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三二轮新课标地理 专题质量检测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答案 谢谢
我只能帮你复习了
一、处理好几种关系
1.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的关系
一轮复习应以课本为本,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来进行。其目的是查漏补缺、夯实基础。二轮复习以专题复习为主,遵循深化、提高的原则,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一轮复习到二轮复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两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线,但也不能没有区分度,如果过早地练综合性过强、知识跨度过大的题,就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导致思维障碍,对以后的复习不利。
2.地理与文科综合的关系
应贯彻“重单科复习、少跨学科综合”的原则,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目前,大部分省区实行“3+文综”考试,命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近年文综卷就是政史地知识的拼盘。因此文综复习必须坚持抓好单科的学习和复习。
3.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关系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中与高中的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绝不能含糊。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
二轮复习要通过对地理知识的整合完善知识结构。主要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骨架,把初中区域地理知识有序地附着在高中地理基本原理上,形成条理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促进理解记忆,加强地理学科自身知识的贯通,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综合意识,增强学科内综合能力。同时,也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如复习高中地理“地壳运动”时应一并复习初中地理中的“地形和地形的变化”。
通过这样处理,不仅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4.地理学科和热点问题的关系
地理复习中要牢牢地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基础、关键。热点问题只是试题的背景材料,是试题的“切入点”。高考命题中可用于设置的情景材料、背景材料极为广泛,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应把重点放在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上,可立足于学科知识,适当关注、思考热点问题,切忌刻意地去追逐热点。对热点问题的把握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能和中学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有机结合的热点事件;二是长期的热点问题,比如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突出学科基础知识,注重查漏补缺
学科基础知识是我们应对复杂多变的高考试题的常规武器,也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高考理念,它是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依托,是决胜高考的支撑点。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和命题立意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型,考生会产生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好像现在高考重能力轻知识。其实高考命题立意的变化,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要求考生具有更厚实的基础。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能力便无从谈起,如果我们不能跳出这一认识误区,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复习应考中,我们要重视基础,善于提炼主干知识。
在二轮复习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对于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规律要准确理解、清晰记忆、切实把握、灵活运用。对于世界和中国的各个主要区域要能准确定位。为此要对主干知识进行挖掘、整理、归纳,同时加强横向和纵向联系,以干带支,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和网络。同时加强运用原理和规律解决区域中实际问题的训练。对于知识和能力上的漏洞要认真查找,重点加强。
三、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经过一轮比较细致全面的复习,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较大的充实,但略显散乱,就像一股脑地塞进电脑的各式文件,没有经过系统地分类整理,要用的东西在短时间内却调不出来。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对整个中学阶段的地理知识进行拆分、重组,形成有主线、有知识内在联系的专题,这样就如同为电脑中的文件建立各级目录。经过专题复习,有助于梳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使考生在考试中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能准确快捷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
四、加强地理学科思维和地理学科能力的训练
高考命题的视角较为新颖,问题与材料的结合较为巧妙,因此,应对高考题,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有一个良好的和训练有素的地理思维习惯也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从而形成地理学科思维习惯和地理学科能力。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重点应放在以下方面:①构建地理知识体系,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的训练,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地理学科的能力;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应用能力,如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性,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③加强学科联系,培养综合能力,如注重学科间知识的交*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各种地理事物,从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的利用、历史、经济发展战略、国际国内环境等方面去思考世界和我国有关地理方面的开发利用问题(如我国西部大开发、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等)。
五、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
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人文地理要素(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 间的相互联系,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还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像来设计题目进行对比分析。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二轮复习中要加强方法总结,进一步突出空间思维、综合思维、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等地理思维和思想的训练,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的意识,用地理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同时要加强地理阅读能力、获取地理信息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探究能力等多种能力的训练。在二轮复习时还要安排地理图表阅读的专题。总结常用地理图表阅读和绘制的正确方法,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认真观察、填绘、阅读、分析图表,形成空间概念,提高再认区域地图和读析图表的能力
⑵ 怎样做历史材料题
读——是解答的前提.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x0d1.先读设问,后读材料.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x0d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⑶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地理综合题解题思路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地理综合题解题思路
地理综合题一直是分值最大、得分率较低的一部分考题,综合题的解题能力培养成为贯穿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分析综合题得分率低的原因、常见综合题类型、解题能力的培养方法和具体答题技巧四个方面分析了提高综合题解题能力的方法,以期提高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得分率.关键字:地理综合题答题技巧知识框架 研究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不难发现,地理综合题占的分值高,可以说“得综合题者得天下”.地理综合题都是以文字、图表为背景,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创设问题新情境,多角度、多层次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有效信息、运用知识分析、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这已成为地理学科的显着特色.本文结合教学体会,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综合题的解题能力:一、综合题得分率低的原因分析 (1)课本基础知识不扎实;(2)空间定位能力的欠缺;(3)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差;(4)知识迁移的能力差,无法调动和运用知识;(5)描述、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差.二、常见的综合题类型 综合题常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根据其提问的角度,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1)特征描述类.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图中水土流失多发区地表环境“特点”,“描述”图示地区聚落的“分布状况”,“简述”图中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等.(2)原因类.本模块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3)比较类.高考题中比较类试题的设问方式主要有:比较图中×和×的差异(不同或异同),分析×和×的共同特点(问题),说明图示×和×的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等.(4)评价类.评价类设问词一般有“评价”、“影响”、“分析利弊”等,常见问题有评价大型工程(如水库建设、跨流域调水、能源跨区域调配等)带来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优劣,评价工农业、城市区位等.(5)意义类.其命题的基本形式是针对某一地理事物来设问,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在××方面的意义”“运用××知识(原理),分析××对××的意义”等.三、解题能力的培养 (1)提高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一是要掌握基本概念、理解基本原理和规律.二是要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框架.(2)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用综合的观点、地域差异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是答题的关键.(4)注重反思、提升能力.不能只注重讲解而忽略反思.四、具体答题技巧 (1)认真审题、获取关键信息 准确地审题是正确解题的第一步,包括审文字材料、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表等.要尽可能提取一切对解题有用的信息,用笔标注,这是解题的前提.对于文字材料要留意文字、数字、符号,尤其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对于各种地理数据统计图表,要首先看图名、图例,熟悉图表的结构特征,了解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还要研究该地理要素变化的趋势.(2)准确将地理知识迁移到试题中 准确审题后,解题的关键是要完成知识的顺利迁移应用.要能够灵活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成功“对接”来解答试题.实现题干与问题的结合,最好能把知识框架先默在草稿纸上,再进行分析利用.(3)注重答案文字的锤炼、组织 一是要注意逻辑性就是将已知条件和所问问题,即事物的前因后果组成一条“知识链”,各知识点环环紧扣;“知识链”的起点是情景中的已知条件,终点是指向问题.二是要注意全面性,在确定了答题的方向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完整.三是要注意准确性,要求语言精练专业,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不说废话,不离题.四是要注意书写的规范性,条理清晰,层序分明.
⑷ 高一马上要期末考试了,请问历史的材料题怎么做政治的选择题怎么做我该背的都背了,就不会做题。
【1】高一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1)读,解题的前提
注意两点:
①读懂材料。对材料一般应读三遍:粗读,通过浏览材料,尽可能地抓住作者的命题意图或材料的主题;细读,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带着设问重点读,提取有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材料知识的联系,把握作者的命题意图和考查方向。
②看两头。材料的两头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介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等这些说明性文字给解题者以某种暗示,可能隐藏着解题的有关信息,有一定的启发性。
(2)找,解题的关键
①找到有效信息。读材料时要善于抓关键词。无论材料的文字有多少,无效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多强,材料的涵义往往都在几个关键词上。
②对照材料和设问找信息。材料题,顾名思义是要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分析、运用材料上,用材料进行论证,说明问题的特点。只有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才能发挥材料的功能。因此,要做到一边读材料一边读设问,将设问置于材料中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进一步获得读材料时忽略的重要方面,避免撇开材料和设问,随意发挥的倾向。
③将有效信息回归教材。虽然材料题一般都是新材料,新情景,新设问,但必然与教材有着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里的联系,一是指题目以教材内容为背景,二是指题目的一二处设问需要从教材内容来确定大致的方向。确定了材料和教材内容的联系回答问题就不会太难。当然有的设问可以在教材中直接“对号入座”。
(3)答,解题的归宿
①审准设问。在设问中,往往有限制性词语对问题回答作出限制,如:“不得摘抄原材料”、“依据材料……”、“评价材料的观点”、“比较材料”等。
②解答要完整而有层次。解答的完整和层次性,直接影响得分。
③注意运用史观。用史观分析材料,是历史阐释的最高要求,在高考中呈上升趋势。运用史观分析材料,可以有效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提高判断能力。
④答题要简明。答题时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问什么答什么,不可啰里啰唆,言之无物,涂涂改改,答非所问。语言要规范,准确使用“历史语言”,不滥用文学语言。
⑤注意分值。每个设问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要详尽回答;分值小,则要简答。
另外,表述成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可把分值作为确定答案的参考。分多多写,分少少写。一般每点2-3分。
二、语言要精练准确,逻辑严密,高度概括,不必展开叙述。
三、运用辨证的观点,保证答案全面具体,防止片面性。
总之,作好材料解析题要做到四点:通读材料找信息,知识背景相联系,按分写点不展开,辨证唯物要点全。
【2】高一政治:如何做好选择题
选择题是政治考试的一种重要题型,分值一般占到总卷面的一半左右。因此,答好选择题是拿高分的一个关键。那么怎样才能答好选择题呢?
选择题由二部分构成:题干和题肢,基本要求是题干和题肢相符合,这既是做选择题最重要的原则也是制定答案的基本原则。要做好选择题必应遵循以下四步:
一、读懂题干
这是常识,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步骤。通常表现在对题干粗略一看,还一知半解时,就开始看题肢,一旦对选项不准时,再回头看题干。不仅浪费了时间,还会造成越分析越糊涂。所谓弄清题干就是要通过阅读,弄清题干中心思想。要在读题干时联想学过的原理,概括出题目的中心大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抓住中心词和中心句。这是理解题意的关键。只有养成搜索关键词和关键句的习惯,在做题时思路才能迅速的进入试题中去。
第二,长题干要读短--概括大意;短题干要读长--精析内涵。只有深刻、准确的把握题干,才能在选择题项中不被迷惑。才能在面对大量信息而不迷失方向,面对有限的信息才能从容不迫。
二、抓住设问中的引导词
所谓"引导词"就是题中决定和影响对题意理解,决定着答题方向的词语,它是将题干和题肢有机联系起来的部分。主要存在于题干的设问中,如"说明"、"由此可见"、"因此"、"根本原因是"、"下列说法不符合题意的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等。这些词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决定了我们在答题时,如何判断题干和题肢的关系;决定了题肢对题干的依存度。只有抓住了引导词才能实现题干和题肢有机结合。
三、对号入座要仔细
前面有两个步骤虽然重要,最后的结果还要选择符合题意的答案。方法无非是两种:直选和排除法,我们对此都比较熟悉。但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答非所问
一般来讲,只要是选不应该选的题项,都是答非所问。其容易导致选择失误的是这样一种情况:题项本身正确,但不是题干要求的选项,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审题是不是认真。
2.以错对错
题干本身是错误的或荒谬的,题项的设计符合题干中某个荒谬的观点,但本身是错误的,这个题肢也应选。这一类题目虽不多,但也应引起重视。
3.偷梁换柱
对已有原理用于题干或题肢时改变一些条件,主要是通过"添枝加叶"--增加条件或限制语;或者是"缺斤短两"--减少条件或限制语,以考查学生对概念或原理把握得是否正确。
其它如"声东击西"--设问和题干的材料设计几乎没有关系,题肢只与设问有关。"正话反说"--通常题目考查正确的认识,但这里问你错误的看法。
可见,以上的选择题的干扰方法没有什么特别,只要细心都可以应付。
四、排除干扰巧检查
对于一些有疑问,但又拿不准的题目,可以采取"代入法"进行。即将题肢和题干用设问中的引导连接为一体,形成一句话。看一看这句话是不是语句通顺。一般来讲,只需要代入一次,就可以使思路清晰起来。
选择题考查的内容也不外乎三部分:识记、理解、运用。近年的考试中理解、运用的比重增加,很少看到识记的题型,识记已经渗入了理解和运用中。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用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可见,选择题也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技巧始终是技巧,不能代替基本功。
要想解答好选择题,首先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准确把握概念和原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是选择题主要考查内容,否则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第二,养成好的习惯:做题习惯,如建立错题本,或在资料中对不同难度的题做不同的标记,对反复出错的题进行重点分析;总结选择题的干扰方法和做题经验。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好的思维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
⑸ 如何答好高中地理主观题 有什么模式 思路
西安方正补习学校地理舒老师为你解答
主观题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近年来,文综地理高考试题中,主观题基本稳定在三种题型中。第一种:选择型主观题。答题的过程方法和选择题一样,只不过不一定是单项选择,是有多少选多少。第二种:填空型主观题。第三种:简答型主观题。这两种类型的主观题在答题方法与技巧上要求较高:不仅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但许多考生在答卷上表现为:语句不完整,语言不规范,非术语化现象严重,缺少关键词,条理不清,废话较多,甚至脱题,使答案不够准确、完整,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一、主观题的答题步骤
1、认真审题
审题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正确地理解题意,把握命题的指向,才能有的放矢。一道问答题有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制词、内容回答词和解答方式词构成。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制词一般为地理事物的范围、时间或答案的性质等,内容回答词为该题必须回答的内容,解答方式词则为回答的方式。例如题目要求:扼要说明图示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题目中心词是“水能开发”;条件限制词是“图示小区域”、“有利”;内容回答词是“因素”;解答方式词是“扼要说明”。在审题过程中,首先要审明中心词,明确所要论述的对象是什么,对此可以采用对中心词添加着重号或添加圆圈的做法,以提醒自己围绕中心,不要脱离主题。其次是审条件限制词,依据条件限制词的内容性质,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并进行筛选,确定答题范围,罗列答案要点。再结合解答方式词和内容回答词,进一步提炼,形成最终符合题意的简明扼要的答案。
2、判读图像,提取有用信息
对于不同类型的地理图像,只要深刻领悟其读图方法和要领,判读也并非难事。为了节约时间,最好单刀直入,根据题目要求提取有用信息。例如题目要求:扼要说明图示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这里必需提取的有用信息是:图示小区域“在哪里”。
3、对接迁移
非选择题的答题过程,往往是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进行自我加工,重新表达、再现的过程。无论是陌生的地理知识,还是已有的地理知识,都需要同学们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联想、迁移,并实现与新问题的对接,这样才能找准答题的突破口。例如,“扼要说明图示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我们首先可以联想到,影响水能开发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而自然因素中,河流落差大、径流量大、有口袋形的地形,地质条件好是有利于开发的;社会经济因素中,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技术先进,能源市场需求大等是有利条件。接着,针对图示小区域的位置,迁移相关的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特征,进行对接,剔除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因素。
4、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是非选择题的最终结果,也是高考评分的直接依据。书面表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考的成败,因此书面表达是解答非选择题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个环节。在书面表达中除了应避免前面提到的各种问题外,同学们应尽量做到:第一,先构思或草拟答案,尤其是答题的关键点,可以选取关键的词语写在草稿纸上,并附加小序号,便于理清思路,分清层次,并有利于对照图像信息,增补或删减答题要点等;第二,应认真加以审视,以避免出现错别字,表达不清的,不严谨的,口语化的或与已知原理、规律相违背的语句,提高得分率;第三,保证字迹工整,卷面清洁,这是给评卷者的第一印象,也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之一。好的卷面,必然会对得分有益;反之必然有害。再好的答案,其模糊的字迹,歪歪扭扭的布局,让评卷者看着吃力,寻找得分点费时,自然会使同学们遗漏一些得分的机会。
二、主观题的答题原则
(一)简明,没有废话
高考阅卷是一项繁重的劳动,每个人的脑力与体力消耗都很大,阅卷老师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获得卷面上最多最准确的信息,从而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分数。这时简明的表达就显得意义重大。能否做到,千万注意两点:第一,语言精练,简明扼要,紧扣中心,直奔主题,不说废话,不绕弯子,不兜圈子,不给人以隔鞋搔痒之感;第二,条理清晰,知识要点化,尽量列出①②③④来,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自然会减少阅卷中的信息丢失,这就保证了你应得的分数。
(二)准确,没有偏差和歧义
1、明确地理概念,清楚考查内容,把握答题的方向性
明确地理概念,清楚试题考查内容,是避免答题方向出错、避免出现偏题甚至脱题的前提。注意下列易被混淆的概念和内容:
考查内容 误解为
地形区 地形类型
地势特点 地形特点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自然带类型 植被类型
经济发展特征 经济特征
水能资源 水资源
2、语言规范,注意使用术语的专业性
答卷时,许多考生明确答题方向,也明明知道答案,可就是表述不规范,大白话,凉白开,使用非专业术语,造成语言表述不够准确到位。
【例】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该题应从流入地区经济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生活环境好等方面回答,但有考生答成“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多,日子过的穷,农民只好进城打工,靠出卖劳动力来养家糊口”——这种唠嗑式的表述让阅卷老师哭笑不得,虽没脱题,但不准确。
3、要有关键性术语,确保陈述的科学性
关键性术语的定性与定位功能,决定了它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陈述更加准确化、专业化、科学化;少之则空洞乏味,缺少说服力。
【例】阿塔卡马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①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大多考生知道应从大气环流和洋流两方面去分析,并能正确答出首要原因是“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但在回答第二原因时出现了下面四种表述:(1)洋流的影响;(2)寒流的影响;(3)秘鲁寒流的影响;(4)秘鲁寒流的减湿作用。显然,最佳表述是(4),此题缺少“秘鲁寒流”和“减湿”这两个关键词中的任何一个,内容表达都将不够准确。
(二)全面,没有信息丢失
1、认清能力测试类型,宏观上把握答案要点完整
(1)分析题
地理成因分析,把握两点:第一,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去看;第二,注意答案排序:答案涉及的要点范围往往很广,但出现在卷面上的可能只有几个,这时一定要抓主要矛盾,要把答案要点按重要性排序,最主要的放在第一,次要的放在第二,依次类推……至于到底出现几点最合适,那要因题而异,不过,这里有个小小的技巧:可参照所给分数破解,这是因为地理简答题分数多半为各得分点平均分配。比如一个6分题,答案要点可能是1个×6分,或2个×3分,或3个×2分,或6个×1分。当然,这仅仅是个参考。
(2)评价题
评价题要求考生客观、辨证地看待问题,所以必需从有利与不利(利与弊、优与劣)两个方面去分析,若单一评价优势或劣势,方法雷同分析题。
(3)比较题
比较题分两种情况:一是比较异同点,这种题要求考生分别列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是比较高低(大小),这种题则要求考生分别答出高(大)的原因和低(小)的原因。
(4)描述题
地理现象的描述要求两点:一要客观,二要准确。客观描述要求考生不能搀杂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去任意增加和缩减、夸大和缩小某种现象,从而造成失真;准确描述则要求考生不能从理论定势出发,而应从构成某种现象最显着的特征出发去把握描述的脉络,清晰准确地展示地理现象的时空分布、构成与演变。
(5)列举题
列举典型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至于几条为宜,一般题目之中有要求。
2、善用通式,微观上把握答案要点完整
平时的学习中,能够留心总结、归纳并整理出分析解决一般地理问题的好方法,并将其模式化处理,考场中直接拿来套用,你将有一种得心应手的得意,既方便快捷,又能保证答案完整全面。下面列举几例:
(1)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特点:洪水期出现在××季节,枯水期出现在××季节
(2)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原因:取决于河流水源的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主要随降雨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以冰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主要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3)应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某些地理现象的方法:地处××板块与××板块的碰撞(张裂)地带……。
(4)一条河流水能丰富的分析方法:
一看水量是否丰富;二看落差是否大
(5)一处海域盐度高低的分析通式:
一看气候影响,二看洋流影响,三看河流影响
(6)一地人均某资源多少的分析通式:
一看某资源总量的多少,二看人口的多少
(7)一处渔场形成原因的分析通式:
一看是否位于中纬度浅海大陆架,二看是否有寒暖流的交汇或有上升流,三看是否位于河流入海口
(8)一处盐场的成因分析通式:
一看地形因素,是否有平坦的泥质海滩;二看气候因素,是否有晴朗的利于晒盐的天气。
(9)一个国家耕地面积大小的分析通式:
一看地形,平原面积是否广;二看气候,水热条件是否好
(10)农业区位因素分析通式:
1)大多侧重于自然因素的分析,先分析自然因素:①气候;②地形、土壤、水源(作为一点分析)
2)再分析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②交通;③科技;④劳动力;⑤政策
(11)工业区位因素分析通式:
侧重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一般按照如下顺序分析:①资源条件;②动力条件;③交通条件;④工业基础;⑤技术条件;⑥劳动力条件;⑦市场条件;⑧农业基础;⑨政策条件
(12)城市区位因素分析通式:
先看城市形成的原因,再看城市发展或衰落的原因,一般按照如下顺序分析:①地形;②气候;③河流;④资源;⑤交通;⑥政治;⑦军事;⑧宗教;⑨科技;⑩旅游;(11)经济
(13)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评价通式:
1)一看旅游资源质量:自然景观主要看美学价值,人文景观主要看历史文化价值
2)二看集群状况:景观集群度愈好,游览价值愈高;孤景游览价值小
3)三看地域组合状况:景观特征差异愈大,游览价值愈高;景观特征雷同,游览价值小
(14)综合国力基本实体的评价通式:
国土面积、地理位置、地形、自然资源、人口数量与质量
(15)一个地区自然特征的描述通式:
地形、气候、河湖、植被、土壤、矿产
(16)一个地区人文特征的描述通式:
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和城市
(17)沙漠的四大自然成因分析通式:
1)终年受副高的控制,气候干旱(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维多利亚大沙漠)
2)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如卡拉库姆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地处西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如巴塔哥尼亚沙漠)
4)寒流影响(索马里半岛东南侧)
(18)凌汛发生的条件:
1)气温在零度以下;
2)河流自低纬流向高纬;
3)南北跨度大。
(19)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地形条件:地形崎岖;
2)地质条件:岩石破碎;
3)气候条件:暴雨集中或冰雪融化量大;
4)植被条件:植被覆盖差
(20)山脉成为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的列举通式:
1)省区分界线; 2)地形区分界线; 3)三大阶梯分界线;
4)温度带分界线; 5)干湿区分界线; 6)气候类型分界线;
7)植被类型分界线; 8)自然带类型分界线; 9)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10)内外流区域分界线; 11)农区与牧区分界线; 12)某条等温线或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13)四大分区分界线; 14)三大自然区分界线; 15)三个经济地带分界线。
(四)逻辑,没有因果联系上的颠倒、割裂和自相矛盾
知识的因果联系会形成一个知识链,这个链条的起点是根本原因,终点便是你要回答的问题,而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既是前一个环节的结果,又是后一个环节的直接原因,各环节必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思考答案时,要依据你要回答的问题首先找出它的直接原因,然后层层逆推,顺瓜摸藤再到根;在组织书写答案时,再由根开始顺藤摸到瓜。这里须注意三点:
1、不能颠倒
【例】黑龙江复种指数低的主要自然原因。
该题答案知识链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复种指数低”,但有考生误答成“热量不足,故纬度高,复种指数低”——显然因果关系颠倒了。
2、不能相互割裂
【例】长江入海口的江心洲在建国后面积扩大速度不断加快的原因。
该题答案思考过程应为“江心洲扩大速度加快—河流沉积速度加快—近年河流泥沙含量加大—水土流失加剧—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那么答案书写顺序与此相反,但有的考生答成“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河流泥沙含量加大,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沉积加快”——显然因果联系割裂了。
3、不能自相矛盾
【例】过度抽取地下水的危害。
该题答案知识链为“过度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地面沉降,建筑物塌陷”,但有的考生误答为“过度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其实即便是土地次生盐碱化也是因为地下水水位上升,盐碱在地表积累的过程——显然,因果关系自相矛盾。
要回答好高考地理简答题,除了遵循以上步骤外,根据目前高考试卷的评分标准,还应掌握以下技巧:
一是防漏答的技巧。回答地理简答题尽量少而精,不要重复罗嗦。但是如果没有把握的话,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高考简答题的评分标准,这时少答不如多答,将把握性大的知识点放在前面,把握性不大的知识点放在后面。
二是模糊的技巧。回答地理简答题尽量做到具体详细,才能提高得分率。但如果没有十足把握的话,可以适当模糊,此举虽然分数得不全,但不可能不得分。例如2004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问这次地震的成因?如果你不清楚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地带,你可模糊回答:苏门答腊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震。千万不要答成: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震。这样会自露马脚,影响得分率。
三是套用课本的技巧。在很多情况下简答题的答案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情节,这个时候你就要尽量套用课本中的话语去回答,得分率往往较高。如分析青藏铁路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这样的问题只要想想高一地理下册的京九铁路的区位分析,这时套用课本上的几点再稍加变通,基本上就是正确的。
⑹ 如何理解"新材料作文"中材料的内容和含意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二、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分析】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可引申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材料】一个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都在家里拉个不停。家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次都向小女孩求饶。小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演奏了一曲。突然,她听到一个老妇人的赞许声:“拉得真不错!”老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小女孩每天清晨都来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会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小女孩的家人发现,小女孩的琴拉得早已不是“锯床腿”了,便惊奇地问她有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小女孩才知道,树林中的那位老妇人竟是着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也从未聋过。
【分析】赞美的力量
四、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材料】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
⑺ 高三了数学该怎么系统复习平时都是在做题…该如何抓基础
很多的学生到了初中之后,发现自己的分数会有一定的下降,这可能是由于上初中之后数学科目的难度加大,所以分数会有一定的降低,那么初中数学应该怎样学?应该使用什么方式哪?
知识点
当老师在讲完内容之后会讲一些课外的内容,一般是定理、概念等等,会让你对这些知识更加的了解,所以如果对这类题目有问题的同学可以多看一些课外的题目,当然想要提升分数是离不开练习题的,想要多好就需要多做一些习题,但是不可以过多,需要边做边思考才可以,这样所学的知识就会运用出来.
以上就是初中数学应该怎样学习的内容,如果在这个阶段对自己分数不满意的同学可以借鉴一下以上的内容,或许会对你有一定的帮助,将自身的分数提升.
⑻ 如何做高中历史材料题
一、读是解答的前提
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先读设问,后读材料。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
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
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二、找是解答的关键
“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三、答是解答的落点
材料解析题的读、找只是为最后的解答作准备,答才是最终的落点。这个落点是否准确、恰当、完美,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还要做到“六个注意”:
1、注意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因此,第一问作答一定要细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确。对起点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及后面的答案。
2、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辕北辙”,造成“劲没使到点子上去”的局面。
3、注意设问分值。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省一点;不能置分值于不顾,自己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小也大肆铺张,不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大却片言只语。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材料题解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如何,直接决定着得分差别。
如“谈谈你对西进运动的认识”,只答出掠夺印第安人或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给1分;两方面都答出的,给2分;答出两方面并指出推动经济发展是主导方面的,给3分。由此可以看出,对材料的解析要力求完整深入。
5、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观点分析材料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历史阐释能力的最高要求,在高考题中的考查呈上升趋势。
6、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对于材料解析题的文字表达能力,历年高考试题的要求都是很高的,通过每年的参考答案的评分说明是不难看出这一点的。材料解析题的答案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另外,答案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历史卷不能当成语文卷。
⑼ 高中自然地理有哪些答题技巧或方法内容具体点的!
高中自然地理答题技巧:
自然地理答题思路归纳优化梳理
一、地球运动类:
1.区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差别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强调太阳释放的电磁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②人类生产生活的最重要能量来源
(2)影响太阳辐射多少的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天气状况(云量);地势高低(海拔高低)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强调太阳大气层的异常现象对地球的影响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产生极光;】
2.生命物质存在条件:
(1)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行星际空间】
(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大量的液态水】
3、描述昼夜长短特点
☆昼夜长短状况:昼夜长短变化趋势:【时间点、时间段】
☆某一日期的昼夜长短描述:昼夜长短半球状况、昼夜长短纬度变化;极昼或极夜范围
☆某一段时间的昼夜长短状况和变化趋势:
【----渐长-----渐短;极昼(夜)范围的变化‘由-----向---扩大(缩小)’;】
4、正午太阳高度表述:
☆某一日期的随纬度变化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某一地点的随季节变化规律:【哪一天最大,哪一天最小,哪一段期间逐渐增大,哪一段期间逐渐降低】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或最小值出现的区域范围:用纬度范围说明,如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5、季节、日期的表述:
☆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季节:春、夏、秋、冬
☆日期: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12月22日前后(不能用3.21方式表示)
6、直射点坐标的表述:【 纬度+经度(地方时12时的经线)】
二. 天气气候类
1.对流层特点的表述:
(1)气温垂直变化: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2)运动特点:对流运动显着;
(3)天气现象: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4)应用:
①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
② 对流运动旺盛对登山的影响,(地温最高时,对流运动旺盛;)
③飞机飞行高度与飞机遭受的气流状况与此有关。(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可达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为8~9千米。)
④ 逆温影响大气污染的扩散;
2.大气受热过程的表述: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大部分被地面吸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
影响大气削弱作用的因素:太阳高度角、海拔高度、天气状况(云量\尘埃)
应用:①12时太阳高度最高,13时地面温度最高,14时气温最高。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也是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直接原因。)
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表述: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几乎全部被大气吸收。大气增温的同时,又以逆辐射的形式把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影响大气保温作用的因素:大气密度(海拔)、大气成分(温室气体)、水汽含量(云量)
应用:“露重见晴天”“十雾九晴”,说明天气晴朗的夜间,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地表降温快,常出现露、霜以及雾等现象。
3、昼夜温差大小原因的表述: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弱来解释
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下垫面热力性质(陆地>海洋;沙漠>森林)
地形地势(高原>平原)、天气状况(晴天>阴天)
应用:①大气的保温效应---温室大棚
②昼夜温差大的地区作物产量大、哈密瓜甜的原理。
影响年温差大小的因素:①纬度(高纬大于低纬)②海陆分布(大陆大于海洋 ③气候(干旱气候区大于湿润气候区)④地形(平原大于同纬度高原)
4、锋面系统天气的表述
(1)冷锋天气的表述:
☆冷锋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好。
☆冷锋过境时,有大风、多云,雨雪等天气变化,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冷锋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雨区主要在锋后】
(2)暖锋天气的表述:
☆ 暖锋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好;
☆ 暖锋过境时,云量增多,有连续性降水,
☆暖锋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雨区主要在锋前】
5.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系统天气的表述
(1)气旋系统:中心气流上升,常出现阴雨天气。
(2)反气旋系统: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3)应用:
①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冷性高压控制下天气寒冷干燥晴好。
② 夏威夷高压(副高),暖性高压控制下天气高温干旱晴好。
③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副高影响
6.气候类型分布的表述:【南北半球、纬度范围、海陆位置(大陆东、西岸、内陆)】
7、气候特点的表述:【全年或不同季节的气温、降水特点】
8、气候成因的表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海陆位置、洋流、地形、地表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等。
9、气候分析案例: (请对照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复习)
①、亚马逊平原热带雨林气候面积最大的原因
a、赤道低气压控制面积大;b、亚马孙平原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地势低,向大西洋敞开,利于暖湿气流的进入和抬升。c、东北东南信风吹向大陆,带来丰富水汽;d、南赤道暖流的加入使北赤道暖流更强劲,暖流经过。
②、东非高原的赤道附近地区出现热带草原气候的原因
东非高原海拔较高,气温比刚果盆地低些,空气对流运动弱,降水较少,水热组合发生变化。
③ 马达加斯加东部为热带雨林的原因
a、大部分在热带,气温高;b、东侧暖流通过;c、岛屿中部为南北走向山脉;d、东南信风吹向岛屿,形成地形雨。(类似地区: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中美地峡的热带雨林。)
④ 日本东部多雨西部多雪的原因
东部位于夏季风的迎风侧,冬季风的背风侧,夏季降水较多。西部位于冬季风的迎风侧,夏季风的背风侧,冬季降水较多。
⑤、南美洲温带地区东西两岸气候不同的原因
分处安第斯山脉两侧、中纬西风带,大陆西岸处于迎风坡,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东岸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形是主导因素);
⑥、中亚气候干旱的原因、水汽来源
深居大陆内部水汽来源主要是北冰洋和大西洋。
中亚主要为温带沙漠如卡拉库姆沙漠,原因是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我国的塔克拉玛干也是此原因。
⑦ 撒哈拉沙漠成为最大沙漠的原因
A、副热带地区大陆内部和西岸的陆地面积广(亚欧大陆与非洲北部相连)。
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离陆信风的影响。
C、西岸加那利寒流的影响,由北往南影响沿岸,大气稳定。
D、单一平坦的地形(低矮的高原)。
10.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雪线概念:山地终年积雪的下限,即夏季最热月高山冰雪出现的最低海拔高度。
(2)、影响雪线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气温(气温高、雪线高,气温低、雪线低)
②降水量的大小(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③地形(坡度、坡向)(阳坡气温高、雪线高,阴坡气温低、雪线低)坡陡雪线高。
11.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分析
A、基带——与水平自然带一致
B、坡向——一般同一自然带阳坡、迎风坡位置高于阴坡和背风坡
C、变化——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变化与该山地所在纬度自向高纬度水平自然带的变化规律相似
D数目——山地所在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反之越简单。(山顶自然带缺少是海拔因素;山麓自然带缺少是纬度因素。)
等值线
(一)等气温线判读
1.分析走向(延伸方向):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2.分析弯曲状况(高高低低):作水平线法——比较弯曲处与交点的温度高低;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区)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区)为高(值高)。
3.分析疏密状况:疏——温差小——我国7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缓坡;
密——温差大——我国1月气温、温带地区、陆地、山地陡坡、锋面处。
4.分析数值特征:大小小大中间走;闭合曲线大大或小小;高值区——夏季大陆、冬季海洋、暖流流经、地势低(山谷、盆地或洼地)、城市;低值区——冬季大陆、夏季海洋、寒流流经、地势高(山岭、山脊)。
☆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 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
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4、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
6、判断温差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从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②温带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的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④山地的陡坡等温线密集,山地的缓坡等温线稀疏。⑤锋面处的等温线密集。
分析气温的影响因素
气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纬度因素(2)、海陆因素(3)、地形因素(4)、洋流因素等
☆若等温线大体与纬线平行,呈东西走向,则主导因素是纬度因素
☆若等温线在海岸附近弯曲,大体与海岸线平行,成南北走向,则主导因素为海陆因素
☆在陆地上,等温线发生弯曲,通常是地形因素影响的结果。
☆河谷处气温较两侧高:等温线由高温凸向低温。如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等。
☆山脉处气温较两侧低:等温线由低温凸向高温。如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等。
☆山脉背风坡由于焚风效应使气温升高:等温线由高温凸向低温
☆山地(丘陵、土丘)地形:等温线闭合,中间低四周高
☆盆地(谷地、洼地)地形:等温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在海洋上,等温线发生弯曲,通常是洋流因素影响的结果。
☆寒流流经处气温较两侧低:等温线由低温凸向高温。
☆暖流流经处气温较两侧高:等温线由高温凸向低温。(洋流的流向始终与等温线的凸向一致)
(二)等降水量线
1、判断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小
☆等降水量线密集,说明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别大
☆等降水量线稀疏,说明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别小
2、判断海陆影响
等降水量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且自沿海向内陆递减,说明降水量受海陆因素影响。
3、判断地形影响
☆等降水量线大致与山脉走向平行,说明降水量受地形(山脉)影响。
☆ 山脉迎风坡,降水量大;山脉背风坡,降水量小。
4、判断内陆地形
等降水量线呈封闭曲线,降水少,说明地形闭塞,深居内陆
5、判断洋流影响
☆ 暖流流经的沿岸地区,气温比同纬度的地区气温高,水汽含量多,且暖流对大气底部有加热作用,易使空气产生对流,降水增多;
☆ 寒流流经的沿岸地区,气温比同纬度的地区气温低,且寒流对大气底部有冷却作用,不利于空气产生对流,降水偏少
6、判断大气环流影响
三圈环流:
☆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
☆ 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 温带大陆西岸受来自海洋西风带控制,降水多,若受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更多;
☆亚热带大陆东岸受季风或来自海洋信风带控制,降水较多;若有地形的抬升作用,则降水更多。
季风环流:
☆ 夏季风控制,降水多;
☆冬季风控制,降水少;若冬季风跨越辽阔的海洋,并有地形的抬升作用,则降水也可能多。
7、判断城市影响
☆城市有“雨岛”效应,则等降水量线越往城市中心,数值越大。
☆城市“雨岛”效应的成因:盛行上升气流;多凝结核;高大建筑物阻滞天气系统等。
(三)水平面等压线
1、判断气压系统
高压中心: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低压中心: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压脊:高压凸向低压处
低压槽:低压凸向高压处
鞍形区:两侧气压高,两侧气压低,对称分布
2、判断天气现象
☆高压系统 中心附近盛行下沉气流 天气晴朗
☆低压系统 中心附近盛行上升气流 中心附近天气阴雨
☆高压脊 附近天气晴朗
☆低压槽 附近天气阴雨
3、判断风的方向
☆作出风向:先作水平气压梯度力,再作出风向。
☆判读风向:风向指风的来向。
(1)、高空面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3)、台风(气旋系统)的风向——要重点掌握(不仅要静态掌握,还要动态掌握)
(4)、副高(反气旋系统)的风向
4、判断风力大小
(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2)、不同等压线图上,风力的大小与等压线的疏密程度(成正比)、比例尺的大小(成正比)、等压距的大小(成正比)有关系。----采用计算法(与判断坡度的陡缓方法一样)
5、判断季节月份
☆亚欧大陆或北美大陆高压强盛,为1月份,北冬南夏
☆亚欧大陆或北美大陆低压强盛,为7月份,北夏南冬
三. 水循环、河流、洋流类
1、水循环意义的表述:
(1)联系四大圈层,并在各圈层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
(2)使陆地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再生。
(3)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
(4)对生态、气候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描述: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3、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
① 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② 渔场成因:【洋流(寒暖流交汇、上升补偿流);大陆架海域;温带海区;河流入海口】
③ 海洋交通:
④ 海洋污染:
四.岩石圈类
1、地形特点的表述:主要从地形组成、地势特点、地表形态特点几方面说明
☆地形组成——以什么地形为主、面积、占比重
☆海拔高度——一般用平均海拔高度说明
☆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地表形态——平坦、崎岖、起伏大小
2、地形区分布特点的表述:
说清:…(地形区)分布在…(方位);呈…走向(延伸)或…(地貌)广布
3、用地质作用描述某地区的地形成因。
☆地形成因:【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角度】
☆全球宏观地貌——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
☆区域地形区或地貌——用内、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解释。
(1)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形:
①地壳运动
② 岩浆活动----- 火山地貌
(2)外力作用形成地貌
① 风化地貌: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② 侵蚀地貌
☆流水侵蚀作用———黄土高原沟谷、河流峡谷、喀斯特地形、侵蚀平原
☆风力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柱
☆海浪侵蚀作用—— 海蚀崖、海蚀柱
☆冰川侵蚀作用—— 角峰、U型谷、冰蚀湖
③ 沉积地貌
☆流水沉积作用—— 河流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
☆风力沉积作用——黄土沉积地形、沙漠(沙丘)
☆冰川沉积作用——冰碛平原(中欧、东欧平原)、冰碛湖
4、构造地貌----“地形倒置”现象的表述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地;
五.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类
1.地形对城市影响的表述
☆城市的形成(影响因素:城市建设、对外交通、农产供给、城市扩展)
☆城市的分布(分布规律、城市数量、城市规模)
☆ 城市的形态(平原-----团块状、山区-----条带状、放射状、山地、河流-----组团状)
☆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城市兴衰)
2.世界城市特大城市绝大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原因的表述:
☆建筑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小,成本低
☆交通的便捷
☆城市规模易于扩展
☆周边农业发展条件优越
3..冲积扇缘形成聚落分布的自然区位条件分析:
地势平坦,往往淤积有肥沃的土壤,水资源比较丰富
4.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影响的表述
☆ 线路走向、线网密度、分布格局、运输方式
5.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分析:
☆自然资源特点:种类、数量、质量、分布
☆自然资源开发的条件:交通条件、区位条件、技术条件
☆自然资源开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