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地理条件
广义的地理条件包括人文地理条件与自然地理条件。狭义的地理条件指自然地理条件,即本地区的气温、降水等气候特点;地形、地势、植被、矿产、资源
、河流、山川等特点。
人文地理条件包括,当地的人口,居民组成,民族构成、生活习性、工农业发展等特点。
不知说清楚没有?希望对你有点用
Ⅱ 什么是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即本地区的气温、降水等气候特点;地形、地势、植被、矿产、资源
Ⅲ 地理因素是什么
地理要素是地图的地理内容,包括表示地球表面自然形态所包含的要素,如地貌、水系、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改造自然界所形成的要素,如居民地、道路网、通讯设备、工农业设施、经济文化和行政标志等社会经济要素。
地理要素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两大类。
1、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是指涵盖制图区域的地理景观和自然条件,如地质、地球物理、地势、地貌、水文、江湖、海洋、气象、气候、土质、土壤、植被、动物、自然灾害现象等。自然地理要素相对稳定,变化较小,它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优劣,是衡量该区域开发前景的一个重要因素。
2、社会经济要素
社会经济要素(或称人文地理要素)是指由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经济、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如居民地、交通网、行政境界线、人口、历史、文化、政治、军事、企事业单位、工农业产值、商务、贸易、通信、电力、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疾病与防治、旅游设施等等。
社会经济要素的状况深刻地反映了该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的程度。
(3)什么是地理条件扩展阅读:
地理因素的特征:
1、空间位置特征
地理要素总是存在于地球表面的某个位置,并具有一定的空间形态和几何分布,这些特征称为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特征,通常把地球表面抽象成一定的坐标系,在其中表达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即是其位于坐标系中的位置。
由地球表面抽象出来的坐标系可以是地理坐标的经纬度、空间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或极坐标系等。空间位置特征有时候也称为地理要素的几何图形特征,包括地理要素的位置、形状、大小和空间分布状况等。
2、属性特征
描述地理要素本身性质的、非空间的、专题内容的资料和记录数据称为地理要素的属性特征。每个地理要素都具有自身的属性特征。
属性特征主要记录地理要素的数量、质量、名称、类型、特性、等级等。地理要素的属性通常分为定性属性和定量属性两种。定性属性包括名称、类型、特性等;定量属性包括数量、等级等。
3、空间关系特征
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之问在地球表面存在各种关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种特征称为地理要素的空问关系特征。地理要素的空问关系主要包括拓扑关系、顺序关系和度量关系等。
4、时间特征
地理要素存在于地球表面有一定的时间效应,即地理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空问位置、属性和相互关系是跟时问密切相关的,这种特征称为地理要素的时间特征。
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和属性可能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同时变化,如道路网系的修改扩建、土地利用的变化: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和属性也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单独变化,如建筑物的空问位置不变而用途发生变化、学校的整体搬迁而属性没有变化。
Ⅳ 什么是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构成地表各种条件的地理要素的总称。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地理因素。人工环境指经过人工改造的,包括经济、交通、聚落、人口、政治等人文地理因素。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改变着地理环境。
Ⅳ 地理条件与地质条件有什么区别 地震频繁属于地理条件还是地质条件 气候条件能不能并入地理条件
地理条件主要是对于地貌而言,也就是地球的表面,包括江河湖海.
地质条件主要是针对地下而言,主要是指地层构造岩浆活动等,地貌次之.
地震频繁属于地质地震条件.
气候条件能并入地理条件.
Ⅵ 地理题问有什么地理条件要答些什么
你好,除了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还需要回答区域方面的,如交通,人口,人文历史等
另外可以分为有利的地理条件和不利的条件
地理问答需要全面
Ⅶ 古代中国(秦汉以后):总体特征、地理条件、经济条件、思想条件是什么
中国从秦汉以后的总体特征:封建统治者的天下,以封建社会为主推崇皇帝制。地理条件:地理条件较优越,面积广耕地多,人口比较均匀,而且自然环境也好。经济条件:大概从晋朝开始,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转为南方,直到南宋经济重心彻底移向南方,因为北方战乱多,嗯,南方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也比北方好。思想条件: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中国的封建王朝就已儒家思想为代表是想学习,历朝统治者也遵从以德治天下。
Ⅷ 地理条件与地质条件有什么区别
地理条件是一个地区自然地理要素条件.主要包括该地的位置条件\气候\水文\气候\土壤\生物等.
地质条件主要指该地所处的板块位置,地震\火山]地质构造\岩石\地下矿产\等要素.
地震是地质要素,气候是地理要素
Ⅸ 自然地理条件概述
一、地形地貌
(一)地形
山东省域位于我国地势划分中的第三大阶梯的东缘,海拔和相对高差均不大。全省地形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以鲁中南山地最高,向四周经低山丘陵逐渐过渡到山前平原和黄泛平原。丘陵区切割强烈,有“山东破碎丘陵”之称。平原区平坦广阔,岗、坡、洼相间,微地形比较复杂。
全省地势以泰、鲁、沂山地为中心,向四周逐渐低下,泰山主峰为山东最高点,海拔1545m,鲁山海拔1108m,沂山海拔1032m,三山构成山东中部山地的一条东西向地表分水岭,分水岭北侧,低山丘陵,海拔500~200m,逐渐过渡到广阔的黄泛平原;分水岭南侧,山地丘陵海拔从1000m下降到160m左右,到沂沭平原为60m左右;鲁中山地西侧从鲁西湖带过渡到黄河冲积扇,海拔50m左右;东侧为山东半岛,伸入黄、渤海中,海岸线长3024km,半岛山地海拔一般500~700m,崂山顶峰最高1133m,平原地区海拔一般5~50m;另有诸岛屿分布在沿海地带。
(二)地貌
山东地貌类型比较齐全,按地貌形态及成因类型,可将全省划分为鲁中南以构造侵蚀为主的中低山丘陵、鲁东以剥蚀构造为主低山丘陵和鲁西北堆积平原三大地貌单元(图2-1)。
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地貌单元:该地貌单元位于本省的中部,东以昌邑-大店断裂为界与鲁东低山丘陵相邻,北西以潍坊—淄博—济南—平阴—东平—邹城—薛城连线与鲁西北堆积平原接壤。该单元呈一向北展布的扇形山地,长期缓慢上升,以构造侵蚀为主,地貌与构造、地层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中山区侵蚀切割强烈,山势险峻,峰顶海拔超过1000m,最高为泰山主峰,海拔1545m,切割深度大于400m;低山丘陵区,谷浅坡缓,切割深度小于400m;该单元还有由碳酸盐岩地层构成的侵蚀溶蚀或剥蚀溶蚀形成的低山丘陵,谷坡陡峭,地表岩溶发育;此外,该地貌单元还发育有剥蚀山间平原和山间河谷盆地。
鲁东低山丘陵地貌单元:该单元分布于山东省的东及东南部。低山区位于崂山一带,最高为崂山主峰,海拔1133m,切割深度多大于500m,低山丘陵多分布在单元西北部的大泽山一带,最高海拔737m,低山区山坡陡峻,沟谷发育,且多呈“V”字形,单元内丘陵广布,地面标高多为100~300m,地形起伏平缓,切割微弱,河谷多呈“U”字形。此外,该单元沿海还发育有海蚀台地和滨海堆积滩地。
图2-1 山东省地貌略图
鲁西北堆积平原:分布于本省的西北部,属黄河冲积扇的下游。按地貌成因形态特征分为黄泛冲积平原,地形广阔坦荡,略有起伏,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标高一般为75~25m,尚具岗、坡、洼相间的微地貌特征;黄河河口三角洲平原,分布于利津以东,呈扇形,地面标高15~3m,坡降0.1‰~0.12‰;海积冲积平原,分布于渤海湾、莱州湾沿海一带,属海陆交互相沉积而成,地形平坦,地面标高7~3m,分布有沼泽地及新月形沙丘;冲湖积低洼平原,分布于低洼的湖区,周边微向湖区倾斜,地面标高40~34m,局部地区有沼泽地及洼地;冲洪积山前平原,分布于沿胶济铁路以北及津浦铁路以西,地形较平坦,标高80~40m,坡降6‰~0.3‰;此外,在嘉祥县以南,金乡县以北零星分布有残山丘陵,多由碳酸盐岩构成,溶蚀作用强烈,呈孤岛状,残山标高一般为160~200m。
二、气象条件
山东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盛行偏南风,炎热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春季多风沙,干旱少雨;秋季,天气晴爽,冷暖适中,素用“秋高气爽”来赞誉。
全省平均气温11.4~14.7℃,呈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分布规律。7月份最高平均气温24~27℃,1月份最低平均气温-1~-4℃。无霜期200d左右。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80mm左右;其时空分布规律大致是:大气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历年最大降水量达1169.3mm(1964年),最小仅445.5mm(1981年),丰枯之比高达2.62倍;年内降水量的季节分布也很不均匀,一年中有56%~71%的大气降水集中在夏季,而冬季的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7%(表2-1)。同时大气降水的地域分布规律也比较明显,总的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图2-2)。以日照—枣庄一带降水量最大,在900mm左右,滨州市以东的黄河口地带和莘县—平原—河口以北地带为最小,仅600mm左右。年平均蒸发量为1100~2200mm,分布规律是由西北向东南递减。
表2-1 山东省四季降水量分配比例统计表(1971~2006年)
注:据《山东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
图2-2 山东省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区图
三、水文与水资源
1.水文
山东河流水系比较发育,除黄河横贯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外,其他中小河流密布全省,全省平均河网密度为0.24km/km2,干流长度大于10km的河流共计1552条,各地域河流分布特征是:在鲁中南地区以泰沂山脉为中心,形成向四周分流的辐射状水系。南流河流主要是沂河和沭河,均经江苏入海;北流河流主要有潍河、弥河、白浪河及小清河的支流淄河、孝妇河和绣江河等;西流河流主要有大汶河,经东平湖汇入黄河;其他还有泗河、城河、白马河、十字河、洸府河、界河、泉河等,均汇入南四湖。东流河流均很小,如付疃河、潮河、吉利河、洋河、王戈庄河等,集水面积均在500km2以下。胶东半岛由昆嵛山、艾山和大泽山等构成一近东西向天然分水岭,形成南北分流的不对称水系;南流入黄海的河流主要有大沽河、五龙河、母猪河、乳山河等;北流入黄海、渤海的河流主要有大沽夹河、王河、黄水河、沁河、新安河等,但都源短流急,汇水面积不大。在鲁北平原区,除卫运河与漳卫新河穿过冀鲁边界外,主要有徒骇河、马颊河和德惠新河,均为排洪河流,汇集平原大部分地表径流流入渤海。在鲁西平原区主要有洙赵新河、万福河和东鱼河,均自西向东汇入南四湖。
本省河流分属海河、黄河和淮河三大流域。陡骇河、马颊河水系属海河流域;大汶河、玉符河及南、北沙河等属黄河流域;沂沭河、南四湖水系及中运河水系,属淮河流域。其他胶东半岛沿海诸河均独流入海。
最大的湖泊为南四湖,由微山、昭阳、独山、南阳4个湖泊连接而成,南北长126km,东西最宽处25km。1958年在湖腰建成二级坝枢纽工程,将全湖分为上、下两段。允许最高水位时总库容47.3亿m3,调节兴利库容17亿m3。在南四湖以北原为北五湖,现除东平湖外,其他均已淤废。东平湖上承大汶河来水,南与运河相接,北与黄河沟通。湖区最高水位44.5m时,相应库容为30.4亿m3。该湖主要以泄洪为主,对黄河洪水和凌汛均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小清河干流上,尚有白云湖、青沙湖、麻大湖等,因多年淤积,湖的容积已不大。1958年开始全省兴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已建成大型水库32座,中型水库135座,小(一)型水库840座,小(二)型水库4643座,堤坝32000多座,总蓄水能力达107亿m3。
2.大气降水与地表水资源
根据1956~1999年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76.5mm,折合水量1037亿m3;多年平均年径流深145.4mm,相应的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22.9亿m3,保证率为50%,75%,95%的年径流量分别为193.9亿m3,120.4亿m3,51.3亿m3。
黄河自河南经山东入渤海,是本省的主要客水资源,据1951~1999年高村水文站监测资料统计,黄河每年平均年径流量为3858亿m3。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87〕61号文转发的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的报告》,分配山东黄河可供水量为70亿m3。自1972年以来黄河时有断流的现象发生,直接影响引黄供水的稳定性。
3.地下水资源
根据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于2002年1月完成的《山东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所提供的数据,全省地下水天然总补给量为216.38亿m3,其中,矿化度小于1g/L的为139.95亿m3,1~2g/L的为53.51亿m3,2~3g/L的为12.73亿m3,3~5g/L的为10.19亿m3;计算全省总可开采资源量为178.65亿m3,其中矿化度小于1g/L的为114.31亿m3,1~2g/L的为45.49亿m3,2~3g/L的为10.65亿m3,3~5g/L的为8.20亿m3。
山东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是全国主要缺水省份之一。由于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比较严重,引发地面沉降及海(咸)水入侵等地质环境问题,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Ⅹ 什么是地理因素
一。地理因素分为 1)自然地理因素;2)人文地理因素。
1)自然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例如水文,就你说的黄河吧,长江对该地区的影响:
1.冲击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农业发展。
2.提供丰富的灌溉水源。
3。有利于航运的发展,交通便利。
4.在古代,有军事防御作用。
5.弊端:会造成洪水等自然灾害。
2)人文包括:历史、宗教、文化、政治等。
举几个地理因素影响文明的例子
1.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两河流域和古印度的文明都先后被外族所灭,唯有我国的文明“香火不断”,这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国东太平洋,其它方向都有高山、高原的阻隔,特别是西面的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的阻隔,使我国免受西面外来民族的入侵。虽然北面的少数民族多次南下,甚至建立了象元清这样全国统一的王朝,但最终都被中原的先进文明所同化。
2.我国分裂时期各分裂政权的分界线受地理因素影响很大,大山大河往往成为各割据政权的分界线。如:三国时期蜀国北边主要以秦岭和大巴山与魏国为界,东面以巫山、云贵高原东部与吴国为界,西面以青藏高原东部为界;北朝的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都以陕西与山西之间的黄河为界;南朝的陈与北齐以长江为界;南宋与金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3.隋唐前,关中地区成为我国历史的重心。关中地区,北部是黄土高原,东面是函谷关,南面是秦岭,四面都是高原高山,进可攻,退可守,易守难攻。同时,这里气候温暖,渭河又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关中平原的土壤又比较疏松肥沃,这些有利条件使得关中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因此,在我国古代,往往是谁拥有关中,谁就拥有天下:西周在关中崛起,推翻了商王朝而拥有天下;秦国拥有关中而吞六国,一统天下;刘邦以关中为根据地,打败项羽,成为统一而强盛的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关中地区如此重要,西周、秦、西汉、隋、唐等王朝均定都关中,成为我国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4.红军长征。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中央红军经过了湖南南部的五岭(大瘐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在云贵高原上穿越了茁岭、乌江、大娄山、赤水河、乌蒙山、金沙江,进入横断山脉东部,翻跃了大雪山、夹金山、邛来山,跨过了大渡河,踏过了布满沼泽的川北松潘草地,翻过岷山、六盘山,到达陕北。红军所经过的地区都是边远的大山区、大草地,人口稀少,人迹罕至,许多高山终年积雪,空气稀薄,对人的生存来说,这些地方都是穷山恶水。红军只有走这样的路,才能避开敌人的围追堵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