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一本地理必修二固学案多少钱

一本地理必修二固学案多少钱

发布时间:2023-08-27 09:48:05

❶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资料

地理必修二 人口与城市
考点一 人口增长模式
1.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四个阶段 人口增长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 了解原因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①原始低增长 高 高 低 原始型 生产力水平低,经济落后,死亡率高
②加速增长 高 低 高 传统型 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快,医疗进步,死亡率下降;多子多福的观念等;
③增长减缓 下降 低 减慢 过渡型 实行控制人口政策,出生率下降
④低速增长 低 低 低 现代型 经济发达,养老福利和保险制度健全,生育观念变化,出生率低

2.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极不平衡
(1)从大洲看: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是 亚、非、拉 ,最高的是 非洲 ;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的是 欧、北美、大洋洲 ,最低的是 欧洲(德、法等出现负增长);
(2)从国家看:
不同国家 目前人口增长模式 主要人口问题 金字塔图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人口增长较快;青少年儿童比重大; 塔基宽
发达国家 现代型(“低低低”型) 人口增长慢,老龄化严重; 塔基窄
中国 已进入低出生率阶段 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多;老龄化严重; ---------
考点二 人口迁移
1.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案例分析:
类型 时间 迁移方向和特点 迁移原因
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15—19世纪 欧洲迁移到 美洲 ;(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非洲黑人到 美洲 ;
亚洲人大量迁出当劳工; 欧洲殖民扩张;
非洲黑人被贩卖;
二战后 由 发展中国家迁往 发达 国家;短期流动工人多;(目前世界劳工聚集地主要是北美、欧洲、西亚等)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内人口迁移 20世纪70年代以后 由老工业区向新工业区的迁移;
如美国人口由 东北部 向 西部和南部 迁移; 新工业区由于 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 , 环境洁净 等,吸引人口迁入。
我国人口迁移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大量民工流动,从农村到城市,从西部内地到东部沿海;从较贫困地区到较发达地区。 城市经济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好等。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等)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政策、战争等)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考点三 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含义: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 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环境人口容量指一个地区资源环境能承载的 最大 人口数量,即最高人口。(它是一个 警戒值)
具体来说,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 资源 及其他 资源 、 智力 和 技术 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含义:
指 最适宜 人口数,能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
3.比较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相同之处 数值大小不同
①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特点。是一个理想值、虚数、估计值。(不是精确的数值)
②研究意义:有利于制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①一般来说, 人口合理容 量要小于 环境人口容 量。
②全球环境人口容量为110亿左右,人口合理容量为60亿左右;
③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 16 亿左右,我国人口合理容量为8—9亿人。
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资源 、 科技 、 对外开放程度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等。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资源 (主要是土地和水);与环境人口容量成负相关的因素是 消费水平。
5.我国必须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我国人口与可耕地、淡水资源矛盾已十分突出,应坚持实施“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的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考点四 城市化
1.城市化主要表现:
(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重要标志);
2.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 晚
目前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中期加速阶段
目前城市化水平 高(70%以上) 低(平均40%左右)
目前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速度慢
出现逆城市化 城市化速度快
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
原因 城区环境质量下降,郊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和通信现代化等; 城市经济水平高,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不利影响:城市化速度过快会带来许多问题。例如:
①对土地:耕地减少;绿地减少,水泥地面增多等;
②对生物:建筑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对水文:河道淤塞,易形成洪涝灾害;减少降水对地下水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④对气温和降水:出现“热岛”现象;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
⑤对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⑥对交通和居住等: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
考点五 中心地理论中的服务范围:(六边形服务范围规律)
理论中,同级别城市服务范围相互排斥的,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是相互嵌套的。
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是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三倍。
实际生活中,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是相互嵌套的。(距离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等)
考点六 城市空间结构
1.城市主要功能区:
(1)在城市发展初期,城市功能区混杂布置,功能不清。
城市功能区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城市之间分工也越来越明显。
(2)目前各类城市共有的功能区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功能复杂的城市还有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
(3)功能区之间一般无明确的界限;往往以某功能为主,兼有其他功能;
2.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特点: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面积 最小 最大、最基本职能、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
分布
特点 呈点状或块状分布市中心、街道两侧 工业革命以后出现分化
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位置上背向发展 向城市外缘移动
沿交通干线分布
区位
条件 便捷的交通条件
大量的消费人口 ①高级住宅区多在城市外缘;(地势较高、上风地带、靠近文化区、环境优美的地区);
②低级住宅区多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较差); ①降低生产成本;
②保护城市环境;
3.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
因素 作用 举例
历史 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 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附近形成行政区,而不是商业区;
浦东陆家嘴和浦西外滩联结,形成上海中心商务区;
经济 对城市功能区分化影响显着 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
在地租较低的城市外缘形成工业区;

社会 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收入水平差异,导致高级和低级住宅区的出现;
某个种族占优势,就形成聚居区;如北美和欧洲的唐人街、黑人区;
政策因素对城市功能区也有影响。
4.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城市中每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2)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3)地租分布规律: 一般来说,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
距交通干线越近,穿过道路越多,地租越高。
(4)各类功能区付租差异(如图):

图中A范围为商业区,因为商业活动支付地租最高。(市中心有大量消费人群,市场最优)
图中B范围为住宅区,因为住宅区支付地租最高。(既有利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图中C范围为工业区,因为工业支付地租最高。(既可降低成本,又保护环境)
以上只考虑距离市中心远近因素,城市地域结构呈同心圆模式。
5.常见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如图):

模式 形成 理解各功能区位置 共同特征
同心圆模式 自单一核心向外扩展 低级住宅区位于城市内缘;
高级住宅区位于城市外缘; ①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处;
②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扇形模式 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延伸 低级住宅区靠近轻工业区;
高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多核心模式 沿不同核心发展起来 重工业区位于城市外缘;
6.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1)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例:美国纽约等现代化大城市,市中心多摩天大楼;而欧洲城市历史悠久,则多古老建筑。
(2)对城市格局的影响:
例:北京皇宫位于城市中心,重要建筑物沿中轴线排列,体现皇权至上;美国首都华盛顿,象征民主与法制的国会大厦和白宫处于城市中心。
例:杭州山水城市,体现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
地理必修二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考点一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主导因素 案例
自然
因素 气候 我国海南适宜种植橡胶,古巴种甘蔗,东北春小麦等
地形 山地的立体农业,珠三角的基塘生产
土壤 江南丘陵的茶树
水源 我国新疆、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 大城市近郊的乳肉蛋禽生产基地
交通 我国海南的蔬菜调入北方市场,山东寿光蔬菜出口到日本
政策 政府用财政补贴维持农产品价格
技术 培育良种;增施化肥;提高机械化水平等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亚洲水稻种植业
(1)主要分布区: 东亚(如图A)、南亚(如图C)和东南亚(如图B)
(或 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区)
(2)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雨热同期);
地形 平坦 ;
土壤 肥沃 ;
水源 充足 ;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 需求量大;
人口密集,劳动力 丰富;(劳动密集型农业)
历史 悠久,种植经验丰富;
(3)发展特点:
特点(区分优点和缺点) 理解原因
①生产规模 小 , 家庭 经营为主;(小农经营) 人多地少;
②单产 高 ,但商品率 低 ; 精耕细作,单产高;人多,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 低 ; 劳动力丰富,多为手工劳动;
④水利工程量 大 。 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
3.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商品谷物农业
(1)主要分布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为家庭经营的农场);
中国的 东北 、 西北 地区(为国营的农场)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主要分布在 中部大平原 。)
(2)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气候 温和,降水丰富;
地形 平坦开阔;
土壤 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地广人稀;
机械化水平 高;
交通 便利 ;
市场 广阔 ;(当地市场不广阔)
科技 水平高;
(3)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 机械化水平高。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特色:专业化和区域化
4.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强度,会使土地持续利用,会增加农产,提高收入等。
(2)不利影响:在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或乱挖发菜等)会引起 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 ;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采取漫灌的不合理灌溉方式,会导致 土壤次生盐碱化 ;
在湿润的山区,破坏森林会造成 水土流失 ;
大量施用化肥,会使 土壤板结变硬 ;广泛使用杀虫剂,会导致 土壤污染 。
考点二 工业区位与工业地域
1.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
典型案例 主导因素 布局地区 理解原因
甘蔗或甜菜制糖厂;
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加工;
原料 指向型 接近 原料产地 原料笨重,运费成本高;
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易腐烂变质;
有色金属冶炼(炼铜、炼铝);
动力 指向型 接近 能源丰富地区 消耗能源较多;
(运输能源成本高)
印刷厂;石油加工(石化厂);
啤酒厂;家具厂;食品厂;
市场 指向型 接近 消费市场 产品运费成本高;
产品不便于运输;
普通服装、制伞制鞋;
电子装配厂;玩具制造厂;
劳动力 指向型 接近 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需大量廉价劳动力;(劳动力成本所占比例大)
集成电路、精密仪表、飞机;
电子工业;高级时装厂;
技术 指向型 接近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对技术要求高;
2.主要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1)传统工业区:
典型工业区 形成条件 发展特点
德国鲁尔区 煤炭资源丰富;(靠近法国铁矿);水陆交通便利;
市场广阔;水源充足;…… 以钢铁、煤炭等传统工业为主;
生产规模大,大型企业为主;
工业分布较集中;
美国东北部 煤铁资源丰富,五大湖水运便利,市场广阔;……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优越的海洋运输条件,便于进口原料和燃料;
(不利条件:原料和燃料缺乏)
(2)高新技术工业区: 美国硅谷是高新技术工业的先驱和典范,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
典型工业区 形成条件 发展特点
美国硅谷 ①科技水平高(科研院校多);(最主要因素)
②高速交通便利;③市场稳定(军事订货);
④创新的管理环境和文化;
⑤环境洁净;⑥气候宜人;(自然因素) ①从业人员知识水平高;
②增长速度快;
③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比例高;
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⑤生产规模较小 ,中小企业为主;
德国南部
日本硅岛
印度班加罗尔
北京中关村等 ①科技水平高;(最主要因素)
②高速交通便利;
③环境洁净等;
3.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工业发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不利影响:工业社会,资源能源矛盾突出,酸雨等环境污染严重;
例1:传统工业区衰落时的突出问题(联系必修3)
①环境问题:资源 短缺 ;环境污染 严重 ;
②经济问题: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经济增长缓慢 ;
③社会问题:失业率 上升 ,人口大量外迁 等;
例2:高新技术工业与环境污染(以硅谷为例)
① 固体废弃物 污染:废旧电子产品、航空航天产品废弃物;
② 放射性 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核放射污染等;
③ 噪声 污染:航空航天噪声危害等。
4.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1)工业联系举例:
主要有三种形式 案例分析
① 生产 联系(投入产出联系): 如布、钢铁的加工过程、生产流水线等;
② 空间 联系: 如标准化厂房内的服装厂、包带厂等,可共用基础设施或劳动力;
如我国许多经济技术开发区;
③信息联系: 如工业区内加强信息交流和协作,跨国公司可通过网络等交流信息;
(2)工业集聚的好处(意义):
①充分利用 基础设施 ;②加强 交流和协作 ;③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取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的形成类型:
① 自发形成 的工业地域,是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如 钢铁城、石化工业区等 ;
② 规划形成 的工业地域,是有空间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业联系;如 经济开发区 ;
(4)工业城市形成:
①工业联系复杂,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易形成工业城市;如 钢铁城、汽车城、石油城 等;
②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很难形成工业城市,如很少有糖果城、糕点城等。
考点三 地域联系
1.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主要方式 举例
① 交通运输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有: 铁路 、 公路 、 水运 、 航空 和 管道
② 通信 邮政 通信:主要业务有寄信、包裹、汇款、报刊发行等
电子 通信:主要业务有电话、传真、移动通信、数据传输等
③ 商业贸易 是指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销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
2.结合案例,说明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1)交通的重要性:
以青藏铁路为例 交通意义 ①合理布局全国铁路网;
经济意义 ②加强西藏与全国联系,有利于物资输入和输出;
③带动旅游业发展,促进西藏经济发展。
社会意义 ④加快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
⑤巩固国防、保卫祖国西南边疆;⑥增加就业机会等。
以京沪高速铁路为例 交通意义 ①缓解南北交通运输压力;完善更为合理的全国铁路网。
经济意义 ②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③促进商品流通;加强区际联系和交流;
④带动沿线地区旅游业发展;⑤带动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发展;
社会意义 ⑥增加就业机会等。
(2)电子通信的重要性:
例:随着地域联系的发展(尤其互联网),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信息交流更快捷,改变人们交往形式,增强国际联系,促进全球化进程等。

3.交通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聚落空间形态:多沿 交通干线 (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
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聚落形态呈带状、星状等分布。
例:株洲是个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
(2)聚落形态的变化:
4.交通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
例: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较少,商品流通不便,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 小于 平原。
(2)影响商业网点的位置:交通便利地区有利于商品流通,易形成商业网点。
例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形成商业中心,都具有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
城市内的商业网点(零售式)多布局在交通便利、消费人群多的 市中心 ;(市场最优为原则)
大型商业网点(批发式),多建立在 环城路 或市区边缘的 高速公路 沿线。(交通最优为原则)
地理2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人地关系思想 主要观点 举例
采猎文明时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 ①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社会发展;②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
局限性: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听天由命
……
农业工业时代 人类中心论 ①人类盲目追求征服自然;②忽略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后果:人地关系对立。 人定胜天
……
20世纪60年代以来 人地伙伴论 ①人类能改造自然;自然环境对人类具有反作用力;
②人类与环境应建立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 天人合一
……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按表现形式: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生态破坏: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
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生物种类减少等;
3.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人为原因:(具体环境问题的原因,要具体分析:如全球变暖、水土流失等)
①巨大人口压力;
②资源不合理利用;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再生速度;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传统发展模式是以损害环境为代价,“先污染后治理”不可取;
4.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联系必修3,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有效对策)
5.可持续发展之路:
定义: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基本内涵:
(1) 生态 持续发展是基础,强调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2) 经济 持续发展是条件,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节能减废,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3) 社会 持续发展是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6.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均资源不足、资源利用率较低(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挑战
7.判断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行为:
(1)个人行为例举:
少用空调 随手关灯 做“公交族” 买环保电池 控制教室噪声污染 一水多用
珍惜纸张 自备餐盒 无污染旅游 损赠多余物品 少用贺年卡 用无铅汽油
回收废电池 拒食野生动物 做环保志愿者……
(2)生产行为例举:生态农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

❷ 地理必修二

一、人口与城市
1、人口增长模式
(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人口增长的阶段对比
阶段 原始低增长阶(A) 加速增长阶段(B) 增长减缓阶段(C) 低速增长阶段(D)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模式 “过渡”模式 “低低低”模式


点 出生率 高 较高 开始下降,较低 进一步下降,低
死亡率 高 迅速下降,较低 继续下降,低 低
自然增长率 低,波动大 提高,高 逐渐降低 低
人口增长 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 急剧增长 开始减缓 零增长或负增长
社会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 工业化初期 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展中国家目前 欧洲发达国家现在
典型地区 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土着居民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德国、英国、法国等国
2、人口迁移
⑴结合实例,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入或迁出,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类早期的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原因
原始社会 追逐生活资料
农业社会 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

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迁移
迁移原因 流向
①地理大发现结束了“旧大陆”和“新大陆”长期隔绝的局面
②新航线的开辟,便捷了新旧大陆之间的联系
③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①欧洲人(西、葡、英、法、荷等国)移往美洲、大洋洲
②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到美洲

二战后的人口迁移
迁移原因 具体表现

政治原因 ①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分国界,人口相互迁移
②印巴分治,形成亚洲最大的一次国际人口迁移
③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殖民者被遣返回国
经济原因 欧洲、北美洲成为人口主要迁入地
新兴城市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美国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新兴工业城市转移
举例:“我国80年代中后期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

20世纪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了一种特殊大人口流动——“民工流”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⑴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也就是能够承受的人口数量的极限,是一个警戒值。
人口合理容量:指地球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是一个理想值。
比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研究估算出,中国的环境承载力是16亿人,而人口合理容量是8-9亿人。
4、城市空间结构
⑴结合实例,了解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功能区: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可达性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
城市三大功能区的比较
城市功能区 分布特点
商业区 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工业区 城市外围,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住宅区 分布面积最广,高级与低级住宅区有背向发展的趋势

⑵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① 历史原因: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例如北京市中心城区成为行政区。另一方面,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② 经济原因:一方面城市各地的地租不同(主要受地理位置和交通通达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商业、工业和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也不同(商业用地大于住宅用地大于工业用地)。

图2-3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
读上图(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示意图)
字母 距离 地租 功能区 对应地租线 成因
A 近 最高 商业区 陡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商业影响大,地租变化大
B 中等 中等 住宅区 较平缓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住宅影响较小,地租变化较小
C 远 较低 工业区 最平缓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工业影响最小
③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在历史、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上,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如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未来“田园城市”等模式。
5、城市服务功能
⑴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
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经济增长中心。城市活动一部分为城市本身服务,另一部分主要是为城市以外的地区服务,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⑵理解城市规模与其服务功能的关系,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功能越强,服务范围越大;城市规模越小,等级越低,功能越弱,服务范围越小。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一级中心:上海,全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服务范围不久覆盖整个区域,其影响还辐射到全国甚至国外。
二级中心:南京和杭州,服务范围主要是江苏省及周围省区的部分地区。
三级中心:苏州、无锡、常州、宁波。
四级中心:扬州、镇江等城市,服务范围主要局限于是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

6、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⑴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化不久包括物质形态上的变化,还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为例:一般经历了三个阶段
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区域经济中第一产业占比重较大。
加速发展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城市数量增加,用地规模拓展。在这个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70%,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⑵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变化最大的地区。由于部分地区城市发展不合理,出现了①土地被占,耕地减少②地面下沉,水质恶化③环境污染④就业困难,秩序混乱⑤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要积极引导和推动合理有序的城市化。
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⑴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美国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
发展历史不同导致城市景观差异 欧洲城市中心多广场和教堂
地域文化 北京市中心为皇宫建筑群
与城市 统治权力不同导致城市格局不同 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
南北向两轴线及其交会处为城市中心
地域文化与人口:在不同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例如,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这是受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里的年青人有不少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
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农业区位因素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土地价格、资金、管理
技术条件:冷藏、保鲜技术、良种、化肥、机械
举例: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类型 案例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作物 主要特点 区位条件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亚洲季风区(图2-2)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水稻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中部平原(图2-3)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 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我国东北和新疆的国营农场。
小麦玉米等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深厚、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适宜进行大规模生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大牧场放牧业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图2-4)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牛、羊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距海港近,促进了商品经营。
乳畜业 西欧 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牛奶及其制品等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地形平坦,气候温凉、潮湿,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混合农业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图2-5) 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主要是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小麦羊 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以保持土地的肥力;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做到忙、闲错开,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可以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情况,农户及时调整种植与放牧的规模,保证稳定的收入。 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机械化水平高;交通发达;政府扶持。
热带迁移
农业 亚马孙河流域 亚马孙河流域和非洲刚果盆地等地广人稀的热带森林及其边缘地区 ∕ 生产原始粗放不固定;烧荒、掘穴播种;不翻耕也不施肥就等收获 气候极湿热;
生产力水平极低下

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图2-11中的空白框内,使系统成立(每字母限填一次)
A.秸杆 B.牧草 C.羊粪 D.羊毛、羊肉
E.增加土壤肥力 F.调节小麦、绵羊的生产规模
2、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
增强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的素质、技术因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增强竞
争力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强有力措施)、环境
减弱因素:原料(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关)、劳动力的数量(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有关)
主导因素的变化:(钢铁工业为例)原料—交通—市场
举例:工业区位选择
①经济效益: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②社会效益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1世纪初我
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
国防的需要: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
业和军事工业。
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
工业惯性的影响:可能由于工厂搬迁的费用太高,政府的影响,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
等,常常可以看到,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这称为工业惯性。
③环境效益: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2-6)
工业部门 污染类型 区位选择
水泥厂,酿造厂 污染空气 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区的垂直郊外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 污染水源 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化工厂,炼油厂 污染大气,污染水源 综合以上两条
发电厂,钢铁厂 污染空气,固体废弃物污染 污染空气综合以上的,固体废弃物污染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图2-6 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
从工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角度考虑,请将下列工厂的代号填在图2-12中相应的空格中:
①皮革厂 ②火力发电厂 ③化工厂 ④印染厂 ⑤造纸厂 ⑥炼油厂 ⑦钢铁厂 ⑧电镀厂 ⑨酿造厂 ⑩水泥厂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
着名工业区 形成条件 发展特点
传统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丰富的煤炭;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图2-8) 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综合整治:①调整工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减少煤炭、钢铁企业数量,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技术水平高的电子、石化、汽车等部门的中小企业);②调整工业布局(工业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③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开展工业旅游,发展金融服务业);④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⑤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植树造林,营造绿色空间,优化美化环境
新兴工业区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图2-7) 大批廉价劳力;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大批廉价劳动力;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
美国“硅谷”(高技术工业)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有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军事订货:特殊的条件!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发展特点:
工业区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
生产规模 以中小企业为主 以大型企业为主
主要工业部门 轻工业 重工业
生产过程 分散 集中生产
资本集中程度 低 高
工业分布 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集中布局

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矿产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煤、铁和石油资源,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燃料;
本区地处平原,地势开阔,水资源丰富;
社会经济条件:区内有发达的水陆运输条件,陆上公路、铁路网密集,临海地区有众多港口,有利于原料燃料和产品的运输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农业基础好;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

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等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并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滥砍乱伐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地盐碱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产品和土壤污染)
②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不利影响: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4、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1)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促进生产规模,原材料供应范围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加速区域开发,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加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联系;加强科技和文化交流,保证国家统一和安全。
(2)了解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商业贸易
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方式 优点 缺点 备注
铁路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 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公路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
水路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水文和气象条件影响大 历史最悠久
航空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管道 连续性强、损耗小、安全方便、运量很大 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
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①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水运为主的时代,城市多沿河、沿海分布(例如重庆、宜昌、武汉和南京);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的时代,城市多沿交通干线(铁路或公路)两侧不断地延伸和扩展(如株洲、石家庄、郑州);现代快捷交通(高速公路)运输时代和高速铁路运输时代,城市分布灵活多变。②交通线的发展变化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如浙江嘉兴市聚落形态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由团块状沿交通线而扩展成星状;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等城市发展缓慢,城市沿河伸展的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
(2)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①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比较
山区因为地势起伏,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交通运输线路稀少,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所以居民点、商店沿地势低平的公路分布,商业网点密度小,规模小,形式大多是小商店或流动摊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人口密度较大,运输的线路较多,运输方式复杂,所以居民点、商店沿交通便捷的公路分布,商业网点密度大,形式大多是商业街、商业小区等固定形式。
②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③对商业中心形成的影响: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对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如上海、北京等。
④对集镇发展的影响:交通线路的改变常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陕西省勉县的长林镇,过去地处汉中经褒河去甘肃、四川的必经之路,来往客商众多,商业十分繁荣。后来由于改线,集镇逐渐衰落,至今连定期的集市贸易都没有了,完全退化为单纯的居民点。

❸ 高二年级必修一地理教案

1.高二年级必修一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卜祥颂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宴斗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型郑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一、山地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究】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课件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展示:

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四)断层构造地貌

(1)汾河谷地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在地质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

(2)渭河平原

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1.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

2.高二年级必修一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教学内容称述性知识“亚细亚”和“欧罗巴”亚欧大陆亚洲的地理位置时区与区时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掌握亚洲和欧洲地理位置及特征。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评价方法作业评价、小测试评价教学资源印刷资料小测试题多媒体资源flash动画模型实物:地球仪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教学关键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学会分析某个未知区域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

联系及该区域的地理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二)新授

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的大陆。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3.高二年级必修一地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人口增长的时空分布,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状况。

(2)理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理解人口是怎样对环境产生压力的。

(3)理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的表现和如何运用其趋利避害。

(4)比较两种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

(5)理解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并能应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利用图像、图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2)使学生认识到资源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进而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活动有关,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公德意识。

4、美育目标

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仅体现在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对环境的压力,同时也体现在人口增长速度的时间和空间差别对环境的影响。

2、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环境问题。

3、通过对经济增长与生活质量关系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难点

对环境问题本质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

1、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

2、探究式学习法。

3、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法。

4、图像、图表、数据定量定性分析法。

5、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媒体选择与组合设计思想

1、视频展示环境问题的现象,发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2、多媒体展示社会调查的过程,辅之以学生表演,促进学生学习探究思维规律的形成。

3、通过多媒体展示调查结果,并结合教材学习本课知识,进而推导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4、播放视频影片,通过美丽的人居环境与前面的对比,从而呼应主题,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索。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环境问题的相关影片和漫画欣赏,引出环境问题,通过多媒体和漫画使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同学们从上面的影片和漫画中看到了什么现象?漫画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求知欲。

播放调查研究的流程图,学生上台演示调研的全过程,教会学生自己探究问题。

整理材料,展示调查的结果,分类汇总,得出初步结论。

【讲授新课】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指导,结合材料学习本课内容,使其理论化、系统化。

一、人口压力

1、人口增长

(1)时间分布

A、产业革命前

B、二战前

C、20世纪70年代

(2)空间分布

A、发达国家慢

B、发展中国家快

多媒体展示玛雅文化的遗址图片,用玛雅文化的衰落引出人口压力。

2、人口压力

人口过多且持续增长,对物质的需求和消耗增多,超过环境供给资源和分解废物的能力,进而产生资源和环境问题。

引用泰晤士河上的悲剧突出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缺点。

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1、资源的过度利用——资源耗竭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的破坏

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什么是传统的发展模式

2、学生讨论:“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的关系。

3、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4.高二年级必修一地理教案


一、学情分析:

在高二地理文理教学中,这学期我担任高二五个理科和一文科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其中1、2班基础较好,8、9、10、11班的基础较差。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初中和基础比较薄弱,另外一个是他们的地理学习习惯不好,不爱学习。如何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这是本学年的教学重点。这一切都要求老师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好教研组、集备组整体优势。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教学班6个,5个班学生基础都较差,在高二年级也非常特殊,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1、2班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好点。总的来说,学生的情况不够理想,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六、教学措施:

中学地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起直观性和辨证思维能力的广泛运用上,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充分培养地图的观点,包括看图能力、记图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的培养。牢固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思想。第二,根据教材特点选用一些带有乡土性质的案例,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尽可能在课堂上实现。另外,做好后进生的会考辅导工作。

七、具体措施:

1、加强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

《课程标准》是教学、命题的标准和依据,教学过程中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落实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要求,为会考和高考打下牢固的基础。

2、认真钻研教材

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材中学科知识点的落实,也要重视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教材的整合,树立“用教材教”的新的教材使用价值观,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来源,根据《课标》要求选取恰当的案例,弥补教材的不足。改变传统地理教材观,由单一教材向多元素材转化,由依赖教材向主动构建教材转化。

3、重视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课标》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关键性目标。要在教学中倡导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重视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是建立在稳固的学科基础知识之上的。

4、重视备课环节

备课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学情和教材,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解读《课程标准》,依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处理好“量”与“时间”的关系,合理取舍和整合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强校内备课组的活动,开展校际交流,寻求共同发展。

5.高二年级必修一地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板书设计

火山的形成: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6.高二年级必修一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熟练绘制《中国地形图》的基础上,学会经纬网定位中国地形单元的方法;

2.学会提取试题中给出的地理信息进行正确的空间定位,再以此为基础,分析、推理其他特征;

3.使学生掌握联系知识,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入手分析我国区域地理要素分布情况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准确定位地形单元的范围和位置。

2.根据地形单元的区域特征,结合具体区域分析相应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近几年来,浙江省文综高考的第37题属于中国地理,面对26分,区域定位是攻克这个堡垒的先锋队,定位准确了,特征清晰了,就可以稳操胜券。这是高考考查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也是今后更加注重考查的方向。那么如何做到中国地理空间的准确定位呢?

二、方法:

1、是什么:先要确定对象,是自然还是人文,其中自然地理要素分布应从我国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方面入手,人文地理要素分布应从我国工业、农业、城市、商业、交通等方面入手。

2、在哪儿:即定位,通过经纬网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围,事先要求学生熟练绘制《中国地形图》;

3、有什么:即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分析;

4、为什么:即成因分析和联系比较。

5、怎么办:即措施和发展方向。

三、例题分析:

深秋季节,一旅游者从图中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火车经过的区域是()

A、从①到②

B、从②到④

C、从③到⑤

D、从⑤到⑥

问:1、划出关键词

2、答案是什么?为什么?

3、请在自绘的《中国地形图上》画出相应的地形单元,并说明理由。

总结:以上可以通过准确定位来确定是秦岭还是淮河,特别是它们的位置和范围。本题是通过准确定位即可得出结论。

例2、(26分)图12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你认为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12分)

问:1、图12在哪儿

2、在自绘的《中国地形图上》画出相应的地形单元,并说明理由。

3、该地形单元的区域特征是什么?

总结:该区域实际上是由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组成,如果没有找到区分两者的界线,就会将内蒙古高原或黄土高原的特征混答,干扰答案,影响得分。以上主要是准确定位后,划清相邻两个单元的界线,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不少同学因为没有区分这两个地形单元,导致巨大的偏差。

例3、下图中甲省为我国重要中药材基地之一。根据下面图、表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并指出在此气候条件下中药材资源的突出特征。

(2)简述A地发展中药材加工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问:1、该图在哪儿

2、在自绘的《中国地形图上》画出相应的地形单元,并说明理由。

3、地理位置包含哪些?

4、该省的东部是什么地形,西部是什么地形单元;

5、指出相应的气候特征。

6、请说出第二问的解题思路。

四、总结答题思路:略

五、归纳区域定位的方法:略

六、板书设计:略

七、作业布置:

再次熟练绘制《中国地形图》

阅读全文

与一本地理必修二固学案多少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