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古奇书山海经,其中的炎黄处在哪个地理位置呢
《山海经》是华夏族的一本史诗。由于中国古人的文字记载于甲骨、青铜、竹简,导致中国早期的并没有希腊、两河、印度那样出现长篇的史诗。中国上古时代的传说往往是只言片语,而《山海经》就是这些传说的总汇。本文试图解密其中的《西山经》、《海内西经》、《海外西经》和《大荒西经》,这些内容几乎占据《山海经》四分之一的内容,主要记载古代雍州、巴蜀一带的地理和传说。
一,《西山经》中的山川形势
《山海经》中的地理范围,总体不出战国时代人么了解的地理范围。东经系列主要写的是山东半岛一带;北经系列主要描写山西、河北、辽宁一带;南经系列主要描写荆楚、吴越一带,少部分涉及巴蜀;西经系列主要描写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巴蜀一带。以上每一部分都有4篇内容,而描写中部伊洛河一带的只有一篇《中山经》。《山海经》所表现的范围和《禹贡》也是一样的,都是战国时代的地理知识。司马迁将两者并列,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周人是夏人的后裔,自称是夏人,因为擅长农业而被商朝人称呼为“周”,“周”在甲骨文中就是农田的形态。周人也是炎黄通婚的民族,其父系为姬姓,母方为姜姓,《史记·周本记》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周族的祖先是弃,因为擅长农耕,于是担任了夏朝的农官后稷,其子孙一直世袭这个官职。夏朝灭亡后,周人失去了官职,流窜于戎狄之间,实际上周人和戎狄本身就是一族。商朝人不断对西边的方国作战,这些方国被称为“羌”,意思就是牧羊之人。后来周人在渭河上游一带重新开始定居农业,才开始发展壮大。
② 炎黄故里在哪里
炎黄故里
黄帝故里概况
新郑市位于郑州市南,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文化资源丰富,铁路、公路、航空交通方便,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和建都地。据文献记载,新郑有黄帝及其臣属活动遗址与纪念性古迹 24 处,有许多地名山名是有熊氏轩辕黄帝和他的父亲少典以及大臣之名为名的,诸如有熊、少典之墟、轩辕丘、轩辕故里、黄帝口、风后顶、大鸿山、西太山、力牧峰、常先口等,这在全国是罕见的。最早的纪念性建筑是春秋时在具茨山风后顶所建轩辕庙,其后是汉代在轩辕丘所建轩辕故里祠。这两座建筑,历代有毁有修,至明清时代重新修葺,至今香火不断。
③ 《炎黄地理》发表了职称论文为什么网上查不到
出刊后,3个月左右网上可查文章
④ 炎黄是中国人的祖先,
少典是谁?他是中国原始社会有熊部落的首领。少典出生在有熊国,后来便成为了有熊国的国君。有熊国主要活动在河南新郑一带,执掌六个部落,分别把熊、罴、貔、貅、䝙、虎当做图腾。
图片来源于网络
炎帝牛首人身,不得少典喜爱。炎帝和母亲被少典放逐到姜水河边。长大后的炎帝以姜为姓。炎帝智慧过人,武艺非凡,很快就做了部落首领。巫师曾经预言他跟火很有缘分,因此他被称为炎帝。炎帝有一根神鞭,专门用来抽打百草。炎帝为了验证草药的药性,亲尝药草。炎帝部落的人因为有了通识百草的炎帝,身体素质一直都非常好。炎帝带着自己的部落开始东迁,后来定都于陈。
黄帝也是少典之子,他比较受父亲的宠爱。黄帝比炎帝更加聪明,一生下来就会说话。而且面容英俊,脾气也没有像炎帝那样暴躁。少典将黄帝带在阴水河边养大成人。阴河也被称为姬河,黄帝长大后以姬为姓。黄帝身高九尺开外,为人敦厚。最后成为了少典的继承人。黄帝利用姬河的地理优势鼓励百姓发展农业,很快就使有熊部落富裕起来,渐渐成为中原最强大的部族。
当时长江流域有一个叫做九黎的部落,族人个个能征善战。族长蚩尤和炎帝抢夺地盘,炎帝不敌。黄帝劝说炎帝归顺于他,炎帝不听,与黄帝大战。三战三败,最后炎帝归顺了黄帝。少典之子炎黄二帝共同征战蚩尤。
⑤ 炎黄地理是黑刊吗
是。
炎黄地理是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 山西省文化艺术传媒中心主办,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指导主办的,融政策性、理论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国家级高端(学术)地理、历史、文化类专业期刊。
炎黄地理定位于“人文历史交流阵地,地理科研成果发布窗口,综合学术研究平台”。栏目包括城市规划,人文地理,地质勘探,历史访谈,园林艺术,自然环境,教育纵览,交流论坛!
⑥ 什么是炎黄
炎黄
“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他们自西方游牧进入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得到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由西北进入了中原地区。
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炎黄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⑦ 什么是炎黄!
“炎黄”是传说中上古中国的两个部落领袖。炎是炎帝,黄是黄帝。炎黄被认为是华夏文明始祖,而汉族(汉朝前为华夏族)则称为炎黄子孙。
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黄帝姓公孙、号轩辕氏。他们居住在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得到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炎帝黄帝族联盟打败了蚩尤族,正式定居中原地区。而汉族为炎黄子孙。
(7)炎黄地理怎么样扩展阅读:
炎黄——涿鹿之战
距今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涿鹿之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远古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延续了不少时日,最后的决战进行于冀州之野,《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述了一个传说,“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反映战斗过程中,双方先由巫师作法,希望借助自然力征服对方,黄帝呼唤有翼的应龙畜水,以便淹没蚩尤军队。
蚩尤也请风伯、雨师相助,一时风雨大作,黄帝军队再次陷入困境,危急中,黄帝只得请下天女女妭阻止风雨,天气突然晴霁,蚩尤军队惊诧万分,黄帝乘机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取得了最后胜利。
涿鹿战争之后,使华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对今天的汉族来说,则更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涿鹿战争之后,方圆数百数千里慑于黄帝威严,各宗族安分守己,不敢轻易发动战争,这样就使得中原及其四方趋于安定。
因而各宗族活动的地域便相对固定下来。活动地域的相对固定,使得氏族成员由游猎为生逐步转向稼穑为生,从而使得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⑧ 炎黄地理是省级期刊吗
《炎黄地理》[1]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人文地理类杂志
⑨ 炎帝是那里人
大约距今35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出现了一位半人半神的英雄。他是中国第一任共主,他的国度一度强盛无比。他死后,被后人尊为太阳神,因为据说他像太阳一样滋润着万物;他还被尊为火神,因为他最早教民使用火种;他还是医药之神,因为他最早亲尝百草,使百姓生了病可以有药可医;他又是农耕之神,因为他最早识别五谷,让他的子民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这个伟大的英雄到底是谁?又是出生在什么地方?
华阳还是常羊?
我们常常自称为“炎黄子孙”,其中的炎,便是指炎帝。炎帝是少典之子,他还有一个兄弟,也就是黄帝。据说他们同父异母,炎帝的母亲是任姒,黄帝的母亲叫附宝。少典是现今河南一带少典国的首领,少典的两个儿子,后来都成为了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炎帝的母亲任姒,是少典的妃子。有一次外出游玩,看到天上飞过一条龙,觉得体内有感,回来后便生下了炎帝。这个传说,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中国的皇帝,自西周开始,历来喜欢以“天子”、“龙子”自居,以示自己身份独特,后人便依葫芦画瓢说炎帝是“龙子”、见龙而生云云。
任姒到底是在哪里看到龙的,历朝史学家一直争来争去,并无定论。到了汉代,司马迁才在这些说法中挑了一些中听的,记在他的《史记·五帝本纪》中。司马迁说,任姒在华阳游玩时,看到一条龙光芒四射,腾空而起,回来马上就生下了炎帝。司马迁说的华阳,并不是现在的双流华阳。华阳在古代,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大抵指的是今天华山以南四川大部及云南、贵州一些地区,大抵是古代蜀地的范围,比今天四川省的辖区还大。两晋常璩写的蜀志,就叫《华阳国志》。
另一些史籍,诸如《宋史》、《国语》中则说,炎帝的出生地,在今天的宝鸡西南常羊山,常羊山属于天台山一脉,至今还有纪念炎帝的帝陵。华阳跟常羊虽然写法不同,发音却相似,古人说事多是口传。或许,华阳跟常羊本是一个地方,在民间流传中才讹传成了两个地方。
炎帝快降生的时候,据说发生了很多奇怪的事。他家附近的九口井自动相互流通,从一口井中汲水,另外八口井中的水也会随着波动;天上出现了九条龙,一直在他家屋顶上空盘旋着不走。这一切都暗示着,炎帝日后必成大器。
炎帝生来即是牛首人身,这个记载肯定是不足取的,炎帝时期中国还没有文字,古人可能会用一些特殊的方式记事,比如在绳子上打结,挂个牌牌等等。当时史官可能约定了用牛来代表炎帝,所以在记述炎帝事迹时,就在结绳上系上牛头或系上画牛头的木片,以代表炎帝。当时的人分得清楚,后人却未必明白,以致越记越玄,就说炎帝是“牛头人身”了。他的兄弟黄帝,传说是“人面蛇身”,大抵也是这个原因。
炎帝临世第三天,就会开口讲话;第五天,就可以下地行走了。他的母亲任姒也跟着神了起来,有人说他看见任姒在九龙泉(今宝鸡附近)为炎帝洗澡,洗完澡后又骑上一条青龙离去。三岁那年,炎帝做了一件令国人匪夷所思的事。他看到国家有的地方闹洪水,有的地方又闹干旱,就跳下海去见龙王,把各地的龙王训了一通,意思是,你在全国各地的雨水要平均一点,不要这儿多,那儿少,老百姓怎么过日子?据说龙王们倒也听他的话。
炎帝与黄帝逐渐成年,少典让他们各自带领一批族人,开辟新的居处。炎帝这支,后来住在姜水附近(即清姜河,在陕西岐山以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黄帝这支,住在姬水附近(今陕西岐水)。时间长了,炎帝部落干脆改为了姜姓,着名学者徐中舒则认为,姜就是羌,炎帝是羌人,黄帝部落则改成了姬姓。日久年远,炎、黄两部风俗习惯的差异越来越大,成了两个部落,只隐约记得彼此间还有亲缘关系。
为天下先种植五谷
炎帝和黄帝部落,最早都靠游牧为生。与野兽同处,穿兽皮,吃生肉。后来,部落人数越来越多,森林里的野兽数量却渐渐变少了,经常有人吃不饱。有时候,为了一只野兽,不但两个部落之间要争抢,就是部落内部,人们也一窝蜂地冲上去争抢,全然不顾礼仪、亲情了。
吃不饱,穿不暖,部落之间的冲突不断,问题是越来越严重了。在这危机关头,天上下了一场大雨,下的全是米粟。其他部落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不敢食用。炎帝却高兴不已,命令百姓将它们埋在土里,定期浇水,只待丰收。炎帝是怎么知道的呢?他是生而使然,据说他“三岁知稼穑”。三岁时,说起农耕稼穑来,头头是道,大人都说不过他。到了秋天,种下去的米粟果然都结出了丰盛的果实。
事实上,天上自然下不出米粟来,根据后人的研究,五谷是一些植物发展起来的,当时的野兽数量稀少,炎帝部落自然想找点植物充饥,他们可能发现了谷类,并把它们改良成了五谷。据说,当时主要种植的谷类有五种:稻、黍、稷、麦、菽(就是大豆)。
有了五谷,自然需要耕地。以前人们都是用石器开垦耕地,效率低,还很辛苦。炎帝部落开辟山林,多半利用火,放火烧山,烧出一片平地,灰就是天然肥料。放火烧山放多了,所以时人又把炎帝叫做烈山氏。最早的火,据说就是炎帝先使用的(一说燧人氏最先钻木取火)。雷电打在树枝上,很容易燃起熊熊大火,这就是人类最早的火种。
炎帝的发现是改变历史的大事:有了火,人们不再生啖兽肉,既健康,味道也好;有种说法,灶也是这个时候出现的。火大抵还是很重要的武器,焚山造田,驱逐野兽,样样用得着。因为教百姓用火,神农氏被后世尊为火师、火神,甚至太阳神,他的帝号也跟火有关,炎,就是两团燃烧着的火焰。因此,后人便说炎帝部落“刀耕火种”。当时,河南、陕西一带多沼泽丘陵,不适农耕,炎帝部落便渐渐顺着豫西群山向山西南部迁移,这一带地势较高,便于耕种,他们大概安居了很久。
炎帝的发明
这时候的土地,据说生硬得很,庄稼栽上去,过不了几天就枯萎。人们用手挖,用石块铲,终无显效。炎帝一次外出,看到一只螃蟹舞着大钳,不一会儿就在泥土中扒了一个洞。受到启发,炎帝先把木头在火中烧烤,使之弯曲,称为耒(lei);又把木头削成下窄上宽、蟹钳形状的耜(si)。于是,后人说他“揉木为耒”,“斫木为耜”。最早的陶器,据说也在此时出现了,冶陶是与农业同时产生的,耕出来的土是最好的烧陶原料,这便是“耕而为陶”。
这时候的人,还经常生病。他们开始吃植物叶子,有了疾病,自然也容易想到吃几种植物或许可以治疗。不过,人们还不大认识野外的植物,生了病,抓起一把就吃,一不小心就中毒了。炎帝万分着急,决定自己先尝一遍,分清楚哪是药草,哪是毒草。据说他生来是个“水晶肚”,五脏六腑全都看得见,吃进去什么也看得一清二楚。炎帝随身携带着两个袋子,尝到花草可以食用的,都放在里面。他整日在外漂泊,碰到没见过的花草,就摘下来尝一尝,所以经常中毒,最多一天中过70次毒。据说后来左边的袋子装了花草根叶有四万七千种,右边有三十九万八千种。
考古学上说,新石器时期的古人,不但会摘草药治病,而且已经知道煎药喝了。当时的炎帝部落,在炎帝的感召下,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人们生了病,往往寻求医治,不再乱吃药,后来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据说这大抵就是医学的雏形。
炎帝时代,还有一件大事。据说每天正午,其他部落就来到炎帝这里,交换自己需要的物品,以物易物,互通有无。当时五谷还很稀罕,其他部落都没吃过,炎帝便用它来交换战马、兵器、兽皮等等。战马和兵器可以拱卫国家,兽皮是用来穿的。炎帝部落已经有了丰厚的粮食储备,据传他经常对自己的子民说:“有七八丈高的石头城,百步宽的护城河,穿着盔甲的兵士百万,但是没有粮食,那也是不能守住的。”商品是在剩余劳动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都说明炎帝部落已经很强盛了。
“仓禀实而知礼节”,饭吃饱了,炎帝部落也想到了精神娱乐。据说炎帝“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制成了一把五弦琴,又叫神农琴。琴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后来,周文王又在五音基础上增了二弦,也就是少宫和少商。五弦琴造出来那天,炎帝很高兴,他对子民说:“要用琴来弹唱耕作的乐趣,歌颂丰年”(《史记·五帝本纪》)。从此,炎帝部落一边劳作,一边听琴,原始音乐由此诞生。
炎帝部落种植五谷,过上定居生活,又改良农具,治疗疾病,创造礼乐,慢慢变得强盛起来。而此时,他的兄弟黄帝,依旧终年迁徙,漂泊无定,过着游牧生活。附近的部落都过来和炎帝部落杂居,学习耕种技术。渐渐的,炎帝的威望越来越高,被天下人尊为共主,那些不臣服的,却也不堪一击。炎帝的都城,随着部落的东迁不断变化,最早在陈,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阳;后来又迁到了鲁(即山东曲阜)。
炎帝之死与神农氏衰弱
被天下人尊为共主后,炎帝仍然四处漂游,试尝百草。这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古时植物种类繁多,有剧毒的自然也不少。在今天的长沙(一说在宝鸡),炎帝看到断肠草(学名“钩吻”),吃了下去,顿时心肺欲裂,肝肠寸断,不治而亡。炎帝一心为民,并不顾及自己的生死,历史上像他这样的君主,实在不多。
炎帝死后,归葬炎陵(一说在宝鸡,另一说在湖南株洲)。他死后,百姓日夜思念他,各处的龙王也争抢着要把他的遗体葬埋在自己管辖的地方,他们争了半天,最后,据说湖南的龙王终于如愿以偿。
不久,帝承接过炎帝的衣钵,成为第二任共主。炎帝还有一个女儿,叫女娃,在海里游泳时不幸溺死,后来变成了精卫鸟,立志填海。据说神农氏共传了八世(一说七十世),最后一任共主叫榆罔。他在位期间,炎帝部落势力逐渐衰弱,共主的称号也名存实亡。当时的部落,渐渐忘记了炎帝在位时的种种好处,开始不安定起来。闹得最凶的是夸父族和九黎族。夸父族是一个喜欢晒太阳的部族,族人长得比一般人高大,两只耳朵上挂着黄蛇,手里还抓着两条;九黎族很剽悍,他们的首领,叫蚩尤,他们和炎帝部落杂居,所以也有人说他们也是炎帝的后代。榆罔派兵征讨他们,却被打得落花流水。赢了榆罔,夸父族和九黎族愈发得意起来,到处征伐,天下诸侯敢怒不敢言。
这时,从炎帝那里学到耕种技术的黄帝部落却逐渐变得强大起来。在逐鹿、阪泉两地,大败蚩尤和夸父,取得了统治权。也有人说是黄帝在“阪泉之野”击败了神农氏,才取得了共主的位置。不管怎么说,神农氏逐渐衰弱了,黄帝部落逐渐兴起了起来。炎帝、黄帝部落后来融合成了一个部族,他们的后代,就叫“炎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