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上如何解释逐日

地理上如何解释逐日

发布时间:2022-04-19 10:12:54

① 地理:夸父逐日是无法实现的,为什么错

正确答案是A,如果你的速度超过了地球自转的速度,逐日是可以实现的,你开着火箭往西飞,太阳可以永不落山,甚至可以让太阳倒回去。

② 夸父追日是什么意思

“夸父追日”的意思是:夸父拼命追赶太阳。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拼音】kuā fù zhuī rì

【出处】《山海经》

【原文】“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 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译文】夸父不考虑(估计)自己的能力,想要追上太阳,追赶到谷口;口渴了,想要喝水,到黄河、渭水去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了,夸父又向北去喝大湖里的水。他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典故】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夸父丢弃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2)地理上如何解释逐日扩展阅读:

近义词:自不量力、夸父逐日

1、自不量力

【拼音】zì bù liàng lì

【释义】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出处】《战国策·齐策三》。

【原文】“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译文】楚国很贪婪,而薛亦不自量力。

【典故】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那时,郑国和息国睦邻相处。一年,息国为了一件小事,和郑国闹翻。息国国王要讨伐郑国,就召集大臣来商议。

有的说:“陛下和郑国国王同姓,不要轻易动武。”有的说:“我们的威望是不是比郑国高?”还有的说:“我们的力量是不是比郑国强?”息国国王对这些劝说一点也听不进。

他下令要全体兵向郑国发起袭击。郑国立刻出兵迎战。最后,息国兵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2、夸父逐日

【拼音】 kuā fù zhú rì

【释义】古代神话。《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有个叫夸父的人,为了征服太阳,一路追赶它,直至口渴而死。临死时扔出他的手杖,化为一片树林,名曰邓林。逐:追赶。

【出处】《山海经·海外北经》。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典故】这是我国最早的着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奋力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 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

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

他想去喝北方大泽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③ 地理上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分别是几月几日

1、历年春分时间

春分日一般在每年的3月19日、20日、21日、22日到来。 春分和秋分相对,是立春后的第九十天,属于春天的中分点,有平分春天的意思,春分时,太阳位置来到黄经0°的位置,是为春分点,此时日夜等长,开始进入温暖宜人的春天季候,是全年最为舒适的一段时间。

2、历年夏至日期

夏至日在每年的6月20、21、22日到来。 夏至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日子,夏至日是全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夏至日后气温会开始增加、炎热的天气即将到来,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将进入初伏,进入暑伏天气,部分地区开始出现梅雨天气。

3、历年冬至的日期

冬至日在每年的12月21日、22日、23日到来。 冬至日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立的节气,冬至节气时是全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正午太阳高度也非常低,太阳辐射小,从冬至日开始进九了,开始进入数九寒天,等到立春后才回归温暖。

4、历年秋分的日期

秋分日一般在每年的9月22日、23日、24日来临,以当年的太阳公转为准,太阳公转到黄经180°的位置就表示来到了秋分点,正式进入秋分节气,来来去去就三天可以选择,重复个两年就很容易让人觉得是每年秋分都是9月23日了。

④ "后羿"为什么要"射日""夸父"为什么要"逐日"两典故说明什么问题

因为9个太阳烤干了世间万物,所以"后羿"要射去多余的8个太阳。
因为北方天气寒冷,冬季漫长,夏季虽暖但太阳在空中时间很短就落山,所以"夸父"要"逐日"留住太阳。
两典故说明人类渴望舒适的自然环境以期过上美好的生活的愿望。

⑤ “夸父逐日”是什么意思

夸父逐日新解
王占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夸父逐日这则神话,为世人所熟知。然而,对于这则神话的解释却纷繁多样。或谓夸父似乎真的与太阳赛跑并且进入太阳;或谓夸父乃蟾蜍,代表月亮。夸父逐日实即日月运行;或谓所逐之日乃所谓妖日,即太空物体如流星等落入大气层中产生的火花。这些说法可能均未逮及该神话的真实含义。另有一说认为夸父逐日是古人观察日影变化以定时节的反映(郑文《从我国古代神话探索天文学的起源》),但持此说者未加详辨。今不揣疏陋,试辨析如下:

《山海经·海外北经》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此外,还有略异于此的说法,下文将随时引入讨论。

先说“与日逐走”。李善注《文选·西京赋》、《鹦鹉赋》及张协《七命》引此经并作“与日竞走”。阮籍《怀诗》引作“与日竞逐”。前人大多谓夸父与太阳竞相奔走。袁珂先生亦谓:“想去追赶太阳,与太阳赛跑。”这种解释恐怕忽视了“逐日”的另一种表达:逐日景。《山海经·大荒北经》作:“欲逐日景,逮之于禺谷”。《列子·汤问》作:“欲逐日影,逐之于禺谷之际。”这是正确理解此则神话的一个关键。景,《说文解字》谓:日光也。景即影,上引《列子》中景径作影,即一佳证。逐日影当即古人观察日影长短以测定时节与方位的方法。《考工记·匠人》云:“置槷以悬,�以景”。郑玄注:“故书槷或作弋。……玄谓槷,古文�,假借字”。贾公彦认为槷即柱,取柱之景。《周髀算经》云:“日中,立杆测影”《周官·冯相氏》:“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郑氏注:“以其景知气至不。春秋冬夏气皆至,则四时之气正矣。”据宋镇豪先生考证,甲骨文之�字,即昼字。其字形为一手持竿,直立,下为一日字,日字周围有象征日影的符号。此字本义即立竿测影。简言之,逐日即观察日影以定时节。

其次,关于“入日”。这是认识该神话的又一关键。前人多据字面意义提出不同解释,故尔将入日解释成进入太阳,大概这太荒诞不经,故又解作“及于日将入也”(郭璞说)。袁珂先生从之。其实这种认识与神话本义相悖不协。虽然神话本来就未免荒诞,但即使如此,这种解释也不通。既然夸父已经进入太阳,又何来“不量力”之叽嘲呢?又何来“饮于河渭”、“北走大泽”之举呢?其它对“入日”的解释,或谓太阳从东方升起,月亮好像被融化了,消失在西方天际,与字面意思相去甚远。或谓“入日”是夸父到了殒星坠落地面后形成的大圆坑,虽想法新奇,但难以让人信服。或谓“入日”是追测日影一直到日落时候,近是。我以为,“入日”就是古时的“入日”祭祀,这从典籍及甲骨文中可得到很好的证据。

《尚书·尧典》:“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纳日”,即“入日”。《史记·五帝本纪》正作“入日”。纳日即“以殷仲秋”的祭礼,同时还有观察秋分时节日影长短的实际意义。《五帝本纪》作“以正仲秋”,即此义。商代甲骨文中有不少“出日”与“入日”(或连言“出入日”)的记载。据宋镇豪先生的考证,有以下数事与本文密切相关:(1) 甲骨文的出日、入日与《尧典》的“寅宾出日”和仲秋“寅饯纳日”意义一致,是祭日出与日入的祭仪,同时,它已类似于后代登台 日的祭祀,是测日影序四时和四方的行为,带有测度日影的早期天文学性质;(2) 商代“出日”与“入日”,有其比较固定的日期与地点。通常在春秋季的相关月份内举行。有一例卜辞说“出日”在禺地,与《尧典》东方禺夷相同。

《左传·襄公九年》:“古之火正,……与出内火”。火正职掌观察火星的偕日入与偕日出,以确定时节,故后文又云:“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也。”“出内火”显然不能解作从大火星中出来或进入大火星。以此例之,“入日”自然也不能解作进入太阳,而是观察太阳之“入”。

由上观之,“入日”可解作“入日”(纳日)这种带有祭礼色彩的一种观察日落以定时节的活动。这不但与逐日景的行为相一致,还与“禺谷”这一地名相合谐。

第三,关于“禺谷”。《大荒北经》及《列子·汤问》均言及夸父在禺谷的活动。“禺谷”,当依前人说,即虞渊,日所入处也。《楚辞·离骚》:“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崦嵫,日所入也,下有蒙水,中有虞渊。值得注意的是,禺谷当是古人举行“入日”祭祀之地,故尔也被认为是太阳落山之地。禺谷与《尧典》之昧谷关系非常密切,可由以下三事证之。其一,禺谷是行“入日”祭礼之地。夸父逐日这则神话说夸父逐日影于禺谷,入日。《尧典》说:“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知昧谷是“纳日”之地。昧谷或作卯谷、蒙谷、柳谷,音同字异。《尚书大传·虞传》云:“秋祀柳谷”,注云:“八月西巡狩,祭柳谷之星于华山也”(参见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其二,由此还可知昧谷地在(或近)华山,而夸父之山亦这一地域。《中山经》:“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郭璞注:“宏农县阌乡南谷中是也”。《水经注·河水》: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郝懿行认为,夸父之山,一名秦山,与太华相连,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南。又:这则神话讲到河渭二水,河渭交汇处正是华山之所在。其三,昧,《孔氏传注》以为武内反,则其音与禺相近,禺音与务同。《左传·襄公十一年》公叔务人,《礼记·檀弓》作公叔禺人。武、务同在明纽,可以相通。禺谷与昧谷在地望、功用与音理上的密切关系,当非偶然。

第四,关于“饮于河渭”。前人多据字面释成饮渭河与黄河之水。但也可以从古人祭祀方面来理解。殷墟甲方骨文中可见商人行“出日”、“入日”礼时有牺牲和酒祭。如《屯南》890:“癸未贞,甲申酒出入日,岁三牛”。由此,似可以推测,饮于河渭云云,太抵是“入日”祭祀中向河、渭二水所行之饮酒仪式,或在河、渭交汇处进行“饮”这种活动。《管子·幼官》(本当作玄宫)云:在不同时节分别“饮于青后之井”、“饮于赤后之井”、“饮于黑后之井”,此数“饮”字,其义虽不可确知,然其为与古代定时节、导农事相关的一种礼仪性行为当无疑义。夸父之饮,当与此相同或相近。古人也许还借助水中落日之情形来观察,联系下文印第安人利用湖边清晰的地平线以观日月的情形,也许能给人以启示。

第五,关于“杖”。前人对夸父所弃之杖未作深究,视作一般的手杖。但是,此杖当别有深意。事实上,我正是读到一篇介绍印第安人“历杖”的文章后,联想到夸父之杖当是历杖,才萌生了这篇文章的猜测。在北美印第安人当中,发现了所谓“历杖”(calender stick,也可译作历杆、历棒、历枝等等),上面刻有表示新月、满月及残月和每天的符号。民族学记录提供了三则很有意思的参考资料。第一则说,十九世纪生活在新墨西哥的农业民族Zuni人中,有“日官”(Sunpriest,也可直译作太阳祭师),他是部落首领,且负有观察太阳以授民时的责任,持有历杖。值得注意的是,他观察的是日影与一条直线的重合状况。从一座山向东延伸、与一座太阳独立石(Sun monolith)和立在园内的一根柱子连成一体,组成这条直线。从十九世纪的一则日记中可以读到有关这里的大祭师(Master Priest)手持历杖的描述。第二则也说到一个部落酋长持有历杖。第三则说的是,在加拿大的Onatrio省,有一名幸存的萨满。他回忆他的祖父被称作“持历杖行走者”(He who walks with a calender stick)。他祖父过去常站在湖边一个特定地点观察日月的升起。

我注意到以下三事:

历杖。这三则记录均说到部落酋长持有历杖。这与《尧典》“天生历数在尔(指舜--笔者)躬”,真是异曲同工,与夸父手持杖也是一致的。甲骨文中的史字,为一手持“中”有人认为“中”即观察日影的棍棒,不无道理。史官源于日官,殆无疑问,司马迁为太史,他追溯其祖先到司天地的重黎即可为证。测日影时,竿子(杖)是不可缺少的。正如历杖之于印第安日官,杖也应视作夸父身份的象征。

2 这些历杖的持有者,同时也是萨满或祭师,这与前考“入日”是一种祭祀活动相合拍。3观察日影选定地点且有选定的地理参照物,与中国古时在禺谷(昧谷)进行“入日”

活动相一致,那么,华山、河、渭二水也当与地理参照物相关。

第六,关于“化为邓林”(或作“桃林”)。我冒昧猜测,“桃林”或是调历之讹传。《史记·历书》:“盖黄帝考定星历……”,《索隐》云:《系本》及《律历志》:容成综此六术而着调历。据传调历是一种很古老的历法。调与桃,历与林音极近,或讹。神话传承过程中发生讹变从而附会出与原义风马牛不相及的说法,并非罕见。

大凡古代神话,不管怎样神乎其神,总有其世俗的实在内容与背景。夸父逐日这则神话的最后释通,应赖于其世俗内容与背景的揭示。从上述考证与推测可知,这则神话应是远古时代立杖测影、在禺谷进行“入日”祭祀活动的反映。夸父应是一位族团首领,也是日官,他应负有敬顺天时以授民政的职责。这一考证庶几接近其原本内容。

⑥ 夸父逐日干什么,夸父他为什么要逐日

夸父逐日的目的是为了留住太阳,让北方的严寒不在,让太阳一直挂在天空,不断的给北方大地光和热,给他的族人温暖。

《夸父逐日》是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故事出自于《山海经·海外北经》。

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们的心里面,于是就开始逐日。他口渴的时候喝干了黄河、渭水,准备往北边的大湖(或大海)去喝水,奔于大泽路途中被渴死。他的手杖化作邓林,成为桃花园;而他的身躯化作了夸父山。

拓展资料:

夸父

传说夸父是峨嵋山上一个夸父族的首领,他身材魁梧、力大无穷。为了弄清太阳在一年四季对农作物的影响,能够让人们合理利用阳光以及熟悉大自然的规律,夸父拿一根桃木棍儿从东至西测量日影定四季,再从黄河和渭河的涨水痕迹上标出最高洪水的水位,这样可以对农作物提供耕种参考。至于为什么拿桃木棍儿,那可能是古代人迷信,为了避邪。说起来,夸父应是中国农业科学家的鼻祖。他从东至西到达灵宝市西部,后来寿终于此。

⑦ 夸父为何突然逐日这其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作者未知,成书年限未知,它记载了古代地理、民俗、传说、异兽、历史,古人认为太过于荒诞,就连司马迁在《史记》当中都写: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1966年,印度生物学家在距离首都新德里近百公里出发现了类似人类的骨头,其身长将近4米,肋骨长1米,经过鉴定这是100万年前的大型猿人骨骼,或许巨人在遥远的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但随着气候变迁,巨人走向了灭绝。

⑧ 《山海经》中记载夸父逐日的故事的地理问题。

夸父部族应当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他们肯定已经认识到了阳光决定了季节,决定了农业以及其它的生产活动。那么,在太阳落下的禺谷里,阳光是最充足的,对于因资源不足而面临困境的夸父族人,迁移到那里去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不幸的是,他们却走进了沙漠。沙漠之中,到处是黄色的沙丘,白天一片酷热,又十分缺水,干渴令人难于忍受。从记载上看,他们在沙漠中找到了河流,并把这条河的主干叫黄河,源头的分支叫渭河。这种河是在夏季由远处高上的冰雪融化汇集形成的,是季节河。随着时间推移,由夏入秋,气温下降,冰雪融化减少,就会变浅,干涸。当夸父族人发现河水突然迅速变浅,水面变窄,水量不断减少时,他们明白赖以生存的水源就要消失。是坚持前进,还是退回去?夸父决定:留一部分人在绿洲,其他的人在夸父率领下,向北,去寻找大泽。很有可能,他们看到了海市蜃楼,但不管是什么原因,结果是一样的:向北走,还是沙漠。沙漠是严酷的,又是漫无边际的。在跋涉中,体力迅速下降,又没有足够的水。最后,夸父和他所率领的族人都倒在沙漠之中。

⑨ 地理白痴的问题 高一 1 北半球昼大于夜的时段 2安徽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的时段

北半球昼大于夜的时段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
安徽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的时段 春分到夏至

如何看图算出某地的昼夜长 地理坐标 日出时间 地方时 这个没办法讲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嘛

二至二分日南北极的极昼夜如何 二分日时 全球昼夜等长 夏至时 北极极昼 南极极夜 冬至相反

夏至日后合肥昼长如何变化 合肥昼变短夜变长
冬至相反

阅读全文

与地理上如何解释逐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7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