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变化包括什么

地理变化包括什么

发布时间:2022-04-13 08:50:26

1. 在地理中什么是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

在地理中经常需要分析一些地理事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例如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
地理事物的时间变化就是季节变化或者年际变化。例如我国东部地区降水集中夏季冬季降水少。我国降水年际变化比较大
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就是地理事物的地区分布情况,例如我国年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 地理环境变化是包括哪些因素的变化啊

自然因素: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地貌。

地理环境从长期来看是由自然过程形成的,因此大尺度的变化也是由于自然原因,例如太阳辐射的变化,地质活动,风化作用,成土作用等,而小尺度的变化通常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归根究底是由于人类数量增加和不当的生产方式引起的。

3. 2000过去年地理有什么变化

2000年过去了,地理有什么变化?基本上变化不大,除了一些火山爆发和地震之外,地形的改变不会太大,因为2000年时间太短了,只是气候变暖,污染厉害,原来是一万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现在污染也就看了二三百米空气污染比较厉害

4. 生活中常见的自然地理现象有哪些

生活中常见的自然地理现象有:

一、降水

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如霜、露、雾和雾淞,又称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称为垂直降水。但是单纯的霜、露、雾和雾淞等,不作降水量处理。

二、台风

台风是赤道以北,日界线以西,亚洲太平洋国家或地区对热带气旋的一个分级。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达到12级(即64节或以上、每秒32.7米或以上,又或者每小时118公里或以上)称为飓风或其他在地近义字。西北太平洋地区采用之近义字乃台风。

三、龙卷风

龙卷风是发生于直展云系底部和下垫面之间的直立空管状旋转气流,是一类局地尺度的剧烈天气现象 。龙卷风可见于热带和温带地区,包括美洲内陆、澳洲西部、印度半岛东北部等,常见的发生时间是春季和夏季。

龙卷风的产生条件包括近地面的风切变和显着的垂直运动/不稳定能量,雷暴是能够满足以上条件的理想环境,也是引发龙卷风的主要原因,其中由超级单体引发的龙卷被称为超级单体龙卷,其它情形被称为非超级单体龙卷 。超级单体龙卷强度的强度和规模通常大于非超级单体龙卷。

四、沙尘暴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 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特点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其中沙暴是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五、霜

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以下, 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霜是一种天气现象, 属于中国地面气象观测内容。

科学上,霜是由冰晶组成,和露的出现过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到达100%时,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露点(水汽液化成露的温度)高于冰点,而霜点(水汽凝华成霜的温度)低于冰点,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0℃时,才会结霜。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降水

网络—台风

网络—龙卷风

网络—沙尘暴

网络—霜

5. 地球的地理变化。[简介]

三 地表的变化

单元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了解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认识温度、水、风、生物等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认识卵石的形成过程;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所带来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
2.尝试绘制山地地形图,感悟符号语言的精妙以及它丰富的科学内涵。通过完成水滴和水流对地表的影响、温度和水对岩石的影响以及岩石磨圆作用等实验,经历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测量,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的科学研究过程,体验到建立模型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实验和研讨过程中,锻炼缜密的思维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尝试辩证地、综合地分析问题,考虑对同一现象做不同的解释。
3.能从多样的地表形态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通过学习自然因素对地表的作用,形成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实验研究的意义。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单元结构
课题 主要活动 课时建议
1.多样的地表形态 1.认识地表形态及表示它们的地形图。
2.画山的地表形态平面图。
3.搜集能够改变地表形态的事物的资料,贴在教师的信息发布栏中。
2课时
2.自然因素对地表的作用 1.研究水滴的力量
2.研究水流的作用
*3.了解除水以外的其他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研究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力量
2课时
3.卵石的形成 1.推测卵石形成的原因
2.研究温度对岩石的影响
3.研究水对岩石的影响
4.研究石块如何变成卵形
2课时
4.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1.了解开凿运河对地表的影响
2.认识修梯田和水库对地表的影响
3.城市化对地表的影响
2课时

1. 多样的地表形态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认识地形图中表示地表形态的符号。
2.尝试绘制山地地形图,感悟符号语言的精妙以及它丰富的科学内涵。
3.能从多样的地表形态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内容设计
本课安排三个教学活动。首先是认识各种地表形态和表示它们的符号,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然后通过亲手绘制山地地形图的活动,感悟符号语言的精妙以及它丰富的科学内涵。最后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地表形态多样性的原因,并动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最终交流和分析资料,找出改变地表形态的两大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准备
活动1:中国地形图
活动2:黏土或橡皮泥、水槽、蓝色墨水、硬塑料薄膜、水彩笔
活动3:卡片纸

活动1.认识地表形态及表示它们的地形图
内容说明
教材由两组插图构成:第一组为各种地貌的实物图——平原、高山、峡谷、海洋、丘陵和盆地等,第二组为与之相应的地图上的表现形式。希望学生在观察认识实物图的基础上,首先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有哪些,再进一步认识地图上是如何表现这些地表形态的,增强识图的能力。
地表形态有三种主要类型:平原、山地和高原。
平原是由平坦或微起伏的低地势组成的一种地表形态。平原常出现在大陆边缘和大陆内部。沿着海岸线分布的平原叫滨海平原,远离海岸线的则称为内陆平原。
山地是一种高海拔高地势的地表形态。山地是山脉的一部分。山脉是形状、结构和年代紧密联系的山群。山地基座至少有数平方千米的面积,但其顶峰却会聚于一点。山地常有陡坡。
海拔较高、地面起伏不大的地表形态叫高原。高原顶部很少是平坦的。

教学建议
认识各种地表形态。
建议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地表形态有哪些,了解学生的先前知识和经验,唤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趣。再利用教材插图,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认识各种典型的地表形态,并描述各种地形的主要特征。
认识地形图。
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表面的形态是起伏多变的。那么,怎样在一张平展的纸上表现出这种变化呢?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符号表示出各种地形,之后再出示标准地形图让学生辨认,对号入座,完成教材41页中的活动。最后建议出示“中国地形图”,一方面复习表示各种地形的符号,另一方面通过看地形图了解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增强对我国国土的认识和了解,锻炼识图能力。

活动2.画山的地表形态平面图
内容说明
这是一个“动手做”活动。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做中学的机会,让他们在模拟绘制山地地形图的活动中感悟符号语言的精妙以及它丰富的科学内涵,例如“等高线”及其疏密程度所代表的科学含义。
教学建议
准备好黏土或橡皮泥、水槽、蓝色墨水、硬塑料薄膜、水彩笔等活动材料。
2、组织学生看教材42页插图和文字说明,熟悉活动流程。分组活动前教师自己或请一个小组的学生向全班演示一遍操作过程。
学生分组模拟绘制山的地表形态平面图。
4、对照小山模型和自己绘制的地形图,分析平面图所传达的各种信息。就像教材中提示的那样:哪里是陡坡?哪里是缓坡?哪里是最高点?
*5、进一步研究:查找资料,了解其他地形图的画法和科学道理。

活动3.搜集能够改变地表形态的事物的资料,贴在教师的信息发布栏中
内容说明
这是介于第1课和第2课之间的一个过渡性活动。是在学生认识各种地表形态之后,引导他们思考造成地表形态多样性的原因。
教材插图提示教师在这部分教学中可以采用信息发布栏的活动形式。信息发布栏中的插图则暗含了改变地表形态的两大类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教学建议
因为内容少,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课时。建议教师提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并要求他们采用文字记录或绘制简图等形式整理资料,课堂上只是交流和分析资料,放在活动1、活动2之后,占用一小段时间,三个活动共同构成一个80分钟教学单元(即两节课连排)。
在分析资料的教学环节,建议教师准备一些小卡片,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炼出“火山”、“河流”、“风”、“植物”、“建筑”、“水库”等词汇写在卡片上,然后放在实物投影上或利用小磁贴将卡片贴在黑板上,以方便学生分类。

6. 地理环境变化包括生物多样性麽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和地形等要素,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一个要素的演化(变化)也会其它要素一起变化。所以也包括生物要素(多样性)。

7. 地理变迁

从地球形成后的几次大的构造运动来找吧
那样对于了解气候和地质方面都比较好的

8. 地理现象都包括哪些

1、濒临海洋的荒漠地区

海洋是水汽的源地,云雨的故乡。大陆沿海地区一般受海洋影响较大,降水比较丰富,多属于气候湿润地区。但是,在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等地区却形成了荒漠环境。

因为这里常年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增温干燥,同时,盛行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水汽很少,云雨难以形成。

2、“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地球上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由于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所以气候干旱。世界上的沙漠多分布在这里,故称为“回归沙漠带”。但是,这一带并非到处都少雨。


3、纬度较“高”的炎热中心

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一般是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但是,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并不在赤道而是出现在北纬20°—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炎热中心。

这里7月份平均气温多在30℃以上,其中利比亚的阿济济亚曾出现过58℃的绝对最高气温,是有名的世界“热极”。

4、无寒暖流交汇的大渔场

寒流和暖流交汇的海区,浮游生物的滋长和繁殖特别迅速,鱼类饵料丰富;同时,暖水性鱼类和冷水性鱼类都滞留在那里,所以渔业资源丰富。

世界上的几个主要大渔场几乎都位于这些海区。例如大西洋纽芬兰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及中国的舟山渔场等等。

5、赤道雪山

赤道两侧的热带雨林带,全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在赤道南侧的赤道带内,有几座海拔超过5000m的高山,例如非洲坦桑尼亚境内的乞力马扎罗山、印度尼西亚伊里安岛上的查亚峰等。它们虽然地处赤道附近,但终年冰峰峭立,白雪皑皑,成为赤道地区的奇观。

9. 地理环境包括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同人类社会直接有关的地球自然环境部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既区别于作为地球存在条件的宇宙空间环境和地外环境,也区别于人们周围的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而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这一位置上的地形、土壤、气候、水系、矿藏、动物、植物以及其他生态条件等等,是一种社会物质前提的因素。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和经常的物质条件,是人们活动的场所,它为社会物质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资源,地理环境条件的优劣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是,地理环境不能对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地理环境的变化极其缓慢,而社会的发展则比较迅速,对于极不相同的地理环境中同时存在着大体相同的社会制度,基本相同的地理环境中同时存在着很不相同的社会制度等现象,单从地理环境方面是无法说明的。把地理环境夸大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是相互作用的。人类依赖于地理环境,同时又能动地改造它,使之成为人化自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人类征服自然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地理环境的面貌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地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相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实践。

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理环境中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浅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动物则因食物不足而相当贫乏。以上各要素之间是一环扣一环,一个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其它要素因受其影响,相应的也会发生变化。

其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

再次,全球大小各级自然综合体内部,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自然综合体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其内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单独改变其中任一要素和部分是困难的。当然,在人类强有力的影响下,地理环境也会发生局部的变化,如由于人工灌溉、沙漠地区可以出现局部绿洲;由于人为滥伐,热带雨林可以局部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但一旦人类的影响停止,让其自然发展,只要大气环流形势不变,最终地理环境仍然要恢复它原来的面貌。这表明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地理环境整体的制约。

10. 湖泊演变为陆地,各地理要素是如何变化的包括

湖泊演化为陆地有两种因素,第一是自然因素,第二是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是指湖泊原本的水源补给因自然条件变化或地理变迁而导致补给中断,湖泊水不再与外界相连,逐渐盐碱化,最后干枯成为陆地。湖泊水的补给一般有三种:雨水补给,河流补给,地下水补给。

着名代表:新疆罗布泊。罗布泊原本是一个湖泊,因自然环境变迁,目前已经干枯只剩下大片盐壳。

人为因素是指人类生产活动或工业活动的需要,而大量抽取湖泊水,最终导致湖泊干枯变成陆地。

着名代表:甘肃敦煌月牙泉。月牙泉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因周边城市的发展,人为大量抽取湖水,曾经一度导致月牙泉水位急速下降。尔后,敦煌市政府采取了多种方式给月牙泉补水,才不至于完全干枯。

阅读全文

与地理变化包括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7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