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理位置包括哪些方面
按划分标准来分有以下两大类:
1、自然地理位置:按照地理位置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一般分为绝对地理位置和相对地理位置。
(1)相对地理位置是以其参考点的周围事物进行确定,比如海陆位置,就属于这一种(例子: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而绝对地理位置是以整个地球为参考系,以经纬度为度量标准,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自身唯一的经纬度值,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纬度位置。
2、人文地理位置:按照地理位置的功能性质来分,可划分为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文化地理位置等不同的功能性位置。
(1)地理功能去分为哪些扩展阅读:
地理位置从另一个方面可反应出地形地貌的大致分布格局。陇县是一个地貌类型多样,地形破碎复杂的少数县之一,它位于关山和渭北高原西部的千山之间,其县城坐落在千河谷地的中部,总地势是西北高而东南低。
看其地貌大势,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上,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黄土高原地区的一分子。这种背景决定其地形地貌不会脱离这种格局的影响。而这种表现也在某种程度上由中国大致格局第二极阶梯的地形位置特征所概括。
地理位置决定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建设,这在很多国家都有先例。以中国为例,自古以来,很多当政者都非常看重地理位置的选择。政治中心,是一个国家的工作心脏,是国家的大脑。因此,选好政治中心非同小可。
中国把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其主要因素是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北京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而且扼守连结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属于雄鸡的咽喉地带(中国形状像一只雄鸡,故有此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同时,它靠近俄罗斯,蒙古两国,无战争之忧。东有渤海,有辽宁、山东两个半岛拱卫,战略上十分安全。此外,北京是明清两代五百年帝都,经受了历史的严格考验。
㈡ 城市功能分区分为哪几种
城市功能分区主要分为三种:
1、商业区:位于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集聚成片。
2、工业区: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在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占地面积最大;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集聚成团状,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3、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在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占地面积最大;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集聚成团状,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2)地理功能去分为哪些扩展阅读:
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则:
1、城市一般设生活区、工业区、对外交通运输和仓库区、郊区;各功能分区应结合自然条件和各区功能特点合理配置,避免相互交叉干扰和混杂分布。
2、生活居住区应选择城市中卫生条件最好的地段。
3、工业用地应当按当地主导风向配置在生活居住用地的下风侧,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区用地之间应保持适当的防护距离。
4、保证各功能分区到达规划期时,仍有进一步的发展余地并保证各部分用地协调发展。在卫生上不允许工业区发展到包围生活居住区,或铁路包围城市的用地。
5、为了保证生活居住用地的卫生条件,各个功能分区的用地选择应同时进行。
㈢ 主体功能区划分总体格局
根据主体功能区战略,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在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上开展[6]。国家层面,主要确定全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总体框架,明确国家级主体功能区,但不覆盖全部国土空间,为省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留有余地。省级层面,根据全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总体框架,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确定本行政区各类主体功能区数量和范围,国家级与省级主体功能区合在一起覆盖全部的国土空间。按照开发方式,国土空间划分为四类: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7]。开发的含义是指“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通过确定不同国土空间的开发方式,实现对区域内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活动的规模和强度进行约束,使人类活动主动顺应地理地质环境的框架性制约,提高自然背景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的匹配程度,促进人地和谐。按照开发内容,国土空间划分为三类: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为首要任务,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农产品主产区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首要任务,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增强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能力为首要任务,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从不同角度划分的各类主体功能区相互关系如图6–1所示。
根据主体功能,我国国土空间的总体格局由城市化、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三类格局组成。城市化格局以“两横三纵”为主体,即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空间上包括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3个优化开发区域,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圈、呼包鄂豫地区、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地区、天山北坡地区等18个重点开发区域。农业发展格局以“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即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二十三带指七区中以水稻、小麦等农产品生产为主的二十三个产业带。生态安全格局以“两屏三带”为主体,即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
各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情况统计如表6–2所示。根据31个省份主体功能区规划统计,31个省份覆盖国土面积960×104km2,其中,国家级主体功能区约占66.1%,省级主体功能区约占33.9%。具体地说,优化开发区域13.43×104km2,占1.4%;重点开发区域132.39×104km2,占13.8%;农产品主产区252.54×104km2,占26.3%;重点生态功能区538.10×104km2,占56.1%(图6–2)。禁止开发区域呈点状分布于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中,面积194.58×104km2,占20.3%。可以看出,优化开发区域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等沿海省、市,而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四川、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
图6-1 主体功能区划分示意图
表6-2 各省主体功能区(按开发方式)分布情况(单位:104km2)
续表
注:①除青海、宁夏等个别省份外,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面积未扣除禁止开发区域面积;②黑龙江、上海、江西、江苏、重庆等省份禁止开发区域面积为估算面积。
从主体功能区分布来看(图6–3),在空间布局上有以下特点:
(1)主体功能区布局总体上顺应了地理地质环境的框架性制约。我国陆地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形成陆域三级阶梯。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由两条山岭组成: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一线和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承载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适宜人类居住的理想地区,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地区。从主体功能区空间布局来看,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地区,而重点生态功能区则主要分布在该线以西地区。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研究成果,以世界大陆平均海拔为基准,每增加100m的高度,区域发展成本将提高2.2%~2.4%[8]。在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本相对较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西地区平均海拔大大高于以东地区。因此,主体功能区布局顺应地理地质环境的框架性制约,既是尊重自然规律的体现,也是遵从经济规律的结果。
图6-2 全国各类主体功能区(按开发方式)面积分布情况
(单位:104km2)
图6-3 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图
(2)生态空间环绕生产与生活空间成片分布,生态功能区凸显。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被无序开发的同时,农业生产又挤占了大量本可以用于生态的空间,导致草原退化,湿地、水面等生态空间萎缩,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生产和生活空间的宜居性越来越差[9]。全国与各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主体功能区布局扭转了这一趋势,开发区域(包括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被严格限定,其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5.2%左右,而生态功能区的面积达到了国土面积的56.1%,加上禁止开发区域,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要功能的区域可能达到国土面积60%~70%。过去一度被经济发展所忽略的生态功能,通过主体功能区规划,得到空前重视和加强,为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和“三生”共赢奠定了基础。
(3)城市化地区从沿海密集分布逐渐过渡为内陆零散分布。与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适应,主体功能区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化地区自东向西呈减小趋势。东部地区城市化地区面积为31.37×104km2,占其国土面积的33.8%;中部地区22.68×104km2,占22.1%;西部地区79.25×104km2,占11.6%(表6–3)。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布则与此相反,由东向西呈扩大趋势,占国土面积比例由东部的27.9%,到中部地区增至37.6%,到西部地区增至63.2%。2005年以后国家出台了20余个区域发展规划,有20个重要经济区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其中东部地区分布有8个重要经济区,中部地区分布有6个重要经济区,西部地区则分布有3个重要经济区[10]。东部、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区引领着全国经济的发展,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高地。因此,城市化地区的布局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布局总体上是一致的。
表6-3 各区域各类主体功能区(按开发内容)面积与占国土面积比例
注:①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②中部地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③西部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陕西、内蒙古,暂缺重庆和西藏数据;④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
㈣ 什么是城市功能区
城市功能区是指城市内部各功能活动的分布空间及其相应产生的小区分异。
它受自然、经济、历史、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形成、发展、现代城市根据各功能对环境、社会、技术经济等条件的要求,为避免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相互干扰,为有利于生产和环境保护,并合理利用土地和自然条件,将城市按一定功能划分为若干功能区。
资本主义国家大城市内部一般分为中心商业区、行政区、工业区、文化(娱乐)区、居住区、仓库码头区、游憩区和郊区。
中小城市的分区则相对简单或不明显,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是各类城市共有的、基本的功能区,但有时各区划分的界限并无明显的标志。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对促进生产、方便居民生活、城市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等级
等级划分(以城区常住人口划分)
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是由《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1]明确提出的城市划分标准,即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小城市、Ⅰ型小城市、Ⅱ型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Ⅰ型大城市、Ⅱ型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
城区常住人口 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
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㈤ 中国地理版图分几个区
中国分三大区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地形类型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高原
4000米
青藏高原
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阶梯
高原、盆地
2000米
三大高原、三大盆地
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阶梯
平原、丘陵
<500米
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第一阶梯:西藏自治区,青海
第二阶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四川省,贵州省,重庆市,云南省,陕西省,
第三阶梯:除以上的省外
详细中国的地形
[日期:2006-05-24]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地形的主要特征
1.地形多种多样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2.山区面积广大 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着特征。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3.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如果通过北纬32°线,自西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
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
山脉 山地延伸成脉状即为山脉。山脉构成中国地形的骨架,常常是不同地形区的分界,山脉延伸的方向称作走向,中国山脉的分布按其走向可分为5种情况。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5条山脉):北列为天山一阴山;中列为昆仑山—秦岭;南列为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在中国东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条山脉):西列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为长白山—武夷山;东列为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着名山脉有两条:阿尔泰山和祁连山。
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两条,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分别是横断山脉和贺兰山脉。
弧形山系由几条并列的山脉组成,由基本上东西走向转为南北走向而与横断山脉相接,其中最着名的山脉为喜马拉雅山,分布在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等国边界上,绵延2400多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2.高原 中国有四大高原,它们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由于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蚀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征各异。
3.盆地 中国有四大盆地,它们多分布在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由于所在位置不同,其特点也不相同。
此外,着名的吐鲁番盆地也分布在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它是中国地势最低的盆地(-155米)。
4.平原 中国有三大平原,它们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由于位置、成因、气候条件等各不相同,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
以上三大平原南北相连,土壤肥沃,是中国最重要的农耕区。除此以外,中国还有成都平原、汾渭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等,它们也都是重要的农耕区。 答案补充 按照地理大区划中国分为:
华北地区 华中地区 华东地区 华南地区 西北地区 东北地区 西南地区
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华中地区:中国中部地区的简称。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华东地区:中国东部地区的简称。“华东六省一市”包括: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台湾省)和上海市。
华南地区:中国南部地区的简称。华南三省(区)包括: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义上的华南地区还包括福建省中南部,台湾、香港、澳门。
西南地区: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地理上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大部。西南四省(区)一市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和重庆市。
西北地区: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西北内陆的一个区域,地理上包括黄土高原西部,渭河平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北部内蒙古高原西部,柴达木盆地,和新疆大部的广大区域。通常简称“西北”。西北五省区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东北地区:黑龙江 吉林 辽宁
㈥ 高中地理~功能区分布
你该注意到图中的阴影有两块,如果仅仅是中间那一条,也可以说是仓储区。不知你是哪里人,北方主要城市的仓储区都这样。可左下还有一片临近公路的郊区,那种城区边缘、地价低廉的土地最好的用途就是工业区。
不知你想选什么,若商业区和居民区布局在铁路沿线,噪音的不利影响会很大。
㈦ 地理 区域中的 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均质区指自然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的区域。 自然要素的相似性: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地形) 人文要素的相似性:方言区(语言)、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农作物) 具有单一的面貌,是根据内部的一致性和外部的差异性来划界的,其特征在区内各部分都同样表现出来,这种区域称之为均质区。如干旱区。(来自网络)
均质区:假定地表形态一样,都是平原,交通通达性一样,城填分布一致,这样的地区叫均质区。以某种功能为主的区域或同类部门的集聚区叫功能区。如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文化区等。 来自:http://attach.etiantian.com/staticpages/study/question/question_4348471.htm
希望对你有帮助~~
㈧ 中国自然保护区分为哪三个功能区
按照保护的主要对象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3类。
按照保护区的性质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即风景名胜区)、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4类。
不管保护区的类型如何,其总体要求是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展示。截至2016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46处,总面积97万平方公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2294处,总面积50万平方公里。
到2019年6月,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自然保护区有:武夷山、鼎湖山、梵净山、卧龙、长白山、锡林郭勒、博格达峰、神农架、茂兰、盐城、丰林、天目山、九寨沟、西双版纳等34处。
在自然保护区内,人类的各种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以确保一区域内的保护对象保持无人为干预的自然发展状况。
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必须以保护包含某个核心对象为目标,地域为陆地、水体,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水源涵养区、具有典型代表性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和化石资源等。
(8)地理功能去分为哪些扩展阅读:
历史
“自然保护区”为中国大陆地区“保护区”最常用分类。《中国自然保护纲要》对“自然保护区”的定义:“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自然保护的目的,把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自然保护区条例》定义“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中国大陆自1956年第一家自然保护区成立,到1965年共计19个,1979年59个;但由于人民公社和计划经济强调“以粮为纲”,损坏严重而失去保护价值。
198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9年公布了《环境保护法》、颁布了一系列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法律和条例,如森林法、水法、矿产资源法、森林和野生动物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到1985年发展为360个;随着1987年的《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的发布,到1990年达到606个。
㈨ 地理中住宅区,商业区,行政区的简介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以兼有其他功能。大城市功能复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
住宅区:
组成:成片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性设施
区位: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与企业分布相邻或结合
特征: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主要功能区,外边景观是成片密集的楼房
商业区:
组成:各种商业街和大商场(或超级商场)
区位:多位于市中心和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特征:建筑物以多层大厦为主,交通便捷,人口密集,交通流量大
行政中心区:
组成:地区或城市的行政机构
区位:交通方便及邻近服务对象
特征:人口密度昼夜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