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理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是什么
地理核心素养应由地图技、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大方面构成。
详细介绍:
(—)人地协调观
1、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包括: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
2、人地协调观要贯穿于教学情境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线索;教学情境和教学设计要实现人地协调观的教育。
3、自然地理教学中要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线索,同时要使学生明确人地相互影响的方式、强度、后果、原因。
(二)综合思维
1、综合思维是认识地理事象时的思维方式以及解决地理问题时的思维能力。
2、认识地理演化(运动、过程)时,主要应用“动态”的思维(不排除也使用其他思维方式),即用动态的眼光认识地理要素、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
3、认识地理成因(区位)时,主要应用“全面”的思维(不排除也使用其他思维方式),即全面分析地理成因(包括: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地理成因)。
(三)区域认知
1、区域认知是把地理环境组织为区域加以认识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2、把握区域认知需做到:将地理要素组织在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中认识(学习),并能察觉和分析区域中地理活动的特征、区位条件及二者关系;能从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的角度入手认识区域地理问题(区域发展)。
3、区域认知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能在(生活化的)区域情境中,认识(学习)地理要素、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谋求区域发展。
(四)地理实践力
1、地理实践力是在信息技术和地理工具支撑的环境下的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动能力。
2、常见的地理实践活动有:观察景观图片、视频,实物标本;实地观察;制作实体模型、虚拟模型;进行地理实验;野外观察地貌、岩石、星空实践;人口、城市等社会调研。在此过程中要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要对人地关系有感悟和体验。
3、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行动能力是指:掌握行动的信息和策略(知识和工具)的能力、具有行动的动机和兴趣、采取相关行动的意愿和反思行动的能力。同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立(自觉)、果断、自制、坚持的意志品质。
⑵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是什么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是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
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地理核心素养的价值
地理学的四个传统是对千百年来人类地理工作一种概括,有其巧妙的地方,对于把握高三备考时的知识主干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它们两者并不矛盾冲突,而是相互依存。通过一些地理核心素养在高中课程中的应用案例,以及对地理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和要求进行讨论。
有利于教学一线的中学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借鉴应用,有利于高三地理教师和学生的备考工作,明确努力的方向。作为教学一线的地理教师,紧扣地理学四个传统所体现出来的地理主干知识,围绕地理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将高三备考的策略更好地贯彻到地理教学实际中。
⑶ 地理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
地理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通过地理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组成部分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地理核心素养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其包涵的内容丰富,既涉及知识、能力、方法、观念、品德;又涵盖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与能力。在校期间是学生知识、才能、观念等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围绕培养学生核心地理素养的地理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应由浅入深分两步走:培养地理素养和地理核心素养。前者培养的目标是学生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而后者更注重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和灵魂。
⑷ 从地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看,地理核心素养应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
(一)地图技能
地图既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又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现代地图学知识素养相当丰富,既有传统的纸质地图,又有现代的电子地图。引导学生把握地图“三要素”,且能从地图中获取、整理和运用地图信息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主体任务之一。也就是说,中学地理课程中的识图、绘图、用图能力的培育应是地理素养的关键所在。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明确指出:“利用以文字、数据和符号等形式表达的资料,如课文、图片、图表、表格、图解和地图等;利用信息传播、思考、实践和社交等技能去探究从本地到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地理课题。从而,地理教育在读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能力和图解能力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它也对个人素质和社交能力的发展,特别在日常生活的空间度量上和在国际了解上有所帮助。”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地图技能的培育也有明确的规定:“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地图技能的要求更进一步,例如,“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用电子地图查询交通、旅游等信息;学会浏览网络GIS地图,查询有关信息;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
对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归纳的核心素养,地图技能可归属于“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这一核心素养的范畴,指向“阅读理解”维度,即个体借助地理学习获得地图知识,并能正确地阅读地图(纸质地图和电子地图),通过对地图信息的获取、整理和分析,发现并解决地理问题。
(二)空间视角
空间视角是在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空间位置关系、空间展开范围和空间排列状态等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科能力品质,是认识空间位置、空间分布格局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地理是关于人类生存空间的一门学问,注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注重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教育必须有助于发展学生解决当前和未来空间组织问题的地理
(三)综合思维
(四)人地观念
⑸ 地理学科四个素养解释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1.人地协调观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综合思维 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
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个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等重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⑹ 地理的四大素养是什么
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
⑺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所持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人类社会要更好协调好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2、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野外考察与室内试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
具备地理实践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3、综合思维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之间的综合研究。
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要求:
1、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和环境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2、掌握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3、了解地理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近专业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并获得广泛的人文科学的修养;
4、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