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发布时间:2023-08-18 14:35:56

Ⅰ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一)、教师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充实自我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在教育发展和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是关键的因素。科学技术 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不断涌现,使各学科课程具有时代精神。随着科学教育实验探究不断深入,随着 新课改的实施,新的教育理念和社会对教育的更新要求,教师必须在各方面有新的思维。要学会教育人、 培养人、发展人,学会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由单一的学科知识技能专业化发展到学科 知识素质专业化与教育科学素质专业化并存。树立了“以学生为本,培育终身科学探究意愿与方式”的发 展理念;自觉担负传播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养成科学态度、陶冶科学情操,铸造科学品质,树立科 学精神的重责;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科学思考、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成为科学精 神和科学人才的塑造者。 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化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充实自我:1、专题学习,增强意识;2、参观学习,开阔视野;3、着眼实际,强化培训;4、开展教学创新活动,积极 参与各种教科研活动、竞赛活动。5、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学习新科技、了解新技术,迅速地筛选和获取 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永 恒主题,进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效地推进科学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渗透整合;6、提高 教师的科学素养;通过学习达到视野有宽度、知识有厚度、思想有深度的境界。增强教研教改意识(说课、 评课、观摩课),提高教育理论素养,迎接新的挑战。
(二)、通过科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1、传授科学方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一味传授的教学模式, 积极引导学生从客观实际中探求知识,让学生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中获得新的知识。这样他们得到的才 可能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科学思想和方法等。 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各种事物现象、明确观察目的、把握观察重点,边观察、边思考, 学习科学知识,获取探索乐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学习“地球的形状”,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 历程中感悟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科学与 迷信的较量,也有方法与科技的进步,更有人类对真理不畏艰辛的追求,这是人类进取精神的充分体现。 2、通过科技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升地理科学素养 开展科技活动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挑选活动内容。初中低年级学生搞一些简单的动手操作,了解一些 浅显易懂的科技知识,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中高年级学生可安排小制作、小发明等制作内容,可要求多读 科普书籍,多做科学小实验,认识一些科学家,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相 应的科技实践活动。 科学知识、技能与能力、科学精神,要在积极参与科技实践活动中形成。如:学生“演示地球自转, 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经过实验明白了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昼半球, 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夜半球;地球上的昼和夜是交替变化的。通过科技实践活动,加强科学知识、科学 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学会探究创新,提高 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习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科学探究能力的过程中,关注、培养学生对周 围世界的探究心、求知欲以及理性的思维习惯与科学品质。在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中,尊重他们的个性 与特长,促进其自主发展。 学习“地球的运动”,运用逆向思维,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若地球只自转不公转,会有什么地理 现象?若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地球上有无昼夜现象?若地球自转时,地轴不是倾斜的,太阳直射点 还会向南北方向移动吗?全员参与,提高科技创造水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身为教育工作者要精心呵护青少年在科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 极开展科技创造发明活动,树立典型,给予表扬和奖励,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营造浓厚的科研 创新氛围,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地探索、想象、质疑、发挥, 拓展他们的思路;让学生各显其能,积极动脑、动手,逐步提高创新能力,形成其内在的敢于质疑、思索、探究、创造的科学素养。
(三)、兴趣是知识的源泉,是成功的动力,是提高地理科学素养的好方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的学习环境,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愉悦、情绪振作, 大脑容易形成兴奋中心,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在的中、小学生中,很多学生喜欢玩游戏机,游戏机之所以对学生有吸引力,是因为其具有互动性, 给人一个挑战的机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可见愉悦的

Ⅱ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没有地理学习兴趣,就没有地理学习氛围,也就无从谈起地理学习的效果。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吸引学生,进而由兴趣带动学生的求知欲望,由被动式学习逐渐改变为主动式学习,可能时间较长,所以老师要循序渐进,慢慢引导。
其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人类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创造鲜活而生动的地理课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第三,深入实践,感受理解地理的价值。
第四,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开拓视野,注重学科间的整合。随着地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教学过程必然要信托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实施教学。通过让学生处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有助于正确审视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学会地理思维,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扩展知识视野,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多以地理学的视角来思考和分析问题。
第六,改革传统的地理测评机制,促进知能情的协调和人的全面发展。

Ⅲ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人地协调观。
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我们国家有很多能人,没有人地协调观,他的能力越强,造成的破坏越大。钢铁生产产能过剩,房地产库存太大,因为企业主没有人地协调观,政府官员没有人地协调观,为了短期利益,大拆大建,几百亿的项目,只考虑经济效益,不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终成了既危害人民健康,又无法收回投资的怪胎。
二、综合思维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综合思维是核心素养最关键最核心的一条。将地球表层或其一定地域作为统一整体,综合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其空间结构和演变过程。看到一个区域,先是整体扫描,说一说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生物人口矿产三大产业特点,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第二步是局部聚焦,该区域内部的差异性,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性,分析其原因。大体是遵循总--分---总的思路。
三,区域认知
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的特征。
组织区域:使地球表层的无限多样性变得井然有序
——教学取向:使学生具有将认识对象置于特定区域加以认识的意识与习惯。
认识区域:认识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区域发展等。
——教学取向:掌握和灵活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评析相关的区域决策的得失。
四.地理实践力。我认为,地理实践力很重要,但为了安全,不让学生走到大自然中去,不参与观摩三大产业的生产,只是在学校里培养地理实践力,有些苍白。
我把这个视频给学生播放了,学生反映,对于以后解答选择题和问答题都有启发,学会了用重要经纬度定位,学会了区域分析的方法,以新疆为例,从空间入手,解题思路要先整体扫描,然后局部聚焦,要注意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万事都有因果。还学会了分析区域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更深了。
课标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模式也要做出改变,在文件正式传达之前,好好学习吧

Ⅳ 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一)、教师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充实自我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在教育发展和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是关键的因素。科学技术 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不断涌现,使各学科课程具有时代精神。随着科学教育实验探究不断深入,随着 新课改的实施,新的教育理念和社会对教育的更新要求,教师必须在各方面有新的思维。要学会教育人、 培养人、发展人,学会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由单一的学科知识技能专业化发展到学科 知识素质专业化与教育科学素质专业化并存。树立了“以学生为本,培育终身科学探究意愿与方式”的发 展理念;自觉担负传播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养成科学态度、陶冶科学情操,铸造科学品质,树立科 学精神的重责;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科学思考、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成为科学精 神和科学人才的塑造者。 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化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充实自我:1、专题学习,增强意识;2、参观学习,开阔视野;3、着眼实际,强化培训;4、开展教学创新活动,积极 参与各种教科研活动、竞赛活动。5、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学习新科技、了解新技术,迅速地筛选和获取 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永 恒主题,进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效地推进科学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渗透整合;6、提高 教师的科学素养;通过学习达到视野有宽度、知识有厚度、思想有深度的境界。增强教研教改意识(说课、 评课、观摩课),提高教育理论素养,迎接新的挑战。
(二)、通过科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1、传授科学方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一味传授的教学模式, 积极引导学生从客观实际中探求知识,让学生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中获得新的知识。这样他们得到的才 可能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科学思想和方法等。 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各种事物现象、明确观察目的、把握观察重点,边观察、边思考, 学习科学知识,获取探索乐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学习“地球的形状”,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 历程中感悟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科学与 迷信的较量,也有方法与科技的进步,更有人类对真理不畏艰辛的追求,这是人类进取精神的充分体现。 2、通过科技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升地理科学素养 开展科技活动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挑选活动内容。初中低年级学生搞一些简单的动手操作,了解一些 浅显易懂的科技知识,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中高年级学生可安排小制作、小发明等制作内容,可要求多读 科普书籍,多做科学小实验,认识一些科学家,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相 应的科技实践活动。 科学知识、技能与能力、科学精神,要在积极参与科技实践活动中形成。如:学生“演示地球自转, 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经过实验明白了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昼半球, 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夜半球;地球上的昼和夜是交替变化的。通过科技实践活动,加强科学知识、科学 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学会探究创新,提高 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习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科学探究能力的过程中,关注、培养学生对周 围世界的探究心、求知欲以及理性的思维习惯与科学品质。在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中,尊重他们的个性 与特长,促进其自主发展。 学习“地球的运动”,运用逆向思维,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若地球只自转不公转,会有什么地理 现象?若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地球上有无昼夜现象?若地球自转时,地轴不是倾斜的,太阳直射点 还会向南北方向移动吗?全员参与,提高科技创造水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身为教育工作者要精心呵护青少年在科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 极开展科技创造发明活动,树立典型,给予表扬和奖励,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营造浓厚的科研 创新氛围,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地探索、想象、质疑、发挥, 拓展他们的思路;让学生各显其能,积极动脑、动手,逐步提高创新能力,形成其内在的敢于质疑、思索、探究、创造的科学素养。
(三)、兴趣是知识的源泉,是成功的动力,是提高地理科学素养的好方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的学习环境,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愉悦、情绪振作, 大脑容易形成兴奋中心,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在的中、小学生中,很多学生喜欢玩游戏机,游戏机之所以对学生有吸引力,是因为其具有互动性, 给人一个挑战的机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可见愉悦的学习环境创设是十分重要的。如何使课堂教学变得 像游戏机一样具有吸引力,这就要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促使课堂教学向互动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向发展,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 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和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的形成,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实际水平 和需要出发,努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注意在教学中运用引导和探索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及 大自然的探索和创造的愿望。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 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与此同时,实现对传统课堂 教学过程的根本变革,以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 如何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开动学生的大脑,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边学边想、边观察边思考,鼓励学生多问 为什么,大胆猜想,想得新、想得奇。如正午太阳高度的观测来确定太阳能热水器安装角度;通过观测、 调查得出规律;如月相的观测,对城市中商业街和商业小区分布的调查;模拟实验探究性质的,如利用电 脑模拟大气运动来了解大气运动原因与方式,模拟地壳运动来了解褶皱、断层的形成原因;有信息交流性 质的,如举办环境专题的报告会、设计一次旅游活动方案等,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以激励学生主 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 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动手,给学生 尝试的机会。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玩中学、学中玩,玩得有目的、有价值,这样才能达到 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学 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学生动手的要求,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
(四)、多角度精选题材,提升学生地理科学素养 随时捕捉有关科技地理信息,把握视点,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土壤”与“环境”,激发学生的 创造热情和创造灵感,提升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1、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加强科技氛围 学校设置科普画廊,宣传栏,张贴科学家的画像和科技名言、科学知识、科技手抄报、科技知识剪报 等等。让学生进入校园就能感受到强烈的科技氛围,增强科技意识。每学期举办一次科技手抄报比赛,优 秀的予以表彰奖励、张贴。 2、通过多种形式活动,加强交流学习,提升科学素养 (1)、为了提升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特别建立了强有力的科技环保教育领导小组,为了适应环保 教育课改的需要,加强学校环保教育领导力量,为提高环保活动的技术含量提供了智力保障。 (2)、学校把“环保教育”和“地情教育”作为一个项目来抓,形成一项特色,培养一批学生,取得一定成果。本人积极参加南平市级重点《中学水土保持(环境)教育实施模式构建研究》的课题研究。 每学期指导初中学生参加地理“环保小报”竞赛,优秀的作品,学校予以表彰奖励、张贴。

Ⅳ 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地理素质

那么在地理课的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的地理教学中怎样才能贯彻素质教育,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呢?随着课改在农村中学顺利推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发生了可喜变化。然而农村地理教学信息量少, 教学硬件差, 教学效率低的现状,是导致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落后的客观原因。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要改革,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结合教学过程,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一、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需要同人的活动联系着,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积极性之源,它促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行动求得自身的满足,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在当前的情况下,只有中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于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中具有意义,这样才能产生学习地理学科的求知欲,形成强烈的求知亩团动机。地理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关于周围和社会上所关心的地理问题的讲解,并进行分析,使他们觉得学习地理知识确实有用。这就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地理知识的需要,引发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例如:结合同学们的生活实际:天上怎么会下雨呢?我们国家为什么有的地方的作物是一年一熟,有的地方却是一年三熟的呢?就以上同学看到的、生活中体验到的地理现象指导学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启发学生的思考;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并要求学生针对上面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等。大家感到学习地理知识是一种迫切的个体和社会的需要,因而群体性的学习气氛空前高涨。
二、激发地理学习的参与、竞争意识 农村学生受环境的限制, 往往缺乏参与实践的意识。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学、好胜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心理。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主要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的活动过程, 如操作演示、读图分析、统计量算等, 特别是通过教材中的“读一读”、“做一做”、“赛一赛”等栏目, 使学生亲自参与到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中去。有时, 可以将学生的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 如乡土调查, 地理小制作, 观察星座、知识竞赛等。让学生亲自实践, 感受地理知识的奥妙和参与实践的乐趣,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良好心理。 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我们应该建构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目前,中学课堂普遍出现活跃、多问多答、多表扬、多活动等现象,课堂颇为热闹,这首先应该说是新课改给地理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可喜的。但是经过冷静地思考,这是不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地理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呢?我在实践中,感到单凭这些表面现象还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主动参与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如果只停留在这表面上、这水平上,与新课改理念相差还有较大距离。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一般热衷于师生问答一些地理名称,有没有?是不是?(如:中东地区有没有包括阿富汗,埃及是不是属于中东地区)等等诸如此类的简单问题,尤其是齐答太多,时常课堂热热闹闹,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参与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这好像是无可非议的。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只是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地理课堂改革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例如,提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要把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与关键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与研究,对有价值的东西要引导学生深隐耐孙入讨论,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如: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属干旱地区呢?同学之间讨论,小组整合,再与老师的答案比较、交流。三、灵活运用各种趣味语言灶链。 语言是传授地理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
1、谚语的妙用: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且易生趣,在教学中运用谚语,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如我讲大陆性气候时,我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2、巧借古诗文教学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的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来描述内蒙古高原的辽阔富饶。这些诗歌犹如“味精”,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歌曲的借用
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思考。如:在学习长江前,让学生学唱《长江之歌》,上课是学生就会从歌词中找到河流的源头和河口了。在讲季风之前,让学生听一首田震的《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接着我就问:“黄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盛行于哪个季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因此很自然地把季风引进来讲了。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的意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谁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五、结合乡土地理,渗透德育思想 地理教育担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地理教育除了细心的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外,更重要的是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二合一”的思想引领,不唯书,不唯本,做到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奉自然为宗师,以社会为大课堂,也就是把课堂、书本、学校延伸到大社会、大自然中去,也把大社会、大自然引进学校、课堂,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渗透德育。应该结合实际,进行乡土地理的研究。研究家乡的行政区划,地理位置。了解家乡的地形地貌,天气和气候。熟知家乡的物产,家乡的工农业概况及交通的区位优势。这些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同他们的家庭、亲属有紧密地联系,学生“生于斯,长于斯”,看得见,摸得着。因而,在调查了解的过程中,很容易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立志为建设家乡,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而努力学习。
综上所述,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教师的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达到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学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要求愈来愈高。

Ⅵ 在新高考背景下,怎样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素养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中学各个学科中惟一以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学科,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核心理念,无疑会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地理素养方面的提高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观察力和竞争力,能够迅速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社会。面对新课程改革,如何改变以往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精心地设计新颖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课本及课外知识发展自己的地理综合素养能力,成为当前和今后地理教学的重点和趋势。通过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作者认为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 一、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地理教学新理念 传统的阅读教学其实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在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靠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来记住所学知识,然后通过闭卷考试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课堂教学方面在课堂上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却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较重。 现代中学地理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中学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涵实际上是注重对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协调融合,开发潜能,发挥特长。正如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新课程所倡导的地理教学方式那样,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不是单向的将现成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的结论传输给学生,而是在教给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更注重强调过程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则成为这些学习方式得以实现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Ⅶ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且高中生的心智水平已接近成人,学习方法不再单一的死记硬背。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因材施教,抓住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正确分析地理现象、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动手画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兴趣
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许多知识点理论性很强、很抽象,需要学生借助图示等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因此,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图示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动手画图,学会看图、画图、用图,这样才会使地理课具有实际性意义。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课时,学习热力环流形成的具体过程及其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小组合作阅读课本,然后试着画图表现出其形成的过程。这样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各抒己见。之后我并没有讲解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图示,而是让小组代表来讲解。再根据讲解我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高中生的心理渐渐成熟,勇于表现自己也是其特征之一,因此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敢于表现自己,结果就是学生既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又掌握了相关知识。学生画图的过程就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需要把语言等抽象性的东西表现出来,需要把相关信息联系起来,画出示意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借助多媒体,多角度带动学生情绪,丰富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现已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普通教学的单一性,丰富了教学内容,图、文、声、像并茂,可以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地理是一门与大自然、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最息息相关的学科,关于自然界的科普电子影像数不胜数,教师可以从中选择适当的视频或动画资料,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相关内容,也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地理选修五《中国的地质灾害》时,我们国家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教师在讲解地震时,可以选一个经典的关于地震是如何形成的科普动画视频,通过多媒体播放,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地震形成的原因。另外,可以播放相关的地震类的电影或影像资料,通过影像资料,教师向学生指出地震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当我们遇到地震时,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如何保护好自己?通过多媒体教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借此讲解影响地震形成的因素。视频动画生动的呈现比起教师的讲述更加深入人心,学生更易理解,它能将地震形成的过程、因素、对生活带来的影响、地震来临时应该怎么做等一系列内容都向学生表达出来。结合多媒体教学,教师的讲解不再平淡,更加具体生动,学生能更好地接受知识。
三、联系当地地理环境教学,体验教学,培养地理素养
人类拥有的情感很多,当然包括浓浓的家乡情结,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所生活的土地而骄傲。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家乡情结,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教学,这样使学生能够带着强烈的情感去学习,更能集中精力学习,易于理解所学知识点。例如,教师在进行地理复习时,可以用学生生活的土地“宁夏石嘴山市”作为教学案例,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总结石嘴山市的自然环境特征,包括:气候环境特征、地形地貌特征、水文特征;石嘴山市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等。不仅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即分析形成此自然环境、此地形地貌的原因,以及在这种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中,产出的丰富自然资源,我们应该如何好好利用?怎样保护自然环境?等等问题。学生对于自己生活的土地,都会带着特殊的情绪来学习,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通过对一个地区的分析总结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理清思路,在脑海中形成地理学习框架,而不是盲目地眉毛胡子一把抓。又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分析一下自己生活的城市属于什么型的工业以及原因是什么,对自己城市的工厂地理位置的选择有什么看法,会不会污染环境,应该选择在什么城市的位置更合适等等。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认真做一份城市规划。这样的教学,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灵活应用。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对知识点理解的基础上轻松学习。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注重学生成绩是一方面,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学习地理是有趣的、有意义的。

Ⅷ 如何实施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主要是在与提高学生在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的提高,措施在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我校大力实施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方面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因此,我们应该把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入到学习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成为更好地培养具有地理科学素养的公民。

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的地理课堂不再是单纯的地理知识的学习,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赋予特定的地理知识,进而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更加强调地理知识发现过程和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关心学生可以多了解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学习知识,学生的实际生活如何做,自主性的程度,创造性。我们可以把地理知识和学习能力和训练过程作为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起点。选择并应用相应的地理教学模式。根据地理教学的目标,地理信息的获取能力,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对周围环境和社会的认知能力的教学。为此,我们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教师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途径:

①教师自身具有完善的地理科学素养;

②在课堂教学上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③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Ⅸ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摘 要:核心素养作为当代我国基础教学的重点,也是未来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地理基础知识、地理使用技巧作为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部分,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落实。从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入手,分析其特征和应用方法,对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培养;教学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定义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通过系统的地理知识的深入学习,对地理学方面有一定的学习认知和技巧归纳,这是地理核心素养的能力基础。经过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品格和地理情感,让学生能用地理学眼光去认识思考世界,这是核心素养具备的特征。
就初中地理而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将地理学定论为一门具有思想性、生活性、地域性、综合性的学科,兼有社会学科的自然学科性质。初中地理将课程细化为“地理核心素养”“地理人文素养”两门,可见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初中地理核心素养构建的意义
1.让学生了解世界,掌握地理技巧
地理知识和人文有着紧密的联系,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技巧,能够让其用新的眼光感知世界。通过地理知识的引入,学生对地理知识和技巧的运用,能够开拓自身的视野,培养素质。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中第二、三章中提到的中国环境特征和自然资源,都能让学生建立社会环境资源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观念。
2.教学学生地理思维与方法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具有真实性和多元化的特点。人们通过对地理知识的研究,采用了比较法、分析法、信息统计法的方法技巧。这些方法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转换态度,认识世界。在初中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情感体验的全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地理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的引入可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探求知识的精神。
3.培养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思想的教学背景下,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情感,引导其采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世界和自身价值。
地理学能够改变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地理学包纳万象,它含纳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地质特点,帮助初中生丰富视

野,让其去理解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通过世界观的培养,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影响自身发展和社会改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让其带着思考的眼光评价身边的事物,从而对自身有着新的看法和立场。
三、初中地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教师在教学知识的时候,将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贯穿在教学过程当中,继而让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获得有效的培育与提升,可是在当今的地理教学过程当中,依旧看重的是知识的学习与背诵,学生的成绩始终是考核的首要关键,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依旧是以做练习为主,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无法生成,思想品德核心素养的提高更不知从何说起了,和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教学方面落实的需要相违背。
四、对培养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建议
1.认清课堂不足,挖掘学生思考能力
针对实际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不单单要针对教学内容以及教材内容给学生解答问题,还应该落实在解答问题的根基之上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入的思考。比如,在教学“温室效应”有关内容时,在对学生展开其原因及影响方面的内容时,不可以沿用过去老师说学生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思维观念,比如,从地理作为着手点开拓除了人为原因之外的其他可能因素。引导学生针对其对地理方面存在的影响进行探索,找寻怎样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其扩大范围等等,最后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再展开课堂教学目标的改变,促进学生形成更好的价值观与责任心,继而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如此一来,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地理课堂教学的价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疑问的时候,也应该重视问题的实质,最好不要太纠结于某一个疑问,不然,会因为探讨去探讨丧失了对问题讨论的最大价值,针对问题的质量也需要进行良好的把握,尽可能提出一些有利于构建学生情感思维的地理问题,确保尽量不要和课堂教学内容分离过于严重。针对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提出有效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问题,促进引发学生善于思考的兴趣。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价值观
事实上,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光光是让学生学习地理知
识,更是要丰富学生的人文思想意识,好的培养方法能让学生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环境、国家发展紧密联系,有助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在当代教育领域中,素质教育的地位相较于应试教育更高,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也是我国初中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还是培育一个身心健康同时对社会有利有价值的人才的基础要求。就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来说,老师应该注重自身所肩负的职责,把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摆在第一位,紧抓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和目标,创新教学,不断实践,更好地培养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龙泉.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及其教学实现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2]李平卫.初中生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3]郝春晶.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18(96):144.
编辑 郭小琴

Ⅹ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你怎样认识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又该如何培养呢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所持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人类社会要更好的协调好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野外考察与室内试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 具备地理实践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综合思维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之间的综合研究。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活动的评判必须借助综合思维。 将地理的综合思维确认为地理核心素养是基于对地理学科内容和学习思维综合性的考虑。

培养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的方法

1.课前教学设计培养意识的渗透。

在地理教学中,要做到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需要地理教师树立地理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地理教师是地理教学工作的主导者,是推进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进程的主力军,也是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师,这个课前的设计对于整个地理课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的了整个课堂的培养方向和重点。

因此在课前的地理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有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意识,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课堂,这样才能有效地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例如,在上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时”。

在设计教学时,可以渗透培养学生空间视角这一核心素养的意识,通过设计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宇宙各星球的分布和运动规律这样的活动以达到这一培养目的。

2.课中培养方式与学科教学内容和逻辑的结合。

核心素养包括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等多个方面,教材中的各个地理知识点都有其侧重的方向,一个地理知识点往往不能兼顾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知识自身的特点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

例如,在学习各类地图时,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用图的地图技能,在设计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利用地图三要素区分各类不同的地图类型、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等高线图、通过对图的分析正确的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等。

另外地理的学科知识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载体,在运用学科知识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时候也需要符合学科的逻辑性,使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相应的学科逻辑相结合,有效培养出符合需要的地理核心素养。

3.课后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既然地理教学的大方向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因此在教学评价上就要以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为侧重点,而不仅仅是以往的对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或是对三维目标的评价。

在设计时不能仅仅局限在知识的记忆,要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及其在解决地理问题过程中的应对能力,如在设计对地理必修一“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这一章内容的评价量表时,不能单纯地设计“请绘制出热力环流模式图”而应该设计成“请根据热力环流模式图,绘制出白天和夜晚的海陆间的热力环路模式图”,这样就完成了知识的迁移。

测量到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及人地观念的核心素养。由于地理核心素养具有其内隐性,在评价时具有一定难度,所以建立可量化的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和开发出信效度高的测量工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测量工具,对教学活动中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测量才能精确的把握住培养的动态以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中的相应的策略。

阅读全文

与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2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8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3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2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6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8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7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8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6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0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3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6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7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00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2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1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2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0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6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