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春夏秋冬各是哪几个月
在气候上,四个季节是以温度来区分的。在北半球,一般来说每年的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
在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时,北半球是夏季。在各个季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季节的转换是逐渐的。
(1)地理春夏秋冬多少月扩展阅读
从春分到夏至和从秋分到冬至,全球各地昼夜长短都在向极值变化,极昼、极夜的范围都逐渐扩大。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的太阳高度也趋向极值。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落的方向,分别向东北、东南和西北、西南移动。
由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较复杂,所占篇幅较多,我们没有充分地说明,读者自行总结出规律来也是不难做到的。在分析的时候,最好能分成几个阶段来进行。
例如,在北半球,可以从春分到太阳直射该地算做一个阶段,再到夏至为第二个阶段,夏至以后到再次太阳直射为第三个阶段,以后可以把到冬至作为下一个阶段,由冬至到春分是最后一个阶段,太阳完成了一次回归运动。
每个阶段昼夜长短、太阳高度、太阳的升落方向及正午时太阳的方向(例如,北半球夏至时,太阳在正午时位于天顶以北,冬至时则在天顶以南),等等,都有较大的变化。
B. 地理上的四季是几月至几月地理上的。
四季划分
四季是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划分的。在四季的划分中,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视位置为依据,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为界限。但是,东西方各国在划分四季时所采用的界限点是不完全相同的。
第一种分类法:
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如春季立春为始点,太阳黄经为315°,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这是一种传统的,常见的方法。
第二种分类法:
天文学分类法(即西方分类法)四季划分更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是以二分二至日作为四季的起始点的,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这种四季比我国传统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
第三种分类法:
为了准确地反映各地的实际气候情况,划分四季常采用气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学者张宝坤分类法,采用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并且规定:候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的时期为夏季,小于或等于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10℃~22℃之间的为春季或秋季。按此标准划分四季,中纬地区季节与气候相一致,低纬地区和极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温度变化很不明显。同时,在中纬地区,各季的长度也不一样。这就是气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这种方法,可以结合各地的具体气候,农业,故运用较多。
第四种分类法:
气候统计法,因为一般以1月份为最冷月,因此,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为12,1,2月.这种四季分类法,比较适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
C. 春夏秋冬分别都是哪几个月
1,春季为3-5月
2,夏季为6-8月
3,秋季为9-11月
4,冬季为12-2月
在气候上,四个季节是以温度来区分的。在北半球,一般来说每年的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
在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时,北半球是夏季。在各个季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季节的转换是逐渐的。
(3)地理春夏秋冬多少月扩展阅读
春夏秋冬的由来:我们的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的同时,也在绕自身的地轴自转,不过地轴并不垂直于公转轨道面,而是有一个23度27角分的倾角。
正是因为这个倾角的存在,才会使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多,且白昼比黑夜长,所以北半球气温处于一年中最高的时候,为夏季。这时太阳斜射在南半球,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少,且黑夜比白昼长,因此,南半球处于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冬季。
D. 四季都分别是哪几个月份划分
在我国,一般是以3~5月为春季,6~8月算为夏季,9~11月算为秋季,12~2月算为冬季,这就是现在人们习惯概念上的四季。
天文四季纯脆是从天文因素考虑的,它忽略了大气环流和下垫面性质等重要因素,故划分的四季与实际的气候季节变化不怎么符合。
因此,物候学家们根据气温、降水等与农作物生长有密切关系的气象要素的分布状况为依据来进行四季划会,其标准为,以五天滑动平均气温低于10℃作为冬季,10~22℃的作为春季或秋季,高于22℃的作为夏季。
这种以气象要素为依据划分的四季,被叫做气候四季。
虽然气候四季比起天文四季更接近四季的实际气候,但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所以,若要作全国性的气候四季划分是十分困难的,而且一般人们也不容易直观接受。
为了使天文四季和气候能够大致相吻合,所以又出现了天文四季与气候四季相结合的四季划分法,它把天文因素和气候因素进行结合互相补充。
(4)地理春夏秋冬多少月扩展阅读:
人对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反应。一年四季出现的不同气候条件,造成人们不同的感受,也就容易发生各种不同的疾病。
春季,暖空气开始活跃,气温逐渐回升,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忽冷忽热的天气经常交替出现,体弱的人难以适应,很容易患流行性感冒,急性咽喉炎,病毒性脑炎,老人支气管炎等病症。北方由于空气干燥,春秋季节风沙天气较多,人们患沙眼病者甚多,轻者流泪,重者发炎。
初夏季节,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占据在我国江淮一带、形成这一地区天气阴沉,细雨连绵,空气湿度很大。由于寒冷、潮湿刺激关节处,引起自身组织抗原性改变,容易发生风显性关节炎,在中老年人中常常有关节和腰腿酸痛症状出现。盛夏季节,气温很高,特别是在强烈日光照射下的高温环境中,进行重体力劳动,或者在酷暑炎热的时候集会等,体内产生大量热量,人体既使大量出汗,仍来不及散热,就会使体温升高,呼吸、脉博加快,发生头昏、眼花、胸闷、心悸、恶心乏力而中暑。如果在烈日阳光下爆晒,因日光红外线照射人体大脑组织、脑膜等易引起头昏,耳鸣,烦燥不安等症状。
秋季,除与春季相同的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外,日间气温仍然较高,但夜间由于地面辐射强,冷却快,日夜之间温差大,睡眠时很容易着凉,易得伤风感冒,特别是儿童易患肺炎、百日咳,老人易得气管炎等。
冬季,当北方冷空气南下时,气温骤降,冷空气刺激咽喉,使抵抗力弱的老年人,容易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等疾病。当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以下后,室外劳动,手、脚、耳及脸部等局部很容易生冻疮。
E. 春夏秋冬都是几月到几月
在中国,春季是3月到5月,夏季是6月到8月,秋季是9月到11月,冬季是12月到2月。
一、四季的划分
在天文上,季节划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位置确定的。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
地球上的四季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它影响或者决定地球环境中很多事物的运动节律,尤其是生物适应最为明显。
二、春季
中国习惯冬季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冬)、十二(腊)月”一共三个月。在南北半球所处的时间不同。按气象意义划分,在南半球温带及寒带,冬季在6、7、8月份(也可以按星座标准说是5月21日~8月22日),在北半球温带及寒带,冬季在12、1、2月份(也可以按星座标准说是11月21日~2月18日)。
按节气意义划分,冬季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结束,西方人则普遍称冬至至春分为冬季。 从气候学上讲,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算作冬季。
冬季在很多地区都意味着沉寂和冷清。生物在寒冷来袭的时候会减少生命活动,很多植物会落叶,动物会选择休眠,有的称作冬眠。候鸟会飞到较为温暖的地方越冬。
(5)地理春夏秋冬多少月扩展阅读
四季养生注意点:
1、春季乍暖还寒,气候多变,要保暖防寒,不使阳气受遏。“春捂秋冻”就是顺应气候的养生保健经验。因为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加上人们穿着冬衣捂了一冬,代谢功能较弱,不能迅速调节体温,如果衣着单薄,稍有疏忽就易感染疾病。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中老年人,更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中风、心肌梗塞等病的发生。
2、夏季虽然气温较高,但仍要顾护人体的阳气。亦即常说的“春夏养阳”。阳气是人的动力,随季节和日月的交替变化而产生一定的波动,夏季阳气旺盛且常浮跃于外,反易被外邪折伤,如大汗则亡阳。换言之,在炎热的夏季,一般不宜进行大量运动, 运动之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物质。
3、秋季,是养生的最佳时节,宜吃蔬菜。蔬菜不仅养生,还辅助治疗一些疾病。入秋季后,天气干燥。容易出现阴虚肺燥的情况,胃肠蠕动缓慢的人很易发生便秘。因此,大家平时应多吃滋阴润燥、补脾健胃的食品。
4、冬季,气候寒冷,阴盛阳衰。人体受寒冷气温的影响,各项生理功能和食欲等均会发生变化。因此,合理地调整饮食,保证人体必需营养素的充足,对提高老人的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使之安全、顺利地越冬,是十分必要的。
F. 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分别是在哪几个月
春:03月—05月
夏:06月—08月
秋:09月—11月
冬:12月—02月
G. 我国的春夏秋冬在哪几个月
一年四季在北半球,春季为3、4、5月份,夏季为6、7、8月份,秋季为9、10、11月份,冬季为12、1、2月份,这是按照气温划分的,按照月份来划分,春季为1、2、3月份,夏季为4、5、6月份,秋季为7、8、9月份,冬季为10、11、12月份,
H.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具体分别是几月份
四季的划分是:春季是从春分到夏至,夏季是从夏至到秋分,秋季是从秋分到冬至,冬季是从冬至到春分。可是我认为春季应该是从立春到立夏,夏季是从立夏到立秋,秋季是从立秋到立冬,冬季是从立冬到立春。
这里要明白四季是怎么划分的,四季的形成是由于地球的公转所引起的。由于地球的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这样使地球上的一个地方在一年中太阳高度就不一样。也就形成了四季。
天文含义划分四季,认为夏季就是一年中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中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季节。春秋季就是两者的过渡季节。
欧美国家划分四季,是以两分两至日来划分的,春分是春季的开始,夏至是夏季的开始,秋分是秋季的开始,冬至是冬季的开始。
我国古代划分方法,以四立来划分,春季是从立春开始,夏季是从立夏开始,秋季是从立秋开始,冬季是从立冬开始。
气候学者划分方法,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其中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为四季的—半。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相间安排。为便于记忆,人们把二十四节在一年四季中出现的顺序,编成如下的顺口溜: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I. 春夏秋冬各是几月
我国的春夏秋冬是按照二十四节气来划分的。
1、春季:立春2月3——5日 开始,谷雨4月19——21日 结束。
2、夏季:立夏5月5——7日 开始,大暑7月22——24日 结束。
3、秋季:8月7——9日开始,霜降10月23——24日结束。
4、立冬11月7——8日开始,大寒1月20——21日 结束。
(9)地理春夏秋冬多少月扩展阅读:
二十四节气的躯体划分:
1、春季:
2月3--5日交节 [立春(节气),黄经315度];
2月18--20日交节[雨水(中气),黄经330度];
3月5--7日交节 [惊蛰(节气),黄经345度];
3月20--22日交节[春分(中气),黄经 0 度];
4月4--6日交节 [清明(节气),黄经15度 ];
4月19--21日交节[谷雨(中气),黄经30 度];
2、夏季:
5月5--7日交节 [立夏(节气),黄经45度 ];
5月20--22日交节[小满(中气),黄经60 度];
6月5--7日交节 [芒种(节气),黄经75度 ];
6月21--22日交节[夏至(中气),黄经90 度];
7月6--8日交节 [小暑(节气),黄经105度];
7月22--24日交节[大暑(中气),黄经120度];
3、秋季:
8月7--9日交节 [立秋(节气),黄经135度];
8月22--24日交节[处暑(中气),黄经150度];
9月7--9日交节 [白露(节气),黄经165度];
9月22--24日交节[秋分(中气),黄经180度];
10月8--9日交节 [寒露(节气),黄经195度];
10月23--24日交节[霜降(中气),黄经210度];
4、冬季:
11月7--8日交节 [立冬(节气),黄经225度];
11月22--23日交节[小雪(中气),黄经240度];
12月6--8日交节 [大雪(节气),黄经255度];
12月21--23日交节[冬至(中气),黄经270度];
1月5--7日交节 [小寒(节气),黄经285度];
1月20--21日交节 [大寒(中气),黄经300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四季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