯和自觉的行为,从而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创造意识的培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
1、学生学会提问题
创造意识强的人能够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现问题。他们不仅爱提问,事事想刨根问底,而且往往提出别人想不到的问题。因此我们教师要鼓励、诱导孩子们提出问题。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去伸向未知世界的“心理触觉”,是智力水平和创造品质较高的标志之一,是所有创造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谨慎准确的设计提问,提问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同学的正确思维方式的形成。问题提得好学生就会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使教与学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营造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快乐的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从而养成爱思、乐思的好习惯。除此以外,在讲完一节课后,让学生提出本节课的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以便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这样让学生有的可学有的可问,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具有创造力。
2、培养学生的不满意识
不满意识是指不墨守成规,能够打破现状,善于发现事物的缺点,挑出毛病,产生不满,从而导致创造设想的产生。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时刻都要有不满意识,例如:我在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做应用题时从不满足于一种解法,力求把所有的解题方法都用到。
3、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要与困难打交道,有些人见困难就回头,而另一些人却迎难而上,只有迎难而上才会有所成就。最终才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春。我为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识,我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名人小时候勇于克服困难的小故事,从而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有时我还有意出一些他们不熟悉的题目,我让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识。同时也向他们灌输没有过不去的河,更没有爬不过去的山的思想,使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前进的步伐,勇敢地向着胜利的方向攀登。
三、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比较思维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求异才能求新,如果老是循规蹈矩沿着老路去走,那么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还何求发展。我们的学生更是如此,如果我们只满足于教会了一道题而自豪,却从不去考虑学习的方法及此类题的解题思路,那我们就只能固步自封,永远把自己紧锁在过去的回忆里,还谈什么举一反三呢,就更谈不上灵活的解决问题了。因此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播,而不注重于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这样大大活化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求同存异,最后选择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俗话说:“只有比较才有鉴别”。这句话是有史以来的亘古不变的真理。世间无论是事还是物,只有经过比较才能鉴别出真伪,好坏。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刻把比较放在第一位,每天都要运用比较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数学课时,我每堂课都让学生把有关联的新旧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异同点,通过这样的教学同学就会主动把学过的知识串成串,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为知识的系统化铺就了一条坚实的道路。也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只有知识学活了,学通了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才能触类旁通地去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灵活地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科学家、发明家都是从小就具有仔细认真的好习惯,因此我们要想让我们的学生具有创造力,就必须使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种严谨自学的精神。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好习惯,我设立了专题对他们进行训练。我给他们讲益智故事,这些故事一般都是侦探故事,都是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找到破案的线索,要想在故事情节中找到线索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要求同学们精神高度集中的去听故事,发现其中的奥秘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同学们就能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五、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习惯于从正向教学生思考问题,往往是让学生生搬硬套公式,机械地去解决一些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大大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逆向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例如:我们在教学除法时,我们不能只局限于求商或求除数,我们应该让学生牢记除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已知的量求出未知的量。也就是在求未知量的同时还要尽力去思考把未知量变成已知量,把已知量变成未知量,通过这样反复的变通,就能达到逆向思维的目的,大大锻炼了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一经形成,就会大大活化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加流畅,思路更加畅通无阻。想问题时就不会僵死在生搬硬套公式上,而是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经过深思熟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最终达到完美的解决存在的问题的目的。
逆向思维还可以实现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不同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例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家长和孩子之间不能沟通的问题,我们这时就应该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用孩子的思维方式考虑发生的问题,同时孩子也可以站在家长的位置上去考虑这个问题,以便最终达到彼此互相沟通的目的。
总之,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要注重教学方法、方式的研究,以便适应新课标、新课程发展的需要,还要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力争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G. 地理学科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有哪些
空间想象能力 地球的运动尤为明显
逻辑思维能力在因果题分析方面很重要
联系实际的思维 书上的毕竟是文字 联系实际后 会帮助理解 帮助记忆
发散思维 (胡思乱想的能力)由一点 要能联系很多 在书本上 没有独立的章节 全部都能够联系起来
……
H.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一、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多媒体视频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视频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讲到亚洲时,由世界面积最大的亚洲,可联系到七大洲的面积比较(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由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联系到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由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可联系到南北距离最长的大洲(智利),课本第二页是亚洲的位置图,由此图直观的可看出亚洲在南北半球中的位置,周围的大洲和大洋,进一步可以联系到大洲间的分界线,沟通各大洋的海峡,分界线两侧的国家,国家的首都,人的风俗习惯等等,讲到气候时,有气候特征可联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历史上的战争,交通运输,饮食习惯等等。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四、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粗粗一看,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至多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五、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2、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3、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4、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结论】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也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无论是从思维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都有一定的影响,这里借用某位名人的话说:“庸师向人奉送真理,名师则使人发现真理”。“送鱼”固然鲜美可口,但终究是暂时的,而“赠网”才是永久的,它促使你学会怎样捕鱼,并将受益终身。
I. 学好高中地理的十大思维方法
导语:我们的地理老师经常说地理就是文综里面的理科,的确,高中地理的思维和逻辑是比较接近数学和理综的,因为高中地理有很多答案是现成的,它几乎不能更改,只有唯一的答案,因此学好高中地理,有必要用上一些在数学上面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熟练运用地理思维。
1、聚合思维法
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方向探索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如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通过长期对气温、气压、风向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观察,并仔细观察冰的初冻、融化以及物候现象等,得出了我国近五千年以来的气候变化规律。
2、逆向思维法
这是以背道常规现象、由结论推原因或条件的思维方式。如,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发现了岩溶地形,这一反常现象怎样解释?按青藏高原现在的自然条件,不能形成岩溶地貌。但如果反过来由果索因,从青藏高原的发展历史来探寻答案,则问题就解决了。
3、假设思维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假说。由于受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某些现象不能确切了解其产生和发展规律,往往借助猜测,作出假定说明。如魏格纳用这种方法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科学家们对地中海未来的情形提出了“消亡说”、“干涸说”、“扩展说”三种假设。
4、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又叫扩散思维,是指当遇到一个问题,以解决这一问题为目标,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智力活动,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如植树造林有什么作用?用发散思维就可回答为,森林提供木材,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
5、形象思维法
这种方法就是人们利用自然形象进行思维的方法。如在进行地图教学时,由于地图引起学生形象思维有三种因素:一是空间关系,如地图的范围,经纬度等;二是地理形象,如山脉、河流、岛屿等;三是图例符号,如地图上的颜色、等高线、表示城市的圆圈等。通过对地图的观察,会从三方面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想象,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联想思维法
这是从巳知的地理概念出发,将有关其它地理概念彼此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联想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发散形式。纵比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如地壳的演化史,可比较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的演化阶段的不同。横比是由此地理事物与彼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如马达加斯加岛的自然带与我国台湾自然带的比较。
7、类比思维法
类比思维是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把已经熟知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思维经验与所研究的地理现象、过程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并用类似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如讲到等深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时,教师只要提示学生与等高线相对比,就可解决这些概念。
8、演绎思维法
这是由一般地理原理推断个别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的思维方法。如地中海式气候的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非洲大陆西南角属地中海式气候,所以这里必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9、归纳思维法
归纳思维是由一系列具体地理事实材料概括出一般地理原理,或者是由一些特殊地理事物推导出一般地理原理的思维方法。如我国北方的黄河,海河,辽河等河流,除了它们各自的特性之外,都具有含沙量大,水位变化大,冬季结冰等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加以归纳,即可得出中国北方河流水文的一般特征。
10、选言排除法
选言排除法是指为了找到正确答案,根据现有材料作出一系列的假定,然后通过验证,逐一排除那些站不住脚的假定,余下的一种就是正确答案。如世界地势最低的国家是:(1)芬兰(2)瑞士(3)冰岛(4)荷兰,本题用选言排除法,确定答案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