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中地理什么是焚风效应
在对流层中,气温分布有个规律,即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也可以理解为海拔越低,气温越高)。当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山地的阻挡,那么在山地的迎风坡,就会形成气流爬升,当气流越过山地到达背风坡时,又会沿坡面向下运动。空气在背风坡沿山坡向下运动过程中,随着海拔的降低,空气气温不断增高,而气温升高时,空气中的水汽是不会凝结成雨的。所以在背风坡往往形成一种又干又热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焚风效应。
❷ 高中地理 冰湖效应
冰对太阳光的反射较强,所以冰湖温度较低,和城市热岛效应相反,冰湖效应就是冷岛效应
❸ 城市绿地作用高中地理
(一)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不同类型城市绿地光合作用效应比较)
2、吸收有害气体:有害气体虽对植物生长不利, 但在一定条件下, 有许多植物对他们具有吸收和净化作用
3、吸滞烟尘和粉尘: 植物, 特别是树木对烟尘和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这一方面由于枝叶茂密, 具有强大的减低风速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由于叶子表面粗糙、有绒毛或黏性分泌物, 当空气中的尘埃经过树木时, 便附着于其叶面及枝干上。经过雨水的冲洗, 又能恢复其吸滞能力。草地不仅和树木一样具有吸附灰尘的作用, 并且还可固定地面的尘土。 (绿化树木的滞尘效应)
4、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绿地可以减少空气的含菌数量, 这一方面是由于绿地上空灰尘减少, 从而减少了黏附其上的细菌; 另外一方面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具有分泌杀菌素的能力, 如悬铃木、桧柏、白皮松、雪松等都是杀菌能力较强的绿化树种
(各类林地和草地的含菌量比较)
5、净化水体。据研究, 树木可以吸收水中溶解的物质, 减少水中细菌的数量。如在通过30~40m宽的林带后, 由于树木根系和土壤的作用, 1L水中所含细菌的数量比不经过林带的减少1/2。许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净化城市污水有明显作用: 在栽有芦苇的水池中, 悬浮物要减少30%, 氯化物减少90%, 有机氮减少60%, 磷酸盐减少20%, 氨减少66%, 总硬度减少33%
6、净化土壤 。植物的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 从而具有净化土壤的能力 有些植物根系分泌物能使进入土壤中的大肠杆菌死亡
(二)改善城市气候
1、改善小气候
降低气温: 测定表明, 在炎夏季节林地树荫下的气温较无绿地低3~5°C。有垂直绿化的前墙表面温度比纯粹红砖墙表面温度低7°C左右。炎热夏季时, 人在树荫下和在直射阳光下的感觉差异很大。这种温度感觉的差异不仅仅是3~5°C的气温差, 而主要由太阳辐射温度决定。茂密的树冠能挡住50%~90%的太阳辐射热 (绿化的遮荫避晒作用)
2、调节湿度
空气湿度过高, 易使人厌倦疲乏, 过低则感干热烦躁。一般认为最舒适的相对湿度为40%~60%。绿化植物能大量蒸腾水分, 可以提高空气湿度。一般森林的湿度比城市高36%, 公园比城市其他地区高27%。即使是在树木蒸腾量较少的冬季, 因为绿地中的风速较小, 气流交换较弱, 土壤和树木蒸发水分不易扩散, 所以绿地的相对湿度也比非绿化区高10%~20%
3、通风防风
1)大片林地的存在, 可以造成绿地与其周围地区的温度差异, 进而造成区域性的微风和气体环流。绿地中的凉空气不断向城市建筑密集地区流动, 从而调节气温, 输入新鲜空气, 改善通风条件。
2)带状绿地的作用与其设计密切相关。如带状开敞绿地, 若与夏季主导风向平行, 则具有良好的通风效应。若绿化林带与冬季主导风向垂直, 则具有良好的防风效应, 既可降低风速, 又可减少风沙, 改造局地气候 (绿化林带减小风力)
4、调控气流
(三)降低城市噪声
噪声污染是城市中的主要环境污染之一。噪声一旦超过卫生标准的30—40dB,就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轻则使人疲劳、烦燥,重则可以使人引起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 据有关测定表明,40m宽的林带可以降低噪声10--15dB,30m宽林带可降低噪声4-8dB。 阔叶树吸声能力比针叶树好;由乔木、灌木、草木和地被构成的多层稀疏林带比单层宽林带的吸声隔离作用显着。据杭州及北京的现场测量表明,以绿篱、乔灌木与草坪相结合的复层配置形式构成的紧密的绿带降低噪声的能力较强。
二、游憩及文教功能 1.日常游玩 2.休疗养基地 3.文化教育园地
4.社会交往空间 三、美化景观功能
1.丰富城市建筑群体轮廓线
1)道路:道路绿化及路旁建筑风格的和谐、对比,可增强城市美感; 2)边界:指城市外围和各区间外围的景观效果 3)中心点:城市景观视线的焦点 2.美化市容
树木花草的季相变化
3.衬托建筑,增加建筑艺术效果
用绿化来衬托建筑使得建筑富有生机,并可用不同的绿化形式衬托不同用途的建筑,使建筑更加充分地体现其艺术效果。例如:纪念性建筑及体现庄重、严肃的建筑前多采用对称式布局,并采用常绿树较多,以突出庄重、严肃的气氛。居住性建筑四周的绿化布局及树种多为体现亲切宜人的环境气氛。 四、防灾避灾功能 (一)防火防震
绿地防火防震的作用,是在1923年1月日本关东发生大地震,同时引发大火灾,城市公园意外成为避难所时,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居民可在各种绿地内搭建简易房,利用各绿地内水体解决震后居民的用水问题,利用各种树木提供部分材料,搭建抗震篷解决居民震后的生活问题等。 绿地对防止火灾的蔓延也非常有效。植物的枝干树叶中含有大量水分,许多植物即使叶片全部烤焦,也不会发生火焰,构成一个城市避灾的绿地空间系统。
(二)防风固沙
一方面,植物的根系及匍匐于土地上的草及植物的茎叶具有固定沙土、防止沙尘随风飞扬的作用。另一方面,由多排树林形成的城市防风林带可以降低风速,从而滞留沙尘。随着三北防护林建造的不断完善,许多城市沙尘暴污染问题也将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植物树叶可以防止暴雨直接冲击土壤;草皮及树木枝叶覆盖地表可以阻挡流水冲刷;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因此植物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山洪暴发的作用。
近年来实施的长江天然防护林工程,就是利用植物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对长江的水质进行很好的保护。
❹ 高中地理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都分别需要分析哪些内容
经济:就是指增加收入,增强实力,提高技术,优化产业结构等;
社会:与人文和生活有关,如提高生活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完善基础设施等
生态:如优化环境、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❺ 【高中地理】焚风效应
气流冷热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气流到达山顶时比山脚下气温低,干燥,但不是楼下说的原因,不可能是“由于背风坡相对干燥,气流性质就变得干燥了”
详解如下:
气流沿迎风坡上升,温度下降,湿度下降。一般情况会形成降水。这时气流的温度已经下降,变为冷气流(与迎风坡处山脚下相比)。气温下降是因为气温直减率的关系,高度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6℃/km)。湿度下降是因为降水,气流气温下降,水汽凝结,产生降水,气流中的水汽流失,气流变得干燥。
气流沿背风坡下沉,温度上升。气温上升是因为,高度每下降100m,气温上升1℃(10℃/km)
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过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着减少。
提醒楼主一个错误之处。不是所有冷气流都会下降,也不是所以热气流都会上升。
希望可以帮到楼主,望采纳o(∩_∩)o 。
❻ 高中地理常见各种效应
一、温室效应指各种温室气体(如CO2、N2O、CH4等)对地面长波辐射强烈吸收或散射回地面,从而使大气和地面增温的现象。温室效应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低地;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各种温室气体中,以CO2的温室效应最为显着。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工农业的发展,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CO2不断增加;同时因人类对森林等绿色植物破坏日趋严重,使植物吸收、固定的CO2迅速减少,大气中的CO2含量明显上升。
模拟结果表明,当大气中CO2浓度加倍时,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将会上升1.5℃~4.5℃。其中极地高纬度地区温度升高幅度更可达5℃以上。
二、热岛效应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消耗大量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释放大量的废热,加之CO2的温室效应,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使得城市宛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人们称之为“热岛效应”。当大范围的大气环流运动微弱时,会形成城市热岛环流。研究这种现象对城市规划建设卫星城和工业用地布局具有指导意义,一般会考虑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三、绿岛效应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区,气温的日较差比较大,降水稀少。而沙漠中的绿洲地带,由于土壤湿度大、蒸发和植物蒸腾到空气中的水分比较多,空气湿度较大,降水相应增多;由于含水较多土壤的热容量比较大,加上蒸发、蒸腾作用对热量的调节,土壤温度和近地面气温的日较差明显变小。林地和草地的这种可以降低近地面温差、提高近地面大气相对湿度,通过调节局部地区小气候而产生的影响就叫绿岛效应,又称绿洲效应。
四、沙漠化效应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时,则可能导致严重的沙漠化。。由于地表植被层和由沙石组成的裸露地面二者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相差很大(前者为15%~20%,后者为35%~40%)。当地表植被被破坏时,地面反射率明显增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减少。尽管沙石比热小,在阳光照射下地面增温强烈,但因空气中云量极少,大气逆辐射微弱,地面散失的热量很多。在缺少平流热量输入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热量平衡,空气盛行下沉运动,以压缩增温。由于下沉的气流十分干燥,缺乏降水,使得气候进一步变干,从而导致地表植被的进一步减少,形成沙漠化效应。
五、湖泊效应在湖泊及其周围,由于湖泊与周围地区地面存在热容量差异,导致局地性大气环流和小气候的产生。当太阳照射时,由于湖面升温较之周围地面缓慢,大气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大气将湖面蒸发的水汽输送到周围地区形成降水,因而湖泊周围地区空气湿度较大,降水较多。
六、封冻效应
大洋表面因低温结冰而产生的种种环境效应叫做封冻效应。从理论上讲,大洋表面出现封冰现象将产生的效应包括:①阻断了洋流,影响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从而导致中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冷;②增大了大洋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使得地面获得的热量减少,引起气候变冷;③缓解了大洋水汽的蒸发,气候变得干燥;④隔断了水圈与大气圈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变换,海水含氧量减少,海洋生物生产率大大降低。
七、焚风效应沿水平方向运行的气流遇到地形阻挡后,在山地迎风坡绝热爬升,大气中水汽随着气温的下降而凝结成云,此后,大气按湿绝热递减率降温,逐渐形成降水,即地形雨。越过山顶后,在背风坡气流顺坡而下,大气按干绝热递减率下沉压缩升温,水汽难以凝结,降水稀少,形成雨影区。由于背风坡大气比较干燥,干绝热温度变化率比湿绝热温度变化率大,气温声速上升,形成沿着背风坡向下吹的既干且热的风,往往容易导致可燃物发生燃烧现象,叫做焚风效应。一般会引起山地背风坡森林发生火灾,对山地植被类型的形成及生态特征、土壤类型和形成都有一定影响。这种现象在我国西南峡谷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八、狭管效应大气运行经过山间峡谷地带时,因风速加快、风力加大而引起的一系列地理环境效应,称为狭管效应。如冬季北方冷气流沿着西伯利亚山间南北纵列的谷地吹袭,风力加急形成烈风,加剧了严寒程度,使得奥伊米亚康成为北半球的“寒极”。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由于北临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加上近十年来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北方强冷空气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北方强冷空气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在这一区域引起狭管效应,使该地区成为目前中国北方强度最大的沙尘暴策源地。
❼ 高中地理总结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
由于城市下垫面的特殊性质,城市人类活动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上人为热源的影响,使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这种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市区中心空气受热不断上升,四周郊区相对较冷的空气向城区辐合补充,热岛中心上升的空气到一定高度又向四周郊区辐散下沉,形成一种局地的热岛环流。这种环流在晴朗少云,背景风场极其微弱的静稳天气条件下最为明显。虽然城市热岛效应夜间强于白天,但由于夜间郊区大气层结稳定,因此夜间的上升气流层不强;而白天郊区大气层结本身不稳定,流入城市后上升速度快,所以城市热岛环流白天要比夜间强,而且夜间的郊区风还具有阵性。
❽ 沼泽生态环境效应高中地理
1,调节周边气候,增加降水
2,维护生态多样性
3,调节河流湖泊季节变化
望采纳。。。。。。。。。。
❾ 什么是焚风效应 怎样学高中地理
什么是焚风效应? 怎样学高中地理?
在对流层中,气温分布有个规律,即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也可以理解为海拔越低,气温越高).当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山地的阻挡,那么在山地的迎风坡,就会形成气流爬升,当气流越过山地到达背风坡时,又会沿坡面向下运动.空气在背风坡沿山坡向下运动过程中,随着海拔的降低,空气气温不断增高,而气温升高时,空气中的水汽是不会凝结成雨的.所以在背风坡往往形成一种又干又热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焚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