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们在考察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时,应该怎样分析问题
地理,大地的道理。需要先理解地理现象的原理,才能依靠原理分析地理现象。如:春天的沙尘暴、夏天的暴雨、秋天的秋雨连绵和秋高气爽、冬天的暴雪,实质都与冬季风有关。如果当地此时水汽比较大,当强大的冬季风来临时,夏天就会暴雨、冬天的暴雪。如果当地此时水汽比较小,当冬季风来临的再强大,也只能扬起更大的沙尘。秋天来临,如果冬季风强,夏季风很快退出当地,则秋高气爽;如果冬季风弱,夏季风在当地退得慢,则秋雨连绵。
❷ 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
地理社会调查
科技文献资料
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
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数学模型
统计分析模型规划与管理模型系统分析模型
(二)数学方法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
分布型分析相互关系分析类型研究 网络分析 趋势面分析 空间相互作用分析 系统仿真研究 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 空间扩散研究 空间行为研究 地理系统优化调控研究
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
(二)时间地理学方法
(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生态方法
四、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是对系统要素的性质、功能、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系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系统的组织、结构、状态和可能的变化,通过综合处理,建立模型,反复验证,以作出判断,并提出抉择方案。
❸ 地理问答题怎么做
问答题一般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从不同侧面或者事物的不同层面来设问。因此必须用区域研究的方法,有整体性思维,围绕着“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来思考回答。
首先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要遗漏提干和问题里的每一个信息。地理题应该可以算作是文科中的理科,理解计算的能力要求高一些。如果是自然地理类的,首先就是准确地判断出地理位置,然后才能根据基本知识点答题,使很容易拿到全分的;如果是人文地理的话就要注意要点一定尽量答全。其次掌握一些问答题模板很重要。
⑴ 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 ① 气候湿润多雨; ② 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 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 地势高, 气温低, 温差大, 降水少, 光照充足.
⑶ 尼罗河三角洲(南疆) 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 降水稀少, 土壤肥沃, 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⑷ 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 草原优良; ② 自流井多, 可供牲畜饮水; ③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⑸ 西欧(美国东北部) 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纬度高, 气温低, 云量大, 雨天多, 光照弱, 土壤贫瘠, 不适宜发展种植 业, 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 (自然条件) ② 人口、 城市密集, 市场需求量大, 交通便利, 经济发达. (社会经济条件)
⑹ 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利: 雨热同期, 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 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 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 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①夏季高温多雨, 雨热同期, 利于棉花生长; ② 秋季雨水少, 天气晴朗, 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❹ 地理从社会角度怎么分析
1.通读课本目录。从整体上调整知识结构,进一步清晰知识脉络。
2.强化读图训练。每天浏览地理图册一至两页,加深对世界重要地区经纬度、地形的认识,联想该地发生的重要事件。
3.每天做一套文综题,严格按照高考规定时间,连续用时,以保证思路连贯性,以便调整生物钟,培养考试习惯。
4.归纳答题技巧,并坚持有意训练,争取做到少失多得。
5.关注热点。从地理学原理的角度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如发生地点、人文规律性、发生事件的地理原因等。
问:最后冲刺阶段如何复习区位地理?
答:在解答有关区位地理的题目时,考生往往会因在区位判断上出现偏差和对区位背景不熟悉而失分。最后阶段复习区位地理首先应通读教材,对书本中和老师上课所提及的重要区位进行全方位温习。熟悉区位的自然和人文背景,如农业、城市、交通、旅游等方面内容。同时,多看区位图,要能根据经纬网和区位地形判断出大致区位。在会认图的同时,也应学会对不同区位做对比,对其分布的重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进行分析。
问:复习自然地理时是不是应特别注意计算能力的训练?
答:很多考生因为计算不熟练而导致对自然地理的恐慌,这是不值得的。我们在复习自然地理的时候,不应只注重对计算能力的训练。考生在复习自然地理的相关知识时更应注重对这些方面的掌握,适当配以须计算的题加以训练。
问:对地理学科的知识掌握不太好的学生应怎样着手最后阶段的复习?
答:地理成绩历来是考生文科综合成绩的分水岭。对知识点掌握不太牢的考生来说,这段时间最重要的是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从自己最薄弱的知识点入手,各个击破。如果各大知识块掌握程度相当,我建议从自然地理入手,逐个击破知识漏洞。同时,尽快把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重新排序组合,使自己已有的知识系统化,优化知识结构,避免在知识调用时出现混乱。
问:复习中应如何把地理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
答: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应该学会把关注的热点话题放到所在的这个区域,分析这个地区相关的地理事物、地理特色,分析事件发生在这一区域的地理因素。同时注意区域的切换,除了关注热点的发生地,还要关注该区域在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事情。中哈石油建设、目前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我国的自然灾害问题,都应成为我们关注和分析的热点。
❺ 用地理知识分析下面的问题
1.非地带性分布的规律: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2.与环境背景相协调\适应,是顶部鲜亮色彩的根基,与蓝天白云映衬,在阳光的照射下既不暗淡,也不刺眼(这是老师给的标准答案)
❻ 如何采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地理思维的不断发展
1、科学类比模式:类比相似性和差异性思维。类比思维可分为几种:共同性思维 :用科学模式表示为A∽B。 举例: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半球30-400大陆西岸,得出罗马与旧金山气候类型特点是相似的
对称性思维:其科学思维模式为A≌B,举例:根据非州自然带具有南北对称分布。就可以根据已知的一方类比推出与之对称的一方。差异性思维:用科学模式A≠B来表示。举例:如高气压和低气压,气旋和反气旋比较概念的区别。我国北方与南方自然条件的比较,得出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归纳得出相同点用模式表示为A∩B。归纳不同点用模式A∩B的补集来表示。类比思维联想法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发散形式。横向思维是对于不同事物的相互比较的思维过程。通过列表比较,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例如:比较两种不同农业景观。纵向思维是指对于同一事物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的思维过程。通过建立图式比较,有助于对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例如探究人类文明的演进阶段。
2、科学归纳模式,由特殊到一般,从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一般的地理规律。也是一种顺向型思维。其简单思维过程模式可表为A→B;这种思维是以问题的某一条件与某一答案的联系为基础进行的,其方向是只集中某一个方面,对问题只寻求一种正确的答案。例如探究风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的归纳推理思维过程是{A1A2A3A4…}→A;即聚合思维法。这种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如探究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3、科学演绎模式,由一般到特殊,从基本原理出发,经过演绎推理,导出相应的规律和结论。其简单模式为A←B 。这是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由结论推原因或条件的思维方式。例如探究季节变化的原因。其较为复杂模式为A←{A1A2A3A4…};即发散思维。是以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这一思维过程即属发散思维。如探究农业区位与什么因素有关。
4、综合性思维模式:指把事物的各个属性、部分、面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将已有的关于认识对象的各种要素、环节和层次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统一的整体性认知的思维方法。用模式表示为:A<=>B。即辩证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型思维。是在顺向和逆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如探究环境问题产生原因。这一思维过程就是按照辩证逻辑的规律进行的地理思维活动。还有空间地理思维不仅是平面化的,而且是三维的,也是综合的。
❼ 关于地理方面的问题
1、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水汽凝结物,总称为降水,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如霜、露、雾和雾淞,又称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称为垂直降水。
(单纯的霜、露、雾和雾淞等,不作降水量处理。在中国,国家气象局地面观测规范规定,降水量仅指的是垂直降水,水平降水不作为降水量处理)
2、洋脊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岭,根据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其成因简单说是热地幔物质(熔融岩浆)沿脊轴不断上升,凝固成以超基性和基性岩组成的新洋壳,并不断向两侧扩张推移。
3、在等高线地图上,山地与高原的海拔均在500米以上,但山地等高线弯曲变化复杂,等高线比较密集,而高原等高线主要表现在四周等高线曲折变化复杂,比较密集,但内部表面等高线相对比较稀疏。简单说,山地的起伏变化更大,高原则是内部平坦而四周边缘较陡。
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以下:
第一个问题:台风发生于夏季,此时海洋形成高压,陆地形成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的;第二个问题:反气旋又称高压,中间气压高,四周气压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在反气旋中没有降水。
第三问:季风原理:夏季海洋形成高压中心(夏威夷高压),陆地形成低压中心(印度低压),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季风都是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你所说的梅雨,是因为江淮准静止锋造成的。
由于两个气团的势力相当所引起的;在我国云贵地区还有昆明准静止锋,这是因为地势的原因,所以冬天倒霉的就是贵阳了,那里冬无三日晴。
❽ 地理问题地理分析
必须有立体思维,在脑中地图要想你的家的周邻地点一样,显示出来,对号入座,地球自转就要想想在脑中有一个轴,不停的转,在转的过程中还在绕着太阳公转,在自传过程中,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这样就产生了昼夜变化,地球是倾斜的,在公转过程中,你可以用个拳头表示,把拳头弄成倾斜状,另一个拳头当成太阳,再自己比划比划,就很一目了然的看出来了,希望可以解答你的疑惑。
❾ 关于地理 一个地区的区位分析问题~~
据我个人经验,一般来说分析一个城市和省会的区位条件以“社会经济条件”为主,分析某个地区象长三角,珠三角,华北地区这种要以“自然条件”为主。当然还是要看具体地点和出提倾向还有你最好两方面都分析有侧重就好。
❿ 在地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中学各个学科中惟一以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学科,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核心理念,无疑会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地理素养方面的提高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观察力和竞争力,能够迅速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社会。面对新课程改革,如何改变以往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精心地设计新颖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课本及课外知识发展自己的地理综合素养能力,成为当前和今后地理教学的重点和趋势。通过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作者认为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
一、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地理教学新理念
传统的阅读教学其实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在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靠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来记住所学知识,然后通过闭卷考试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课堂教学方面在课堂上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却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较重。
现代中学地理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中学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涵实际上是注重对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协调融合,开发潜能,发挥特长。正如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新课程所倡导的地理教学方式那样,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不是单向的将现成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的结论传输给学生,而是在教给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更注重强调过程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则成为这些学习方式得以实现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使课堂教学应当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这些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就表现在课堂中师生的互动,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运用能力等能力的有意识培养。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思维意识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的过程。学生要摆脱这种“不协调”,就必须进行创新活动,运用以前没有用过的方法解决现在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学习和积累地理思维的方法。根据新课标大纲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运用相关地理规律和原理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心地设计问题,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探究性学习的平台,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是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己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形成他们自己的概念比如在讲中亚这一章节时,可以列出以下过程让学生思考填写:中亚距离海洋(远),深居亚欧大陆(内部)———海洋水汽(难以到达)———致使气候(干旱半干旱)———导致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条件,(畜牧)业比较发达———纺织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发达———河湖多(内流河、内流湖)。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位置影响了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又影响了经济发展,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学生在判断、分析、推理的过程中提高了能力。还有在讲授“分析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时首先让学生阅读世界气候图,然后设问:“是不是世界上只有赤道附近才有热带雨林气候,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具有这种气候?是不是赤道沿线均为热带雨林气候,为什么?” 这种探究问题的设置,不但帮助学生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更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从而达到对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素养培育的目的。
三、积极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培养地理知识应用的能力
地理知识应用的能力既表现在野外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的应用,又表现在综合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等诸多方面。学习地理不能仅仅以书本为中心,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以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和学校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实践。如参观工厂,调查工业“三废”的排放与治理,考察当地土地利用状况,参加乡土地理调查、气象观测、地震测报、天象观测等活动,举办地理知识竞赛、地理主题会等。当然,这些活动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明确目的、任务、意义,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这样的地理活动可以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获得乐趣、增强信心,从而提高其地理素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