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样防止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如黄土高原本身黄土层深厚疏松,垂直纹理发育,易被流水侵蚀,人为原因则主要是指人类的生产活动,近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垦殖和放牧,以及开采矿产等造成植被大量被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的加剧,既使得土地荒漠化,又抬高河床,造成洪涝灾害
防止水土流失主要是以植树种草为主,防止过度开荒,部分地区如坡度较高的丘陵地区应将耕地转变为果园或发展林业,限制畜牧业发展超过草原的承载量.
㈡ 地理南方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南方:自然原因,多丘陵地形,雨季长多集中与夏季、及降雨时间长、雨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滥砍滥伐,破坏植被
、保水能力下降
措施: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档土坝等工程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要积极实施退耕还林,保护植被。
㈢ 如何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一)加强治沟治坡工程建设,采取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合理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1.改良地形环境。在15度以上宜林坡地,要坚决退耕还林,并在坡面地修建栏、蓄、引、排相结合的水土保持工程。通过在坡面修建截水沟、坡面蓄水工程(水平沟、水窖、水柜),形成蓄水、保土拦沙、缓流、排洪、抗旱的综合功能,从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增强土壤吸水蓄水量着手,削弱地表径流冲刷、裹挟表土的力度,进而达到涵养水分、保护土壤的目的。
2.鼓励大量造林种草,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率。可以结合经济发展需要,扩大保水林、经济林种植面积。因地制宜修建水平沟、水窖、水柜,集截流、积蓄、存储降水为一体。通过改变地形状态,减少地表遭受的冲刷,改善土壤吸水、养水能力,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目的,进而提高造林成活率,增加群众经济收入。
通过植树种草改变植被状况,不但可以截流降水,避免雨水直接冲刷坡面表土,减少地面径流,有效地防止地表被水冲刷,而且植被越好、面积越广,降水截流越多,缓冲和分散地表径流作用越大。反之植被稀少或无植被,土壤在水力风力的作用下,就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最终形成石漠化。所以,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育草、牲畜圈养,始终是治理水土流失的好方法。
3.修建拦蓄水工程,治理沟道,因地制宜地植树种草,实行立体防治。修建梯田式护坝,从沟头到沟口,从上游到下游,从毛沟支沟到平沟层层修建防护,使雨水泥沙节节受到控制,从而防止沟头延伸、沟岸下切,达到控制沟蚀发展的目的,正所谓“山顶造林种草戴帽子,山腰修造梯田系带子,沟底筑坝穿靴子”。这样就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二)行政管理措施
1.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各级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逐级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建立水土保持工作问责制度,提高全民对水土流失的危害性、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全民性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控制进而避免水土流失,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
2.广泛开展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认识。
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标语、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水土保持是一项功在当前、利在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宣传水土流失防治技术,普及水土保持基本知识。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水土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水土流失的危害性,调动全社会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努力拓展水土保持工作。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制定管护制度,加强监督保护工作。克服水土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在机制、政策、管理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缺陷,抓紧制定有效的管护制度,加强监督保护,加大资金投入。在全县范围内实行封山育林综合治理,建立水土保持报告审批制度,对在水土保护区内进行开发建设的单位,必须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措施,报经专业技术部门审查,不合格者不予审批项目。
4.成立水土保持执法队伍,配备水土保持监督员,加大水土保持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水土保持工作的行为,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让水土流失降到最低的限度。(作者:罗尚文,龙州中心水文站副站长;罗应涛,现宁明水文站工作)
㈣ 地理小高考!!!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流水、冰川、海浪、风力的侵蚀和堆积地貌
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挖掘水资源潜力,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建成高产农田,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
扩大林、草地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改善天然草场和植被: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加强放牧管理,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保持水土
风蚀: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
流水侵蚀:沟谷,V形河谷,喀斯特地貌
冰川侵蚀:冰斗,角峰,U性谷(冰蚀谷)
海浪侵蚀: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崖。
流水沉积: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
风力沉积:新月形沙丘、沙丘、沙垄、黄土沉积
冰川沉积:冰碛物
㈤ 为防止水土流失,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植树造林.
小流域综合治理
平整塬面,固沟,护坡
上游植树,中游保护,下游清理
㈥ 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有哪些
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如下:
1、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
2、合理安排生产生活;采取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3、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恢复地表植被;合理放牧。
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当、地面植被遭破坏、耕作技术不合理、土质松散、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土壤耕作层被侵蚀、破坏,使土地肥力日趋衰竭;淤塞河流、渠道、水库,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甚至导致水旱灾害发生,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对山区农业生产及下游河道带来严重威胁。
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1、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
2、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沟壑和陡坡上,在陡坡和沟的两岸沟壁,其中一部分下部被水流淘空,由于土壤及其成土母质自身的重力作用,不能继续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分散地或成片地塌落;
3、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其次是东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苏几省的“黄泛区”。它的特点是由于风力扬起沙粒,离开原来的位置,随风飘浮到另外的地方降落。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三十九条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开发未利用的土地;适宜开发为农用地的,应当优先开发成农用地。
国家依法保护开发者的合法权益。
㈦ 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我们应该怎么做
植树造林,不能乱砍滥伐;坡度大于25度的山坡要退耕还林还草,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提高人们对于防止水土流失等的意识.
㈧ 如何防止水土流失
举报违规检举侵权投诉|2006-08-23 16:23 提问者采纳 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如黄土高原本身黄土层深厚疏松,垂直纹理发育,易被流水侵蚀,人为原因则主要是指人类的生产活动,近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垦殖和放牧,以及开采矿产等造成植被大量被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的加剧,既使得土地荒漠化,又抬高河床,造成洪涝灾害
防止水土流失主要是以植树种草为主,防止过度开荒,部分地区如坡度较高的丘陵地区应将耕地转变为果园或发展林业,限制畜牧业发展超过草原的承载量.
㈨ 怎样才能不让水土流失
一、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坚持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动摇,把水保生态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同步提高。
抓4个方面的工作:1是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统一。2是把恢复植被作为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重中之重。从黄土高原干旱少雨的特点出发,实行草灌先行、草灌乔科学配置。3是治理与保护相结合,积极实施封禁治理、移民搬迁等措施,依靠人和自然的共同力量恢复植被。4是治理与开发相结合,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实现水保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二、封禁治理是对传统的水土保持工作和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涉及到水保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结合:
1、抓好大面积封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结合。可以说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小流域治理需要大面积的恢复植被,植被恢复更离不开小流域治理作支撑,必须按照抓封不放治的两条腿走路的水保生态建设战略,在加大封育保护的同时,继续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并且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优化配置封禁与人工治理的比重。这样,人与自然力量的紧密结合,才是加快水保生态建设的有力保证,才能做到治理成果留得住、效益高。
2、抓好封山禁牧与建设基本农田的结合。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解决好农民吃饭问题是封山育林、建设水保生态、实现秀美山川的基本条件。大力发展高标准水平梯田、沟坝地、川台地、河滩地及引洪淤地等。特别是在陕北地区,治沟打坝,发展坝地农业是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效益好、见效快,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3、搞好封山育林与舍饲养畜的结合。畜牧业是山区群众解决花钱问题的主要途径,但是,传统养羊业的掠夺式经营给天然植被资源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要想使封育成果保得住、不反弹,必须和饲养方式的改革紧密结合,采取行政、经济及市场调节等手段,调整农村畜牧业的结构、布局和品种。全面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养羊”,达到了保护封育成果、大幅度提高养羊效益及群众增收的目的。
4、搞好封山育林与生态移民的结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逐步实施生态移民是保证封山育林措施落实的有效手段,必须紧密结合。对于依靠陡坡开荒种地、水土流失严重、吃水困难和生存条件恶劣的高山、深山地区,积极采取整体移、分散移、挪位移等多种生态移民方式,在条件较好的地方适当集中人口。与此同时,抓好荒山、荒坡的封育治理,减少和杜绝人为破坏的发生。
三、封禁治理是水保生态建设的一项新课题,是加速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具体措施,也是生态环境建设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有效结合点,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首先,统一认识,加强对封禁治理工作的领导。实施封山育林(草),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是在新形势下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的重大举措。各级领导特别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站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封禁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真抓实干。
其次,科学规划,把封山育林纳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中去,统一组织实施。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确定人工造林地、草地和天然林封育区的范围、面积以及其它水保措施的布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真正做到综合治理和“三大效益”的同步提高。
第三,创新机制,做好政策引导,充分调动各方投身封育治理的积极性。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五荒地” 拍卖和承包治理政策,坚持“谁造、谁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实行“两权”分离,明确所有权,放活使用权,采取投标承包或划管承包等方式把林草地使用权落实到户,一定70年不变。二是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实体、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和城镇居民承包、参与封山育林和舍饲养畜,享受与当地农民同样的优惠政策。三是对承包“五荒”封禁治理和小流域治理开发的个人和单位,采取减免税收、提供贷款等扶持政策,促进其发展壮大。
第四,加强宣传,依法推动封禁管护的顺利实施。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森林法》、《草原法》等法律法规,对于封禁育林区,要明确范围,设置围栏和标志碑,组织专职或兼职管护队伍,落实管护责任,制定封山禁牧、护林护草的乡规民约,并纳入乡、村行政管理职责范围,严格管理,奖惩兑现,禁止一切在封禁区内采伐、放牧、开荒及其他不利于植被生长繁育的人为活动。
㈩ 保持水土和防止水土流失应该怎样做
我国广大的牧区和农区,特别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地区,种植饲用及绿肥作物,与其他农作物轮作,是保持水土和防止水土流失最有效的生物措施。饲用及绿肥作物在地面株丛密集,枝叶繁茂,枯枝落叶层厚,植被覆盖率高,在雨季可以抵挡暴雨冲击和洪水冲刷,减少雨水的径流量和对土壤泥沙的冲刷量。地下根系密集,纵横交错,形成密集根系网,既可增加土壤的涵养水分能力,又能固着土壤,防止土壤侵蚀,从而达到保持水土和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
人工草地的水土保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