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课程的设计依据是什么

地理课程的设计依据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8-20 04:57:18

① 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是怎样设置的

我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
一、我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的演变
我国古代学校中没有专门设置的地理课程,地理知识的传授多分散在《四书》《五经》《尚书·禹贡》等书籍的学习之中。19世纪我国沿海城市的一些新式学校中开始有了地理课程,但中小学各年级正式设置地理课程是始于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之后。90多年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一)清末阶段(1904~1912年)
1904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校,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实行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最早制订的、在全国范围中小学普遍施行的含有地理学科的课程方案。当时中学学制5年,一、二年级安排地理概论、亚洲总论、中国地理等内容,三、四年级开设外国地理,五年级开设地文学。教学时数,除了二年级每周3学时外,其余年级都是每周 2学时,总时数为每周 11学时。1909年后中学分文、实(理)两科,文科在一、二年级开设中国地理,每周3学时,三、四、五年级开设外国地理,每周2学时,总时数为每周12学时;实科一、二、三年级开设中国地理,四、五年级开设外国地理,每周均为1学时,总时数为每周5学时。
在这一阶段,地理课程的内容主要叙述中外各国的疆域、山川、城市、交通、物产等,课本的编写具有地理志、地方志的特点。
(二)辛亥革命后至新中国建立前阶段(1912~1949年)
在这个阶段的前期,地理课程变动较多,开设的课程主要为中国地理和外国地理,也曾在高年级开设过自然及人文地理概论;总时数也有变动,每周有8学时、6学时、9学时不等,并且也不是所有年级都开设地理课程。后期(1932年以后)则是历史上开设地理课学时较多的时期之一,总时数达12学时,在初中和高中总共6个学年中,全部开设地理课程,每周均为2学时。课程内容,无论是初中、高中甚至小学,基本上都是循环重复,从本国地理到外国地理,区别仅是内容的繁简。
这一阶段地理课本的编写质量有了提高,打破了过去地方志式的框框,并吸收了当时地理科学研究的一些成果。但课本中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观点,如地理环境决定论、优秀种族论等等。
(三)新中国建立以后至“文化大革命”阶段(1949~1976年)
这一阶段地理课程变动较大,整个学校地理教育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由兴旺趋于萎缩的过程。解放初期,地理课程的体系基本上按照解放前的旧体系,但在内容上,删除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等观点,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1953年至1957年期间,主要参照苏联模式,课程体系由自然地理到经济地理、由世界地理到中国地理,地理课时数总共达每周12学时,也是历史上开设地理课学时较多的时期之一,在内容上相对比较系统、完整,但结合我国实际尚不够。从1958年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地理课程基本上属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削减的时期。这一时期地理课学时数削减幅度很大,从1957年每周的12学时,削减到1958年的8学时、1959~1962年的5学时,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一段时间全国大多数中学都停开地理课,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普遍下降。
(四)“文化大革命”以后阶段(1976年~现在)
“文化大革命”以后,地理教育处于振兴阶段,地理课程逐步得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学地理课程设置概况一览表(括号内为学时数)到恢复,学时也由少到多,逐步得到增加。不仅在小学,而且在高中一年级(或高中二年级),以及高中三年级的文科班也开设了地理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初中阶段开设区域地理(包括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高中阶段基本上讲授系统地理。在指导思想上,逐步明确了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地理教学内容的核心论题。在地理课本的编写上,由以往“偏重提供事实材料”向“事实与原理相结合”方向转变,区域地理内容的组织由条述法向特征法转变,课本的表述方法也由以往的文字表述为主向图文并茂方向转变。
在这一阶段,我国各地虽曾编写过一些不同版本的地理课本(包括各地的乡土地理课本),但在大部分时期主要还是采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全国通用的统编教材。从1993年秋季开始,我国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多种不同版本的地理课本,这标志着我国的地理教材已由“一纲一本”(全国一个大纲,一种课本)走向“一纲多本”(一个大纲,多种课本)和“多纲多本”(不同的大纲,多种课本)的改革时期。
二、我国现行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
根据原国家教委(今教育部)1990年颁发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和1993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现行中学地理课程设置如下:
初一开设世界地理,每周3课时,课程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和地图初步知识,作为学习中、外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世界概况,是对全球的总认识;第三部分是各大区地理特征和一些国家地理知识;第四部分主要讲时区、日界线和世界环境保护。
初二开设中国地理,每周2课时。四年制初中比三年制初中每周多一课时。教材按照中国地理总论→中国区域地理→中国在世界中,即总论→分论→总论的编排方式安排顺序,最后学习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理和乡土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每周3课时。高中地理共计十一章,前五章属自然地理,主要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和人类的自然环境。后六章属于人文地理,讲述当前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高三地理(选修)每周4~6课时,属文科选修,教材内容以中外区域地理为主。
1994年开始,原国家教委又组织有关方面人员编制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按照新高中地理课程方案的设计:高中一年级开设的地理为必修课,每周3课时,学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关的知识;高中二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开设的地理为限定性选修课,高二每周1课时,高三每周2课时,主要学习人文地理知识。目前,新高中地理课程正在天津、山西、江西等省、直辖市试点,2000年起在全国推广。
此外,上海市经国家教委(教育部)批准,在1988年也设计了一套初、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方案,试点后已于1993年起在上海地区施行。此方案规定,6年级(9年义务教育一贯制)开设自然地理基础(每周1课时),7年级开设世界地理(每周2课时),8年级开设中国地理(每周2课时),高中二年级开设必修地理课程(每周2课时),高中三年级开设文科班选修的地理课程(每周3课时)。
浙江省也经国家教委(教育部)批准,试行综合课程方案,将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内容分设在自然和社会两门课程之中。
三、台湾、香港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
(一)台湾地理课程设置
台湾中小学修业年限为12年:其中国民教育(即义务教育)为9年,前6年为国民小学,后3年为国民中学(即初级中学),合称国民学校;3年普通高中,另称高级中学。
近年来国民中学单独设置地理课程。初中三个年级都开设地理课,周课时总量为5课时。第一、二学年每周2课时,第三学年每周1课时。在三年六个学期中,前四个学期主要讲中国地理,后两个学期主要讲授外国地理。
高中三个年级也都开设地理课。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高一、二年级地理为必修课程,每周2课时,第一学年为地理通论,第二学年为外国地理和本国地理。高中地理选修课设在高三年级,分设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和地球科学三门。高三实行文理分科,理科可选地球科学,文科选人文地理或经济地理。
(二)香港中学地理课程设置
目前香港的学制是: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称中四、中五),大学预科一年或二年。20世纪80年代以前,香港私立中学较多,后因经济迅速发展,公立学校大大增加,到1985年已有70%的中学生在公立中学就读。地理课程在香港普通教育中是受到重视的。一般中学从初一到高二年级都开设地理课。这一方面是由于香港在1997年回归祖国以前的一百多年里为英国占领,深受英国的影响,继承了英国重视地理教育的传统;另一方面也与香港的环境条件有关。
香港地理课程的设置是:初一为香港本土地理,初二、初三为世界地理。不修读地理的学生改念社会科。社会科是一门综合了历史、地理、经济和公共事务的科目。地理和社会这两门学科都是初中阶段持续三年的必修课。
高中地理课程开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香港中学习惯把高中分为文、理、商三组,其中修读地理的学生较多。

② 地理教学设计的要素有哪些,地理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分析,这两个问题是教师招考地理专业考纲上要求的,急需

地理教学设计的要素:
地理要素分为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土壤、水文、大气、植被、地貌;
人文地理要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几大要素,细分的话应该有交通、政策、民俗、历史,区位等要素。
地理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分析:
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能够反映地球运动的自然现象有很多,例如:昼夜现象、季节变化、极昼、极夜现象等等。我选择了地球的公转知识加以介绍。该部分知识的难度较大,同学们难以理解,但同学们很感兴趣。
虽然学生们对地球的运动会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现象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什么时间在什么位置,会有什么现象。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没有文字说明。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运动(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两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小学的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用这种方法给他们有个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不够齐全。经过整理,我利用地球仪、电筒、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运动的变化和直射点的位置、时间、产生的现象。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运动在地球表面所产生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稍留意就会发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直射点的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现象也不同。当我在演示时需要同学来当助手,他们都积极要求当助手,在演示时他们配合得相当好。
希望对你有用能帮到你!

③ 简述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地理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由诸要素构成的系统,强调在遵循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系统方法,即需要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对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及其相关关系做出分析、判断、操作和评价。这里的系统方法是指教学设计从"教什么"入手,对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然后从"怎样教"思考,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经济、实用的媒体,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并根据反馈信息并对设计实施的效果做出合理评价,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即地理教学的具体设计必须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展开,而且尽可能将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考虑周全,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媒体等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要求教学设计要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其他环节设计,保证目标、内容、策略、过程一致性,发挥各要素的整体效应。
二、可操作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形式的组织、教学活动的安排等不能仅从理论上的最优化出发,而应考虑到教师的自身的教学特点、能力水平、专业层次等其他的因素。例如,在教学媒体设计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学校的教学水平、实施媒体的条件和环境和课程资源的可利用性,而非简单的选择理论的最好。
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还应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具体性上。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通过何种手段训练地理技能和能力、如何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怎样检测学习效果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必须具体考虑和设计。对教学策略的设计也是如此:教师需要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教学顺序的确定、教学形式的组织等,甚至还要考虑教学失败的补救的方法和措施。在地理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具体的问题考虑的越是详细、全面和具体,失误就越少,但具体并非面面俱到。教学设计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应该贯穿教学设计的始终。需要说明的是,教学设计要给教师课堂上创造性地实施教学留有发挥的余地和空间。
三、科学性原则
地理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程度上摆脱了凭借主观经验进行教学设计的倾向,特别是其充分考虑了学习或者教学的背景及其导向,在教学和背景之间进行适当的调整。特别是其注重对学习者本身的细致且全面的分析,减少了教学过程充满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学习需要的分析指出了学习者学习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学习需要的分析目的在于找出“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之间的差距,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主要的原因,为教学设计方案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在地理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的判断学习需要是哪样的一种类型,具体的表现在那些具体的方面。如:学习者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否有效、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如何等。学习内容的分析是对学习者起点能力转化为终点能力所需要的从属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进行详细阐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学习内容的类型、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如果缺乏对教学过程各个要素的分析,只凭借主观意志进行安排,则无法设计出科学的方案。这样必然给教学带来失误,给学习带来困难,使教学过程充满盲目性和随意性。
四、开放性原则
地理教学设计过程的开放性是指教学的内容、过程、形式、方法、手段、时空、评价等方面的设计还需要采取开放式的策略,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运用多种感官,从多角度、多方位主动的创造性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如:教学内容的开放,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有利于信息的传递;教学过程的开放,创设动态发展适时变化的教学流程;教学形式的开放,实行小班、合作、对话等的教学形式;教学时空的开放,致力于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开放,采取师评、生评、差异性评价等结合的策略。因此,在地理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要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一成不变的纲要和条目,而是应在开放的理念下,给教师和学生都留出相对的空间和余地。
五、发展性原则
教学设计的动态性是指在地理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对教学设计的动态检测和设计成果的评价反馈完善的过程。一个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要经过多次反复修改、综合考虑、全面平衡的过程。比如,有时最初的考虑不够全面周密,随着设计的深入发现前面设计的不足和缺憾,这就需要进行修正,并提出步设计新的设想。在地理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到已经出现或将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并设计动态的反馈信息体系。
教学设计本身的动态发展决定了地理教学设计也是一个日益完善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学设计应时时抓住教学设计的新理论;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时刻贯穿地理教学的新理念。
当然,教学设计本身是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完善,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原则、灵活性原则、艺术性原则等,也许会在某些特定的环境和要求下成为主导原则。因此,不论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学习还是教学设计的实施,都需要从不同角度,用动态的思维来评价教学设计。

④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什么

一、课程性质和理念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课程是与初中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课程。

开设高中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备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

二、课程结构

基于核心素养的提出,新版课程标准对课程结构也做了较大的调整。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

三、课程内容

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课程内容选择上变化幅度较大。总体而言,在设计思路上,必修内容“宽而浅”,不追求地理学科特定的系统性,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增加土壤地理、自然灾害、地域文化、国家战略、海洋权益等内容,但普遍降低了要求。

四、学业质量

地理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地理学科核心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课程设计思路

1、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2、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3、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

⑤ 初中地理课程

A. 初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初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1)7-9年级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专机组成部分.7-9年级地理属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2)7-9年级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3)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4)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5)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
故答案为:(1)7-9年级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7-9年级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2)7-9年级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3)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4)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5)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

B. 初中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

1.联系实际,实现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转化
提倡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并不是要摒弃作为地理教学主要依据的教科书.地理教科书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活动的范本,仍然是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但是地理教科书的开发必需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与生活、社会紧密融合、沟通,发挥其“地理教学基本工具”的功能.现在,新版的几套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就更加注重凸显现代教育新理念,在内容选择、编排设计等方面不再过分追求地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力求地理教学内容的融合.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执教者的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赋材料以生命的活力.

2.信息整合,拓展现代课程媒体资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与地理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中的地理课程等逐步被引入地理课堂.特别是互联网提供的地理教育网站、地理资料数据库和图书馆、天文馆、气象台、地震台网站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地理课程资源.
由于现代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限制,能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情景、过程等,全部再现于课堂,图文并茂地让学生去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将地理知识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使抽象、深奥的地理概念、成因、分布、规律变得直观形象,有利于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另外,由于地理科学发展迅猛,网络媒体中关于地理科学发展的信息很多.对于这些信息,教科书不能非常全面而及时地反映,这就需要师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地理科学的新进展.

3.激活体验,挖掘学生内生性地理课程资源
内生性资源,主要指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以及所了解的地理科学信息.这些通过各种各样途径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无形课程资源,使地理课程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强化学习动机.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有自己的爱好和长处,也有自己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他们本身就是很好的资源.这些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体验和经验,能使学生较容易接受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需要教师认真挖掘.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课后的交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中寻求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采 无处不在,只有充分发挥地理课程资源的优势,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C. 初中有哪些课程

初中的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历史。
其中物理初二开始学、化学初三开始学。

D. 哪个网校有初中地理课程

中国才子教育网

E. 怎样教好初中地理课

地理教学应是一种生动有趣的讲课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从而真正体现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落实新课程的精神。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第一,课堂教学要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对衣食住行、自然现象、现代农业发展等地理知识兴趣特别浓厚,而现行地理课程在这些方面却只有零散的一些简介而已,因而教师讲课时不能很好地利用其素材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从而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知识储备,促进他们能力的发展,可根据现行课程的编排,根据学生的需求、兴趣,采用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校本内容进行教学补充。此外,校本课程素材的发掘,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现行的国家课程的缺憾,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学生主体性集中在校本课程中进行细致有效的发挥,并留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和相应的素材,让学生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展,同时也为学校的特色建设提供了组件。
第二,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自主性和合作性。学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在一堂课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定课题,诸如此堂课重点讲述的内容、采用的方法、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的时间以及授课的时间安排等都由学生自己来定。可以认为,凡是与地理课堂教学有关的内容,都是学生说了算,让学生乐于完成自己选择的一切,教师只帮助学生确立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把握最基本的知识。事实上,地理课程中的某些教学内容并非一个学生能独立完成,这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互相合作帮助才能完成。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这一因素,尽量多设计些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作业,使学生学会交流,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不必局限于单独完成,也可以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才能较好地体现“自主合作教育”的教学思想。
第三,大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从地图中获取大量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除了文字以外,尤其要重视图像的系统学习。地理课本中的各种地图构成了一个“图像体系”。这些图像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通过学习这些图像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第四,课后布置作业要科学合理。传统的地理作业在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质上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设计些开放性的地理作业。作业的内容、答题的形式以及问题的答案均是开放或半开放的,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另外,作业的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在布置地理作业时要注意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在作业数量、难度和完成时间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地理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多给学生布置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通过操作或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完成作业。
总之,在新课程推进的今天,新课程的推进与开展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地理教学工作者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去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网络文库。

F. 简述中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第一条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回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答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第二条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第三条基本理念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第四条基本理念是“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G. 中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第一条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内地理课程,提容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第二条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第三条基本理念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第四条基本理念是“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H.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及要求

那你的目标就是考上好大学。

⑥ 怎样运用地理思想和地理方法指导地理教学设计

怎样运用地理思想和地理方法指导地理教学设计如下:

地理学科的基本构成要素及课程设计在实际开展地理教学工作时,相关教师应当能够意识到地图的思想、方法是最古老也最有用的地理学思想与方法之一。在实际进行地理教学时,必须要以地图教学工作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

探究法。探究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归纳等途谨数径进行探索,发现并掌握相关原理或结论的教学方法。

生活教学法。活教学法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

⑦ 地理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一、问题生活化

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着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地理的快乐。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从而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如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与生活经验。如对于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刮风下雨等诸多地理现象以及许多正在发生的地理事实和曾经鲜明的经历过的地理事件,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有所了解,但往往大多徒见其表,不见实质,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好追问、好探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客观存在于学生生活之中的这些生动的、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地理课的质量。如在学习《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时提出,你能举例说出天气对你的生活的影响有哪些吗?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还利于引导学生注意在生活规划中关注天气,形成使用地理知识,技能指导生活、生产的意识。还如在进行《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教学中,指导对学生进行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查找识记,为避免枯燥机械,可以竞赛的方式,提问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指的是哪的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位于哪个省?”等富有人文色彩的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还利于拓展学生视野,感受到查图、用图的乐趣,增强学生地理学习意识。

再如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要经教师点拨一下,便可言传。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课,我结合当地学生实际和新农村建设,《在希望的田野》乐曲中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针对侯寨乡农业布局规划设计,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再如学习《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课,构想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引导分析我乡樱桃节旅游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不仅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起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有的放矢,渗透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问题多元化

提问是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借以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多变和不稳定性,不论是内容和手段都要讲究多元化,让学生总有新鲜感,具有挑战性,学生乐于参与问题解决,并且能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享受到创造的快乐。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可听、可看、可触摸、可感受、可经历、可操作的条件,让学生直接感受鲜活的生活与事实。多层次、多渠道地触及学生不同的智能潜能,不同形式的表现欲望、已有经验。教师的智慧应该表现在能够给抽象的结论、古老的事件、遥远的对象注入生命的活力,使学生不仅有所记忆、有所理解,更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既要考虑提问的目的和内容,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各种感官的综合应用,多元智能的开发和提高。

在提问内容上,不一定要很直白、直接提问教材内容,纯粹为某种测试而准备,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感到缺乏情趣,感受不到所学内容的生活、生产价值,继而造成学习兴趣丧失。如果使用与教材出现的地理知识紧密联系的生产、生活实际地理情景或现象提问,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所要探讨内容离自己很近,而且感受到探讨的内容可以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为自己未来的生活、生产服务,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从而引发学生萌生探究的欲望,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东南亚》一节时,提问:“你知道我国现在人数最多的国外旅游目的地是哪吗,假如你要去,你该做怎样的准备,计划到那里吃什么样的食品,购买什么样的产品,为什么要这样作呢?”再如学习《俄罗斯》一课时,提问:“假如你要与俄罗斯做边境贸易或作为国家领导人要与俄罗斯签署合作发展计划,你会确定互相沟通哪些物品,为什么?”还如学习《我国南北方的差异》时提问:“你知道为什么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会以少胜多,战胜人数远大于自己的曹操大军吗?”还如学习《我国季风气候显着》时提问“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都是我的歌,为什么,反映出我国气候有什么特点?”学习《南极洲》时提问“你知道当地特有的动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殊的生理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点?”等。根据不同内容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不仅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兴趣特点,利于展开教学,还利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思考身边地理事件,应用地理知识、技能的习惯。

在提问的呈现方式上也要注意多元化,但不是一提多元化就是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都要制作多媒体课件,而是指在适当选用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还可根据教学内容、个人实际、学校情况,选择某一种利于操作、简单实用的方式,如可以利用录音机或MP3外接有源音箱播放一段录音或一首歌曲,如学习《新疆》时播放《新疆好》,让学生根据歌词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可以用一幅漫画、一段文字,如学习《印度》时出示印度同龄小孩芭比写的日记和画的画,让学生感知生动的案例,从而了解印度相关问题。可以用一种物品或一张地图等,如学习《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时出示玩具福娃问学生:“你认为福娃在2008年奥运会上发言,应该说哪两种语言,为什么?”如学习《世界海陆的变迁》出示一幅重新整合、紧缩的世界拼图,让学生观察,提问学生发现了什么,在鼓励中引导学生质疑,解惑。可以让学生欣赏一段演讲、一个节目或让学生表演一个节目,利用戏剧化的冲突,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节目中蕴涵的地理原理,进而引发反思,提出质疑。如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中让学生表演一个农民梦想家不切实际的规划、种植,最后一无所成,面临破产,从而有效地让学生体验到因地制宜的含义,既要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条件,还要考虑到当地的社会条件。还可以用一段新闻,一则趣事,如学习《中东》时播放有关中东的相关报导和当地人特有的生活习俗,使得学生直观地了解当地地理情况,还使得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水到渠成。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还由于多感官的应用,让学生领略到地理内容的博大精深,无处不在,油然而生学好地理的使命感、自豪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和提升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问题情趣化

古人云:教学未见情趣,必不乐学。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有学习的自信和积极的学习情感,以自主的方式去学习。富有情趣的教学,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情境情趣化,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因素、认知内需,为学习提供新颖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激活探究欲望,唤起学习动机,达到以趣激趣的作用。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备课时,教师要力求将所有的问题放在一定的生活或工作情景中,使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让知识探究的过程变成活学活用的过程,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则在反复迁移中巩固、提高并不断深化。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占有丰富的相关背景资料,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下设计课堂教学。如在学习《地球,水球?》时引导学生分组作一个盲人摸象游戏,统计用右手食指分别点到陆地和海洋的次数,看你能发现什么,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还有机地组织了教学,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四、问题简约化

在课堂教学中,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的情况不时可见。一些老师认为,该讲的都讲了,怎么考都问心无愧,不该讲的还进行了拓展,怎么说都尽心尽力了。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一问学生,这节课怎么样,回答是很好;有什么收获,不知道。细细一想,其实,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过高,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不是过多,使得学生吞食过多,消化不了。我们对考试的理解,是不是没有看到越来越基础、越来越平和,而是还在一味地加深加难,在所谓“全面撒网,重点捕鱼”的观念下加大包围,偏离了课程标准要求,不知不觉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如有些教师似乎总对学生缺乏信心,讲课内容面面俱到,使用新教材授课,非得把老教材相应内容也加进去,无疑增加了学生负担,另有一些教师由于对课程标准认识上的偏差,教学中注重生活问题的引入,重视活动开展,但不注意双基的落实,课堂上学生气氛活跃,生龙活虎,课下一头雾水,能力培养如同缘木求鱼。所以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行简约化教学,抓大放小,把主要的根本性的问题或内容抓住,其他的则让学生自己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所谓“大匠授人以巧,而决不是授人以多!”特别是不能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琐碎化,使学生本来就不浓厚的学习兴趣弄得荡然无存。而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两个问题,尽可能做到:“一个问题就能涤荡一颗心,一个问题就能激起一片情,一个问题就让学生终身难忘”。一个问题贯穿课堂始终,涵盖整节教学内容。如学习《黄土高原》一节不仅需要学生对黄土高原的位置予以了解,还要掌握黄土高原形成原因、存在问题、治理措施开发等多个方面问题,如果课前提出:“假如你是我国环保局长,你会怎样开发和利用黄土高原资源,并保证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再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节教学,在给学生提供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假如你是西双版纳自治州州长,你认为当前当地应重点发展哪种产业,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不仅利于学生将教材内容结构化,重新整合教学内容,还利于学生把握课程标准,内化学习要求,提高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应用所学处理生活、生产实际的意识,自然地渗透三观教育,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地理素养。

五、问题平民化

传统应试教育或僵化硬套的一些教学模式,均因应试这个终极目标的影响,许多教育行政部门乃至社会对学校、教师的评估、评价,都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在这个标准支配下,课堂教学以追求认知结果为目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忽略学生个体生命的情感,价值的体验与培养,抹杀了学生个性发展。而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多关注的是“苗子”,即使对那些差生的管理,也是停留在维护正常课堂教学秩序的基础上,以保障认知任务完成,而不是以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目的。完全违背了我国基本办学理念:“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基于此,我认为还要特别提出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弱势群体,体现新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在问题的提出与设置要分层次,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学习与发展。如学习我国民族的构成时,提问“你知道我国的民族构成情况吗?”就没有提问“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易于更多学生接受和领悟。再如学习北京的城市职能时提问“你能举例说出北京有哪些城市职能?”就没有提问“你能举例说出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相比其他城市有哪些突出作用?”易于学生理解和回答。学习北京的地理位置优越性时提问“你能归纳出北京的地理位置优越性有哪些吗?”就没有提问“你能说出我国解放后为什么会再次选择定都北京吗?”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和亲和力,而不致部分学生由于对问题不理解或认知偏差造成无所适从,被无形之中排除在探究小组之外,造成成功感的缺失,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也不利于课堂的组织与管理。

六、问题主题化

主题教学是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并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简单地说,它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将教材零碎散落的,甚至单一的内容和形式重新整合,然后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密度高,容量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不可限量的,如信息资源的获得,价值取向的形成,当然也包括知识以及能力的掌握与提高。使得教学有了思想,有了主线,也使得教学的深入化,不仅关注教学内容的生成,还关注到学生人格、地理素养的生成等。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节课提问:“我们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可谓走遍世界各地,我们也会结交许多朋友,彼此会问,你来自哪里?”同学们可谓异口同声地说:“我来自中国!”接着发问:“我们来自中国,我们爱我们的祖国,爱中国就要了解中国,你对中国了解又有多少呢?”让学生在《我家在中国》的VCD背景中展开联想,进行述说,继而找到认知盲点,我国怎样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位置有什么优越性,自然状况、人文状况如何?并辅以《家在中国》主题手抄报、多媒体课件等作品的制作、展示,交流,不仅有机地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了相关知识,还因为主题化的渗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同时增强了学生民族忧患意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关注,还加深了学生关注我国时世动态,拓展视野。

再如学习《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节,结合我国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设计成我帮福娃办奥运,招募志愿者活动,不仅使得教学组织不因教材的琐碎而趋向一体化,还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热情,感受到本节所学的价值,“为将来的生活交往做准备”,又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课下通过网络等手段的再学习,回归教学的本质。

七、问题互动化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一个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主动的,反映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反之,一个不会提问的学生,说明他缺乏积极的思维和独自判断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自行探索,主动求知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寓问题于情景中,或者制造一些矛盾,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从无疑到质疑,从质疑到释疑,指导学生逐步掌握探索的方法,探索的“序”。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思考,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出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带着问题寻找方法,带着问题寻找答案。如学习《黄河的治理》时采用破题法让学生针对“黄河的治理”五个字提出问题,学生自然地提出:“黄河为什么要治理,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治理?”等。不仅利于学生把握学习内容要点,还有机地培养了学生自学习惯,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还如学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时,先播放歌曲《飞鸟》,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飞鸟为什么会哭,为什么又不哭,我们到底是否要在乎,我们面临的环境状况如何,我们该怎样做?”讨论、分析,研究等活动很自然地在一种使命感、责任感意识中得以开展,不仅学生组织管理更加和谐,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因为体验而更加到位,学生的感触相应也深得多。再如进行反馈训练时,不但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设置问题提问学生,学生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质疑教师或其他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参赛选手,又都是联合对抗的主力军,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主体参与性,有机地发挥自主合作学习的优势,达到优势互补,共创双赢局面。

八、问题赏识化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的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每个人都有一种引起注意得到认可、获得赞赏的天然欲求,他们在为满足这种心理饥渴而孜孜以求。”煤深藏在地下,永远不会发光发热,需要人们去挖掘利用,它的光和热才能释放出来。学生自身也潜藏着无限的“光”和“热”,如果教师不去发现、挖掘,就会造成“财富”的流失与浪费。而“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是学生进取的不竭的动力,也是学生突出的心理特点之一。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客体”。“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你永远无法强迫马饮水。”问题的提出、解决最终还要通过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来实现,也要通过每一个学生的努力实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落实。如果一个中学生毫无地理学习动机,在地理课上“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接受外界地理信息传输,那么可以说,地理学习在这个学生身上并没有发生。所以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开动思维,在学生不甚主动的情况下,老师绝不要指责学生,也尽量不去点名指定谁来回答,而是想办法启发他们的思维,或改变提问方式,或降低问题的难度。老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鼓励他们表述自己的观点,充分肯定学生回答问题,哪怕是细微的正确之处。学生回答不正确、不完整时,不要步步紧逼,也不要冷嘲热讽,要宽容对待他们的错误,允许他们犯错误,从某种程度上说,错误反而能促使他们更快地进步成长。提出问题以后要留出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准备,不要马上就提问,另外还可以提示一些思路方法等。当一个问题一个同学完不成时,多提几个学生,答案总结起来往往比老师想象得还要好;如果学生的回答与老师预设的答案不符或相差甚远时,应鼓励学生说出理由,不要让他们难堪。提问结束时要做出适当总结,对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哪怕是回答错误的同学也要表扬鼓励,同学们应该感谢这些错误,它使我们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少走了弯路。回答不全面的要及时补充,不得法的要进行学法指导。总之,老师提问要态度和蔼、耐心包容、鼓励赏识,灵活镇静地处理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合理使用提问方式和提问后评价。和学生一起反思,真正融入到学习当中,和学生一起感受、见证知识的生成,技能的提高。多用“咱们”“我们”等字眼,“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地理学习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

阅读全文

与地理课程的设计依据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9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6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66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6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1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0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0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9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2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47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