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综合自然地理学中,如何辨析区划和划区
根据纬度和南北方位划分。
㈡ 什么是选举地理学通俗点说吧我智商低!
选举地理学,简单说就是为了选举,操作选区划分。
一般手段有3种,一、把支持本方的划分到一个选区,形成多数。这样就可以在这个选区获胜了。二、就是把不支持自己的占多数的选区分解到其他选区里去,这样这个选区可以不败。三、就是把不支持自己的多数人画到一个选区,这样就只丢失一个选区,其他选区还可以保持多数。
㈢ 选举制的选区
选区是当选名额的分配区域,也是候选人竞争区域。在这个基本选举单位内把有选举资格的选举人组织起来选举一个立法机关或其它政治团体的代表。为使选举能顺利进行,往往在一个国家内划分出若干选区。 (1)合法——选区的划分应该有专门的法律规定之, 不宜以行政命令规定之。选区划分首先必须符合选举法规,然后才谈得上合法地划分,否则就等于给行政权力的任意划分开了绿灯,不利于选举权的行使。
(2)便利——选区是为选举而设定的, 因而必须为选举提供便利为其原则。例如,选民与候选人的接触、选民的登记及投票、候选人的竞争、办理选务行政,均可求其便利。因此,选区宜与行政区划、地理环境、自治区域等因素相协调。
(3 )公平——公平一是指选区划分导致的代表名额应与其人口数有适当的比例。例如,有的国家规定每县、市及同等区域、各选区代表一人,但其人口超出50万人的,增选代表一人。公平二是指力求避免不公平划分。例如,某国某行政区域单位应该选出6个议员, 该地区有甲乙两党应竞选,每个党都有30万选民支持,如果公平地划分选区(假设每个选区只选出一名代表),则甲乙两党应各得三个议席,如果甲党是执政党,由它来划分选区,于是甲党运用选举地理学,把选区划分如下的样子: 一二三四五六
甲党10,00058,000 58,000 58,000 58,00058,000
乙党90,00042,000 42,000 42,000 42,00042,000
由于甲党以有利于自己的方法划分了6个选区, 把乙党的选民尽可能地集中划进第一选区,有意识地把议席丢给乙党, 从而保证了其它5个选区的胜利。这里显然是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实质上的不平等。如果乙党来划分选区的话,那么其结果可能完全相反。(注:杨柏华、明轩:《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1991年,第105页。) 日本有这样的例子:昭和三十一年(1956)当时政府草创的小选区制法案中,在神奈川县的十个选区中镰仓、逗子两市却包括了与之相距甚远的三浦市。三浦市是社会党的地盘,为了避免把三浦市与横须贺市合并,把三浦半岛纵向割开与保守势力强的镰仓相就,以抑制社会党,保证自民党人当选。上述这种划分显然有失公平,应该避免。 选区划分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以地为基础的选区和以人为基础的选区。前者, 凡住在同一地区的选民对于该地区代表均有选举权。以地为基础的选区划分称为地域代表制,地域代表制比较流行。在理论上议员或代表既然应该代表全国或国民全体,不应该代表特殊的集体利益,则按地为基础划分选区是按人口比例配赋名额,不应再有职业代表。实际上,地域代表都有职业的,各种行业的人都有,能反映各阶层的思想。后者称为职业代表制,尽管有上面的理由,职业选区也不无道理。职业团体往往超越地域选区的界限,各行各业利益并不能由地域划分来完全代表,即使住在同一地区的人,未必有共同的意见。有关各行各业的立法,大都是专门性问题,非地域代表所能胜任。原苏联曾在1924—1936年实行职业代表制。魏玛宪法也曾规定实行职业代表制划分选区。
(2)小选区和大选区。 凡一选区仅产生一名当选人的称单数选区,又叫小选区。凡一选区产生两名以上当选的人称为复数选区,又叫大选区。目前,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实行小选区制,德国和意大利实行大选区制。
㈣ 如何把地理学得拔尖
我也是文科的,嘿嘿!文综得高分主要就是地理拉别人的分,这个要记住,到高三综合你就知道了。转入正题,地理高一学的大部分是自然地理,理解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地球运动的部分,可以说只要心里弄明白了,题能看懂,基本就没问题了,这期间需要主动接触很多不同题型,多问老师,和地理老师的交流很重要,拔尖的关键,这样不仅自己会很投入的学,老师也会在平时多关照你的。高二是人文之类的,主要是记忆,再一个就是书上的理论到现实里有许多可以套入的地方,这时题目里就会有许多典型的地方嵌入,多留意这些,以后遇到的机会很大,因为世界其实很小。
㈤ 如何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
地理学科属于一门综合性的科目,兼具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内容包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在教学中运用区域地理材料,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应变能力.在讲述华北地区环境问题时,结合淮北地理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以及整改的措施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同时对于家乡发展旅游业和特色果树种植有了清晰的认识,提高了他们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地理的学科特色,重视在新课程实施中对学生综合能力、地理素养的培养.因此,利用区域地图为载体,要求考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对题目负载信息的提取、认定、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以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是地理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考生在高考中要顺利、有效、正确地解答区域类综合题,教师必须做好针对性的复习,重视对学生进行该类题目解题策略的培养.在学习中,只有把学到的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才能达到课标对地理学科的教学要求“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形成地理素养”,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因此,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教师一面要鼓励学生多读报,多关心国家的时事政治之外,也要将知识向生活中延伸.如在复习交通运输这部分内容时渗透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重要铁路工程,如分析青藏铁路建成后对西藏经济的促进作用;南昆铁路的修建的经济意义和对我国边境贸易、联系珠三角等方面作用;在复习农业问题时结合世界粮食问题等.表达是思维的外在体现,学生对任何题目的思维状况和思维能力如何,最终都要用文字来反映,而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判断也只能借助单一的文字来完成.近年来,学习地理的综合题基本上都是以简述题的形式出现,而地理简述题能够很好地拓展了学生答题的空间,能够加大学生自己组织答案的自由度,可见学习地理试题对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所以, “进行文字准确、条例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也是地理学科的一项重要能力,而实际上学生普遍存在对文字表述能力不重视,往往出现答案思维方向正确,但无法用文字准确、完整、规范地表达出来,或表述缺乏层次性、逻辑性,要点不突出,不能科学准确地应用地理术语等情况.在复习中,教师要耐心、持之以恒地督促学生注重基本原理的表述、文字的锤炼、答题的层次,以帮助学生突破文字表述的鸿沟,提高得分率.
新课程标准下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综合性学习的载体,更体现了地理课程的区域性.地理教学强调“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掌握“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所以地理教学中利用区域地理中的材料和知识作为地理综合学习的载体,把地理知识与当地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而提升地理素养和人地和谐观念.
区域地理教学是用区域地理知识培养教育中学生的教学活动
.它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性学习的载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多内容、多层次的实践活动
,让中学生直接感知家乡的地理环境,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也为学生提供将书本知识用于实践的机会和条件,真正实现《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功能,并在实践与探究中“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应该能在“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区域地理进入课堂会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欲发起的原动力,是思维培养和理论提高的最好“诱饵”.并且,培养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也是中学地理对课堂改革的基本要求.另外,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爱追问,如果在这个时候适当加入客观存在于学生生活之中的生动、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之时,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地理课的质量.
例如,在讲述不同地形类型的不同利用——山地的利用时,可以结合当地的土地利用类型情况,因为我们区山区面积广大,占全区的95%以上,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山地的利用特点(优点和缺点),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教师小结.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于课本知识有了深入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而且将身边的事物和理论相连接,同时活跃了整个课堂的气氛,特别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教学效果.初中的孩子在理性认识上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在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时存在困难,而教材所选择的事例往往离学生比较疏远.这就需要教师重新搜集资料,而在我们周围就有许多学生非常熟悉的、实实在在的地理材料,把它们作为事例讲解,学生就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到垂直地带性分布时,为了让学生认识海拔高度对自然环境及其成分的影响,我就以我们相山为例,给出大家熟悉的图片景观,从现象讲到本质,这样就有使学生很好的理解了此内容,并且对本地的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层次认识的基础上具备了理论依据.
区域地理的教学和材料运用,都是从身边的事物入手,然后分析总结出相应的地理规律,久而久之就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观察是思维最重要的能源,只有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才能获得更多具体的感性材料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抽象的地理现象和原理.在讲解“华北地区的气候”时,给学生讲解了该区域的气候特征后,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种植了哪些农作物,种、收的时间为何时,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一年四季中河流的水文特征怎样,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最后通过学生汇总,知识点基本全面,因为是自己动手获得的知识,所以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良好.另外,通过区域地理知识在教学中的运用,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这些学生切身感受到的生动的事实,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或录像等音像展现的还面.这就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人民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因后果,并明了家乡的发展方向.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继而热爱自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区域地理材料综合地进行教学,可以使地理课堂更加贴近生活,变得丰满而具有趣味性.它对于活跃地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都是有益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加透彻的认识自己的家乡,增强对家乡的热爱,继而唤起学生对祖国和世界环境的热爱,从内心深处产生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㈥ 地理英语单词怎么读
地理的英语:geography,发音: [dʒɪ'ɒgrəfɪ]。
词性:
n. 地理;地形。
短语:
Cultural geography文化地理学
Tourism Geography旅游地理学
Military geography军事地理学
regional geography区域地理学
Electoral geography选举地理学
Language geography方言地理学
Marxist geography马克思主义地理学
Chinese Geography中国地理
soil geography土壤地理学
造句:
1.But we should not be naive either: Geography is one more strike against them.
但是,我们也不该那么天真幼稚:地理又一次捉弄了他们。
2.There are proposals to phrase out the hitherto separat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Geography.
许多人建议要逐步取消到目前为止还是独立的经济地理系。
3.I once made 20$ on a bet that my geography teacher would pull his pants up to this belly button the second class started. And he did.
我曾经就和人家打了20美元的赌,说我的地理老师会在第二节课开始的时候把他的裤子拉到肚脐眼那里。
4、they understand the culture and they know the geography quite well.
他们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并且对地域也很熟悉。
5、The title of that book, published in 1914, and the one that more than any other made him famous, locates his subjects in a specific geography.
这本书的名称,1914年出版,是这本书让他出名的,把他的主题放在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上。
㈦ 地理课程是如何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
地理学科属于一门综合性的科目,兼具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内容包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在教学中运用区域地理材料,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应变能力。在讲述华北地区环境问题时,结合淮北地理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以及整改的措施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同时对于家乡发展旅游业和特色果树种植有了清晰的认识,提高了他们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地理的学科特色,重视在新课程实施中对学生综合能力、地理素养的培养。因此,利用区域地图为载体,要求考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对题目负载信息的提取、认定、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以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是地理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考生在高考中要顺利、有效、正确地解答区域类综合题,教师必须做好针对性的复习,重视对学生进行该类题目解题策略的培养。在学习中,只有把学到的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才能达到课标对地理学科的教学要求“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形成地理素养”,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因此,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教师一面要鼓励学生多读报,多关心国家的时事政治之外,也要将知识向生活中延伸。如在复习交通运输这部分内容时渗透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重要铁路工程,如分析青藏铁路建成后对西藏经济的促进作用;南昆铁路的修建的经济意义和对我国边境贸易、联系珠三角等方面作用;在复习农业问题时结合世界粮食问题等。表达是思维的外在体现,学生对任何题目的思维状况和思维能力如何,最终都要用文字来反映,而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判断也只能借助单一的文字来完成。近年来,学习地理的综合题基本上都是以简述题的形式出现,而地理简述题能够很好地拓展了学生答题的空间,能够加大学生自己组织答案的自由度,可见学习地理试题对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所以, “进行文字准确、条例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也是地理学科的一项重要能力,而实际上学生普遍存在对文字表述能力不重视,往往出现答案思维方向正确,但无法用文字准确、完整、规范地表达出来,或表述缺乏层次性、逻辑性,要点不突出,不能科学准确地应用地理术语等情况。在复习中,教师要耐心、持之以恒地督促学生注重基本原理的表述、文字的锤炼、答题的层次,以帮助学生突破文字表述的鸿沟,提高得分率。 新课程标准下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综合性学习的载体,更体现了地理课程的区域性。地理教学强调“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掌握“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所以地理教学中利用区域地理中的材料和知识作为地理综合学习的载体,把地理知识与当地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而提升地理素养和人地和谐观念。 区域地理教学是用区域地理知识培养教育中学生的教学活动 。它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性学习的载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多内容、多层次的实践活动 ,让中学生直接感知家乡的地理环境,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也为学生提供将书本知识用于实践的机会和条件,真正实现《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功能,并在实践与探究中“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应该能在“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区域地理进入课堂会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欲发起的原动力,是思维培养和理论提高的最好“诱饵”。并且,培养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也是中学地理对课堂改革的基本要求。另外,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爱追问,如果在这个时候适当加入客观存在于学生生活之中的生动、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之时,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地理课的质量。 例如,在讲述不同地形类型的不同利用——山地的利用时,可以结合当地的土地利用类型情况,因为我们区山区面积广大,占全区的95%以上,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山地的利用特点(优点和缺点),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教师小结。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于课本知识有了深入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而且将身边的事物和理论相连接,同时活跃了整个课堂的气氛,特别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教学效果。初中的孩子在理性认识上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在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时存在困难,而教材所选择的事例往往离学生比较疏远。这就需要教师重新搜集资料,而在我们周围就有许多学生非常熟悉的、实实在在的地理材料,把它们作为事例讲解,学生就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到垂直地带性分布时,为了让学生认识海拔高度对自然环境及其成分的影响,我就以我们相山为例,给出大家熟悉的图片景观,从现象讲到本质,这样就有使学生很好的理解了此内容,并且对本地的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层次认识的基础上具备了理论依据。 区域地理的教学和材料运用,都是从身边的事物入手,然后分析总结出相应的地理规律,久而久之就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观察是思维最重要的能源,只有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才能获得更多具体的感性材料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抽象的地理现象和原理。在讲解“华北地区的气候”时,给学生讲解了该区域的气候特征后,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种植了哪些农作物,种、收的时间为何时,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一年四季中河流的水文特征怎样,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最后通过学生汇总,知识点基本全面,因为是自己动手获得的知识,所以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良好。另外,通过区域地理知识在教学中的运用,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这些学生切身感受到的生动的事实,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或录像等音像展现的还面。这就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人民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因后果,并明了家乡的发展方向。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继而热爱自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区域地理材料综合地进行教学,可以使地理课堂更加贴近生活,变得丰满而具有趣味性。它对于活跃地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都是有益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加透彻的认识自己的家乡,增强对家乡的热爱,继而唤起学生对祖国和世界环境的热爱,从内心深处产生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㈧ 关于美国选举制度中竞选的问题
在美国,选举被认为是公民定期对政府政策进行复决,对政绩和官员的表现进行估价和考核,从而决定政府的更迭和官员的去留。选举是公民管理国事和监督政府的最重要的手段。选举是政府和执政者的合法性的唯一根据。因此,选举制度是美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举是美国最重要的政治景观之一。
一、总统选举
(一)程序
总统选举的基本过程包括提名候选人、竞选、投票、当选。
总的来说,总统选举分为五个阶段:一是预选阶段;二是代表大会阶段;三是正式展开竞选活动阶段;四是投票阶段;五是选举人团投票选举阶段。其中第一、二阶段可合称为“总统候选人争取提名阶段”,这一阶段也可称为党内角逐阶段,主要目的是先对想竞争总统职位的候选人进行过滤、筛选,“提名”(实际上是选出)代表政党进行正式参选的总统候选人;第三、四阶段可称为“正式选举阶段”,这一阶段也可称为两党候选人之间的竞争阶段,竞争的目的是使党的候选人赢得多数票;第五阶段即选举人团投票选出总统,这一阶段是“选举结果的决定性阶段”,一般情况下它只是确认选举投票的结果。如果选举结果出现僵局或纠纷,则要启动相应的宪法程序,由国会或者联邦最高法院来决定谁是总统。
美国实行的是间接选举制。从法律上讲,总统与副总统是由选举团选举出的,在大选投票时,选民名义上是决定了总统选举团的成员,即选举人。选举人的总数是众议员数加上参议员数,再加上哥伦比亚特区的选举人数,特区的选举人数与人口最少州的众议员数相等。现在的选举人总数为538名。选举团在选举日(选举年11月份第一个星期一后的第一个星期二)选民投票后再正式选举总统和副总统,时间是选举年12月份第二个星期三后的第一个星期一。
(二)候选人与选民的资格限制
总统的法定资格是由宪法规定的。总统必须是出生在美国的公民,年满三十五岁,在美国居住至少十四年以上。副总统的资格也一样。总统任期四年,就宪法而言,总统或副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
普选权已实现。选举权已扩大到全体白人成年男子、妇女、年满18周岁的公民、黑人和哥伦比亚特区的选民。但投票权仍受到居住期限的限制和要申请选民登记方可在选举日投票。
(三)投票和计票方法
“选举人团制”是美国宪法中对总统选举办法的唯一规定。总统是各州议会选出选举人团选举,即由选民间接选举。
在选举人团中,一州是一个单位。每个州的选举人人数同该州在议会的参议员总人数相等,共538个总统选举人。选举人名单由政党的州代表大会、州中央委员会或预选提出。在11月总统选举日,每个州的选民对本州各政党提出的总统选举人名单进行投票。得多数选民票的某个党的名单上的选举人即全部当选。当选的党的选举人保证将投本党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的票。各州当选选举人在12月第二个星期三之后的第一个星期一在州首府集会,每个选举人对总统候选人和副总统候选人各投一票。投票结果由选举人签名作证挂号寄美国参议院院长,在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当众计票。得过半数选举人票的候选人当选为总统和副总统。
如无候选人得过半数选举人票,则由众议院从得票最高的3名总统候选人中选举1人为总统,众议院以州为单位投票,一州有一票表决权,有三分之二州的议员参加才算达到法定人输,得过半数票者方可当选;如果没有一个副总统候选人获得全体选举人票的过半数,即由参议院复选,从得票最高的两名副总统候选人中选举1人为副总统,每名参议员有一票表决权,全体参议员的三分之二参加才算达到法定人数,得票过半数者方可当选。
( 四)特点
与欧洲一些国家相比,美国的选举制度有它自己的特色。
1、受分权制的影响。分权制分散了公众的注意力。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特别是国会的地位比较突出。这种分权制在选举时也能够体现出来。在总统选举年,议员和总统的选举交织在一起,虽然人们更关注总统选举,但议员的竞选也时常在媒体报出并受到人们的关注。希拉里·克林顿今年竞选纽约州的参议员,媒体对她的竞选活动的报道甚至超过某些总统候选人。分权制影响着选民的行为。在大选时,当他们选择了某个党的候选人当总统时,往往在选举议员时把选票投给另一个党,以保持权力平衡。
2、受联邦制影响。美国各个州的权力很大,这也体现在选举上。各个州的选举制度差异甚大。就连一些政治学教授也难以说清各州的具体制度。选举方式差异更大。比如在投票方式上,加利福尼亚州用的是卡式选票,投完票后要由州选举办公室统一计票;路易斯安那州则是用投票机,选民只需在电脑屏幕上用手指点上所要选的项目,结果即刻被统计出来;而亚利桑那州则是通过网络投票,选民在家中即可投票。有些州在初选时,还搭车对一些州法案及人事安排进行投票。有时一张选票上有二、三十项内容。
3、政党的作用相对较弱。与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相比,美国政党在选举中所起的作用要弱得多。美国两大党并没有固定的党员队伍,在名义上,选民在选举时登记为哪一党的支持者即为该党党员。党组织对这种党员没有任何约束力,他们随时可以改而支持另一党。很多选民在选举中投某个候选人的票,主要不是考虑他是哪个党的人,而是看他的个人因素,如政策主张和个人魅力。美国两大党的组织都非常松散,联邦一级组织对州一级组织并没有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以此类推。各级党组织的联系纽带就是共同的价值观和四年一度的选送党代表的工作。有些州有自己的党纲和章程。全国委员会每四年一度制定的竞选纲领和遴选总统候选人规程就算是全党的纲领和章程,对各州党组织有一定指导的作用。
二、国会议员的选举
美国国会实行两院制,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有众议员435名,参议院有参议员100名。众议员,代表了美国民主的国民性原则,按照各州国民人口数量多少分配代表权。众议员任期为2年,到期全部改选;参议员,代表了美国民主制度的联邦性原则,主张各州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在国会参议院拥有平等的代表权,也就是说各州在国会拥有数量相等的参议员(每州2人)。参议员任期为6年,每两年改选1/3。国会的选举每2年(偶数年)举行一次,每隔一次便与每4年一次的总统选举一同举行,而在两届总统选举之间进行的国会选举,通常称“中期选举”。由于国会议员没有任届限制,议员连选连任的现象非常普遍。据统计,国会议员连续当选5—9次的人数占总数的 30%以上;连续当选10次以上的人数,也占15%左右。
(一)选民及候选人的基本条件
1、选民资格
18周岁的美国公民有选举权,除北达科他州外,其他州都规定,选民必须事先办理登记手续,方能参加投票。
2、议员候选人资格
美国宪法规定,众议员必须年满25周岁、成为合众国公民满7年、当选时是选举他(她)的州的居民。在习惯上,还要确定他(她)必须居住在其所代表的国会选区。参议员必须年满 30周岁、成为合众国公民满9年、当选时是选举他(她)的州的居民。国会可以根据宪法中关于参众两院是本院议员“选举、选举结果报告和资格的裁判者’’的规定,对那些不符合宪法要求的当选议员以简单多数票拒绝其就职,但开除一名议员则必须以 2/3多数票通过。
(二)选举的程序和规则
1、国会议员名额的分配
美国宪法规定,参议院代表州,共100个席位,50个州不论大小,各出参议员2名,以体现各州在联邦中的平等地位;众议院代表人民,共435个席位,按各州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分配至各州,但每个州至少应有议员1名。全国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国会再根据各州人口的变化情况重新分配议席。此外, 1929年国会通过的众议员席位重新分配法还规定,每次人口普查后,总统应就人口现状向国会提交报告和提出每个州应有的议席数。如国会在60天内不采取行动,议席的重新分配即自动生效。
2、选区的划分
由于参议员与各州的人口无关,不存在重新分配议席的问题,因此也不存在划分选区的问题,2人都在全州范围内选出。各州众议员的人数则取决于州的人口,这就需要各州划分出一个或多个国会选区。宪法并未规定众议员在国会选区选出,完全由州决定众议员在何种范围内选出。从1842年起,国会通过一系列法律,并规定:众议员均从国会选区选出;一个选区只能选举一名众议员;选区相互连接;选区人口应尽可能相等,从而,确立了小选区制。现在,除只有一名议员的6个州外,其他各州的众议员都在州内国会选区选出。不过,还依然存在“不公正地划分选区”的问题,各州议会的多数党继续利用其权力把国会选区划分得奇形怪状,使之有利于本党。
3、选民登记
在美国,选民的年龄资格是18周岁。选举实行选民任意登记制,即法律不规定符合选民资格的人必须列入选民名单,而是根据选民本人的意愿才列入。各州依据各自的法律,分别采用本人登记和非本人登记两种办法进行选民定期登记。但北达科他州不要求选民登记,俄亥俄州和密苏里州采取不完全登记。
4、候选人提名
候选人的产生有许多方式,如党组织推荐、政治权势人物点名、利益集团推举,不过多数情况是毛遂自荐。如果属于某一政党的候选人,则必须在某一党内的预选中击败党内其他对手,方赢得该党提名。在某些一党占压倒优势的国会选区内,赢得该党提名差不多就赢得了竞选。
5、预选
一般候选人通过预选的方式获得党内提名。美国所有的州都采用直接预选的方法提名政党候选人。
预选是美国选举制度的特色之一。因为预选法由各州议会制定,所以各州的预选规则很不一致,主要有3种类型:
①关门预选
它是一种严格的党内预选,要求选民必须是本党的成员,才能参加该党预选。39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都采用此类预选。
②开门预选
选民无须宣布自己的“党籍”或政党倾向就可以在任何一个政党的预选中投票,但不得在一个以上的政党预选中投票。它为爱达荷等8个州所采用。
③大开放预选
选民无须宣布自己的“党籍”或政党倾向,可以在一个以上的政党预选中投票。它为华盛顿等3个州所采用。
在大多数州,候选人得票最多者即被提名;在南部各州,还要求候选人得票须过半数。如第一次投票无人过半,则从得票最多的两人中决选。
6、选举
国会议员选举在全国于同一天进行,通常实行相对多数制,只要获得最多数票(不一定过半数)即可当选。这样,就只有两大党才有可能在全国赢得足够多的选区,从而在国会拥有足够多的议席,小政党则难成气候。
7、选举经费
在美国,国会议员竞选经费的来源主要有:候选人本人及其家族;公民个人捐款;公司和特殊利益集团捐款;本党资助。联邦选举竞选法规定,国会议员候选人及其家族为本人提供竞选经费的总额不受限制;国会议员候选人的竞选开支不受限制;个人、政治行动委员会和团体为支持或反对某候选人而进行的“独立”活动开支不受限制。但是,法律上对向国会议员候选人提供经费的个人、政治行动委员会、团体捐款和政党资助的数额给予明确的限制。根据联邦竞选法规定,任何个人在同一年内,对同一竞选人的捐款不得超过1000美元,对所有候选人的捐款不得超过25000美元,对同一政治行动委员会的捐款不得超过5000美元,对同一政党的全国委员会捐款不得超过200130美元。任何政治行动委员会在一年内对同一候选人的捐款不得超过5000美元,对同一政党的全国委员会捐款不得超过15000美元,参议院的民主党、共和党两个参议员选举委员会对同一候选人的捐款不得超过17500美元。虽然法律对竞选经费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但实际中还是存在着很大的漏洞。捐赠者往往通过捐软钱(soft money)的方式规避法律的约束。
每个候选人必须在选举前10天或选举后30天内向联邦选举委员会报告所收到的捐款和竞选开销,其中包括所有捐款在100美元以上的捐款人的姓名、通讯处和职业。
(三)国会选举的特点
1、国会选举的游戏规则中存在着多样性和一致性的统一。“多样性”指各州选区划分的具体标准不一、选区大小不一、众议员、参议员预选时间不一(从3月到10月),预选方式不一(从关门预选到开门预选)、选票设计不一、投票方式不一、计票方式不一。“一致性”表现为:候选人赢得选举的规则一致,正式选举的投票时间全国统一,即每个选举年11月第一个星期一后的星期二。
2、国会选举存在着地方性和全国性。“地方性”表现为各个众议员或参议员所代表的地理大小、人口多少、选区的经济基础、选民的年均收入、选区所在的媒体市场、选民的种族结构、选民的平均年龄、选区的政治习惯均不相同,这些与选举密切相关的因素全是地方性的。“全国性”是指各个议员的选举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全国形势相关连的,受全国的政治气候、本党的总体形象及在民众中的支持率以及本党领头人的支持率的影响。
3、对于众议员候选人来说,他所考虑的问题的先后次序是“选区第一、政党第二、全国第三”。对于参议员候选人来说,则是“州第一、政党第二、全国第三”。与众议员相比,参议员比较注重个性及全国性的声誉。
4、在国会选举中,候选人所处的地位对候选人的选举经费、竞选组织、竞选战略战术、竞选的结果均由很大影响。按其所处地位来分,有三种类型候选人:在职者、挑战者、开放席位的竞争者。
三、州议会议员的选举
美国50个州的议会,除内布拉斯加州外,都实行两院制,即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众议院议员数从40人到400人不等,但大多数州的众议院由100名左右议员组成。除4个州外,其他各州的众议员的任期均为2年。参议院由大约40人组成,大多数州参议员的任期为4年。
大多数州议会每年集会一次,时间从1月-5月或6月底。有十多个最小的或人口最少的州议会每两年仅集会一次。有的州的宪法规定了州议会举行例会的天数,通常为60天或90天。还有几个大州的议会终年在开会。此外,为解决紧迫的问题,州议会可以应州长的要求召开特别会议,特别会议一般不受州宪法规定的限制。
州议员当选资格除一般条件外,必须在本州居住一定年限和在本区居住一定年限,前者1—7年不等,后者1-2年不等。州参众两院的议员由州议会选区选出,它往往同总统选举和国会选举在同一天进行,并且用同一份选票。州议员的选举程序同国会议员一样,也要经过候选人的提名和选民对候选人的正式选举两个阶段。但是,各州的提名方式不同,有的州(主要是南部各州)实行党代表大会制,有的州采用预选会制,有的州把两种制度合并进行。此外,根据美国宪法第十七条修正案的规定,一个州的参议员出缺时,由该州州长颁发命令举行补缺选举。但在参议员出缺时,州议会在人民依该州议会的指示举行补缺选举以前,得授权州长任命临时参议员。
四、历史小知识
1、选举人团制度的历史雏形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选举总统。其难度在于:这种选举总统的方式必须保证总统的独立性,同时,它必须是技术上合理、政治上有效且符合共 和政体的形式。由于代表们既同情建立在民众同意基础之上的代议制政府,但又希望它不是每位公民都能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直接民主式的政府,他们渴望建立一种能选出最有资格但未必是最受欢迎的总统的机制,但又无先例可循。代表们为此先后提出和讨论了三种方案。
首先是弗吉尼亚方案:主张沿袭当时大多数州实行的由州议会选举州长的办法,由国会选 举总统,这样既现实,政治上又便捷。由于此方案使总统的独立性受到了立法机关的制约和 威胁,不符合三权分立和制衡的基本原则,最终遭到了代表们的反对和否决。
其次是全民直选方案:由于许多代表考虑到美国幅员辽阔,且通讯和交通闭塞,民众不了 解情况,彼此分离、各自为政的地方政治现实等均不适合举行全国范围内的竞选和选举;辽 阔的地域也不利于对全国选举予以有效的监督和控制,选举容易受少数阴谋家的操纵, “ 容易造成整个社会的非常的暴乱性的运动”。 (注:汉密尔顿等着:《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47页。)因而对民众选举总统的能力缺乏信心。按照 代表乔治·梅森的话说,让人民直接选举总统就像“让瞎子分辨颜色一样不合理”。 (注:汉密尔顿等着:《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47页。)因此 ,该方案也以压倒性票数遭到了拒绝。“大多数代表觉得人民直接选举既不需要,也不可行 ”。(注:大卫.C.惠特尼:《美国总统列传》,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47页。)
第三种方案即在第一、第二种方案遭到拒绝后,作为一种妥协性方案提出来的总统选举人 团方案。其内容是:(1)总统选举人由各州通过其州议会指定的某种方式选举产生;(2)为保 证其独立性,选举人不能同时兼任联邦政府公职;(3)选举人总数与各州国会两院议员人数 相等;(4)选举人在指定时间内投票并将其结果送达国会,由参议院主席即副总统向国会两 院联合大会宣布其结果;(5)选举人不能将两票同时投给本州内的正副总统候选人;(6)获得 选举人多数票者当选为总统,次多数票数获得者即为副总统;(7)若无一位总统候选人获多 数票,则由众议院从获选举人票最多的前5位总统候选人中按每州一票原则投票选举;(8)若 两位或两位以上总统候选人得票同居第二位,则由参议院从中选出副总统人选。由此可见, 该方案是一种多层妥协方案,其中第(1)条体现了在坚持共和政体形式下对联邦制拥护者的 让步和妥协,第(3)条规定照顾大州在选举总统时拥有选举人数目上的优势,第(7)条规定 则照顾小州在选举总统应急程序中的利益以保持大小州之间利益的平衡,第(7)第(8)条规定 还兼顾了国会参众两院在应急程序中选举总统的权力。应该指出,诸多妥协中大小州之间的 妥协对制宪会议代表们接受这一方案尤为重要。他们认为,由于各州之间的对立情绪和互不 信任如此强烈,以致于除华盛顿之外的任何其他总统候选人,都不可能获得选举人团的多数 票。因此,该方案赋予大州提名总统候选人的提名权,赋予小州作出最后选择的决定权。
2、预选制度的形成
预选制度的形成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美国在19世纪30年代就形成了由政党代表大会提名候选人的制度,从那以后,大多数议员都由党内的秘密会议提名产生,而这种制度使议员人选往往由党魁所控制。1867年,宾夕法尼亚州的克劳福县首先采用直接预选的方法提名地方的公职候选人,即由两党的选民直接投票确定该政党提名的候选人。20世纪初,直接预选制度得到推广。1900年前后,一些州制定了全州性预选法;到1917年,全国48个州中已有44个实行了某种形式的直接预选制。现在,美国所有的州都采用直接预选的方法提名政党候选人。
㈨ 如何把地理学好的方法
学好地理要结合生活常识学习,多看国家地理杂志和有关地理的节目,做好地理知识结构。学习地理的方法有学会使用课本、学会使用地图、重视地理观察、善于地理想象等。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
学会从生活中学习地理,结合生活常识学习地理
多看国家地理杂志和有关地理的节目,多去旅游。热爱生活,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地理知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回过头看看你的地理课本,SO EASY。这样学习地理你会理解深刻,不用死记硬背!
做好地理知识结构,最好做好每一个知识点的思维导图
在课堂上认真听课,课后笔记,特别是必修1得花点苦功夫,其实大部分都是有规律的,把重点知识掌握,多理解下。最后把老师讲的和自己学习的知识做好思维导图,包括地图、表格等。
根据地理知识结构和思维导图做好每一章每一节的练习
要适当地做一些练习,但不能多做练习。觉得哪个知识点难还不理解,找出10套题只做该知识点的题目,做这些试题的时候要认真,保证做一题对一题,全部吃透,这个知识点你就算过关了。另外你要把以前考过的试卷拿出来再做做错题,这样比做陌生题要好得多。错误的地方再温习一下,看看失误的地方是否已经解决了。
根据知识结构整理地图
结合时下的热点多读地图,特别是看看老师强调的一些图。如美国、日本、德国、印度、中东等这些重要的区域性图;如环渤海经济带、长三角、珠三角等这些沿海的区域性图。
要培养自己解题细心的习惯
有些童鞋答题会丢三落四,注意解题之前要整理些关键性、条理性和综合性的思路,思路整理好了,才不容易丢分。如城市、工业的布局区位因数是哪些,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是哪些,经过整理后你思路就明晰多了。
2学习地理的方法有哪些
学会使用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 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重视地理观察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