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一地理怎样看经纬线
经度
经度分为360度,每15度1个时区,其中0度的叫本初子午线,是第一个进入新一天的地方,然后向西每过1个时区就相差1小时
。例如现在是早上5点,那么向西一个时区就是早上4点,再过1个时区就是早上3点,依此类推,向东则相反,一直到本初子午线,也就是说本初子午线两侧刚好相差23个小时
从赤道向两级,纬度越来越高.赤道是划分南北两半球的分界线
经纬度1度=60分=3600秒,这个六十进制是古巴比伦人定制的,我们今天仍然在使用,只要关于角度和圆都是一样。
纬度
赤道的纬度为0°,将行星平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
纬度是指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其数值在0至90度之间。位于赤道以北的点的纬度叫北纬,记为N,位于赤道以南的点的纬度称南纬,记为S。
纬度数值在0至3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低纬地区,纬度数值在30至6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中纬地区,纬度数值在60至9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高纬地区。
㈡ 怎样学好高中地理
我是高三文科生
经验之谈;
1地理有理科的成分,所以你做题一定要有逻辑思维,尤其是时间计算
2区域地理提和时间计算题,一定要图题结合。
方法:先把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按经线纬线,大致轮廓,地形区(如山地,高原,盆地,河流)画一遍。——在往上填详细信息(重要城市,气候类型,植被,工业,农作物)
3以上是基本的。能力培养——首先书上的知识一定得懂,必要时要背,最好能理解.做题从基础起,在自己总结大体规律,如(问气温降水,就要考虑地形,气候,海陆位置,是迎风还是背风呢?!,洋流性质;所以一定要积累和联想。再做能力题,开放题。一道题想出不同的解释。
4读图,看地图,分析。很重要
5听课不懂,一定要先思考。想不明白再问。——这样你才能印象深刻!
最后,我也打了这多的字,我绝对是吐血奉献!!分就给我吧!
、落实学习常规
就地理科的学习而言,学习常规应包括预习、上课、作业、复习、考试、课外学习等六个方面:
预习一般是指在老师讲课以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上课的准备。预习要做到:通览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预习时如发现与新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掌握得不好,则查阅和补习旧知识,给学习新知识打好牢固的基础;在阅读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并做好记载,以便在听课时特别注意。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上课也应是同学们学好功课、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决定性一环。上课要做到:课前准备好上课所需的课本、笔记本和其他文具,并抓紧时间简要回忆和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要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上课,希望在课上能向老师学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听讲,要紧紧抓住老师的思路,注意老师叙述问题的逻辑性,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如果遇到某一个问题或某个问题的一个环节没有听懂,不要在课堂上“钻牛角尖”,而要先记下来,接着往下听。不懂的问题课后再去钻研或向老师请教;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对于地理笔记,我认为有些最好是记在地图册上,以便在看地图时复习。
作业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作业不仅可以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把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以形成技能技巧,从而发展自己的智力,培养自己的能力。作业必须做到:先看书后作业,看书和作业相结合;注意审题,要搞清题目中所给予的条件,明确题目的要求,应用所学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作业经老师批改后,要仔细看一遍,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认真改正。要知道,出错的地方,正是暴露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弱点的地方。经过更正,就可以及时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缺陷;作业要规范,书写要工整,切忌写了又改,改了又擦。
复习的主要任务是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使知识融汇贯通。同时还要通过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真正成为自己知识链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复习包括:当天的功课当天复习;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等。
考试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考试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明确努力方向。所以要正确对待考试,重视考后分析,将每一次考试作为检查自己学习效果、调整学习状态、改进学习方法的机会。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扩展,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尤其是地理学科与社会方方面面的话题联系密切,所以适当进行课外学习,既可以开阔自己的知识领域,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对课内学习也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2、重视地理图像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图像,地理图像包括了地图、结构图、素描图、坐标图、原理图等等。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绝大部分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图的时间不宜太长,但要坚持经常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
3、改变学习方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新课程改革力图逐步改变这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新课改中,倡导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积极适应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
二、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
1、比较法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事象的比较,经过思维加工,并获得地理知识的方法。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有助于认识地理事象的特征和规律。比较的目的就是认识比较对象的共性和个性,亦即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此使地理事象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地理事象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更加明了,这样也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做到思路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有助于使知识系统化。无论是同一时间尺度不同地域的地理事象的比较,还是同一空间范围不同时段的地理事象的比较,它都至少有两个比较对象,这样,在比较过程中就把几个地理事象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所比较的内容既有旧知,又有新知,这样也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由此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由于比较法所涉及的是不同地理事象的比较,不同知识点的比较,因而在比较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广开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使所学知识前后贯穿起来。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使所获取的知识记忆牢固,这样在知识的获取-比较-获取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运动中,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并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比较分析能力。
2、联系法
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读报刊杂志的时间即可)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例如,在高中地理上册“全球性大气环流”一节中,“海陆热力差异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的内容,就涉及到初中的海陆分布、印度、蒙古、西伯利亚、夏威夷等具体地方,及时复习熟悉这些地方,才能较好地掌握相关的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范围及其移动和影响等内容。在“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节,需要密切联系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日本、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初中地理知识,才能学好这一节内容。联系法应包括横向联系法、纵向联系法、多向联系法等。
3、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㈢ 高中地理 怎么学
巧用地图,学好地理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它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地图和地理始终相伴,是地理学科的一定大特色。地图是地理学习中最广泛最实用的学具,如果学习中地图运用得好,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我们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地图学习、记忆地理知识是我在长期的地理学习中总结出来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1.读图
地图的利用程序可表述为“明要求—定位置—找关系—助记忆”。首先先要明确读图要求,带着目的在纷繁的地图上找出要找的东西;其次是定位,根据需要,明确地理事物的经纬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位置和其它相关位置,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第三是找出有关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注意抓住主导因素,揭示联系以形成深刻印象;第四是理解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能读会填。在读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按照读图名、读图例、读正图的顺序进行,以达到明显的效果。
学习时一定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注意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
2.释图
释图即要求我们掌握“以文释图”、“以图释文”和“以图释图”的基本能力和方法,耗时不多,效果却很显着。“以文释图”,即指将图像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图分析,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以图释文”是将课本中文字转化为图像,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这对我们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大有裨益的;“以图释图”,即是用另一张地图反映这一张地图,他对我们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只有从思想上重视地图的重要性,同时又能掌握图文结合的基本方法,才能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流域水系图”“矿产分布图”“铁路干线图” ……于是,在解答地理问题时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图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的枯燥乏味、知识张冠李戴等弊病。
3.画图
要求我们根据实际需要只画出大体轮廓,能够反映出地理事物的基本特性或勾画出较为重要的地理事物、体现它们的地理位置即可。如重要的地形区、主要的气候类型、矿产地、能源地、河流、交通线等重要信息,以加深印象。
4.说图
说图就是在记忆地图时,闭上眼睛,依据自己脑海中的那幅地图,把地理事物(地形、气候的分布、河湖分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城市分不等)遍指边说,从而达到地理学习的最高境界。这也是我们学习地理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事实证明效果显着。
5.赏图
赏图就是注意欣赏地理风光图片。如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风光、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大漠风情、庄严巍峨的珠穆朗玛峰、内蒙古草原的蓝天白云牛羊敖包、中国最北的漠河村、高楼林立的城市如画的梯田等等,从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家乡的秀美田园,激发我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也从侧面大大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总之,我认为,学习地理必须从多个角度去读图用图,尤其是巧用地图,做到胸有成“图”,才能去事半功倍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地理也就变得易懂易学了。
㈣ 怎样才能学好高中地理
一、抓“概念”重“消化”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对比其差异。
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恒星日、十太阳日;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
寒潮、寒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步—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
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等等。
三、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做如下努力:
有计划地做—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你要多注意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陆地上的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共性。
但实际分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具有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这就是个性。具体实际情况中可能个性更具特点。
五、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
(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
(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
(3)在中、低纬度海区,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
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㈤ 高中地理定位问题
0度经线是0时区。往东走,东八区中央经线,东经120,北京时间。
赤道,南北回归线,23度26分南北,还有南北极圈,
还有要记住东西半球的界限,东经160,西经20.
日界线不用管,太麻烦了。每次算的时候都不要过日界线就好。
还要记得一个纬度大约111千米。
这些就差不多了。关键还是要对地图熟悉,死记硬背是没用的。
常考的地区:东亚,中国大陆就不用说了,三大半岛,澳大利亚,地中海地区,英国附近(因为牵扯到温带海洋气候),四大渔场分布的地区(会考到洋流的成因)。美国东海岸。南北极俯视图。非洲的刚果盆地。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马六甲海峡,都是常考的地区。
㈥ 高中区域地理怎么学好
1、 要对区域地理产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最重要。如多没有学习的兴趣,那么一切免谈!
【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爱因斯坦】
2、有了兴趣还要付出行动,学好区域地理一定要经常拿起笔和纸,对着地图经常去画图(要努力画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记忆,才能将其学好。
3、 画图时不要将图画死,要学会找窍门,如:意大利就像一个马靴,它的西西里岛就像个足球,如果你要是爱看足球的话就很容能记住意大利了;中国像雄鸡;日本像虫子等。
4、中国地图也是一样的,很多省都很好记,山东像乌龟,山西是平行四边形,云南像孔雀,陕西像秦兵马俑,甘肃像哑铃,青海像兔子,黑龙江像菜刀,湖北像警察的帽子等。
5、 画图时要学会用脑,你的大脑像个照相机,那么眼睛就是镜头,这样将你画的图进行拍照存进大脑。这样当老师说的时候你就会很快的反映出这是哪。
6、还要经常的做题,(尤其是高考题)并多向老师问题。这样会把你本已很坚固的城墙变得更加坚固。
㈦ 高中地理的气候以及定位该怎么学呢
气候:1、对于大气环流,首先把图看懂,知道三圈环流的纬度范围,然后搞清楚它们形成的原因(书上应该讲得很清楚),低纬和高纬是热力环流,中纬是动力环流,还要知道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主要是搞清楚大气运动在高空和近地面的状况)。2、气旋、反气旋这一部分相对简单,要清楚它们和高低压是一一相对的,记住,气旋一定要出现在低压槽上,反气旋要出现在高压脊上。3、冷锋、暖风以及相应的天气状况看书就可以了。4、至于各地的气候类型,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是多看图,加深记忆,自己总结规律(比如,除了南极洲,其他大洲都有地中海气候,比较容易被忽视的是亚洲的地中海气候区,在土耳其半岛),这一部分要和洋流、植被类型放在一起看,它们往往一起考。
定位:我曾经尝试的方法是:找一些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经纬度定位,然后对邻近的位置进行判断。例如:北京是40°N,116°E,如果题目中出现38°N,114°E,就可以知道它在华北平原。埃及是双三十度,及答题的时候把位置的地方往定位的点上靠就可以了,重点把握热点地区,中国的话,北京,上海(30°N基本上是长江一线),兰州、西安、乌鲁木齐这三个点就能把西北搞定,成都(定位四川盆地)、昆明、拉萨搞定西南。世界上也差不多。
㈧ 高中地理最常见的区域定位
地理学注重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因此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显着特点之一。全国文综卷注重对区域地理的考查,区域地理试题所占比重大,而且很多试题往往是以区域为背景,来考查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因为许多地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中才能加以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首先,列出主要经纬线及其附近的地理事物表格,图文对照进行填图练习。
一、世界地理区域定位
1.主要经线及附近的地理事物:
经线
穿过地区
附近的地理事物
0°
欧洲和非洲西部、大西洋
伦敦、英吉利海峡、巴黎、伊比利亚半岛、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
30°E
欧洲中部、非洲东部
摩尔曼斯克和莫斯科、东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交界、黑海、小亚细亚半岛、地中海、开罗、尼罗河、东非高原、东非大裂谷、维多利亚湖、南非高原
60°E
亚洲西部、印度洋
乌拉尔山脉、咸海、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东侧、阿拉伯海
90°E
亚洲中部、印度洋
叶尼塞河(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中西伯利亚高原界河)、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恒河三角洲、孟加拉湾
120°E
亚洲东部、澳大利亚西部
勒拿河与大兴安岭、北京、上海、台湾岛、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澳大利亚西部
150°E
亚洲与澳大利亚东部
东西伯利亚山地、千岛群岛、大分水岭、堪培拉、悉尼、塔斯马尼亚岛
180°
日界线、太平洋中部
白令海、阿留申群岛、中途岛、斐济群岛、新西兰
150°W
阿拉斯加、太平洋
夏威夷群岛
120°W
北美洲西部、太平洋
落基山、温哥华、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
90°W
北美洲中部、太平洋
苏必利尔湖、密西西比河、墨西哥湾、中美洲
60°W
南美洲中部、大西洋
格陵兰岛、纽芬兰岛、加勒比海、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潘帕斯草原、布宜诺斯艾利斯、南极半岛、长城站
30°W
大西洋中部
同时说出以上经线穿过的主要气候区。
2.主要纬线及附近的地理事物:
纬线
穿过地区
附近的地理事物
赤道
非洲中部、东南亚、南美洲北部
刚果盆地、东非高原、维多利亚湖、乞力马扎罗山、马来群岛、新加坡、基多、亚马孙平原
北回归线
北非、亚洲、中美洲
撒哈拉沙漠、红海、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中国华南和台湾岛、夏威夷群岛、墨西哥高原、墨西哥湾
北极圈
欧洲、北亚、北美洲
冰岛(南)、挪威、瑞典、芬兰、俄罗斯、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岛
南回归线
非洲南部、澳大利亚中部、南美洲中部
南非高原、马达加斯加岛、澳大利亚大沙漠、大自流盆地、大分水岭、安第斯山中部、拉普拉塔平原北部、巴西高原南部、里约热内卢、圣保罗
南极圈
南极大陆外围
同时说出以上纬线穿过的主要气候区。
3.七大洲的经纬度位置:
大洲
经度范围
纬度范围
位置特征
亚洲
26°E—169°E
10°S—169°N
北回归线、北极圈穿过,跨南北半球和高、中、低三个纬度,赤道穿过马来群岛
非洲
17°W—51°E
35°S—37°N
赤道和南北回归线穿过,跨南北半球,以热带为主,“热带大陆”
欧洲
10°W—66°E
36°N—71°N
北半球,北极圈穿过,中高纬度
北美洲
170°W—20°W
7°N—72°N
北半球,北回归线、北极圈穿过,跨高中低三个纬度
南美洲
82°W—35°W
54°S—12°N
赤道、南回归线穿过,热带面积广大
大洋洲
110°E—130°W
47°S—30°N
赤道和日界线穿过岛屿,跨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同时存在两个日期
南极洲
360°
62°S以南
跨经度最广的洲,以南寒带为主
4.四大洋的位置特征:
大洋
位置特征
太平洋
大致以150°E和赤道为中心,跨东西半球
大西洋
大致以30°W和赤道为中心,跨东西半球
印度洋
大致以80°E和南回归线为中心,东半球
北冰洋
大致以北极为中心,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二、中国地理区域定位
1.四条经纬线框出骨架:40°N、23°26´N,120°E、90°E,分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区和华南区等。
2.主要经线穿过的地区:
经线
穿过的省区及附近主要城市
穿过的主要地形区、河湖及名山
80°E
新疆、西藏
天山、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昆仑山、青藏高原、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
90°E
新疆、西藏、青海西缘;乌鲁木齐、拉萨
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吐鲁番盆地、罗布泊、阿尔金山、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三江源、青藏高原、唐古拉山、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山
100°E
内蒙古、甘、青、川、滇;酒泉、玉门、西宁、丽江、昆明、大理
内蒙古高原、祁连山、青海湖、黄河、巴颜喀拉山、长江、澜沧江、(怒江)、横断山
110°E
内蒙古、陕、鄂西、湘西、桂、粤西、琼;包头、呼和浩特、西安、桂林、南宁、湛江、海口
内蒙古高原、阴山、黄河、黄土高原、秦岭、巫山、长江、雪峰山、两广丘陵、珠江、五指山
120°E
内蒙古、辽西、鲁、苏、浙、闽东;秦皇岛、青岛、连云港、南京、沪、杭州、福州、台北
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辽河、渤海、山东半岛、淮河、长江、太湖、东南丘陵、玉山
130°E
黑龙江、吉林
黑龙江、小兴安岭、东北平原、松花江、长白山
3.主要纬线穿过的地区:
纬线
穿过省区及附近主要城市
穿过的主要地形区、河湖及名山
50°N
内蒙古、黑龙江
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
40°N
新、甘、内蒙古、晋、冀、京、辽;敦煌、玉门、酒泉、北京、秦皇岛
塔里木盆地河、内蒙古高原、贺兰山、黄河、太行山、海河、华北平原、渤海、辽东半岛
30°N
藏、川、渝、鄂、皖、浙;拉萨、成都、重庆、宜昌、武汉、杭州
喜山、冈山、怒江、澜沧江、长江、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洞庭湖、鄱阳湖、杭州湾
北回归线
滇、桂、粤、台;广州
云贵高原、两广丘陵、珠江、台湾山脉、玉山、日月潭
先以上表为参考进行填图练习,再用空白地图对照表格说出或填出以上的区域定位内容。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省时高效,比拿着地图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
第二,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定位练习的基础上,再进行“以点定面”训练。
经过以上的填图练习,考生对区域地理的位置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以上表格内容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全部记在脑海中,也不需要记全部记住,要求是“不求记住,但求熟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以点定面”的训练,即先确定某点,再以该点为中心(或作为参照物)推测某区域的大致位置和范围。参照点的选择应具备代表性和典型性,如可以选择大洲或大洋的中心或某地形区的中心或某重要城市。但参照点不宜太多,否则难于记住而达不到目的。
第三,根据经纬线简图,写出区域名称。
这属于较高层次的读图训练(其给出条件类似高考试题),要求根据给出的经纬线快速判断出区域名称。举例如下:
70°
80°
90°
30°
20°
10°
100°
110°
120°
130°
20°
10°
0°
10°
一、世界地理区域定位
80°
100°
120°
140°
60°
40°
20°
80°
60°
40°
0°
20°
40°
120°
150°
20°
30°
40°
120°
100°
60°
50°
40°
30°
90°
120°
150°
180°
70°
60°
50°
60°
50°
60°
70°
80°
50°
40°
40°
50°
60°
70°
40°
30°
20°
30°
0°
20°
40°
23.5°
0°
23.5°
0°
20°
40°
60°
70°
55°
40°
140°
100°
60°
60°
40°
20°
以上12个区域的名称依次是(从左至右,从上到下):东亚、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拉丁美洲、中亚、西亚、非洲、北亚、澳大利亚、美国。
二、中国主要地形区定位
80°E 100°E
38°N 30°N
100°E 120°E
42°N
105°E 115°E
37°N
100°E 110°E
28°N 23.5°N
80°E 90°E
40°N
95°E 38°N
120°E 135°E
53°N 40°N
110°E 120°E
30°N
115°E
120°E
(40°E、33°N) (105°E、30°N) (80°E、45°N )
以上11个地形区的名称分别是(从左至右,从上到下):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在每次测试前,可对照以上区域定位图表用5分钟左右时间默认一次。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可以建立比较清晰的“心理地图”。区域地理是高考复习的基础,而区域定位又是区域复习的基础,熟练的区域定位是解答地理试题的基石和突破口。
㈨ 高中地理气候类型怎么判断的
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
(1)定位法: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依据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或是内陆)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2)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如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3)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信息进行判断,以“形”定位(半球):
6、7、8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12、1、2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线)
以“温”定带(温度带):
热带:终年皆高温:> 15℃;
亚热带:冷季最低温:0℃ < T < 15℃
寒带:冷季最低温:< 0 ℃
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年多雨);热带沙漠气候,冰原、苔原气候(年少雨)
夏雨型: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气候特征的描述技巧
描述气候特征抓住核心三点: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降水以及光照三要素分别进行描述。
气温
①气温的高低;
②气温的年或日较差
终年高温;终年严寒;夏季高温;全年温和;
气温年较差大(小);最热月或最冷月气温
降水
①降水量的多少;
②降水的季节分配;
③降水的年际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年际变化小(大);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雨热同期;有明显的旱、雨两季之分(干季、湿季之分);降水丰沛;全年少雨
光照
①光照的强弱;
②年日照时数的多少
日照时数长(短),日照强烈(较弱);光照充足(不足)
①气温特征:主要分析最高月气温、最低月气温和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大于15°C可以认为大陆性较强,气温季节变化大;小于10°C表明海洋性显着,气温季节变化小。
②高温、凉爽、温和、寒冷:夏季月均温大于20°C可认为是高温,小于20°C可认为是凉爽;冬季月均温大于0°C一般可认为是温和,小于0°C一般可认为是寒冷。
③降水特征:主要读取各月降水量,分析降水季节变化,估算降水总量。一般来说,月降水量低于10 mm描述时称为稀少,10~50 mm为少雨,50~100 mm为多雨。
㈩ 怎样学好高中地理
背图是必要的还要理解不能死背
一般的学习方法之外,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各类地图的应用
1、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好地理课的基本工具,也是常用工具----------地图册。
2、一边听课一边把学习中出现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圈点下来。如:学到地中海沿岸是冬季多雨,那么,地中海在什么地方?一定要在地图上找到并落实下来。
3、动手绘制示意图 如西亚石油输出的路线,同学们可以在一张草纸上绘制出简单的、相对位置正确的示意图。这类图不要求绘制得多么精准,只要能说明问题就行。
4、复习时应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常看地图,多读地图。
二、要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例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的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联系起来了。
三、对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点、抓住关键。 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分式、定理那样精确,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点便十分容易地理解并把它们掌握住了。例如:“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空气、水等都是自然资源”这一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我们应该抓住两个要点:第一,自然界中存在的,不是工业产品。如,汽油,虽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但不是人类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它是工业产品。第二,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没有利用价值的不是,如沙漠虽然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但目前,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也不是自然资源。这样就可以了。
学习地理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十分重要,但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对学好地理同样也十分重要。
希望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把地理课学好。