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高中地理必修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高中地理必修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发布时间:2023-08-16 02:40:16

1. 如何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案例进行讲解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研讨,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一般规律、原则、方法及操作实验,从而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可简单的界定为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选取一些隐含地理概念和原理要素并为学生熟悉的典型实例,通过在对这些实例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地理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意义
(1)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由于案例往往提供了地理事实材料和情景,学生要从纷繁复杂的地理要素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需要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案例所隐含的知识要素和基本原理,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同时通过举一反三、引申扩展、迁移模拟、类比评价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并让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提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案例分析的多元结果,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因此,案例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改变着单一通道的知识传递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大的自主发挥空间,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信息传输,情感交流和意向沟通。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理解,而且还需要表达和交流,这有利于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小组成员间的共同合作,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和个体综合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
(3)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案例教学最明显的表征是师生互动,教学同步。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教师负有引导的责任。如何让学生进入问题情景,使用案例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因为案例提供了广泛的问题情景和自由的思考空间,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较大的发挥余地,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探究性案例。
(4)案例教学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案例教学通常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去作出反应,从而也就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一方面不断形成理论视野,把握案例的分析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着理论如何运用于学习实际,从而及时有效地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真正地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城市规划问题,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工农业交通区位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达到教学目的。
(5)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情感。阅读那些生动、逼真的案例,往往能迁动学生的情思,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讲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更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激励其情感,并使认识和情感有机结合,形成坚定的教学信念。
二、新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要求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体现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实际上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虽然在大多数教材中,很可能仍选择现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那些案例,但课程标准的开放对促进高中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和适应各地区具体地理情况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课前:精心选编案例
要想在课堂上成功的使用案例教学法,课前对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在选编案例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典型性和针对性。即所选取的教学案例要有利于学生得出预期的地理规律、结论,能反映地理事件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
(2)内容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即案例从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都应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能使学生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并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
(3)情境性和可读性。案例的情境性是指案例能提供具体、翔实、典型的地理背景材料,易于让学生进入某种问题的特定情景之中,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实现思维与情景的交流沟通。案例的可读性是指案例能吸引学生阅读,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
(4)趣味性和难易性。趣味性是指案例应生动有趣,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难易性是指案例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做到难易适当。太难的案例往往使学生因知识储备不足而无从下手,进而丧失参与的兴趣;太简单的案例,不仅降低了教学的要求,而且也无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
2.课堂:周密安排教学
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相对稳定的的操作模式。在课堂上要明确教学目的,周密安排教学,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发挥组织者、催化者、引导者的作用,切实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1)提供和呈现案例。教师通过多元化方式将精心选择的案例展示出来,并指导学生有效的阅读。通过阅读,学生将置身一个身临其境的情景和多向思维的空间,为后面的讨论、交流奠定基础。
(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学生进入案例情景之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案例分析。具体而言,案例分析就是要坚持“三结合”和“三有”的原则——即“结合案例内容、结合所提问题、结合有关理论”以及“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3)总结评价案例,回归教学内容(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原理),经过分析案例之后,教师要安排学生汇报分析结果,并组织学生评议。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4)案例迁移(拓展新案例,解决新问题),提升学习能力。案例教学的重点不是案例本身的学习,而是学生对地理原理的掌握及应用原理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忽略知识和方法迁移的案例教学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而是“教案例”。
3.课后:及时进行反思
为了更好的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课后要及时的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案例的选择是否合理;教师的组织是否到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案例分析是否深刻;讨论氛围是否和谐;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创新、不足之处何在等等。这样的反思具有批判性和总结性的属性,有助于教学经验的理论化
四、目前案例教学中的误区和对策
目前案例教学常见的误区是:
(1)教学案例选择与编写不恰当。一方面,案例内容简单,理论含量不多,学生一看就懂,那么案例教学就会变成实例阅读课,也就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实际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选择的案例又不能太难、太复杂,案例的难度太大,超越学生的实际可接受性,绝大多数学生觉得无从下手,无法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分析讨论便无从进行,更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败。一般来说,一个好的案例有以下几个特点:描述了一个有趣的、真实的故事;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相关;有充分的与决策有关的资料和较多的主要人物直接引语;引人深思,有争论余地;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所需的理论与技能的实用价值。
(2)教师“教案例”,学生“背案例”。 教师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把案例素材当作知识体系来教,甚至要求学生背案例。教师在课前必须熟悉案例内容并进行深入研究,还要准备好案例讨论可能涉及到的知识。如果准备不充分,很容易陷入“教案例”的误区。
(3)案例教学忽略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这类错误经常发生在一些老教师的身上,穿新鞋走老路,照本宣科,知识至上,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沿袭最早的老教材补充不少内容,把案例素材当作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来教,且要求学生记背案例。其实案例教学的重点不是案例本身的学习,而是学生对地理原理的掌握及应用原理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忽略知识和方法迁移的案例教学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还是“教案例”。
(4)教师角色的误区:或担当“演说员”、或充当“仲裁员”、或放任自流。这类错误经常发生在一些新教师身上,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不自觉地陷入这样的角色误区:①或者放任自流,提供案例后便撒手不管,任学生自己去讨论、争论;②或者越俎代庖,担当“演说员”的角色,从头至尾只顾自己发表见解;③或者充当“仲裁员”,对学生之间的争论横断是非。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有损于案例教学的效果,甚至直接导致案例教学的失败。放任自流,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整个课堂将是一盘散沙;越俎代庖,学生成了纯粹的观众,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横断是非,容易损害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案例教学误区应该采取的对策是:
(1)选编以乡土地理、或学生熟悉的事例、或以教材活动课和问题研究改编的案例。①教师要注意经常收集、引用一些鲜活的、真实的事例,并把它加工成有一定背景,一定过程的情境呈现给学生,并注意案例的情节,所给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要能够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觉得新奇,有探索欲望。②“活动”和“问题研究”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精选“活动和问题研究”作为拓展案例,可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和实现知识迁移。“我国西北地区”是人教版必修Ⅲ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所选择的典型案例,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和“前苏联垦荒区”是两个拓展案例,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修大坝”是“河流的综合开发”很好的拓展案例。
(2)研读课标,避免“教案例”。 例如人教版地理必修Ⅲ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标的要求之一是:“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材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四方面比较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从农业和二、三产业比较生产活动差异。如果“教案例”,学生会认为所有的区域比较都从以上几方面进行。这部分教学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类似分析。让学生明确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矿产资源等方面;人类活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运输、商业贸易、政策、科教、文化、市场、历史基础等方面。为避免“教案例”,使案例教学顺利、有序进行,教师对学生分析案例可能遇到的障碍要做到“心中有数”,设想学生在讨论中可能提出的问题。可把上课需用的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去查资料和就案例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3)注重知识和方法迁移。例如在传统工业区的典型案例鲁尔区教学中,通过分析其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探究其综合整治措施。但学生学习的重点是从案例中提取传统工业区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资源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而探究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采取的主要对策,因此知识和方法的迁移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案例教学中,运用拓展案例是实现思维迁移的有效手段。在“荒漠化的防治”一节,两个拓展案例(“红色荒漠化”和“石质荒漠化”)能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迁移。同样都是荒漠化问题,尽管自然环境不同、社会背景不同,但自然条件中的不利因素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却是导致荒漠化问题的共同原因,这是分析不同地域荒漠化原因的共同思维方法。同时,在教学上还应增加其它生态环境问题的拓展案例,如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侵蚀,以促进不同类型生态环境问题间的思维迁移、方法迁移、知识迁移。
(4)因材施教,进行有效教学。案例教学是在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研究,案例教学如果涉及区域地理知识,学生相关地理知识薄弱,必然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是精选的经典案例,示范性强,地域覆盖面广。因此案例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生活地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特点,尽可能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或增补相关背景资料,降低教学难度。例如,在人教版地理必修Ⅱ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教学中,可以反复以学生所在城市或附近熟悉的城市——西安市为例进行分析教学。第五章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的教学中,完全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本地案例加以分析,或作为教材的补充。
案例教学开放性强,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探究都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所以案例教学有其局限性,而传统教学方式也有其优势。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用案例教学,应针对教学内容,区别选择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中也应渗透其他教学方式。
(5)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即教师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要善于当好“三导”角色即“导航、导游、导演”。即既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又要适时地诱导学生,或给予提示、发问,或故设疑团,或充当争论反角,使案例讨论的发言始终围绕题目中心顺利进行,不发生偏题或跑题,同时也使讨论中的争论能深入开展下去,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知识理解的深化。在案例分析讨论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和组织学生的讨论。教师要避免自己成为讨论的中心,要善于控制案例讨论过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保证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鼓励“百家争鸣”。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可作简短的评论,但一般不直接进行判断,最好没有导向性。教师要尽量避免给出肯定的观点或答案,除非只有惟一正确的答案或全班都不能得出答案。对于学生向老师提出的诸如“究竟谁的说法正确”、“正确的答案到底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教师不妨“糊涂”一些,宜用“某某的说法很有见地,不过某某的观点也很有道理”之类的话语来回答,而不要正面直接回答,更不要斩钉截铁地下断语。这是因为有些问题本来就没有什么“惟一正确的”答案,教师的见解更不见得就是“标准的”、“最佳的”。更何况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让他们记住一两个正确的结论。待案例讨论全部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案例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结合学生对案例分析和交流的情况,概括几种有代表性的分析思路和对策,明确其依据,着重说明在讨论中出现的争论焦点,并运用相关原理和学生已有的认识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释,给学生提供参考。总之,作为“总导演”的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角色意识。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是一种独特的学习形式,它可以极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选择和决策,还要重视让学生从案例学习讨论中获得某种经历、感悟和学习的技巧与方法,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六章教案(人教版)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以及区位特征。
3. 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学习法。
2.读图分析法。
3.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一.城市形态
1.城市形态的概念、类型和因素
(1)概念:每个城市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被称为城市形态。
(2)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放射状等。
(3)因素:地形(平原、山脉、高原等)、河流、湖泊、交通、经济、文化等。
补充: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和生活在城市里。
①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
②城市的特点:与乡村相比,城市具有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的特点。

2.城市地域形态
(1)团块状
这是在城市本身对各部分的吸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这种布局较为紧凑,有利于各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既节省用地,也使市政设施更加完善。
团块状城市是平原地区一种常见的城市地域形态,如中国的成都。如果团块状城市受到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则只向一侧发展而形成扇形城市地域形态,如中国的合肥。
(2)组团状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外围部分的几片与中心区以及各片之间不相连接,而是相隔一定距离。这种类型显得用地比较分散,各片之间的联系不太方便,市政设施的投资相对要高。
组团状城市有的是由于受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如重庆市,有的是在规划、控制等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建成以河流、农田或绿地为间隔,形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众多团块状城市形态,如上海浦东新区。
(3)条带状或放射状
受特定条件的制约,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发展而形成。这种类型的城市主要集中于某一两个方向,而且运距很长。但这种格局可以使城市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城市生活和生产活动总存在对交通条件的依存性,城市发展沿交通线(公路、铁路、河道等)向外扩展,最终形成条带状城市地域,交通线则成为城市的发展轴。
河流也可以使城市呈条带状分布,如我国南方河网密集地区的城市沿河流向上、下游发展,如我国的常州。

比较法掌握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 平原地形、市中心吸引作用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各片互不连 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 易造成城市环境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方向,且运距很长
城市举例 成都市、合肥市 重庆市、上海浦东新区[来源:学&科&网Z&X&X&K] 兰州市、延安市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划分
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旅游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主要功能分区特点
(1)住宅区:住宅区 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有的城市住宅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2)商业区:商业区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带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市中心还会形成中心商务区,不但是商业活动的中心而且还是服务中心。
(3)工业区: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往往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其厂房、仓库等设施。

比较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项目 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收入阶层 高收入阶层 低收入阶层
建筑质量 面积大,质量高,有些是独立庭院 面积小,质量低,拥挤密集
位置 多在城市外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多在内城,多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公共设施 完善,生活方便 缺乏,生活不便
环境质量 优美 较差

三种最基本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城市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ZXXK]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来源:学&科&网]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k.Com][来源:Zxxk.Com] 高级住宅 区[来源:学科网] 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
低级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补充: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务区,又称中心商业区、中央商务区(简称CBD),最初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意为商业汇聚 之地。现代意义上的中心商务区是指集中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中心商务区不仅是一个国家或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而且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心商务区的主要功能,如下图所示:

中心商务区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中心商务区内商业、金融、贸易等机构众多,各种服务部门和设施齐全,商业和其他经济活动集中而频繁。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中心商务区白天经济活动繁忙,人流和车流不息;夜晚人员稀少,街道安静。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中心商务区常位于城市的 中心地带,由于地价高而且土地有限,建筑物只能靠向上发展来增加利用空间。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常存在明显的分区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 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包括个人收入)、历史文化、种族宗教、建筑设计、自然条件等。
4.城市内部的空间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例如,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各功能用地混杂,市中心吸引了工业的自然团聚。随着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兴起,市中心出现各种问题,工业用地改造成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结构模式 特点 成因 举例
同心圆
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 成都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沈阳
多核心
模式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 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淄博

教材图表:
图2。9 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举例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1)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社会阶层 住宅区分化
类型 特点
高收入阶层 高级住宅区 建筑面积大,设备齐全,环境优雅
低收入阶层 低级住宅区 建筑面积小,破旧拥挤,环境状况差
(2)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住宅区建在城市内历史、文化或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声誉和广泛影响的地区,可提高身价与地位,增加知名度,形成强大的集聚力量,吸引人们入住。
(3)种族因素对住宅区分化的影响也很大
在西方多种族聚居的城市里,这种因素对城市的影响很明显,可以形成种族聚居区(如唐人街,黑人区等)。在北美、欧洲等地区表现得尤其明显,在我国大多数城市,种族因素基本上不产生作用。
(4)历史因素的影响
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在城市发 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它的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布置,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了工业的自然团聚。随着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5)其他
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还有许多,如行政因素就是其影响因素之一。在有些城市,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引导或规定不同的功能区。例如我国许多城市新兴工业园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看作是行政干预的结果。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分类
城市内土地区位条件不同,土地租金也不同。影响地租高低的区位条件有交通通达度和距市中心的远近。
(1)通达度
交通通达度越高,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通达度越低,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城市内不同区位土地的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区位 通达度 租金
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 最高 最高
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的两边和公路的交会处 较高 较高
远离公路的地区 较低 较低

(2)距市中心的远近
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商业、住宅和工业的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P78

字母 距离 地租 功能区 对应地租线 成因
A 近 最高 商业区 陡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商业影响大,地租变化大
B 中等 中等 住宅区 较平缓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住宅影响较小,地租变化较小
C 远 较低 工业区 最平缓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工业影响最小
综合以上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峰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峰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地方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交通发达的远郊地区则形成工业区。

课本图表:
P18 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
(1)团状: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内部的成都平原上;合肥位于江淮平原上,地势平坦,它原为一个普通小县城,新中国成立后,被确定为省级行政中心后,在平原上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团状城市;美国的华盛顿位于东部大西洋沿岸的平原上,它是在美国独立后作为首都新建的一座城市,也是团状城市。
(2)条带状: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比较破碎,往往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洛阳位于黄河支流洛河谷地,西宁位于青藏高原的湟水谷地,宜昌位于长江的三峡谷地。
(3)组团状:略
三幅城市形态图突出说明了城市外部形态与地形的关系。即平原地区城市多呈团块状;谷地中城市多呈条带状;在河流和地形的共同影响下,城市多呈组团状。

P19 图2。2 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
这是一幅说明城市有哪些功能区的示意图。根据图中所示的四幅小图可以看出左上图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公司为主,应为北京的文化和高科技区;左下图中有首都钢铁总公司、首都炼钢厂 、电机厂、阀门厂、修理厂等众多工厂,很明显为工业区;右上图是着名的王府井大街,是北京最着名的商业街,它及其周围地区应为商业区;右下图有众多的居民小区,是住宅区。

P19 读图思考
住宅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往往也是一天当中居民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商业区主要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中心商务区,它不 但是商业活动的中心而且还是服务中心。
工 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它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众多的就业机会。
文化和高科技区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城市文化教育发达的地区,是城市人口文化素质最高的地区。

P20 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
香港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居民收入差别很大,反映在住宅上也就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中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房屋面积较大,具有独立庭院,环境优美,并配有相应的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方便生活的公共设施。低级住宅区房屋面积狭小,拥挤密集,往往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

P20 图2。4 纽约的CBD——曼哈顿
纽约市曼哈顿的建筑高大密集,这是城市 CBD的共同特点。这样的建筑对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重要作用。
CBD的标志就是摩天大楼。建筑高度代表了技术,同时也象征着财富,加上核心区寸土寸金的地价,导致楼越盖越高,越盖越密,形成了所谓的“水泥森林”。建筑高大密集可以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也提高了CBD的商业和服务功能,但也会带来许多问题。
P21 图2。5 常州市工业分布状况
常州是江苏省南部的重要工业城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上,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有着十分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水陆空交通条件。市区北临长江,南濒太湖

3. 如何进行地理教学设计

过去,我们称之为“备课”,而如今叫“教学设计”。它们之间不仅是名称的变换,而其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如何为初中地理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呢? 一、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1、地理教学设计的课程理念 过去,我们教学地理紧紧围绕教材知识、地图表格、地球仪等,以及几年来电子信息、电子备课等多种手段。在地理课上,老师们取得了显着的成绩,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夺得了辉煌的成功。这一点,人人皆知,不可否认。然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新课程.新课改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这大大促进了地理教育者进行地理改革的积极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一心一意地投身到地理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来。他们对地理的教育教学探讨得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他们一致认为:地理的教育教学要开启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对这些有着强烈的时代感、责任感、急迫感的教育新理念,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2、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2)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科学方法。(3)教学设计是操作和规划教学活动的程序和过程。(4)教学设计是以反馈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5)教学设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应用性学科。 3、地理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相关理论和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教学的预谋和筹划,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它先从“教什么”入手,对学习者,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进行分析,然后从“怎么教”入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恰当的媒体,对教学绩效做出评价,以确保教学和学习获得成功。 二、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设计过程 1、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1)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设计。 (2)设计教学策略,即教学策略设计。(3)进行教学评价,即教学评价设计。 2、地理教学的设计过程(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的分析是进行课堂教学策略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影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直接影响对学习水平的确定和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陈述,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效果等等以后各个环节。(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标是教师和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南和出发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所的依据,同时也是评价教与学活动的依据。教与学的目标是影响教学策略的制定和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制约教学策略的关键。教学策略是否有效,一般是以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为标准的。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 教学策略的设计、选择与实施的各个阶段,不可能离开理论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的背后,必然会有相应的理论或原则作为指导,有时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发生的。(四)了解实际环境条件 为了使教学方案更加具有针对性,方案的制定应以一定的因素为基本依据,其中包括三个内容,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作为教师在这里应该深入全面地把握这三个因素。(五)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策略解决战略问题,而教学方法解决战术问题,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确定 所谓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可以定义为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七)教学媒体的选择 教学媒体的选择是教学传递策略重要的内容,是教师设计教学时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众多的可供使用的媒体,我们需要回答怎样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依据什么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媒体选择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高低。因此,树立正确、科学的媒体观是教师的当务之急。(八)确定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 确定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将前面确定的各个教学要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以一定的结构关系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流程。(九)形成可操作性教学设计方案 需要将前面各部分的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落实,要充分考虑前面各项研究,汇集各种研究内容,将其综合化、系统化和具体化,最后产生一个由一系列表格组成的,具有真正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策略方案。 总之,我们教学的一切是为了学生。只有你设计的空间越大,学生思考的面就越广,学生的思维更容易发展。如果你的设计很死板,是固定的模式,是无懈可击的真理,那么说明你并没有真正懂得地理教学设计的含义。

4. 高二地理教师工作计划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我们的工作又将迎来新的进步,做好计划,让自己成为更有竞争力的人吧。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师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地理教师工作计划1

一、学情分析:

在高二地理文理教学中,这学期我担任高二五个理科和一文科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其中1、2班基础较好,8、9、10、11班的基础较差。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初中和基础比较薄弱,另外一个是他们的地理学习习惯不好,不爱学习。如何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这是本学年的教学重点。这一切都要求老师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好教研组、集备组整体优势。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闹空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教学班6个,5个班学生基础都较差,在高二年级也非常特殊,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1、2班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好点。总的来说,学生的情况不够理想,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六、教学措施:

中学地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起直观性和辨证思维能力的广泛运用上,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充分培养地图的观点,包括看图能力、记图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的培养。牢固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思想。第二,根据教材特点选用一些带有乡土性质的案例,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尽可能在课堂上实现。另外,做好后进生的会考辅导工作。

七、具体措施:

1、加强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

《课程标准》是教学、命题的标准和依据,教学过程中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落实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要求,为会考和高考打下牢固的基础。

2、认真钻研教材

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材中学科知识点的落实,也要重视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教材的整合,树立“用教材教”的悔逗新的教材使用价值观,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来源,根据《课标》要求选取恰当的案例,弥补教材的不足。改变传统地理教材观,由单一教材向多元素材转化,由依赖教材向主动构建教材转化。

3、重视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课标》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关键性目标。要在教学中倡导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重视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是建立在稳固的学科基础知识之上的。

4、重视备课环节

备课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学情和教材,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解读《课程标准》,依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处理好“量”与“时间”的关系,合理取舍和整合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强校内备课组的活动,开展校际交流,寻求共同发展。

高二地理教师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1、遵循学校、科教科和教务科的指示和安排,认真学习钻研《课程标准碧弯卖》和《考试说明》,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夯实基础,提高成效。

2、教学过程中适当提高难度,复习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时间,既要重抓基础,又要突出重点,适当补充难点,向45分钟要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3、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特别是根据学科特点,注意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地理文字的表达,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

4、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打造特色、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教学班3个,3个班学生基础都较差,在高二年级也非常特殊,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好的不多。总的来说,经过高一一学年的地理学习,高二文科班学生初步了解了高中地理的基本学习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

高二第一学期,文科班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高中选修教材第一册全部内容和区域地理的复习,学习地图,经纬网等工具,分析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学习任务重。区域地理着重讲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用高中学习的原理来分析初中的知识,加深难度。

四、教学任务及要求

1、学习高中地理选修教材掌握人口与环境,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文化与文化景观、旅游活动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使学生拓宽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2、图文结合学习地理基础知识,经纬网,地图,等值线等知识,地形,世界气候等知识,用于分析区域地理(世界和中国地理)。

3、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主要措施:

1、精心备课,充分挖掘教材,进一步处理好重点和难点,充分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抓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强化对初中的地理教学一一落实知识重点及难点的解决途径,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2、充分利用现有电教媒体进行教学,活跃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加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的教学内容,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形象直观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指导学生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4、精讲精练,适量的训练,以巩固和强化重难点知识,熟悉各种高考题型,以适应综合考试的要求;布置适量的课堂或课后练习,并及时批改和辅导,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便于老师有针对性教学与命题以期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课时计划和安排

按照大纲中规定的高中课程计划,每周授课3课时。12周之前讲完高中选修教材第一册全部内容12周之后进入区域地理的复习。

表格(略)。

高二地理教师工作计划3

一、教学要求

认真学习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

二、明确教学任务

高中文科地理教学内容多:从目前高考的考纲的要求看高考内容涵盖了整个中学阶段的10本教材即初中的《中国地理》上下册《世界地理》上下册《高中地理》必修123册《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三环境保护。从知识结构看包括了世界和中国的各区域地理和高中的系统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内容。

(1)就高二地理学科来说,学科主干知识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科中的基本概念、思想、基本原理和规律;二是地理图表的识读、分析与应用。一方面要注重基础,不要讲得太深和太难,另一方面要突出主干知识,不必面面俱到,要大胆地处理教材,要把时间放在学科中的重点知识和基本原理、规律及其应用或者迁移上。

(2)初中地理主要是复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知识,着重复习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教学过程中适当提高难度,复习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时间,既要重抓基础,又要突出重点,适当补充热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复习初中世界地理知识,重点使学生认识各大洲、各国的地理位置及优势特点,并能分析认识形成特色的原因。

复习初中中国地理知识,重点使学生认识我国地理总体特征和各自然区域的差异,并能分析认识各区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影响。通时结合世界热点地区复习重点地区地理。

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是学会区域定位,认识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评价区域发展条件。在此,该背的就要强求学生背。如世界分区、世界主要8个国家的定位和地理特征以及中国分区地理就要采用这种方法复习。在复习中,区域地理内容的掌握要超越初中地理的能力要求,与高中地理的相关知识点有机地渗透和结合。

(3)培养学生地理能力。包括读图能力;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认识实际问题的能力;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等。学生经过高一的地理学习,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全面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他们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在复习是应重点强化提高。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认真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精心选择教法学法,优化教学设计。要有详细的教学进度和计划,认真挖掘教材。

2.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改进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能使学生会学、学会就是好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倡导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合作交流、善于反思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自学释疑、知识整理、训练矫正、迁移延伸四个环节。

3.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

网络是目前最大的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地,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网络收集有用信息,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推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学法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能力培养。地理学法的设计必须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在知识的运用上要有适当的提高,以适应高三的教学和高考的需要。

5. 如何理解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内容体系

如何理解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内容体系 第一课 怎样认识高中人文地理学必修部分的结构 1.实验区的老师是如何认识人文地理的变化的? 第一是突出了我们地理学科的特色,那么在原有的必修教学中主要是经济地 理方面的内容,但是更多的像人口、城市内部结构,包括地域文化等等一直没有 涉及,那么这次新课程可以说将这些内容都涵盖在内,那么相对于自然地理的内 容来说,我们这次可以说地理教学突出了人文关怀,那么第二点感受新课程更贴 近了学生的生活,那么包括像人口迁移,地域城市内部结构,以及交通对商业网 点的影响等等这些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学到的东西是他亲身经历的,他看 到的,听到的。贴近了他的生活。第三点是加强了国情的教育,那么国情的教育 可以说是我们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咱们一个特色,那么像人口教学,这次又 回归到我们的必修内容中,对学习树立一个正确的人口观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还有像资源观, 环境观, 这些一直贯穿了整个人文地理教学各章节中的始终。 现在它特别好的体现了学生要学习就是对自己终身有用的地理,所以像一些 原理性的东西或者是特别强的规律性的东西可能不是现在教材能涉及的重点, 而 它更重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中的人文地理的社会现象, 然后把这些现象展示出 来,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东西,它大体上是因为什么,而具体的比 较深层次的原因就不是现在高中学生它需要去研究的重点, 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 大的变化。举一个例子说比如说过去工业、农业都是很长的篇幅,包括地域联系 是一章的内容,但是现在每一部分都变成了一节,这样内容整体上显得相对的连 贯。而且它更强调的就是说对它宏观上整体的把握,比如说农业我们理解了它的 一个区位, 一个地方怎么分析?但是具体的世界上究竟有哪些?然后每个地方就 不需要学生一个一个去,因为他可能很少遇到那些特别具体的类型,包括工业也 是一饮,所以我觉得这是跟原来一个特别大的区别,这样对学生负担相对来说它 记忆型的东西相对要减少,然后在教学中就需要引导他理解,需要对一个规律现 象的把握,我觉得这个现在是在加深,这个对老师也提出一定比较高的要求,这 是跟过去差别比较大的一点 现在在老师们当中,无论是从这个教学理念,还是对人文地理教学内容,还 是教学方法他们都感觉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那么这些都是我们值得特别注意 的。 2.从人文地理学那个大的体系来看,他包括了很多内容,比如说有这个经 济、人口、聚落、旅游、 政府、社会、文化、行为等等。但是在我们必修谋划 二当中,只选择了其中一部分的内容,那么这种的选择他有什么样的依据和背景 呢?人文地理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如何设计和选择的? 我们这次课程改革,课标没有拘泥于这个地理学这种系统划分。而是非常精 炼地从人文地理学当中,选出了若干个内容,提炼出来的三个主题。这三个主题 是人口和城市,还有生产活动和地理联系,人类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因此说 呢,这样一个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个体验,同时也简化了中学教学的这个教学 内容。同时还使得学生知道地理学的涉及的方面是非常广阔的。课程标准从学生 的社会生活经验出发,提炼出三个主题: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 类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文地理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中国还是 外国,虽然学科发展的基础和社会背景不完全一样,但是目前中外学者们认同的 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是一致的,主要分为一横一纵。所谓一横是指人文活动的空 间特点和人文活动之间的空间联系。例如,西单商场规模有多大,西单商场的规 模与其他商业网点规模的关系。再如,北京动漫人才的吸引范围,以及其他城市 对动漫人才的吸引对北京的影响。一纵是指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譬如黄 土高原地区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影响;不同自然带粮食生产能力的差异。 (吴传 钧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有中国的地理学特色)。在中国,后一种研究比国外更受 重视。课标中地理 2 的三个部分将一横一纵体现得比较充分。 所谓一横是讲的是什么呢?是讲的人文现象在空间上,他的彼此的空间关 系。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说北京的也网点,北京的商业网点我们知道有不 同等级的,最高等级的有 CBD。CBD 叫做商务中心了,商业网点呢?最高等级的 有王府井,还有西单,下面第二等级的有叫双榆树,这些第二等级的。此外,还 有就是最低等级就是我们身边的便利店,这些不同商业网点在空间是如何分布 的?这样一个空间关系我们叫做一横。它和自然圈层是不发生直接的联系的,不 是说哪个地方下雨多,那个地方商店少,哪个地方不下雨,哪个地方商店多,和 这个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 再有一纵是什么呢?一纵就是讲到人文事物和人文现象和自然环境之间的 关系,最典型的就是说一个地方,他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他的聚落分布的密度,最 典型的就是李旭旦先生他曾经做过一个白龙江上游的调查, 这个调查非常突出就 是把调查区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 按照不同地理单元当中看一下不同地理 单元聚落的分布密度。比如说在平原地区,聚落的密度那是高于这个河谷盆地, 在河谷盆地又高于山间盆地。在山区是聚落密度最低的。这样一种分析方法,我 们叫做一纵,就是讨论人文事物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李旭旦先生当时研究的 是非常有名的,就是他延伸了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但是都知道中国南北的地 理分界线是以和秦岭来划分的。由于李旭旦先生在白龙江上游的调查,就把南北 分界线又向西延伸了一段, 就是延伸到了白龙江了。 这是很多同学可能不了解的, 也正是基于这样调查的发现,在白龙江南北两侧,聚落的分布和土地利用形式是 有差别的。 如果大家在掌握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的时候,把握住一横一纵的话,基本把 握住了人文地理的一个核心。 4.近些年人文地理学有哪些新的研究趋势? 我国人文地理学在 21 世纪的新趋势是:第一,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第二 注重研究方法多元化。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西方人文地理学出现了一个多学科繁荣的这样一个局 面。我们在这个 70 年代后期,只是刚刚打开国门,开始逐渐的知道,到这个 90 年代的时候,基本上国外的这些新的东西都逐渐引入了。目前来说中国的人文地 理学, 也开始出现了两个发展趋势, 一个发展趋势, 也是开始拓展他的研究领域, 拓展研究领域就是由于一些新的行业和新的社会现象的出现, 也开始使得人文地 理学在关注这样一个新型行业的空间分布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 第二个也是开始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人文地理他实际上完全按照自然地 理的研究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因此他开始借用了社会学的方法,人类学的方法, 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也开始逐渐的得到学科内一个认同。 我们在进行中学地理教学当中, 我们可能目前也是开始注重这个研究方法多元化 了。除了一些计算、还有一些非常严密的科学性的这样一般演推之外,我们可能 还有其他的方法支持我们进行中学地理教学这样一个教学过程的实践。 过去我们可能在中学教学主题应用的经验主义的方法,经验主义方法是什么 呢?就是我们看到了林林总总的人文现象,我们把这些归纳一下,然后最后推出 一个结论。这是传统的一个叫做经验主义的方法。 现在有一个新的方法,我们叫做实证主义的方法,实证主义方法它是先提出 来一个先验命题,就是先于验证的一个主题,这个时候我们才拿现实当中的例子 来看一下,他是不是这样的。 5.人文地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人文地理实际上是我们平常生活当中的接触了,如果老师说我们去看看商业 空间,说不用看了,我们平常买东西就去了,没有什么意思。但是老师如果把这 个问题再给延伸一下,可能就会让同学知道,平常我们生活当中接触了很多的人 文现象,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去思考这些人文现象他背后的空间特征和空间规律。 我想这个在人文地理教学过程当中, 老师可以用好多现实的这样的例子引导学生 进行学习的。我从研究者的角度举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不是生活当中的,但是 大家也知道学了人文地理,今后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是非常有用的。 6.如何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教师如何将他们转化为学生可以学习和 探究的内容? 教师要想落实人文地理的课堂标准,把握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实际上这个涉 及到几点, 一个要想落实人文地理,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落实第一个基本概念, 比如像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之间的例子。我们实际上是要求老师尽可能的结合 身边的,能够理解的来让学生对概念加以理解,要求学生知道基本含义,在这个 基础上学生才能够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二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分析要到位,比如说联系城市结构的有关理论,说 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这个含义其实就在联系城市地理结构的有关 理论上,而我们的老师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多数都在强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 能的差异,这种表面现象,而忽略了有关例子。而恰恰是有关理论,才是学生要 求掌握的基本理论,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是课标要求是说明,这属于理解层次, 那也就是说学生需要运用有关中心地的理论来对其他的相关的事物进行分析, 从 而获得这种知识的能力的运用。 第三对课标的理解,实际上还表现在对行为的理解上,比如分析农业区位因 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特点与气候条件。显然这里面特别强调行为动词是分析与 说明。 那这两个层次要求就是说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 特点,与形成条件的方法,能够切入到任何一个农业区域来加以分析。那么因此 就不能按照分析表面现象的要求来分析案例,比如说根据教材所给的阿根廷,它 的这种类型。我们不能从教材当中来抽取它的气候特点,它的地形条件,它的河 流状况,如果是这种分析,我们就达不到分析说明这样的层次标准。而只是一个 简单的提取关键词的这样的作用。而在这个问题处理中,我们实际要求的是学生 能够运用刚一所学的分析某个区域它的气候特点,它的地表状况,水温特征,等 等因素来得出这个区域它的自然地理特点, 只有在把握这个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 点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有理由进行这个农业地域它的区位因素分析。也就是说只 有这样才能获得分析说明这样的能力。 否则学生将来得到的就是一个这个地方要 发展农业,首先第一点,气候适宜,地形适宜,水源适宜,就没有一个分析的能 力。因为你没干。那么为了达到人文地理构成标准的落实,我们建议老师们建可 能的选取学生能力理解的案例,因为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往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 性,但是又往往远离学生的感知,特别是必修 2,涉及到的城市,工业,农业, 地理联系等等问题,所以我们并不一定要限定让教师必须使用教材当中的案例。 也就是说如果说学生对自己身边的案例能够替代你要所教的案例, 所表述的内容 的话,那么就尽可能的来使用学生身边的案例。这样做的结果第一是让学生感到 亲切,第二让学生感到地理有用,地理就在你身边。 7.如何落实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例如:联系城市地域 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那么提服务范围,我们现在试着在上海市这张图上,我们来画一画不同等级 的城镇它的服务范围。在画的过程中,我想大家肯定会问一下这种不同等级的城 镇, 他们之间什么样的关系。 一个是上海的中心城, 然后找到它的西南方向的 (青 浦)县城画出来,青浦县城西南方向的朱家角镇,现在大家试着画一下,在画的 过程中同学可以体会一下, 三个不同等级城镇服务范围有什么关系?可以和边边 的同学讨论讨论。 实际上在这个教学过程当中,他利用中心地有关理论。那往往就在这个落实 课程标准的时候,老师们往往只注意后半段,就是说把这个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 功能这个差异说清楚了,然后把这个等级说清楚就可以了,往往对这个理论本身 比较不重视,或者是忽略了。这节课当中呢,我们可以看出来他对这个标准的把 握和落实还是比较到位的。 杨老师这课设计的非常巧妙,实际上在高中阶段呢,让学生知道从事有不同 等级,而且杨老师这活动呢,让学生有自己动手的这样一个过程,就是把等级自 己划分出来了,这个活动设计非常巧妙,但是我在这里强调的是,现在一说到城 市可能教师呢不会强调,就是我们谈到的是市域范围,还是市区范围,需要可能 进行一个强调。比如说说到北京市,说道上海市,它的面积是市域面积的范围, 在北京市下面分 18 个区县,那他的市区范围是什么呢?市区范围现在我们说核 心区是 4 个区。4 个区之外又扩大四个区,就是八城区,在八城区又有 10 个郊 区县,就是 18 个区县,真正要说到他的中心城的话,就是城八区这样一个范围, 这个范围是个北京市域范围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看到就是这张图,这张图是表 现的是上海市域范围下面各个区县,刚才杨老师上课当中他所说到的上海市内 的,城市的或者叫城镇的等级体系是这样一张图。这张图呢,实际上把上海的区 县呢,就是他的每个区县的中心区给确定下来了。我们现在谈到的是什么呢?是 他中心区的等级分布,而不是我们说到的行政区的等级。所以这是老师一定是要 把这两张图,如果你要介绍一个城市的话,把市区行政区图和这个叫城市他的一 个中心区的等级结构图,同时拿出来,否则学生就会容易混淆,就说在一个大的 上海市之内,可能还在包括小的这个二级或三级这样的城市,他不是,他讲的是 上海中心区和他下面的区县的中心区一个等级关系。 如果再有一个更好的例子就 是更宏观区域去,我们看一下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州他是有不同的等级的这样 一个城市,以广州、澳门、香港、深圳就是作为一个主要的这个核心城市。在他 下面有一些其他的等级的城市。这样它的地域范围就不包括的。不是大的广州, 广州包括了厦门小的这个市,拿这样一个区域,可能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城市的一 个等级,空间结构。为什么强调这个呢?因为我们在进行城市土地效益分析的时 候,有的时候不强调两个概念差别的时候,就容易使得我们在计算的时候,一会 儿用到中心区的面积, 一会儿用到市域的面积, 比如说北京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是按照整个市域算呢?是按中心区算,所以这是用得不一样的。 8.我们怎样把握人文地理的教学内容?它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我们如 何在教学中处理人文地理各部分教学内容和它们之间关系的。 举一个现在我们已经完成的一个研究项目。我们要做的是一个辽宁省的国土 规划,国土规划其中有一部分叫做城市规划。做城市规划的时候,我们首先就要 了解,辽宁省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分布状况,我们看是这样一张图。我们看到在 辽宁省这样一个马蹄形的形状当中,人口分布稠密的地区就是深绿色的这部分, 这部分是人口密度比较大,我们想是不是人口密度大的地方,我们就应该多分布 一些城市,是不是现在也是城市最密集的地方。 我们再看这图,目前这个辽宁的这个城镇体系图,我们如果刚才还有印象的话, 能够看到刚才的这个人口密度分布图和这张城镇体系分布密度图是有差别的。 也 就是说在这个辽西,有一部分人口稠密区,这也不是一个城镇的密集区,城镇密 集区,主要是在这个我们讲的一个马蹄形的这个核心的这个部分。那这个是人口 分布和他的现实的城镇分布是有差别的。 这个时候我们想我们就应该今后在人口稠密的地方,但是现在城镇不稠密的 地方。在分布新的城市呢?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想到了。这是一个判断。这些地 区城市化程度高一些。我们这时候看呢?这张图,这张图在人口稠密的地区,有 一些大城市,在人口不稠密的地方还有一些大城市。所以在人口不稠密的地方有 大城市就使得他的城市化率就比较高了。我们看到了在这个辽东这个部分。就是 也就红色和黄色这个部分,就是城市化率比较高。这时候我们想在那个城市化程 度高的地方,大力推进城市化了。我们就应该在西部的地方多建几个城市,是不 是呢?实际上现实当中不是。 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讲的地理各部分的知识互 相串联,就是考虑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时候,在辽西的这部分,实际上是辽宁的 生态的保育区,现在我们按照发改委的四个分区的来确定化,这个地方应该叫做 限制发展区,限制发展区的话,就不可能顾一些大的城镇也就是说这个地方,尽 管人口稠密,尽管他的城市不多,但是我们也不能今后在这儿,在布新的城市, 我们城市重点的核心建设区了?还是在什么呢?还是刚才讲的核心地区。 除了扩 充这个可持续发展之外,我们还要和人类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还要有联系。 我们再看下一张图。这张图有不同的城市职能的显示,我们看到了这个城市 职能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是综合性的,还有一种类型是现代的城 市职能的,还有一种是传统性的,传统性的就是蓝色的这些点,未来就是大城市 可能是不会依托传统型的来发展, 所以人类的活动也和我们讲到就是我们课标规 定的第一部分,人口和城市有关系,他决定了城市的发展,决定了人口的流动。 同时呢这个也影响了到地域联系, 也就是这几个城市之间交通是怎么布局?所以 我们从辽宁的城镇规划就可以看到。一件事情他和我们讲到课标二,地理二的三 个内容都有联系。他就可以把这个东西都给串联起来。 在一个区域的发展过程中,是几乎涵盖了我们课标上的人文地理所涉及到主 要内容。除了发展区域发展研究过程中可以这样,在我们教学中其实也是可以这 样做的。 专题四: 专题四:如何理解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内容体系 第二课 怎样在人文地理教学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人文地理包含了关于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他们各自独 立,但是又相互依存。而且在每个部分内容当中,都渗透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 发展本身是地理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反过来又渗透在各个领域之内。 1.在人口部分的教学中如何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人口是一个现在全世界都很关心的一个问题,人口问题也是人与环境的一个 关键性的问题。 比如说人口环境容量就体现了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基本内 容。人口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人口环境容量体现了人与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关于环境承载力的确切内涵,有人用木桶效应原则来做了解 释。木桶效应原理告诉我们,这只木桶当桶底的面积确定之后,它能够承载或者 说它能够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于最短的那块。假如木板代表的是自然资源,木 桶效应原理揭示什么?每块板代表的是自然资源, 这个木桶的容量其实就体现了 环境的承载力,所以环境承载力应该表达的是一个人口的极限程度。 赵军利老师的这节课是通过学生的分组活动,计算出不同区域的人口的数 量,然后确定哪个资源发展是束缚了这个区域人口资源的发展。这个过程是一个 模拟计算的过程,这个结论可能还需要一定的商榷,不是非常准确,但是他这个 方法用的还是非常好的。那么通过这样一个计算的方法,让学生体验一下,人类 在发展过程中,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他这个研究思路是一个挺好的思路,就是看哪种资源它的承载力是最低,这 种短板的思维方式,这个在我们作为人口的研究中是经常使用的。而且这个也渗 透了这种可持续发展, 因为你可能用水和用土地衡量, 它的人口数量是不一样的, 那么为了保证整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把人口控制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 之内,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对人口的一种认识。

6. 高二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高二地理教学工作计划5篇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是时候写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了。那么高二地理教学工作计划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大家喜欢!

高二地理教学工作计划篇1

一、本学期教学要求

1、加强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

《课程标准》是教学、命题的标准和依据,教学过程中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并研读《会考说明》和《__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地理》,落实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要求,为会考和高考打下牢固的基础。

2、认真钻研教材

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材中学科知识点的落实,也要重视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教材的整合,树立用教材教的新的教材使用价值观,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来源,根据《课标》要求选取恰当的案例,弥补教材的不足。改变传统地理教材观,由单一教材向多元素材转化,由依赖教材向主动构建教材转化。

3、重视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课标》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关键性目标。要在教学中倡导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重视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是建立在稳固的学科基础知识之上的。

4、重视备课环节。

备课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学情和教材,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解读《课程标准》,依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处理好量与时间的关系,合理取舍和整合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强校内备课组的活动,开展校际交流,寻求共同发展。

5、要有研究意识。

在课程改革中注意观察、发现新的问题,有自己的研究主题和方向,在教学研究中重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教学评价的研究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以案例教学为例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研究、校本教研与教材相结合的教学研究以及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的研究等教学研究的内容。使自己在课程改革中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同时注意积累自己的经验和实验结果,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文章和论文,在参与课改的同时也使自己有所收获和成长。

二、教学活动计划

1、定期举办每单元的教材教法辅导。

2、开展区级研究课活动。

3、参加__市举办的各种教学研究巧谈兆活动。

三、教学安排

本学期共20周,实际上课时间约19周。

教学内容安排:(按先后顺序)。

选修5《灾害与防治》、世界地理概况。

高二地理教学工作计划篇2

地理教学计划如下:

根据预测,复习初中地理大约需要40个课时,每周为二个课时,加上晚自习,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但力争在13周时结束复习。所使用的教材是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编写的人教版地理老教材。虽是老教材,但得按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进行教学,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为了培养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力争把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作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应对初中升学考试的能力,最终侍斗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顺利地通过升学考试。

二、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

2、认真学习新孝租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申请购置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软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5、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6、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8、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9、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10、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高二地理教学工作计划篇3

学生经过高二上学期的地理学习,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三册和中国地理的基本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全面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如何加强他们对地理的重视以及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这是本学年的教学重点。这一切都要求老师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好教研组、集备组整体优势。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重在参与集体备课活动

每位教师认真钻研大纲、教材,全面掌握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结构,紧扣课标,进行教学目标、学生练习的确立,探讨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重难点的突破等,进行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教师力求讲解的少而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及时了解教育教学、学生情况,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教学探索、改革、创新。

二、教学主要措施

在教学方式上,虽然注意到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在导向上,仍以教师为主,学生的自主取向表现得不明显。虽然学生能比较多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但是基本上仍然是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路在走。同时过于周密的设计往往会导致过度的控制,不敢放手。对于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教师的处理仍然带有比较强的传统教学的痕迹。如何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探究的空间更大,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研究。

三、明确教学任务

初中地理主要是复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知识,着重复习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教学过程中适当提高难度,复习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时间,既要重抓基础,又要突出重点,适当补充热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复习初中世界地理知识,重点使学生认识各大洲、各国的地理位置及优势特点,并能分析认识形成特色的原因。复习初中中国地理知识,重点使学生认识我国地理总体特征和各自然区域的差异,并能分析认识各区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影响。通时结合世界热点地区复习重点地区地理。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是学会区域定位,认识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评价区域发展条件。

高二地理教学工作计划篇4

作为一名教师,在发挥自己专业所学的同时,应不断完善个人业务水平。高中地理教育是基础教育,但面对高考愈来愈激烈的竞争,对地理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继续学习和提高将会被社会所淘汰。针对这一要求,我对自己本学年工作、学习制订以下计划:

一、教学要求

认真学习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

二、明确教学任务。

高中文科地理教学内容多:从目前高考的考纲的要求看高考内容涵盖了整个中学阶段的10本教材即初中的《中国地理》上下册《世界地理》上下册《高中地理》必修123册《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三环境保护.从知识结构看包括了世界和中国的各区域地理和高中的系统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内容.

(1)就高二地理学科来说,学科主干知识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科中的基本概念、思想、基本原理和规律;二是地理图表的识读、分析与应用。一方面要注重基础,不要讲得太深和太难,另一方面要突出主干知识,不必面面俱到,要大胆地处理教材,要把时间放在学科中的重点知识和基本原理、规律及其应用或者迁移上。

(2)初中地理主要是复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知识,着重复习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教学过程中适当提高难度,复习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时间,既要重抓基础,又要突出重点,适当补充热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复习初中世界地理知识,重点使学生认识各大洲、各国的地理位置及优势特点,并能分析认识形成特色的原因。

复习初中中国地理知识,重点使学生认识我国地理总体特征和各自然区域的差异,并能分析认识各区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影响。通时结合世界热点地区复习重点地区地理。

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是学会区域定位,认识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评价区域发展条件。在此,该背的就要强求学生背。如世界分区、世界主要8个国家的定位和地理特征以及中国分区地理就要采用这种方法复习。在复习中,区域地理内容的掌握要超越初中地理的能力要求,与高中地理的相关知识点有机地渗透和结合。

(3)培养学生地理能力。包括读图能力;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认识实际问题的能力;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等。学生经过高一的地理学习,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全面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

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他们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在复习是应重点强化提高。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认真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精心选择教法学法,优化教学设计。要有详细的教学进度和计划,认真挖掘教材。

2.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改进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能使学生会学、学会就是好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倡导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合作交流、善于反思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自学释疑、知识整理、训练矫正、迁移延伸四个环节。

3.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

网络是目前的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地,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网络收集有用信息,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推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学法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能力培养。地理学法的设计必须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在知识的运用上要有适当的提高,以适应高三的教学和高考的需要。

高二地理教学工作计划篇5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教学班共24个,其中县文科班个为3人,片文科班5个,艺术文班8个,县理科班4个,县片文班3个,艺术理科班1个。理科和文科都要参加12月份的全省水平测试,然后理科结课,文科学习选修教材。

经过高一一学年的地理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高中地理的基本学习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班级之间差别较大,一个班学生基础较扎实,学习主动性较强,另一个班学生基础明显偏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纪律较差,教学难度增大。

2、同一个班级内部,由于班额大,学生基础也参差不齐。仅少部分同学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较高,多数同学感到学习困难较大。

3、理科学生普遍地理基础较差,落后面大,讨论、质疑积极性不高。

二、教材分析:

高二第一学期,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内容与选修教学内容的学习,学习任务重。而必修三以系统地理为主,着重讲述地理环境的基本理论和规律。

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三、教学任务及总要求:

⒈理科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强调地理基础会考的重要性,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等主动意识为基本出发点,确保12月份的全省水平测试过关。

⒉文科注重基础,面向大众,注重一切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为今后高考学习开个好头。复习初中世界地理知识,重点使学生认识各大洲各国的地理位置及优势特点,并能分析认识形成特色的原因。

⒊兼顾少数,个别辅导,解决个别学生吃不饱的矛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四、教学主要措施:

1、精心备课,充分挖掘教材,进一步处理好重点和难点,充分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抓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强化对初中的地理教学一一落实知识重点及难点的解决途径,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2、充分利用现有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加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

4、精讲精练,适量的训练,以巩固和强化重难点知识,熟悉各种高考题型,以适应综合考试的要求。

阅读全文

与高中地理必修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整体教学设计思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21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8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3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2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6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8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7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8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6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0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3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6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7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00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2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1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2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0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0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