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考地理大题
首先工业区位因素有如下:
(1)自然因素:除场地和水源外,对自然因素一般不要求更多的投入。
(2)经济因素:原料、市场、动力、劳动力、技术(科技、教育)→ 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
(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文化传统 消费习惯 客户类型
(4)环境因素:污染空气、污染水源、既污染大气又污染水源、固体废弃物污染
注意:答地形要知道工业所处的地貌,如平原,山地,河口三角洲等等,不同的工业类型有不同的地貌要求,水源一般只会在水厂分布时使用(答题就写水源充足,水质较好,等等)自然因素,社会人文因素里的东西很多就是在提纲后加个形容词就可以了。
⑵ 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技巧
综合题解题技法之一——特征类设问答题模板
1.设问形式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图中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或地形区“分布状况”,“简述”图中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
“归纳”河流的“主要特征”等。
2.答题模板
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基本思路如下:
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
↓
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
↓
特征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区域内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区域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等)
↓
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
↓
简洁、准确描述
3.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正确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就要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
度,即从哪些方面去分析
①地形特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
②地势特征:地势起伏状况(如西北高、东南低),地势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
③地表环境特征: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
④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汛期(长短、次数)、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蕴藏量等。
⑤河流的水系特征:发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河网形状,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
⑥气候特征:气温(季节变化、积温、生长期)——热量条件,降水(季节变化、干湿变化)——水分条件,气温和降水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⑦农业生产特征: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农业部门结构、生产水平(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程度、专业化水平)。
⑧工业生产特征: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
⑨区域特征: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社会经济特征(农业、工业、贸易、旅游、交通、城市、人口等)。
⑩等值线特征:等值线数值高低、延伸方向、弯曲趋势、疏密变化等。
(2)描述语言的组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明确要描述什么,即描述的方向,主要是将地理问题和地理原理相对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②描述的全面性,即描述的角度和层次是否完整。
③描述的专业性,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尽量使用学科术语而不能口语化等。
例如,描述某地的气候特征,首先要明确当地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是描述的内容和方向;其次,气候特征的描述主要可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角度进行,在描述时要考虑气温和降水的搭配,如是否雨热同期等;最后,描述要用简洁、准确的专业用语,如我国东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不能将其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相混淆,另外描述的关键词要准确,将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描述为“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少雨”是不全面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最低气温高于0℃,应该是“低温”,且“冬季、夏季”不能说成“冬天、夏天”(太口语化),因此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应描述为“夏季高温(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⑶ 高考地理最常考的题目是什么
题型有选择题和【精】简答题两种,选择的【锐】重点是必修一和必【教】修二,简答考区【育】域比较多。
⑷ 高考地理主要考什么
高中的地理高一最重要,因为高考地理主要为自然地理。如经纬线、日界线、太阳正午高度角、晨昏线、地方时区时、降水气候、高压低压等。这些都是高考必考的典型知识点。注意多练练这方面的典型题。
⑸ 全国卷高考地理考哪几个选修模块
旅游地理模块,环境保护模块,自然灾害模块。
希望我的答案能够帮到您!
⑹ 高考地理考什么,怎么考
我也是2012届的 呵呵 不过我是复习生。
地理是 11个选择题 + 2个大题 +1个选修题 固定模式。 但是题的内容会变(自然地理,人文地理 区域地理)
如果你要问怎么考好的话,呵呵 只有一条路,好好学习, 多做题,, 题做多了, 自然就会了。 没有什么学习方法能让你一下子成绩飞升。 脚踏实地吧
⑺ 高考地理有哪些考点
专家指出,要掌握一些应考策略,总结各种题目的解题方法,并注意检验和训练,强化应考能力。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回归书本,巩固知识体系,突出《考纲》、《说明》的重点。
在总复习阶段,大脑中要一定脉络的地理基础知识体系,以不变应万变。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之一是题干在教材之外,答案在教材之内。所以,只要仔细审题,就能够将试题所考内容落实到地理教材的具体单元章节内,答题就有可能八九不离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在涉及每个单元章节的若干考点中,了解哪一考点或哪几个考点相对重要,大胆取舍,有舍必有得。
强调“双基”、突出主干一直是高考地理试题命题的原则。在高考复习中重点抓住学科内最基本、最常见的主干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地球运动中的时间、日期计算、日照图的判读,大气环境中的天气与气候、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陆地环境中的地形地貌、水资源、河流、地下水,海洋环境中的海水性质、洋流与环境、海洋资源,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城市、环境、区域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等等。另外高考不回避已经考过的知识,某些考点的重复率极高。比如时间的计算一直都是地理高考的经典选择题目,虽说几乎年年都在考,但呈现形式却年年不同,一直作为全卷的区分题出现。
注意近几年考查的主干知识。2010年高考命题会在现有的体例、难度和回归教材的特点上,延续现在的命题理念和风格的特色。变化在于主干知识的命题角度,地理原理、分布规律的特殊性,因此考生要特别注意近几年主要考查的主干知识有哪些,这些主干知识还可以从哪些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考查;还有哪些主干知识没有涉及,对于近几年没有考查过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复习课本莫忘细节。考生复习的最后阶段,要回归课本,把课本上所有内容细细看一遍,许多因为系统复习漏掉的细节,都要重新过一遍。考生千万不要忽略了书上图表下的小字,许多考生复习时粗略带过,到了考场上才追悔莫及。举例来说,往年高考中曾经考过的月相和地下水就不属于大纲之列,课本上详细讲解的也只限于小字部分。
2、强化限时定量训练,训练解题能力。-
按照高考的题量命题,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完成,逐步提高答题时间和正答率。如此做法着眼点一是如何审题,如何去提取最有效的信息;二是引导考生追求解题思路、过程,适时地给考生进行规律的总结,教给考生方法,让考生有一个明显的提高,有一个质的飞跃。
-看书和做题不可偏废
地理学科是对不少文科考生的“软肋”,对部分考生提出的“复习地理是不是该多多做题,看书有没有用啊?”对这一问题,王老师表示,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学科,学文科的同学都知道,相对于自然地理、区域地理来讲,人文地理较为简单,因此建议在学习人文地理时务必把课本理解吃透。
至于自然地理,只要把原理掌握了也很简单,就像给了一数学公式,考生需要懂得如何去运用公式来面对不同的题。自然地理题目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图文题的组合,因此需要考生抓住题目信息,比如时间、地点一类,将有助于判断季节时区。难度较大的是等值图一类的题,只要多做多练,记得高高低低一类诀窍也是很有用的。因此自然地理不仅要看书,背死原理,还要多多做题,才能积累经验。现在是四月,应该把每天的复习安排得明确一些,比如练一组题之类。
3、专题复习的方法
至于怎样重组知识,怎样突破专题,应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制定相应的专题及复习方案,为提高效率可采用“看、想、做”的复习方法。
1、看要点、想内容。每个专题已把相关联的知识点归纳在了一起,看知识要点,采用“过电影”的方式,在脑海中再现相关内容,一是温故知新,二是对其中薄弱环节可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样,既省时又省力、效果好、针对性强。
2、看图、想空间(想原理)。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近年的高考几乎是无图不成题,所以,每天都应要求学生坚持抽时间看图,变手中的图为“心中的图”,以强化空间概念和图文转化能力。
3、看典例、想思路。“典例”可以是以前的错题,可以是薄弱知识环节的典型例题,也可以是经典的高考题。把它们归在一起,经常翻看,总结、分析解题的思路,有利于相关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4、看思路、找方法。每节课或每个专题教师都要围绕核心内容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分析,一方面指导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的灵活运用,另一方面通过例题的分析掌握该类问题的分析思路形成规律性的解题模式。在课堂上要注意加强运用例题分析归纳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解题模式的训练和巩固,使学生牢牢掌握。
5、做真题、找感觉。第二轮复习时间紧,搞题海战不可取。但必须适量地做一些“真题” (高考题、经典模拟题或例题),及早找到高考考场感觉,对新情境题型,还要总结解题技巧,寻找对策,以提高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4、有效运用“地理语言”作答,要学会“踩点”。
从近几年高考地理试卷答题情况看,考生文字表述能力比较差。主要表现:答题没有思路;语言不规范(不用地理语言);不全面;没有层次;答不到点上等。究其原因:简答题是一种较新的题型,学生接触的时间短;没有答题的思路;没有答题的技巧(良好的习惯和地理学科技巧)等。平时的训练不到位。因此,后阶段复习要向失误学习,不断总结学习过程中知识性和非知识性错误,从对错误的分析和纠正过程中,弄清概念、规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优”的现象。组织答案前要充分思考命题者意图,答案要既合题意,又合命题者意图。答案表述要准确精练。作答时,三类材料各有解析特点:文字材料---直接用、总结用;地图和图画材料---解释地图、看图会说话;数字材料---会把数字变文字、重在比较。要认识到规范就是高考分数,规范是张开理想翅膀的重要羽翼。
从对从2007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可知,答题是否规范越来越成为整张试卷的区分点。能不能较好地吻合标准答案,能不能用科学的地理术语表达,都成为当今学生能不能取得高分的分水岭。大家应该做到语言规范、条理清晰、答题全面,答题有效性强,最好养成一定的解题习惯即①先读题,把有效的信息画一画;②再根据图例看图,从图中解读有效的信息,圈一圈;③思考题目问什么,应该调用教材哪部分的内容,题干、图中可以利用的信息有哪些;④根据分值,思考采分点,用规范、正确的地理语言,突出关键词进行组合答题。
地理解题通常有“三步曲”:捕捉信息→处理信息→整理答案。但高考试题往往是“非一般的、非常规的”,需要考生具备发散思维与多端思维能力,所以训练时,不但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注意用实际去联系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模式。整理答案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很多学生对于开放性试题,虽然理解了,思路也正确,但就是没有回答正确或回答不完整。针对这一情况,在平时训练语言表达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条理性。答案要分段,分要点,条理要清楚,脉络要分明,决不能长篇大论;②层次性。把有把握的、精彩的答案放在前面,如果没把握,怕漏答,可以适当多答几条,但要将把握性不大的放在后面,对一些不很清楚的地理名词,可采用模糊答法。
5、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除注意复习方法外,第二轮复习还应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大多数学生经过前期数月的紧张复习,身心俱已疲惫,学习热情有所下降。这时,许多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企盼高考尽快到来,及早结束这种“痛苦的煎熬”;另一方面,随着高考的不断临近,由于惧怕高考失利,又希望高考不要到来,每天都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中,心神不定。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原现象”,其实“高原现象”并不代表学生的生理极限和学习效率的绝对顶点,这好比是长跑运动中出现的“极点”现象一样,只要咬牙坚持住,度过短暂的困难期,一切都会好转,会越跑越轻松。针对学生的“高原现象”,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1)引导学生坚定信念、相信自己。战胜别人的是英雄,只有战胜自己的才是圣人。要想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必须有一颗坚强的“心”。
(2)在复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分析、反省自己的复习状态,并从中体会到自己的提高。对其中的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与老师或同学们多交流,以寻求解决的办法。
(3)指导学生恰当安排各门功课的复习时间,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这样不容易产生疲劳感。
(4)课堂复习和训练要合理把握高度和难度,有些教师对做过的题不想再让学生做,简单的题觉得交给学生做没多大的意思,在二轮中一味地去追新题、难题、怪题,结果在“新、难、怪”的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困惑。其实做题巩固的是知识、练的是方法、培养的是能力,只要能达到目的即可,不必追求大量,尤其是一些难度过大的题,在近年高考更重基础且难度不断降低的情况下,更是没有必要。
6、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引领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的与当前热点问题或热点区域联系起米,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的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资源及能源问题;三农问题;南水北调;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问题:中外的友好关系;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比如南堡油田的开发;“嫦娥一号”的发射;孟加拉国热带风暴潮带来的灾害等;例如今年南方的冰雪灾害;“嫦娥一号”上天和探月计划;我国将建第三南极考察站;文昌航天基地建设等等。
二、地理复习的常规误区
误区1:沉迷题海,盲目做题
一些学生由于对“做题”理解的偏差,而误认为只要多做题就能“取得成功”。其实适度的做题是对的,如果不进行适度的做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会片面和不深刻,但是习题的知识覆盖面是有限的,它无法覆盖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如果对习题缺乏选择性,就会出现重复的机械劳动,因而练习的收效甚微。为此高三复习不能只做题,要注意练习的有效性和精练性,要在练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通过训练,培养良好的考试习惯、应试技巧。
误区2:忽略基础、求难求深
许多学生对考纲不研究,对考纲的要求不明确,加上对自己的实际能力不了解,往往高估自己的实际水平,因此在地理复习过程中对基础题不屑一顾,而一味地钻难题,追求巧解偏题怪题,忽略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因而在高考中频频出现失误。为此学生在复习中应该熟悉地理主干知识和理解主干知识,要注意查漏补缺,将没有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及时记忆和掌握,对理解有误的知识要及时加以改正,做到“题不二错”,从而为高考打下扎实的基础。
误区3:主次不分、一味求全
由于高考试卷受卷面、考试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涉及所有知识点,试题的覆盖率是有限的。因此学生在地理复习的过程中,要根据考纲的要求和知识范围进行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主次分清,要突出对重点知识的复习,在复习中应该采取以下策略:1、重点知识重点复习;2、常考常错的知识多次复习;3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等理解不够的知识要多下工夫;4、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复习,并多变化问题情境进行思维和解答训练,从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为此学生在今后的地理复习中应该抓住地理主干知识如:地球运动、时间计算、等值线、气候、灾害、工农业和城市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开发与评价等进行重点复习和加强训练,以求得复习效益的最大化。
误区4:重视解题、忽视过程
到了高三阶段,练习量大增,但许多同学没有注意做练习的习惯养成,在做练习中存在以下一些不良的习惯:1、追求做题的数量而忽视做题的质量;2、审题不认真,在具体做练习时,没有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通读习题材料,没有认真细致地审图。为此在平时的复习中,如果学生在做练习时能够关注解答的过程,尤其是解答中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障碍,那么在高考中也就不会出现诸如审题、答题习惯等方面的问题,如果在平时的解题中还能注意总结解题方法,并经常进行解题思路的训练,那么学生的解题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二轮复习中,还应适当注意应试技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总之,高考是以选拔为目的的考试,高考备考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让学生认准目标,持之以恒,以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心态迎接高考,相信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⑻ 中国地理高考重点
自然地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部分,是高三地理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在高中地理三大知识板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复习中,同学们普遍认为自然地理是最难的。对文科生来说,自然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学习中的“瓶颈”,考试中失分的“重灾区”。如何优化复习过程,提高效率,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是高三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战略决策——精确1.研究高考地理试题,把握复习重点研究历年真题,尤其是近三年高考题,有助于同学们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锁定复习重点。建议同学们分专题总结近三年高考中出现的知识点,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这一专题在近三年高考各地试卷中知识点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整体性海南(2008年):不同植被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的大小分析
重庆(2008年):自然带类型的判断�
海南(2009年):自然带类型的判断�
安徽(2010年):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表现 差异性山东(2008年):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断�
宁夏(2008年):纬度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
上海地理(2008年):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樱花开放时间的差异)�
北京(2009年):某地区山地降水量的垂直变化、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变化规律�
上海地理(2009年):地理环境的地域性差异(南美洲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全国新课标卷(2010年):据雪线分析地形分布特点、雪期与降雪量的成因差异、丘陵区融雪侵蚀严重的原因�
福建(2010年):雪线高度变化趋势、成因�
江苏(2010年):山地垂直带谱、山体位置判断经过这样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该专题往往以自然带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自然地理要素的非地带性分布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不同山脉或同一山脉的不同坡向自然带数量、基带,同一自然带在山体不同坡向的高度、雪线高度等)②相比较而言,差异性比整体性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复习时可将差异性作为本专题的重点。③整体性会以热点作为背景,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气候异常事件,以及大型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都可成为命题切入点。2.考纲是高考复习的纲领和指南在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①明确考纲对知识范围的要求;②明确考纲对能力方面的要求;③明确近几年考纲的变化;④仔细研读考纲中的试题范例。复习过程——科学1.夯实“双基”,形成自然地理知识的骨架(1)夯实“双基”高考以能力立意,但能力源于知识,虽然高考考查的知识点只是全部知识点的一部分,这有限的内容仅仅是对学科内容的抽取,但这种抽取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且每年高考试题都是变化的、求新的、不可准确预测的。因此地理备考要夯实基础。在夯实基础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可将复习方式由结论性知识的获取转移到对知识形成的分析上来,以学习过程的探究性达到学习成果的前瞻性,培养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一是分析知识形成的情境,情境材料有文字,也有各种图表等,同学们可通过分析各种情境材料推导出结论,从而自己发现知识,如观察分析图表,据“图”明“理”,统计分析地理数据,以“数”说“理”,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鲜明、准确而深刻的知识。二是分析知识形成过程。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大气环流形成变化等,同学们在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分析并综合概括,推导出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过程中,能形成思路清晰、因果关系明确的条理化知识。这样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既夯实了“双基”,体验到了学习的过程,掌握了学习方法,又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这也为后面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形成自然地理知识骨架打下基础。(2)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是对知识的加工和重组,需要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联系途径和方向,这样在遇到新问题时,才能提取应用。旧知识在新的指导思想下,经过重新组合、归纳、联系、迁移,就成为“有组织的”新知识。例如:空间分布的接近联系或对比联系如:世界大洲的分布—板块的分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年轻的褶皱山脉的分布—年轻的高原的分布—某些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古老的高原的分布—主要平原的分布—与冲积平原有关的大河的分布。地理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联系如: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不均衡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植被的分布—自然带的分布。地理事物间平行并列关系的联系如:各种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或共同作用于同一地理事物的各种因素(如影响气候的因素)。地理事物间主次从属关系的联系如:外力作用与其包含的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自然资源与其包含的土地资源、大气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地理事物间大小包含关系的联系如: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及其他行星系统;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及陆地水—地表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地下水(潜水、承压水)等。 (3)形成自然地理知识的骨架知识具有系统性、关联性,就像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且有纵横交错的根。构建网络可以使零散孤立的知识系统整合,既有利于同学们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又使同学们从宏观上整体把握该部分知识。2.深刻理解自然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1)掌握地理基本概念熟悉地理概念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是掌握地理规律的关键,也是正确解答地理问题的前提。建立自然地理知识结构要把握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建立概念群体系,既要了解它们的内涵,还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例如,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自然资源与能源、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等。(2)重视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归纳如通过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根据洋流的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①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②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③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推理出来的普遍规律。又如海水盐度的成因分析思路和方法一般为:①若两地的纬度位置不同,靠近回归线的地区盐度高,远离回归线的地区盐�度低;�②若两地的纬度位置相同,寒流流经地区盐度低,暖流流经地区盐度高;有河流径流汇入的地区盐度低;③高纬度海区结冰量大或融冰量小的海域盐度高,而结冰量小或融冰量大的海域盐度低。(3)突出基本原理、规律的实际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是地理学科复习的基本原则,复习中要把学到的基本原理、规律等应用于实践中,以此来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复习自然地理知识首先要理解运动规律,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地壳变动规律等,要搞清楚“为什么会运动”“怎么运动”;其次要掌握分布规律,并将其与自然现象紧密结合,如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时空分布规律,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要搞清楚“为什么这样分布”“怎样分布”。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这些运动规律和分布规律,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有联系,也和气候的成因等有联系。下面以“热力环流”的复习为例来说明这一复习思路和方法。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绘制相关的热力环流图,并据图正确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地理现象:绘制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并进一步分析热力环流对城市工业(有空气污染的工业)布局的影响,或解释“城市雨岛”的成因;绘制山谷风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分析山谷或盆地地区多夜雨的原因等。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气旋、反气旋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3.正确处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关系地理试题多以区域地理为载体,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以人文地理为主要切入点,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所以,在复习中要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与大气单元结合的世界各大洲气候要点:亚洲三种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特征比较、分布地区;非洲气候带沿赤道呈对称分布的原因、非地带性因素对非洲气候的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地区及其在欧洲分布广,而在其他大洲分布范围小或无分布的原因;北美洲气候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地区,地形对北美洲气候的影响;安第斯山对南美洲气候类型形成和分布的影响;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的特征及其原因;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等。每个高三的学生都是一颗种子,蕴含着无限希望,在高考试卷发入手中之前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关键看你现在如何想、如何做,是否能将希望孕育成传奇。祝同学们来年高考取得喜人的成绩!
⑼ 高中地理有那种高考题型
看你是在哪个省高考,不同的地区题型不同。就高考全国卷而言:题题型有两类:选择题11道;综合体2题,一题36分,主要以区域为载体,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及在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一题是和政治,历史的合题。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