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理知识点归纳有哪些
地理知识点如下:
1、四大洋:地球上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等四大洋。其中,太平洋面积最大,北冰洋面积最小。大洋的边缘是海,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叫海峡。
2、从濒临的⼤洲和⼤洋看,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我国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东侧的太平洋海区,其中渤海是我国的内海。
4、主要内河航线:长江航线、珠江航线、京杭运河航线、松花江航线等。
5、东北区包括黑、吉、辽三省,位于我国东北部,与朝鲜和俄罗斯两国接壤,大部分处在中温带。
2. 地理知识包括哪些
太多了,在大学学了很多,什么水文,地质,气象,环境,区域规划等等。我觉得地理主要还是:1自然地理,2经济地理,3人文地理。有点答非所问,呵呵,因为很多进步上来。
3. 有哪些基本的地理学常识
地理学可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上的应用.
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有十分广泛,首先要具备的基本功:数学(包括高等数学、统计学),物理(包括流体力学),化学(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遥感、测量、素描……
其次的基本知识是地理要素基础课:地球概论(天文、历法)、气象学、水文学、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植物学、生态学、计算机基础、经济地理学(交通地理、国际贸易地理、城市规划、历史地理、文化与社会地理、人口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
4. 地理必备基础知识有哪些
地理必备基础知识
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6、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7、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要主要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进行计算。
8、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9、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10、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11、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的区别。
12、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13、分析实际生活中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
14、分析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时,要注意季节判断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夏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北;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冬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南;太阳直射赤道(春分和秋分)时,赤道低气压一般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15、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的,不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
16、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与江淮准静止锋有关,夏季的伏旱是受副高控制形成的。
17、判读锋面图时要注意锋面的倾斜方向总是向冷气团一侧;画冷锋和暖锋简图时,要注意三角形与半圆形凸出方向,即总是指向锋前,冷锋指向暖气团一侧,暖锋指向冷气团一侧,它们的指向也可代表峰的移动方向。
18、判读气候类型时,要注意根据气温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7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1月份气温最高位南半球。
19、分析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时,要注意气候类型的特殊分布,如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但有些地方比较特殊,如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东南部等地区都远离赤道,其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暖流的影响有关。
20、主要玄武岩和花岗岩的区别: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岩石缝隙在地表下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
21、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的区别:相对来说,风化作用是静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风等;侵蚀作用是动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流水、风力、海浪等。
22、六大板块中,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与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属于亚欧板块,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安第斯山脉南部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23、“背斜谷”从地形上讲是山岭被侵蚀成了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讲还是背斜。
24、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但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25、注意断裂与断层的区别:断裂是指岩层沿裂隙断开,但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断层是指断裂面两侧岩层发生明显位移的地质构造。
26、利用等值线图判断河流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时要注意两者的海拔高度和水位高低;河流水位高,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位高,地下水补给河水;黄河下游是“地上河”,始终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27、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不一定都在夏季,如地中海气候区冬季为汛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则全年降水量丰富。
28、注意利用河流与等高线的关系判断湖泊的性质——咸水湖或淡水湖;等高线向湖泊一侧弯曲,表示湖泊海拔高,湖水外流,一般为淡水湖;等高线背向湖泊弯曲,表示湖泊海拔低,河水注入,一般为咸水湖。
29、分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要注意判断南北半球——南半球北坡热量丰富,自然带分布位置高;北半球南坡热量丰富,自然带分布位置高。
30、注意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在分布地区和对应气候类型上的区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对应地中海气候。
31、注意北海渔场(西欧)与北海道渔场(日本)的区别。秘鲁渔场形成原因(上升流形成)与其他三大渔场形成原因(寒暖流交汇形成)的区别。
32、自然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区分清楚——水资源和气候资源是交叉关系,都属于自然资源。
33、能源与能源资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能源包括能源资源,还包括二次能源等;而能源资源仅指自然资源中能提供能源的部分资源。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34、台风中心无风,盛行下沉气流;而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一般在12级以上,常出现狂风暴雨。
35、台风和飓风虽然都是热带气旋,但要注意两者发生的区域存在差异——台风是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飓风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的热带气旋。
36、干旱灾害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非降水量少的地区,干旱灾害就最严重。干旱灾害主要是对农作物而言的,是受供需关系影响的。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比华北地区少得多,但华北地区对水的需求量大,故华北地区比西北地区干旱灾害严重。
37、寒潮危害最大与寒潮势力最强是有区别的:寒潮危害最大主要是对农作物而言,一般发生在秋末和春初;寒潮势力最强一般发生在冬季。
38、地震的震级与烈度两个概念要区分开: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一般而言,同一地区相同条件下,烈度与震级成正比。
39、火山和地震并非百害无一利:火山灰和火山喷发物往往能形成肥沃的土壤,地震波可以用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40、滑坡和泥石流都是地质灾害,两者最大的区别:泥石流需要大量水分条件,而滑坡则不需要大量的水分,但过多的水分会加剧滑坡的发生。
5. 高中地理常识有哪些
一.《地球》
1、 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1)微观: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
(2)宏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并列的"河外星系")——总星系("可视宇宙")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的普通性:从地球的外观、所处的位置、运动特征而言,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所以又是特殊的: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 ②有液态水;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④太阳的光照条件稳定。 ⑤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简而言之,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是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金锁链条件)。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氢核不断聚变为氦核能。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如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3)太阳辐射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如工业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1)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由里往外:
①光球:黑子(标志,变化周期11年))、
②色球:耀斑(标志,以称色球爆发,最激烈)
③日冕:太阳风(带电粒子流)。
(2)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电离层,电离层:地面以上80-500千米高度)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的现象,对地质勘探、行船造成一定影响。④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极光现象。
5、地球自转
(1)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如图)
(2)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快,南北纬60°减为赤道的一半。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线速度计算公式Vф=1670千米/小时×COSф(其中ф为纬度)。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15°/h)。【注意】: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角速度一样
(3)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
【注意】:同一颗恒星在天空中同一位置观测的时间,每天提前4分钟,15天提前1小时,一个月提前2小时;亦即每个季度天空同一位置的星座是不同的。
(4)意义:①昼夜更替 (周期24小时,一个太阳日)
②地方时(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经度差1°相当于时间4分钟.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例如:与河流侵蚀岸、堆积岸的关系,与河流建港的关系,与三角洲的发展关系。
【注意】:弯曲河道的河流凸岸是堆积岸,缓坡岸;凹岸是侵蚀岸,陡坡岸。右图中的D岸侵蚀最厉害;A岸比B岸侵蚀厉害。
④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北极不动,在北半球,北极星与地平面的夹角(仰度)=所在纬度。
⑤地球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形状(因赤道离心力较大,向两极递减)
6、晨昏线: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00
7、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晨昏线与经线交角=直射点纬度
8. 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9、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小于7.5舍大于7.5入);区时差=时区差(同区减,异区加)
10.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或国际标准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我国从西到东跨东五、东六、东七、东八和东九区。全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时区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即是东经120º经线的地方时。(不是北京的地方时)。 北京时间=世界时+8小时.
11、日期分割:0:00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或称“新一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或称“旧一天”。若0时经线为西经度,则新一天大于一半;若0时经线为东经度,则新一天小于一半;若0时经线与180°经线重合,则全球处于同一日期;若0时经线为0°,则新旧一天各占一半。
12、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即自西向东越过0时经线日期加一天。
13、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1)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2)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3)实例: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4、地球公转
(1)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2)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15、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1)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纬度与所求点的纬度差)
(3)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
(4)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5)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楼房间距越大。
(6)正午太阳高度(H)因纬度而不同:同一时刻,H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近,H就越大。
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H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H达最小值。
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H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地,H达最小值。
春秋分时:太阳直射在赤道,H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注意】:等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以直射点为中心,呈同心圆分布。昼半球的中心点是直射点
(7)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③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④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判断所在的地区,并进而判断该地区的其他地理特征。
⑤计算楼距。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
⑥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
⑦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情况下,由于向阳坡正午太阳高度大,得到的光热多,背阳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阳坡温度较高,阴坡温度较低,从而影响到自然带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高度。
⑧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纬度、气候、地势高低
16、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1)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如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3.21—9.23),北半球的昼长夜短,此时北半球夏半年。9.23---次年3.21为北半球冬半年。
(2)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如北半球:12月22日最短,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3月21日昼夜平分,6月22日昼最长。之后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渐短,12月22日昼最短。
(3)南北回归线之外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在同一天出现;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4)不同半球的纬度数相同的两地,昼长=夜长。
17、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1)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2)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18、昼长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4小时—夜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1)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2)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19、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出现昼夜现象
(1)地球自转—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2)地球倾斜着公转—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1)黄赤交角存在: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如图)---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2)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3)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4)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太阳直射点
(1)地球上每时每刻,只有一个地方得到太阳的直射;
(2)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一定是正午12点;
(3)太阳直射点出现在当地的天顶时,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 = 90°。
(4)太阳直射时物体的影子长度为零。
(5)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6)太阳直射点与晨昏圈的关系:直射光线始终与晨昏线(面)垂直。
(7)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数,与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最北界限度数之和互余。例如: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极点的太阳高度=90°-刚好出现极昼的纬度=½×刚好出现极昼的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½×(极昼区域内任纬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最小值)
(8)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太阳升落方向的关系:3.21~9.23: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 9.23~次年3.21: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
(9)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正午太阳在天空的方向关系:
①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终年在正南方向;物体影子指向北方。
②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终年在正北方向;物体影子指向南方。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点在某地南侧,正午太阳在其正南方向;太阳直射点在某地北侧,正午太阳在其正北方向。
22、四季的划分:
(1)我国传统划分:以“四立”分别做为相应各季的起点。
(2)欧美的划分:以“二分二至” 分别做为相应各季的起点。
(3)我国气候统计和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划分:3、4、5月—春季;6、7、8月—夏季;9、10、11月—秋季;
12、1、2月—冬季。
(4)按气候含义划分:候平均温(即连续5天的平均温): ≥22℃为夏季,≤10℃为冬季,
10℃→22℃为春季,22℃→10℃为秋季。
23、典型的季节现象
6. 地理知识点归纳有哪些
地理知识点归纳如下:
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州5号。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相关信息
突出图片和地图独立语言的作用,图片与文字并重,版面达到1︰1。要求精心选取图片并大量选取大尺度的航拍片,写好每张图片说明,充分表达图片信息,保证有足够的文字量和空间。地图是杂志的地理特色,除常用的平面图和晕渲图外,大量采用三维地形图、卫星影像图和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以及手绘图等。
区域综合性原则:以自然为核心的选题必须揭示其对人类的影响,而人文类选题的命脉则是梳理其兴衰传承的自然背景;差异演替性原则:所有自然的更替、人文的盛衰都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都需要展示大尺度的时空变化。
7. 不可不知的2000个地理常识的内容简介
假如有人问你,八大行星指哪八颗行星?布宜诺斯艾利斯是哪个国家的首都?中国的“五岳”指的是哪“五岳”?世界上哪个国家的领土面积最大?“通古斯大爆炸”是怎么回事?哈雷彗星多少年出现一次?着名的城市雅尔塔在哪个国家?天气预报是怎么来的?一周为什么是七天?我国的南北方分界线在哪儿?……
这些地理常识你都能答得出来吗?如何在庞杂纷乱、良莠不齐的信息汪洋中寻找自己所需的正确知识?我们为解决这一难题,把读者可能感兴趣的、觉得有意思的,然而又较零散的2000个地理常识编辑成册,让你轻松阅读古今中外地理,从而丰富知识,开拓视野。
8. 地理小知识有哪些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5、【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气候,影响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州5号。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 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8)地理常识包括哪些方面扩展阅读:
地理主要是研究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
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人类生活的各种环境,也就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层,由此就产生了地理的各个分支,例如气候现象、水文现象以及水环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态现象,土壤的分布以及类型等等很多现象。
除了这些以外,自然地理现象还关注于由于样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统现象以及由于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环境现象、气候现象。
参考资料:
网络-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