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文化地理背景是什么
自然地理背景三级差异
1. 一级差异——自然地带-基调景观差异
2. 二级差异——同一自然地带内沿海与内陆的差异
三级差异——由于地区性的原因而形成的奇特或秀美的自然景观
文化地理环境的三级差异
1.一级差异:文化圈:受同一文化影响的地区,同质文化圈、异质文化圈
世界五大文化圈:欧洲文化圈、东亚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非洲文化圈、土着人文化圈
2.二级差异:文化区:世界文化区P15(十二个)
3.三级差异:民族小区:同一民族生活地区。
B. 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
答:从客观上讲,是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中,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及交通运输条件的现代化是产生旅游需求的三个重要因素。
(1)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是产生旅游需求的前提条件
所谓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是指个人收入中扣除支付应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和日常衣、食、住等必须的生活消费开支和必要的社会消费开支之后,仍有剩余的部分。人们拥有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才有可能具备产生旅游需求的经济条件。
(2)人们余暇时间的增多是产生旅游需求的必要条件
所谓余暇时间就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之余以及必需的社会活动之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余暇时间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每日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每周末的闲暇时间、法定假日的闲暇时间和带薪假期。旅游活动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没有时间就不能形成旅游行为,因而余暇时间是构成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
(3)交通运输手段的现代化是促进旅游需求产生的重要因素
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对现代旅游需求的产生、规模的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任何旅游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交通运输条件,特别是远程旅游及国际旅游,更讲求交通运输条件的舒适和方便。
总之,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和交通运输手段的现代化是促进现代旅游需求规模迅速扩大的客观基础,而这一客观基础的形成则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6 旅游需求除了受旅游动机、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余暇时间和交通运输条件的直接作用外,还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自然、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而形成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
C. 地理背景
1、地理学习,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要学会高效听课。
①课前要先预习,找出不懂的知识、发现问题,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②参与交流和互动,不要只是把自己摆在“听”的旁观者,而是“听”的参与者,积极思考老师讲的或提出的问题,能回答的时候积极回答(回答问题的好处不仅仅是表现,更多的是可以让你注意力更集中)。③听要结合写和思考。纯粹的听很容易懈怠,能记住的点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学会快速的整理记忆。④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者课后一定要花时间去弄懂,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
2、学会整合知识点,提高知识理解和记忆能力。
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这样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3、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记忆是学习的根本。
提高记忆力,可以专门的训练一下。这一类的训练比较多,比如我比较熟悉的:速读记忆、编码记忆、思维导图记忆。速读记忆是一种快速阅读之后的重点记忆和理解记忆;编码记忆是一种将编码信息与恰当的线索联系起来的个性化记忆;思维导图记忆是一种将所需记忆内容整合成关键词句后的思维记忆。以上三种记忆,是我个人用下来比较好用的方法,但都需要系统的训练,具体比较多,就不一一详细讲述了,大家可以自己去了解,或者参考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软件中对我上述的三种训练都有具体的讲解和训练。
4、高效复习,温故而知新。
①制定阶段性的复习目标,合理规划自己每一天的学习复习任务。什么时候复习什么科目,什么时候做题训练,什么时候看书背诵,什么时候查缺补漏等等,都一一明确下来。
②复习的时候,不要长时间的只复习一科,也不要频繁的更换复习科目。每一个时段的复习都要保证学科的完整性,按计划复习完一个学科再进行另外一个学科的复习。
③自己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跟上老师的节奏,最好就保持同步进行。如果你掌握的很好,可以快于老师的安排,但不能被老师远远落下。
④每一小阶段的复习之后,要检查掌握情况。可以自己一个人进行:合起书本,回忆一下这一阶段都学习复习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已经掌握了的,哪些是比较模糊的、还没有掌握的、有疑问的,针对有问题的要趁热打铁,折回去快速温习巩固。也可以找你的伙伴一起进行,相互检查、考校。
5、认真做题和面对每一次考试。
做题的时候:①要仔细审题,而且要审准、审透,提炼出有效信息。②要讲究效率,会的就过(一定是要真的会,而不是感觉会),把时间放在不会的上。③不要动不动就去看答案解析。看答案做题会让你觉得题目很简单,但实际做题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下笔了。④适当进行题海战术,掌握各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
认真面对每一次考试。考试除了是检验你学习效果的方式,同时也是你积累经验的过程,比如:①学会如何分配和把控时间;②掌握作答中各种细节的处理技巧;③磨练考试心态;④帮助自己认识掌握的不足之处,复习提升。
D. 天文地理背景是什么
一般指自然地理要素。自然要素主要是指大气、水、阳光、土壤、植物、动物等,它们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和能量。
E. 一,在确定区域主体功能时应该考虑的地理背景是什么
自然地理背景:地形 维度 气候光照
社会地理背景:劳动力 市场 交通 科技 政府政策支持
F. 文化地理背景组成三要素
文化地理背景由三要素组成,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要素、物质文化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着自然提供给他的条件,进行他的文明建构,展开他的文化历程。因此,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环境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要注意的是,为了解文化所作的地理观察,必须是历史的,文化与地理互动的。
G. 分析青海省成为中华水塔的自然地理背景是什么
青海省成为中华水塔的自然地理背景:青海三江源是长江,澜沧江(即湄公河),黄河的发源地。
这里湿地面积比较广,又有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因此水资源丰富。加上它处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势高,以中国的整体地形为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因此水往东流。
把“中华水塔”守护好,三江源生态法庭、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相继建立,保护体系越发完善。
(7)地理背景是什么扩展阅读:
青藏高原是欧亚大陆主要江河的发源地,中国的母亲河黄河、长江和流经六国的澜沧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等国际河流均发源于此。这些大江大河是中国和亚洲几十亿人民的生命源泉,曾孕育了人类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也是现代文明得以为继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通天河畔,由花岗岩雕成,纪念碑碑体高6.621米,象征长江正源地格拉丹冬雪峰6621米的高度;纪念碑基座面积363平方米,象征三江源保护区36.3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基座高4.2米,象征三江源4200米的平均海拔。
碑体由56块花岗岩堆砌而成,象征中国56个民族;碑体上方两只巨形手,象征人类保护“三江源”。碑体正面刻有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八个大字,碑体背面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撰写的碑文。纪念碑高大挺拔,气势雄伟,耸立于通天河渡口房山丘之上。
H. 黄土高原的地理背景和形成原因有什么不同
地理背景主要描述它的特点,地貌等参数,而形成原因就是怎么来的,怎么形成的。
举个例子:例如一块面包,那么对应的,一个是说它的色、香、味、形状,一个是说怎么做。
(1)地理背景:
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例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黄龙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着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
黄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频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尤其是黄河河口镇至潼关这一河段,黄河在穿越这一段黄土高原的过程中,众多支流汇入,把黄河“染成”了黄色。据测定,这一河段进入黄河的泥沙占全河沙量的90%。
从地球上来看,黄土主要分布于中亚到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一带,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就是位于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它的范围大致是北起阴山,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到太行山,横跨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6省,面积64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下,而以陇东、陕北、晋西黄土层最厚,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间,最厚在兰州,达300米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2)形成原因:
简单的说,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详细的解释: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这个过程持续6000多万年以后,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态的巨大变化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在此之前,中国大陆的东边是太平洋,北边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南边喜马拉雅地区分别被浅海占据着,西边的地中海在当时也远远伸入亚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国大陆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湿气流的滋润,气候温暖而潮湿。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大部分为亚热带地区,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戈壁上,由于气温的冷热剧变,这里的岩石比别处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地质学家按直径大小依次把它们分成:砾(大于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于0.005毫米)。黏土和粉沙颗粒,能被带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进入西风带,被西风急流向东南方向搬运,直至黄河中下游一带才逐渐飘落下来。
二三百万年以来,亚洲的这片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搬运沙土的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区正好是黄土高原所在的地区,连五台山、太行山等华北许多山的顶上都有黄土堆积。当然,中国北部包括黄河在内的几条大河以及数不清的沟谷对地表的冲刷作用与黄土的堆积作用正好相反,否则的话,黄土高原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厚度不超过409.93米。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区,但是这里是一个不断下沉的区域,同时又发育了众多河流,所以落下来的沙子要么被河流冲走,要么就被河流所带来的泥沙埋葬了。
中国古籍里有上百处关于“雨土”、“雨黄土”、“雨黄沙”、“雨霾”的记录,最早的“雨土”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黄雾四塞,沙土从天而降如雨。这里记录的其实就是沙尘暴。
雨土的地点主要在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这类事情看成是奇异的灾变现象,相信这是“天人感应”的一种征兆。晋代张华编的博物志中就记有:“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空谷。”
1966—1999年间,发生在我国的持续两天以上的沙尘暴竟达60次。中科院刘东生院士认为,黄土高原应该说是沙尘暴的一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积累了过去几百万年以来沙尘暴的记录。中国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风沙漫天漫地洒过来,每年都要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一层薄薄的黄土。
I. 古地理背景
根据Scotese(2001)所进行的全球古地理重建,华南地块在早—中三叠世时期坐落在东部的泛大洋和西部的古特提斯洋之间。三叠纪初期华南地块位于赤道北部附近,至三叠纪晚期逐渐漂移至北纬30°(30°N)左右。在中三叠世时,在早期印支造山运动作用下,华南地块北缘与华北地块碰撞(王鸿祯,1985;刘宝珺,许效松,1994; Huang K.and Opdyke,1996),而它的西南缘则与思茅地块和印支地块对接(Scotese,2001; Metcalfe,1998,1999; Wang X.et al.,2000)(图8-1)。刘宝珺、许效松(1994)和Lehrmann et al.(2005)曾对华南地块三叠纪的岩相和古地理的特征和变化进行过总结。从早三叠世至中三叠世拉丁期早中期,贵州省大部分地区位于稳定的扬子地台西南缘(贵州省地矿局,1987;Enos et al.,1999),中三叠世发育了近千米厚的浅海碳酸盐岩和蒸发岩沉积(关岭组、杨柳井组和竹杆坡组底部);而贵州省的东南角则属于南盘江槽盆(Sun S.et al.,1989)(或称南盘江海,吴浩若,2003;滇黔桂次深海盆,刘宝珺,许效松,1994;右江盆地,王鸿祯,1985)的一部分,与扬子地台毗邻(贵州省地矿局,1987;Sun S.et al.,1989;吴浩若,2003; Lehrmann et al.,2005)。对于南盘江槽盆的形成和演化具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南盘江槽盆可能是在泥盆纪晚期伴随古特提斯洋的裂解,与金沙江-哀牢山古特提斯洋大致同时形成的陆间裂陷盆地(刘宝珺,许效松,1994;许效松等,1996; Wang X.et al.,2000;Metcalfe,1998;吴浩若,2003)。由于南盘江槽盆在二叠系/三叠系过渡时期向北扩展了近100km(Enos et al.,1999),以至该裂陷盆在早—中三叠世时期覆盖了滇黔桂三省边境及越南北部的相邻地区,发育了一套深水类复理石浊积岩沉积(刘宝珺等,1993;许效松等,1996;吴浩若,2003; Huang K.and Opdyke,1996; Metcalfe,1999; Lehrmannet al.,2005)。沉积和生物地层记录表明,其与扬子地台的界线在贵州地区大致呈北东—南西向,从贵阳青岩—安顺—镇宁至贞丰一线通过(贵州省地矿局,1987)。至中三叠世拉丁期晚期,在印支造山运动影响下,伴随金沙江-哀牢山弧后盆地的消亡(Wang X.et al.,2000),古西太平洋和甘孜-理塘狭窄洋盆从东西两侧向华南地块俯冲(许效松等,1996),以及华南地块与北侧华北地块和南侧的印支越南北部地块聚合,导致华南地块总体抬升和南盘江槽盆向前陆盆地转化和回返(图8-2)。关岭及其邻近地区由于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与南盘江前陆盆地西北缘接近。至中三叠世末期和晚三叠世初期,这些地区在南盘江前陆盆地回返和向北推覆,以及黔中隆起进一步上升和阻挡的双重作用下,则相对下降,形成了一个或几个不断下沉的坳陷(图8-3)。根据前述在小凹组所发现的古植物化石,我们不妨粗略地重塑当时这些不断下沉坳陷周缘的生态环境和植被景观。前已述及,小凹组的植物化石包括有节类E.arenaceus、种子蕨或苏铁类G.sarrani和银杏类及松柏类等。就这些植物的生活习性而言,E.aranaceus是一种喜湿的植物,其茎干粗大,直径可超过15cm,高估计2m以上,半灌木状,受精须借助于水,推测这种植物当时可能生长在这些坳陷周缘的小溪或沼泽地带,与其他岸边植物一起组成岸边灌木丛(图8-4)。C.sarrani为一种低地湿生-半湿生植物,它当时可能分布于水域附近比较平缓的湿地或相对潮湿的低缓山坡。从这些植物搬运的距离不会很远和保存尚好分析,估计它们的生长地可能距海岸较近,近海陆地比较平坦,地形起伏不大,小溪、湖泊较多,这样的古地貌给植物繁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除此之外,银杏、松柏类均为一类偏爱温凉的植物,适应于高地生境,由此认为它们可能分布于距坳陷较远的高山腰坡。小凹组的植物就是从各自的生长地被流水带到这些不断下沉的坳陷之中,当然也不排除由于强烈的“龙卷风”被直接卷入到这些坳陷之中而沉积下来。
图8-1 华南地区三叠纪构造古地理图(据Lehrmann et al.,2005,有修改)
图8-2 关岭及其邻区中—晚三叠世构造古地理演化
图8-3 关岭地区晚三叠世古地理重建
根据区域地层分布,推测这个或这些坳陷在形成之初,即卡尼期初期(相当于竹杆坡组中上部)可能还在东南方向与古特提斯相连,以至相当于竹杆坡组的沉积在黔西南至滇东开远、罗平、泸西一带均有分布。从兴义顶效和滇东罗平相当于竹杆坡组中均产有大量海生爬行动物,并伴生较多鱼类化石来看(Sun et al.,2006;刘冠邦等,2003),这个在印支造山运动作用下,在云贵边缘所形成的坳陷(或盆地)(图8-4),伴随卡尼期初期的海侵和海水逐渐加深,从浅海陆棚逐渐向局限盆地过渡,相对周缘不断抬升的陆地而言,这里无形中变成了海生爬行动物、鱼类和各种无脊椎动物生存和发育的避难所(图8-3)。至卡尼期晚期,随着周缘的进一步隆升,该坳陷的范围日趋缩小。故而相当于小凹组下段含关岭生物群的局限盆地相沉积远较竹杆坡组的分布范围减小,目前仅在关岭及与其相邻的晴隆和兴义一带有含类似生物群的沉积发现。随着周缘古陆的进一步抬升和剥蚀作用的加强,在这个局限的凹陷中则发育了小凹组中—上段厚约140m含砂和粉砂量不断增加的砂质和粉砂质灰岩和泥灰岩,以及上覆约几百米厚的由砂和泥质岩石组成的赖石科组,其间也有几次海平面升降变化,以致在赖石科组中还夹有含保存很好双壳类化石的黑色泥页岩出现(图8-5)。
图8-4 边缘凹陷(或局限盆地)中关岭生物群生活环境的重建
图8-5 保存在赖石科组层型剖面赖石科组上部黑色页岩中的双壳类(Daonella)
至晚三叠世诺利期,在晚期印支造山运动的进一步作用下,整个华南地块褶皱抬升,以致在扬子地台西南和原始南盘江槽盆内基本缺失了卡尼期中晚期—诺利期早期海相沉积,仅在零星孤立分布的陆间残留盆地中可见诺利期晚期—瑞替期滨海沼泽相含煤沉积。
J. 地理地质背景
泸西小江流域位于滇东岩溶区,东经103°30′~104°05′,北纬24°10′~24°45′,属南盘江水系一级支流。主体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辖区。流域总面积1009.28km2,岩溶面积占75.2%。流域中上游为椭圆形的泸西岩溶盆地,长轴呈北东向延伸,盆底沉积平坝区海拔1700m左右,面积78.1km2,地形较平坦;盆地周围裸露型岩溶中山区海拔1800~2459m,各种岩溶形态发育齐全;盆地以南流域下游的小江河谷,为流域的排泄基准,最低点海拔820m,横剖面呈“V”形,切割深度500~1639m。
该区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枯、雨季分明。山区、坝区气候差异较大。区内多年平均气温15.2℃,最高气温36.1℃,最低气温-4.3℃。多年平均降水量966.8mm,最大1251.5mm,降水量80%以上集中于6~10月。水面蒸发量多年平均值在 1204.1~1279.3mm之间。小江全长 97.5km,落差 1001m,流量0.52~39.83m3/s,年平均流量5.44m3/s。
流域内森林面积269.38km2,覆盖率为26.69%。石漠化总面积211.75km2,占流域面积的20.98%,主要分布于泸西盆地周围和小江河谷裸露型岩溶山区。
流域内共有人口20.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43万人,占总人口的86.98%。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50791.7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68.02%,人均占有粮食391kg,农民人均纯收入1426元,处于岩溶高中山区的三塘乡人均纯收仅688元。耕地总面积70.76万亩,其中水田9.81万亩,旱地60.9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3.53亩。目前缺水人口5.17万人,缺水耕地39.22万亩。
流域内分布有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等地层,出露地层以中生界三叠系为主,局部地段分布古生界二叠系、新生界古近系。坝区、河谷区及山间洼地内分布有新生界第四系红粘土、砂质粘土、砂土及碎石土,一般厚度0~30m。古生界仅出露二叠系中统宣威组(P2x)泥岩、砂页岩、粉砂岩,厚度57~250m。中生界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为砂泥岩、永宁镇组(T1y)为薄层灰岩夹砂泥岩,厚度分别为517m、401m;中统个旧组(T2g)、法郎组(T2f)以灰岩、白云岩为主夹少量薄层泥质灰岩、砂泥岩,厚度分别为2853m、104m;上统鸟格组(T3n)、火把冲组(T3h)为砂泥岩,厚度分别为314m、313m。新生界古近系始新统路美邑组(E2l)主要为砂岩、砾岩,厚度1714m。流域内地层以个旧组(T2g)和火把冲组(T3h)分布最广(图3-1)。
图3-1 泸西小江流域地质图
1—正断层;2—推测正断层;3—逆断层;4—平移断层;5—实测及推测性质不明断层;6—地层界线;7—不整合地层界线;8—背斜;9—向斜;10—地层代号;11—流域边界
小江流域属华南褶皱系滇东南褶皱带,经历过多期构造运动,形成构造线以北东向为主的不同类别和性质的断层、褶皱。断层是小江流域内的主要构造类型,以北东向为主,规模较大;其次为近南北向的断层,规模较小,多切断前期断层。断层倾角较陡,一般50°~80°左右。雨龙断层为流域内主干断层,断面倾向南东,为一正断层。流域内褶皱具有背斜舒缓、向斜紧密的特点,主要有白水向斜和杨梅山背斜。因受断层切割,褶皱多不完整。构造控制了小江流域的地貌格局,泸西盆地的形成受构造活动的制约,长轴方向与构造线走向一致。通常沿断层走向发育串珠状的洼地、落水洞及溶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