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要素采用什么和什么结合

地理要素采用什么和什么结合

发布时间:2023-08-18 04:16:39

A.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理要素一般有哪些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理要素主要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土壤。

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其它自然要素作用的结果,同时又影响其它要素的发展。

水文是最活跃的要素之一。水与大气密切联系,决定着自然环境中的水热配置,并对地球形态起着某种塑造作用。

植物的作用是参与风化作用、土壤的形成和地貌的改造。

动物是最脆弱、对环境变化最敏感的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B. 地理地图的三要素是什么啊

地理要素有:对普通地图而言,有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和其他要素,这些要素统称为基本地理要素;对专题地图而言,主要指主题要素,有专题要素和为专题要素进行地理定位的地理基础(地理底图)要素。
此外,地图三要素指:
数学要素——坐标网、控制点、比例尺、定向等;
地理要素
辅助要素——读图工具(图例、图幅编号、接图表、分度带、坡度尺、附图等),参考资料(出版单位,出版时间,地图投影、坐标系、高程系等)

C. 中国八年级地理课程标准是什么要求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一、背景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在我国,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化进程。这些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有待探索的新课题。关注全球性问题和我国新世纪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对地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都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了活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 "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二、课程性质(7-9'GEO'1.2)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着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
三、基本理念(7-9'GEO'1.3)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7-9'GEO'1.3.1)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7-9'GEO'1.3.2)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7-9'GEO'1.3.3)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7-9'GEO'1.3.4)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7-9'GEO'1.3.5)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 "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7-9'GEO'1.3.6)
四、设计思路(7-9'GEO'1.4)1.7~9年级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7~9年级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7-9'GEO'1.4.1)2.7~9年级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为了体现地理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课程标准对学习顺序不作规定。教材编写者和地理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例如,可以先教授中国地理,也可以先教授世界地理;"地球与地图"的知识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分散学习。(7-9'GEO'1.4.2)3.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例如,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气候,地形、自然资源等不再单独列出,而是放在地区和国家的学习中,减少内容的层次和难度。无论是中国地理还是世界地理,均大幅度减少部门地理的内容,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和实现区域地理教学目标的内容。(7-9'GEO'1.4.3)4.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具体区域的划分和选择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决定,以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例如,本《标准》规定,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选择非洲(洲)、南亚(地区)、英国(国家)等,也可选择其他大洲、地区、国家。(7-9'GEO'1.4.4)5.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7-9'GEO'1.4.5)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7-9'GEO'2)
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知识与技能(7-9'GEO'2.1)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7-9'GEO'2.1.1)2.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7-9'GEO'2.1.2)3.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7-9'GEO'2.1.3)4.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7-9'GEO'2.1.4)
二、过程与方法(7-9'GEO'2.2)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7-9'GEO'2.2.1)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7-9'GEO'2.2.2)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7-9'GEO'2.2.3)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7-9'GEO'2.2.4)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9'GEO'2.3)1.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7-9'GEO'2.3.1)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7-9'GEO'2.3.2)3.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7-9'GEO'2.3.3)4.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7-9'GEO'2.3.4)
第三部分内容目标(7-9'GEO'3)
内容标准总体结构的说明如下:(1)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2)"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3)"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4)"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地理课程(7~9年级)内容标准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一、地球与地图(7-9'GEO'3.1)(一) 地球和地球仪(7-9'GEO'3.1.1)
标准 活动建议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7-9'GEO'3.1.1.1)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7-9'GEO'3.1.1.1.1)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7-9'GEO'3.1.1.1.2)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7-9'GEO'3.1.1.1.3)
2.地球仪(7-9'GEO'3.1.1.2)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7-9'GEO'3.1.1.2.1)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7-9'GEO'3.1.1.2.2) ●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说明:●"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一项,旨在通过该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二) 地图(7-9'GEO'3.1.2)
标准 活动建议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7-9'GEO'3.1.2.1)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7-9'GEO'3.1.2.2)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7-9'GEO'3.1.2.3)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7-9'GEO'3.1.2.4)
●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7-9'GEO'3.1.2.5) ●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
●实地踏勘并绘制校园、社区等小区域的平面草图。
●组织一次使用地图"寻宝"、定向行军等活动。
●在地图上查找地名,并选择到达该地点的最佳交通路线。
说明:●"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一项,只要求学生知道电子地图光盘、公共场所设置的电子查询系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卫星云图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世界地理(7-9'GEO'3.2)(一) 海洋与陆地(7-9'GEO'3.2.1)
标准 活动建议
1.海陆分布(7-9'GEO'3.2.1.1)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7-9'GEO'3.2.1.1.1)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7-9'GEO'3.2.1.1.2)
2.海陆变迁(7-9'GEO'3.2.1.2)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7-9'GEO'3.2.1.2.1)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着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7-9'GEO'3.2.1.2.2) ●填绘全球海陆轮廓略图。
●开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
●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演示"大陆漂移"。
●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说明:●"知道板块构造学说……"一项,侧重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
(二) 气候(7-9'GEO'3.2.2)
标准 活动建议
1.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7-9'GEO'3.2.2.1)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7-9'GEO'3.2.2.1.1)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7-9'GEO'3.2.2.1.2)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7-9'GEO'3.2.2.1.3)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7-9'GEO'3.2.2.2)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7-9'GEO'3.2.2.2.1)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7-9'GEO'3.2.2.2.2)
●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7-9'GEO'3.2.2.2.3)
3.主要气候类型(7-9'GEO'3.2.2.3)
●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7-9'GEO'3.2.2.3.1)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7-9'GEO'3.2.2.3.2)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7-9'GEO'3.2.2.3.3) ●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并做记录,讨论当地天气情况,并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环境监测站。
●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气象园地,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进行气温、降水和风向等观测;或将每天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记录的天气资料绘制成图表。
●如有条件,让去过外地(或外国)的学生,描述对不同地区气候的感受。
说明:●天气符号和天气图,是指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出现的常用天气符号和简单天气图。●要求学生从世界气候分布图上指出主要气候类型,培养读图能力以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三) 居民(7-9'GEO'3.2.3)
标准 活动建议
1.人口与人种(7-9'GEO'3.2.3.1)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7-9'GEO'3.2.3.1.1)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7-9'GEO'3.2.3.1.2)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7-9'GEO'3.2.3.1.3)
2. 语言和宗教(7-9'GEO'3.2.3.2)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7-9'GEO'3.2.3.2.1)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7-9'GEO'3.2.3.2.2)
3.聚落(7-9'GEO'3.2.3.3)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7-9'GEO'3.2.3.3.1)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7-9'GEO'3.2.3.3.2)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7-9'GEO'3.2.3.3.3) ●组织有关人口问题的辩论会。
●搜集世界三大宗教特色建筑的图片资料,配合地图进行展示。
●收集聚落景观图片,辨别某一景观及其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 地区发展差异(7-9'GEO'3.2.4)
标准 活动建议
1.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7-9'GEO'3.2.4.1)
●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7-9'GEO'3.2.4.1.1)
●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7-9'GEO'3.2.4.1.2)
2. 国际合作(7-9'GEO'3.2.4.2)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7-9'GEO'3.2.4.2.1)
●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7-9'GEO'3.2.4.2.2) ●搜集能反映世界上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的资料,进行比较并开展讨论。
●从报刊中剪辑有关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活动信息,通过板报、小报、宣讲等形式展示和交流。
(五)认识区域(7-9'GEO'3.2.5)
标准 活动建议
1. 认识大洲(7-9'GEO'3.2.5.1)
●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7-9'GEO'3.2.5.1.1)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7-9'GEO'3.2.5.1.2)
●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7-9'GEO'3.2.5.1.3)
●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7-9'GEO'3.2.5.1.4)
2.认识地区(7-9'GEO'3.2.5.2)
●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7-9'GEO'3.2.5.2.1)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7-9'GEO'3.2.5.2.2)
●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7-9'GEO'3.2.5.2.3)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7-9'GEO'3.2.5.2.4)
●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7-9'GEO'3.2.5.2.5)
●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7-9'GEO'3.2.5.2.6)
●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7-9'GEO'3.2.5.2.7)
●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7-9'GEO'3.2.5.2.8)
●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7-9'GEO'3.2.5.2.9)
3.认识国家(7-9'GEO'3.2.5.3)
●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7-9'GEO'3.2.5.3.1)
●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7-9'GEO'3.2.5.3.2)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7-9'GEO'3.2.5.3.3)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7-9'GEO'3.2.5.3.4)
●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7-9'GEO'3.2.5.3.5)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7-9'GEO'3.2.5.3.6)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7-9'GEO'3.2.5.3.7)
●用实例说明某一国家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7-9'GEO'3.2.5.3.8)
●举例说出某一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7-9'GEO'3.2.5.3.9) ●分组准备某一大洲的资料,整理归纳后,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
●收集、整理其他大洲的资料,并与所学大洲进行对比。
●结合地区热点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并展开讨论。
●模拟一次暑期出国旅行,选择旅游路线,说出经过的主要国家和城市,描述可能见到的景观。
●以极地科学考察为主题,出一期墙报,或者举办一次科普报告会,或者观看录像片。
●结合历史等课程,利用不同时期的世界地图,探讨国家名称和版图的变化。
●观看介绍某一国家地理概况的录像。
●讨论某一国家特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例如,展示澳大利亚特有的野生动物袋鼠、树袋熊、针鼹、鸭嘴兽等图片,讨论为什么这些动物惟独生活在澳大利亚。 ●进行一次针对某一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自救演习。
●通过角色模拟讨论有关地理问题。例如扮演政府官员、热带丛林土着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讨论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通过搜集材料等方式,了解华人与华侨对所在国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
●选择某一主题,从互联网上下载有关资料,制作计算机演示文稿,并在全班演讲。
说明:●本单元通过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国家,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例如南亚)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在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中,所选择的"洲-地区-国家"的组合,其内容必须涵盖所列各项"标准";就某一具体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不一定是一个区域对应一条"标准"。●安排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三、中国地理(7-9'GEO'3.3)(一) 疆域与人口(7-9'GEO'3.3.1)
标准 活动建议
1.疆域与行政区划(7-9'GEO'3.3.1.1)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7-9'GEO'3.3.1.1.1)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7-9'GEO'3.3.1.1.2)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7-9'GEO'3.3.1.1.3)
2.人口与民族(7-9'GEO'3.3.1.2)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7-9'GEO'3.3.1.2.1)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7-9'GEO'3.3.1.2.2)
●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7-9'GEO'3.3.1.2.3) ●在地图上计算出我国大致的东西经度差和南北纬度差,并以此来说明我国经度与纬度跨度大;分析我国相对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具体位置。
●开展我国省级行政区拼图游戏。
●收集、交流反映我国主要少数民族风俗、服饰的图片、资料,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
说明:●"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一项,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要求学生在中国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记住,而不是在本节课中全部记住。
(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7-9'GEO'3.3.2)
标准 活动建议
1.自然环境(7-9'GEO'3.3.2.1)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7-9'GEO'3.3.2.1.1)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7-9'GEO'3.3.2.1.2)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7-9'GEO'3.3.2.1.3)
2.自然资源(7-9'GEO'3.3.2.2)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7-9'GEO'3.3.2.2.1)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7-9'GEO'3.3.2.2.2)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7-9'GEO'3.3.2.2.3)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7-9'GEO'3.3.2.2.4) ●联系生活经验并运用有关资料,讨论季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搜集有关土地资源方面的资料,与俄罗斯、美国、印度等国进行对比。
●调查当地的主要自然资源,列举合理或不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的事例,并撰写简要报告。
说明:●"标准"没有要求面面俱到地讲述各种类型的自然资源。教学中应注意以水、土资源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并渗透节约资源的教育。
(三) 经济与文化(7-9'GEO'3.3.3)
标准 活动建议
1.经济发展(7-9'GEO'3.3.3.1)
●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7-9'GEO'3.3.3.1.1)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7-9'GEO'3.3.3.1.2)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7-9'GEO'3.3.3.1.3)
2.文化特色(7-9'GEO'3.3.3.2)
●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7-9'GEO'3.3.3.2.1)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7-9'GEO'3.3.3.2.2) ●观看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特色的录像,搜集有关我国工业生产现状的图文资料,讨论我国工农业发展的前景。
●参观本地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工矿企业或车站、码头。
●搜集有关各地风土人情的图片资料,观看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表演或录像,谈一谈对地方文化特色的认识。
(四)地理差异(7-9'GEO'3.3.4)
标准 活动建议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7-9'GEO'3.3.4.1)
●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7-9'GEO'3.3.4.2)
●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7-9'GEO'3.3.4.3) ●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进行专题讨论或知识竞赛。
●观看反映四大地理单元自然景观特色的影像资料片。
●列表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区域差异。

D. 初中地理笔记 资料

初中地理合集网络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初中地理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人教、万门、学科、诸葛)合集。

E. 如何把地理读好图,图形结合起来啊

掌握以下3点基本方法就可以图形结合起来学好地理:
1、要学会看地图——立体的地球仪,可以让自己建立立体的思维方法,地理的知识是立体的;平面的行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带分布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交通图……;会看地图就已经学会30-50%的地理知识。
2、多看地图——书面知识与地图结合可以强化记忆,反复可以增强记忆,当形成习惯后,知识也就立体化了;
3、掌握地理要素及其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气候的要素是:位置、温度、降水;位置的要素是: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资源、经济水平(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位置”是地理要素当中最为主要,是核心。
地理要素在不同的地方,其中一个要素会起主导作用,位置则是永远不可以忽视的因素。
地理要素之间会相互影响:位置影响气候、自然资源,位置与资源影响交通、经济水平与地位……

会看地图,掌握了地理要素及其关系,也就是掌握了地理的核心知识。

F. 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组成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一些,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统一的整体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G. 高考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高考地理的要素有许多,在学习上需要背的知识点很多,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可以有效快速解题,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必背知识点 ,希望大家喜欢!

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必背知识点

1.地形与气候

(1)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产生了“一山有庆斗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在中低纬高山地区表现尤其明显.

(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而背风坡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

(3)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

南北走好轮向的山地,对海陆之间的气流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带状特征.如南北美西海岸。而东西走向的山地使气候类型分布向内地延伸,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4)气候对地形的影响

①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

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

③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地形与河流

(1)地形影响河流走向、水系形状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

德国地势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

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形成放射状水系:

四川盆地中部低、四周高,形成向心水系:

亚马孙平原南北两侧地势高,形成树枝状水系。

(2)地形影响河流落差

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河流价值体现不同:在山区.流速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在平原地区.水流平稳.航运价值友差信较大。

(3)河流对地形的影响

流速大的山区.侵蚀作用强烈:流速较慢的平原地区.沉积作用显着。

3.河流与气候

(1)气候要素中的降水.气温直接影响河流的流量和冰期。雨季长、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小。冬季最低月平均气温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反之.河流有结冰期,而且气温越低,冰期越长。

(2)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直接影响以 雨水 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3)我国夏季锋面雨带的推移影啊东部外流河汛期的长短、迟早。

4.气候与动值物、土壤

由于各个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大气环流的形势不一样.所受到的地形、河流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不同.植被就不一样.林中生活的动物和林下发育的土壤也就存在很大差别。

5.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生产

(1)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类型—>不同类型的农业

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业

山区:耕作不便,不利于水土保持林业、牧业、副业

○2地形类型影响农业现代化

平原实现水利化、现代化

山地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 种植 业,但不易集中连片,水利化机械困难

陡坡:不能修梯田,易植树种草

③坡度大小-->影响投入、产出比

陡坡-->修梯田的工程量增加.梯田面积小.耕作的难度加大。投人大于产出。

○4海拔不同.热量不同.生长期不同。农作物的品种不同。

(2)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条件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灌溉。显然.河流的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重要。世界农业发达区.多分布在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上.显然与灌溉条件有关:

(3)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①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特别是光照条件.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不同地区、气候资源条件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如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耕作制度就存在着明显差异:

②气候年际变化大的地区.农业生产常具有不稳定性:

③大风、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等灾害性天气也常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6.地形、河流、气候与聚落

(1)乡村:从已发现的村落遗址或现代乡村来看,它们多位于河流两岸的阶地上,或者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比较高爽平坦的地方。这些地方地势较高.没有洪水浸淹之患,且土地肥沃.靠近河流,有利于农耕、畜牧和渔猎.用水和交通也比较方便。

(2)城市:我国城市分布在地势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比例大致分别是1%、32%和67%,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数都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高原山区也有城市分布,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地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3)河流对城市的影响很大,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沿河分布。因为河运是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因此河流对城址的选择影响较大。同时,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大型聚落.又是工业加工活动集中的地方.每天需要大量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河流是城市的主要水源,吸引城市临河分布。

(4)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利用日照资源。在南北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由于没有太阳光直射,因此必须考虑日照与街道方位的关系。为了保证居住区街道所有建筑物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方位为东北--西南方向或西北--东南方向。

7.地形、气候与工业

(1)从地形条件看,工业一般布置在地势平坦、开阔,水源近便,对外联系方便的平原地区。

(2)从气候条件看,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工厂排出的烟尘、废气对居住区的污染,在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布局工业,工业区应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方向.居住区则布局在上风方向。在冬夏季风向相反的地区布局工业.工业区应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居住区则布局在下风方向。

8.地形、气候、河流与交通-----考虑造价

(1)修筑铁路、公路等交通线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

平原地区的地形对线路限制较小,造线时,要求距离较短.弯道较少,少占农田,少建桥梁;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条件复杂.对铁路、公路选线限制较大。山区中的道路避开陡坡。如无法避免,在陡坡上修筑成“之”字形弯道;修隧道在背斜处.考虑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

(2)海陆空交通运输常需要穿越不同的气候区.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气候资源,并尽量避开气象灾害.才能保证运行的安全和较大的经济效益。例如.飞机场不宜建在多云雾、多暴雨、风速大、能见度差的地方。

9.资源与工业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了解各种资源的分布,目的不仅仅是了解它们的分布状况.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这种分布对经济发展有哪些利弊.从而懂得应该如何对待不同的资源。比如.我们了解各种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分布。就可以更加合理地进行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1)世界、中国主要工业区的资源种类与工业部门

工业区名称资源部门

英格兰中部工业区煤,铁钢铁、汽车,飞机

北海沿岸工业区石油石油化工

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石油、铁矿石进口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

乌拉尔工业区多种有色金属矿产、煤、铁、石油钢铁、机械工业

新西伯利亚工业区煤、有色金属重工业、军事工业

五大湖工业区煤、铁钢铁、汽车

美国南部工业区石油石油工业、飞机、宇航,电子

美国西部工业区矿产资源丰富、环境资源优美、

人才集中宇航、电子、飞机制造

京津唐工业区煤、铁、石油钢铁、化工,机械

辽中南重工业区煤、铁,石油钢铁,造船、化工

(2)因地制宜.利用本国资源发展工业

以法国为例.法国的矿产资源中铁、铝土、铀的储量居欧洲前列。石油和煤严重不足。铁矿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洛林高原.煤田主要位于巴黎盆地以北.因此.法国在有煤铁资源的东北部布局了传统的钢铁工业区。在地中海沿岸。利用丰富的铝土矿和水力资源.发展了炼铝工业。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进口原料日益增多,沿海一些港口的钢铁、机械制造工业迅速兴起。由于作为能源的石油和煤炭严重不足.法国大力发展了水电和核电.目前.核发电量已占全国发电量的70%以上。

(3)用发展的眼光看自然资源与工业布局的关系

自然资源对于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超级油轮、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的出现.能够大幅度地减少运费、降低成本,从国外运进各种工业原料.制成工业品再输往海外.这就为临海地区建立大型工业联合企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时至今日.这种靠资源决定工业布局的重要性。在某些新兴工业部门有所降低.小型,轻量的电子元件主要靠飞机运输。空运被认为尖端技术产品工厂传送带的延伸。这类工业的布局越来越取决于人才和交通;

(4)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不一定是工业发达的地区(发展中国家表现明显)。例如.中东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以上.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但工业并不发达。中东各国自己的石油消费量不大.所产石油90%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中东地区的工业为何不发达?因为中东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除石油资源丰富外,其他工业原料贫乏;气候干旱,工业用水缺乏;劳动力较少,技术力量较弱;中东地区以石油出口为主的国家.每年每人收入很高。不需要靠发展工业来增加经济收入。

(5)工业发达的地区不一定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

例如.日本是个矿产资源贫乏的国家.工业生产中需要的铁矿石、煤炭、石油、天然气,铜矿石等原料。需要从国外进口。但是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料学技术水平,以及岛国多港湾等有利条件.可以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因此.日本的冶金、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造船等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东京--横滨、大阪--神户、名古屋、北九州地带.主要是接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海港。

实用的高中地理复习法

聚合思维法

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方向探索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方法 。

如: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通过长期对气温、气压、风向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观察,并仔细观察冰的初冻、融化以及物候现象等,得出了我国近五千年以来的气候变化规律。

逆向思维 法

这是以背道常规现象、由结论推原因或条件的 思维方式 。

如: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发现了岩溶地形,这一反常现象怎样解释?按青藏高原现在的自然条件,不能形成岩溶地貌。但如果反过来由果索因,从青藏高原的发展历史来探寻答案,则问题就解决了。


高考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相关 文章 :

★ 重要地理规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原理大全

★ 高考地理知识点整理归纳

★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

★ 2016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

★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高中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 掌握知识间联系才能学好高二地理

★ 2020高考文综知识点整理

★ 高中地理考点整理归纳

★ 高三地理应该怎么学(附答题模板)

★ 2020高考文综考点归纳

H. 自然地理五大要素之间的相互以及它们彼此如何影响

自然地理五大要素指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之间:1、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2、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如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3、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产功能是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4、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由多个地理要素变化共同组成的。5、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相应改变。

I. 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是相互作用的。人类能够改造自然,使地理环境为人类造福;人类斗猜的活动又会消耗自然资源,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条件,也是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但它们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它们必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过程,才能影响社会的发展,其作用的大小决定于社会生产发展的状况。

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耐颤

1、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

2、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如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昌销败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

3、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产功能是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

阅读全文

与地理要素采用什么和什么结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