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科技创新有哪些

地理科技创新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3-15 19:32:01

‘壹’ 有哪些新颖的科技创新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初一六班的zy。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科技动我心》人类得益于科技,科技得益于创新。上一周,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科技节。从周一的科技竞赛到周四的参观之行,我们深刻的体会到“科技发明”一词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而是的的确确在我们身边:也许一个小小的水龙头就是我们的灵感,也许改造的一个箱子就是我们今后申请专利的发明,也许一面镜子,一个衣架……谁知道,人生无常,也许在我们之中就有将来的科学家……送去了科技节,我们留下的,不说新朋友,新知识,单是我们得到的创新能力就足以让我们比别的学校的同学向前迈了一步……在小发明上,我们集思广益,绞尽脑汁,想出了各式各样的小玩意,尽管它们还很不怎么实用,但毕竟是我们创新的证明!在科普知识赛上,我们或许答对,或许答错,但我们敢说敢答,这就是我们勇敢的证明。在垃圾桶形象设计大赛上,我们新颖的设计让老师们连声赞许,这就是我们大胆的证明……还有初二妙趣横生的“鸡蛋撞地球”,科普辩论赛……这都是对我们的能力的证明!我们的小发明,或许粗糙……我们的小论文,或许稚嫩……它们的存在,或许比起悬浮床,纳米技术来说显得太渺小,太幼稚……可是没人会否定它们……因为今天的它们,也许就会成为未来的科技新一代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Lyx谢绝转载! 答案补充 542个字(你没有说几个字,自己加减吧)谢绝转载!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贰’ 地理科学项目的创新可以体现在哪些方面

可以体现在:

一、动力意识。

总有一种推动的力量,这就是创新的动力问题。创新动力意识在创新意识中处于关键性的地位,思想根本上没有想到要创新或者把创新看成可有可无,当然不会有创新行动或者不会有强烈的创新行动。

二、质疑意识。

谁不敢或不善于求异与质疑,谁就无法创新。“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提问就是质疑,它是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的必经环节和必经过程。

学科体系

“地理科学”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他理解地理学应当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等并列的大科学体系,故称“地理科学”,多师范类学校开设。这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理论层次(基础科学)、技术理论层次(技术科学)、技术层次(工程科学)。

一般认为,基础理论层次包括理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部门地理学(如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及其分支)。

‘叁’ 科技创新包括哪些基本方面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或知识创新是提出新观点(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科学研究活动,并涵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等。原创性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在一起,使人类知识系统不断丰富和完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产品不断更新。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引领的管理创新作为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科技创新的主题,也是当今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创新文化和科技创新环境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方面。

‘肆’ 地理现代科技有什么

RS(RemoteSensing)是遥感的英文缩写,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目录

遥感三要素
遥感(RS)简介
遥感特点
遥感用途
实例
遥感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
系统的组成
遥感原理
遥感的分类
遥感技术的特点
乳鼠
车标遥感三要素
遥感(RS)简介
遥感特点
遥感用途
实例
遥感的基本原理 基本概念
系统的组成
遥感原理
遥感的分类
遥感技术的特点
乳鼠
车标展开 编辑本段遥感三要素
遥感一般有三个要素,目标物(object),传感器(sensor),和测量方法(retrieval method)。简单地说,用你的眼睛看五彩缤纷的世界就是一个遥感过程。在这里,花草树木是目标物,你的眼睛是传感器,红绿蓝等不同颜色对视网膜会有不同刺激,这背后隐藏的生物物理原理则是测量方法。 根据遥感平台(platforms)分类, 遥感可分为机载遥感(airborne)、星载遥感(satellite-borne)和地面遥感(ground remote sensing),其中机载遥感是飞机携带传感器(包括CCD相机等)对地面的观测,星载遥感是指传感器被放置在大气层外的卫星上,地面遥感是利用雷达等地面遥感器进行的。根据传感器感知光谱范围的不同,遥感又可分为可见光-近红外遥感(Vis-NIR remote sensing),红外遥感(Infrared remote sensing)及微波遥感(Microwave remote sensing)等。现在,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我们生活中,天气预报中使用的卫星云图就是遥感获取,用Google Earth查看的大部分都是高分辨率(high resolution)的卫星遥感图像。
编辑本段遥感(RS)简介
软件操作图
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上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
编辑本段遥感特点
1.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例如,一张陆地卫星图像,其覆盖面积可达3万多平方千米。这种展示宏观景象的图像,对地球资源和环境分析极为重要。 2.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例如,陆地卫星4、5,每16天可覆盖地球一遍,NOAA气象卫星每天能收到两次图像。Meteosat每30分钟获得同一地区的图像。 操控截图
3.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4.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波段和遥感仪器来获取信息。例如可采用可见光探测物体,也可采用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探测物体。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不同的穿透性,还可获取地物内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层、水的下层,冰层下的水体,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微波波段还可以全天候的工作。 遥感技术所获取信息量极大,其处理手段是人力难以胜任的。例如Landsat卫星的TM图像,一幅覆盖185km×185km地面面积,象元空间分辨率为30m,象元光谱分辨率为28位的图,其数据量约为6000×6000=36Mb。若将6个波段全部送入计算机,其数据量为: 36Mb×6=216Mb 为了提高对这样庞大数据的处理速度,遥感数字图像技术随之得以迅速发展。
编辑本段遥感用途
专业证书
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海洋、气象、水文、军事、环保等领域。在未来的十年中,预计遥感技术将步入一个能快速,及时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数据的新阶段。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都会有极大的提高。其应用领域随着空间技术发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发展及相互渗透,将会越来越广泛。
编辑本段实例
--以上海市第三轮航空遥感调查为例 在人类即将告别20世纪,并迈步跨入21世纪之际,上海市人民政府要求: 对20世纪末的上海城市发展状况,作一次全面的航空遥感调查,这是继1988年和1994年前两轮航空遥感调查之后的上海市第三轮航空遥感调查。本次航空遥感调查的目的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20世纪末的上海城市发展状况,以数字化的形式真实、详细地记录下来,建立相应的遥感影像资料数据库,并对这些数据充分加以分析和利用,以便为未来的上海城市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参考。 相关课程书籍

编辑本段遥感的基本原理
基本概念
遥感一词来源于英语“Remote Sensing”,其直译为“遥远的感知”,时间长了人们将它简译为遥感。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遥感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遥感技术的应用也日趋广泛。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遥感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未来的遥感技术将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于遥感的科学含义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的解释: 一切与目标物不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狭义的解释: 运用现代光学、电子学探测仪器,不与目标物相接触,从远距离把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解译揭示出目标物本身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系统的组成
遥感是一门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它的实现既需要一整套的技术装备,又需要多种学科的参与和配合,因此实施遥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主要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 1、信息源 信息源是遥感需要对其进行探测的目标物。任何目标物都具有反射、吸收、透射及辐射电磁波的特性,当目标物与电磁波发生相互作用时会形成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这就为遥感探测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依据。 2、信息获取 信息获取是指运用遥感技术装备接受、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性的探测过程。信息获取所采用的遥感技术装备主要包括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其中遥感平台是用来搭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常用的有气球、飞机和人造卫星等; 传感器是用来探测目标物电磁波特性的仪器设备,常用的有照相机、扫描仪和成像雷达等。 3、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是指运用光学仪器和计算机设备对所获取的遥感信息进行校正、分析和解译处理的技术过程。信息处理的作用是通过对遥感信息的校正、分析和解译处理,掌握或清除遥感原始信息的误差,梳理、归纳出被探测目标物的影像特征,然后依据特征从遥感信息中识别并提取所需的有用信息。 4、信息应用 信息应用是指专业人员按不同的目的将遥感信息应用于各业务领域的使用过程。信息应用的基本方法是将遥感信息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源,供人们对其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利用。遥感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最主要的应用有: 军事、地质矿产勘探、自然资源调查、地图测绘、环境监测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等。
遥感原理
振动的传播称为波。电磁振动的传播是电磁波。电磁波的波段按波长由短至长可依次分为: 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和无线电波。电磁波的波长越短其穿透性越强。遥感探测所使用的电磁波波段是从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到微波的光谱段。 太阳作为电磁辐射源,它所发出的光也是一种电磁波。太阳光从宇宙空间到达地球表面须穿过地球的大气层。太阳光在穿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层对太阳光的吸收和散射影响,因而使透过大气层的太阳光能量受到衰减。但是大气层对太阳光的吸收和散射影响随太阳光的波长而变化。通常把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大气窗口的光谱段主要有: 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 地面上的任何物体(即目标物),如大气、土地、水体、植被和人工构筑物等,在温度高于绝对零度(即0°k=-273.15℃)的条件下,它们都具有反射、吸收、透射及辐射电磁波的特性。当太阳光从宇宙空间经大气层照射到地球表面时,地面上的物体就会对由太阳光所构成的电磁波产生反射和吸收。由于每一种物体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以及入射光的波长不同,因此它们对入射光的反射率也不同。各种物体对入射光反射的规律叫做物体的反射光谱。遥感探测正是将?
遥感的分类
为了便于专业人员研究和应用遥感技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遥感作如下分类: 1、按搭载传感器的遥感平台分类 根据遥感探测所采用的遥感平台不同可以将遥感分类为: 地面遥感,即把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 航空遥感,即把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如气球、航模、飞机及其它航空器等; 航天遥感,即把传感器设置在航天器上,如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实验室等。 2、按遥感探测的工作方式分类 根据遥感探测的工作方式不同可以将遥感分类为: 主动式遥感,即由传感器主动地向被探测的目标物发射一定波长的电磁波,然后接受并记录从目标物反射回来的电磁波; 被动式遥感,即传感器不向被探测的目标物发射电磁波,而是直接接受并记录目标物反射太阳辐射或目标物自身发射的电磁波。 3、按遥感探测的工作波段分类 根据遥感探测的工作波段不同可以将遥感分类为: 紫外遥感,其探测波段在0.3~0.38um之间; 可见光,其探测波段在0.38~0.76um之间; 红外遥感,其探测波段在0.76~14um之间; 微波遥感,其探测波段在1mm~1m之间; 多光谱遥感,其探测波段在可见光与红外波段范围之内, 微波遥感 多谱段遥感 4 应用领域或专题: 环境遥感 大气遥感 资源遥感 海洋遥感 地质遥感 农业遥感 林业遥感
编辑本段遥感技术的特点
遥感作为一门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它的出现和发展既是人们认识和探索自然界的客观需要,更有其它技术手段与之无法比拟的特点。遥感技术的特点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探测范围广、采集数据快 遥感探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空中乃至宇宙空间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对地观测,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遥感数据。这些数据拓展了人们的视觉空间,为宏观地掌握地面事物的现状情况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宏观地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与传统的手工作业相比是不可替代的。 2、能动态反映地面事物的变化 遥感探测能周期性、重复地对同一地区进行对地观测,这有助于人们通过所获取的遥感数据,发现并动态地跟踪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变化。同时,研究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尤其是在监视天气状况、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甚至军事目标等方面,遥感的运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3、获取的数据具有综合性 遥感探测所获取的是同一时段、覆盖大范围地区的遥感数据,这些数据综合地展现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与人文现象,宏观地反映了地球上各种事物的形态与分布,真实地体现了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人工构筑物等地物的特征,全面地揭示了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并且这些数据在时间上具有相同的现势性。 RS- Bienvenido a RS online 欧美地区的一个电子类,及电器类产品的现货资源库。 RS 货币符号,卢比,印度货币符号。 在油藏中的RS:溶解的气油比 RS-Realserver(真实服务器)

‘伍’ 科技创新包括哪些基本方面

1.采用一种新产品
2.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4.掠取或者控制原材料或者半成品的一种新供应来源
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
总体来说,创新可以分类别来讲的,局部还是整体,消极防御型还是积极攻击型的,自发创新和组织创新。目标,技术,制度,组织机构结构方面的创新。

‘陆’ 关于地理方面的科技创新可以起什么题目呢

你们学了土壤学了吧,可以搞一个土壤改良啊!结合实际,利用当地废物。

‘柒’ 科技创新有哪些例子

从前有一种病,只要人得了这种病,便无药可治,只能慢慢地被病魔折磨至死。有一位化学家,他不幸得了这种病,他四处求医,也没有将病治好。有一天,他听说有个村子里有一口能治好这种病的井,只要喝了井中的水,便能治好这种病。化学家喝了水后不久便药到病除了。化学家对井水产生了兴趣,对井水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井水中含有一种化学物质—芒硝,对这种病有神奇功效。

‘捌’ 科技创新有哪些

如下:

1、柔宇科技的柔性显示屏。

2、中国光量子计算机。

3、中兴通讯的黑盒化物联终端。

4、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的Driverless无人操控节能中央空调。

5、蜂能的智能用电网络平台。

6、海云数据的唇语识别技术。

7、“会思考的防火墙”360新一代智慧防火墙。

8、石墨烯的柔性手机。

9、京东的3D商品展示。

科技创新简介:

指工业企业用于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方面的具体活动。包括用于企业研究与发展课题活动的直接支出,以及间接用于研究与发展活动的一切支出。

进行科技创新,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科技创新思维要讲求缜密性和前瞻性,还要借助于一些科学的思维模式。

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创新思维模式,可以使我们找准研究的方向,在面对科研难题时设法寻求解决之道,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取得科学研究的优异成果。科技创新的思维方式,包括类比式、联想式、跨越式等思维模式。

‘玖’ 科技创新作品有哪些

如下:

1、“墨子号”圆满实现目标

2017年6月16日,我国科学家潘建伟院士领导的中科院联合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布论文宣布,“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及大尺度量子非定域性检验。

8月10日潘建伟团队关于量子卫星“墨子号”的两篇科研论文同时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内容分别是“墨子号”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以及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

至此,“墨子号”已圆满实现预先设定的全部3大科学目标。与经典通信不同,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在遥远两地的用户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这意味着“不被破解的加密技术”这个人类千年梦想,已经有了成为现实的科技基础。

点评:“墨子号”量子卫星是由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世界上首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该卫星从科学概念的提出到关键技术的突破,从工程组织实施到科学成果产出,均由我国科学家主导完成,这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优势地位。

2、“天舟一号”完成多项应用

2017年4月20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首次自动交会对接。对接完成后,“天舟一号”进入设置组合体运行状态。

4月27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标志“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6月19日,“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完成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这次试验的顺利完成,巩固了航天器多方位空间交会技术,对于后续空间站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9月12日23时58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顺利完成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试验。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后组织实施的系列拓展试验项目之一,为我国空间站工程后续研制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点评:“天舟一号”飞行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收官之战,对于空间站工程后续任务顺利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天舟一号”任务的圆满成功,突破和检验了空间站货物补给、推进剂在轨补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为我国空间站研制建设和运营管理积累了重要经验。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胜利完成,也正式宣告中国航天迈进“空间站时代”。

3、“悟空”发现反常电子信号

2017年11月27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腾空700多天后,暗物质卫星团队宣布:“悟空”获得了目前国际上最精确的TeV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并首次直接测量到了该能谱在1TeV(1万亿电子伏特)处的拐折。

这一疑似暗物质的踪迹,是近年来科学家离暗物质最近的一次重大发现,将打开人类观测宇宙的一扇新窗口。 宇宙暗物质湮灭过程中产生的正、负电子对,有可能在电子宇宙射线的总能谱中产生一些特殊信号。

“悟空”作为目前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和粒子鉴别能力最强的高能粒子探测卫星,捕捉这些信号正是其首要科学目标。

点评:揭开暗物质之谜,被认为是继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之后,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悟空”的核心使命就是在宇宙射线和伽马射线辐射中寻找暗物质粒子存在的证据,并进行天体物理研究。如果后续研究证实“悟空”的最新发现与暗物质相关,将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

4、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

2017年5月5日,中国国产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正式首飞成功。

C919大型客机设计定位于航空运输市场最主流的150座级单通道市场,标准航程4075公里,增大航程5555公里。自2008年7月研制以来,C919的设计者走出“中国设计、系统集成、全球招标、逐步提升国产化”发展道路,坚持“自主研制、国际合作、国际标准”技术路线。

研制人员共规划了102项关键技术攻关,国内22个省市、数十万产业人员参与研制……C919推动了我国工业技术进步,也推动了工业材料领域的革命。

点评: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意味着中国实现了民用飞机技术集群式突破,形成了中国大型客机发展核心能力,标志着萦绕中华民族百年的“大飞机梦”终于取得历史性突破,蓝天上终于有了一款属于中国的完全按照世界先进标准研制的大型客机。

5、可燃冰试采取得重大突破

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永久冻土中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它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二氧化碳和水,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高出10倍。

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巨大,被国际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接替能源。2017年3月28日,我国第一口可燃冰试采井开钻,并于5月10日点火成功,从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开采出天然气;至5月26日,试采井连续产气16天,平均日产超过1万立方米。

5月27日开始,按照施工方案开展温度、压力变化对储层、井底等影响的科学测试研究工作。由此,我国取得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持续产气时间最长、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

‘拾’ 科技创新的例子有哪些

1、“北斗3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完成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点火升空,北斗三号第55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打破了美国定位系统GPS的垄断。

阅读全文

与地理科技创新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7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