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素质教育下,地理教师应当发挥什么作用
素质教育是将知识的传播、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三者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它能使学生在思想、文化、身体、心理等方面等到全面发展,更好地完善人格、开发潜能、发挥特长,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融合,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这是我国实现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体系庞大,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它的教育功能决定了它在提高国民素质中的重要地位。
中学地理课是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拓展认知,丰富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开发智力、综合提高各方面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担负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国力教育、以及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教育的任务;特别是当今时代,地理学科教育对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地关系,形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教育课程,具有独特的素质教育价值,这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
我们可从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和审美情趣教育四方面发挥中学地理课程的学科特点,认真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B. 论学校地理教育的功能
地理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随着地理科学的形成而诞生、发展,到了现代,已逐步形成为一个开放的、结构复杂的系统。为了培养千百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学校地理教育担负着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有的功能。
一、学校地理教育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成长
学校的地理教育寓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1.能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①通过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学校地理教育具有进行国情教育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有着十分丰富的国情教育内涵。加强国情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祖国。使学生既认识我国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势和建国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又要认识我国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利之处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使学生既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又产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②通过乡土教育强化爱国主义思想。
乡土地理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慎磨基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乡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对家乡建设成就的切实感受和存在的不足可激发其改变家乡面貌的决心。这样,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使学生从切实感受体会中逐渐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
③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了解,坚定学生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学校地理教育能充分利用所学内容弘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学生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并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能加强国际意识,深化全球观念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在地理教育中都注意把本国和世界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本国发展与国际社会的关系。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初步树立全球意识。
通过对世界各国自然环境和经济概况的了解,使学生初步树立参加世界经济交流和竞争的国际意识。
通过对我国和世界各国的比较,使学生认识我国虽是世界大国,但目前仍然是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初步树立献身祖国为四化建设做贡献的观念。
3.能通过科学的世界观、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教育,使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具体化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辩证关系。特别是人地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以及资源、人口、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在当代学校地理教育中尤为重要。
80年代以来,我们在地理教学中用“人地关系协调论”的辩证观点教育学生,使我们正确认识自然规律,懂得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与环境相协调,不能用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手段,去获取短期经济效益而贻害子孙后代。
通过学校地理教育,树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环境观、资源观和人口观,使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具体化,对于提高学生认识自然、认识世界和改造自然、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其作用无疑是深远的。
二、学校地理教育能提供丰富的地理知识并发展学生智能
地理教育的基本内容十分广泛,我国历史上向来把“知天文、晓地理”作为博学多才的象征,直到今天,地理教育的内容仍然包括天文学和整个地球科学体系。学生通过地理教学,可以获得他们在未来的学游梁习、工作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多方面的知识。
1.人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中,日常生活需要很多地理知识
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是从地理环境中获得的,只有认识、了解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从中取得更丰富的物质财富。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在加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学生宽谨在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之前,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2.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其各项生产活动虽然各有特点,但处处都可以看到自然条件对这些生产活动的影响。地理教学涉及我国的土地类型、水热条件,森林草场、天然牧场等各种自然资源条件,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特别是通过乡土地理了解自己的家乡状况,对将来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生产都是十分有利的。
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地理教学要讲授各种工业的地理分布、原料来源、燃料和动力的供给、交通运输条件、产品的供销,以及各种工业与自然条件的联系等。学生通过地理教学掌握这些知识后,对将来参加有关工业的生产活动都是十分有益的。
地理教学还涉及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管道运输和各种交通路线的地理分布和交通枢纽等内容,对学生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知识。
不断扩大了的改革开放新格局,促使了通讯、邮电、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些工作虽然性质不同,但它们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特别是地图、地名知识和各种交通路线的地理分布知识等,这正是地理教学特有的基本功能之一。这些知识,无论对学生今后择业,还是尽快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都是不可缺少的。
3.地理教育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地理教育是现代人的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教育途径之一。从现实生活来看,任何一个现代职业几乎都需要程度不等的地理知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论是管理者、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他们都应具备程度不等的地理观念、地理思维和地理知识。
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理教育在培养人们经济意识和经济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②在商品市场的竞争中,人们要通晓商业行情、需求、文化信息、区域的交往与联系,以及对市场的预测,这一切都与地理信息相关。
③资源的开发利用、运输、购销、国内外市场的分析以及旅游观光等,地理知识也都显示着其强大的生命力。
4.地理教育还为升入上级学校的学生,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学生在中小学应学好包括地理在内的各种基础课程。中学地理教学,一方面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对学生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提供必要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也对学生学习与地理有关的专业,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在科学文化发达的现代社会里,要想真正精通一门专业,并作出较大贡献,就必须在中学阶段打好坚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院校的培养质量,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担负起“四化”大业的重任。
5.地理教育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智能。在开发学生智能中,地理教育的功能主要有:
①每一个地理综合体的形式,都是由各种地理事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结果。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各种地理事象的层层剖析,使学生认识它的组成,然后再加以综合,归纳,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进行综合的能力。
②地理教学重视对区域整体的分析研究,重视对各地区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差异性的比较、分析,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记忆、对
比分析等能力的培养。
③地理教学重视野外观察、考查、气象观测、参观工业生产流程等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及地理测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地理技能的重要途径。
④地理教学重视地图的运用。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填绘各种地图,对发展学生的多种认识能力,读图、绘图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三、地理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地理教育在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方面亦有其独特的作用。
地理教育能使学生通过对丰富多彩的地理事象的认识、了解,发掘地理景观的美,从而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引起美感,进而构建美的心灵,达到美育的功能。
1.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感特征
学校地理教材中千姿百态的地理景观,能使学生形成不同形态的美感。就自然景观来说,如山体的雄伟美、峡谷的幽深美、山川的秀丽美、山石的奇特美等。
五彩缤纷的地理景观,会使学生感受到极为丰富的色彩美。如姹紫嫣红的花草树木,光彩夺目的朝晖夕阳,晶莹光洁的冰雪雾淞,绚丽斑驳的鸟兽鱼虫,光泽艳丽的矿物结晶,红黑褐黄的土壤岩石,七彩纯正的霓虹佛光,幻化迷离的海市蜃楼,以及色彩缤纷的宫殿、服饰等,都以其特有的色彩给人以美感。
地理景观里一些相对运动中的景象,呈现出动态美的特征。例如,奔腾的江河,潮汐的涨落,跌落的瀑布,飞溅的浪花,火山的喷发,云雾的变化等,运动着的地理事物,无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2.地理教学语言富含形象生动的语言美
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象、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为学生直接感知,更多的还要靠教师倾注感情的语言。一个善于讲课的地理教师,能用清晰、明快、生动、通俗易懂的地理语言,绘声绘色地讲授,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不仅能紧紧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灵,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学到丰富的地理知识,而且也是很好的艺术美的享受。
3.丰富多样的地理教学手段,会给学生以艺术美的教育
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地理教师不仅能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打动学生的感情,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会用不同程度的教态美、语言美、板书美、板图板画美、教具美等来表达地理学科特有的自然美及和谐统一的韵律美。
地理教师工整、流利的教学板书,会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地理教学板图、板画,会使学生领略美的风味;丰富多彩的地球仪、教学挂图、地理画片、地理模型、地理标本等,可使学生体验美的情趣;教学影视中呈现的一幅幅绚丽多姿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画面,也同样具有美的魅力,会深深地留在学生们记忆的年轮中。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提供大量异国他乡的、学生无法直接感知的地理事象;可将缓慢发生的地理过程在短时间内呈现;可将宏大无比的山川林野,缩小到几十平方厘米的荧屏中;还可将世界各国的旖旎风光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更增加了真实、新颖、趣味特色,使教学环境和气氛更加生动优美。都会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愉悦条件下获得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
4.通过地理课外活动进行审美教育
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在活动中,除了扩大和加深地理学习的内容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训练,同时,又可以在活动中进行形象生动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坚定信心,切实加强学校地理教育
学校地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千百万“四有”人才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优良思想品质的培养,对于学生地理知能体系的建立,对于学生美育观念的形成,审美能力的提高,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学校地理教育应该不断加强。
最近,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学校地理教育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造成了地理教育界部分同志思想的混乱、严重地影响着地理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这个困难时刻,我们也要进行反思。面对新技术革命和市场经济的挑战,面对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地理教育要进一步转变思想,克服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倾向。高等院校地理系应拓宽专业设置,加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强调竞争,教学方式方法要多样化,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为国家输送高质量的合格人才。中学地理教育要转变观念,变升学目标教育为素质教育,变封闭型教育为开放教育,变单纯传授知识为传授地理知识与能力的双向教育,变重教为教与学并重,变单一目标为多层次目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优秀的接班人而努力。
C. 地理的科学价值是什么
地理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一般来讲,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人类生活的各种环境,也就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层,由此就产生了地理的各个分支。
例如气候现象、水文现象以及水环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态现象,土壤的分布以及类型等等很多现象,自然地理现象还关注于由于样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统现象以及由于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环境现象、气候现象。
(3)地理对小学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扩展阅读
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要求:
1、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和环境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2、掌握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3、了解地理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近专业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并获得广泛的人文科学的修养;
4、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D. 谁能帮我阐述一下《中国国家地理》对地理教育的意义
中国国家地理主要可以让您了解各种地理名胜,以及各种地貌特征,当然还有人文方面的:诸如对一个国家人文气息的拓展。中地是一本与当下的自然状况有着密切联系的书籍,但对于教科书本上的东西并没有很强的拓展性,但作为了解地理术语以及体会人文并感受一种磅礴的自然力还是很有帮助的。
(PS:个人感受,不足为谈,只是中地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它提升的更多的是一个人的素养,而并非所谓的地理知识)
E. 通过学习新课标与教学指导,你认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有哪些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有哪些
地理学习的意义对于在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中国,可能也就是为了更顺利的踏入大学校门的一块垫脚石,又或者是在如此教育体制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策。不过我想告诉大家的一点是我认为在所有学科里面地理是在我们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实用性最大的学科,没有之一。
你有没有观察过水槽里漏下的水为什么会行程螺旋,你有没有察觉有月亮的夜晚特别冷,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在青藏高原上面即使你被太阳晒着也会特别冷而在沿海城市这刚好相反,为什么。。。。。。其实还有很多很多都和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读书的时候理科老师(现在好想在慢慢地弱化文理科了吧)总爱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其实我想说学好地理一科就可以啦!
我读书的时候是一名文科生,成绩在班里也就中等偏上,但是我的地理基本是全校第一,班主任也对我无可奈何,因为要是我不偏科那就是另一片天地了,这就是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吧,全能学霸永远比单项冠军更能让人印象深刻。
任何学科被我们学习都有着它现实的意义,有些学科有非常直接的展示,比如数学几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用,而有的学科可能只是一只无形的手,只在你短暂需要她的时候才会出现,但却能给你不可或缺的感觉。后面我会开始按照自己的逻辑开始分期讲解地理的相关知识,用另类的方式让大家相对简单的认识地理。
F. 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一、“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地理基本知识与形成基本地理技能是培养智能、发展个性的基础,学生要想高效地参与地理教学过程、熟练地掌握地理学习方法、顺利地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离不开地理基本知识与基本地理技能。因而,掌握地理基本知识与形成基本地理技能是地理课程的基础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一条是“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条目标涉及的知识内容,侧重自然地理。“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属于地球概论和天文学知识,“谈天说地”是必要的,但是“谈天”不是目的,“谈天”是为了“说地”,所以这部分知识是学习地理环境内容的前提。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知识应该说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经典内容,并且它是学习人文地理、人地关系有关知识的基础。这一条目标的完成重点通过必修模块“地理 1”来实现。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二条是“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这一条目标涉及的知识内容,侧重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系统地理的重要分支之一,与自然地理学并列为系统地理的两大支柱。有关“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等知识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经典内容,这对于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等等都是极为重要的。并且,人地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是高中地理课程,而且是整个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所以,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不仅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提出,而且还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体现。“知识与技能”第二条目标的完成重点通过必修模块“地理2” 来实现。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三条是“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这一条目标和初中地理的区域地理教学目标有很大的不同。初中阶段的目标是“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主要任务是了解地理概况,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而高中地理则要求从成因上认识区域差异,通过至少选择 3 个中国案例、 1 个外国案例来认识区域同人类的关系、区域的开发整治、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等。实际上教学目标的归宿是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基本原理,区域是作为教学的载体。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四条“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是一系列地理技能。这些技能是在初中阶段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巩固、拓展和提高。例如:初中是“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 ……” ,而高中则是“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 ……” ;初中是“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 ……” ,而高中则是“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 ……” ;等等。这些技能的掌握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对于学生的生活以及终身发展都极有裨益。
二、“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是基础,但不是惟一的、终极的课程目标,有了知识与技能但不去运用、不会应用,是毫无意义的。 以往的教学大纲中也提出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方法等要求,如运用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并作出判断;根据地理基本概念,理解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等,但由于把能力要求和知识要求孤立起来和割裂开来,使得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因缺乏载体而与过程脱节,导致目标难以实现;以往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首次将“过程与方法”单独列为课程目标阐述的一个领域,并且内容范围也有所扩大,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正确地、熟练地掌握“过程与方法”,不仅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素质,而且它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地理技能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都具有促进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一条是“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侧重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在高中阶段,相对说来这条目标属于初级水平目标,但作为高中学生来说,不会收集地理信息并将其运用于学习过程就谈不上进一步的解决地理问题。所以它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二条是“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侧重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培养。第二条目标属于在第一条目标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并且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条目标。其中,发现地理问题是前提,提出方案、对策是核心。至于途径和方法,则倡导与他人合作,强调开展调查研究。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三条是“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侧重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以往的地理教学大纲,对于这一目标是忽视的。实际上,对于一个问题的正确表达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应属于比较高层次的能力。表达者要让听者听明白,首先必须把问题全部“消化”并能融会贯通,然后还应该做到表达的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最后还应尽力讲究语言的声调节奏。实际上,表达能力是一项综合的能力。此外交流也是一种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理念。
可以说,“过程与方法”这三条目标属于三个不同的层级,级别逐渐提高并且形成体系,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创新精神都是十分关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与情感是互利互惠的关系。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总是影响着学习者的态度,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学习效果的不同反过来又会使学习者产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而影响学习过程。新课程目标较之传统教学大纲一个区别是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传统的地理教育的目标主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方面的培养,很少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即使有也是以思想教育为主,而思想教育目标并不能完全涵盖地理学科的人文价值,也不能完全发挥地理的德育功能。可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的必要目标是其他要求所不能替代的、必不可少的。不仅如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只是课程的一个必要目标,而且它还是课程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确实,当一个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经历的过程、形成的方法,最终都升华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升华为意识、观念、责任、习惯,那末,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将使受益无穷的。
情意领域的目标不仅仅是单纯的爱国主义情感,而是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意领域目标的内涵比以往更充实、更丰富、更全面了。首先,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也是指内心体验、情操陶冶。其次,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也是指科学的态度、求实的态度。第三,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一条是“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动机,以往仅仅被理解为一种手段和策略而已,它不可能成为地理教学活动的目标。而这次地理课程标准将其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认为兴趣和动机本身就应该成为课程与教学的一个目标。这是因为学生假如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那末,地理学习活动就不可能有效运行,即使能短暂地运行但也不可能长时间地维持。这次,《地理课程标准》将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列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一条,可见对情意领域这一方面内涵的重视。此外,科学态度、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二条是“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关注国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地理学科传统、经典的课程目标,地理和历史这两门学科被称为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双翼”。有关情意领域在这一方面内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往已有很多剖析,这里不再赘述,这次《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继续强调这些方面情感的培养。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在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方面,这次特别强调“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三条是“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以往的地理教学大纲在提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往往还强调国际主义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国际社会强调“阶级斗争”、强调“反对共同的阶级敌人”、强调“输出革命”的“国际主义”,在当前的国际大环境下已不合时宜。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国际合作”和“全球意识”教育。作为地理课程,如何在全球的资源、人口、环境、经济、社会与发展方面,进行“国际合作”和“全球意识”教育,则是地理学科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四条是“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持续发展教育在“知识与技能”领域已有目标要求,但是光知道“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还不够,还必须在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上,使学生进一步产生意识、形成观念、增强责任、养成习惯。从而使遵守“环境道德”、“资源道德”、“人口道德”蔚成风气,使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深入人心、产生行动。
G. 学习地理的意义与作用
地理环境的开放是我们对我们社会环境的一种认识,只有开放地理环境我们才能亲身了解我们的地理环境,要是封闭的话,就会影响我们对环境的认识,降低我们的文化知识,开放的影响呢,可以提高我们国家的国民收入和副业的发展,不好的一面的,开放的环境容易被我们所污染,我们吃东西乱丢拉,好多的,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我们对地理环境的开放改变了地理环境本有的原貌,添加了许多人文的东西,破坏了它的原有性,弊利面都有吧!作用就是为了让我们了解我们的环境和怎么保护环境,让我们认识到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还可以提高我国的国民和税收的总值,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带动和提高相关的副产业。
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环境
说到潮汕文化的形成和特点,要与潮汕地区的自然环境联系起来考察。
潮汕地区地处广东省东北部,东北与福建省接壤,东面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西北西南分别与本省的梅州市、汕尾市为邻。谚语称其为“省尾国角”,指其位于国防门户,又是远离省城的东北边陲。关于潮汕地区的战略位置,清代学者顾炎武概括为:“(潮州)府介闽粤之间,为门户之地。负山带海,川原饶沃,亦东南之雄郡也。”
岭南北为五岭阻隔,南被海洋包围,形成了向北封闭而向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在岭南的大区域内,潮汕地区西北方横亘着东北至西南走向的莲花山脉,又切割成粤东这一处西北高东南低的背山面海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莲花山脉不仅阻隔了潮汕与中原地区的直接交往,也构成了潮汕地区与岭南首府广州乃至珠江三角洲的天壤屏障。虽然对内陆腹地比较封闭,潮汕地区却有着长达325.6公里的海岸线,使潮汕地区呈现出面向大海的开放格局。海岸地形复杂多样,有众多的港湾、岛屿以及广阔的海滩。沿岸海域分布有低潮出露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岛屿126座,曲折的海岸线有多处内河出海口和港湾。海运方便,渔业资源丰富,还有可供开发的海滩涂面积20.53万亩。海上贸易对于人多地少、西北有天壤屏障阻隔的潮汕地区的经济发展意义尤为重大。潮汕人的生活、生产、贸易乃至历史上发生在潮汕地区的许多军事活动,都带有强烈的海洋色彩,进而又影响到潮汕人的文化生活、思维方式、民风民俗以及民系发展等,使潮汕文化成为有海洋特色的地域文化。既封闭又开放的特定的地理条件,是造成潮汕民性既保守又富于开拓的矛盾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潮汕地区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与海上的联系及海岸线的利用,却受到极大的掣肘。政治上的原因,是封建统治者出于“靖乱”和御侵的考虑,长期不准粤东商港对外开放,使一些海上商贸活动被迫采取了违禁的民间活动的形式。从自然经济条件上说,潮汕地区的港口条件也有一定的弱点,长期无法改变地方性港口的地位。无论如何,海滨生活环境及以海谋生的生产方式,给潮人的生活习俗和性格特点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比如喜食海鲜,以滩涂垦殖、漂洋过海、海运商贸、武装走私等为营生的重要手段,铸成了潮人性格中的勇于开拓、四海为家、强悍不羁之一面。
在这个区域内,韩江是水上交通主动脉,既是粤东和闽西南的交通纽带,也是潮汕和赣南的文化纽带,对推动潮汕文化的演变作用很大。其源头一为发源于福建省宁化县的汀江,一为发源于本省紫金县白山岽的梅江。整个韩江流域覆盖了闽粤两省的十几个县,在潮汕地区的韩江中下游流域面积为1741平方公里。榕江是该地区第二大河,其干流南河、北河分别发源于陆丰县百花园与丰顺县猴子岽南麓,在该区流域面积约3512平方公里。潮汕地区并非一个一马平川的大平原,而是包括了山地、丘陵、平原、海滩等多样的地貌。潮汕平原其实是若干个小平原的总称,主要包括黄冈河下游平原、韩江三角洲平原、练江下游平原和隆江下游平原,平原面积大约只占潮汕地区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在广东省内,潮汕平原面积仅次于珠江三角洲。然而,与面积为8600平方公里的珠江三角洲平原相比,面积为915平方公里的韩江三角洲平原要小得多。潮汕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从南宋以后剧增,至清代中期,潮州府人口密度在省内仅次于广州府。至当代,人口猛增,1991年,潮汕地区人口平均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009人,为全国人口密度的8倍,广东省人口平均密度的3倍,大大超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澄海县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860人,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县份。潮阳县总人口达到207万人,为全国人口第一县。韩江三角洲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2427人,居全国各大三角洲之冠。面对这一系列的全国之最的人口数字,却无法使土地面积相应增加,无法摆脱人多地少的局面。潮汕地区土地仅占全国的千分之一,却生活着占全国百分之一的人口。1998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揭阳市人均耕地为1.8分,汕头市为1.75分,连安排宅基地都困难。而广东省1997年人均耕地为0.5亩,是潮汕的近3倍。人多地少的严酷现实,迫使潮汕人不得不垦山围海,精耕细作,发展多种经济作物,韩江三角洲成为我国着名的粮食大面积产区,但始终不能解决土地有限与人满为患的矛盾。因此,读书、经商、出洋、务工,自然就成为了潮汕人的求生之路。在勤劳刻苦、精明灵巧之外,潮汕人又有铤而走险,甚而投机取巧之一面。人口稠密到极限,生产与生存空间十分有限的环境,对潮汕的农业、商业、手工业经营方式以及潮人心理,无不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潮汕地区具有有利于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北回归线横过本地区中部,气候温暖湿润,夏热无酷暑冬暖有阵寒,四季常青,草木清华,生物早熟,一般比江淮地区早1--2个节候。但也有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和民生的灾害:春季前期低温阴雨,后期有倒春寒;夏季常受风暴和台风袭击;秋季时有低温霜冻灾害;台风、干旱、水灾、地震、虫害时有发生。这说明潮汕地区并非得天独厚的富饶之境,还有自然条件恶劣之一面。风和日丽,精耕细作,与养成潮人性格中精巧、温和的一面大有关系;在与自然不断搏斗中将蛮瘴之地开辟为鱼米之乡,对潮人养成敢于拼搏的强悍坚韧之民风和白手起家、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同样有很大的关系;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之不测,则影响到潮人滋长了稍安知足,有远忧而不愿作远虑的消极的潜意识,以及凡事博一博运气的宿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