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地理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8-13 19:50:36

① 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二、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三、是要提高课堂讨论、辩论效果。
四、强化地图和区域地理教学。
五、联系学生现实生活。

② 初中地理教学评价中存在的哪些方面问

地理教学评价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形式化问题
地理教学的评价者多是工作在一线的地理学科教师,受个人素质及理论根基等因素的影响,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并不统一,导致对地理教学的评价在很多时候还停留在表层的“形式”,而尚未触及“实质”和“内涵”.
(1)关注课堂上是否设计了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却忽视了对探究问题的设置是否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趣味性、时代性、层次性和思维含量;探究活动的时间是否充足;合作学习时主题是否具有合作的意义;学生小组的分工是否明确、组织是否严谨等具体情况的评价.
(2)课堂上教师的“鼓励性评价”意识浓厚,评价水平却有待提高.
①“很好”、“你真棒”、“你太聪明了”…频繁与贫乏或过于简单的评价语言,使表扬变得廉价,学生表现得不痛不痒,失去应有的“鼓励”作用.
②重复学生的回答,对答案不置可否,使学生在回答问题过后仍是不明所以,既无法认识自己的不足,又得不到应有的鼓励,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迷失方向.
③一味的夸奖或夸大其实的评价,对学生的知识误区没有正确的引导,短时间内满足了学生的虚荣心,却对学生长期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④评价的单向性.多数课堂的教学评价只限于教师评价学生,缺少互评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欠缺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过程,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使教学评价少了全面性和民主性.
⑤评价的单一性.多是教师的口头评价,对目光、表情、动作手势等评价介质的利用不充分,致使评价缺少更大的感染力.
(3)教学评价中对教师如何处理“教学生成”、怎样把握“生成资源”?等问题的理念性引导不足,导致教师不敢放手,不少课堂仍很大程度的束缚在固有的教学设计之中,难以进一步深化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4)教学评价中意见多、建议少,无法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
(5)过程性评价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被“简化处理”,未能在**常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变化,评价、反馈不及时,师生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只局限于期末一次性给出的过程性评价成绩,难以记录学习轨迹,改进学习.
2、理想化问题
(1)追求大而全的教学评价.抛开了教师和学生原有的基础和起点,要求过高,面面俱到却主次不分,缺少循序渐进的完善过程.
(2)过于追求单位时间内结果有效性和过程有效性的协调统一.有些课堂上,评价者在下课时以检测题的形式对学生当堂学习内容进行测试,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首要依据.这种评价手段,恰恰忽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顾与内化过程、忽视了对应有技能的运用与熟练过程和情感的领悟与升华过程.因为这些过程很难在课堂有限时间内统统完成.所以,个人认为,就一节课的时间而言,如果以知识点检测的形式来考察学生,那么关注三维目标,注重思维及探究过程的课堂,很可能不如“灌输”、“强化”下的课堂效果更明显.因此,这种评价手段,如果只作为教师当堂反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途径尚可,而如果成为教学评价的标准,则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误导教师,影响课改的进一步深化.
3、功利化问题
课堂教学评价的主阵地多在各种评优、观摩及研讨活动的现场,使得教师对最关键、最重要的常态课重视不够,**常教学中缺少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及时反思、专研的精神,未能实现教学评价功能的最大化.

③ 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看图读图,以及画图的能力培养,相当重要

④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内容提要: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压力和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还普遍较低。本文结合地理教学实践,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
还从营造和谐课堂融洽师生关系、创设问题情景启迪学生思维、倡导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科学布置作业注重建构拓展等几个方面叙述了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课堂教学 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具体目标就是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这是新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提出的背景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当前,课堂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这就要求我们尊重教育规律,以人为本,使课堂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强调学习者过程的体验,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性与开发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突出学生个性发展是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特点。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压力和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现象仍很普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益低下仍很突出。如:课堂教学中缺少恰当的师生对话、师生互动和师生互相尊重的民主氛围;学生的学习强度大,教师教学任务重,课堂教学手段与技术滞后等情况也还没有得到改变。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正确理解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探索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不仅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而且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过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对于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于培育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
二、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可以说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要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2、有效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则可能会截然不同,其差异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当前有效课堂教学缺失的现状表现在:僵化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致使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盲目崇尚新异;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低下,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因此,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探索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三、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重大意义 1、有效课堂教学可以增强高中地理课的魅力
没有知识就难以生存,就难以发展,就难以探索世界的奥秘。因此求知欲是生来就有的。但是学生的求知欲是盲目的。因此,有效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教师
探索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不仅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而且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过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对于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于培育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
二、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可以说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要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2、有效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则可能会截然不同,其差异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当前有效课堂教学缺失的现状表现在:僵化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致使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盲目崇尚新异;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低下,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因此,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探索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三、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重大意义 1、有效课堂教学可以增强高中地理课的魅力
没有知识就难以生存,就难以发展,就难以探索世界的奥秘。因此求知欲是生来就有的。但是学生的求知欲是盲目的。因此,有效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教师
探索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不仅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而且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过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对于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于培育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
二、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可以说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要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2、有效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则可能会截然不同,其差异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当前有效课堂教学缺失的现状表现在:僵化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致使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盲目崇尚新异;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低下,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因此,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探索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三、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重大意义 1、有效课堂教学可以增强高中地理课的魅力
没有知识就难以生存,就难以发展,就难以探索世界的奥秘。因此求知欲是生来就有的。但是学生的求知欲是盲目的。因此,有效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教师
探索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不仅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而且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过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对于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于培育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
二、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可以说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要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2、有效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则可能会截然不同,其差异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当前有效课堂教学缺失的现状表现在:僵化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致使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盲目崇尚新异;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低下,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因此,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探索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三、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重大意义 1、有效课堂教学可以增强高中地理课的魅力
没有知识就难以生存,就难以发展,就难以探索世界的奥秘。因此求知欲是生来就有的。但是学生的求知欲是盲目的。因此,有效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教师

⑤ 地理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1、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通过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思考和解释。例如:为什么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注重情境的创设,特别是对学生未知世界的知识学习中,要充分利用图像、视频和文字,加强理解。
3、注意知识点的正确性,如:地名的书写,读音等。
4、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以及错误理解,这些都是他们理解失误,或是教学过程中存在不足,要注意引导和修正。
等等,还有很多要注意的。

⑥ 地理新课程互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既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的学科。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特别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它独到之处,为适应新时期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有利于21世纪人才的培养,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当今世界,知识飞速发展,学科间横向联系强、相互渗透紧密。知识面狭窄的单领域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首先从我国优越的国土条件出发,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坚强信心,地理课中有关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要从全面深刻地认识祖国入手。只有全面认识祖国,才能更好地热爱祖国,进而致力于建设祖国。这是地理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比比皆是,大量体现在阐述祖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方面。如海陆兼备的地理位置,宽广辽阔的领土范围,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体现了中国国土条件优越的主要特征。如我在讲述初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时,告诉学生我国三面靠陆、一面临海的海陆条件,既丰富了我国自然条件的种类,又有利于国际交往,无论是靠陆地或海洋,我们都有优越的条件来建设祖国。东西宽达5000千米、跨60多个经度,南北长达5500千米、跨近50纬度。不论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所处的温度带等看,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既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又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立足初中地理本学科教学,注重打好“双基”
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运用能力。靠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结构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起“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好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
立足本学科教学时,应注重夯实学生的“双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真正弄懂、吃透。要形成地理知识的系统网络,纲举目张,只有系统了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
三、重点教学系统地理知识,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综合分析往往是学生掌握的难点,也是教学活动的重点,它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往往又融合其它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综合意识,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立足本学科,就是要按照《初中地理教学大纲》,抓好本学科的教学,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万变。
四、加强地图教学,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充分运用地图获取有用的地理知识,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重点。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图的教学,必将给学生留下知识的大漏洞。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掌握的程度,也直接关系到地理综合能力运用的高低。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运用各种地图,如区域图,最重要的是正确识别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这就要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特征、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等去加以识别。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图文转换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提高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五、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重视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他们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要提供事实材料或背景,指导学生获得取有用信息,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思维对事件作出评判。
在教学中要关注社会热点和国际焦点问题,例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是全球人们最关心的五大问题,人类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成了一项全球性的全民战略问题。对未来的公民,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对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给予关注。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也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无论是从思维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⑦ 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走进课堂。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被很多教师所采用,它对克服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在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走入了一些误区。下面对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不要只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而忽略了
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重在其“实用价值”,并非其技术含量的高低。比如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中,用一般Powerpoint等简单软件即可完成的课件就没有必要非要采用其他更高级的软件,只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即可以。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使资源共享(现在的网络中可以搜索到大量的较实用的化学教学软件)。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特别是一些课件的评比,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认为软件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把教学课件搞成信息技术成果展览。其实这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毕竟只起辅助作用,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要认真钻研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最科学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去教书育人,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教师教学理念、思想的现代化,要远胜过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所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的应用水平提出了挑战,同时,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难想象,一个教育思想落后、业务水平低下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对提高课堂实效会有什么效果。
二、忌滥用信息技术,忽略与学科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媒体的工具性功能,使其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能使用信息技术去辅助教学。现实授课中有的教师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特别是公开课,简直成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天下,也不管课堂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是否在恰当的时机,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效应,结果事与愿违。笔者曾听过一节“原电池”的公开课,教师在用实验演示了原电池形成后,应该让学生思考其形成的过程,这正是培养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好时机,而上课教师却直接采用信息技术模拟了原电池形成电流的过程,讲解得很仔细,感觉好像不错,实际上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这就是信息技术使用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还有很多的时候实际上没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用了反而多余,使学生感觉教师是在演戏,无形中教师扮演了“解说员”的角色。此外,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由于信息技术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也容易使身心疲倦。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和课型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教学中特别是高中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有很多内容是学生能够看得懂,或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或其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已经具备了的,或只需要教师作简单指导便能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是根本用不着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的,否则就会“画蛇添足”或者是“杀鸡用牛刀”。所以,信息技术在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一是界面制作要乎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2)要根据课型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新授课中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可选择信息技术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3)要做到授课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要根据授课的内容而定,要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该用则用,不该用就不要勉强。使用时力求做到“五度”:时间上有宽度,活动上有广度,气氛上有热度,内容上有深度,结果上有效度。
三、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颠倒教与学的“主导”和“主体”关系
从目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看,制作的教学课件无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另一种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从应用的数量看,前者无疑居多,但这类课件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实际应用中往往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用这样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就会减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难以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辅助工具,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决不能由过去的“人灌”变为现在的“电灌”。如果信息技术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主动思考,一堂课下来看似什么都有,学生的实际收获却不多,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信息技术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人手,探讨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信息技术在教师的驾驶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四、不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代替实验教学
中学中的不少课程如化学、生物等学科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日常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来获得知识,它真实地再现变化过程,所以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规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些实验有一定的毒性、危险性、操作的复杂性和成功率低等因素,有的教师往往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实验的过程或播放录像等形式来进行演示。其实这根本无法达到实验教学本身的目的。再逼真的模拟电无法和真实的实验过程相媲美,而且这样做也失去了实验的“过程”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可以用实验展示的现象或实验,不适宜选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替代。当然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实验,如:化学中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原理、分子的有效碰撞.有机化学的反应机理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模拟和展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是无可非议的,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一定要注意,模拟和真实毕竟是有区别的,前者不能代替后者。
五、不能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效果,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有些教师把信息技术看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信息技术的使用功能,无形中摒弃了传统的一些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的东西,以往的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其优越的一面,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时,不应忽视传统的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师板书逐渐被计算机投影代替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时的常见现象,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记笔记,问其原因,比较一致的回答是“来不及”,因为信息的转化非常快,不少学生记了笔记就耽误了听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为了扩大课堂的容量,把本来准备板书的内容,如化学方程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的结论、方法等都事先输在了微机里,上课时直接投影显示出来,这样做看似节省了时间,但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和记录,其效果事与愿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和粉笔,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可以较好地控制课堂节奏,内容也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此外,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特别是化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显得重要,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使用信息技术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惟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信息技术而去使用信息技术,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们只有适时、适度地把握好应用的各个环节,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不至于走入误区。

⑧ 请结合自已的工作经历,谈谈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浅谈初高中地理衔接
初中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地理仅作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出现在初中教学中,地理课往往遭受排挤,甚至被砍消。即使正常开设地理课,教师、学生也因它是“副科”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而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且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难度上的跨度大,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严重缺乏成了高中地理入门的最大困难,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的糅合在一起呢?下面浅谈一下我的教学观点。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
1、要做到初高中知识有效的衔接与有机的融合,教师不但要对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了如指掌,同时也要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熟稔,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要求,确立高中教学目标。如地球的运动及地理意义,在初中地理中只需学生简单地理解有关概念、特点和昼夜现象、四季的划分等意义。而作为高中地理第一课,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并且加入一些抽象的分析判断及计算题,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给了高中地理初学者一个下马威。有些学生一时应接不暇,知识难以消化吸收。教学时应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尽量地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晨昏线的判断与应用的问题,大多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教师通过多画图、多分析、多练习,善诱导,使学生牢固掌握判断方法。
2、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不是初、高中知识简单的罗列与堆砌。也不是将初中知识拿来生硬地安插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科学的教学与学习应把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选修必修教材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地理事实的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

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来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在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两方面知识精练提出,重新剪裁,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将初中知识穿插进去,并适当的拓宽延伸即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容易让学生看到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加深印象。 二、教学方式的衔接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青少年认知水平及初中地理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学习心理完全是"经验记忆型"。因此教学上多采用传统的讲解法和谈话法,课改后更强调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在教学方式上多采取启发式、探究式。作为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课程标准》的主要区别;其次,要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计划。第三,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重点突出必备知识。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对教材中将要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例如很多新生对高一第一章《行星地球》内容掌握不牢,一些概念混淆不清;文科生在学习《地球与地图》时,也表现十分吃力,特别是经纬度知识。建议用一周的时间来补一下。第四,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比如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挂图、多媒体教学、诗歌、趣事等,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身心愉快中学习。第五,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读图习惯、书写规范等的教育。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而且,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引导。
1、注重学法引导,减轻学习负担。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问题的设计上和知识的传授上与初中都有很大的区别,如: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知识时,只要求掌握其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即可。而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气候表格或降水柱状图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

判断和推理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这时候,如果教师对学生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此时能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进行适当的点拨,他们将很快的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生。
2、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初中的地理课堂多数以“师讲生受”进行,而新课标理念下的地理学习,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应强调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要改变“一言堂”的传统方法,倡导交互式的学习方式;要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要倡导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讨论,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3、初中地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只是从某一方面看待问题,而高中地理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不同的层次去看待问题,也是将初中的知识“点”过渡到高中知识层“面”进而形成知识“网”所必须经过的途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高一是初高中过渡的关键时期,学生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时期教师的引导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高一的地理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同时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的学习特点,这样才能顺利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阅读全文

与地理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